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和文章结构,了解并借鉴本文的行文特点;2、欣赏作者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重点学习并借鉴作者景情相融的写景状物技巧;3、品味文章准确、精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重点学习并借鉴作者景情相融的写景状物技巧;2、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体悟作者细致、复杂的情感变化,分析本文感情脉络;2、掌握本文准确、贴切的语言表达。
教学安排:本篇课文是第一单元的开篇,也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尤其是本文主体局部的景色描写,堪称典雅、优美。
所以,本课预设三个课时实施教学,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梳理文本、解析第一局部第二课时:重点讲解文章主体内容,赏析和领会文章写景之妙第三课时:讲解第三局部,回忆与拓展,讨论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教学实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上对文章思想感情和行文结构有所把握;2、初步走进作者复杂、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荷塘,在我们大家的印象当中是什么样的呢?有的同学可能亲眼目睹过它的丰姿,也有同学可能未曾眼见,但我们通过诗歌的描写或多或少都有过了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何等绚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是何等生机。
然而,却少有人将事情融及月夜下的荷塘。
那么,荷塘与月夜相结合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致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首先,我想请三位同学来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带着期待一同走进作者笔下的月夜荷塘(第一位同学1--3节,第二位同学4--6节,第三位同学7--8节)。
刚刚同学把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大家的感觉如何?你觉得朱自清笔下的月夜荷塘是个怎样的环境?它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共同走进文章。
二、梳理文本作者开篇点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其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2、赏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积累通感等手法。
重点难点:重点:对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手法的把握,难点:对本文主题的解读。
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朗读,理清思路:三个部分:1——34——67——最后情感线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猛一抬头,已到自己的门前二、欣赏品读1——31、情感:不宁静——悄悄——幽静——寂寞——且受用——想排遣不宁静。
2、为什么不宁静?私事?公事?(从第三自然段的感慨看出是公事)3、结合作者经历分析背景:路(革命或反革命)——保护学生——参与学生抗议——李公朴闻一多的死——成为斗士——拒绝吃救济粮——民族尊严。
(深化不宁静的内涵)第二课时三、欣赏品读4——61、月色下的荷塘:叶——花——香——波——水(比喻、拟人、通感)2、荷塘上的月色:泻——浮——洗影——画——名曲3、荷塘四周:树——山——灯——蝉声蛙声4、感情: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淡淡的喜悦回到现实——失落5、荷花的象征6、情景交融意境的分析:情中见景,景中含情。
7、语言:精雕细刻,华丽朦胧第三课时四、品读7——最后1、解读两首古诗,想象采莲情事。
解释六朝、双关手法。
2、为什么想起古诗美好的光景?(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脱离现实)3、概括主题:(政治、理想、生活、乡愁等角度)不满现实,向往美好,逃避现实,无法逃避,彷徨苦闷。
五、总结: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2、语言赏析:3、多种手法的运用4、多重主题萧雨。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1《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文取自清代文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反映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时的情景。
文笔清新,描述细腻,从侧面揭示了两人内心的矛盾和隐晦的情感,是一篇优秀的古文阅读材料。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养鱼、养莲等文化。
2. 精读阅读:掌握文中的文学特色,如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
3. 原文理解:通过理解原文,挖掘出深层次的含义。
4. 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阅读技巧、记笔记等。
三、教学内容1. 文化背景学生了解荷塘的文化背景,如养鱼、养莲、赏月等,了解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特点。
2. 精读阅读(1)理解语言风格:对课文语言的简洁、清新、质朴等语言特色进行体验和感受。
(2)描写手法:对文章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拟人等等。
(3)人物形象: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等。
3. 原文理解(1)文本分析:对文章中的语句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出课文中的深刻含义。
(2)阅读策略:学习阅读策略,学会如何进行心理描写、情感描写等分析,如以人物特征、情感等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文章中的词汇、句子结构、各种修辞手法等,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内涵。
难点:理解和把握文章中的意象,通过意象的表现,反映出人物形象、情节等,把握作者的意图。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文化背景、修辞手法等,实现对传统文化、古文语言的识别和理解。
2. 实例分析法:通过讲解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 互动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设计1.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和园林文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和参观园林来获取相关知识和体验。
2. 课中指导(1)了解文本背景知识:讲解明清时期的园林文化、莲花文化等。
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领悟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策略研究《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理解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教师要充分培养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借助讲学稿的运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章可循,上课期间,有事可做。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1)通感手法的学以致用和叠词在文中的表达技巧。
(2)品味文章语言美。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分钟)图片切入:展示月色下的照片,让学生体会月色下的意境。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例举出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淤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朱自清是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方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感情基调与感情开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
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习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板书)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
荷塘,是指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说明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 年,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
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炽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
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局部正直的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人教版 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共2课时第一节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 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荷塘月色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3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读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现当代诗歌,对其有了整体把握,知道诗歌是感情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与徐志摩的诗中我们似乎看出了一个是豪放,一个事婉约。
诗歌所表达的是瞬间的感情,具有跳跃性,要我们用想象与联想来把握的思想感情,而咱们这单元要学习现当代散文,散文是生活中的琐碎见闻和点滴情感,有人说阅读散文就好似我们同一同散步。
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30页,大家用一两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单元导读。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咱们这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抒情散文。
大家用笔记下本单元的学习方法:1、通过品味语言来感知作品中的物象,进而了解的思想感情。
2、加强艺术手法的赏析和文章借景抒情的特点。
3、多诵读。
二、课文导入师: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明确: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师: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文。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2021年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学习 ___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精巧。
意境优美。
语言清新,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
二、教学重点:1、通过4-5段赏析,欣赏意境美,品味语言美。
2、理解 ___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 ___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1、 ___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
2、 ___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___及时代背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它结构精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板书题目)二、 ___介绍(略)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 ___叛变 ___,中国 ___处于低潮, ___、___的 ___暴行激起 ___党人和广大 ___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 ___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 ___,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 ___在时代的 ___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四、整体感知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
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
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
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荷塘月色课堂实录(部编版高一必修)
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荷塘月色课堂实录(部编版高一必修)课前3分钟,学生讲了则安徒生童话故事。
师:童话,有的时候不仅仅写给小孩子看的,等长大之后回过头再来看童话,里面包含了一些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师:大家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朱自清的文章——《匆匆》,还能不能回忆起里面的句子。
初中的时候还学过《春》、《背影》“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就像我们以前学习的朱自清的作品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以他的这种典雅的美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读者。
今天我们来看一篇《荷塘月色》,是他的一篇经典文章,同时也是入选了我们中学语文课本,可以说几十年来都没有把它删去过的一篇保留篇目。
也许不仅仅在于它典雅的语言风格,我们今天试着来从中读出一点其他的东西出来。
哪位同学能站起来帮我们介绍一下朱自清。
生:祖籍浙江绍兴,原名字秋华师:朱自清的原名叫自华,号秋实。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曾经回忆过他哥哥的一段往事,他原名叫朱自华,后来在1916年18岁那年,他1898年出生在江苏东海县,就是现在的海安,然后呢,他祖籍是绍兴,出生在江苏,18岁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的预科,现在很少有预科了,对,预备学堂,不直接考北大,考上预科后读两年书,可以直接到北大去读书,但是呢,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失业在家,家里又欠了很多的外债。
所以朱自清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毕竟预科还要再读两年,于是他改了个名字,改名朱自清重新报考,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
除此之外,谁还能介绍下朱自清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朱自清原籍绍兴,他有篇文章叫《我是扬州人》,朱自清很小的时候就随家人迁居扬州,可以说江南的水乡培养了他的灵性、性情,如同水乡一般的才华、才气。
大家再回忆下初中课本中是怎样介绍朱自清的生: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师:他为什么被称为民主战士啊?生: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课堂设计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2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痛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2过程和方法:朗读,感悟,鉴赏,背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建议:1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2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迭次的表达技巧解决方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业当时的思想状况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予的思想感情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既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单对比诗歌与散文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假象自己就是“这今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以此来多次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纠正字音,理解词义,整体感知作者的思路一导语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想象和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则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跟随作者的心灵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二导学1了解散文的特点:散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有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两种,抒情散文:《春》朱自清叙事散文:《背影》朱自清在散文中常见的两种构思方法:1写景物-借景抒情:《白杨礼赞》《春》2写事物-托物言志:《小桔灯》《荔枝蜜》还有游记《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 <内蒙访古>有人认为,游记属于叙事散文2 学法指导本单元学习抒情散文,如何阅读抒情散文:a首先是通过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文章感情b艺术手法的赏析,借景抒情,托物言c 加强诵读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参考30页,主要是三点,本单元所选的散文都是名家名篇,非常一优美,耐人寻味,其中第一片更使我国现代散文的名篇,结合我的高中语文篇目,他的魅力究竟在哪些方面?我们回用2课时的时间一起欣赏,第一届主要是第一点,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提问学生对朱自清的了解。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一)朱自清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3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教学方法朗读式教学法,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教学重点1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能力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1熟悉课文,掌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胳2学会朗读抒情散文,掌握相关朗读要领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
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
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
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美的画面总是叫人怦然心动,而美的文章更是叫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1提问: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的感情思路是怎样的呢?2要求学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老师再归纳、总结(投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选择一两个学生朗读第1段和第4段;2让学生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作评价;3老师补充、归纳:朗读时除了要字正腔圆,不能结结巴巴外,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体现了你对课文的理解。
所以要想读得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来充分展现他的感情基调:不静暂时的宁静再次的不静不宁静部分语调要低沉,语速要显得缓慢,而宁静部分则应读得比较轻快,不能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语调、语速,要有抑扬顿挫感。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16日第3周)第1课时(总第15课时)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荷塘月色一、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写作思路二、领会文中思想感情;整体把握思想感情准确领会思想感情。
讲读式诵读式讨论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为什么,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可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师生互动—分段朗读)三、整体把握散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师生互动—提问讨论、读议结合)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主要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由此看来,标题是什么短语?(并列)写荷塘和月色的文字各集中在哪段?(略)(景美、语言美,下节课再探讨)2、是记游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思考完成练习一。
明确:表现作者内心思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渴求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宁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走出宁静)。
(也可参考《教师用书》)情感顺序:颇不宁静——渴求宁静——得到宁静——走出宁静。
空间顺序:家——去途——荷塘——归途——家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3、理解文眼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也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
)明确:课文中很难找到答案。
指导学生要联系背景来寻找原因,从而正确把握文意,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
(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
文章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先生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3分钟,学生讲了则安徒生童话故事。
师:童话,有的时候不仅仅写给小孩子看的,等长大之后回过头再来看童话,里面包含了一些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师:大家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朱自清的文章——《匆匆》,还能不能回忆起里面的句子。
初中的时候还学过《春》、《背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就像我们以前学习的朱自清的作品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以他的这种典雅的美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读者。
今天我们来看一篇《荷塘月色》,是他的一篇经典文章,同时也是入选了我们中学语文课本,可以说几十年来都没有把它删去过的一篇保留篇目。
也许不仅仅在于它典雅的语言风格,我们今天试着来从中读出一点其他的东西出来。
哪位同学能站起来帮我们介绍一下朱自清。
生:祖籍浙江绍兴,原名字秋华
师:朱自清的原名叫自华,号秋实。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曾经回忆过他哥哥的一段往事,他原名叫朱自华,后来在1916年18岁那年,他1898年出生在江苏东海县,就是现在的海安,然后呢,他祖籍是绍兴,出生在江苏,18岁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的预科,现在很少有预科了,对,预备学堂,不直接考北大,考上预科后读两年书,可以直接到北大去读书,但是呢,因为当时,他的父亲失业在家,家里又欠了很多的外债。
所以朱自清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毕竟预科还要再读两年,于是他改了个名字,改名朱自清重新报考,直接考上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
除此之外,谁还能介绍下朱自清的点点滴滴。
实际上朱自清原籍绍兴,他有篇文章叫《我是扬州人》,朱自清很小的时候就随家人迁居扬州,可以说江南的水乡培养了他的灵性、性情,如同水乡一般的才华、才气。
大家再回忆下初中课本中是怎样介绍朱自清的
生: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师:他为什么被称为民主战士啊?
生: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师:对,毛泽东有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
那么在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当然,关于朱自清,他一生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说,他大学毕业5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北京,在清华大学出任教授,那个时候他是27岁,7年之后执掌了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当时叫国文系,出任系主任。
前面我们还讲,朱自清是学者,这里我们对朱自清有很多的误读,以为他是一个革命者。
对,他在一生当中很长一段时期,他对革命是没有兴趣的,只求做自己的学问。
当然,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朱自清仍然体现出了作为知识分子所固有的品格,饥寒交迫当中,在病逝之前,仍然会叮嘱家人不要去领救济粮。
至于这篇《荷塘夜色》,以前都是这样来学的,写于1927年7月,在当时的环境下,面对白色恐怖,作者的心里感觉颇不宁静。
其实这点向来是众说纷纭的,对于散文的阅读,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知人论世,但这并不是一个不变的法则。
对这种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更需要从它的语言当中来体会,来品味。
今天我们来学习《荷塘夜色》,也就是通过赏析作者对自然风物的细致描绘,来从里面试图找出美景背后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现在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主要写了荷塘和月色。
生: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经历,到荷塘去,受到荷塘景物的感染,而产生的一段联想
师:试着理下作者的经历,都到了哪些地方?
生:小路、荷塘,荷塘的四面,家门口
师:文章就和游记有些类似,有作者的一个行踪,从家出发,沿着一条小路,到了荷塘,不知不觉当中回到了家。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顺着这条线索,谁来帮我们看看,作者在这一过程当中,他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快速浏览下文章,标出能够表示出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在家的时候感觉到“心里颇不宁静”。
在去荷塘的路上“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有些矛盾的心情,也有些欣喜高兴。
师:帮我们找到两处,第一处在开头,在家的时候心里面感觉颇不宁静用我们现在的词讲叫“烦躁”、“郁闷”,于是,大家注意中间有这么句话,“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为什么会如此呢?还是“忽然”?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前天期中考试的成绩下来,就有同学想跑到后面的花园哭一场。
看一下,作者着力突出小路的什么特点?
生:幽僻、寂静、没有别的人
师:作者这里觉得自由的人了,稍微的平静下来。
接下来,当作者来到荷塘边,看到荷塘美景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有没有流露出来?
生:“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种苦闷、哀
愁的心情
师:看到这种美景的话,他的心情应该是有点喜悦的,但我看到这种美景,却忘却不了烦恼,此时作者表达了一种得而复失的心情,一种失落。
作者本来是想到荷塘寻找一种安慰,一种排遣,他寄情于一种美景当中,的确,他也从中收获到了喜悦、平静,但“我什么也没有”,我们能从中读出作者深深的失落与落寞之感,于是作者忽然想到了采莲。
上一次是从家里忽然想到荷塘,看到荷塘美景忽然想到采莲,为什么会如此呢?是不是在自然美景当中寻求不到解脱,于是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在自己的想象当中来排遣自己心情的不安呢?采莲的事情有什么特点呢?
生:热闹、有趣
师:作者还是想排遣这种痛苦、不安。
但他有没有实现呢?当他回到家中,有没有实现呢?
生:又回到现实,回到不平静
师:作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颇不宁静,所以试图得到一种消解一种排遣,当他看到这种自然景物,一种荷塘夜色的美景的时候,他也的确喜悦,但是瞬间又转为失落。
又通过想象这种美好的事物来得以解脱,但发现人不可能永远的存在于自己的想象当中,他终究要回到自己的家中,面对这种现实,所以情感在起伏当中也是形成一种圆形的结构。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就有一种寄情山水的传统,而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到想象中。
如果说荷塘是自然景物的话,采莲的事就是主观想象。
这种美景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而这种想象的话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都固有的一种精神追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么一块自留地。
就好比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小箱子,里面有很多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的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今早就寻不见了,成了一种美好的寄托,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