古代汉语 判断句 被动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判断句
一、句子的分类
⏹句子语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句子结构繁简:单句、复句。
⏹谓语性质: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按谓语的性质分类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谓语的组织形式: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柳宗元《蝜蝂传》)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同上)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
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判断句的主要作用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分类。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你们是大学生。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 ,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
今天星期二。
昨天阴天,今天晴天。
我湖南人。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是”的,一般只限于表示日子、天气、籍贯之类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一)主语,语音停顿,谓语+也
在谓语之后用句尾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强调谓语,加强判断语气。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一》)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二)主语+者+谓语+也
在主语之后用“者”复指主语和提顿引出谓语,在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者”用于判断句主语后,国内语言学界有三种说法:
①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中学语文教材。
②联系词: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③复指代词:王力《汉语史稿》、郭锡良《古代汉语》。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南溟者,天池也。《庄子》
注意: 有时,判断句的主语是“者”字结构,或带“者”的“所”字结构。“者”的语法作用不是复指名词主语,而是分别充当“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的组成成分。
《孟子·离娄下》:“追我者,谁也?”
《韩非子·五蠹》:“吾所欲者,土地也。”
(三)主语+者+谓语
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强调主语,提示语气较重。
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四)主语+谓语
“者、也”都不用,直接以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作谓语,与主语作构成判断关系。因此判断的意味更弱一些,是一种解释性的句式。
例如: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比较: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
关于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形式,有几点值得注意:
1 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例如: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非” 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它的作用是对整个谓语的判断进行否定,而不是用来否定判断词的,所以不是“不”与“是”的结合。
2 判断句的省略形式
判断句的主语时常不出现,有的主语在本句中不出现,而是包含在上文的论述中。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 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一件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这时候,经常用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对象更加明白。例如: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逍遥游》:“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有时也可不用“是”、“此” ,判断的形式不明显,但实际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也。”
4 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没有停顿(不用逗号)。这种情况多见于主语是单音节词的判断句。例如:
《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
《吕氏春秋·察今》:“是吾剑之所从坠。”
《战国策·魏策》:“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5 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例如:
《国语·鲁语上》:“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故吏者,民之木纲者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
三、“为、惟1 为
⏹动词:“做”“成为”“作为”等意思。如: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劝学》)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夸父逐日》)
⏹动词意义比较抽象,相当如现代汉语的“是”。例如: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
(维)、乃、即、必”等词在判断句中的词性和作用
⏹完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如: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注意: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极少,我们在阅读古书时,不要轻易地把带“为”字的句子当作判断句来理解。
2 惟(维)
我马惟骐。(《诗经·小雅·皇皇者华》)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惟(维)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惟(维)”不仅在名词谓语的前面可以用,在形容词或动词谓语的前面也可以用。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
蚩尤维始作乱。(《尚书·吕刑》)
3 乃、即、必
是乃狼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乃、即”在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必”表示事物的必然性,是副词。
它们不仅用在判断句中,还常用在叙述句和描写句中,汉代以后还常和判断词“是”连用。如:
乃入见。(《左传·曹刿论战》)
知己知彼,胜乃不殆。(《孙子兵法·地形》)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雅量》)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四、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先秦古籍中有许多“是”很像判断词。如:
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同上)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同上)
在先秦,“是”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这种复指前文的方式。
复指的前文可以很长。例如: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