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肝脏、胆道系统

合集下载

第六章:消化系统(肝胆胰腺)

第六章:消化系统(肝胆胰腺)

三、胰腺
腹膜后器官,位置深 主要依靠超 声、CT和MRI检查。 (一)检查技术 1.X线检查无价值 2.超声检查 首选 3.CT 平扫、增强 超声检查后首选补充检查手段 4.MRI 对胰腺囊性病变,肿瘤内出血显示较佳,敏
感显示小胰岛素瘤
基本病变
1.胰腺大小和形态异常 肿大、萎缩 2.胰腺实质内回声、密度和信号异常 3.胰管异常 扩张、狭窄、钙化或结石,走行异
胰头癌并腹膜 后淋巴结转移
胰头增大, 肿瘤显示不清, 增强后肿瘤与 胰腺实质密度差异大
胰体尾癌:动脉期肿瘤密度不均, 包绕脾动脉,肝内多发转移及腹水
四脾
检查技术
超声:为首选,不但可进行测量,还能敏感 检测局灶性病变,脓肿、梗死、肿瘤,但 对肿瘤性病变诊断有一定限度。
疾病诊断: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脾大:是常见的CT间接征象
(60%) 脾门胃底肝门区见迂曲扩张血管 腹水 :肝外围低密度影
鉴别:
再生结节(门静脉供血为主,门静脉期轻 度强化)与早期肝癌(肝动脉供血为主, 快进快出)
肝硬化 正常
门肝 静硬 脉 高化 压
--
疾病诊断:肝脓肿
(abscess)
概述
充盈缺损、病理血管、静脉早显
疾病诊断:肝硬化
(liver cirrhosis)
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 生,肝脏结构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 分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坏死 后性(肝细 胞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
疾病诊断:肝硬化
CT诊断
形态及密度改变
早期可能表现正常,或仅为 肝体积增大, 多数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肝裂增宽, 各 叶比例失调 ,肝脏表面不光滑,呈扇贝状 或波浪状 , 肝脏密度降低,等于或低于脾 脏,可见 等或略高密度的小结节(即再生 结节)

腹部超声规范化检查

腹部超声规范化检查

胰头癌
第四节 脾脏
一、超声测量及正常值
1、脾厚度:脾门至脾隔面距离,男性≤40mm,女性≤38mm, 2、脾长径:最大长轴切面上下端间距,≤110mm。 3、脾宽径:最大长轴切面最大横径,≤50mm。
二、弥漫性脾肿大
诊断标准:
1、成年男女脾厚径分别超过40mm和38mm。2、脾最大长径超 过110mm。 病因和分型:
1.肝形态失常,肝缘角变钝和肝叶比例失调。早期肝脏 肿大,后期体积缩小,左叶代偿性增大,右叶缩小,晚 期容易癌变(约占50%)。
2.肝表面不平滑,呈锯齿状或波浪状
3.肝内回声弥漫性增强、增粗。肝内血管显示不清。
4.门静脉高压:脾大,脾、门静脉主干增宽,腹水,侧 支循环形成。CDFI显示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频谱低 平,出现离肝血流。
四、成人肝脏测量正常值
肝上界:多位于第6肋间。 右肝下缘:右肋缘下平静呼吸时一般探测不到。 右叶斜径(右肋缘下通过肝右静脉切面)<14cm 左叶:(通过腹主动脉矢状切面)厚5~6cm,长 5~9cm(两者之和<15cm)。 门静脉主干内径:≤1.3cm。
正常肝脏第一肝门区 正常肝脏第二肝门区
五、肝脏占位性病变
1、感染性脾肿大,2、充血性脾肿大(肝硬化), 3、增生性脾肿大(血液病)。
肝硬化并脾肿大、脾静脉扩张
巨脾(血液病)
三、脾肿瘤
1、脾血管瘤 超声表现:回声增强型团块;内部回声呈筛网状;边 界清晰。
2、(恶性)淋巴瘤 超声表现:脾脏弥漫性肿大;多个回声减低型团块; 散在分布,部分结节融合。 3、其他脾肿瘤,如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瘤。
急性胰腺炎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三、 慢性胰腺炎
超声表现: 1、胰腺腺体轮廓不清,不规整。 2、胰腺轻度增大或局限性增大,或萎缩。 3、胰腺内部回声增高、分布不均。 4、慢性胰腺炎常合并假性囊肿、胰管扩张、胰 管结石。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肿瘤标志物检测
检测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肝癌和其他肝脏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胆道疾病的诊断
胆囊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 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常用方 法,能够观察胆囊的大小、 形态以及结石的位置和数量

胆管造影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 ,观察胆管系统的形态和通 畅情况,有助于胆管结石、
胆管炎等疾病的诊断。
ERCP检查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能够直 接观察胆管内部情况,对胆管 结石和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 值。
肝脏和胆道手术的解剖基础
肝段划分
肝脏根据其血管和胆管的分布划分为不同的肝段,了解肝段的划 分有助于手术中对肝脏的切除和重建。
胆道系统解剖
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肝内胆管、胆囊和胆总管,对于胆 道手术中的分离、结扎等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目录
CONTENTS
• 肝脏解剖 • 胆道系统解剖 •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关系 • 临床应用
01 肝脏解剖
肝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肝脏位于右上腹,横膈之下,右肾之 前,胃的上方。
形态
肝脏呈不规则的楔形,分为左右两叶 ,右叶较厚,左叶较薄。
肝脏的分叶和分段
分叶
肝脏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
胆汁中的胆盐和卵磷脂能降低脂 肪表面的张力,使脂肪裂解成更 小的滴状,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 接触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吸收
胆汁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 素A、D、E、K的吸收。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相互影响
肝脏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肝脏产生胆汁,通过胆道系统输送到胆 囊,对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

肝脏及胆道系统解剖

肝脏及胆道系统解剖

上段 下段 上部 下部 下段 上段 下段 上段
左外叶 左内叶
尾状叶 左叶
右前叶 右后叶
右叶
学习园地
前面观
下面观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肝脏八段分法的影像学 解剖示意图
第二肝门下方层面CT横断面
左右半肝分界线(肝中静脉与腔静脉 左缘连线),在该层面为4、8段分界
右肝静脉 与腔静脉 连线为7、 8段分界 线。
门静脉右支前分 支为6、7段分界, 该层以上层面为 7段,该层以下 层面为6段
胆囊窝层面CT横断面解剖
肝中静脉与腔静脉连线(或胆囊 窝中点与腔静脉连线)为左右半 肝分界,在该层面为4、5段分界
左纵裂为4段与3段的分界, 在该层面左外叶以3段为主。
肝右静脉 与腔静脉 连线为5、 6段分界
学习园地
4a
2
8
1
7
4b
3
5/8
1
6/7
学习园地
4a/b 2/3
8
1
7
4b 3
5
1
6
学习园地
胆囊及肝外胆道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胆囊管的变异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副(异常的)肝管
学习园地
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的连接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胆总管和胰管汇合的变异
谢谢各位的聆听
学习园地
➢ 5、右段间裂:肝 门静脉右支或肝门 右切迹作为右段间 裂的标志,即平面 以上为右半肝的后 上段和前上段;以 下为后下段和前下 段。
学习园地
➢ 6、背裂:上部为肝中静脉 近侧段的后缘,中部相当于 从下腔静脉右前缘至静脉韧 带裂右端的弧形线,下部为 肝门横沟或肝门静脉的后缘。 分隔尾状叶与前方的左内叶、 右前叶以及右侧的右后叶。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脏影像诊断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脏影像诊断



正常肝脏平扫CT(图)
肝静脉和门静脉显示为低密度树枝状阴影
肝脏正常CT表现(2)

第二节
增强检查 动脉期:肝内动脉明显强化, 动脉期:肝内动脉明显强化,肝实质无强化 门静脉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 门静脉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强化明显,肝实质 开始强化 肝实质期:门静脉和肝静脉内对比剂浓度下 降,肝实质明显强化 肝内胆管周围分支细小, 肝内胆管周围分支细小,平扫增强均不显影
第七章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和腹膜腔
第二节 肝脏、胆系、胰腺和脾脏
学习要点
第二节
本节应了解、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1.
掌握肝脏、胆系、胰腺、脾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以声像图和CT检查为主) 以声像图和CT检查为主) 熟悉肝脏、胆系、胰腺、脾的异常影像学表现 (以声像图和CT检查为主) 以声像图和CT检查为主) 熟悉肝脏、 胆系 、 胰腺 、 熟悉肝脏 、 胆系、 胰腺、 脾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 术和临床应用
胆系正常MRI表现

第二节
SE序列T1WI肝管呈低信号,T2WI则表现为高信号 SE序列T WI肝管呈低信号, WI则表现为高信号 胆汁内化学成分不同, 胆汁内化学成分不同,信号强弱不一 胆囊一般显示为T WI低信号、 WI高信号, 胆囊一般显示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但若含有 浓缩胆汁的胆囊, WI、 WI则可均显示为高信号 浓缩胆汁的胆囊,T1WI、T2WI则可均显示为高信号
胆系正常CT表现

第二节
胆囊位于肝脏左内侧段(方叶) 胆囊位于肝脏左内侧段(方叶)的下外侧胆囊窝内 胆囊内胆汁密度近于水。胆囊边界清晰,壁菲薄, 胆囊内胆汁密度近于水。胆囊边界清晰,壁菲薄,厚度 约1mm~2mm,光滑锐利 mm~ mm,

肝内胆道系统PPT课件

肝内胆道系统PPT课件
10
腹部X线平片
➢仅15%胆囊结石在腹部平片上显影 ➢ 显影率低
-- 不作为临床的常规检查
11
经皮肝穿剌胆管造影:PTC
➢目的 --了解胆道梗阻情况及病变部位 --必要时可行置管引流(PTCD)
➢ X线透视下或B超引导 穿刺针经皮肤穿入 肝胆管 造影剂注入胆道 显影
➢ 有创性顺行性胆道造影方法 ➢并发症:管造影护理
➢ 检查后护理 --平卧4~6小时 --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和生命体征 --对置管引流者观察引流液的色、 质和量,并保持引流通畅 --遵医嘱用药
15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目的
--诊断胆道及胰腺疾病 --收集十二指肠液、胆汁和胰液行
理化及细胞学检查 --用于治疗:鼻胆管引流、oddi括
胆汁成分和理化 性质发生变化
胆固醇呈过 饱和状态
结石形成
30
胆囊结石临床表现
➢ 30%胆囊结石者终身无临床症状 ➢ 静止性结石:仅体检或手术时发现的结石 ➢ 影响临床症状相关因素
--结石大小、部位、是否感染、梗阻及 胆囊功能
31
胆囊嵌顿时临床表现
➢ 症状 --突发的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 --疼痛向右肩部、肩胛部或背部放射 --诱因:饱餐、进食油腻食物、睡眠 --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等
或无核心
27
混合性结石
•胆红素、胆固醇、钙盐等混合组成 •呈现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剖面呈层状或中心呈放射状而外周呈层状
28
胆囊结石
➢ 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 ➢ 主要为胆固醇结石和以胆固醇为主的
混合性结石 ➢ 常与急性胆囊炎并存 ➢ 主要见于成年人,以女性多见
29
胆囊结石病因
脂类代谢异常 胆囊的细菌感染 胆囊收缩排空功能减退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四)肝静脉
1.肝V包括肝左、中、右V,肝右后V和尾状叶V,分别 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2.肝V特点:
(1)无V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2)变异多。肝V变异是 肝非规则性切除的解剖学 基础。
11
右后上缘V 肝右V 肝中V
肝右后下V
左后上缘V 肝左V 左叶间V 尾状叶V
包绕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分支与分布基
本一致。
15
在门静脉系统中,肝 门静脉的分支较粗大且恒 定,故以肝门静脉的分支 为依据将肝分段:
Couinaud(1954年)
尾状叶
左、右半肝 五叶 右后叶
右段间裂
八段
右前叶
左外叶
左内叶
左段间裂
左叶间裂
右叶间裂
正中裂
16
Couinaud肝段(1954年)
冠状位T2W
横断位T1W压脂
肝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在T1WI 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影,在T2WI 上多表现为高信号影。
34
动脉期
肝脏动态增强MR表现
静脉期
35
36
37
2019/11/14
.
38
左半肝
尾状叶 (段Ⅰ) 左外上段(段Ⅱ)
左外叶 左外下段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半肝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17
经颈V肝内门腔V内支架分流
18
门静脉造影
19
正常腹腔动脉造影 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 源于腹腔干动脉。 肝总动脉又分出肝固 有动脉及胃十二指肠 动脉。 肝固有动脉分出肝右、 肝左动脉。 肝动脉分支走行正常, 管腔大小、形态正常。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PPT课件

• 3、門靜脈左支→附臍靜脈→臍周靜脈網→ 腹壁淺靜脈→ 腹壁下靜脈→ →下腔靜脈
胸腹壁靜脈→ 腹壁上靜脈→
→上腔靜脈
• 4、門靜脈→ Retzius靜脈→ 低位肋間後靜脈 腰靜脈 膈下靜脈 腎靜脈 睾丸靜脈(卵巢靜脈)
→下腔靜脈
腹腔幹celiac trunk是腹主動脈發出的第一個無 對(奇數)支,在膈肌稍下方,約平第十二胸椎處起 於腹主動脈的前壁。長約2-3釐米,發出胃左動脈、肝 總動脈和脾動脈等三支。
Ⅰ段為尾狀葉(S1),Ⅱ段為左外葉上段(S2), Ⅲ段為左外葉下段(S3),Ⅳ段為左內葉(S4), Ⅴ段為右前葉下段(S5),Ⅵ段為 右後葉下段(S6), Ⅶ段為右後葉上段(S7),Ⅷ段為右前葉上段(S8)。
臨床大夫操作手法
1. 體位 常用2個 少用2個 2. 探頭部位及聲束掃查切面 劍突下
縱切+橫切 右肋緣下斜切+縱切 肋間斜切 3. 注意:系統性、交叉性、連續性及 注意聲路"死角"、易漏區、複雜區
肝內管道系統解剖
肝內管道結構包括Glisson系統和肝靜脈系統。 前者由互相伴行的門靜脈、肝動脈、肝管的各級分支 被結締組織所包繞而構成。
肝動脈和門靜脈:
肝動脈:是肝的營養血管,肝血供的1/4來自肝動脈,主 要供給氧氣。 門靜脈:肝血管肝血供的3/4來自於門靜脈,門靜脈進入 肝臟後分為各級分支到小葉間靜脈, 把來自消化道含有 營養的血液送至肝臟“加工”。 門脈分為左、右兩支。 左支較細長,分佈於左半肝,主幹沿橫溝左行叫橫部, 至左縱溝彎向前上方,稱矢狀段。橫部的分支有尾狀葉, 1-3支,分佈於尾狀葉左側半。矢狀段的分支有外側支 和內側支,外側支多為二支,分別至左外側葉上段和下 段;內側支也多為二支,分別至左內側葉的上部和下部。

肝脏生化

肝脏生化

O CNHNHCOCH 3
+ CH3CO ~ CoA
N 异烟肼
乙酰辅酶A
N 乙酰异烟肼
+ HS-CoA 辅酶A
4.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
环氧萘
谷胱甘肽
S-二氢萘醇谷胱甘肽
目录
三、生物转化的特点
1.连续性,2.多样性,3.解毒和致毒性 许多致癌物质在体内存在多种转化方式,如
黄曲霉素B1,可通过生物转化反应显示出致癌作用, 也可以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发生解毒.
• 2.线粒体内的单胺氧化酶系 –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生成相应的醛
RCH2NH2+O2+H2O2
RCHO+NH3+H2O
3.胞液中的脱氢酶系:醇脱氢酶及醛脱氢酶
醇脱氢酶(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醛。 醛脱氢酶(ALDH)催化醛类生成酸。
ADH
ALDH
氧化脱羧
CH3CH2OH
CH3CHO
CH3COOH
CO2+H2O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
第三节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一、胆汁
肝分泌
胆道系统
(肝胆汁)
胆囊浓缩 (胆囊胆汁)
*主要成分:水、无机盐、胆汁酸盐(含量最 高)、胆固醇、胆色素、磷脂等。
消化酶类(?)
二、胆汁酸的代谢
胆汁酸:是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类 固醇化合物,是胆固醇的主要代谢产物,以钠盐 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 。
乙醇
乙醛
乙酸
肝内ALDH活性最高,有3种同工酶。 东方人群约30-40% ALDH基因变异, ALDH活性低下者, 饮酒后乙醛在体内不能及时转化为乙酸而堆积,引起血管扩张, 面部潮红,心动过速等。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


肝内胆管发生阻塞时,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和结石形成。
03
胆囊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囊状器官, 位于肝脏下方的胆囊窝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 胆汁,并在需要时将其排入肠 道。
胆囊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结石 ,可能导致胆囊炎和胆绞痛。
肝外胆管
肝外胆管阻塞可能导致黄 疸和消化系统症状。
肝外胆管的主要功能是输 送胆汁至十二指肠。
肝动脉为肝脏提供氧气,门静脉输送营养物质, 肝静脉负责血液回流。
胆管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肝内胆管负责输 送胆汁,肝外胆管则连接胆囊和十二指肠。
02
胆道系统解剖
肝内胆管
01
肝内胆管由左、右肝管和各级分支组成,负责输送胆汁至胆囊 和胆管。
02
肝内胆管具有分泌胆汁的功能,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可能由胆结石 、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胆囊炎的症 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等。
其他肝脏胆道系统疾病
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脏内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通常为良性。肝囊肿的症状取决于囊肿 的大小和位置,可能无症状或出现右上腹不适。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是在胆管内形成的坚硬物质,可能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的症状包括 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
分泌功能
肝脏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 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分 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白 蛋白、凝血因子等。
储藏功能
肝脏具有储存维生素、铁、 铜等物质的功能,以备不时 之需。
免疫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能产生免疫细胞和免疫分 子,对抵御感染和疾病具有 重要作用。
胆道的生理功能
储存胆汁
胆道系统负责储存由肝 脏分泌的胆汁,胆汁有 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胆道系统的总结

胆道系统的总结

胆道系统的总结1. 胆道系统的概述胆道系统是指由肝脏、胆囊和胆管所组成的一系列器官和管道,主要功能是合成、储存和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和吸收脂肪。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囊及胆总管等组成部分。

2. 肝内胆管肝内胆管是指位于肝脏内部,与肝细胞相连的一系列细小的管道,其作用是将肝脏合成的胆汁收集起来并传输至肝外胆管。

肝内胆管的汇合形成肝总管。

3. 肝外胆管肝外胆管是指从肝脏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管道,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为左肝管和右肝管。

它们汇合形成胆总管,将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

4. 胆囊胆囊是一个位于肝脏下表面的囊状器官,主要作用是储存和浓缩胆汁。

胆囊内膜有许多微绒毛状的皱褶,可以增加其表面积,帮助吸收水分,使胆汁浓缩。

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胆囊会收缩,将浓缩的胆汁释放至胆总管,进而进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和吸收脂肪。

5. 胆总管胆总管是肝外胆管和胆囊输送胆汁的主要通道,其直径通常约为6-8mm。

在十二指肠附近,胆总管与胰腺的胰管汇合,形成壶腹部,最终与十二指肠开口相连。

通过胆总管,胆汁进入十二指肠与胰液混合,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6. 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胆道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储存和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和吸收脂肪。

胆汁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黄绿色液体,其中含有胆色素、胆酸、胆固醇、溶解脂肪的酶等物质。

胆汁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脏,然后通过胆管输送至胆囊,进行储存和浓缩。

当食物摄入后,胆囊收缩排出浓缩的胆汁,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胆汁还具有抗菌作用,可以预防和控制肠道内的细菌感染。

胆汁中的胆酸可以促进脂肪的乳化作用,使其更易于被脂肪酶消化并被小肠吸收。

7. 与胆道系统相关的疾病胆道系统可能会受到多种疾病的影响,常见的疾病包括:•胆结石:胆道中形成的固体结石,可能引起胆绞痛、黄疸等症状。

•胆囊炎:胆囊发炎,常见症状为右上腹痛、发热等。

•胆管炎:胆管发炎,常见症状为黄疸、腹痛等。

•胆管扩张:胆管的狭窄或堵塞导致胆管扩张,可能引起黄疸、腹痛等。

肝外胆道系统

肝外胆道系统
胆汁分泌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之一,它分 泌的胆汁占到整个胆道系统分泌胆汁 的90%。每天,肝脏分泌约1升胆汁, 这些胆汁通过肝总管传输到胆囊
胆汁储存
胆囊是一个具有高 度浓缩胆汁能力的 器官。在胆囊中, 水分和其他无用的 物质被吸收,使胆 汁变得更加浓缩。 当需要时,胆囊可 以通过收缩将胆汁 排放到胆总管中
02
这些结构协同工作 以分泌、储存和排 放胆汁,从而XXX
肝外胆道系统的功能
肝外胆道系统的功能
胆汁排放
胆总管负责将胆汁从肝脏传输到肠道。 在排放过程中,胆总管通过括约肌与十 二指肠连接,当括约肌打开时,胆汁被 排放到肠道中,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PART 6
总结
总结
01
肝外胆道系统由连接肝脏和十二 指肠的胆管及其附属结构组成, 这些结构包括胆囊、肝总管、胆 总管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等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是胆总管的末端,它控制着胆汁 进入十二指肠的通道
x
这个括约肌在消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它允许 在适当的时间将胆汁排放到肠道帮助消化脂肪
PART 5
肝外胆道系统的功能
肝外胆道系统的功能
肝外胆道系统的 功能主要涉及胆 汁的分泌、储存
和排放
肝外胆道系统的功能
肝外胆道系统
日期:20xx-xx-xx
2
-
1 胆囊
目录
CONTENTS
2 肝总管
3 胆总管
4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
5 肝外胆道系统的功能
6 总结
肝外胆道系统
肝外胆道系统是由连接肝脏和十 二指肠的胆管和其附属结构组成

这些结构包括胆囊、肝总管、胆 总管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等

胆道系统的解剖 (3)

胆道系统的解剖 (3)

胆道系统的解剖
胆道系统指的是胆囊、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的结构。

它起
到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

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以下部分:
1. 胆囊(Gallbladder):位于肝右叶的下表面,形状像梨,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胆囊与肝内胆管通过胆囊管
相连。

2. 肝内胆管(Intrahepatic bile ducts):这些管道位于肝脏内部,将肝细胞产生的胆汁从肝脏输送到肝外胆管。


内胆管最终汇集成肝总管。

3. 肝总管(Common hepatic duct):该管道是肝内胆管的汇集部分,由肝内胆管和肝囊管的结合组成。

4. 肝囊管(Cystic duct):肝囊管是连接胆囊和肝总管的管道,它负责将储存在胆囊中的胆汁输送到肝总管。

5. 肝外胆管(Extrahepatic bile ducts):肝总管与胰腺的胰管在胰头处相遇,形成主胆管。

主胆管经过胆囊下方的壁射孔时,将胆汁进一步输送到十二指肠。

6. 十二指肠(Duodenum):主胆管通过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的Vater乳头。

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独特而复杂,其中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协同工作以完成胆汁的储存、浓缩和排泄。

肝胆胰脾影像解剖

肝胆胰脾影像解剖

含脂肪较多,胰腺呈羽毛状结构;
脾V在胰腺体尾部后缘走行,识别胰腺的标志
从胰头到胰尾逐渐变薄,呈头低尾高位,钩突位置最低;
第 2腰椎横径作为标准,正常胰头宽径不超过同层面
椎体的横径,胰体尾宽径不超过同层面椎体的2/3
胰头 3.0cm (最大径)
胰体 2.5cm
胰尾 2.0cm
2024/3/2
门静脉居后,肝动脉居左前、总肝管居右前,形成 三角形关系,前方为方叶,后为尾状叶。
2024/3/2
2
2024/3/2
3
2024/3/2
4
肝脏的裂隙及叶段的划分:
1、斜裂(主叶间裂或正中裂),矢状位,胆囊窝中点
到下腔静脉左壁的连线,左右叶的分界,
裂隙内有中肝静脉通过;
2、纵裂(左叶间裂)即圆韧带裂隙,矢状位,
与左纵沟一致,分肝左叶为内侧段和外侧段 ,
裂的上部有左肝静脉干通过;
3、左叶外侧段间裂,冠状位,分左叶外侧段为上、下两段;
4、右叶间裂,冠状位,分右叶为前、后两段,
裂内有右肝静脉通过;
5、背裂,冠状位,偏于肝脏的后份,背裂的后方为尾状叶,
斜裂分尾叶为内侧段和外侧段,
背裂内含有左、中、右肝静脉的根部。
2024/3/2
39
2024/3/2
40
2024/3/2
41
2024/3/2
42
2024/3/2
43
2024/3/2
44
( 三)胰腺CT断面解剖
位于肾前间隙内,前为壁层腹膜 ,后为肾前筋膜,
胰周脂肪呈低密度,可清晰分辨其境界;
CT表现为宽带状密度均匀影,CT值为40~50Hu;
多数胰腺影像密度不均匀,呈斑驳状,肥胖者及老年人,

《肝胆道及胰脏疾病》课件

《肝胆道及胰脏疾病》课件

查。
避免盲目使用保健品
03
某些保健品可能对肝胆道及胰脏造成损害,使用时应咨询专业
医生的意见。
THANK YOU
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肝炎病毒等 病原体,接种相关疫苗。
避免药物滥用
避免长期或不规范使用可能对肝胆道 及胰脏造成损伤的药物。
保健方法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 入优质蛋白质,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
食物的摄入。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和相 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适度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 身体代谢和血液循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情绪波 动和压力过大。
注意事项
定期进行体检
01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肝功能、超声等检查,以便
及早发现肝胆道及胰脏疾病。
注意身体不适症状
02
如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
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抗病毒治疗
对于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 和丙型肝炎,需要使用抗病毒 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抗炎保肝治疗
对于肝细胞炎症性疾病,如脂 肪肝和自身免疫性肝炎,需要 使用抗炎保肝药物减轻肝脏炎 症。
抗纤维化治疗
对于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 炎和慢性丙型肝炎,需要使用 抗纤维化药物抑制肝纤维化进
胆囊炎
胆囊炎患者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和发热等症状,需要与 肝胆道及胰脏疾病相鉴别。胆囊炎患者通常没有黄疸和消 化道出血等症状。
肿瘤
肝胆胰肿瘤患者通常有相应的压迫症状和淋巴结肿大等症 状,需要与肝胆道及胰脏疾病相鉴别。肿瘤患者通常没有 黄疸和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课件
6
肝 脏 脏 面 观
第一肝门
7
肝脏失状切面
8
肝脏分叶与分段
膈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 • 脏面观 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 状叶 • Glisson系统之间存在有明显的裂隙 划分肝叶和肝段。
9
G1isson系统
• G1isson系统是 肝固有动脉、 肝门静脉和肝 管的各级分支 在肝内被结缔 组织鞘包裹在 一起组成。 • 它们在肝内, 按半肝、肝叶 和肝段而分支, 故以它作为肝 内分叶分段的 基础。
10
肝脏分叶及分段
肝叶(五叶)
左内叶S4 左叶(左叶间裂) 右半肝 左外叶(左段间裂) 上段S2
肝段(六段)
下段S3
尾状叶左段
肝脏(正中裂)
尾状叶S1
尾状叶右段 右前叶 右叶(右叶间裂) 右后叶(右段间裂) 上段S8、下段S5 上段S7 下段S6 11
左半肝
左外叶上段 右后叶上段 右前叶 左外叶下段
36
肝静脉 左中右三支 汇入下腔静脉 (肝分叶分段的重要标志)
37
肝脏
胆囊
门脉血流
38
中肝静脉 右肝静脉 左肝静脉 下腔静脉 第二肝门
39
肝的淋巴管
1. 浅组 分为膈面和脏面两部分
• 浅组:位于肝实质表面的浆膜下,形成淋巴管网,可分为膈 面和脏面两部分。 • 膈面的淋巴管分为左、右、后3组。 • 左组的淋巴管注入胃左淋巴结; • 右组的淋巴管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 • 后组的淋巴管经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注入膈上淋巴 结及纵隔后淋巴结;。 • 脏面的淋巴管多走向肝门,注入肝门淋巴结,仅有右半肝的 后部及尾状叶的淋巴管与下腔静脉并行,穿经膈注入纵隔后 淋巴结。
门脉失状段 左外下段支
右后上段支 左外上段支

《医学胆道系统》课件

《医学胆道系统》课件
《医学胆道系统》PPT课 件
本课程将介绍胆道系统的定义、结构和分布、功能、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胆道系统对人体的影响。欢迎加入我们的探索之旅。
胆道系统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胆道系统的定义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 管、胆囊和胆总管,负责生成、 存储和排出胆汁。
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分布
肝内胆管从肝细胞中分泌胆汁, 肝外胆管从肝脏出发,将胆汁输 送到胆囊和十二指肠。
肝外胆管将经过肝脏的胆汁集中 输送到小肠,帮助消化食物和清 除废物。
病理生理
肝外胆管梗阻会引起胆汁淤积, 导致黄疸、感染等症状,同时也 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
胆道系统的疾病
1 常见疾病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胆道肿瘤等。
2 病理生理特征
不同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各异,但通常都与胆汁淤积、炎症和出血等因素相关。
肝内胆管系统
1
结构和分布
肝内胆管分支众多,构成类似树枝状的结构,与肝脏的血管并列分布。
2
生理功能
肝内胆管将胆汁从肝脏中分泌出来,送往肝外胆管,帮助消化食物、清除废物。
3
病理生理
肝内胆管阻塞会导致胆汁淤积,引起肝损伤和胆汁淤积性肝病。
肝外胆管系统
结构和分布
生理功能
肝外胆管是指肝脏外的胆管系统, 包括左、右肝管、胆囊管和总胆 管。
胆道系统的功能
胆汁有助于消化脂肪和吸收脂溶 性维生素,同时具有清除代谢废 物和毒素的作用。
胆囊
形态和位置
胆囊是一个扁平的袋状器官,位于肝脏下方,贮存胆汁。
功能和生理作用
胆囊能够浓缩和储存胆汁,并在吃东西时释放胆汁来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胆汁的生成和排出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肝胆系统解剖PPT课件

完整编辑ppt
23
第三肝门
在腔静脉下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
完整编辑ppt
24
肝静脉
肝静脉包括肝左、中、右静脉,肝右后静脉和尾状 叶静脉,分别由第二、三肝门出肝。
肝静脉特点:
无静脉瓣,壁薄,管壁 被肝实质固定,故损伤时 出血量大,且易出现空气 栓塞。
变异多,肝静脉变异是 肝非规则性切除的解剖学 基础。
右后叶上支 尾状叶右支
右前叶支
右后叶下支
完整编辑ppt
左外叶上支 尾状叶左支 左外叶下支 左内叶支
22
第二肝门
在膈面腔静脉沟 的上部,肝左、 中、右静脉出肝 处称第二肝门, 被冠状韧带的上 层所遮盖。
其体外标志是沿镰状 韧带向后上方的延长 线,此线正对着肝左 静脉或肝左、中静脉 合干后注入下腔静脉。
肝动脉 门静脉 肝静脉 胆道系统
完整编辑ppt
8
腹膜、腹腔与腹膜腔的概念
• 腹膜的概念:覆盖于腹、盆腔壁 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 薄而光滑的浆膜。分为: 壁腹膜 脏腹膜
• 腹腔:由膈、盆腔、腹前壁以 及腹后壁共同围成的腔,借小 骨盆上口分为上方的固有腹腔( 通常所指的腹腔)和下方的盆腔 。
• 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 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 潜在性腔隙,腔内仅有少量浆 液。大部分位于固有腹腔,小 部分位于盆腔。
肝胆系统解剖结构
• 肝脏概述
肝•• 胆肝肝内周系管韧统道带结解构构剖肝动和脉组织结
门静脉 肝静脉 胆道系统
完整编辑ppt
2
肝脏解剖学
• 肝脏人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消化腺 • 我国成年人肝脏约占体重的1/40-1/50
男性:重1154-1447克,体积 258x152x58mm 女性:重1029-1379克,体积 258x152x58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边征”“水蛇征”为本病的可靠征象;增强扫描,囊内无强化,囊壁强化;②
间接征象:囊肿巨大时CTA可见其周围血管受压移位 MRI:①直接征象:肝内囊肿结构表现与CT相似,囊内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囊内富含蛋白质和细胞碎屑则表现信号不均,增强扫描,与CT表现相同;
②间接征象:与CT表现相同
c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肝血管异常(为不同病人) a. 为DSA图片,是肝固有动脉 a b 形成增粗、迂曲的肿瘤血管呈
“抱球”样改变
b、c 、d. 为同一病人,布加 氏综合征,示下腔静脉肝段明
显狭窄,周围侧支循环静脉网
c d 形成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肝血管异常(为不同病人)
a. CTA检查,显示肝右叶占位 造成肝动脉受压移位(↑) b. CTA检查,显示肿瘤(HCC) 内多发病理血管(↑) c. CT增强冠状位重组,显示肝 硬化所致的肝门部门静脉增粗 (双↑)及胃底周围增粗、迂曲 的侧支循环血管(↑) d. CT增强冠状位重组,显示 HCC所致门静脉内癌栓(↑)
显示门静脉高压形成的扩张、迂曲侧支循环静脉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肝硬化 a. CT平扫,显示肝脏萎缩,边缘 不规则,肝内多发略高密度结节 b.增强扫描平衡期,肝内结节强 化与肝实质一致,胃底周围见粗 大、迂曲侧支循环静脉,脾大 c. MRI平扫,T1WI可见肝实质内 弥漫高信号结节 d. 增强检查平衡期,结节呈轻度 强化,炎性纤维化组织表现为网 格状显著强化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2. 肝硬化
【影像学表现】 MRI:①直接征象:肝脏大小、形态改变与CT所见相同。肝硬化结节呈弥漫性分布,大小不
等;RN和DN在T1WI上均可表现为略高、等或低信号, T2WI上大多为低信号;增强检查,
RN及大部分DN为门静脉供血,因此各期强化与肝实质一致,DN也可表现动脉期轻度强化, 但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均与肝实质相同。②间接征象:与CT表现相似;增强MRA可更好地
铁血黄素沉积(血色素沉着症) c、d. MRI检查,表现弥漫分布的结节,
T1WI(c)上呈中高信号,T2WI(d)
c d
上呈低信号(肝硬化再生结节)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肝局灶性病变 a. CT平扫,肝右叶见稍低密度肿块
a
b. CT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右叶局
b
灶性病灶,明显强化,可见肿瘤血 管显影 c、d. 增强扫描门脉期及平衡器肝右 叶病灶强化程度相对于正常肝组织 明显减低(原发性肝癌)
a
b
c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3. 肝脓肿 【影像学表现】 CT:①直接征象:平扫,脓腔可表现为肝实质内低密度区,其内可有分隔,也可有小气泡 或气液平面;脓肿壁环绕脓腔周围,密度低于肝而高于脓腔;增强检查,脓肿壁呈环形明 显强化,分隔也表现明显强化,而脓腔无强化。 ②间接征象:急性期脓肿壁外周可出现环 状低密度水肿带,水肿带呈延迟强化,与无强化脓腔和强化的脓肿壁共同构成“环征”。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1. 脂肪肝 【影像学表现】 (2)MRI表现: ①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与同相位(in phase)相比,反相位(out phase)上全 肝实质信号明显减低 ②局灶性脂肪肝:表现为反相位上,某一叶或多叶、多段肝实质信号明显减低;肝
岛信号强度在各序列上均同于正常肝实质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肝囊型棘球蚴病 a. CT平扫,显示母囊内有延其周边部排列的多发子囊,呈轮辐状表现;b. 另一病人,CT平扫, 由于内囊破裂,显示内囊壁漂浮于囊液中,呈“水蛇征”表现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5. 肝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学表现】 CT:①直接征象:典型表现为:动脉期,肿瘤从周边部开始强化,结节状明显强化, 强化程度类似同层主动脉;门静脉期,强化向肿瘤中心扩展;平衡期和延迟期,肿 瘤强化仍持续向中心扩展且强化程度减低,但密度仍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密 度,最终达到全部肿瘤均一强化;整个过程呈“早出晚归”强化表现。②间接征象: CTA有时可见供血血管增粗,巨大肿瘤压迫周围血管使之弧形移位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脂肪肝CT
a
b
a、b. 同一患者,CT平扫 (a)示肝密度弥漫性减低, 出现“血管湮没征”;增强 检查(b)示肝实质强化程 度较低; c、d. 同一患者,CT平扫 (c)示肝密度减低更明显, 出现“血管反转征”;增强 检查(d)示肝实质强化程 度明显减低
c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体强化过程呈“快进快出”表现 ②间接征象:静脉内瘤栓,胆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组织脏器转移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巨块型肝细胞癌
a. CT平扫,示右叶巨大低密度
a
b
肿块,边缘可见低密度假包膜 b. 增强动脉期,肿块呈较明显不 均一强化,并可见不规则明显强
化的肿瘤血管
c. 平衡期,肿块强化程度减低 d. 门静脉期冠状位重组,显示肿
中的血管可表现圆形或管状低密度影 CT多期增强:可反映肝实质的供血特点,即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明显强
化,平衡期强化达到高峰
医学影像学(第8版)
a
b
正常肝CT表现(第一肝门层面, 可见门静脉主干及分支)
a. 平扫;b. 动脉期;c. 门静脉 期;d. 平衡期
c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一)正常影像表现
脂肪肝MRI
a、b. T1正反相位,in phase(a a b 图)示肝信号正常,out phase (b图)示肝右叶信号明显减低 c. T2WI肝实质信号右叶高于左叶 d. T2脂肪抑制序列可见肝右叶信 号减低
c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2. 肝硬化 【影像学表现】 CT:①直接征象:形态学变化,可为全肝萎缩、变形,但更多的表现为部分肝叶萎缩而 部分肝叶代偿性增大,结果出现各肝叶大小比例失常;肝轮廓常凹凸不平;肝门、肝裂 增宽;密度变化,肝的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及再生结节等因素,导致肝密度不均匀; 增强扫描,动脉期肝硬化结节可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多与其余肝实质强化一致。②间接 征象:脾大,腹水,胃底与食管静脉曲张等门静脉高压征象。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1. 脂肪肝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①弥漫性脂肪肝:平扫,显示全肝密度普遍性减低,比脾密度低;出现“血管湮没 征”,或“血管反转征”,但血管分布、走向和管径均正常;增强扫描,肝实质的
强化程度减低,但强化的肝内血管显示更为清晰
②局灶性脂肪肝:表现为一个或数个肝叶或肝段密度降低,但增强检查显示其内血 管分布正常;在胆囊旁和叶裂附近肝组织可出现相对高密度的肝岛表现
瘤的上下范围
c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6. 肝细胞癌 【影像学表现】
MRI:①直接征象:平扫检查,肿瘤常表现T1WI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信
号均匀或不均,肿瘤出血或脂肪变性在T1WI表现为高信号;假包膜在T1WI上为肿 瘤周围的环状低信号影。在DWI上,肿瘤呈高信号、ADC值减低。Gd-DTPA多期
肝硬化MRI a. T2WI b. T1WI
a b
c. 增强扫描静脉期 d. 增强延迟期 肝脏缩小、肝裂增宽、 表面及实质内结节样 改变,延迟期肝纤维 间隔呈网格样强化
c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肝弥漫性病变 a. CT平扫,肝密度弥漫性降低,为脂
a b
肪浸润所致(脂肪肝)
b. CT平扫,肝密度弥漫性增高,为含
多期增强检查,肿瘤的动态强化表现及过程与CT相同。②间接征象:与CT表现相同
医学影像学(第8版)
肝海绵状血管瘤 a. CT平扫,肝右叶见低密 度肿块 b. 增强动脉晚期,示肿块 边缘结节状明显强化 c. 平衡期,肿块强化范围向 中央延伸至低密度病灶填充, 强化程度减低,但密度仍高 于邻近肝实质 d. 肝脏MRI T2WI检查,肝 右叶海绵状血管瘤呈明显高 信号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5. 肝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学表现】 MRI:①直接征象:基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血液,其MRI信号 颇具特征性,即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均匀低信号,而T2WI及其脂肪抑制序列上表
现为均匀高信号,且随回波时间延伸,高信号表现更为显著,呈所谓“灯泡征”;
目录
第七章
消化系统与腹膜腔
作者 : 龙莉玲 单位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第二节
肝脏、胆系
目录
一 、肝脏 二、胆道系统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一)正常影像表现
1. 肝脏的位置与形态 位置:位于右上中腹部,上方紧贴右膈下,外缘紧靠腹壁,内侧与食管、右肾
及肾上腺、胃、十二指肠、胰腺等器官毗邻,下方与结肠紧邻
c
d
右主支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一)正常影像表现
2. 肝叶、肝段划分 肝叶:左叶、右叶和尾叶
肝段:以左、中、右肝静脉作为纵向划分标志,以门静脉左、右支主干作为横
向划分标志,将肝脏划分为八个肝段,即尾叶为Ⅰ段,左外上段为Ⅱ段,左外下段 为Ⅲ段,左内段为Ⅳ段,右前下段为Ⅴ段,右后下段为Ⅵ段,右后上段为Ⅶ段,右
a
b
c
d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肝脏
(三)疾病诊断
6. 肝细胞癌
【影像学表现】
CT:①直接征象:动脉期,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早期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 状强化,肿瘤内可见肿瘤血管;门静脉期,肿瘤缺乏门静脉供血而表现为相对低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