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22《 四季之美》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优质教案+说课稿

中有所改进。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方面,通过动态描写来体现四季不同的美,表达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作者介绍】清少纳言(966~1025)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
清少纳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
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她的随笔为日本散文奠定了基础。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读拼音,写词语。
1.lí míng()前的天空yù fā()黑起来。
2.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和谐,景色都那么令人xīn kuàng shén yí()。
二、选词填空。
固然必然1.这件事()是他不对,难道你就没有一点错处吗?2.他们()会经过这里,我们只要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
(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这篇文章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的美,体现出作者的_____________之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秋天最美是黄昏。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
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四季之美》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四季之美》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四季之美》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
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2)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3)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5)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
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
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
22四季之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五上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作为译文,在单元体系中有其独特性,这篇选文不仅遣词造句上更适合儿童学习,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着日本俳句这一传统文学样式的特点,内容浅近易懂,结构工整规范,语言隽永质朴,但在看似朴素的语言中却隐藏着作者特有的习作密码。
1.文体特点《四季之美》是一篇随笔散文,依次例举了春夏秋冬相对应的四个时刻,作者心性敏感,四时转换,美的格调自然不同,但不变的是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爱;文章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总分构段方式,每个自然段以一句话统领,句式相同。
2.文化底蕴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曾任女官,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熟读《汉书》《蒙求》等汉文著作,才华不凡;《枕草子》是日本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是放在身边随时做记录的小册子,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真实性、随意性以及片段性的特点。
3.语言表达文章语言简洁,没有长篇大论,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就是一处景,静态描述的同时也穿插景物的动态之美;作者没有选择每个季节最具代表性景物,而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从女性细腻的体验出发,给读者以独特的韵味;文风明快,描写景物时积极和谐,春天的黎明是色彩美,夏天的傍晚是诗意美,秋天的黄昏是温暖美,冬天的早晨是闲逸美。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红晕"“鱼肚色”等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梳理作者所写的四季景物,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
3.借助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4.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借助图表,梳理四季景物,初步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2.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情感,感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一:走近作者,初知内容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选自《枕草子》。
“枕"是枕头,“草子”是草稿本,所以“枕草子"的大致意思是放在枕边的笔记本。
部编版《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教案(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2.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时间为序的写景散文,全文四个自然段,春、夏、秋、冬各为一段。
三百多个字,篇幅简短,结构简单,每段开头,作者开门见山点明季节中最美的时刻,后面语句作者就抓住这一时刻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
寥寥数笔,用优美的文字选择了四季的典型事物,通过对事物微妙的感觉,敏锐地捕捉了一年四季各自的特色和情趣,读来令人饶有趣味。
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
善于观察,才有所感。
在清少纳言的眼里,四季之美在四时:春天的黎明,鱼肚色的天空与红紫云彩交融;夏天的夜晚,萤火虫着实迷人;秋天的黄昏,点点归鸦、比翼联飞的雁群,传递着回家的温暖;冬天的早晨,火盆是和谐的保障。
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清少纳言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对于本文中汉字的间架结构、字音字形等可以通过自学、互学等方式解决。
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一篇日本作者的散文意境还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通过字里行间的语言来体会作者在众多的景物当中,选择这种带有淡淡忧愁的景致来进行描写,即作者借用景物作为抒情对象,景物因情感而形成了美的意境,而情感透过景物直达人心,含蓄而隽永。
这样的体会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情朗读、延伸联想等策略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1. 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 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借助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2 四季之美》名师公开课教案

22四季之美教学目标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策略认写字词“旷”不要因“广”而误读,应读kuànɡ,不读ɡuǎnɡ,可与形近字“矿”作比较加强识记。
字义方面,“凛、冽”可借助偏旁识记和理解:两点水旁的字大多与寒冷相关,“凛冽”的意思是刺骨地寒冷,可通过组词“寒风凛冽”帮助学生理解。
“旷、怡”可结合词语“心旷神怡”理解,其中“旷”指心境阔大,“怡”指和悦、愉快。
“逸”本义是指兔子善于奔跑,这里用引申义“安闲、安乐”。
“晕、幕、愈”等笔画较多的字各部分要写得稍扁、紧凑,如“幕”各部分要写得紧凑,中间“大”的横要稍长,撇捺不相交,且要写得舒展;“黎、漆”中的“氺”不要写成“水”;“逸”字被包围部分是“兔”,不能少写一点。
阅读理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文课后习题要求“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可见,体会景物描写的动态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细细品读文字,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动态之美,营造了独特的韵味:春天最美是黎明,黎明是静的,黎明的天空的颜色是丰富变幻的,从“鱼肚色”到“红晕”再到“红紫”,颜色逐渐加深,给人以光明和希望;夏天最美是夜晚,夜晚是静的,在“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里飞舞着的闪着亮光的萤火虫是动的,这漫无边际的黑夜里的点点亮光,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是静的,“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和“成群结队的大雁”“比翼而飞”是动的,夜幕降临时的“风声”和“虫鸣”,这些细微的景致,营造出独特的韵味;冬天最美是早晨,早晨的闲逸与“熊熊的炭火”“暖和的火盆”相映成趣,给人内心宁静之感。
四季之美,美在静的大背景下事物以动的形式存在,静是舞台,动是主角;静是积蓄,动是勃发;静是底色,动是亮点——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意韵。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夏天最美是夜晚
秋天最美是黄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作者却选择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不同时辰进行描写,视角独特。
三、品读春天,总结学法。
(一)春之黎明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 2、引导交流:
预设一:色彩的美,鱼肚色一一红晕一一紫红(板书:云) 引导:这是一种静态的美(板书:静)但在作者的笔下,几种颜色的层层叠加,越来越浓,有一种颜色的层次 感,渐变感。你从哪里读出变化? 预设二:“一点儿一点儿”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_3
22《四季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授课课题】--22.《四季之美》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的独特韵味,感受动静结合之美。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感受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进行片段练习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你背过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古诗?(生交流诵读) 2、大自然中四季更替、风景各异,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喜悦,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有“霜叶红于二月 花”的热烈,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还有一位诗人很厉害,短短20个字就写出了四季,他是晋朝著名的诗人 、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我们来读读。
(2)比翼而飞:谈理解(相机示图)。手足之情、朋友之 谊,这是一种情感的美)男生读出“感动”。
(3)仔细听:夜幕降临,风声虫鸣,这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令人心旷神怡,一起读出“心旷神怡二
3、指导写字:比较:夜幕降临与暮色降临,引导理解“夜幕”一词比喻手法的运用,相机指导书写生字:幕
过渡:秋日黄昏,归巢的乌鸦,比翼的雁阵,令作者感动,那冬日的早晨,又带给她怎样的感受?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2四季之美》第一课时【市级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2四季之美》第一课时【市级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第二部分(2-4):夏天最美是夜晚,描写了夏夜的美景和动物的生活。
第三部分(5-7):秋天最美是黄昏,描写了秋天的收获和美景。
第四部分(8-10):冬天最美是早晨,描写了冬天的雪景和人们的生活。
4.文章中有哪些词句描写了四季之美?预设:春天--“黎明初露”;夏天--“夏夜的美景”、“虫鸣鸟语”;秋天--“秋高气爽”、“金黄的稻穗”、“红叶满山”;冬天--“银装素裹”、“雪花飘飘”、“温暖的炉火”。
三、精读领会1.读一读,回答问题。
1)春天最美是什么?为什么?2)夏天最美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秋天最美是什么?作者用什么词描写秋天?4)冬天最美是什么?为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标出每个季节的特点和描写词句。
教师逐个点评。
3.学生分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比赛。
四、拓展延伸1.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四季之美的诗句、歌曲、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
2.学生自行创作一首描写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诗歌或小故事。
3.学生观察身边的四季景色,拍摄照片,制作相册,进行分享。
二、课文鉴赏一)春天之美1.小组之间汇总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预设:鱼肚色、红紫红紫。
体现出春天黎明的什么特点?预设:色彩美。
在东方,天空慢慢泛起鱼肚色,微微泛红,彩云红紫红紫地飘荡。
从“染、飘”中感受到春天黎明的动态美,它是“一点儿一点儿”变化的。
朗读提示:节奏要舒缓,读的轻一些,要读出黎明时的宁静。
“一点儿一点儿”要读的慢一些,表现出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
二)夏天之美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夏季静谧的氛围。
哪几种不同景致的夏夜?预设: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作者最喜欢哪种夜晚?原因是什么?预设: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因为这些夜晚有萤火虫。
夏天的夜晚真美!翩翩飞舞的萤火虫为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朗读提示:语气轻柔,读出夏夜的静谧。
朗读萤火虫这一部分时,要突出安静的夜晚中的动态变化,让人感到惊喜之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2.四季之美》【优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2.四季之美》【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2.四季之美》是一篇描绘四季景色的优美文章。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特色景色,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让学生领略四季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景色的文章,他们能够通过仔细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然而,对于文中一些细腻的描写,他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其深层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四季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四季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细腻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季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四季之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四季的认识,从而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四季的特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课文中的细腻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展示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四季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四季之美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把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走近四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美。
2.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诵读、感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法。
3.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4.迁移教育,读写结合,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也得以完美结合。
1.预习提纲(1)教师结合文章内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四季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2.多媒体课件(内含40分钟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四季的美,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一位日本作家之手。
本文的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
她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清”字。
她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官职,便取而为名,她是当时日本的皇后身边的女官。
音乐与朗诵结合起来,感染力很强,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气氛,而且与课文内容高度契合,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阅读欲望,能马上带领同学们进入课文中。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问。
2.学习“黎、晕、漆”等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3.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美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四季之美”的不同。
2.将文中的“四季之美”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2.作者眼中四季的最美是在什么时候?二、读中感美。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之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师: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
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生:我最喜欢文中呈现出的夏季的静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生1: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生2:我喜欢夏天这一段,尤其最后一句。
在漆黑的夜晚,一两只萤火虫飞舞会给人一种诗意美。
师:富有诗情画意的美。
生:我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后两句。
因为我看到雪就会想到和小伙伴们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朗读是最好的理解文章的方法,在老师的带动下的朗读,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四季那动静结合的美,富有诗意的美,并激发学习的欲望。
三、理中品美。
1.师:我们曾经历过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黄昏,冬季的早晨,但我们很少像作者那样,用细腻的笔法传达真切的感受。
怎样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呢?这节课我们采用体验式学习,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摄像师,用文字模拟摄像并制作脚本,看屏幕上的要求:1.陈述人用填空方式陈述成果:根据这一段对______的描写,我们按______的顺序,抓住了它们的______特点加以录制,为使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并真实地再现作者当初的感受,我们还加入了______以使这种感觉更真切,引起共鸣;也可结合板书陈述。
2.描绘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述,再现他们带有鲜明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在描述的同时,另一个学生把设计好的思路写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学聆听并对其进行质疑或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以激发每一位同学思考及参与合作的意识。
师:我们在体验学习时,自由组合成春、夏、秋、冬四组,每组合理分工,制作脚本,体验开始。
(学生自由组合、分工、讨论)师:各组基本完成,先请各位同学在组内演习,组内指导完善,执笔人请上讲台,展示板书。
(学生展示、讨论,各组执笔人板书)师:那我们按四季的顺序来,有请春季这一组。
生:这一段是对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天黎明的美。
生:天与海深蓝一片,波涛滚滚。
这时天边冒出红色的尖,渐渐地泛白,黎明即将到来,突然红光跳出了海面,云被染红了,海也被染红了,大海不安起来,荡漾着。
这时一个火球缓缓升起,海面彻底被染红了,太阳升起来了。
整个天、整个海都红遍了。
(描述人说的同时,《春之声》音乐响起)师:让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壮美。
现在有请夏天一组。
生:本段通过对夏天夜晚的描写,写出了萤火虫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
下面请××同学详细介绍。
生:一个漆黑的夜晚,镜头慢慢转向天空,那几颗泛着点点微黄的星光,给人以高远与深邃的感觉。
镜头再由空中转到陆地,十分宁静的夜晚出现了几只萤火虫,使安静的夜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
生:这时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细雨,伴着沙沙的细雨,几只萤火虫打着它们特有的小灯笼飞来了,微微的黄光在细雨中越发朦胧了,这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一种迷离的气息。
夏天这一段为我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美:一是静态的美,一是动态的美。
萤火虫的设计是点缀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笔。
师:描写得很具体。
好,现在有请秋天一组。
生1:在秋天的黄昏这一节中,以时间的顺序呈现夕阳映照西山与夕阳西沉两幅画面,夕阳映照西山是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归鸦和大雁的感动,夕阳西沉是以听觉效果为主要内容,风声与虫鸣声使人心旷神怡。
(配乐萨克斯曲《回家》)生2:镜头中出现夕阳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时梦幻式的虚光中依稀可见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身影,乌鸦嘴里叼着小虫快速地扇动翅膀飞回窝里,等候许久的小乌鸦看见后快活地叫着,不停地扇动着稚嫩的翅膀。
镜头慢慢转到空中,天空中出现几个黑点,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列大雁,他们时时变换队列。
队形虽是不断地变换,但无一只掉队。
大雁渐渐地飞出了镜头,此时镜头只有日落山头,绯红渐渐隐退,深蓝已悄然来临,一阵秋风吹过,掀起落叶,仔细听落叶沙沙声中伴着蝉鸣、蛙叫,此时镜头由远及近,最终聚焦停在黄绿相间的叶子上的蝉。
师:好,有请冬天一组。
生1:冬天最美是早晨,从视觉的角度写出冬天早晨的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写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丽景色,写出了雪的静、白、美,下面请××同学做详细描述。
生2:脚本主要抓住冬天的晶莹剔透与洁白的特点。
首先全镜头点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环抱在黑青的松树中,还有皑皑白雪。
天上飘着轻雪,松树的尖已被染白。
镜头转移到空中,树顶上的太阳似乎很吝啬,只有些许的光,镜头回至地面,这时一个女子手捧着暖和的炭炉从屋里走了出来,穿过廊下,抬头望着天,看着无数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纷然落下。
镜头中出现远处的山、冰雪、天空。
阳光折射出雪的晶莹,山的朦胧,天的洁净。
镜头对头顶的正午太阳进行特写,再转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许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烟徐徐升向天空,以动写静,满溢着冬的充盈。
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对每个季节的美的理解与感悟表现出来,既有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发表机会,锻炼了学生敢于表现与表达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四季美的理解与感悟。
四、听中评美。
师:四组已展示完成果,现在请所有的同学,对其板书、陈述、描述解说进行质疑、点评。
(可欣赏、可建议)生:我认为本组(春天组)跟其他组比,我们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摄像的专业知识少,或者没有,更没有具体的做法。
师:少了具体如何去做,只描绘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摄像的术语。
生:冬天这组在录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动,使景色有了灵气。
师: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使景色更加美丽。
师:正如你们所说,夏天是热情洋溢的季节,萤火虫是点睛之笔,作者为什么不着重介绍萤火虫发出的微光以及萤火虫是如何运动的?它是怎样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点的?应抓住哪个词语? 生:“迷人”。
师:我们在用文字录制的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什么?生:应抓住能体现事物或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加以录制。
师:同时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请继续谈。
生:冬天这组表述得很好。
他们设计了一个小木屋,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师:大家都很有见解,各组的录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创作的基础上,都有合理的想象与创新,同学们的评价又都有独到的见解,但在部分内容上稍有欠缺,有谁可以提出建议来?生:我质疑的是冬天这组的脚本,从书中并没有看出有小木屋的描写,我认为不应写上。
师:为什么?生:因为脚本应遵循作者的意愿,与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读者的想象以不出现在脚本中为妙。
针对上面的活动,同学们大胆地展示了对四季美的感悟,这样的评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眼光,再次发现美。
五、写中现美。
师:各组整体的活动设计有条理。
在学习过程中,春天这组抓住动词及时间的推移体现出日出的动态美和色彩的变化。
夏天这组注意了文中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秋天这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词进行大胆想象创新,冬天这组注重抓住雪的特点加以描绘设计,以突出作者细腻的感受。
从中我们应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生1:描写景色的形、色、声、味。
生2: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写景。
生3:写景要细致地观察。
师:我们在体验中学到许多方法,不过我还想提一点我个人的看法:秋天一组围绕“感动”加以录制,通过乌鸦哺育幼仔来体现感人的亲情,通过大雁队形的变换来体现感动,但这种感动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不断变换队形?生:不掉队。
师:那头雁为什么不断地变换位置?生:轮流休息。
师:这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生:团结合作。
师:对,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种关爱。
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体味。
师: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广阔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习题)用课内外的好词、好句、好段来描绘四季,或谈对四季的感受;还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现四季的美丽?你能在本篇的启示下回忆一下吗?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