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维模式方剂学教学法
《方剂学》教学中突出方证相对的关系以提高学生临证用方能力的实践研究
《 方剂学》 学 中突 出方证相对 的关 系以提 高学生临证 教 用 方 能 力 的 实践 研 究
邓 棋 卫
( 江西 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江西
抚州 ,4 0方 剂为主要研究对象 , 经方溯本求源 , 对 讨论 张仲景制订经方所针对 的证 , 原当时 的情 景 , 还 让学生 生
如讲授半夏泻心汤时 , 我们可以通过《 伤寒论 》 的描述 , “ 伤寒五六 日, 呕而发热 , 柴胡证具 , 以他药 下之 。柴胡证 而 仍在者 , 复与柴胡汤 。此虽 已下之 , 不为逆, 必蒸蒸 而振 , 却 发热 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 而粳痛者 , 此为结胸也 , 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 此为痞 , 柴胡不 中与之 , 宜半夏泻心 汤。” 通过还原经方的方法 , 理解张仲景原是 以半夏泻心汤 治 疗 少 阳病 误 下 所致 寒 热 互 结 心 下 之痞 证 。 接着复习小柴胡 汤,伤寒论》 《 中规定少阳证有 “ 寒热往 来, 胸胁 苦满 , 心烦喜 呕 , 默不 欲饮食 , 默 口苦 , 咽干 , 目眩 , 脉弦” 诸证 , 又规定 “ 但见一证便是 , 不必悉具” 其中最有代 , 表意义的是呕吐和发热 , 张仲景说“ 故 柴胡证具”柴胡证应 , 该予柴胡汤 , 其他 医生 以下法 ,那时古人常用寒下 )下后 ( , 柴胡证仍在 , 误治没有产生不 良后果 , 按照辨证论治 的思想 仍然用柴胡汤 , “ 出而解 ”然后介绍了两 种不 良后果的 必 汗 , 情况 : 结胸和痞证 。结胸用陷胸汤; 痞证是 由于误下损伤中 阳 导致 病 人 寒 自 内生 , 因 少 阳在 半 表 半 里 , 下 引 邪 人 里 又 误 化热 , 以产 生寒 热互结而成痞 , 所 应该没有呕和发热症状 , 所 以不能使用柴胡汤原方 。 治疗时以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 因 病邪入里无表热证 ,张仲景就去掉了有解表作用的柴胡和 生姜 , 又因误下伤 中阳 , 以用 干姜代 替生姜 , 所 而病 邪人里 化 热 , 以加 黄 连 , 半 夏 泻 心 汤 。 所 成 因为 证 变 , 整 了药 昧 配 调 伍而成新方半夏泻心汤。 22 比较经方剂量之异 , . 以提高学生 随证增减药物剂量 的 技能 “ 中医不传之 秘在 于量 ”为什么不传 , , 主要是 因为 自 私不愿意传授和深奥不容 易传授的原因 , 如何在《 剂学》 方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药物加减 的把握 ,也是我们教改 中的重 要问题 。 方剂学》 《 教材中, 重复出现的药物如麻黄 、 桂枝 、 石 膏等等 , 我们 常常列举 出来 , 导学生思考 , 诱 它们剂量有否 不 同, 为何 不同, 让同学们在思考 中领悟中医的精髓 。 如大柴胡汤 , 治疗少 阳阳明合病 。 表现“ 为往来寒热 , 胸 胁苦满 , 呕不止 , 郁郁微烦 , 心下痞硬 , 或心下满痛 , 大便 秘 结或下利 , 舌苔黄 , 弦数有力” 脉 。病人表现往来寒热 , 胸胁 苦满 呕是少 阳证 , 只是 比小柴 胡汤证呕吐厉害 , 柴胡汤 小 证是心烦喜 呕, 而大柴胡汤证是呕不止 , 以大柴胡 汤以小 所 柴胡汤为基础加重生姜的用量由 3 两变成 5两 ,邪人阳明 化热成 实 , 心下痛加 白芍 , 大便不解加大黄 、 枳实 , 下满去 心 甘草 , 内有 阳明之实去人参 , 随证加减就 由小柴胡汤变成大 柴胡 汤 。 学生通过大柴胡汤的学 习, 复习了小柴胡汤 , 并且通过 方剂还原 , 方证 中证侯 的比较 , 既掌握 了药味随证加减 , 又 掌握了药量的随证变化 。 3 结 语
《方剂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证论治过程完全相反 , 这就很不利于学生临证组方应用能力的培养。
心 向“ 生中心 , 转 学 提高 同学思考 问题和解 决问题 的“ 智慧 。 总之 , 方剂学足~门介于基础与临床的桥梁 学科 , 中医院校的公 是
在教学过程中 , 采用与临床诊疗模式相适应 的教学方法 , 即引导和 共必修课程 , 讲授好方剂学对中医药学生的未来 在临床 、 科研与教学等 因而方剂学 的课 改与实践 , 提高与完善 培养学生的逆 向思维 方 式。某些 方剂 的讲解 顺 序按 主治证 、 病机 、 治 方面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法、 功用 、 选药 、 配伍意义 、 临床 应用的 步骤推 理讲解 , 有利 于学 生建立 足一项长期的任务 , 将我们的教学改革思路逐步 付之实施 , 在实践中探 总结与改进 , 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与成效 。 正确 的临床思维模式 , 培养组方应用能力 , 更有 利于对所学 方剂 内涵的 索、
名者 , 如郁证 ; 有以病机命名者 , 如外感风热 , 内停水饮等等 。如 只依据 个基本方、 代表方 , 可带动一类方 , 并使学 生能够 体会到中医随证加减变 教材编排内容简单讲解 , 往往学生在学习一首方剂 后不知所 用 , 更对一 化的特色。又如二陈汤药仅 6味 , 去乌梅 , 加枳实 、 星, 南 即为导痰 汤 ; 加 些病证一无所知 , 影响对知识点的掌握。 如半夏厚朴汤主治梅 核气 , 麦大枣 汤主治脏躁 , 甘 越鞠丸主 治郁证 天麻 、 白术、 大枣即为 半夏白术天麻 汤 ; 加枳 实、 竹茹、 大枣 即为温胆 汤。 笔者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突 出强调基本方 、 代表方既节省了课 时 , 又大大
三 、 出 强 调 基 本 方 代 表 方 的 示 范 作 用 突
用, 疗效仍然显著。方剂教学 , 目的是传 授学 生运用 方剂 的基本 方法 、 由于教学时数所限 , 要想在短短几十个学日 内 , 寸 讲完方剂学教材中的 基本技能。但在教学和临床见 习中 , 往往 出现一 些学 生拘泥 于方 不知 所有方剂是不可能的。且与浩瀚的历代方剂 学著作相比 , 教材所选的方 变通 , 加之西医辨病论 治思 想的影响 , 临床实践 中显得茫然失 措。笔 剂只是沧海一粟。并且由于 临床疾病变化 复杂多样 , 在 临床各科选方用药 笔者在教学 实践 中, 以基本方为基础 , 进行重点剖 者以为 , 在方剂教学中 , 宜突 出以下四个 方面 , 可使学 生较好 地掌 握方 又各具有特色 。因此 ,
浅析方剂学不同形式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影响
浅析方剂学不同形式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影响陈建杉 贾 波 张丰华 胡 鹏 叶品良 江 泳(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关 键 词:方剂学;案例教学法;影响 《方剂学》是中医院校的一门主干课程,以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及临床应用为教学重点,是中医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在整个中医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与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为了提高《方剂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我们方剂教研室一直致力于方剂课程的教学改革。
而案例式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一直倍受重视。
所谓案例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以临床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独力思考能力和辨治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该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载体,以探究过程为根本,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因此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推行案例式教学法,取得了一定成果。
经过几年的案例式教学体会,我们总结发现,案例是方剂学案例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展示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
综观目前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所采用的大部分案例展示方法,明显存在着以下不足:其一,有的在讲授过程中,配合相应方剂,口述案例。
而这种方式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均被教师按照主诉、现病史等归纳得井然有序,学生从患者身上获取疾病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
其二,有的以幻灯片播放文字档案介绍的案例为主,不仅症状罗列周全,且患者需要进行的各项辅助检查及结果,案例中也已列出详细清单,学生补充询问、围绕病情全面了解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这些方式对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都非常不利。
因此,2006年以来,我们对原有的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案例模式”,除了传统的口述案例、文字档案(幻灯片或WORD文档)播放案例外,还制作了“临床病例录象”,使案例式教学从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过渡。
方剂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方剂学的关键——证、法、方、药紧密联系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二、掌握组成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学习中理解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药对配伍;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构成简单,却具备了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方剂学中药对配伍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疗效,扩大治疗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重要药对的特性和统一性;如著名方剂桂枝汤包括桂枝与白芍、白芍与甘草、生姜与大枣、桂枝与生姜、芍药与大枣、桂枝与大枣等多组药对;既要分析理解方剂组成中的主要药对,又要归纳总结同一味药配伍不同药物所组成的药对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黄配伍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掌握药对的作用,在分析运用和变化运用古方时要抓住主要药对,或在药味增减时也力求考虑药对配伍;二君臣配伍;君臣配伍是方剂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决定该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如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重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为治外寒内饮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柴胡为君药,配伍黄芩为臣药,和解少阳,为治少阳证的代表方等等;因此在学习时着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须、相使增效的增效配伍形式外,还包括去性取用、治疗主证和主要兼证、治疗主因和主证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通过分析君臣药在方中的作用,抓住方剂药物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理论认识;三佐使配伍;方中的君臣药还须借佐使药协助增强疗效、制约或降低毒副作用,并使药效升降走守达病所;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规律的重要因素,说明方剂的组成中每味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综合反应的;特别是特殊的用药,如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透热转气,体现了营分热证特点及治疗原则;黄龙汤中配伍桔梗宣肺气而通肠腑;芍药汤中配伍肉桂防苦寒伤阳;败毒散配伍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等等,在学习中要着重理解和掌握;三、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分类整理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医方剂繁多,而学习过程中以法统方,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程钟龄提出的“八法”体现了中医治法的重点所在,对于学习方剂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汗法,其方剂是解表剂,而表证又有风寒、风热和体虚外感表证的不同;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其代表方分别为麻黄汤、银翘散、败毒散;即使是辛温解表剂,根据风寒表证的不同,治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风寒表虚证用桂枝汤,外寒内饮证用小青龙汤;这样以法统方记忆方剂,则多而不杂,详而有要,便于掌握和使用;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联系对比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证有相同之处,这样的方剂应互相比较,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清热剂中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清胃热,主治胃火上攻证,但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证,属实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属实中夹虚之证;不同类方剂中,可前后联系比较,异中求同,如治泄泻的方有葛根黄芩黄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但因每方适应证的病因病机不同,故可区别记忆;另有药物组成部分相同的方剂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有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含增液汤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清营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小柴胡汤与旋覆代赭汤佐使药相同等等;在学习中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这些方的区别与联系;五、增强记忆的趣味性——歌诀记忆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花费时间多,效果差;而汤头方歌是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对学习者,可以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另外有些方剂,可自编趣味歌诀,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不忘;还可自编一些趣味歌诀做适当的补充,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六、掌握用方的灵活变化——方剂的变化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运用成方时,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同时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要求方剂必须随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分析一首方时,要通过增减药物、改变药量和剂型来改变其功效和药力;如小青龙汤中以外感风寒表实为主,兼有内饮时,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表散寒为主,兼温肺化饮;以水饮内停证为主,兼有风寒表实证时,以干姜、细辛为君药,配伍麻黄、桂枝为臣药,温肺化饮为主,兼解表散寒;以外感表虚证为主,兼有停饮证,以桂枝、白芍药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兼温肺化饮等等;七、不可忽视的内容——用量、用法方剂中药量至关重要,标志着药力的大小,决定作用的强弱;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亦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方剂的学习中除掌握一般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外,还须掌握特殊的药量、煎药法及服药法;如吴茱萸汤重用生姜;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炙甘汤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时服药时间亦有讲究,桑螵蛸散治遗尿宜夜卧服;“真人养脏汤”治下痢在饭前服等;八、走向成功的阶梯——临床实践学习方剂学要重视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理解方剂及其疗效,同时疗效是检验方剂价值的惟一标准;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一些疑难病证,因此只学习方剂学教材中的方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伤寒杂病论、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处方学、医方集解等古代名著,同时平时要多看一些古今名医医案、名家实验录等对我们临床有用的书籍和文章;在实践中领会古方实质,吸各家之长,灵活运用,这样还可以创制出新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继承和发扬祖国数千年的宝贵医学遗产,更好地为人类防治疾病服务;总之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掌握其精华,不仅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证论治,方证相合,变化应用,得心应手。
方剂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了英语实践机会 , 不断提高了英语水平 , 另外对于扩展学 生
视野 , 提高外文资料阅读能力 , 都起到 了很好 的作用。
5 考试形 式改革
激发了学生学 习方 剂学 的兴趣 , 还提高 了学生的 I 临床运用
能力 , 巩固和深化 了所 学的 知识 , 方剂学 的教学 更 直观 、 使 更生动 , 收到 了良好 的教学效果 。
法 已贯彻到本室教师的全部教学过程 中, 深受学生的欢迎 ,
并有专著《 方剂图析》 出版及相关论文发表。
2 方剂学典型视频病例课堂讨论
方剂学是 中医理 论与 临床 的桥梁课 程。 因此 , 方剂 学
教学效果如何 , 直接 关 系到今后 临床各科 的学 习。 调研 结 果表 明, 本科生 临床处方能力较差。针对这 -N题 , 本室设
方剂学的教学 目标是通 过一定数 量常用方剂 的讲 授 , 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 和配伍方法 , 培养 学生分析 、 运用方 剂以及临证处方 的能力 , 为今后 学习 中医临床课程奠 定 并 基础。笔者通过多年 的方剂学 课程建设 积累 , 在教学模 式 方面颇具特色 , 现将其介绍如下。 1 “ 精讲 广联 ” 教学法 目前课堂教学 以讲 授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 , 经过多年 的 摸索 , 早期的“ 步一实践教学 法” “ 从 三 、精讲 多练教学法 ” 、 最终形成 以方 剂图析模 式对教学单元中的重点 和难点 问题
方剂 学教 学模 式 改革 的 实践 与 思 考
王 蕾, 明, 李 张淑敏 , 齐 放 , 大鹏 徐
( 首都 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 院 , 北京 1 09 0 6)
关键词 : 方荆学 ; 学模 式改革 教 中图分类号 . 40 G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0 9— 26 2 0 ) 1— 18— 2 10 5 7 (0 6 1 2 1 0 行研究 的实验课 。在形 式上 , 以学生 自主设计 每次实验 项 目为主 , 变了过去 以教 师为主体 , 改 以规定 、 复少数几 个 重 固定实验项 目的实验 课模式 。在内容上 , 要求学 生运 用所
《方剂学》实验课教改发展现状教学模式
《方剂学》实验课教改发展现状与教学模式探讨摘要:方剂学实验课自开设以来,各个中医药院校对于该项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就从未停止。
通过对目前国内几所中医药院校在方剂学实验课教改发展现状的分析和教学模式的探讨,结合本校方剂学实验课教学实际情况,旨在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的具有可实施价值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方剂学;实验课;教改;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方剂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它关系着中医药院校学生未来临证应诊能力的强弱,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近年来,方剂学借助现代实验研究手段,综合现代药理学、药剂学、病理学、毒理学等多个学科,在中成药、中药复方制剂开发与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古方生脉散中开发研制出的益气养阴药--生脉注射液,就是方剂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医方剂学实验已经成为《方剂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医药院校不仅开设了方剂学实验课,而且在不断尝试与摸索的过程中建立了方剂学实验教学体系,有的院校已经把方剂学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分化出来设置成为独立的课程--《实验方剂学》,成为一门将方剂学中处方变化、配伍、治法等基本知识和现代实验研究手段相结合与多个学科交叉的课程[1]。
方剂学实验课在经历了从初期的尝试、开设、摸索、隶属于方剂学理论课程的境地发展到现在的独立设置课程阶段,从开始的简单验证性实验扩展到现在的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创新性并重的实验项目,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pbl、cbl、三明治教学法以及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模式。
1、《方剂学》实验课教学及其教改发展现状1.1国内中医药院校《方剂学》实验课教学现状目前为止,全国性方剂学教学大纲也未规定中医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开设实验课[2],许多中医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实验条件和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方剂学实验课。
中医思维和临证PPT讲稿思维导图知识点归纳总结[PPT白板课件]
在空间中,人体生命之“气”时时刻刻与天地之气进行着 交通,实现着内外之气的动态平衡统一。
中医以“出入”和“升降”描述生命系统和环境的交流。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 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内经·素问---六 微旨大论】
中医思维
三.中医、西医
1.两种医学哲学基础、思维理念不同: 西医的哲学基础是现代科学的还原论;西医的认识论是科学 的、静的、数学化的、可分的、还原的。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国学的“道”。中医的认识论是“玄学” 的、动的、正在运行中和整体不可分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静态可以被还原,动态是不能被完全还原的。 2.两种医学目标一致,道路不同: 目前中、西医学都尚不能完全认识生命,更不能完全认识疾 病和治愈疾病。但我们祖先的思维理念,在“道”和“阴阳” 的统帅下,站得更高。
之舞之以尽神。” 最能体现“动的阴阳才是道,动起来的阴阳才能尽
神。”的是易经。
中医思维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的这句开场白,上千年来有种种理解和解释。可道可名的是可 见可识的形与象,非道。老子此语是在《道德经》开篇提醒读者,“道”是非语言文 字能表达、能描述的,要求读者能在语言文字背后读出“道”的真实含义,并非给“ 道”下定义。 《道德经》五千言对“道”多有描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 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常无名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者万物之奥。”
总有一款PPT 适合您
中医“方剂学”如何学?
中医“方剂学”如何学?来源:杏林耕者作者/吴永刚方剂学为论治提供了规范,我们如何来掌握这门学问,更好的来指导临床论治呢?《方剂学》教材至今已改版七次,其所教所学真正融入到临床确很难,现实中能够真正应用方剂学理论来指导论治的成份又有多少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学习,达到学而致用的。
本人不揣陋见,愿将不成熟的学习方法公诸同道,以求高明指正。
1.背诵方歌中医学习讲究基本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诵记功夫。
西医是理性思维,中医是悟性思维,但中医的悟性思维一定是在博学强记大量的中医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过去中医学徒一定先从背诵开始(或经典、或汤头、或《药性赋》……),历代但凡有成就的医家莫不如此,这是通往中医名家的必经之路。
方剂学首先要求背诵的就是方歌,过去称为汤头。
若论其必要性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学习方剂理论的基础;二是临证之时的方便之门。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想若能“熟记汤头三百首,不会看病也会开方”了吧。
如果一个临床医生连方歌都不能记下来,很难谈得上应用好该方剂,论治也就无从谈起,临证只能是经验方了。
除非你是方剂大家,熟知方剂内核,取其精髓,信手拈来,随证组方。
现在某些中医院校已经将背诵方歌列为首要的地位,先进行背诵一定方歌的笔试,考试及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方剂学的考试。
可见,背诵方歌已经引起重视,这也是学好方剂学、进而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
太极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拳种,已然普及。
作为健身之术,习练者众。
初学者师傅一定让你背拳谱,记住套路,先不要计较太极拳打得如何?然后给你强调基本的动作。
如果你是太极拳的门外汉,看见初学者连贯的动作,你还以为是久习者呢。
若做比喻的话,方歌就相当于太极拳的套路,只有熟记方歌,才有机会进一步理解方剂的内涵。
究竟方歌如何背诵呢?今人编撰各类方歌的书籍很多,不乏精品,但亦有趣味类方歌书籍出版。
此类方歌配以图文,最大特点就是易记,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就可记住整个方剂组成。
方剂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b sdlann :m t 2 aayil . erigad Is utn,0 3 ae eriga ea n l s J L ann n nt ci 20 , s r o ( 3 :3 . 1 )5 3
1 问题设计 . 问题设计是进 行 P L教学 法的关键。 以往的教学研究及经验表 明, B 方 剂 教 学 主 要 围 绕理 、 、 、 , 重 配 伍 规 律 的 阐 明 , 方 证 相 应 关 系 、 法 方 药 注 及 临 床应用等方面。因此 , 可根据教学 目标 、 内容和不 同专业层 次的教 学大纲 要 求, 对于掌握的重点 、 难点 内容 针对性 的设计 、 选择 问题 , 如可直 接从 主 治提 出问题 。 使学生逐步深入 到临床表现 后的基 础知识体 系 , 是一 种综合 学 习; 以选择病例 , 出问题 , 固学生 所学 的理论知识 , 可 提 巩 提高学 生的辨 证思维能力 ; 也可以从配伍规律等有关方面提 出问题 , 开拓 学生视 野 , 提高 归纳 、 总结能力等。选择的 问题宜先易后难 , 这样学生渐渐适应 , 对问题 的 理解 、 分析也会 越来越深入 、 越来 越透彻 , 最终学 生将会 掌握方剂 一种教学方法 , 全球 目前 大约有 10 7 0余所 医 考 、 综合分析 ,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内在学 习动机 , 发学生求知欲和学 习兴 激 学院采用 P L模式。近年来, 国中医院校也相继探 索性地开展 了P L教 趣 , B 我 B 调动 了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培养和锻炼 了学生的 自学能力及 思维、 学。 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内经》 教学 中采 用 了 P L教学法 , 州中医药大 分析 、 B 广 解决问题的能力 , 高了运用方 剂理论 解决临床 实践 中存 在问题 的 提 学 对 中医 儿 科 学 教 学模 式 逐 步 进 行 了 P L教 学 改 革 , 取 得 了 较 好 的 教 学 能 力 。在 课 程 结 束 时 , 行 了 问 卷 调 查 , 果 表 明 :1 的 学 生 表 示 通 过 B 均 进 结 9% 效果 。 P L教学对 自己的学 习兴趣有所提高;2 的学生表示其 查找文献资料 的 B 8% 9% 8% P L教 学更 注 重 强 调 的 是 自 主学 习 、 组 讨 论 来 获 得 知 识 的 一 种 学 习 能 力 有 所 提 高 ;4 的学 生 表 示 其 自学 能 力 有 所 提 高 ;4 的 学 生 表 示 其 B 小 过程 ,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 的同时 , 养分析 问题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研究 表达能力有提高 ;2 的学生表示其综合运用学科 知识分 析问题 的能 力有 培 9% 表 明。B P L可给予学生更多的参 与机会 , 且使学生 具有更 强的表达 交流能 提高 ;7 9 %的学生表示通过 P L教学 自己的收获很大。 B 力。Fl D cy等研究表 明 P L在 对学生 的技 能训练 与培养方面 , ip oh i B 有相 当 四、 问题 与 展 望 P L作 为一种 先进的教学 理念和方法 , 使学生 对问题实施 多角度、 B 促 积极 的评价 , 所获得 的知识保持的记忆周期也 更长 。
“病案分析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运用Ⅱ
22 月中 科技创新与 Ⅱ 在:
毕 瑁 辉 柴 剑 波 马 育 轩 曲 苗
( 黑龙 江中 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 尔滨 10 4 ) 5 00
摘 要: 通过 病 案 分 析 法在 教 学 中的 具体 应 用 , 学 生在 病 案分 析 中 自主 构 建 自己的 知识 体 系 , 到 理 论 与 实践 的 有机 结 合 , 让 做 从 而培养 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及临床诊 治疾病 能力。希望借此可改变 中医传统教 学模 式, 将其作为 中医教学质量改革之参考 。 关键 词 : 案 分析 法 ; 病 方剂 学 ; 实践 “ 案分 析法 ” 病 是将具 体 的病案 穿插 在方 剂教 学 中 , 对 案例 的 疲乏 无 力 , 部 酸痛 , 弦数 , 质 淡 , 白腻 。 门诊 检查 , 腹 血 糖 通过 腰 脉 舌 苔 空 分 析 , 学生理 解组方 的理 念及用 药特点 , 而提 高学生 辨证思 维能 力 1m oL尿糖 (+ + , 阳性 。诊断 为糖尿病 。 让 从 6ml, / ++ )酮体 及临床 诊治疾 病能 力 。是让 学生在 案例探 究 中 自主构 建 自己的知识 体 分析 : 本方症见多饮 、 多食、 多尿及身体消瘦 , 属消渴范畴。《 素问》 系的一 种教 学模式 , 本质 是理论 与实践 相结合 的互 动式教学 。“ 案 日:饮入 于 胃 , 精气 , 输于 脾 , 散精 , 于肺 , 调水 道 , 其 病 “ 游溢 上 脾气 上归 通 下 教 学法 ” 的根本在 于改 变传 统呆 板 、 一 的教 学模 式 , 希 于培养 高 水 输膀胱。说明正常的津液代谢, 单 冀 ” 由脾主升水谷精微于肺, 肺又主宣发, 津 平、 高素质 的中医药专 业人才 。 液四布, 以润周身。若脾虚不能升水谷精微, 肺热不能布精, 兼肾虚不能 1病案举 隅 固精, 则消渴作矣。此证属气虚肾亏 , 内热阴伤 , 故用玉液汤加减。 处方 : 、 各 6 g 天 花粉 3 g 葛 根 鸡 内金 知 母各 1g 黄芪 山药 0 0 5 1 . 1逍遥 散 主 诉 : 女 ,O 。 某 6 岁 初诊 : 因丧侄而 悲恸成病 , 胁及 中脘 胀满 , 枸杞子 菟丝 子各 1g 五 味子 1g每 目 1 , 3次 口服 。服上 方 1 上月 右 2 0, 剂 分 疗 程后诸 症消失 , 复查尿糖 ( )血糖 6 m oL临床控制 。 一, . m l, 2 / 纳谷少思 , 左关脉弦, 余部皆缓 , 舌苔糙腻。 分 析 : 年丧侄 悲恸 , 不 能条 达 , 体失 于柔 和 , 气郁 滞 , 高 肝木 肝 致肝 2“ 案分析 法” 病 的教学体 会 又肝 病传脾 , 而成肝脾 不和 之证 , 右胁 及 中脘 胀满 , 故见 纳谷少 思 ; 关 左 “ 分析 法 ” 学法 通过综 合评 估学 生学 习能 力 , 理选 取 医籍 病案 教 合 脉 弦 , 部 皆缓 , 余 舌苔糙 腻 , 治肝脾不 和之征 。治 当 疏肝 解郁 , 健 病 案 , 隋在 方剂 学授课 中安 排讲 解 , 于启迪 学 生 临症思 维 , 高 亦 养血 酣 有助 提 脾 。方用逍遥 散化裁 。为杜其 化热之潜 , 加丹皮 、 ; 山栀 为增其 疏肝理 气 辨 证处方 能力 。以镇J: i螅风汤为例 : 于 主治肝 阳上亢证 。药 物组成 为怀 牛 化 滞之效 , 香附 、 加 郁金 、 陈皮 、 青 生大 麦芽 。方 证对应 , 能调 理而安 。 自 膝 、 赭石 、 骨 、 生 生龙 生牡蛎 、 龟板 、 芍 、 参 、 生 生杭 玄 天冬 、 子 、 麦 川楝 生 处 方 :柴 胡 4 g 炒 白芍 9 炒 当归 9 炒 白术 9 茯苓 1g 芽、 . 5 g g g 2 茵陈、 甘草。怀牛膝引血下行, } 并 益肝肾, 代赭石镇肝降逆, 二者配 甘草 3 丹皮 黑山栀 9 香附 9 郁金 9 青陈皮 6 生大麦 伍 , 可使并走 于上 的气 血平复 , g 6 g g g g g 则 共为君 药 。 臣以龟 板 、 白芍滋补肝 肾 , 平 芽 3g 四剂 。 0。 肝潜阳; 龙骨 、 牡蛎益阴潜阳, 镇肝熄风。阴虚生内热 , 故以玄参、 天冬滋 1 - 2镇肝熄 风汤 阴清热 ; 为 刚脏 , 达恶抑郁 , 以茵 陈蒿清热 疏肝 , 肝 喜条 故 川楝子 清泄 相 刘某来 津后 , 脑 中常觉发 热 , 眩晕 , 中烦躁 不安 , 弦 长 火 , 其 时或 心 脉象 生麦芽疏肝和胃, 三药配伍可清泄肝阳之有余。 甘草调和诸药。 上述 有力 , 左右 皆然 。 讲 解 中规 中矩 , 易开拓 学生临证 思维 。故加入 实际临床 病案 , 内 不 可使 分析 : 愤激 填胸 , 虑者 已久 , 阳亢 化 风 , 随气 逆 , 盖其 思积 以致 血 上 容 充实完 善 , 活生动 。 来津后 , 脑中常觉发 热 , 灵 刘某 其 时或眩晕 , 中烦 心 充 于脑 , 即系脑 充血证 。张锡纯认 为 : 因肝木 失和 , 自 “ 此 风 肝起 , 以 躁 不安 , 弦长有力 , 皆然 。 愤激 填胸 , 虑者 已久 , 阳 又加 脉象 左右 因其 思积 以致 肺 气不 降 , 肾气不 摄 , 冲气 胃气 又复上逆 , 于斯脏 腑 气 皆上升 太过 , 亢 化风 , 随 气逆 , 充 于脑 , 头 目眩晕 , 中作疼 发热 , 以怀 牛 化 血 上 故常 脑 故 生 平肝潜 阳为君 , 臣以龟 板 、 白芍滋补 肝肾 , 以平肝 助 而 血之上注 于脑者 , 因之太过 ”由于下虚上盛 , 阳 上扰 , 失常头 目 膝 、 赭石补益 肝 肾、 亦 。 风 故 眩晕, 脑中作疼发热; 阳亢 , 阴虚 心肝火炽 , 心神不安 , 放心中烦热; 脉弦 潜 阳 ; 又因其 阴虚 阳亢 , 火炽 , 心肝 而致心 中烦 热 , 以玄参 、 故 天冬滋阴清 长 有力 , 乃肝 阳亢盛之象 。 热 。由此可做 到“ 师其法而 不泥其方 ”真正领 『方剂之最 高境界 , 方 , 吾 即“ 处方 :怀牛膝 一两 生赭石一 两 生 龙骨五 钱 生牡 蛎五钱 生 之精 , 变也” 。 龟 甲五钱 生杭芍 五钱 生参五 钱 天冬 五钱 川楝 子二 钱 生 麦芽 参考文献 二 钱 茵 陈二钱 甘草一 钱半 地黄一 两 , 数剂 服过 旬 日, 连服 . 脉象 『 冀 广盛. 方剂学教学 1 屎 降 中医 模式一 维博约因方 多 施教. 北京燕山出 版 和平 , 心中亦不烦 躁 , 遂将药 停服 。用绿 豆实 于囊 中作 忱 , 治之法 。  ̄2o o1 . 为外 o ,1 作者 简 介 : 堵辉 , , 东省 淄博 市人 (90 )黑龙 江 中医药 大 毕 女 山 18 一 , l - 3玉液汤 主诉 : 某女 , 。 口渴 多饮 , 干部 消谷善 饥 , 消瘦 '、 频数 而多 , 学 , 师 , 事 方剂学配舡 期律 及药数_ 形体 ,便 j 讲 从 物质基础研 究。
《方剂学》课程思政经典案例举隅
《方剂学》课程思政经典案例举隅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组方原理、配伍规律(特点)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与临床联系密切的基础学科,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纽带与桥梁,结合学校“做精中医”的定位,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组方原理与配伍特点;具有分析运用方剂、临证组方的辨证思维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系统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以及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拥有较强的中医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中医传承能力、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毕业后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对外交流及文化传播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思政”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因此,我们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要把思政课的内容简单照搬到方剂学课程中,不是专业课“思政化”,思政课和专业课各有各的体系,是对思政课内容的重新挖掘、梳理和认识。
1.通过对组方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如讲授普济消毒饮。
首先说明原方是治大头瘟的。
大头瘟是传染病,专攻头面。
金代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这个时候李东垣22岁。
在保定一带,发生过大头瘟,这个病发展的特别快,今天发热畏寒,明天即头面肿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亲戚不能相访,染者多不救,死亡率非常高。
当时有一个副县长,其侄子得此病,治了五六天,有的医生给开承气汤,结果病人越来越重,病情危重。
当时听说李东垣医术高明,特意请其诊病。
经过仔细辨证,问清治疗过程,认识到此病应属风热毒邪客于心肺,上攻头面,前医用承气汤下之,是“诛伐无过”。
所以,一改前医之旧辙,另辟新方,结果病人霍然而愈。
周围村屯之人听闻此事,凡病大头瘟的都用这个方,结果“全活甚众”。
《方剂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歌 , 在学习《 并 方剂 学 》 程 时先 进 行 方 歌 背 诵 的 课 过 关 考 试 , 绩 合 格 者 方 可 参 加 《 剂 学 》 程 的 成 方 课
期 末 考 试 。这 样层 层 把关 . 步 强化 记 忆 , 逐 收到 了 良好 的 教学 效果
2 方 剂 课 程 讲 授 为 重 点
剂 学》 ,并 让 学 生 参 考 黄 泰 康 主 编 的 《 医 配 方 中
学 》 黄 煌 主 编 的《 药 心 悟 —— 名 中 医 处 方 用 药 、 方 技 巧 》 药 学 系各 专业 选用 苏州 大学 出版社 李 笑然 。
诵 方 剂歌诀 , 学 生对 方 剂 学 有个 初 步 的 了解 , 让 为
的剂 量配 比及 制 服 方 法 、方剂 的配伍 结 构 等 大量 相 关 知识 ,所 以方 歌 一 出 现 就受 到 广 大 中 医学 习 者 的 热烈 欢 迎 和迅 速 推 广 。 王绵 之教 授 说 : 心 中 “
2 1 教 材 选 择重 特色 .
首 先 ,在 教 材 的 选 择上 ,
马 少 丹 , 述 刚 , 时 宝 苑 阮
( 建 中 医学 院 药学 系 , 建 福 州 3 0 0 ) 福 福 5 1 8
关 键 词 : 剂 学 ; 堂 教 学 ; 学 方 法 ; 学改 革 方 课 教 教
中 图分 类 号 : 8 .2 R2 94 文 献 标 识 码 : C 文 章 编 号
根 据 各 专 业 的专 业 特 点 , 用 不 同 的 《 剂 学 》 选 方 教 材 和 参 考 书 。例 如 七年 制 临床 各 专 业 选 用 中 国 中 医药 出 版 社 李 冀 主 编 的 《 剂 学 》 该 书 的最 大 特 方 , 色是 增 加 了近代 著 名 医家 医案 举 例 ,并 有 画龙 点 睛 的点 评 . 利 于培 养 学 生临 床 辨 证 组方 的能 力 。 有 同 时要 求 学 生参 考 王绵 之 主编 的 《 剂 学 讲稿 》 方 、 陈潮 祖 主 编 的《 中医治 法 与方 剂 》 五年 制 临 床各 。
【课程思政案例】《方剂学》课程
一、课程组基本情况方剂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中医学院中教学成果比较突出的学科之一。
方剂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并开展大量教学研究工作。
曾先后主编全国中医药院校统编及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方剂学》教材、教学参考书。
多位教师在多个年度获得优秀主讲教师荣誉,在中医教育行业、大学及学院组织的教学比赛中获奖;《方剂学》课程连续多年蝉联校级优秀主讲课程;方剂教研室与中医诊断教研室共同承担的教改课程《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也多次获得优秀主讲课程称号。
方剂学科注重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尤其重视方剂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
二、工作概况1. 高度重视,订立实施规划作为首批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教研室对此非常重视。
第一时间组织召开研讨会,一方面,学习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高对专业课中思政元素融入重要性的认识,将教书育人的理念以思政教育形式贯彻在日常方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建设要求,将建设任务分项落实到人,布置工作任务,讨论实施方案。
确定一下阶段工作任务:第一阶段:方剂学教学中思政元素类型梳理;第二阶段:分章节思政元素提炼;第三阶段:思政元素进课堂的教学实践;第四阶段:方剂学思政元素融入微视频录制。
2. 认真梳理,挖掘思政元素每一门课程因教学内容不同,其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融入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方剂学作为融合中医思维、系统观念、辩证思维等为一体的学科,需要针对学科特点挖掘与方剂教学内容丝丝入扣、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元素。
(1)从思政课程中寻找素材2020年4月教育部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到“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180年的斗争史,党领导人民100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70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年来的奋进史。
中医的历史5000余年,是中华文明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中异常瑰丽的一笔,而方剂作为中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方剂及其相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势必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光彩。
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现代制备工艺发展趋势
机械化与自动化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
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注重人与自然、社 会的和谐。
辨证论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四诊合参, 确立治则治法。
知常达变
掌握疾病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调 整治疗方案。
方剂学在辨证论治中作用
确立治则治法
01
根据病情制定相应治则治法,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包括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序贯用药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
注意事项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 药安全、有效。
案例分析:成功避免禁忌
1 2 3
案例一
患者因感冒就医,医生开具处方时注意到患者正 在服用另一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及时调整用 药方案,避免了不良后果。
案例二
01
新技术应用
如超临界萃取、微波萃取、膜分离等。
02
03
制剂创新
研发新型制剂,如缓控释制剂、靶向 制剂等。
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剖析
药材质量控制
炮制工艺控制
制剂过程控制
成品质量检验
确保原料药材质量符合 标准。
严格按照炮制规范进行 操作。
对制剂过程进行全面监 控,确保产品质量。
对成品进行全项检验, 确保符合质量标准。
《方剂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病案式教学法总结与体会
《方剂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病案式教学法总结与体会摘要:在《方剂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病案导入法,制作多媒体病例课件进行方剂学的案例式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以病案为载体,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利于《方剂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法;方剂学;教学体会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67-02《方剂学》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诊治技能的培养。
近年来笔者将病案教学法引入到方剂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播放提前录制的多媒体病案资料,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中医药知识进行讨论并做出相应的症候分析、辩证立法、处方等。
经过几年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将实施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象1.对象。
我们选择本校2008级中西医临床专业(k050810班)和(k050811班)的学生,其中k050810班共46人为实验组,运用病例教学法教学,k050811班共48人为对照组,运用传统讲授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时间均为2010~2011学年下学期,教学总学时均为74学时,由同一教师授课,2个班的前期课程相同,年龄相近。
2.教材。
教材选用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供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谢鸣主编)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病案选编。
以《方剂学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90首重点方剂为主,精心选编病案,逐渐积累,建立内容充实的病案库,病案的选编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每次课选择的案例,要符合本次讲授方剂的需求,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组织病案分析和讨论。
在课前将选定的病案印发给学生,案例教学就是创设医疗情境,使学生把课堂当诊室,把病案当患者真实的病情记录,学生把自己当医生,学生分析病案的过程,就是医生面对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
《方剂学》教学方法探讨
用于复习和对 非重 点方剂 的学 习。 4 引入典故 增 强教 学知识性和趣味性
在 教学中可 以对 方剂的名称 、来源 、组方背景 、历
代 医家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简单讲述 ,既能增强课堂趣味 性、提 高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丰富学生 的知识 、加深学 生对方 剂的理解 和印象 。比如 白虎汤 的名称 ,介绍王孟 英 的观 点:“ 白虎者 ,西方之金神 ,司秋之 阴兽 。虎啸谷 风冷 ,凉风酷暑消 ,神于解热 ,莫如 白虎 。 ”这样学生对 它 的清热作用就有 了形象的认识 。再 比如普济消毒饮的 背景 :民间流行 “ 大头天行 ” ,李东垣废寝忘食 ,研制出 “ 普济 消毒饮 ”一方 ,用 于病 人,屡验屡效 。为救治更
2 督促 学 生 复 习 中医 理论 课程
轻 ,邪热不甚,肺失清肃之咳嗽 ;而银翘散有银花 、竹 叶 ,且银花、连翘用量较重 ,并配有荆芥 、淡豆豉 、牛 蒡子等辛散透表之品 ,则解表清热之力强 ,宜于温病初 起,邪热较甚,偏重于卫表 。这种方式优点在于能更好 的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学生掌握方剂 的运用也有很大帮 助 ,不足在于只有少数方剂适用这一方法 。归纳分析式 是将每章节的方剂放在一起 比较学 习,归纳 出这些方剂
◎呷 哼MI远O M TCF EOAAC DDN' CREO IEC程 厦N N I DD教 N SU E 代r t
《 方剂学》教 学方法探讨
李 理 南阳医学 高等专科 学校 ຫໍສະໝຸດ 医系 ( 7 0 1 43 6 )
摘 要 :在 《 方剂 学 》的教学 过程 中应 深入研 究 教材 ,充 分备 课 ;督 促学 生复 习中 医理论 课程 ;穿插 运用 多种 教学 方法 ;引入 典故 ,增 强 教学 知识性 和趣 味性 ;通 过 实例增 强学 生运 用能 力 ;运用 各种 手段 督促 学生背 诵方歌 ;重视 实验 课 的开设 ;重视运 用现 代化 教学 手段 。从 而 激发 学生学 习兴 趣 ,提高 教学 效果 。
思政教育融入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路径实施
的名字,推出一系列证候;讲授治法,若非涉及医家学术思
想,简单就一带而过;讲授方解配伍,主要是陈述药物的功
用。 总之这种方法可以称为“ 临证顺序” 教学法,条理清楚利
于记忆,但是缺乏思考;文章所提教学法不仅指按“ 临证顺
序” 教学,更是指“ 临证状态” 下来学习,通过临证实践状态
些的主途径,而其他各门学科也均应“ 守好一段渠,栽好责任
田” ,让各种学科和思政理论课同步进行,产生协同效应。 怎
样深入、高效地推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充分融合,持续践
行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教育及教学变革方面的核心命题。
怎样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挖掘专业学科所蕴藏的
思政教育要素且将之融进课堂教学之中,是高校老师积极思
础。 基于课堂观察、课下访问,得知许多学生在叶欣等大量
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影响下,充分体验到作为一位医生得责
任感、自豪感以及神圣感,更加确定了要为国家医学行业发
展付出努力的决心。 在认识到逐渐加剧的生态问题、频繁出
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大量新型传染病给人们身体健康造
成的巨大危害后,同学们形成了较强的社会责任心,有的学
教学法中,则可发挥各自的长处,高效顺利完成方剂教学。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方剂学中“ 临证预判对比教学法” ,回归方剂
创制时的情境,将要了解一个方剂,转变为要解决一个问题,
创制一个方剂。 这种方法符合了辨证论治和于实践中学习
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发现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中医
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
再与书上对比,以检验自己的想法,发现不足,评价、批判中
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证思维模式的方剂学教学法浅探
摘要方剂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通向临床课的桥梁,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探索方剂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医临证思维的特点和方剂学讲授内容特点,提出了按照症(征)、证、法、方的临证思维的方剂学教学模式,以与同道交流。
关键词临证思维;整体联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12-01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
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不同类型方剂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的分析,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临证组方和运用方剂的能力,为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学的学习,既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基础课密切相关,又与临床各科紧密相连。
笔者认为按照症(征)、证、法、方的顺序讲授方剂符合临证思维规律,更能体现出方剂在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有重要作用。
1 临证思维特点
理、法、方、药是中医理论的基本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
临床当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得病人的症
状、体征等信息,运用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经络辨证等辨证方法,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综合归纳为某种证型(诊断),即明确病证,根据治法理论,确立治疗原则(治则),进一步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治法),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药性理论选择能体现这一治法的合适的药物,依据病机及药物的作用确定药物君、臣、佐、使的地位,并酌定剂量、使用剂型、用法等,这就是中医的理、法、方、药的整个环节,即临证思维或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
中医临证思维遵循逻辑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2 方剂学讲授内容特点
方剂学讲授内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各学科的知识,如对症状、体征分析的过程涉及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病因等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归纳病机、判断证型的过程涉及到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诊断学方面的知识,遣药组方则涉及药物的性味归经等中药学相关知识。
其讲授内容紧密地这些基础课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整体连贯的特点。
因此对方剂的讲解和方论的分析就不能以方论方,必须把具体方剂放在具体的病证中去层层解析,以便学生理解,加深记忆。
3 临证思维的方剂学教学模式
目前的方剂学教材是按照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的顺序组织编写内容,教师们也大都按此顺序进行讲授,授课过程中,主
治之后紧接方解,中间少了治法,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衔接不太紧密,与临证思维不相符合,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且一直按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到方解的固定讲授模式,100多首方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按照方从发出,法随证立的理论逻辑关系,根据方剂学讲授内容特点,结合临证思维逻辑,在讲授时突破教材中的内容顺序,先列举方名和具体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象,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知识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等,总结病机,归纳证型(主治病证),针对确立的证型或主治病证选择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功效),根据药物针对病证的程度及功效选择作为君、臣、佐、使,再从整体上总结方中药物配伍特点,最后再强调药物组方后所体现的治法。
这样按照症(征)、证、法、方的讲解顺序基本符合中医临床接诊辨证论治的辨证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顺着思路来训练临证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养成良好的理法方药的思辨模式。
且这种动态整体联系的讲授逻辑能加深了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增强辨证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同样可以加深对中药药性、功效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