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格发展、认知过程、动机和动机、社会行为等等。

以下是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是关于神经系统如何控制行为和思维的研究。

它探索了大脑结构和功能、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以及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从婴儿到成人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研究领域包括婴儿认知和情感、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以及成人智力和性格发展等。

3.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特质和长期模式。

它研究了人格特征、人格理论,以及人格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4.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

它关注思维的结构和组织、决策和问题解决,以及记忆和学习等方面。

5.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如何被社会和群体影响。

它探索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态度形成等问题。

6.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它研究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干预技术等。

7.注意力和意识:注意力是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了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缺陷和意识的不同状态。

8.情绪和情感:情绪是人类行为和思维中的强烈体验。

心理学研究了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以及情感的不同类型和功能。

9.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是人类获取和保持知识的重要过程。

心理学研究了学习的不同类型、记忆的存储和检索机制,以及学习困难和记忆问题的应对策略。

10.动机和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和思维背后的驱动力。

心理学研究了动机的不同类型、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以及如何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自我动力。

除了上述知识点,心理学还涉及其他重要主题,如认知失调、人类性别和性别差异、社会认知、语言和沟通等。

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复杂性。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中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行为: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3.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4.无意识现象:是人类在正常的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5.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观察法:是指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7.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8.自变量:即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9.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参与被观察的活动,作为被观察者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和记录。

10.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11.突触神经: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的区域。

12.布洛卡区:法国医生布洛卡1861年解剖尸体发现,身体右侧瘫痪的人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同时患有不能说话的“失语症”,其位于额叶后下部,后来人们把这一区域称为布洛卡区。

13.温尔尼克区:也是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半部,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说话虽流畅但却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14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反映。

15.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四)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 度以后的附加学习。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五)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至少要在
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2.分散复习 分散复习是相对亍集中复习而言的。对亍大多 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亍集中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示范和讲解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丌可缺少 的关键环节。 练习斱式: 练习的量:过度练习。
练习曲线: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虽然丌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 有共同点,表现在: ① 开始进步快;
② 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2.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斱面: 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 二是对不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戒无关的各种 内外刺激的认识不区分。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二)操作模仿 1.操作模仿的含义 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斱式戒行
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
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2.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斱面: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3.同化说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 知识的组细不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学到 了更高级的概念不觃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 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
从而简化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
的遗忘。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4.动机说 弗洛伊德:动机说遗忘理论认为,遗忘 是因为丌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 识乊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戒有损自 我的形象。遗忘丌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1、与求异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形象思维B.聚合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正确答案:C2、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中,共同创造的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称之为()。

A.学校机构B.学校体制C.学校文化D.学校制度正确答案:C3、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的是()。

A.基础知识B.基本技能C.基本技巧D.基本方法正确答案:A4、校园文化属于一种( )。

A.隐性课程B.显性课程C.学科课程D.学校课程正确答案:A5、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华生C.布鲁纳D.斯金纳正确答案:A6、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 )A.活动定向B.内部言语C.有声的外部言语D.无声的外部言语正确答案:B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的特点决定的。

A.劳动内容B.劳动对象C.劳动手段D.劳动方式正确答案:B8、与血小板减少无关的疾病是( )。

A.溶血性贫血B.ITPC.急性白血病D.DICE.再生障碍性贫血正确答案:A9、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 )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动作思维正确答案:A10、中学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动B.课外活动C.共青团活动D.劳动活动正确答案:A11、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斯宾塞D.卢梭正确答案:B12、被看作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夸美纽斯C.康德D.杜威正确答案:D13、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消退D.逃避条件作用正确答案:D14、据可査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A.公元前1000年左右B.公元前1500年左右C.公元前2000年左右D.公元前2500年左右正确答案:D15、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因素是()。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

心理学各章知识要点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理与机制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理学各章的知识要点。

2.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问题解决等。

其中著名理论有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从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会通过感觉、注意、记忆和思考等过程进行加工。

认知负荷理论则主张人的工作记忆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超过限制则容易出现错误。

3.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其重要的观点包括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青少年时期的身份认同等。

例如,根据让-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期、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三个阶段。

4.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

其中的经典实验包括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权威实验”和菲利普·津巴多的“监狱实验”。

权威实验揭示了人们在遭受权威压力下会服从不道德的指令,监狱实验则展示了环境对行为的重大影响。

5.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和个性发展。

著名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是由潜意识和冲动所决定的,而大五人格理论则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6.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一种用于了解个体心理特点和问题的方法。

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心理问卷等。

其中,斯坦福-比奈特智力量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可以评估个体的智力水平。

人格测验中,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可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7.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通过与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交谈来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解决患者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

中学心理学复习

中学心理学复习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一、有关常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柯尔柏格在人的社会性发展中,提出道德发展理论。

他提出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这种发展遵循三水平六阶段的普遍性顺序原则。

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

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4、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继而将其中的认知学习分为六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其中,每一类学习都建立在前一类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

5、一般认为动作技能包含三种成分:动作或动作组;体能(主要有耐力、力量、韧性、敏捷性);认知能力(如视觉、痛觉、触觉、动觉等多种知觉能力)。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自动化阶段。

6、教学设计包含内容: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的设置。

7、课堂评定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课堂评定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有:它是有效教学的依据;它是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依据;它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方式;它是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它是教育评价的依据。

课堂评定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统评定模式、动态评定模式和课程本位评定模式。

课堂评定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测验的评定模式、非测验的评定模式。

二、名词解释:1、发展危机:艾里克森在人的社会性发展理论中提出发展危机的概念。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207 个第一部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中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中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中学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过程、教学环境中的心理现象以及教育活动中涉及的心理问题。

中学教师作为教育者,了解并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

本文将探讨中学教师应该了解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学生发展心理特点1. 青春期心理发展青春期是个体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学教师应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如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波动大、同伴关系重要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2. 学习动机与目标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中学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构成因素,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任务的挑战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3. 自尊心理自尊心理是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和自我接受的情感态度。

中学教师应了解自尊心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鼓励、正面评价和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尊心理水平。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1. 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学教师应熟悉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

例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 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中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兴趣,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3. 建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学教师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和支持。

可以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班级活动的组织、学生成绩的肯定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意愿。

三、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1. 积极倾听中学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

可以通过班会、课后交流等途径,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及时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回应。

中小学科目二心理学知识点

中小学科目二心理学知识点

中小学科目二心理学知识点科目二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中小学教育中,心理学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小学科目二心理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

1.1 知觉: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进行接收和辨认的过程。

知觉的过程包括感觉器官的接收、感觉信息的整合和理解。

1.2 注意:指在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和集中处理某一刺激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时,需要保持专注力,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1.3 记忆:指把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归纳总结、复习巩固等。

1.4 思维:指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1.5 语言:指人类交流和思维表达的工具。

学生需要掌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沟通和理解能力。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变化。

以下是中小学科目二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点。

2.1 婴儿期: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2岁之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环境,建立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2.2 幼儿期:幼儿期是指2岁到6岁之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发展语言能力、自我意识和社交技巧,开始进行游戏和想象。

2.3 儿童期:儿童期是指6岁到12岁之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2.4 青春期:青春期是指从12岁到18岁之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心理上也出现了很多变化,如自我认同、同伴关系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态度、群体、领导力等方面的内容。

中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重点资料

中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重点资料

中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重点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部分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理解部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 A 等五种要素。

A、教学环境B、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目的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C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布鲁纳B、布卢姆C、桑代克D、斯金纳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

中学心理学资料

中学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中学心理学研究中学教育活动中学与教互动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学心理学的性质:1、中学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特征为主。

2、中学心理学注重理论性,而以应用性为主。

中学心理学的研究策略:1、研究的层次和选题的标准。

2、选题的标准:价值性、科学性、明确性、可行性。

中学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教育心理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学阶段正处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学校教育因素: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

2、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方面是有选择性的。

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7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14、15-17、18岁)。

学龄中期是人生中除了乳儿期外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少年期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开始,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注意发展的特点:小学中年级至初中阶段,是学生注意稳定性迅速发展时期,其中女生注意稳定性发展较早,但较缓慢,男生发展较晚,但更迅速。

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健期...。

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

...”和“成人感....起了质的飞跃,因而产生了“独立感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1、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与依附性的矛盾。

2、活动能量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3、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

现代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许多新的品质: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

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

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

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总结中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过程、教育方法和策略的学科。

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总结:一、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2. 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象征性思维,但还不能进行逻辑运算。

3.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思考,但局限于具体情境。

4. 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解决假设性问题。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如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构建的。

三、学习动机1. 内在动机:源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如兴趣、好奇心。

2. 外在动机:由外部因素驱动,如奖励、惩罚。

四、学习风格1. 视觉型:偏好通过视觉材料学习。

2. 听觉型:偏好通过听觉信息学习。

3. 动觉型:偏好通过动手操作学习。

五、认知策略1. 记忆策略:如复述、组织、联想等。

2. 问题解决策略:如分析问题、生成解决方案、评估结果。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2. 态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3. 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七、教育方法与策略1. 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调整教学方法。

2.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3. 项目式学习:通过完成项目来整合知识和技能。

八、评估与反馈1. 形成性评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以促进学习。

2. 总结性评估: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以评价学习成果。

3. 反馈:及时给予学生正面或建设性的反馈。

九、心理健康与辅导1.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

2. 个体辅导:针对学生个体需求提供专业辅导。

3. 团体辅导:通过团体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支持。

初三上学期期末心理学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心理学知识点

初三上学期期末心理学知识点一、认知心理学1. 感知与知觉- 感知的定义和作用- 知觉的过程和特点- 影响感知和知觉的因素2. 学习与记忆- 学习的类型和原理- 记忆的过程和分类- 有效记忆的方法和技巧3. 思维与解决问题- 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二、发展心理学1.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的阶段和特征-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 儿童情感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青少年身心变化的特点-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形成 -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策略三、社会心理学1. 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社会认知偏差和错误的类型- 社会影响的形式和机制2. 团体与领导- 团体的定义和特征- 团体决策和合作的心理过程- 领导力的类型和培养方法3. 人际关系与群体行为-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特点- 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策略四、个性与心理健康1. 个性理论与评估- 不同个性理论的特点和观点- 个性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个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 应对与适应- 应对方式的类型和效果- 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3. 压力与情绪管理- 压力的类型和影响-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心理健康与压力调适的关系五、心理咨询与治疗1.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心理咨询的定义和目的- 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方法- 心理咨询的注意事项和道德规范2. 常见心理问题和治疗方法- 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治疗的类型和原则- 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结语:以上为初三上学期期末心理学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并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心理学的学习,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共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6.3知识的保持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6.3知识的保持

第三节知识的保持在人们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同化了新知识,使其得到理解,并在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固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使这些知识在记忆系统中保持和储存的问题。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和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完全保持输入刺激的原样,而且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

如果这些感觉信息受到特别注意,就会进入短时记忆;而那些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则会很快变弱而消失。

当然,如果刺激极为强烈深刻,也可能一次性印人长时记忆系统。

(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短时记忆的信息既有来自瞬间记忆的,也有来自长时记忆的,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如果信息得到及时复述,则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长久保存,否则会很快消失;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指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正在使用的信息,也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在工作记忆中,来自环境的信息与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相互联系,从而使人们能够进行学习和作出决策。

(三)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

它的保存时问较长,可以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其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的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结果,但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师责任: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中学教育的两大任务: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向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观点。

●非智力因素: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

●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任何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了解和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按照同一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观察力: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复习(6-1)本文主要是介绍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重点复习(6-1)的内容,希望对您复习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有所帮助!~第八章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概念在教育目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作为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三、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1)发展学生的智力;(2)发展学生的体力;(3)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一、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发动机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

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教学原则(二)教学原则概述1.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使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