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一节:文化过滤

合集下载

教学课件:《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教学课件:《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 举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 《英国期刊中的德国文学》就是 典型的文字媒介研究的例子。还 有中国的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期 刊,如《世界文学》、《外国文 学研究》等。
媒介学中的翻译
• 翻译是影响研究中传播媒介研究最重要的课题。翻译涉及 文化转化和文化改写的复杂问题。因而,翻译研究对于比 较文学媒介研究意义重大。
流传学的渊源
流传学的产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 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 • 法国浪漫主义先驱斯塔尔夫人的某些
观点 • 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文学批评新风
气和实证主哲学的影响。
流传学的发展
传统的对流传学的看法 20世纪下半叶流传学的发展和转变
二、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
•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 • 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 流传学的研究类型
总结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二节 译介学
• 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 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 理论前沿与发展前景
一、译介学的定义及其兴起
• 译介学的定义 • 译介学的兴起 • 重新界定译介学
译介学的定义
•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 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 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即“创造 性叛逆”)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 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集体的渊源
• 集体的渊源,又称为
“圆形的渊源”,即研 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 多外国作家作品影响的, 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 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 者一国文学影响的研究 上。
总结
第一章
实证性影响研究
第三节 媒介学
• 一、媒介学的定义 • 二、媒介学的理论和方法 • 三、媒介学中的翻译
媒介学的定义
• 从传统的逻辑实证的考据学逐渐过渡到吸纳现代 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成果。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

比较文学课后答案第一章1、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特征:首先,流传学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

梵·第根对这一点有经典的阐述,他把这种关系限定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研究范围:(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包括其评价、介绍等)。

(2)、接受者所受到放送者那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摹仿放送者,摹仿了那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映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2.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它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变异研究

变异研究

中国找来了根据:“孤立的事物在自然界并不存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
文化修养,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都形 成了一定的解读语境和应用语境。
2、接受过程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二)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
接受者所处的现实语境和具备的传统文化决定着
该历史阶段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在认识
外来文学时,接受者受现实语境之制约,也同时 制约着或反制约着现实语境。
如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迎”和
对未来主义文学的“拒”。
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
⑴否定传统文化,革新世界面貌。未来派歌颂机
器文明,对机器文明顶礼膜拜,认为运动力量、 速度、竞争推动了世界的前进,文学应该歌颂这 些机器文明。力量和速度是唯一的审美标准。把 艺术作为机器文明的附庸。
North Gate, sorrow’s edge, purse kaput, nothing to pledge.
这样的英语可谓简洁之至,比原文音节都少,几乎
不象英语。
表意文字法(Ideogrammic Method)
庞德-费诺罗萨理论开创了一个更重要的诗学,即
“表意文字法”: 英语应当追求中文“直接表现物 象的能力”。
⑵崇拜强力、战争和反理性主义。未来派认为战
争、暴力跟科学技术一样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并以唯意志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来宣扬未来派对 “强者”主宰一切,文学应该歌颂战争。
未来主义的艺术特色
未来派在艺术手法上标新立异,对艺术形式作了大
胆的试验和革新。
⑴表现直觉。 ⑵表现动态 ⑶自由类比 ⑷革新文学语言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第二,学科史的知识。

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艾田伯等。

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等。

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大致了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需要知道王国维、鲁迅、茅盾、陈铨、钱钟书等人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本章是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重点之一,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第一节流传学一、定义: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免费下载】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免费下载】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P20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学派:同源性美国学派:类同性中国学派:异质互补性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P40跨国、跨学科、跨文明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英国的波斯奈特)、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梵·第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P64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举例子分辨) P69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P78印象渊源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研究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P87-90最重要的媒介是文字资料媒介研究范畴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P98、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P99、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P10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P97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有三: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作用;语言差异过滤作用;接受者文化心理过滤作用。

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是语言的过滤作用。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P114、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P112、译介学研究范畴P112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对“如何界定翻译”的探索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史研究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P127、形象学的研究范围P125-128、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P125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注视着、先见、身份、时间、他者、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注视者在构建他者形象时受到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12、错误影响、负影(举例子分辨)P144。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作者:杨自秀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8期摘要:文化过滤是指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分析、借鉴和重组,是接受美学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在所难免,主要包括有意识的文化替换改写与删节和无意识的文化过滤流失。

对于外来文化引进,译者需要过滤杂质,保持本土文化纯净;对于本土文本外译,译者需要减少文化精华流失,促进本土文化传播。

关键词:文化过滤文学翻译接受美学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后接受美学兴起,它肯定了接受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从而开启了传统影响研究的现代转型。

接受美学将目光投向交流的接受者,而文学交流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是指在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中,接受者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语境、价值标准、审美习惯等,对交流信息进行选择、移植、改造、重组,它的结果就是源交流信息在本土语境中的变异[1]P125。

任何文学交流都是以文化过滤为前提的。

这是因为任何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稳定性、内聚性,因而在面对异域文化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抵御和排它。

就文学翻译而言,文化过滤涉及翻译前的文本选择、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替换、改写与删节,以及翻译后的文本审查等方方面面。

本文主要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使用的文化过滤手段。

二、翻译中的文化过滤在翻译活动中,译语文化时刻都在过滤一切可能危及译语文化的信息。

在翻译前,原作一般都要经过文化过滤,只有顺利通过“文化海关”,才有可能得到下一步具体的翻译[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外国文学翻译活动经历了前苏联文学翻译独领风骚到欧美文学翻译与之并进,甚至超越前者的过程,这充分说明文化过滤在翻译之前就在文本选择方面崭露头角了。

即使经过译者翻译的文本,也并不一定都能面世;即使面世,也很有可能在文化监控下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文化改编。

至于那些没有得到正式许可的翻译,其结果即便质量无可挑剔,也会受到文化监控,文化不合格的译作只能以潜在翻译的形式存在。

二章一节:文化过滤

二章一节:文化过滤
3、 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 化过滤”
例:亚洲“四小龙” 、《小二黑结婚》
(四)文化过滤与文学交流
1、文化过滤存在于文学交流活动始终 发送者文化的主动介入 接受者文化主动向发送者文化学习 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界” 2、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 例:雪莱《西风颂》
5.误读源于理解的历史时空错位; 6.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 之一。
举例:文学误读与庞德误译浅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 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 学,皆成性格。
3、接受者在接受异域文化过程中的文 化过滤

首先,接受者所接受的承载于译文 中的异域文化,已具有本民族的语 言及文化因素;
其次,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文 化修养,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和氛围,都形成了一定的解读语境 和应用语境。

二、基本的理论依据
• 1.叶威廉等人的“文化模子理论”
• 2. 接受美学、阐释学:姚斯 (Robert Jauss)、罗曼·英伽登 等人的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和海德 格尔等人的阐释学理论。
举例:文化迁移的模式
(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 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 化过滤;文学发展”
2、 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形式就是意义”。结构层、音律层、语 义层、象征层 例: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翻译
和形式等方面发生变异的现象。
(二)文化过滤的内容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 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 2. 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 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 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 3.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4.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 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_以狄更斯_大卫_科波菲尔_的三个中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_以狄更斯_大卫_科波菲尔_的三个中译本为例

第32卷第3期2008年5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U n i ve 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V o. l 32N o . 3M ay . , 2008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以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的三个中译本为例*童∀真(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文学翻译在跨语言的文学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最高标准是#化∃。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作进行文化过滤, 使文学翻译无法实现彻底和全部的#化∃。

正确认识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有助于译者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中的#化∃, 也对我们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学和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的三个中译本为我们认识文学翻译与文化过滤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过滤; 文学交流; 大卫科波菲尔!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8 03-0110-06∀∀文学翻译, 即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过程或行为。

它在跨语言的文学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能阅读原文的读者是少数, 大多数的读者都是通过译本来阅读外国小说的。

与一般的翻译不同, 文学翻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 更在于再现和创造文学艺术的美感。

钱钟书曾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1]19-20追求文学翻译中的#化境∃可以说是所有翻译家的理想。

但是, 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却无法实现这种彻底和全部的#化∃。

一种文字的作品在被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 因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所译作品的内容进行选择、改造、移植、添加, 也就是对原作进行文化过滤。

比较文学教程考试资料

比较文学教程考试资料
第二节 译介学
3.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4、什么是题材研究
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5、什么是文学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2.文学变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变异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 其主要内容有:
(1)语言层面变异学,(2)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重视可比性结构的整体和综合研究(4)文化变异学研究。
那么,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总之,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结果和表现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跨文化交际 第四章 第二节 文化过滤

跨文化交际 第四章 第二节 文化过滤

中文片名翻译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中文片名《满城尽带 ,中文片名《 黄金甲》 黄金甲》
FAREWELL MY CONCUBINE,中文 , 片名《霸王别姬》 片名《霸王别姬》 FLIRTING SCHOLAR, , 中文片名《唐伯虎点秋香》 中文片名《唐伯虎点秋香》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中文片名《 中文片名《卧 虎藏龙》 虎藏龙》
我们对外来文化符号的诠释必然受到自 身文化的过滤。 身文化的过滤。 文化过滤器” “文化过滤器”对我们接受的某一特定 符号加以界定, 符号加以界定,而界定的准确度取决于对 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了解程度, 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需要了解对方文化 的内涵及规范系统。 内涵及规范系统。
ROCK ‘N’ ROLL
BARBIE DOLL
二、词汇的文化意蕴之对比
不同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 不同民族由于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 同一理性概念的词 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 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在 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 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 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联想意义 不同联想意义。 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联想意义。
Daffodil 黄水仙
(2)联想意义的差异 )
即明指意义相同, 即明指意义相同,联 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想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颜色在东西方不同的 文化内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小雅 采薇》 小雅·采薇 《诗经·小雅 采薇》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李白《 李白 忆秦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若耶溪,溪水西。 柳堤,不闻郎马嘶。 若耶溪,溪水西。 柳堤,不闻郎马嘶。 ——温庭筠《河传》 温庭筠《 温庭筠 河传》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标准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体现在亲缘关系和无亲缘关系等方面,有待于人民去发掘。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4、目的和功能以世界文学的视野、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学的发展。

另外,注意了解“世界文学”、“总体文学”、“比较文学”三个术语之间的区别。

5、比较文学的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6、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的范: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本章分为三节,主要了解中西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本节主要了解两个阶段的知识。

第一,史前史的知识,特别需要了解伏尔泰、莱辛、赫尔德、歌德、施莱格尔、斯达尔夫人等人对比较文学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

文化过滤现象与评判过滤假说

文化过滤现象与评判过滤假说

文化过滤现象与评判过滤假说
关于文化过滤现象与情感过滤假说:
文化过滤现象:指在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习惯等不同,接受主体有意无意的对交流信息进行选择,变形,改造,渗透,创新,从而造成交流信息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异现象。

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假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集大成者克拉申提出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习动机、学习目的、自信心、焦虑感。

本文拟通过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观察,论证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的合理性,探寻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一,不同背景的学生个体在语言学习的情感状态上是否存在差异。

二,学习动机的各个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

三,对学习目的差异的总结。

四,自信心和焦虑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

五,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知识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理解及意见等等。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27页文档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27页文档

接受个体文化心理 结构的过滤作用
第二:王独清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和个性。 他的生活艰苦,对国家的复兴充满希望。他
本身的爱国热情,再加上法国象征派普遍的“ 世纪末情绪”的影响,因此,就诗歌内容而言 ,不仅涉及社会现实斗争和下层人民生活的题 材,还有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开掘,以及对民族 国家衰落的痛苦和个体命运机遇的感慨。
返回
语 言 差
• 一、首先,语言既是载体,又是文化 • 二、其次,文学翻译过程中也会发生过滤


语言既是人类的工具,也构成了
过 滤 作
人类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接受屏幕。 王独清常用外文表示地名、人物、以

及一些常用的句子。例子:《但丁墓
前》《我从cafe中出来》
现在我要走了(因为我是一个飘泊的人)! 唉,你收下罢,收下我留给你的这个真心!
王独清的诗歌中具有唯美与颓废的美学风 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他个人的经历。他游学欧洲、生活 困窘以及政治上的失意共同造就了情绪上的困 苦、孤独、忧郁与消沉。在文学创作上,他既 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淫,也受到欧洲颓废派 诗人如波德莱尔、魏尔仑、兰波等诗人的影响 。《悲哀忽然迷了我底心》、《失望的哀歌》 、《颓废》、《漂泊》等众多诗篇均寄托了诗 人对过去的情感与向往。
我从Café中出来, 在带着醉 无言地 独走, 我底心内 感着一种,要失了故园的 浪人底哀愁…… 啊,冷静的街衢, 黄时候仍用cafe表示,
语 言 差
可见中国的语言中没有与“cafe”相 对应的语义词,所以cafe这一外文词 保留了下来。

的•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

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

教案(2 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二章变异研究第一节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二、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理解文学误读的深层文化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一)本节概述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表现和结果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在文学变异学范畴内纳入文化过滤这一范畴,并把它们的关系确立为: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

本节明确主张,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变异。

(二)本节大纲1.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1语言层面变异研究;○2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4文化变异研究。

2.文化过滤○1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容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和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的接受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b.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c.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d.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

○2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a.接受美学,如姚斯等人,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

b.叶威廉等人的“文化模子理论”。

c.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等人对“历史有限性”、“个人偏见”的新阐释学认识理论。

○3“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a.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跨文化交际_第四章__规范系统

跨文化交际_第四章__规范系统

文化冲突:
社会规范的冲突。
强环境和弱环境文化冲突的基本特点比较
冲突差异 强环境文化 弱环境文化
冲突之原因
本质
综合式,圆式逻辑思维
情感性取向,人为中心, 交际双方崇尚和谐,人和 事和为一体,对事对人 (冲突和人为一体) 群体取向,集体规范或期 望较高,群体或集体期望 之违反是造成冲突的潜势
分析式,线式逻辑思维
第四章
规范系统和文化过滤
规范系统:
某个特定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人们所 遵循的一切规范的综合。 一切跨文化交际的冲突都是社会行为 规范的冲突--- 文化冲突的本质
第一节
行为与规范系统
一、规范与规则
(一)规范与跨文化交际:
在交际过程中,行为规范是以符合的编码、 译码为基础的,它揭示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并决定 其相应的行为。 如果某一个体的行为符合某一文化的规范, 他通过合乎规范的行为展示了该文化的文化身份。 这个个体有可能被某一文化群体接受而成为其中 的一员。我们可以说,这个个体具备了跨文化交 际的能力。
• 文化沟通:本案例中,如果英国经理坚持一意孤行,
很容易引起泰国员工的集体反感,会有被架空的危 险。在跨国组织中,遇到这种情况应从实际环境, 即地理环境及当地文化习俗,占主导成员的文化背 境出发,考虑大多数人的习惯和意见,做出不影响
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业绩的决策。
第二节 代码与文化过滤
传送者 编码
(二)规范冲突的案例分析P96(课堂阅读)
1、中外学生相处的心理隔阂
2、跨国婚姻中夫妻关系危机
3、移民父母管教孩子触犯法律 4、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差异导致冲突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碰撞 这几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如 何避免规范冲突?

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

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中国象征主义和西方象征主义比较研究摘要:象征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被介绍到中国,为众多中国作家所接受,但在传播过程中却不断被遮蔽嬗变。

中国作家们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提出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审美观念,并且过滤了它的超验性,将其与其他现代主义思想融会贯通,使之与初始大相径庭。

关键词:象征;天人合一;超验性;现实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被称为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

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至20世纪20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国际性文学流派。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它提供了契机,伴随着各个留学知识分子的归国,它被带到了中国,开始在这一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渐渐成为中国作家创作过程中运用最广的写作方式之一。

象征主义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运用象征、暗示、意象、隐喻等手法,它希望作家们能够尽情利用自身豪放不羁的联想以及音乐性的语言来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感受。

中国有着灿烂斑驳的传统文化,孔儒、老庄、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传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无一不影响着中国百姓的思想。

作为一种舶来品,象征主义并没有完全地被中国作家接受,它不断地被取舍和嬗变,以致成为了一种“中国特色”。

一、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更注重天人合一和境界。

西方现代主义诸多思想在五四时期被引入到中国,而象征主义特别受中国作家的亲睐,成为作家笔下的宠儿。

它能够独领风骚,占据鳌头,在于中国作家们发现它其中“象征”这一核心观念与中国《诗经》中“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提出这一观点的第一人是周作人,在周作人《扬鞭集》序中提到:“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而写法则觉得所谓‘兴’最有意思,用新名词来讲或可以说是象征”,在这里,周作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兴”与西方象征主义中的“象征”等同了起来,兴即是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误读源于理解的历史时空错位; 6.文学误读是文学创新的重要因子 之一。
举例:文学误读与庞德误译浅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 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 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 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 学,皆成性格。
3、 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 化过滤”
例:亚洲“四小龙” 、《小二黑结婚》
(四)文化过滤与文学交流
1、文化过滤存在于文学交流活动始终 发送者文化的主动介入 接受者文化主动向发送者文化学习 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界” 2、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 例:雪莱《西风颂》
和形式等方面发生变异的现象。
(二)文化过滤的内容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包括地域时空、 社会历史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 2. 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包 括接受者对交流信息的选择、变形、 伪装、渗透、叛逆和创新等; 3. 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4.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强调多种生活方式 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和谐共处理念。
3、接受者在接受异域文化过程中的文 化过滤

首先,接受者所接受的承载于译文 中的异域文化,已具有本民族的语 言及文化因素;
其次,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文 化修养,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和氛围,都形成了一定的解读语境 和应用语境。

二、基本的理论依据
• 1.叶威廉等人的“文化模子理论”
• 2. 接受美学、阐释学:姚斯 (Robert Jauss)、罗曼·英伽登 等人的阅读理论;伽达默尔和海德 格尔等人的阐释学理论。
(二)文化过滤必然产生误读
1. 误读伴随着对外来文学阅读过程中; 2.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 布鲁姆的“误 读理论”与他的《影响的焦虑》 (1975) 3.造成误读的多重因素,如读者的主体 性因素、自身的文化传统、个人的思 维方式; 4.误读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的,即不 仅是输出文化方的错位,也必然是接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译介学
形象学 接受学
第五节
他国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文化过滤 (一)文化过滤的定义:

指在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 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习惯等不 同,接受主体有意无意地对交流信息 进行选择、变形、改造、渗透、创新, 从而造成交流信息在内容
• 3、文化相对主义强调多种生活方式 的价值,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的 理念。
三、文学变异研究的内容
• 1.语言层面变异研究; • 2.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
• 3.文学文本变异研究;
• 4.文化变异研究。
四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一)什么是文学误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 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 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举例:文化迁移的模式
(三)“文化过滤”的作用机 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 化过滤;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 例:林琴南 “使吾国民读之,用以为鉴, 力臻于和平,以强吾国。”
2、 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形式就是意义”。结构层、音律层、语 义层、象征层 例:裴多菲《自由与爱情》的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