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20 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原位肝移植( OLT )已成为终末期肝病的金标准治疗。虽然OLT的手术成功率已达90 % ~10 0% , 5年、1 0年生存率分别已达 70%~80%、 60%~70 %,但仍有不少问题尚未解决或不可避免,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达 14%~55 %左右,直接影响了移植后的近远期生存率。下面就 OLT 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作一简述。

一、肝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

1.术后出血:(1)腹腔内出血:较常见,发生率 10%~20%,是术中和术后早期的主要死因。原因有肝硬化致凝血功能差;后腹膜等侧枝循环创面渗血;移植肝小血管分支未被结扎出血;血管吻合口漏血;膈肌血管出血;供肝功能不良致凝血因子缺乏;外源性凝血因子补充不足;转流术中肝素的作用,转流停止后未作充分的中和;引流管出口处腹壁出血等。常见出血部位为① 门脉高压后腹膜侧枝循环创面(如腔静脉后),②膈肌血管,⑧新肝韧带创面,④新肝活检处。⑤ 腹腔引流管洞口等。腹腔内出血一般多指发生在术后1~3d,除表现为持续性的引流管血性液体外,最常见的为高度的腹胀及进行性血压下降,部分病人因血块堵塞可致引流管无排。若诊断为活动性出血,应果断进行剖腹止血。我院25例OLT发生术后腹腔内大出血 1 例。(2)消化道出血:多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糜烂或应激性溃疡所致,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不多见。供肝功能正常时,出血量一般不大,给予 H2 受体拮抗剂或泵抑制剂后均可停止。

2.血管并发症:肝动脉、门静脉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四个吻合口均可出现相关的血管并发症,早期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往往导致供肝的丢失,多与手术技术不当有关。(1)肝动脉血栓形成:肝动脉管腔最小,吻合技术要求更高,最容易出现并发症,尤其是小儿。原因常为吻合技术不当,肝流出道不畅,排斥反应,供肝血管较小和肝动脉变异,活体或劈离式肝移植等引起。肝动脉栓塞后会出现以下结果:移植早期发生的主干栓塞往往导致移植肝无功能(PNF );分支血管的缺血引起胆管缺血坏死,出现胆瘘或胆道狭窄;肝局灶性坏死感染。后期发生的可不出现症状或表现为肝功能轻度异常。彩色多普勒或 MRA 对肝动脉血栓形成或狭窄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诊断一经确立,除非术后早期发现,一般情况下再次手术吻合无临床意义,多需再次移植。如为吻合口狭窄、血管扭曲等技术性失误,应立即手术重新吻合。(2)门静脉血栓形成或狭窄:发生率为 1%~8%,原因与肝动脉血栓形成大致相仿,门静脉过长成角扭曲为一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发挥不良乃至衰竭,大量腹水,食道胃底血管曲张等。早期发生的多需再次肝移植,晚期可行门静脉扩张,取栓及支撑等。我院发生 1例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伴肝动脉栓塞,导致PNF。( 3)肝静脉、下腔静脉:少见,肝静脉血栓形成与回流障碍多与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成角扭曲与狭窄有关。供体血管的长度不适当,供受体肝脏体积相差太大,部分肝移植时供肝游走移动等均可致流出道受阻,使肝静脉压力升高,血流减慢,继发血栓形成。术中立即发生的可见肝淤血、质韧,处理上应检查吻合口情况,正确放置肝脏,必要时重新吻合。晚期发生的则可介入放置可扩张支架。

3 .胆道并发症:发生率7%〜30%,与之相关的死亡率高达6.9%〜12.5% , 是 OLT 的主要死因之一,直接影响 OLT 的疗效。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热、黄疸及胆漏较常见;血胆红素、AKP、Y — GT水平升高在移植后晚期提示慢性排斥反应和胆道并发症。B超、CT对移植后期慢性胆道梗阻和胆汁淤积、肝脓肿的诊治有一定价值。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了解有无肝动脉血栓形成。胆管闪烁显影能检出多数胆漏和吻合口狭窄。胆管造影是确认胆道并发症的金标准,对T管己拔除或不置T管CD、CDJ,则需行PTC或ERCP 作胆管造影。常见的胆道并发症有: (1)胆漏:吻合口漏多数出现于移植后早期,最常见,原因包括吻合技术不善和缺血性开裂。常发生于 T 管留置口,经证实或高度怀疑的胆漏应行手术探查,微漏口予修补,吻合口明显开裂者应予胆道重建, CDCD 式改为 CDJ 式, CDJ 式则应清除胆管无生机组织后重新吻合,并予广泛引流和肝活检术;胆漏伴肝动脉血栓形成者多数需再次移植。减体积移植或劈离式肝移植肝切面小的自限性的胆漏并

不少见,但明显胆漏则不多见,后者可经手术缝扎引流治愈。拔管后胆漏:多数胆漏轻微而自限,对胆汁性腹膜炎明显者,可经窦道插入小导管引流或内镜下鼻胆管留置,未能成功或腹膜炎持续发展者应开腹引流和直接修补胆道。 (2)胆道梗阻:胆道吻合口狭窄并不多见( 0.6 %~3.5 %),常为吻合技术因素、肝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缺血性损伤所致。可以表现为从转氨酶、胆红素与 AKP 水平轻度升高到明显的移植肝无功能。 B 超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对临床怀疑有胆道梗阻者,应经 T 管造影或 PTC。多数吻合口狭窄需行放射介入手段,如球囊扩张和支架放置,对 CDCD 吻合口狭窄者可改行 CDJ 吻合,一旦发展为移植肝无功能,再次肝移植势在必行。肝内胆管狭窄:其发生与肝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联系,相关因素包括冷缺血时间延长、保存液对胆管上皮的灌注不足、 ABO 血型不符、巨细胞病毒感染、慢排等。据统计, UW 液中保存 11 小时狭窄发生率为 10%, 15 小时则提高到 35%。肝内胆管狭窄可无临床表现,仅凭胆管造影诊断,常伴明显的移植肝无功能,大多数狭窄发生肝门部。经皮胆道扩张具有很高成功率,但往往需要反复扩张或内置支架;一旦移植肝无功能,再次肝移植势在难免。乳头运动障碍:病人在无任何机械性梗阻条件下出现弥漫性胆道扩张,其原因为受体肝切除时去血管化甚至去神经化导致的乳头肌运动障碍,随后胆管逐渐扩张,并出现血胆红素、转氨酶水平升高。 MRCP 、 PTC 及 ERCP 有助于诊断。治疗上将 CDCD 式改行 CDJ 或行 EST 可能解除功能性梗阻。 (3)胆汁囊肿:己相当少见,可发生在肝内节段性梗阻区域或严重的胆树缺血性破坏区域;继发感染则引起脓毒症, B 超和 CT 可检测到肝内胆汁囊肿。伴脓毒症者在 B 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常可奏效,但如脓毒血症未改善即有手术引流指征,严重者需要再次移植。

二、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PGF):

移植肝无功能指术后肝功能发挥不良并逐渐进入肝功能衰竭状态,发生于术后 1—3周。表现为持续升高的黄疽,无胆汁或极少量的胆汁,继发性的全身各部位混合性感染,心、肺、肾、消化道、凝血功能相继衰竭,进入MO F。原因有:供肝质量差(如存在脂肪肝),获取时的损伤,(热、冷缺血时间太长,灌注不良,肝动脉血栓等)。病理上表现为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空泡变性、淤胆、肝窦状隙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灶片状肝细胞坏死。处理上多需再次肝移植。

三、感染性并发症:

肝移植后由于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干扰了正常免疫应答,降低了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使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加上术中胆汁渗漏,手术时间过长伴血液大量损失和肝脏再移植,肝移植者很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对移植者生命威胁很大,尤其在移植后 1月内。因此移植者选择适当抗生素预防感染很有必要,包括抗真菌。早期感染的病原体常为细菌和真菌,后期则为病毒及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等。

1 、细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多发生于术后 4 周内,以呼吸道和胆道为最常受累部位,常致败血症。近年报道移植者分枝杆菌感染有所回升,发生者应联合用药 1 年。

2 、真菌感染:移植病人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招致人体内菌群失调,加之免疫抑制剂治疗,均易发生真菌感染,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并及时作分泌物和血液显微镜下检查和真菌培养。制霉菌素对口腔和消化道念珠菌感染有预防作用。深部真菌病应及时使用二性霉素 B 、氟康唑等治疗。此外,还应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如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尽量选用窄谱抗生素,积极支持治疗等。

3、卡氏肺孢子感染:多发生于术后 3~6 月。特征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和紫绀,症状进行性加剧。胸片可见肺门有网状或弥漫性肺底部炎性浸润。支气管一肺泡灌洗液沉渣涂片可检出肺孢子虫包囊,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原虫阳性检出率可达 90 % ~95 %。病原治疗可选择复方 SMZ-TMP 或喷他脒。我院发生 3 例卡氏肺孢子感染( 12 % ),经复方 SMZ-TMP 和呼吸支持,治愈 2 例。

4 、病毒感染:肝移植者病毒感染的发生与许多因素,特别是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