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圣才出品】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章节题库(第5、6、7、8章)【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运行主体一、名词解释1.企业答:企业是指具有内部分工协作,实行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和独立的经济实体。
一个生产和经营组织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众多劳动者的协作形成的生产经营组织;二是它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财产责任和其他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
企业具有两重属性: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企业的一般特征是:经济性、商品性、社会性、盈利性、组织性、自主性和竞争性。
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生产力组织形式分,企业可分为单厂性企业和多厂性企业;按生产关系性质分,企业可分为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现实中,企业还可以按所属经济部门、按生产要素所占比重、按企业规模大小进行分类。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实现宏观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科技进步的主体,企业上缴的利税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2.企业集团答:企业集团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形成的有层次的企业联合组织。
它是通过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的控股、持股而形成的。
企业集团本身并不是法人,而企业集团的成员企业都是一级法人。
企业集团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核心层企业(总厂),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构成,它们对集团中的其他成员企业都有控股和持股行为。
第二层为紧密或半紧密层的骨干企业(分厂),它由核心层的控股子公司构成。
第三层为松散层的配套企业,它由与企业集团成员有协作关系的企业构成。
企业集团比单个企业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有利于核心企业有市场需求产品的发展,有利于专业化协作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防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3.企业制度答: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
企业制度是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资本积累)【圣才出品】
第4章资本积累一、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也就是说,一方面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再生产出雇佣工人,总之,就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再生产出来了。
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有:①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②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着再生产。
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在资本家手中集中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和资本财富,另一方面则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口转变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生活状况越来越贫困化。
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3.资本积累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以扩大的过程。
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通过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地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积累主要是靠资本主义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进行的,这里的剥夺不是赤裸裸的,而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积累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过程的对抗性和发展趋势。
4.资本有机构成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一般用c∶v表示。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政治经济学导论)【圣才出品】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而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③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中的这三个实体性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就愈高。
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会提升。
2.劳动对象答: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原料或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
过去,很多地面和地下资源没被开发利用,而现在已经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开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
随着稀有元素、同位素、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很多新型的原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
此外,生产过程排出的一些废料也被作为劳动对象进行加工。
这样,就使劳动对象大大超出了原有的物质资料的范围。
3.劳动资料答: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复习题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而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越丰富。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③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需要劳动者来制造和使用。
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中的这三个实体性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就愈高。
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会提升。
2.劳动对象答∶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如地下的石油、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的鱼类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的生产物,如纺织用的棉纱、建房用的砖瓦、炼钢用的生铁等,这类生产物通常被称为原料或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
过去,很多地面和地下资源没被开发利用,而现在已经进行了开发利用,如开发地层深部的资源、海底资源,以及利用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
随着稀有元素、同位素、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很多新型的原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等。
此外,生产过程排出的一些废料也被作为劳动对象进行加工。
这样,就使劳动对象大大超出了原有的物质资料的范围。
3.劳动资料答∶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产业资本的运行)【圣才出品】
第5章产业资本的运行一、名词解释1.资本循环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的基本形式。
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2.资本周转时间答: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①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
在这三部分时间中,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
②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手段的运用,对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3.资本周转速度答:资本周转速度是表示资本周转快慢的量,指资本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常用资本周转次数或资本周转时间来表示。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①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就越慢;反之,则越快。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
固定资本所占的比例越高,周转速度就越慢;流动资本所占的比例越高,周转速度就越快。
研究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在于考察资本周转快慢对于生产剩余价值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产生的剩余价值越多。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或效率提高的原因,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
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
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
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
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
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2.经济波动答:经济波动是指每年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出现增长率不同的客观经济现象。
经济波动的原因在于经济系统的开放性,它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共同进行运动,在较大程度上修改自己的结构,经济系统也总是由不平衡状态趋向于平衡状态,又从平衡状态趋向不平衡状态,进而走向更高级的平衡状态。
经济波动可分为正常经济波动和超常经济波动。
正常经济波动即经济波动的幅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的波动;如果经济波动的幅度超出一定的范围,给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危害,这样的经济波动称为超常经济波动。
3.经济周期答: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之间的时间长度,即从经济扩张的高峰算起,经历经济收缩的谷底,再到新的经济扩张的高峰这一时间间隔的整个长度。
经济周期一般分成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繁荣阶段的特征是:就业增加,需求增加,产出增加,资源充分利用。
衰退阶段的特征是:经济由最高点开始收缩,消费和投资减少,部分企业开工不足。
萧条阶段的特征是:失业率升高,需求萎缩,产出处于最低点。
复苏阶段的特征是:投资增加,就业、消费、产出开始上升。
可以根据经济周期持续的时间长短,把经济周期分成四种类型:①基钦周期,其时间长度为3~5年;②朱格拉周期,其时间长度为9~10年;③库兹涅茨周期,其时间长度为15~25年;④康德拉捷夫周期,其时间长度为45~60年。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15章 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习题及答案)
旗开得胜第15章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一、综合选择1.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含: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股份制经济D.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部分2.我国现阶段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与以下哪几个方面结合起来:A.改组B.改造C.加强科学管理D.加强中央集权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B.企业法人财产制度C.有限责任制度D.企业组织管理制度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国有企业应当:A.自主经营B.自负盈亏C.自我发展D.自我约束5.增强企业活力的途径包括:A.确立企业和国家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B.正确处理好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C.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和良好外部环境1旗开得胜D.重视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素质6.城乡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的主要特征有:A.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B.是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形式C.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D.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7.要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必须在经济活动中做到:A.劳动耗费要尽可能少B.物化劳动耗费要尽可能多C.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尽可能多D.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有:A.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同市场相联系B.一切企业都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C.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D.各种经济活动都按有关法规进行2二、名词解释1.企业2.单厂性企业3.多厂性企业4.公司制企业5.国有独资公司6. 控股公司7. 企业集团8.产权制度9.股份有限公司三、分析判断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不平等的地位。
2.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
3.国有企业改革并非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3四、问题解答1.什么是产权,它与所有制有何关系?2、试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第20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答: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总体的调节和控制。
社会主义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有:经济稳定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生活改善、控制人口和实现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
2.国际收支平衡答: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国际收支中,各个组成项目(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官方储备资产变动项目等)借贷相等的情况。
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法编制的,总体上应该是平衡的;然而就其各个组成项目来看,则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
对这些组成项目来说,如果贷方大于借方,称为“顺差”,表示项目出现盈余;如果借方大于贷方,称为“逆差”,表示项目出现亏损;如果借方等于贷方,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
此外,在经常项目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差额不能相互抵消的情况下,一般需动用官方外汇储备来进行平衡。
3.社会总供给答: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它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构成的。
国内供给,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不可分配的部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不可分配的部分是指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内的林业和畜牧业自然增长部分;国外供给,是指海关统计的进口总值。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是以本币为计量单位的,所以对进口值的计量,也应以本币为单位。
社会总供给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4.社会总需求答: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对生产出来的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第19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一、名词解释1.对外经济关系答: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与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
一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等。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对外贸易答: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它由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部分组成。
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关系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一切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是经营进出口业务。
一方面,通过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国内生产的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进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内所需要的商品和原材料、能源等,以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对外投资答:对外投资是指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国外进行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
对外投资分为对外贷款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类,它是一国进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主要有三类: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投资;向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投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
对外投资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本国外贸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开发国外自然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困难;有利于推动技术引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有利于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
4.对外承包工程答:对外承包工程是指一国具有法人地位的从事国际建筑工程项目的公司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投标或接受委托等交易方式与国外业主签订合同并依合同要求承担某项工程的建设任务,从而获取一定报酬的劳务活动。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圣才出品】
第14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名词解释1.市场答:市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市场是指买卖商品的场所,其特点是要具备一定的地点和设备,这是最直观的理解,体现了市场概念的空间形式。
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上一切重要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
因而,市场成了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它集中反映了这三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利益关系。
可见,市场的实质内容在于它体现了隐蔽在商品和货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市场答:社会主义市场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的具体功能包括交换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调节功能。
社会主义市场除了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①社会主义市场是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②社会主义市场是多种经营方式的市场;③社会主义市场是多种流通渠道的市场;④社会主义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
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是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
它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人们的消费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结构答: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结构是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各个基本要素的构成。
它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空间和市场时间:①市场主体是指一切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或当事人。
对市场的主体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但一般可分为个人、企业和国家三个层次;②市场客体是指用以交换的商品和货币;③市场空间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的活动地方和范围。
从市场的空间范围来说,有单体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国际性市场;④市场时间是指市场主体交换市场客体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表现为市场商品交换的连续时间和具体方式;⑤培育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需要相应的市场硬件的建设,但是这一切都要适应市场规律的要求,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进行可行性分析。
政治经济学--第15章--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习题及答案)
第15章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一、综合选择1.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含: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股份制经济D.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部分2.我国现阶段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与以下哪几个方面结合起来:A.改组B.改造C.加强科学管理D.加强中央集权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B.企业法人财产制度C.有限责任制度D.企业组织管理制度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国有企业应当:A.自主经营B.自负盈亏C.自我发展D.自我约束5.增强企业活力的途径包括:A.确立企业和国家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B.正确处理好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C.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条件和良好外部环境D.重视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素质6.城乡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它的主要特征有:A.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B.是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有效形式C.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D.共同分配劳动成果,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7.要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必须在经济活动中做到:A.劳动耗费要尽可能少B.物化劳动耗费要尽可能多C.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尽可能多D.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符合社会需要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有:A.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同市场相联系B.一切企业都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C.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D.各种经济活动都按有关法规进行二、名词解释1.企业2.单厂性企业3.多厂性企业4.公司制企业5.国有独资公司6. 控股公司7. 企业集团8.产权制度9.股份有限公司三、分析判断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不平等的地位。
2.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
3.国有企业改革并非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四、问题解答1.什么是产权,它与所有制有何关系?2、试述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第19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第20章 社会主义经
第19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一、名词解释1.对外经济关系答: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与地区之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
一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等。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对外贸易答: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它由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部分组成。
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关系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一切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是经营进出口业务。
一方面,通过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国内生产的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进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内所需要的商品和原材料、能源等,以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对外投资答:对外投资是指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国外进行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
对外投资分为对外贷款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类,它是一国进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主要有三类: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投资;向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区进行投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
对外投资有利于带动和促进本国外贸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开发国外自然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困难;有利于推动技术引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有利于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的范围和规模。
4.对外承包工程答:对外承包工程是指一国具有法人地位的从事国际建筑工程项目的公司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投标或接受委托等交易方式与国外业主签订合同并依合同要求承担某项工程的建设任务,从而获取一定报酬的劳务活动。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剩余价值的分配)【圣才出品】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名词解释1.成本价格答: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掉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和。
商品价值的三个构成部分c+v+m,就变为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c+v)+m。
于是,剩余价值便表现为成本价格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即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而不再表现为可变资本价值的增殖额。
成本价格这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因为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归为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时,剩余价值就被看作是商品价值在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资本家所费资本的产物。
不仅如此,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还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因为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成本价格,但在物质形态上却全部参与商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利润答:利润是指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
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也在发挥作用。
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3.利润率答: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资本。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和资本的周转速度。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内容简介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生产方式[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答: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劳动二重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研]答: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即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即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没有人们的具体劳动,也就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便无法生存,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具体劳动是一个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所特有的。
在自然经济社会和在未来的产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劳动产品不用交换,因此,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资本[武汉大学2011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研]答:资本是指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
它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
资本不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起着重要作用。
资本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①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总资本的运行)【圣才出品】
第6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一、名词解释1.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答:(1)个别资本是指通过独立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职能作用的资本。
各个个别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构成社会总资本。
因此,个别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2)社会总资本是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在资本运动中,资本首先表现为彼此独立的个别资本,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循环运动,但是所有个别资本又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社会总资本。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的区别在于: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②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运行,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③社会总资本的运行,除了资本流通外,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要比个别资本再生产过程复杂得多。
2.两大部类答: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答: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理是指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过程中,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更快些。
具体来说,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最快,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而增长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是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总是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伴随而进行的。
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原有的预付资本和积累的资本中转变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大,不变资本的增加必然要快于可变资本,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要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部类的增长速度就要快于第二部类的增长速度,也就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要优先增长。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资本和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1.资本答: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特点:①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②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③资本的返还性。
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
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2.劳动力商品答: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3.剩余价值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
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4.绝对剩余价值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条件下居民经济行为)【圣才出品】
第16章社会主义条件下居民经济行为一、名词解释1.居民收入答:居民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居民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包括以货币计算的收入和以实物计量的收入。
居民获得收入的具体途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生产劳动和服务收入;②个人资产收入,如利息、利润、股票、红利、租金等;③福利性收入,如生活补助金、社会保障等;④经营收入,即从事个体或民营经济活动获得的收入;⑤其他收入,如保险公司的赔款、馈赠、遗产继承等收入。
影响居民收入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体制、国民收入的总量、投入的劳动量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方式和制度。
2.社会主义消费答:社会主义消费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反映人们在实际支配或取得生活资料过程中相互关系的消费行为。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消费具有如下特点:①社会主义消费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融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全体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生产目的与消费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②社会主义消费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社会主义消费是生产发展基础上不断增长的消费。
3.居民消费结构答: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从不同的角度,对消费结构有不同的划分:根据考察范围的不同,消费结构可以分为微观消费结构和宏观消费结构;根据消费主体身份的不同可以分别研究不同职业、民族、地区、阶级或阶层的消费结构;从消费水平上划分,消费结构类型有低层消费结构、下中层消费结构、上中层消费结构及高层消费结构四种。
制约和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体制、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状况、人口总量及构成、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
4.恩格尔定律答:恩格尔定律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下降。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12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制度答: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总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前苏联)。
当今世界仍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2.官僚资本答:官僚资本是指在旧中国凭借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权力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
官僚资本是在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由大地主、大买办的政治代表利用政权力量采取超经济掠夺方式而形成的。
官僚资本是旧中国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是一种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浓厚封建买办色彩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旧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生产关系,垄断了旧中国经济命脉,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我国对其采取了无偿没收的政策,通过军管、征用、征购和转让等形式将其变为国家财产。
3.民族资本答: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基本上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压迫和迫害,因而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矛盾;另一方面又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依赖帝国主义,依靠反动政权和封建势力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也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实现的,具体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变私人资本主义为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变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圣才出品】
第17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收入一、名词解释1.社会总产品答: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国内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总产品可以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考察: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消费资料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从价值形态考察,即为社会总产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
2.社会总产值答: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国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价值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是社会总产品的货币表现,具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二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必要产品价值(v),三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m)。
社会总产值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总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
但是社会总产值指标明显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包含了很多重复计算的产值,二是无法反映经济效益,三是没有将五大部门之外的其他社会部门的生产性劳务计算在内。
3.国民收入答: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创造的新价值的总和。
它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所剩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
国民收入从实物形式上看,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用于补偿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下的生产资料和当年新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料;从价值上看,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从这一点上讲,国民收入指标不包含社会总产值中重复计算的部分,其数量的增减能够真正反映出一国物质生产部门经济实力的增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企业
答:企业是指以独立产权为基础,通过从事生产、流通和其他服务性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经济组织。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企业的一般特征是:经济性、商品性、社会性、盈利性、组织性、自主性和竞争性。
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生产力组织形式,企业可分为单厂性企业和多厂性企业;按生产关系性质,企业可分为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
在现实中,企业还可以按所属经济部门、按生产要素所占比重、按企业规模大小进行分类。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实现宏观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科技进步的主体,企业上缴的利税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2.社会主义企业
答:社会主义企业是指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企业。
社会主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组织者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社会主义企业的特征有:①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②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③社会主义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助互利的关系;④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分配体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关系;⑤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物质利益的实现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
3.国有企业
答:国有企业是指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的企业组织。
国有企业的特点有:①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产权制度;②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可能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③国有企业有特殊的融资渠道;④国有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信誉;⑤国有企业总是同政府有密切的关系。
国有企业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经济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4.现代企业制度
答: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是:在法律地位上,公司是企业法人;在法律责任上,股东与公司具有不同的责任: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公司实行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公司内部组织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控股公司。
5.有限责任公司
答: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1人以上,50人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每个股东以其出
资额为限、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的公司。
其基本特征是:①设立简便,有限责任公司由1人以上,50人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所有股份的金额在公司成立时缴足即可;②不公开发行股票;③多为亲朋熟人间组成的小企业,股东人数不多;④公司机构简单,管理较为灵便;⑤各国法律多规定其最低资本额。
6.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答: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将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本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其基本特征是:公司注册资金最低限额为500万;公司的全部资产分为等额股份;公司向股东发行股票,少数公司经审批其股票可以上市交易和转让;股东人数不得少于规定的发起人数,但无上限;一股一票表决权;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股份有限公司的上述特点决定它适合于生产规模大,资本高度密集的企业。
7.国有独资公司
答:国有独资公司是指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其特点是:只适用于国务院确定的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或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不设股东会但设董事会;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部门指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转让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或部门办理审批和财产转移手续;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经营状况较好的大型国有独资公司,可以由国务院授权行使资产所有者的权利。
8.控股公司
答:控股公司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或法人通过掌握一定额度股份从而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
股份有限公司。
控股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类,绝对控股是指一个投资主体通过掌握一家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份而实行的控股;相对控股是指一个投资主体虽然没有掌握一家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份,但与该公司中其他投资主体相比,掌握着该公司相对多数的股份,从而实行的控股。
控股公司按控股方式,分为纯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
纯粹控股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只是凭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进行资本营运。
混合控股公司除通过控股进行资本营运外,也从事一些生产经营业务。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企业除了作为生产力的组织者外,还具有哪些作用?
答:社会主义企业除了作为生产力的组织者外,还具有以下作用:
(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一个由众多经济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企业就是国民经济有机整体中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基本经济单位。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盈利的目标。
企业的这一活动过程,既使企业自身得到了发展又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企业是实现宏观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微观运行目标,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时,企业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就会把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向这种商品的生产中,社会资源就被吸引到这个部门中去。
反之,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时,生产该种商品的企业则会缩减生产规模,把生产要素转向其他能够获利的生产或服务部门。
企业在微观层次上对资源有效使用的结果,实现了社会资源在宏观上的有效配置。
(3)企业是实现科技进步的主体
企业在一国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企业承担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一项新的技术成果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生产销售等阶段,除研究开发由科研机构承担外,其余阶段大都是在企业内完成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和归宿,企业作为技术源泉、技术受体、技术载体和新产品的生产者,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4)企业上缴的利税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与市场相联系,企业的经济利益也都是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的。
只有经营状况好,企业才可能有更多的盈利,才能不断地向各级政府上缴更多的利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5)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国有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国的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的重任,生产了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它对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如何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基本特征?
答:(1)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其法人产权制度。
现代企业的法人产权制度的确立,产生了两个相对于古典企业的质变结果:①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发生彻底分离;②资本社会化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管理层级制”,即企业层级组织包含两个以上决策层级,在企业的高、中层级的决策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决策分工体系。
构成现代企业制度要素主要有法人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管理层级制度等。
其中法人产权制度是基础,法人治理制度是核心,有限责任制度是保障、管理层级制度是工具。
现代企业是一个既复杂、又开放和不断创新的组织系统。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①产权清晰
产权清晰是指出资者与作为法人的企业之间产权关系的清晰。
出资者是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者,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
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在全部法人财产中,既有国家出资形成的财产,也有非国家出资者出资形成的财产。
非国家出资者出资形成的财产,最终所有权不属于国家。
现代企业有的是国家独自出资的企业,有的是国家和非国有的经济实体或法人及个人共同出资的企业。
这种法人财产既不是由国家支配和使用,也不是由某一非国家出资的经济单位法人或个人支配和使用,只有作为法人的企业对它所拥有的全部法人财产才完全有权支配和使用。
同时作为法人的企业享有民事权利,即对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的行为,有权依法向法院起诉;企业也要承担民事责任,企业如有损害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经济利益的行为,被损害了经济利益者可向法院起诉企业,企业必须依法赔偿受损害者的损失。
②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出资者的权责和企业的权责之间应有明确的划分和规定。
a.出资者的权责
出资者的权利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和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出资者的责任是,出资者投入的资本所兴办的企业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时,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善而亏损或破产,出资者也只以其投入的资本额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