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 社会对于制度变迁的需求不可能从个人的制度变迁 需求简单加总求得。 • 由个人的制度排序综合成社会的制度排序的过程是 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如果非合作制度博弈的纳什 均衡解是唯一的,那么所有人将需求这个唯一的制 度,从个人制度需求综合成社会制度需求的过程将 极其简单,就是制度博弈的过程本身;如果均衡解 是多重的,每个人将对这多重解(多项可能实行的 制度)进行排序,从个人的制度排序(需求)综合 成社会制度排序(需求)的过程将可能非常复杂, 成为一个典型的公共选择过程。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1.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
制度类别 宪法秩序 制度安排 规范性行为准则 内生变量 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 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需求 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 宪法秩序 技术 市场规模 外生变量:制度变化的供给 宪法秩序 现存制度安排 制度设计的成本 现有知识积累 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规范性行为准则 公众态度 上层决策者的预期净利益 动态顺序 变化途径/制度演变
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
用:搜集信息或排除非参与者的成本并不随交易的 量而同比例增长,这两类活动都体现了成本递减特 性。 市场规模一扩大,固定成本即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
、而不是相对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这样,固定成
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的障碍了。
(四)其它制度安排的变迁
(三)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 会服务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 也会右移。
社会知识使制度绩效和制度创新得以增进主要是
通过成功先例的逐渐积累或作为行政与管理知识 与经验的副产品来实现的。在最近的一个世纪, 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已为制度创新的效率开辟了 新的可能性。
二、制度变迁需求的形成
• 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 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
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
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 • 诺思认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 利益来源于以下四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关系
• 根据供给主体的自觉程度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不自觉的 制度变迁供给主体,另一种是自觉的制度变迁供给主体。 • 当存在众多供给主体时,他们在制度变迁供给中的相互关 系值得研究。 • 对于互不隶属的平行的制度变迁供给主体来说,他们之间 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和模仿。 • 对于有着隶属关系的两个制度变迁供给主体来说,以政府 为例,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 对中央政府的制度变迁供给可能赞同也可能抵制,而中央 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供给在短期中可能观望,在长 期中可能认可并推广,从而使之成为全国性的制度,也可 能限制和封杀。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第四节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 舒尔茨(1968)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 度供求分析、制度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并把它 们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 • 戴维斯和诺思(1971)将制度供求分析应用到对 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并对引起制度安排需求和供给 变动的因素作了初步的探讨。 • 拉坦(1978)使用了‚制度变迁的需求‛和‚制 度变迁的供给‛概念,并对引起制度变迁需求与 供给变化的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 林毅夫(1989)说:‚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 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 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
四、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
(一)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 ①宪法秩序通过对政体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明确规定来界定 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形式。 • ②如果由宪法界定的权力结构使政府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非政府主体的权限很小,那么, 当政府垄断行政权力、立法权和资源配臵权后,一方面因 政府可借助宪法赋予的权限达到经济和政治目标,为维护 既得利益,政府主动进行制度创新的愿望可能会不强,除 非遇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另一方面因非政府主体的权限极 小,它在利益诱导下的某种制度创新需求,因缺乏实践机 会或与政府谈判力量过小,而难以通过权利中心成为现实 的制度供给。 • ③宪法秩序将直接影响进入政治体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 的立法基础的难易度。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二、制度变迁需求的形成
三、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 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 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所以,人们对制度变迁 的需求就是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 • 要区分个人的制度变迁需求与社会的制度变迁 需求。 • 个人的需求实际上包含三层内容:需求指向、 需求落点和需求数量。 • 由于制度的单件性,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是 以性质为特征的。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不是 需要多少同质的制度,而是需要哪方面的制度 ,以及在哪个方面需要哪一种制度。
三、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一)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历史上多 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 • 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制 度变迁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 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 ,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 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 有权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 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
4.不完善市场与潜在利润
• 由于正交易费用的存在,相关的经济信息流的组 织与增进可能是安排创新的主要领域。 • 正统经济学家假定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的,这就排 除了由市场运作失败所引起的任何可能的潜在利 润。 • 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信息成本十分大,而且它们 是属于成本递减的,则人们从使不确定性降低的 信息流的递增中可能会获取巨额利润。 • 最为经济的安排性创新可能是一种专门化的企业 ,因为它不仅供给了信息,而且也实现了潜在的 规模经济。
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与潜在利润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厌恶风险的。人们倾向于 有更为确定结果的活动,而避开那些报酬变化 很大的活动。 由于利润的预期值在那些没有人从事的高变异 活动中要高于低变异活动,如果有些能够克服 厌恶风险的机制被创新,总利润就可能增加, 或使得风险的结果相应于所获取的收益表现得 更为确定。 专门市场的发展(如期货交易市场等)、保险 公司的建立等都是克服对风险的厌恶的制度创 新。
(三)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 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有助于制度变迁的供给并 不是说制度变迁的供给完全依赖于产生社会科 学和有关专业的新知识的正规研究。社会科学 的正规化研究目标之一是为了在社会科学研究 资源的配臵中实现更高的效率。 •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显然也能移动制度变迁的 供给曲线。是否与其他经济接触以及政府政策 的改变都会改变制度选择集合。
• 具有无限寿命和有限责任的公司的创新提高了 对获取资本的限制,因而允许创新者获取内含 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
2.外部性与潜在利润
• 科斯认为,经济生活中的许多外部性都根源于 产权界定不清,因此产权的界定及产权制度的 完善可以大大地减少外部性。科斯主要关注的 是如何使负外部性内在化,而诺思则主要关注 的是如何使正外部性内在化。 • 外部性的存在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在 某种程度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外部性 内在化的过程。制度的再组织旨在使外部性内 在化,因而它可能增加社会的总收益。
由于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 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 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
(五)偏好的变化
• 偏好是群体的偏好,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爱好、价值观念等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都决定性地影响 着集团的偏好。偏好的改变也基于文化的变迁。偏好与一 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 偏好变化对制度变迁需求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两种情况。前 者指偏好变化直接导致制度变迁需求;后者指偏好变化并 不直接指向某一制度安排,而是在一定时期里影响制度环 境和制度选择的集合空间并最终导致制度安排变化。 • 偏好影响制度变迁需求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效用 函数,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成本效用比较链条。由此导致人 们利益判断的变化。这意味着原来符合人们利益判断的制 度变得不再与这种利益判断相符,制度变迁成为人们改变 了的利益判断的客观要求。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关系
•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推动制度变迁或 者对制度变迁施加了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 的供给主体。 • 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一个阶 级,一个企业或别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自愿组 成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可以是个人。当然 ,在这三种制度变迁供给主体中,政府(国家) 是最重要的。
(二)技术进步
从生产方面看,新的制度安排往往需要利用新
的潜在外部性。这在存在某种技术进步的情况 下容易得到保证。 从交易方面看,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 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 从分配方面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要素 所有者或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流的分割。
(三)市场规模
三、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与成本
• 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与收益,要比一般经济活动 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复杂得多。 • 制度变迁的供给成本包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 ;消除变迁阻力的费 用 ;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 ;随机成本 。 • 对于不同主体推动的制度变迁,其成本与收益是 有所不同的。 • 由于不同的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 异,他们对某一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和成本可能 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而,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可能是不同的。
(六)偶然事件
在某种情况下,偶然事件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一、制度变迁供给的界定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其关系 三、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与成本 四、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
一、制度变迁供给的界定
• 制度变迁供给是一种新制度的‚生产者‛ 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 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它是制度 变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 • 由于制度变迁的供给具有单件性,供给者 要解决的就不是供给多少数量的制度的问 题,而是供给什么性质和质量的制度的问 题。 • 制度变迁供给的基本原则是:只有当制度 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 ,制度变迁主体才会供给或者说推动某一 项制度变迁。
(一)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 规范性行为准则对制度变迁的供给会产生深刻
的影响。规范性行为准则是受特定社会文化传
统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
(如诺思、拉坦等)反复强调制度安排应与文 化准则相和谐,否则就使一些制度安排难以推 行或者使制度变迁的成本大大地提高。
(二)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1.规模经济与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利润
• 规模经济反映的事实是,最有效(单位成本最 低)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的规模很大。相对于 规模小的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 势,单位成本低,因而利润更高。要形成规模 大的企业以获取内含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需 要较大的资本量,而企业可得资本量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制度)形式。
2.对菲尼分析框架的评价
• 优点:首先,规模小一些的分析框架,分析起来容 易一些;由于把宪法秩序看作是已知的,分析简化 多了。其次,采用这种分析框架还有助于对分析框
架作更精确定量的检验。
缺点:由于把两大类制度(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
准则)看作是外生的,因此该分析框架不能对所有
的、尤其是最剧烈的制度变化进行分析。
• 在制度变迁的收益已定的情况下,制度变迁的成 本,包括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 期成本等,就成为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重要因素 。
• 制度设计的成本,主要取决于设计新的制度安排 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 • 制度变迁的供给还受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影响。 制度从潜在安排转变为现实安排的关键就是制度 安排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