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

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的特殊的形式?因为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名人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与系统化过程。

他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杜威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孔子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卢梭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轮论的典型代表。

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泰勒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他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他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

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赫:教材教师课堂杜:经验儿童活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并不是一般的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因此,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

比如,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与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的监控、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品德的形成等,这些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

与此相联系,教育心理学要以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为基础,来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问题,即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这是对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应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过程与方式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比如如何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如何培养学生熟练的技能,如何组织学生这间的合作学习等,在这些方面,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与教育科学中的其它学科不同,教育心理学着重从受教育者的学习规律的角度来为教育改革提供建议,而这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者、教育技术工作者、教师和学生等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考试既是对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内容的检验,又是对是否具有从事进一步专业研究的潜能的考察。

因此大纲中明确规定考核目标为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全面复习,但又要有所侧重。

教育学统考涉及多个学科,这就要求考生要全面复习,使得复习工作量加大了。

但各门学科的比值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全面复习的同时,还要有所侧重。

有所侧重的第二个内涵强调,在一门学科内也要有所侧重,比如第五至八部分的理论阐述因为是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和热点,使用性也较强,因而考生要加大力度。

三是知识掌握要扎实、熟练,不能似是而非。

大纲规定考核题型多,题量大,时间短,考试时间仍然是3个小时,考生只有具备扎实熟练的基础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

另外每小题的分值高,因此任何一题都不能放弃。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事业的学科,其特点包括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其内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发展和教育效果等问题。

4.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学科,但教育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的过程和机制,而教育学则更加关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5. 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组织和管理的问题,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6.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深入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

7.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 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汇总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l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l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在当今社会中,教育被广泛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我们的教育实践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

一、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指各种教学方法、策略和技巧的科学研究和总结。

它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和支持的作用。

在教学理论中,有许多经典的理论可以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比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等。

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重点在于外部刺激和反应的条件反射。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该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给予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技能类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效果显著。

2.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理论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强调思维、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师在认知主义的教学中应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构建主义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学习者通过构建和重建知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构建主义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充当导师的角色,提供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中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学习和记忆、发展心理学、个体差异和教育评估等。

1. 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了解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和规律,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运用复习和巩固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婴幼儿到成年阶段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而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教育与心理的关系和心理发展的科学。

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学的基本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学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并根据这些因素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个性化教育教育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1. 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根据学习理论,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激励理论激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激励的原理和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 多元教学教学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包括讲授、讨论、实验、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

通过多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创建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3. 个别化辅导对于学习困难或特殊需求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和支持。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学科领域,它们深入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原则和理论。

在教育实践中,这些学科概念被广泛运用,为教师、教育机构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概念,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的。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派的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派的建构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不可或缺的学科领域之一。

它研究了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以及如何影响其学习和行为。

发展心理学理论包括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

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评估与测试教学评估和测试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环节。

它们用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学评估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主要是指通过课堂讨论、作业等方式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性评估则是通过考试、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是教育学中的重要方向,它研究了异常儿童(如智力低下、自闭症等)的学习和发展问题,以及如何为这些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支持。

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关注儿童个体差异,提供适应性教育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教育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咨询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之一。

它为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心理咨询依托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与个体的沟通和辅导来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比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是两个独立但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育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学科都以促进学习和发展为目标,但它们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和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教学、学习和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育机构如何运作。

教育学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能力为目标,研究和制定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的重点在于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教学方法与资源、教育评估与反馈等。

它研究如何优化学校教育、课程设计、教育政策等方面,以提供教育发展的有效指导。

二、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以了解学习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为目标,帮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适应。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个人特征对学习的影响,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等心理过程。

它也关注学习者的情感与社会交往,探讨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通过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教师提供适应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指导,促进有效的教学和个体发展。

三、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一定的重合,但也有一些区别。

首先,教育学更加关注整体的教育过程和教育体系的运作,而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教育学在制定教育目标和课程设计时,需要参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以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其次,教育学更加注重教师的角色和教育实践,而教育心理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

教育学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此,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一、教育学1. 教育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的分类以及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思想等。

3. 教育学理论体系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流程,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构思教学设计。

5. 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政规章等,熟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教育教学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关系及其特点。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研究理论、认知发展研究理论、社会研究理论、情感研究理论等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等内容。

4. 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方法,包括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群体教育、教育评价等。

5. 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儿童认知、德育和情感教育、教育行为问题等内容。

这些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科目的重点内容,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提升自己的考试水平。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教育学》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第二节教师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下)第九章德育第十章班级管理《教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第二节知识的获得第三节知识的保持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重点

1、心理发展: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自我意识: 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认知方式: 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4、认知结构: 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而言,它是某一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狭义的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观念及其组织.5、微格教学: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min),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275)7、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自动化阶段.(275)8、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一般来讲, 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264)9、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10、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191)答: ①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②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③充分利用“变式”.④正确运用语言表达.⑤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用于实践中.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8)答: 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与爱的需要④尊重需要⑤求知需要⑥审美需要⑦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他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

后三种是成长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学习与发展1.1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实质(一)学习定义: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1.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2.由经验引起的3.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二)人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传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二、学习的类型(一)按内容分(加涅)1.智慧技能学习2.认知策略学习3.言语信息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学习(二)按性质分(加涅)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意义(三)安方式分(奥苏贝尔)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2.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四)中国学着分类潘菽:1.知识的学习2.运动和动作技能的学习3.智利技能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1.2学习理论一、联结派(一)试误说(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练习律2.效果律3.准备律(二)条件作用说1.经典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2.操作条件作用说(斯金纳)——“强化”(三)观察学习说(班杜拉)过程:(1)观察(2)保持(3)动作再现(4)动机过程影响因素:1.榜样——模仿:(1)直接(2)综合(3)象征(4)抽象2.强化二、认知派(一)顿悟说(苛勒)——学习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二)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发现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式特点:1.发生较早2.内容尚无定论3.过程较为(三)认知接受说(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1.有意义学说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3.先行组织者三、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知识观: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二)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三)学习观:1.学生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3.学习的情景性四、人本主义学习(马斯洛、罗杰斯)(一)意义学习的特点:1.学习涉及个人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二)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让学生察觉到学习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身处一个融洽、和谐、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4.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1.3学习与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心理发展是只个体从胚胎期,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二)心理发展的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1.过滤性2.闭锁性与开放性3.社会性4.动荡性二、学习与心理发展(一)学习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只是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人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与系统化过程。

他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杜威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孔子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卢梭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轮论的典型代表。

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

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泰勒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

他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他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

他的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朱熹“宽著期限,紧著课程”荀子荀子是中国古代“外栎论”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德鲁克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提出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裴斯泰洛奇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j集中反应在他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斯宾塞斯宾塞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董仲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赞科夫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

布鲁纳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核心观点)。

杨贤江杨贤江著有《新教育大纲》,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

柏拉图柏拉图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康德康德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涂尔干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

皮亚杰皮亚杰是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

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名人布鲁纳1994年报告:第一,主动性研究。

第二,反思性研究。

第三,合作性研究。

认知发现学习。

主张通过范县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即认知—发现学习论。

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有基本的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其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

且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收心理和生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

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呢个的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

洛伦兹洛伦兹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小鹅认母行为皮亚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

(图式—认知结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

)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先与教学,学习应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即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

青少年的两种认知歪曲:1、假想的观众。

认为自己站在舞台中央,相信别人在关注自己。

2、个人的虚构。

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自己是独特的。

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分为他律道德(10岁前)与自律道德(10岁后)。

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埃里克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儿童期与社会》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0-1)幼儿期(1-3)儿童早期(3-6)儿童晚期(6-12)青少年期(12-18)青年期(18-24)成人期(24-65)老年期(65-死亡)青少年期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赫尔曼·威特金赫尔曼·威特金研究飞行员的垂直直觉时发现:场依存,知觉较多的受到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

场独立,较多的受到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

卡根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型反应快出错率高,沉思型反应慢出错率低。

戈登·帕斯克整体型与序列型。

整体型者提出假设较复杂,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序列型提出假设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

比奈和西蒙比奈和西蒙 1905年,智力量表,即斯坦福—比奈量表。

加德纳加德纳人的智力并不是单一的一元结构,而是分为七种智力: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

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即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斯金纳 - 斯金纳箱斯金纳提倡程序教学,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化的教科书来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操作条件作用。

涉及主动行为的学习过程的理论。

认为个体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箱学习装置(踏杆取食)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3、回避条件作用4、消退5、惩罚(不是负强化,是抑制行为只是暂停行为,不能根除)强化论。

由行为主义学习论提出。

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的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的关系。

培因,荣格,阿德勒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五种: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的学习信息加工学习论,编码过程。

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第一个拿动物做实验推测人的心理的学者。

动物学习迷箱实验“试误学习论”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

这种联结的形式是通过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遗忘的痕迹衰退说,“练习律”巴甫洛夫铃声刺激,控制狗的唾液分泌实验。

提出经典条件作用。

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泛化3、辨别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原理:将低期望的活动与高期望的活动联系起来,可促进低期望活动的发生。

即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但不可反之。

也叫“祖母规则”柯勒 - 顿悟柯勒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

提出顿悟学习论。

认为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猩猩解决问题实验。

奥苏泊尔 - 认知结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与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含有迁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即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

它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原有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的。

同化说。

遗忘是只是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马斯洛 - 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

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这五种又分为两类: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意义在于: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学习就会受到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成为其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

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并发现人们常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等。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

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倾向,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倾向。

首先将关键词法入外语教学,关键词法包括两个阶段:声音联结,心像联结。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最早提出者。

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

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音箱。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归因方式也可使个体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出现变化,替代性强化也会影响自我效能。

柯维顿习得性无助。

指学习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情绪、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称为接受失败者。

沃尔夫,任德沃斯,桑代克沃尔夫形式训练说,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在形式训练说看来,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桑代克和任德沃斯,共同要素说。

贾德经验类化说,又叫概括原理说。

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

对原理学习得越好、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概括化的原理的经验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