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中图版必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导学课标分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2、运用示意图说出地壳在内力作用下的运动过程学习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2、根据图片识别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能说出各自的能量来源3、说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4、结合相关资料(或者举例),如根据褶皱和断层图片,说出地壳的外部形态哪些是由内力作用作用的结果。

重点、难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方式:读图分析法、案例探究法等学时安排:1学时教学流程: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一)课件展示图片:展示地貌地质图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1)地表形态为什么会千姿百态?(2)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变得如此多姿多态?(3)这些图片展示的地表形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二)引导学生看教材的P53“地质作用”两段内容:(三)展示图片、动画或视频:介绍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的概念、原因以及影响。

(四)指导学生阅读P55六大板块构造示意图以及相关资料,对照世界地形图在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

(五)通过教具演示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以及形成的地貌,并举例说明(六)对本节课小结(一)学生思考回答(二)(1)了解地质作用以及类型。

(2)根据上边的图片展示,说出内力作用的表现。

(三)(1)学生能直观地区分内力作用的表现(2)说出每种内力作用所形成的主要地表形态(四)探讨地球表面基本形态的形成引出地质作用的概念了解地质作用的类型让学生初步了解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的概念、原因以及影响通过板块构造示意图引出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形成高山或盆地板块构造学说外力作用地质作用地壳运动。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授课课件(共29张PPT)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授课课件(共29张PPT)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仍将持续……
读图与分析
反馈训练
1 .在图中A、B、C、D四处中,属于背斜的是__D__ 判断的依据是_中__心_岩__层_较__老_,__两_翼__岩_层__较_新___________。
2 .C地地质构造的名称是 _向_斜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中__心_岩__层_较__新_,__两_翼__岩_层__较_老_______________。
(三)内力作用---变质作用
地下深处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受热 大理岩
页岩
受挤压
板岩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课 堂
(一)岩浆活动

(二)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1 .运动形式 垂直运动
褶皱 类 型
2 .地质构造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研究意义
(三)变质作用
我们往往用“海誓山盟”,“坚如 磐石”,“稳如泰山”来形容稳定和 不变,然而通过对地壳运动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了我们脚下的大地正处在 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我们所见 到的地壳表面面貌,仅仅是地壳漫长 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62021/8/6August 6,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62021/8/62021/8/62021/8/6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背斜

岩层受

向斜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件1 (中图版必修1)备课讲稿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课件1 (中图版必修1)备课讲稿

1、流水作用:
侵蚀地貌: 崎岖的山地和沟谷
沉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2、风力作用:
侵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 沉积地貌: 沙丘、沙垄等
练一练?
[回答] 1、黄土高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2、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的形成? 流水沉积作用 3、华山、庐山的形成? 断块山—上升(地垒)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华山断层 圣安德列斯大断层
断层:
(1)概念:岩层断裂并有明显相对位移。 (2)形成的地貌:
断层上升一侧的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 断层下降一侧的岩块:谷地或低地; 断层的构造地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地垒(如华山、庐山)、地堑(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3)意义 隧道工程方面:采取加固措施; 水库工程方面:避开断层带,防止诱发断层活动
(2)火山引起地震---火山地震。 (3)其它原因:如山崩、滑坡、地面塌陷、
陨石坠落、大型水库等。
(4)区别震级和烈度。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联系实际
地质 构造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 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
流井”分布
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 发育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 等的回避处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3【教学设计】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2.3【教学设计】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后,接着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组成 要素----地貌。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是地壳运动和变化的结果。

与前两节一样,本节教科书从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并以此为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4.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2.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学会用对比、图文记忆的学习法学习:内力和外力主要表现形式和形成的地表形态、褶皱和断层、向斜和背斜、地垒和地堑、风蚀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区别和地表形态4.学生能利用板块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5.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难点】3、四季的形成。

自制教学幻灯片、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学习目标[标 准]1.运用示意图中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地质作用的类型、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及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3.通过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知识梳理岩浆变质作用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三、学法点拨重、难点归纳1、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①岩石及其作用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岩石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貌流水作用风力作用⒁侵蚀:河流峡谷、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⒂沉积:山麓冲积扇、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⒃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⒄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喷出岩侵入岩岩石及其成因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分类⑤岩⑥岩⑦岩②作用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影响:使地表趋于平坦表现形式:风化、③、搬运、④、固结成岩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地质作用①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表现形式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⑿断层背斜向斜形态:岩层⑧,易受侵蚀成谷地意义:良好的⑨构造形态:岩层⑩,不易受外力侵蚀,也会成山岭意义:良好的⑾构造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成地垒,常形成⒀山地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成地堑,常形成狭长谷地地壳的运动和变化②岩石的组成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90多种,含量差别大,分布不均匀。

③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④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地壳的运动教案【考纲及课标要求】考纲: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历程。

②连合实例,剖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布局。

②根据本地条件,举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查看。

【考点剖析】本节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地壳的环境、地壳的运动和地壳的演变。

地壳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壳运动反应了地球运动并直接关联看大气热力变化、大气的运动以及地球上水循环运动等,因此本节内容和火线章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后面的生物、泥土、自然带,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人类和环境等章节打下一定基础。

本节名词概念比较多,但比较具体,关联实际广,抽象的地理原理比较少,易于理解,难度不大。

温习中要注意概念所反应出的地理事物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比方,地质作用与地质布局、矿物、矿产和矿床;地壳和壳石圈等。

本节内容实践性很强,温习时要多关联实际,多查看实物,多比拟示意图形,进步明白自然环境的能力。

比方,对褶皱、断层等地质布局的明白,以及对地壳形态变化的明白等,都需要更有意识。

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偏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偏向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偏向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偏向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运动性质使岩层产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张裂成海洋,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阵势的高低流动和海陆变迁3.地质布局: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布局。

地质布局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法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布局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成因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产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基本形态背斜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②岩层新老干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③地形表现:一般环境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腐蚀成谷地基本形态向斜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②岩层新老干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稳固,不易被腐蚀,反而成为山岭(2)断层:成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盛压力或张力,岩层产生断裂错开基本形态地垒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双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地堑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双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下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案

之旅,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风化地貌的“怪石之美〞出示:某地不同时期花岗岩景观图片提出问题:1.比照两张图片,观察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2.请试着分析可能造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3.你能推测这块岩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吗?4.促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小结:1.温度变化、水、大气、生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2.风化作用的结果是使大块岩石变小、变碎。

3.风化一般在原地进行。

4.风化作用的能量来自地表以外,通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运动来实现。

展示图片:黄山怪石阅读景观图片,观察两张图片的变化。

思考讨论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预测岩石未来的变化?寻找促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能量。

第一阶段,自主思考第二阶段小组讨论第三阶段各组展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风化作用的内涵,知道风化是外力作用的表现之一。

指导学生能够科学的解释野外的风化地貌现象成因。

过渡讲解:通过分析风化作用,我们知道了,风化作用的能量从根本上说是来自太阳能,但是,是通过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运动来实现的。

几大圈层之中的物质运动形式有很多,聆听教师讲解。

深入思考。

帮助学生建立外力作用的能来来自地球之外,是通过四大圈层的物比方: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等,就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我们不可能通过一节课都认识到,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河流地貌,提炼出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质迁移来实现的的观念。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过渡而使大家走到野外,面对真实和复杂的地表形态,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接下我们来继续学习河流这种物质运动带给我们的“流淌之美〞。

河流地貌的“流淌之美〞出示:景观图片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雅砻江附近的冲积扇、宁夏平原、黄河三角洲讲解:河流塑造出了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如此丰富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选取一条我国最典型的河流——长江,来分析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

中图版高一地壳运动及变化学案

中图版高一地壳运动及变化学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班级姓名【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会分析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会分析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绘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图【学习内容】一、地质作用三、内力作用及形成地貌1.地壳运动(补充)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态构造地貌实例地形成因褶皱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层地垒地堑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①岩层向上拱起的是______,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打隧道较好。

②________是适合地下水的含水层构造. 此外______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③建筑、工程、隧道等选址应避开断层应避开______构造2.岩浆活动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向上运动,或留在地层,或喷出地表,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

3.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

4.地震(略)5. 板块构造学说(图见课本P55)(1)全球岩石圈分为____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__ __中(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_______,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_______。

(4)世界上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①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留在地层或喷出地表,形成。

②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

(注意:这些..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④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随地壳的隆起,突出地表,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新的沉积岩。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a.解释地壳运动和变化的概念。
b.画出板块构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各板块的特征。
c.分析地壳运动监测数据,判断某一地区地壳运动趋势。
d.举例说明地壳运动和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地理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壳的概念,掌握地壳的运动方式和变化特征,了解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地震、火山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2.学会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大陆漂移、山脉形成、地震分布等。
3.掌握地壳运动监测方法,了解我国地壳运动监测现状和主要监测手段。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地壳运动的奥秘。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影响等方面内容。
2.设想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GIS、遥感技术等,直观展示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过程。通过动画、图像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壳运动理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b.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地理现象?
c.地壳运动监测方法有哪些?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何优缺点?
d.地壳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2.讨论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发言,记录讨论成果,为课堂汇报做好准备。
2.提出问题:地球表面为何会有高山、大海、峡谷等地貌?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地壳运动和变化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艺:经过学习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结构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结构类型及其构成的结构地貌,掌握外力作用方式及其构成的地貌。

2、进程与方法:阅读课本内容和插图,观察课件演示以及与同窗协作完成基本知识学习;可以结合实例剖析形成地表形状变化的内、外力要素;可以运用板块结构实际解释一些复杂的地质地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运动的、变化的观念看待地表形状,树立辩证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经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构成正确的、迷信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1、地质结构与结构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结构的判别及在消费、生活中的运用【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发生的热能。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协作探求】 1.地壳运动 2.褶皱和断层的对比地质结构 褶皱 断层背斜 向斜判 断 方 法 从形状上 岩层普通向上拱起 岩层普通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分裂并沿断裂面有清楚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局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局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结构地貌未腐蚀 地貌 常构成山岭 常构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构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洼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构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 、湖泊腐蚀后 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 腐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稳固不易被腐蚀,常构成山岭图示实际运用 矿产勘探 石油、自然气 地下水 泉水出露,河谷发育缘由 岩层封锁,为储油、储气结构 底部低凹,易存水 岩层断裂,地下水出露;岩石破碎,易被腐蚀发育成河谷工程树立建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大坝、铁路等缘由动摇,不易聚集地下水,相对好施工地下岩层稳固动摇 大坝易坏,水库水易渗漏,铁路易遭破坏 外力作用 构成的地貌形状 散布地域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构成普遍(花岗岩的球状风化)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作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作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构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构成高原、断块山、盆地战争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构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作;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演出化而来的)侵蚀作用风力腐蚀风力吹蚀和磨蚀,构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域(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域流水腐蚀腐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构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构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状。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7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1专心爱心用心.外力作用学生思考回答:米,这是为什8848.13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么?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地球的运动-中图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运动-中图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运动-中图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与地球形态的关系;2.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影响;3.能够用课程知识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原因;4.了解和分析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并有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与地球形态的关系;2.日食和月食的原因;三、教学难点1.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2.学生接受新概念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模型和实验的方式,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原因;3.讨论法:与学生一起讨论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

五、教学内容及流程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1.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及具体内容。

2.分别用模型演示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3.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2. 日食和月食的原因1.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及基本情况。

2.用模型演示日食和月食的具体原因,让学生理解这两种现象的形成。

3.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综合课程知识来解释日食和月食。

3. 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1.介绍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历史和演变。

2.分析太阳历和公历的缺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3.让学生就传统太阳历和公历的问题撰写一份个人观点,发表并分享。

六、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验: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考查;2.学生观点表述:对学生改进太阳历和公历的方案进行评价;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反馈,用以改进今后的教学。

七、教学资料1.地球自转公转模型;2.日食月食演示模型;3.制作好的学生答案范本;4.本章教材配套教学资料。

八、教学反思1.此次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地球运动,还对太阳历和公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表个人观点,应该提前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更加熟悉语言表达;3.整堂课程进行的略显紧凑,下次课前需要调整节奏。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课时(中图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课时(中图版)

教学课题:《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一课时设计:格尔木第七中学李吉祥课时:1课时教材(教材版本、章节、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这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一框:地质作用;第二框: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后,接着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组成要素——地貌。

地貌是指陆地表面的形态或外貌,其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地壳运动和变化的结果。

在陆地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地貌的差异必然会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相应变化,对地表其他要素有着重要影响。

以前两节一样,本节教科书从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并以此为主线,将各知识点传来起来。

课文一开头首先说明了引起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即地质作用,指出地质作用与地壳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从能连来源的角度分析了地质作用的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2、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2、树立正确的防灾、抗灾意识,掌握正确的防御手段。

教学方法: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思路:将课堂教学原则上分为三大块:预习引导、互动教学、拓展提高。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学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表格式全册-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表格式全册-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重庆市涪陵第二中学校课堂教学教案
情感态度与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
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沙丘、黄土堆积等
:过程: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
: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题引入:
用等地表形态的图片,

活动二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示意图,
要说明其活动方式及结果用的一种
活动三①引导学生读P54褶皱与断层
运动与地表形态的示意图,并结合投影喜马拉雅山和东非
大裂谷图说明其形态
活动五课件①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
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②教师提问:地震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及
分布
小结:地壳形成以来在岩浆活动、地壳物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力作用下,使地壳隆起、凹陷、褶皱、断裂形成高山或盆地,塑造地表原始形态
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

为什么这样说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
这种地貌的形的形成过程。

分组讨论,并且
知识的
在内、外力的
之中。

跟所有生
点一样,岩石圈
的组成物质也
意图”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为石灰岩最先沉积,①为砂岩后沉积,
答案:D新课标第一网
()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5)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5) 中图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案(5)中图版必修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和含义;2、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共同作用结果;4、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3、树立正确的防灾、抗灾意识,掌握正确的防御手段。

【教学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条件允许)、课前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国际学校双语班课时为每节40分钟)【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岩石(搓脚石、花岗岩、沉积岩带化石)【教学准备】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1、学生探究准备:搜集地质灾害信息、小组制作展示。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预习、探究任务。

【教学过程】二分钟铃时播放开篇音乐(big big world),培养双语班学生课前情感。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详见课件4分13秒),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寻找出现的灾害名称。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所出现的灾害场面及灾害所导致的结果,“体验”自然灾害对人类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教师提问〗请学生从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滑坡、岩浆、洪涝、暴雨、火山、干旱、寒潮、海啸、沙尘、龙卷、泥石流、地壳运动中指出视频中所涉及到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学生思考回答:(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

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书:1、岩浆活动:)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

然后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

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

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

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5厘米。

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

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地貌上,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A B C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板书:4、地震:)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学生答:略。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

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

为什么这样说呢?(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

“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

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

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高。

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3、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

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原因也即在此。

本节课板书设计: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的含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

地形倒置形象:即背斜成谷地质构造类型:向斜成山。

断层: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4、地震: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等地震主要的分布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

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