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中的逻辑悖论
谈修辞中句子运用的逻辑问题
[作者简介]张醒,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语文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逻辑学。
谈修辞中句子运用的逻辑问题○张醒(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语文教研室,辽宁 大连 116036)[摘 要] 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方面,而逻辑是修辞的基础,要想在消极修辞方面表达的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必须与事实相符,这必须都以逻辑为基础。
[关键词] 句子;逻辑; 修辞[中图分类号]H 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3-0042-02一、句子中逻辑问题语句表达要通顺,这是消极修辞的一条基本要求。
这一基本要求不仅包含语法要求修辞要求,也包含着逻辑要求。
下面具体分析句子运用的逻辑问题。
1.结构完整,断定明确。
命题都是表达判断的语句。
句子的结构完整,命题所表达的判断的意思才容易被人了解。
因此,句子的结构完整是命题断定明确的必要条件。
例如:(1)该厂勇于革新的精神,全市企业都佩服他们。
上例句“该厂勇于革新的精神”之后缺少谓语,缺少断定主项的谓语,因而断定不明确,影响了语言表达的通顺。
2.成分搭配,断定相称。
表达性质判断、关系判断的语句,句子成分之间必须搭配得当,否则就不能做到断定相称。
例如:(2)我们还参观了长桥大队自行解决饲料问题的经验。
这句话主语谓语句法不搭配,性质判断的主谓项之间不相称。
例句(2)的基本结构是“我们…参观了…经验。
”从语句角度来看,是谓宾成分不搭配,而从逻辑来看,前后项关系断定不相称。
这样的句子表达的判断都属于断定不相称,句子自然不会通顺。
3.句构单一,断定同一。
不能在同一句子中将两种不同句式混在一起,去表达一个判断,也不允许将两句话硬连成一句,去表达两个判断。
因为这样的作法都违反同一律,而且影响判断的断定同一。
例如:(3)它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叫倒叙。
例句(3)是把“它是…经过”和“把…叫倒叙”硬连在一块,属“前后牵连”语义不清。
浅析《伤逝》的修辞研究手法
浅析《伤逝》的修辞研究手法一、悖论悖论通过逻辑悖论和修辞悖论两种形式,把相互矛盾的正反两方面都呈现出来,是一种狡黠的语言技巧。
在《伤逝》中,悖论无处不充斥其间。
分析如下:1."涓生的手记"与"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
"手记"是一种既成的事实(正在写的),"如果"则构成的是一种假设和怀疑。
两者就构成了一种确定中不确定的逻辑悖论。
2."半枯的槐树的新叶"。
仅从季节特点来论,"半枯"象征着秋冬,"新叶"象征着春天,一枯一新间,构成了反季节上的逻辑悖论。
3."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么瘦损"。
按常理,悲伤常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消瘦是其表现之一,但"并不怎样瘦损",这既是一种逻辑悖论,又是一种修辞悖论,更构成了一种反讽和隐喻。
二、反讽鲁迅曾经的求学求医经历,足以使他成为一个冷静的以生理和心理科学为至上原则的人道主义者。
他不是一个彻底的殉道者,总要来点"假慈悲",掀起点涟漪,最后推向殉道的复活之路。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1.对面部表情的描写。
子君的脸部属于生理的一部分,而面部表情则可以反映心理的某些层面。
她的脸色由"微笑-柔和-凄惨-灰黄-稚气的闪闪的光泽"的变化,其实是对她精神的一种对应和违背,到最后精神的新生与复活。
这"对应与违背"的桥梁是对精神的隐喻和反讽。
子君由"幸福-忙碌(还是幸福的,为爱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绝望(假光泽对应假幸福)",这并不是鲁迅真的慈悲,因为子君用死抹杀了她对生的所有希望,她也跨向了新的"生"路。
如此,她不用再去"伤逝"了,真的就是"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了"。
基于修辞悖论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特征研究
动中,狄金森总是做出否定答案。2016 年,在英国 “白袍”斟酌诗歌的优劣,并决定其能否发表。可
上映的电影《宁静的热情》还重现了这一情节。诗 见,无论天堂还是人间都有审判者的存在,被审判
人无法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但又不相信耶稣的 者都无法得知审判的标准,因此它们别无二致。
力量,因此,创造了“多莉”这一凡人拯救者的形 诗人在建构神圣(天堂)与世俗(人间)的等价对立
临之时,女诗人用在场的“多莉”喻指缺席的“耶 收加尔文宗与佛教思想,也创造性地将“天堂”与
稣”,建构了人与神的等价对立矛盾。“就要死去! “人间”融为一体。对狄金森而言,诗人的成名犹
死在黑夜!/……/ 耶稣!耶稣哪儿去了?/……/ 如上帝对人类的拣选,能否在文坛获得一席之地
楼梯上有她的脚步声!/死不能伤害,有多莉在!” 与能否成为上帝的选民是一样的。普通人不知道
第 27 卷第 3 期 2021 年 6 月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27,No.3 Jun.,2021
基于修辞悖论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特征研究
赵明慧
(大连财经学院 国际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悖论性是狄金森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其诗歌的内容上,也反映在其创作技巧方
从 小 对 宗 教 持 怀 疑 态 度 ,她 在 霍 山 女 子 学 院 年之后的事情。她在世时并不知道入选文坛的标
(Mount Holyoke College)就读时非常叛逆,在每学 准,也无法得知如何加入到这个“神圣”的队伍。
年开学初老师们逐个调查学生是否得到救赎的活 因此,评论家评审诗歌犹如天使审判人类,穿上
什么是逻辑悖论?
什么是逻辑悖论?
当我们谈到逻辑悖论时,我们指的是一个陈述或推理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逻辑悖论常常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因为它们违背了逻辑原则和思维的一致性。
逻辑悖论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陈述中,包括数学、哲学、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推理过程。
它们通常是由于推理的错误或对逻辑规则的误解而产生的。
举个例子,著名的“谎言悖论”是一个经典的逻辑悖论。
它的陈述是:“我现在正在对你说谎。
”这个陈述产生了一个自相矛盾的情况,因为如果这个陈述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是一个谎言,但如果这个陈述是一个谎言,那么它又变成了一个真实的陈述。
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使得这个陈述逻辑上不成立。
逻辑悖论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真理和逻辑的理解。
它们揭示了逻辑系统的局限性和复杂性。
逻辑悖论的解决通常需要对推理规则和逻辑原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为了避免逻辑悖论,我们需要在思考和表达观点时保持一致性和逻辑性。
这包括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如排中律(要么A成立,要么非A成立)、非矛盾律(A和非A不能同时成立)和中间地位律(不存在中间状态)。
此外,我们还应该对我们的陈述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分析,以确保它们不会导致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总之,逻辑悖论是指在陈述或推理过程中存在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情况。
它们挑战了我们对真理和逻辑的理解,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来解决。
为了避免逻辑悖论,我们需要遵循基本的逻辑规则,并对我们的陈述进行仔细的推敲和分析。
paradox修辞手法
在修辞学中,"悖论"(paradox)是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在表达中创造出看似矛
盾或自相矛盾的情况。
它通过结合两个或更多对立的概念或观点来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并激发思考。
悖论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修辞演讲、哲学论述等多种文本形式中。
悖论的目的是通过表达的反差和矛盾来引发深入的思考,挑战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并在读者或听众的心智中产生某种震撼或启示。
悖论常常用于揭示人类存在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道德困境以及哲学上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悖论修辞手法的例子:
1. 自指悖论:指的是描述自身的陈述或概念引发的悖论。
例如,"这句话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它应该是假的,但如果这句话是假的,那么它又成了真的。
2. 瑞士旅行者悖论:一个人声称他是从过去旅行到未来的瑞士旅行者,并返回过去传授了一些新的发现。
这个悖论表明了时间旅行的困惑和自相矛盾的可能性。
3. 斯多葛主义悖论:斯多葛主义悖论通过结合对立概念来创造出矛盾。
例如,"你必须放弃欲望才能得到满足",这个悖论强调了欲望与满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矛盾。
4. 贝利尔悖论:这个悖论源自于信息理论,指的是当我们试图传递包含信息的信息时,可能会出现混淆或无法理解的情况。
这些例子仅仅是悖论修辞手法的几个示例。
悖论是一种强大的修辞手法,用于引起人们的思考和注意,并推动他们超越传统思维的边界。
“悖论”概念的几个层面
第 3 7卷 第 4 期
VO. 范 大 学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o o r a fAnh i r lUnie st H u .& S c S i) u No ma v riy( m o . c.
aie ar d lz d p a ox. ‘
“ 论 ” 是 英 、德 文 “ aa o ” 的 汉 译 。 悖 p rd x 台港 澳地 区 的 学 者 称 之 为 “ 吊诡 ” 或 “ 论 ” 诡 。 从 字 典 学 角 度 看 , “ aa o ” 由字 首 “ aa一 p rd x pr ”
? l a) Ke y wor s: p r d d a a ox; r t i lgi rgi r d he orc; o c; i d pa a ox;ge e aie a a ox nrl dprd z
Ab t a t a a o sa p l s my wi e e a a e s o o c p s I al x r s i n ,i h s b e s d i sr c :P r d x i o y e t s v r lly r fc n e t . n d i e p e so s t a e n u e n h y d fe e tl y r n r e o i a d lg c I h s d fe e c s b t e p ca o ia a a o n e e a o ia i r n a e s i h t rc n o i. t a i r n e e we n s e i l g c lp r d x a d g n r l g c l f f l l p r d x L gc l a a o s a t e r tc fc s o h o e i s a e u a a o ia c i n o a a o ia i a a a o . o ia r d x i h o e i a t rt e r t t t 。b tp r d x c l t r p r d x c lst — p c a o u t n r lo c l d 。 a a o ”i h i l fp a t e o p r d x i ca sf d i t i i a a o n e e — i sa e as al o e 。 r d x n t efed o r c i .S a a o s l s ii n o r d p r d x a d g n r p c e g
逻辑悖论的例子
逻辑悖论的例子
哎呀呀,让我来给你讲讲逻辑悖论那些超有趣的例子吧!
比如说“理发师悖论”,假如一个小镇上只有一个理发师,他说他只给小镇上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那你想想,他到底给不给自己理发呢?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按照他的说法他就得给给自己理;可要是他给自己理发了呢,那又不符合他只给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这个条件啦,这是不是超级神奇呀!
还有那个“说谎者悖论”呢,有人说“我正在说谎”。
那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呀?如果他说的是真话,那他就是在说谎,这就矛盾啦;可要是他说的是假话,那他其实没在说谎,这也很矛盾呀!
再说说“外祖母悖论”吧,你想啊,假如你穿越回过去,在你的外祖母遇到你的外祖父之前就把她给杀了,那这样一来你的妈妈都不会出生了,那你又怎么能穿越回去杀你的外祖母呢?这岂不是很荒谬嘛!
这些逻辑悖论就像是思维的迷宫,让你转来转去都出不来呢。
它们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我们对逻辑和思维的深入思考。
我们平常老是按照常规的
思维方式去想问题,但这些悖论会突然跳出来,打乱我们的节奏,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
其实啊,逻辑悖论不是为了让我们困惑,而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思维的局限,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探索和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呀。
它们就像是一颗颗闪耀的星星,指引着我们在思维的夜空中不断前行,寻找真理的方向。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些逻辑悖论超有意思的呢?。
写作中的常见逻辑谬误总结
写作中的常见逻辑谬误总结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或缺陷。
在写作中,逻辑谬误会导致思路不清晰,推理不严谨,进而影响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提供相应的例子和解决方法。
1.非此即彼谬误非此即彼谬误是一种二元思维模式,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种选择,忽略了中间地带或其他可能性。
例如,“要么爱国,要么背叛祖国”。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采取多元思考,意识到问题往往不止两个极端选择。
2.过度概括谬误过度概括谬误是根据个别情况做出普遍性结论,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例如,“我认识的几个人都不会游泳,所以大家都不会游泳”。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收集更多的样本,避免基于极少数的观察得出普遍结论。
3.诉诸个人攻击谬误诉诸个人攻击谬误是采用攻击对方个人而非对方观点的方式来反驳。
例如,“你不懂经济,所以你的观点没有意义”。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关注对方的论点而非对方本身,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
4.凭空臆断谬误凭空臆断谬误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凭主观判断得出结论。
例如,“这个新产品一定会成功,因为我觉得它很好”。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基于客观数据和事实进行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5.乌鸦原理谬误乌鸦原理谬误是一种错误的归因逻辑,将两个事件的因果关系错误地联系起来。
例如,“我摸了头上的一只乌鸦,之后就发生了交通事故,一定是摸乌鸦带来的厄运。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避免没有充分证据的主观臆断,寻找可能的其他解释。
6.谬误的谬误谬误谬误的谬误谬误是指将别人的错误或谬误等同于对方整个观点的错误,而忽略了其中合理的部分。
例如,“他说了一个错误的观点,所以他的整个论点都是错的”。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辨析对方观点的不同部分,并针对每一部分进行评价。
7.一致性谬误一致性谬误是在推理过程中过分追求一致性,而忽略了自相矛盾的可能性。
例如,“这个理论在A案例中适用,所以在B案例中一定也适用”。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在论证过程中注重逻辑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
逻辑学十大悖论
逻辑学十大悖论
1、卢卡斯悖论:一切都不可能同时真实和不真实。
2、回归悖论:因为一个命题的过去正确性不能推断其现在和未来的正确性,所以一切命题都是正确和错误。
3、伦敦悖论:如果一个命题既不可能真实,也不可能虚假,那么它也不可能是真实和虚假。
4、无据悖论:如果一个命题的真假不可能有证据证明,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真的也不可能是假的。
5、对立悖论:如果一个命题既不可能真实,也不可能虚假,那么它不可能是真实也不可能是虚假。
6、无原则悖论:一切命题都不可能既真实又假,也不可能既真实又不假。
7、笛卡尔悖论:如果一个命题的真伪可以被推理出来,那么它也不可能是真的也不可能是假的。
8、反言悖论:如果一个命题的真实性和假性可以被同时推导出来,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真的也不可能是假的。
9、子句悖论:如果一个命题的子句的真实性和假性都可以被推理出来,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真的也不可能是假的。
10、并行悖论:如果一个命题的两个版本都可以被推理出来,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真的也不可能是假的。
my last duchess修辞手法列举
my last duchess修辞手法列举一、悖论1.悖论(paradox)的定义悖论是一个涉及数学、哲学、逻辑学、语义学的等非常广泛的论题,是一种现时的科学理论体系所解释不了的矛盾。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之初,也就是说,从人类开始用大脑思考,拥有足够智慧将具体的事物用抽象逻辑表示出来,并开始作出判断时,就导致了矛盾的陈诉,也就产生了悖论。
悖论(paradox)最早是来自希腊语“p 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但实际的意义远比此丰富。
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命题,其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
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文学悖论语言可分为“奇异”和“反讽”两种形式。
文学语言中,为追求语言的“超凡脱俗”,表达式的字典义和语境义常常出现偏离,偏离的极致便是对立,于是产生悖论。
悖论是对立的语境在同一语言表达中的体现,理解悖论须从明确语境入手。
2.悖论的主要形式(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3.新批评中的悖论1942年,布鲁克斯发表《悖论语言》,将它从修辞学中引入到诗歌研究来,它是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甚至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使之互相作用、互相碰撞,从而产生诗义。
戏剧诗《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出现悖论的地方无不存在着反讽、含混等。
因为在新批评理论或者说布鲁克斯的理论中将“悖论”这个词的意义也作了“微小的变动”,或多或少“破坏”了它的“词典意义”。
他精心选择的例证无疑有意扩大了悖论的范围,他把“惊奇”(wo nder)和“反讽”(irony)都悄悄划入悖论的麾下。
写作中常见的逻辑谬误与避免方法总结
写作中常见的逻辑谬误与避免方法总结逻辑思维在写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常常会犯一些逻辑谬误,导致文章的推理过程出现问题,影响了文章的逻辑严谨性。
本文将总结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提供相应的避免方法,帮助大家提高写作的逻辑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1. 演绎谬误演绎谬误是一种基于错误的逻辑推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
常见的演绎谬误有诉诸个人攻击、虚假二选一、诉诸权威等。
为了避免演绎谬误,我们应当:- 切忌以个人攻击代替正当的论证- 避免利用虚假二选一的论证手法- 充分考虑论证时权威的可信度和合理性2. 归纳谬误归纳谬误是一种过于概括或缺乏充分证据的逻辑错误。
常见的归纳谬误有过度概括、无根据的类比、以偏概全等。
为了避免归纳谬误,我们应当:- 尽量避免对不具备充分代表性的个别情况泛化- 慎用类比,确保类比的合理性和相关性- 对于观点和结论,应提供足够的证据和例证,避免以偏概全3. 逻辑混淆谬误逻辑混淆谬误指的是在论证中故意或无意地混淆概念,使得论证过程不清晰或无法理解。
常见的逻辑混淆谬误有词义混淆、概念模糊等。
为了避免逻辑混淆谬误,我们应当:- 注意采用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观点,避免使用模糊和歧义的词汇- 在引用他人观点时,要确保对方的表述清晰明确,并在自己的论证中明确引用的观点4. 因果谬误因果谬误是一种错误地假设某种因果关系的逻辑错误。
常见的因果谬误有相关性即因果、逆向因果等。
为了避免因果谬误,我们应当:- 谨慎评估相关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要因为两个事件相关就认为它们有因果关系- 注意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不要将相关关系替代为因果关系5. 漏洞谬误漏洞谬误是一种忽略了问题中的重要因素或强调了不重要因素的逻辑错误。
常见的漏洞谬误有无关因素干扰、选择性提供证据等。
为了避免漏洞谬误,我们应当:- 全面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不要忽略重要的因素- 在提供证据时,要选择全面并具有代表性的证据,避免有选择性地提供证据总结:逻辑谬误是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但通过注意力集中和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们可以避免这些错误。
二十四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完整版)
二十四种常见的逻辑谬误第一条:稻草人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 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第五条:滑坡谬误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第六条:人身攻击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更多关于人身攻击.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第七条:诉诸虚伪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 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 第八条:个人怀疑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第九条:片面谬误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和过去,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例子:小张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他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或者心灵不诚.小张犯了片面谬误.------------------------------------------------------------------------------------------------------------------------------ 第十条:诱导性谬误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常见的逼供或诱供就是.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打乱对方的逻辑.例子:小张怀疑自己的妻子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她:"谁谁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张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第十一条:举证责任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这都是举证责任.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也并不能肯定的说明它是不合理的.例子:小张说他相信宇宙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这个神不存在,所以神是存在的.小张就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 第十二第:语义模糊你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为自己的利益辩护.例子:地上一个猴,树上骑个猴,一共几个猴?------------------------------------------------------------------------------------------------------------------------------ 第十三条:赌徒谬误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有人在看到独立的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时,总觉得会和前面的事情有相关性〔前面连着五个正面,下一个肯定要是反面了.〕------------------------------------------------------------------------------------------------------------------------------ 第十四条:乐队花车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例子:看到《货币战争》怎么那么畅销,小红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小红犯了乐队花车谬误.------------------------------------------------------------------------------------------------------------------------------ 第十五条:诉诸权威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 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额谬误.------------------------------------------------------------------------------------------------------------------------------ 第十六条:合成谬误你认为一个总体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适的.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对于其它组成部分并不具有合理性.我们常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当一致性不存在的时候也会偏见的认为有一致性.例子:小红买了辆自行车,当她看到自行车的车座是人造革的时候,她就觉得自行车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第十七条: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你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例子: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小明:"孙越就是荷兰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好吧,所有[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的谬误------------------------------------------------------------------------------------------------------------------------------ 第十八条:基因谬误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例子:小明:"孙越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孙越是荷兰人,怎么会不喜欢喝胡辣汤?"<——小红这里就犯了基因谬误------------------------------------------------------------------------------------------------------------------------------ 第十九条:非黑即白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 第二十条:窃取论点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例子: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 第二十一条:诉诸自然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例子: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 第二十二条:轶事证据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例子: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次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 第二十三条:德克萨斯神枪手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例子: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 第二十四条:中间立场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例子: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
逻辑悖论例子
逻辑悖论例子逻辑悖论是指在一定的逻辑框架内,因为某些语言表达的特殊性质,出现了不合理、自相矛盾的情形。
逻辑悖论在哲学、数学等学科领域经常出现,下面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逻辑悖论。
一、巴贝尔塔“巴贝尔塔”是指那些让人费解、无法真正说清楚的句子。
“这句话是假的”这句话既不是真也不是假,类似的例子还有“这句话不能被证明”“我正在说谎”等等。
二、史帝文森悖论由英国逻辑学家史帝文森发现,输入一个谎言检测程序,如果该程序检测到一个句子是谎言,则该句话的意义为真假都成立。
如果使用一个检测程序检测“我正在撒谎”,则该程序应该会认为这是一个真话,但事实上这是一个谎言。
三、罗素悖论罗素悖论起源于英国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一个经典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个集合,它包含所有的不包含自身的集合?如果假设存在这样的集合,那么它就是自己的一个元素,但这与它不包含自身的定义相矛盾;如果假设不存在这样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不属于它自己,但根据定义,它包含了所有不包含自身的集合,这也与定义相矛盾。
罗素悖论出现了。
四、贝利帕齐悖论贝利帕齐悖论是由美国逻辑学家霍华德·贝利帕齐提出的一个逻辑悖论。
它可以表示成如下的形式:在一个小镇里,只有一个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只有一个理发师。
理发师只会给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理发师会给自己理发吗?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简单的答案,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违反了他自己的规则,因此不应该给自己理发,但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是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之一,这就违反了他的规则,也不应该给别人理发。
这个问题并没有合理的答案。
五、费雷德悖论这个悖论的解释是:既然我们重新放回了一个道具,那么下一次取出的道具与上一次的道具颜色是完全独立的。
每一次取道具的概率都是1/2,最终抽出与前一次不同颜色的道具的概率仍然为1/2。
但这个悖论挑战了我们直觉上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产生了迷惑和困惑。
六、索格勒缪尔逊悖论索格勒缪尔逊悖论是1975年由美国动物学家索格勒提出的。
评论中常见的逻辑谬误
评论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在这一文章的内容中,我会举一些网上好玩的段子和评论中常见的错误,来让读者对逻辑谬误有更形象和直观的理解。
网上的那些段子之所以可笑,玩的其实都是逻辑谬误,可乐之处正在于“逻辑谬误”。
符合逻辑的事物是不会成为让人捧腹大笑的笑话的,因为尽在人的意料之中,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就没什么好笑的了。
而当某种推理超出常态的逻辑,得出某个很明显不合逻辑的荒谬结论时,当这种荒谬以荒诞滑稽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让人忍俊不禁了。
“逻辑谬误”就是笑点。
1、以偏概全网上有个段子说:公园里有一对恋人正在甜蜜幽会,女孩撒娇说:“老公,我牙痛。
”男孩吻了女孩说:“还痛吗?”女孩说:“不痛了。
”一会女孩又撒娇说:“我脖子痛。
”于是男孩又吻了女孩的脖子说:“还痛吗?”女孩高兴地说:“不痛了。
”旁边有一老太太看见了,忍不住说:“小伙子,你真神啦,能治痔疮不?”还有个段子说,有个人吹牛说:上大学我逃过课、挂过科、甩过人、被甩过、打过架、记过过哎,能干的我都干过了。
有人立刻回复说:你死过吗?这两个段子的可笑之处,都在于“以偏概全”:根据很有限的例证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
老太太仅仅根据表象上的“吻了嘴嘴就不痛”、“吻了脖子脖子就不痛”得出这个小伙子“吻能治病”的普遍结论,非常可笑。
那个吹牛的人也是,举了几个例子,就说“能干的我都干过了”,一句“你死过吗”就把他噎回去了。
评论中经常会出现“以偏概全”的谬误。
仅仅看到一两个富二代酒后开车撞人了,就谈论“富二代群体不道德”的社会问题;看到几个老师不好好上课、到处走穴,就说老师群体已经陷入拜金主义崇拜之中,失去了教师应守的师道。
还有人喜欢动不动就说“官员群体”、“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如何如何,动辄上升到对一个群体的批判,习惯使用“全称判断”,这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2、推不出顾名思义,就是从给出的论据推不出他想要证明的结论。
比如,媒体报道说广州地铁员工家属乘坐地铁都免费,批评这是垄断企业不正当的福利。
简述布鲁克斯的“悖论与反讽”
简述布鲁克斯的“悖论与反讽”(1)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应当只关心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当是一个和谐整体,对于一件成功的作品来说,形式和内容是不能分割的。
(2)作品的形式关系包含了逻辑关系但又超出了逻辑关系。
总体上说,文学是隐喻的、象征的。
布鲁克斯对作品形式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的语言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上。
(3)虽然反讽和悖论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但布鲁克斯对文学作品中的悖论和反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4)关于悖论:①悖论是修辞学上的一种修辞格,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就是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倾倒产生种种重叠、差异和矛盾。
②这样一种悖论的语言正是布鲁克斯心目中理想的诗歌语言,他把悖论的使用从语言上扩展到结构,把它作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将词语扭曲变形,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词语联结在一起碰撞矛盾,诗意正是在这种不协调中产生的。
④悖论产生的奇异效果让平常之物看起来不平常,从而充满了诗意。
玄学诗运用悖论的手法炉火纯青,所以布鲁克斯认为玄学诗是英诗的最高峰。
(5)关于反讽:①反讽指的是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是语词受到语境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对立矛盾的语言现象。
这也是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
②科学语言是不会在语境的压力下改变意义的。
但诗歌语言则是多义的,诗人使用的词包含多种意义,是具有潜在意义能力的词,是意义的网络。
③反讽鲜明地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扭曲。
④反讽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方面由诗歌的本体特征决定,另一方面则为文学语言本身的难控性和经验的复杂性所制约。
诗歌需要依赖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使得语言具有新鲜感。
修辞与逻辑对文学作品情境生成的悖论阐释
收 稿 日期 :0 2 O — 1 2 1一 3 0
作者简介 : 姜
国 (9 5 )吉 林 榆树 人 , 16 一 , 长春 师 范 学 院研 究 生部 主任 , 教 授 。 副
修辞 与逻辑 ,一个是 语言 活动 ,一个 是思 维规 则, 修辞 就是在 使用 语言 的过 程 中 , 用 多种语 言手 利
(为 了忘却 的记念 》 让 人理解 ,夜 ” “ 长与 “ ” 路 长本 是不相 干的 , 到具体 的语言环 境 中 , 放 就会
发现 , 原来 作者用 了语义 双关修辞 手法 , 作者要 表 将
达的“ 旧社 会黑 暗 的 日子 很长 , 因此革命 斗争 的道路
贾母 和 众人都 笑软 了。 贾母 笑道 :这猴 儿惯 的 了不 “
・
议 ,也不合 逻辑要 求概念要 明确 。判断要 准确 的规
突 出作 者所要 表达 的题 旨和情境 ,语 言环境 吻合 的 天衣无 缝 。如 :
夜 正 长 。 也正 长 , 不如 忘 却 , 说 的好吧 ! 路 我 不
摇车里的爷爷, 拄拐的孙孙。(红楼 梦》 《 二十四回)
这猴 儿惯 的 了不得 了. 着我也 取起 笑来 了 ! 拿 恨
的我撕你 那 油嘴 。( 红楼 梦》 《 第三 十八 回)
要 : 辞 与 逻 辑是 隶属 两种 不 同性 质 的 学科 , 者 却 有 着 密切 的联 系。 在语 言 的使 用 过 程 中, 辞 常 以逻 修 二 修
辑 为基 础 , 受逻 辑 制 约 , 过 来 , 辞 也 利 用 逻辑 的 形 式 、 法 、 律 来 实现修 辞 的 目的 。 在 文 学作 品 中 , 者 既有 反 修 方 规 但 二
以上 两段 都来 自 《 楼梦 》 红 ,若 脱离 语言环 境 ,
悖论修辞例子
悖论修辞例子霍俊明,河北丰润人,诗人,诗评家,博士,兼职教授,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
主要从事20世纪新诗与新诗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新诗界》副主编,《汉诗年会:10+1》编委。
已发表专业论文、学术随笔200余篇,曾获青年批评家奖,著有国内第一本关于70后诗歌的诗学专著《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
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诗歌400余首,入选《中国年度诗歌》、《2007中国诗歌精选》等10余种选本。
“爱上打铁这门手艺”李轻松,长期的卫校学习(1981-1984)、精神病院工作(1984-1989)的梦魇般的场景,这独特而复杂的人生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而李轻松在精神病院工作期间是怎样面对那一个个与常人迥异的灵魂和隐秘甚至畸形的世界,“每天夜里在精神病人歇斯底里的喊叫声中开始写诗,诗歌成为我活着的一个理由”,这让我一次次想到很多,那么这种带有极强性质的隐喻色彩的“精神病院”无论是对李轻松的个人生活还是诗歌写作无疑有着强烈的冲击与撼动。
李轻松的写作是多栖的,从最初的诗歌到后来的小说、舞台剧和影视剧,她都取得了成果,而其他形式的艺术的创作对于李轻松的诗歌写作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相互精进还是相互龃龉?我曾将关于李轻松的长篇对话访谈的题目定名为“爱上打铁这门手艺”,因为在李轻松的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刚刚出版的《李轻松诗歌》(诗探索丛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中,《让我们再打回铁吧!》、《爱上打铁这门手艺》、《铁这位老朋友》等诗都与“铁”、“打铁”有关,“爱上铁这种物质/爱上一门手艺。
爱上那种气味/带着一种沉迷的香气//带着一种迸溅的状态,我向上烧着/我的每个毛孔都析出了盐/我咸味地笑着,我把它们都错认为珍珠/我听见了它们撒落在皮肤上的声音/简直美到了极致!//有一种痛是迷人的。
有一种痛/是把通红的铁伸进水里/等待着‘哧啦’一声撕开我的心/等待着先痛而后快”(《爱上打铁这门手艺》)。
书中故意为之的逻辑谬误
书中故意为之的逻辑谬误书中故意为之的逻辑谬误,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称为"修辞谬误"。
修辞谬误是指作者刻意使用错误的逻辑形式,目的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或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首先,一个常见的修辞谬误是"错综复杂"。
这种谬误多出现在较长的句子或段落中,通过使用复杂的句法结构和大量的修饰语来使读者迷失方向,从而让读者相信作者的观点。
例如,一位作者写道:"在此复杂而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无法回避现实,只有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句子表面上看起来合理,但实际上,作者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或合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另一个常见的修辞谬误是"漏洞百出"。
这种谬误通过刻意忽略可能存在的反对观点或问题,从而给读者一种强烈的确信感。
例如,一位作者声称:"人类是地球的主宰和统治者,我们有权力对自然资源进行任意利用。
"这个观点忽略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忽略了人类对地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没有提供任何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此外,修辞谬误还包括"以偏概全"。
这种谬误通过将一个特殊情况或个别案例推广到整体,从而让读者轻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例如,一位作者写道:"我见过不少华裔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这证明了华裔人种在数学方面的天赋。
"这个观点忽略了其他因素如教育背景、兴趣和努力等对个人成就的影响,从而误导读者。
最后,令人印象深刻的修辞谬误是"抛出红鲱鱼"。
这种谬误通过提出一个看似令人信服的观点,但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假的论点,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注意。
例如,一位作者宣称:"科学家发现了新的草药,可以治愈所有类型的癌症。
"这个观点没有提供任何科学依据或真实的研究数据,但它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希望。
总的来说,修辞谬误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目的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格中的逻辑悖论
修辞学是研究最佳表达效果或交际效果的一门学问;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和他们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众所周知,语言的逻辑性是不可缺少的。
可以说,逻辑性越强,语言就越就具有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故学术界对语言的逻辑性研究从未间断,且成果累累。
本文将逻辑与修辞融为一体,专门研究话语中——确切的说是修辞格中不合逻辑的现象,即逻辑悖论。
文章先阐述了这些悖论在修辞格中的表现形式:拟人、夸张、通感、移就、暗喻违背了逻辑规律同一律中的概念同一,双关违反了判断同一,矛盾修辞、反语、讽刺等违反了逻辑规律中的不矛盾律且对比、隽语等违反了排中律;继而分析造成这种逻辑悖论生成的各种理据;然后探讨它的特殊功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活泼、有效,更简洁,新异,产生模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