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1]
师。找对象。在泰国,人妖有自己的组织,而
且相当有影响力。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组织(主要指非政府的组织)
赢利性组织是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 迁的重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 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 成等等,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
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 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四、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制度的产生是由于制度安排的非
均衡,及未达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最优
资源配置是否最优 分配是否公平 社会福利是否最大化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的动因在于“成本与收益”的比 较;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 行为主体才会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维 持原有制度不变。所以制度变迁的主要经济 动机是获得制度收益,减少制度成本或交易 费用。
制度变迁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1
制度变迁理论[1]
一、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
要内容,其主要代表人物:诺斯,
代表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经过人们 的修正、
完善、更改、替代、转换、废除、创立、创 新等各种方法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PPT文档演模板
制度变迁理论[1]
制度变迁的发起者必然是制度创新者,它 可能是个人、政府或非政府的盈利与非赢利 组织。
能够进行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团体是企 业家、优秀政治家、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 素质之一,也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之 一。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制度变迁的含义,就目前的文献所见此词应该是林毅夫在1989年表的文章“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汉译在国内的发表中提倡的,而后几成流行语,此前我们说到类似语义时说的变化,改变,改革等慢慢的被提及的次数就少了。
英语中的Institutional Change对应制度变迁,Change对应变迁,从语义学的角度而言,汉语中“变迁”一词指事物的变化、变更、发展、进化、演变等,英语Change做动词作用等同于become,应该说,在英文中,“change”一词的本来含义是“变化”和“改变”,并没有多少中文中“迁”即“演变”或“进化”的意思。
但是,在诺思制序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他曾明确指出:“制序提供了人们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从这一理解出发,诺思明确地表明,在他自己的论述中,“结构”一词是指“制序框架”,而“‘change’一词是指制序的创立、变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诺思,1981,)。
制度变迁的定义: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第一,扩充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第二,改变型:原有制度本身变革成新制度;第三,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如商品粮制度,介绍信买机票的制度;第四,平移型: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
如在人事任免中的档案制度。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外在的制度环境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改变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当新制度所能提供的边际收益相当于旧制度运行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就会暂时停止,制度结构就达到了某种“均衡”;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第8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8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是指社会中各种制度形态的转变和演化过程。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是对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制度的演变。
例如,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决定了土地制度、劳动制度和财产制度等方面的变迁。
经济因素的变化包括了生产关系的变迁,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会导致社会制度的不同,从而引起制度的变迁。
同时,经济发展还会改变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和利益格局,从而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变革。
经济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政权的更迭和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会导致制度变迁。
政治因素在制度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演变方向。
政治因素的变化包括了政权的更替、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政治体制的等方面的变迁。
政治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权关系和政治权力的变革上。
第三,社会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迁涉及到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结构会引发不同的制度演变。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反映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变化,不同的利益格局会导致不同的制度变迁。
社会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是制度变迁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的变迁。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会引发不同的制度变迁。
文化变迁反映了社会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不同的制度变迁。
文化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是制度变迁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
新制度经济学-八章-制度变迁-1
思考题
初级行动团体与次级行动团体的区别?
初级—创新者、策划者、推动者(最先发现潜在的 利益并提出获利方案,他们单独或与次级行动团 体共同努力实施此方案,从而实现制度变迁)
次级—制度变迁的具体实施者
因而无主体(哈耶克); (2)建构理性主义变迁观—制度的变迁完全由人的
意志来决定,是人们设计、选择的结果(诺思)。 制度变迁的主体--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
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个人、团体、政府)。
三、制度变迁的主体
两种主体:
初级行动团体—新制度的策划者和发动者; 提出支配制度安排创新进程的决策。
(三)制度变迁的连锁效应
连锁效应: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机制。
制度“连锁”:一项制度变迁导致其他制度 也发生变迁的一种(连锁)效应。
前向连锁:一项制度的变迁将对以该项制度 为基础和依托的其他制度安排产生促进或制 约的影响。
后向连锁:一项制度的变迁对该项制度赖以 产生的其他制度安排的创新所产生的拉动或 限制的影响。
由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的分布往往是非对称的, 受益者未必承担成本或承担较少。因此,某些制度 变迁可能以很多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如羊主团的 例子)。
第一节 制度变迁概述
一、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制度变迁的主体
三、制度变迁的主体
两种观点: (1)演进主义变迁观—制度变迁是自然演进的过程,
三、制度变迁的主体
结论:制度变迁是有主体的,但任何主体的制度 变迁行为和变迁方案,最终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10
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强制性制度变 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 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国家之所以采取强制方 式变革制度,一是因为它是垄断者,它通过权力垄断与其 他资源的垄断,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制 度性服务;二是国家在制度供给的“生产”上,具有规模 经济优势。 为什么需要国家(或政府)推进强制性变迁呢?这是因为: 第一,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统治者需要维持 一套规则来减少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第二,制度安排是 一种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因 为国家生产公共物品比私人生产公共物品更有效。
15
(二)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以及新制度的运行成 本 制度变迁的成本评价,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即改 革成本 第二阶段是新制度建成后的运行阶段成本。
16
(二)主要制度变迁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2.舒尔茨对制度变迁的分析 3.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4.哈耶克的演进主义制度变迁观 5.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 6.林毅夫对制度变迁的分类
6
(3)制度选择集合的变化
为获得特定制度服务的可行制度安排的集 合,依赖于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存量。 拉坦曾有力论述:对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 学知识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对制度功能方 面的制度变迁和改进需求。社会科学的进 步,不仅增加了个人管理现有制度的能力, 而且也增加了社会对可替代的制度安排的 知识。
22
意识形态理论:交易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并不能解释一切制 度的稳定与变迁,也不能解决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搭便 车”问题。人们为什么遵守或服从一种产权制度,为什么 参与或拒绝参与某种制度变迁,有时很难用成本收益的分 析方法加以解释。 诺斯用意识形态理论,补充产权和国家理论,对制度的变 迁和稳定做出完整的解释。 意识形态理论:假如人们从观念上认可某种制度的合理性 或公平,就会支持和自觉遵守这种制度,或积极参与制度 变革,而这种支持、遵守和参与对他不一定有利,从而降 低制度的运转成本和变革成本。意识形态还可以抑制“搭 便车”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就是指导或影响人们行为的一 种非正规规则。 23
制度经济学第八章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
2.强制性制度变迁
含义: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 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
特点: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动因可能是利益、 也可能是权力、意识形态;实施方式是强制 性的;实施过程往往是激进式的。
评析:一般说来,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人们在 获利机会的诱致下并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自 主进行的,因而,是有效率的。同时,它一 般是在一致同意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比较公 平,实施效率比较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 观制度变迁,应该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
但是,由于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外部性“搭 便车”,会使制度供给不足。
2. 时滞产生的原因 现存的法律和制度安排约束 有限理性与信息成本 意识形态障碍 利益主体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3. 时滞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时滞是不可避免的,但时滞、特别是时滞过长将对 制度变迁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是。这一是加大了变 迁的成本,二是可能造成最佳时机的流失,三是容 易造成制度创新的变形。
第七专题 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时滞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方式 第四节 国家、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
第一节、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一。诺思对制度变迁一般过程的分析 ①出现潜在利益并且变迁的预期成本小于收益 ②形成“初级行动团体” ,提出制度变迁方案 ③在有了若干可供选择的制度变迁方案之后,初级行动
路径依赖理论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 的国家来说,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制度变迁的时滞
1. 制度变迁时滞的表现 制度变迁的时滞是指在潜在利润出现和使潜在利润
内部化的制度创新之间有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制度 创新滞后于制度需求。 制度变迁中时滞的表现主要有: 认识和组织的时滞 发明的时滞 菜单选择的时滞 启动与实施的时滞 收益的时滞(阵痛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1.科斯最早“发现”并提出交易存在费用是在下列哪一篇文章()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A.西方发达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C.全球化D.大量转型国家的存在对制度经济学的需求3.以下被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的是()A.新制度经济学B.新古典经济学C.旧制度经济学D.马克思的制度分析4.按埃格特森的看法,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是()A.理性选择B.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C.主体面临的环境约束D.稳定性偏好5.下列属于旧制度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是()A.理性选择B.均衡观C.非均衡观D.进化观6.以下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的是()A.利他主义行为假设B.机会主义行为假设C.弱理性假设D.讲诚信假设7.“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
”这句话是谁说的()A.科斯B.诺思C.拉坦D.配杰威奇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1.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三类,以下不属于其分类的是()A.管理的交易B.限额的交易C.馈赠的交易D.买卖的交易2.交易费用是“所有那些在鲁宾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在这种经济中,既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亦没有任何种类的经济组织。
……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这句话是哪位新制度经济学家说的()A.诺思B.张五常C.阿罗D.威廉姆森3.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B.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C.市场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给定制度下各种交易的交易费用D.政治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4.以下不属于威廉姆森所说的交易的维度的是()A.交易的不确定性B.资产专用性C.交易的人格化特征D.交易的频率5.在威廉姆森看来,以下三个因素对交易费用有决定性作用,缺一不可,但除外的是()A.人的有限理性B.资产专用性C.交易的不确定性D.机会主义行为6.根据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诺思把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交易形式分为三种,以下不属于这三种交易形式之一的是()A.人格化交易B.由第三方实施的人格化交易C.非人格化交易D.由第三方实施的非人格化交易7.在交易中,一方被另一欺骗而造成的损失,属于下列哪一种含义的交易费用()A.内生交易费用B.管理型交易费用C.外生交易费用D.政治型交易费用第三章科斯定理1.科斯定理最早是在以下哪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2.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这一区域内的所有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福利都造成了影响的外部性是()。
制度变迁原因
制度变迁原因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变化的过程。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旧有的制度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变迁。
例如,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封建主义制度逐渐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而随着工业化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又面临着各种问题,迫使社会继续进行制度变迁。
其次,社会观念的变化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
当社会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旧有的制度无法继续存在。
社会观念的变化往往源于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也受到科技进步、传媒的影响。
例如,随着人权意识的逐渐扩大,女性地位的提高、人种平等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迫使制度进行相应的变迁。
此外,政治和权力变动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当政府或统治阶级的权力发生变动时,新的政治力量往往意图通过改革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情况下,制度变迁往往是政治权力博弈的结果。
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旧有的君主制度被推翻,代之以新的共和制度,旨在削弱君主对政治的控制。
最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
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国内的制度变迁。
例如,苏联的解体导致了东欧和中亚国家的制度变迁,德意志统一也引发了德国的制度调整。
总之,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变化、政治和权力变动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
而在实际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相互适应,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 2.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 按照戴维•菲尼的观点,主要取决于设计新制 度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
人力资源; 要素成本; 实施上的预期成本。
▪ 组织费用; ▪ 技术革新; ▪ 知识的积累、教育体制的发展等; ▪ 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式和它对社会生活更多方面的渗透。
▪ 戴维•菲尼(1988)对制度变迁供求分析中过于强调需求忽视供 给的不足再次提出批评。
▪ 林毅夫(1989)总结性地指出:“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 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理论框架 进行分析。”
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 对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框架进行全面总结的 是戴维•菲尼。
制度非均衡的类型
▪ 1.制度供给不足
▪ 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 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替 代。
制度的短期供给不足
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
▪ 第一,由个人会自愿团体在潜在利润的诱致下推动的制 度变迁常常会导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
▪ 第二,在潜在利润诱致的制度变迁不能满足社会对有效 制度的需求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必然; 但政府也可能失灵。
一是规模经济;
二是外部性;
三是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四是市场失败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 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德姆塞茨(1967)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 权的发展;
舒尔茨(1968)也研究了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 变动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他还具体分析了 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价值提高对制度变迁需求 的一些表现;
▪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 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 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团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 是政府。其中政府或者说国家是最重要的。
袁庆明著《新制度经济学教程》课后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袁庆明著,2011年版)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二、单项选择题BBBCDCB三、判断说明题1.错。
人还有机会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斯密没有看到。
如果人人都是机会主义者,市场机制不一定能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
2.错。
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内核”不同,前者强调均衡与理性选择,后者的核心是演化和演进观,所以它们不是“修正”关系。
3.对。
新制度经济学没有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观、理性选择观等。
•五、案例分析•1.答:(1)常言道,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
该制度扭曲了人的行为,使人们为了一点私利不惜视人类神圣的爱情、婚姻为儿戏,说明该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2)说明人都是追求私利的。
任何制度下的人都是经济人,制度设计要立足于人的经济人本性。
2.答:(1)反设事实方法,也就是对历史事实和某种特定的状态的假设,假设某一条件与事实相反,经济将会如何发展?(2)学术研究不能过于迷信既有的理论,要注重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展开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二、单项选择题CBACCBA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交易费用会上升,它会阻碍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答。
错。
高额的交易费用并非总是具有不利的影响。
对于有害的交易,如毒品交易、走私交易、野生保护动物交易、赌博交易等等,政府通过严厉的打击,以提高其交易费用,则具有减少和阻止有害交易发生的积极作用。
3.答:对。
有些技术进步会降低交易的信息费用,但有些技术进步会使商品更复杂,增加了解商品属性的交易费用。
•五、案例分析1.答:(1)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主要是信息费用和谈判费用。
国宝卖成了“白菜价”,即买者没有得到其真实价值,是交易费用高昂的结果。
(2)影响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商品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交易频率低和机会主义。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引言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着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
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
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
许多史学着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
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
最优秀的历史学着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
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
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
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本书是对美国经济史的理性历程的“逐日”记叙,这一历程计划要描述已产生的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发展进程,该描述又是第一次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L·E·戴维斯 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 [>>]--------------------------------------------------------------------------------引言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
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尤其是“新”派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
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一种对它们来讲是很显然的相互关系,不过经济学家只是逐步领略到的)。
许多史学著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
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
最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
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
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八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一、名词解释制度变迁;制度变迁需求;制度变迁供给;制度变迁供给主体;制度均衡;制度从力量和利益对比上体现出来的均衡;制度非均衡;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市场;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垄断竞争制度市场;寡头垄断的制度市场;完全垄断的制度市场;制度供给过剩二、单项选择题1.在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中,以下因素中哪一个是内生变量()A.宪法秩序B.制度安排C.规范性行为准则D.制度变迁供给2.根据诺思的观点,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益主要来源于()A.规模经济、外部性和克服对风险的厌恶B.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C.规模经济、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D.外部性、规模经济、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3.以下不属于影响制度变迁的需求的因素的是()A.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得B.技术进步C.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D.偏好的变化4.以下不属于影响制度变迁的供给的因素的是()A.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B.市场规模C.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D.制度设计的成本5.制度选择集合是林毅夫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可以改变制度选择集合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以下不属于的因素是()A.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B.是否与其他经济接触C.政府政策的改变D.制度设计的成本6.由个人或自愿团体在潜在利润的诱致下推动的制度变迁常常会导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这会导致()A.制度的短期供给不足B.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C.制度的短期供给过剩D.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7.我国各地的开发区竞争激励,每个开发区都想更多地招商引资,因而出台各不相同的优惠措施,由此构成的制度市场是()A.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B.寡头垄断的制度市场C.垄断竞争的制度市场D.完全垄断的制度市场三、判断说明题1.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了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制度变迁的收益已定的情况下,制度变迁的成 本,包括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 期成本等,就成为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重要因素 。
• 制度设计的成本,主要取决于设计新的制度安排 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 • 制度变迁的供给还受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影响。 制度从潜在安排转变为现实安排的关键就是制度 安排实施上的预期成本的大小。
(六)偶然事件
在某种情况下,偶然事件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一、制度变迁供给的界定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其关系 三、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与成本 四、影响制度变迁供给的因素
一、制度变迁供给的界定
• 制度变迁供给是一种新制度的‚生产者‛ 在制度变迁收益大于制度变迁成本的情况 下设计和推动制度变迁的活动,它是制度 变迁的生产者供给愿望和能力的统一。 • 由于制度变迁的供给具有单件性,供给者 要解决的就不是供给多少数量的制度的问 题,而是供给什么性质和质量的制度的问 题。 • 制度变迁供给的基本原则是:只有当制度 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制度变迁的成本时 ,制度变迁主体才会供给或者说推动某一 项制度变迁。
二、制度变迁需求的形成
• 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 某些潜在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
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下得不到的利
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 ” • 诺思认为,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 利益来源于以下四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关系
• 根据供给主体的自觉程度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不自觉的 制度变迁供给主体,另一种是自觉的制度变迁供给主体。 • 当存在众多供给主体时,他们在制度变迁供给中的相互关 系值得研究。 • 对于互不隶属的平行的制度变迁供给主体来说,他们之间 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和模仿。 • 对于有着隶属关系的两个制度变迁供给主体来说,以政府 为例,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 对中央政府的制度变迁供给可能赞同也可能抵制,而中央 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供给在短期中可能观望,在长 期中可能认可并推广,从而使之成为全国性的制度,也可 能限制和封杀。
二、制度变迁供给的主体及关系
•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推动制度变迁或 者对制度变迁施加了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 的供给主体。 • 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一个阶 级,一个企业或别的组织,也可以是一个自愿组 成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团体,也可以是个人。当然 ,在这三种制度变迁供给主体中,政府(国家) 是最重要的。
(三)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 会服务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 也会右移。
社会知识使制度绩效和制度创新得以增进主要是
通过成功先例的逐渐积累或作为行政与管理知识 与经验的副产品来实现的。在最近的一个世纪, 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已为制度创新的效率开辟了 新的可能性。
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与潜在利润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厌恶风险的。人们倾向于 有更为确定结果的活动,而避开那些报酬变化 很大的活动。 由于利润的预期值在那些没有人从事的高变异 活动中要高于低变异活动,如果有些能够克服 厌恶风险的机制被创新,总利润就可能增加, 或使得风险的结果相应于所获取的收益表现得 更为确定。 专门市场的发展(如期货交易市场等)、保险 公司的建立等都是克服对风险的厌恶的制度创 新。
(二)技术进步
从生产方面看,新的制度安排往往需要利用新
的潜在外部性。这在存在某种技术进步的情况 下容易得到保证。 从交易方面看,技术进步可能影响交易费用并 使原先不起作用的某些制度安排起作用。 从分配方面看,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改变要素 所有者或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收入流的分割。
(三)市场规模
2.对菲尼分析框架的评价
• 优点:首先,规模小一些的分析框架,分析起来容 易一些;由于把宪法秩序看作是已知的,分析简化 多了。其次,采用这种分析框架还有助于对分析框
架作更精确定量的检验。
缺点:由于把两大类制度(宪法秩序和规
的、尤其是最剧烈的制度变化进行分析。
三、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一)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诱致历史上多 次产权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 • 之所以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会产生制 度变迁的需求,是因为当某种要素或产品因为某 种原因变得稀缺因而相对价格(或价值)上升时 ,其所有者可以从对这种要素或产品的所有权中 获得更多的收益,当所有者从对产品或要素的专 有权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保护这种专有权而支付的 成本时,产权制度的建立就会成为迫切的需要。
4.不完善市场与潜在利润
• 由于正交易费用的存在,相关的经济信息流的组 织与增进可能是安排创新的主要领域。 • 正统经济学家假定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的,这就排 除了由市场运作失败所引起的任何可能的潜在利 润。 • 在现实世界中,如果信息成本十分大,而且它们 是属于成本递减的,则人们从使不确定性降低的 信息流的递增中可能会获取巨额利润。 • 最为经济的安排性创新可能是一种专门化的企业 ,因为它不仅供给了信息,而且也实现了潜在的 规模经济。
(一)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
• 规范性行为准则对制度变迁的供给会产生深刻
的影响。规范性行为准则是受特定社会文化传
统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的。新制度经济学家
(如诺思、拉坦等)反复强调制度安排应与文 化准则相和谐,否则就使一些制度安排难以推 行或者使制度变迁的成本大大地提高。
(二)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由于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 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 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
(五)偏好的变化
• 偏好是群体的偏好,即某一集团的共同爱好、价值观念等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都决定性地影响 着集团的偏好。偏好的改变也基于文化的变迁。偏好与一 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 偏好变化对制度变迁需求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两种情况。前 者指偏好变化直接导致制度变迁需求;后者指偏好变化并 不直接指向某一制度安排,而是在一定时期里影响制度环 境和制度选择的集合空间并最终导致制度安排变化。 • 偏好影响制度变迁需求本质上是由于它改变了人们的效用 函数,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成本效用比较链条。由此导致人 们利益判断的变化。这意味着原来符合人们利益判断的制 度变得不再与这种利益判断相符,制度变迁成为人们改变 了的利益判断的客观要求。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1.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
制度类别 宪法秩序 制度安排 规范性行为准则 内生变量 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 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需求 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 宪法秩序 技术 市场规模 外生变量:制度变化的供给 宪法秩序 现存制度安排 制度设计的成本 现有知识积累 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规范性行为准则 公众态度 上层决策者的预期净利益 动态顺序 变化途径/制度演变
三、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与成本
• 制度变迁供给的成本与收益,要比一般经济活动 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复杂得多。 • 制度变迁的供给成本包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 ;消除变迁阻力的费 用 ;制度变迁造成的损失 ;随机成本 。 • 对于不同主体推动的制度变迁,其成本与收益是 有所不同的。 • 由于不同的行为主体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差 异,他们对某一制度变迁供给的收益和成本可能 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而,不同行为主体对同一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可能是不同的。
(三)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 • 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有助于制度变迁的供给并 不是说制度变迁的供给完全依赖于产生社会科 学和有关专业的新知识的正规研究。社会科学 的正规化研究目标之一是为了在社会科学研究 资源的配臵中实现更高的效率。 •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显然也能移动制度变迁的 供给曲线。是否与其他经济接触以及政府政策 的改变都会改变制度选择集合。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
第三节 制度变迁的供给
第四节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
• 舒尔茨(1968)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 度供求分析、制度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并把它 们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 • 戴维斯和诺思(1971)将制度供求分析应用到对 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并对引起制度安排需求和供给 变动的因素作了初步的探讨。 • 拉坦(1978)使用了‚制度变迁的需求‛和‚制 度变迁的供给‛概念,并对引起制度变迁需求与 供给变化的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 林毅夫(1989)说:‚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 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 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
1.规模经济与潜在利润
• 规模经济反映的事实是,最有效(单位成本最 低)的产出可能需要企业的规模很大。相对于 规模小的企业,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规模经济优 势,单位成本低,因而利润更高。要形成规模 大的企业以获取内含于规模经济中的利润,需 要较大的资本量,而企业可得资本量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制度)形式。
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
用:搜集信息或排除非参与者的成本并不随交易的 量而同比例增长,这两类活动都体现了成本递减特 性。 市场规模一扩大,固定成本即可以通过很多的交易
、而不是相对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这样,固定成
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的障碍了。
(四)其它制度安排的变迁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需求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二、制度变迁需求的形成
三、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一、制度变迁需求的界定
• 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 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所以,人们对制度变迁 的需求就是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 • 要区分个人的制度变迁需求与社会的制度变迁 需求。 • 个人的需求实际上包含三层内容:需求指向、 需求落点和需求数量。 • 由于制度的单件性,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是 以性质为特征的。个人对制度变迁的需求不是 需要多少同质的制度,而是需要哪方面的制度 ,以及在哪个方面需要哪一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