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怨刺诗”现实主义精神论文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具体说来,《诗经》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其写实精神和朴素自然的风格两方面。
首先,《诗经》的创作,遵循“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原则。
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特别是国风中的作品,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直接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如《豳风·七月》,详尽地叙述了奴隶们从年初到年终的全部生活.无强烈的愤懑色彩,只通过铺写大量的客观现实就有力地揭示了奴隶们的哀伤痛苦,勾勒出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图景。
此外,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
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其次,《诗经》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浑朴自然的纯真之美。
可以说,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诗经》的这种写实精神和朴实自然风格,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
从艺术手法浅谈《诗经》中的讽刺诗
从艺术手法浅谈《诗经》中的讽刺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其中不乏深远的讽刺诗。
它们以集中简洁的形式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腐败,抨击君臣统治者的权力腐败,以及当时社会的成见和虚伪的行为。
本文以《诗经》的讽刺诗为例,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探讨其形成背景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诗经》的讽刺诗,细细梳理起来,要么是针对政治的,要么是针对其他文化的,有时还会涉及宗教问题。
这些讽刺诗的内容深刻,语言简洁,作用明显。
一方面,它们揭示了封建宰辅政治中的腐败。
比如《大宛赋》中关于王室腐败的内容,以及《大仲马》中对权贵腐败的批判等等。
另一方面,它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虚伪行为。
比如《大唐节》中关于朝臣们浮夸行为的描写,以及《大禹谟》中关于宗教虚伪行为的批判等等。
《诗经》的讽刺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其詹言包藏。
它们借用了诗歌的夸张性,使得作者的思想表达更为凝练;借用了比喻、拟人等技巧,使其谏言更具震撼力;借用了符号,来表达政治不满;同时运用了象征性的语言,使诗歌的意义更为深远。
《诗经》的讽刺诗虽然出自古代,可其内容仍有着今天的社会意义。
它们抨击君臣统治者的权力腐败,树立了反对权贵霸权的社会正义;抨击当时虚伪的行为,提醒着我们不要被金钱和功绩蒙蔽双眼;反映出社会的成见,勉励着我们不要简单地接受外界的构想,而要从客观的角度推测事物。
《从艺术手法浅谈《诗经》中的讽刺诗》,本文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诗经》中讽刺诗的形成背景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这些讽刺诗用简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抨击了权贵霸权以及虚伪的行为,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普遍社会文化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借鉴作用,提醒着人们不能被金钱功绩蒙蔽双眼,应重拾社会正义的精神,求真务实,做到“朴实无华,诚实信用”。
浅谈《诗经》中的怨刺诗
浅谈《诗经》中的怨刺诗怨刺诗的产⽣有着⼴阔的社会政治背景,在西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怨刺诗的产⽣是历史的必然。
《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不同阶层的⼈所怨的也有不同。
怨刺诗可分作两类,⼀类出⾃贵族阶级具有忧患意识的⽂⼈之⼿,多为公卿列⼠的讽喻劝戒之作。
另⼀类怨刺诗多出⾃民间普通劳动者之⼿,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
总得来说他们的批判⽭头都指向统治者。
批判的内容也多为“乱世之⾳”和“忧⽣之嗟”。
或针砭时弊,或指责昏君,或感叹战乱饥饿。
如《民劳》中“民亦劳⽌,汔可⼩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
⽆纵诡随,以谨⽆良。
式寇虐,不畏明。
”这是西周贵族召穆公劝诫厉王要安民防奸的诗。
周厉王昏庸⽆道,任⽤奸佞,横征暴敛,致使阶级⽭盾⼗分尖锐。
召穆公从巩固周王朝统治出发,写此诗讽刺那位年轻的掌权者,让他纠正错误做法,采取有效措施,消弭动乱,安定⼈⼼,是社会归于安定。
如《⼩旻》中,“旻天疾威,敷于下⼟。
谋犹回遹,何⽇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
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该诗讽刺了周王的骄奢淫逸,昏庸⽆道,听信邪僻之⾔,重⽤奸佞之⾂。
作者讽刺,揭露最⾼统治者,认为他们的恶⾏导致民不聊⽣。
看着国家的危境,诗⼈痛⼼疾⾸,表达了他愤恨朝政⿊暗腐败⽽⼜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
再如《硕⿏》中,“硕⿏硕⿏,⽆⾷我⿉!三岁贯⼥,莫我肯顾。
逝将去⼥,适彼乐⼟。
乐⼟乐⼟,爱我所得。
”诗中将统治者⽐喻成贪得⽆厌的肥⽼⿏,形象⽽贴切的揭露了他们剥削成性的本质,表达了诗⼈强烈的愤慨之情。
《⽑诗序》中说,“国⼈刺其君重敛,蚕⾷于民,不修其政,贪⽽畏⼈,若⼤⿏也。
”诗⼈意识到⼈民和统治者不可调和的⽭盾,决定“逝将去⼥,适彼乐⼟”。
表现了劳动⼈民想要摆脱压迫和剥削的渴望。
我们再来看看怨刺诗产⽣的具体原因。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
浅谈《诗经》的现实精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很多诗歌都体现了现实精神。
有研究者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这里我就浅谈一下《诗经》的现实精神。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风俗,人民生活的形象画卷。
诗经的现实精神可谓处处皆有,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
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诗经》在内容和艺术上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继《诗经》之后,两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诗歌,唐、宋、元、明、清文学,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品。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千载辗转,脍灸人口之风情歌语仍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芳香。
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就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
尔后,诗人反复以荇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淑女的浪漫痴情曲。
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也是《诗经》的总体风格。
《芣苢·周南》以重章叠句,反复吟唱写出了妇女采摘芣苢的情状,反映她们在劳动中的欢愉之情。
两首周南民歌都以最本真朴实的手笔再现了两种不同场景,反映了不同的现实,然而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所包含的现实精神。
所谓现实精神是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写的作品中所反映的精神,而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论《诗经》中的怨刺诗
论《诗经》中的怨刺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其中的怨便是怨刺不平的意思。
“怨刺”一词出自《汉书·礼乐志》:“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即西周末年,王道衰微,社会动荡,于是出现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怨刺诗,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
怨刺诗大都用悲愤直接的语言表达作者对社会、君王、婚姻、战争等的不满。
怨刺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政治怨刺诗,“国风”中的政治怨刺诗多出于民间社会,作者大多是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其语言辛辣刻薄,常借嬉笑怒骂的外壳来讽刺社会,如《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首《相鼠》大约是《诗经》中讽刺最直白的一首诗,以鼠起兴,反复类比,第一章写人如果不要脸面,第二章写人如果不顾德行,第三章写人如果不知礼义,辛辣犀利的文笔,简短急促的句式,环环相扣的写法,增强了诗歌讽刺的力度,将作者的怨刺之情明明白白地宣泄出来,严厉地斥责了统治者不遵礼义的虚伪贪婪的本质。
又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硕鼠》也同样借鼠这个意向来抒发怨刺,作者将剥削阶级比作一只肥硕的大老鼠,这只老鼠会偷吃农民的粮食,却对农民不闻不问不管不顾。
抒发了下层社会对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剥削的强烈不满与怨恨。
以上“国风”中的政治怨刺诗多为民间所作,而“二雅”中的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如“《大雅•瞻卬》有一般公卿大夫列士对执政信谗不公的指摘和对险恶环境的忧惧:‘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浅析《诗经》怨刺诗——《节南山》
浅析《诗经》怨刺诗——《节南山》雅诗中的怨刺诗像政治颂美诗一样,其作者属于贵族阶层中的“公卿烈士”,作为本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他们很不幸地生活于末世与乱世之时,这使他们不但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还不得不同社会上一切腐朽现象做斗争,同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各种挫折和不幸,于是,他们作诗的目的也不得不因时代条件的变化由颂美而转向讽喻和怨刺。
《节南山》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属于怨刺诗,是周幽王大夫家父所作的诗。
诗中揭露当时的政治混乱,讽刺周王任用太师尹氏,以致天下大乱,太师尹执掌国柄,却为政不善,做事不公,不亲临国事,而委之于姻亚,欺君罔民,无所忌惮,以致天怒人怨,祸乱迭起,民怨沸腾,他却仍不鉴察和警戒,希望统治者自行悔改。
诗中刺幽王任用小人,不亲政事。
揭露批判了师尹专横跋扈的腐朽独裁统治;反映了人民对于乱世的哀怨与忧愤。
诗歌的内容是专咎尹氏,但末章说“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其规讽所向,又在幽王。
诗人是把太师尹之乱政与幽王之昏愦联系起来了全诗十章,共分三部分。
首两章为第一部分,以南山起兴,以象征执政的权臣,山之高比兴权之重大。
丘陵不平比兴执政不平。
纵观全诗“不平”为诗眼。
首章点出“不敢细谈”以至“国既卒斩”。
第二章点出昊天再降饥疫,以致“丧乱弘多”。
民众无法生存,因此导致统治者对于舆论的高压控制失效,诗人自身也“不敢戏谈”,。
遂而“民言无嘉”。
一章说人祸,二章说天灾。
由时间顺序暗示天灾是由人祸所致。
人间暴戾激起天怒,是第一部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从第三到第六章这四章为第二部分。
在上两章铺垫的基础上,第三章进一步诉说师尹之伤天害人。
以致人祸天怒,使民众遭受双重痛苦。
恨人怨天,悲愤之情表达到了极点。
四、五两章应用了排比的句式,结构整齐而又不乏疏宕之美,加强了抒情效果。
四章围绕“夷”“己”二字正反展开,突出说明主题,既为师尹说法,更为一切秉政者说法,三十二字可铭于座右,可镌于通衢,只有执政公平,天下才能太平,民众怨恨才能结束。
论《诗经》中爱情诗的风格特色及现实意义
论《诗经》中爱情诗的风格特色及现实意义作者:张耀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怨刺诗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特定时代环境下的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真实情感。
无论是《大雅》中的以谏为主,还是《国风》中体现的批判与讽刺,都展现了《诗经》怨刺诗独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诗经》;怨刺;[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展现了上古时期的丰富社会历史现实。
自周王朝开始走向衰微和动荡,人们在现实积郁的不满与愤懑便开始倾泻于诗篇歌谣之中,即形成了被后人所称的怨刺之音。
它们被采集汇编于《诗经》之中,构成了《诗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反映了特定时代环境下的社会现实与人们的真实情感。
一、《诗经》怨刺诗的内容《诗经》中的怨刺诗主要存在于《国风》和《大雅》《小雅》中。
据有关学者统计,国风中的怨刺诗有三十六篇,如《魏风·葛履》、《唐风·山有枢》、等。
大雅中有七篇,如《抑》、《民劳》等。
这些怨刺诗按照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政治怨刺诗、战争怨刺诗和爱情怨刺诗。
(一)政治怨刺诗政治怨刺诗大多是“怨刺上政”。
这一类怨刺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昏政荒淫,大多是针对政治的黑暗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国运衰微、民生哀怨的问题,情感基调以怨愤为主。
从所表达的内容上看,《国风》中的怨刺诗大多是十分严厉的斥责诗,且多出自于下层人民之手。
譬如《硕鼠》一篇,《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
”此诗把无功而受禄的上层阶级比作大老鼠,以此讽刺他们厚敛重赋,强取人们所得的丑恶嘴脸,可谓是形象生动。
与《国风》中严厉的刺责诗相比,“二雅”中的政治怨刺诗远没有其战斗性和讽刺性,大多诗歌多是怨恨而少愤怒。
其多为上层贵族或下层文人官员所作,反映了当时黑暗腐朽世哀人怨的社会现实。
如这首据说是遭祸被逐所作的《小雅·四月》,诗中愤愤不平地诉说着经历坎坷的诗人心中的苦闷,抒发着自己对政治的不满。
论《诗经》怨刺诗的文化精神
《 论语・ 阳 货 》 篇 谈论“ 诗 三百 ” 的 社会 作用时 指出: “ 诗 发 生, 百 姓 的 生 活 陷 入水 深火热 之中, 他们 通过 诗歌 抒发内 可以 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 L l 这里面所提到的“ 怨” 心痛苦、 表达忧患之情, 这种忧患往往与统治阶层的剥削以
字, 就 是 针 对《 诗经》 中 的 怨刺 诗而 言的 。 汉《 毛 诗 序》 也 指 及 战 争 带 来的 不 幸 联 系 在 一 起的 。 如 《 魏 风・ 陟岵 》 里 说: “ 陟 出: “ 至 于 王 道 衰, 礼 义 废, 政 教失, 国 异 政, 家 殊 俗, 而变 风 变 彼冈兮, 瞻 望兄兮。兄日: ‘ 嗟予弟, 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 雅 作 矣。 ” L 2 J 的 确当 时 也 正 处于 王 道衰 微, 礼 崩 乐坏, 周 室王 哉, 犹 来无 死! ” I 【 诗 人 用 想 象 的 手 法 通 过动 情的 阐 述 家 人 朝崩 塌 颠 覆 之 际, 百 姓受战 争、 徭役 之 苦, 心 怀离 别、 相思之 对自 己 的 牵 挂 表 达自 己 的 思乡 之 情, 特 别 是一 句 “ 犹 来 无 死” 怨, 正所谓“ 哀怨出骚人” 。士人失意, 那些拥有远大理想和 感 人 肺 腑, 体 现 诗 人 极 度 的 忧 患 意 识和 对 统治阶 层发 动战 争 政治 抱负的贵 族阶 层的公卿列士在这一特殊的时期表现出 的 强烈愤恨! 前 所 未有 的 个 人 忧 患 意 识 和 怨 愤之 情, 正如 刘 熙 载《 艺 概・ 诗 不 仅下 层百 姓, 就连 当时 的 士阶 层 也警 醒 起来, 他 们 胸 概》 中 所 说: “ 《 大 雅 》 之 变, 具 有 忧世 之 怀, 《 小 雅 》 之 变, 多 忧 怀 远 大 抱 负, 而 在 这 样一个 乱世中 才 华 却无 从施展, 他 们 深 生 之意 。 ” 这 些 都促 成了 怨 刺诗的 产生, 这些 怨刺 诗歌 多 刻 地 认 识到 了 王 朝的 腐败、 战 争的 无 情 给广 大 劳 动人民 带 来 集中 在 《 大 雅》 、 《 小雅 》 和 《 国 风 》 之中 , 有的 衷心 溢于言 表, 的 重 重 苦 难, 也 认 识到了自 身所 受到的 束 缚, 一种 前所 未有 对统 治者 进 行 讽喻 规 谏, 如《 大 雅》 中 的 《 民 劳》 ; 有的 怒 气 哀 的 忧 患 意 识 油然 而生: “ 出自 北门, 忧心 殷殷。 终窭 且贫, 莫 怨喷薄而出, 极端讽刺批判社会现实, 透露t i 百姓对生活的 知 我 艰。 已 焉 哉, 天 实为 之, 谓之何 哉! ” ( 《 邶风・ 北门 》 绝 望, 表 现 人民 对剥 削阶 级的 极度 憎恶, 如《 都风 》 中的 《 相 “ 忧 心殷殷” 便开门 见山的 表现了一个小官吏深忧不已的 样 鼠 》 , 《 魏风 》 中 的 《 伐 檀 》 、 《 硕鼠 》 等 等; 还有 一 些 诗歌 是 表 达 子, “ 终窭且贫” , 生活艰难无比, 虽然终f t 为了王事而操劳, 旷男怨女之相思、 离别之苦、 婚变之不幸, 唱出了底层百姓内 但 是 却 一 无 所 获, 没有 人能 够了 解 他内 心的 苦闷 , 这种 强 烈 心的 哀 歌, 如 《 君 子于 役 》 、 《 氓》 、 《 陟 岵 》 等。 这 些怨 刺诗 歌 的 忧患意识只 有他自 己心里清楚, 可是又能跟谁去诉说呢? 的 创 作 体 现着 百姓与 国 家的 命运紧 密 相连、 休戚 相关, 从中 可 奈 何, l i l I / l “ 已 焉 哉, 天 实 为 之, 谓 之 何 哉” 的 感叹 罢 透 露出 一 种 典型 的 文 化 精神, 这种 精神中 蕴 含着 丰富 而 厚 重 无 了 ! 此 外, 在 《 小 雅 》 的 一篇 《 正月 》 里 说 到: “ 正 月繁 霜, 我 心 的民 族 情 感, 影 响 着 后 世 一 代 又 一 代 诗 歌创 作。 忧 伤。 民 之 讹言,  ̄ , E2 _ 1 4 。 念我独兮, 忧心京京, 哀我小 自 我忧 患 意识和 抗争 意识 的觉 醒 心, 癜忧 以 痒 。 ” 1 6 ] 这 首诗 抒发了了 一个 小官 吏心 忧国 事 及
古代文学
《诗经》中的怨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多源于民间生活是当时社会原貌的真实写照,对于后世了解那个年代有着深刻的作用。
除了极具特色的爱情诗和婚姻诗外,反映当时昏君当道,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人们怨声载道来针砭时政的怨刺诗是也是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我们从“雅”中可以看到来自不同阶层的怨刺诗作品:有的是出自身份尊贵的达官贵人;有的是来自仕途失意对政治现状不满的小官吏;甚至有的是出自处于社会底层受压迫的人民之手。
身份的差异来自不同的生活感受,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作品。
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中不同阶层笔下的怨刺诗的深入分析,探究那个黑暗时代下封建专制制度的各种弊端以及通过国破家亡来警示后世。
【关键词】诗经雅怨刺诗差异后世影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名族的瑰宝。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由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组成。
《诗经》“雅”中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斥责政治的黑暗,对统治者昏庸暴政的规谏及对权贵奸逆小人的怨恨诅咒。
这些作品有的感情深沉,言辞激烈,有的甚是辛辣犀利,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专制主义横行的那个时代里各阶层的人们对现状的无奈与不满。
一、《诗经》中“雅”下的怨刺诗(一)大雅中的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小人当道,而贤人却报国无门。
亡国危机迫使统治阶级内部中那些爱国,有责任感的官吏无畏勇敢的开始创作一些针砭时政的劝谏作品,希望由此引起当朝天子的注意和觉醒并有所行动,重振周室国威。
《大雅·桑柔》中当时的大夫芮良夫感叹自己“忧心慇慇,念我图宇。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生不逢时便显出自己的无奈感叹,心系国家安危,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却因当局者任用奸逆小人,无法被赏识重用的失落。
整首作品中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及黎民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现状,表现出了对周厉王乱施暴政,不辨忠逆,昏庸无能,荒废国事的不满和控诉,言辞激烈但可以看出多是规劝之目的,绝无以下犯上的行径。
诗经怨刺诗
诗经怨刺诗
【最新版】
目录
一、诗经概述
二、怨刺诗的含义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
三、怨刺诗的主题和特点
四、怨刺诗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的诗歌,共计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则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二、怨刺诗的含义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
在诗经中,有一类诗歌被称为“怨刺诗”。
它们主要反映了民间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怨刺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怨刺诗的主题和特点
怨刺诗的主题主要包括对统治者的讽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些诗歌以讽刺和揭露为主要手法,或直接抨击时弊,或以寓言、隐喻等形式表达。
怨刺诗的特点是语言辛辣、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怨刺诗的现实意义
虽然怨刺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们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从这些诗歌中看到,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民对公平、正义、幸福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
同时,怨刺诗的批判精神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现实,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面,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怨刺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现实的窗口。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在华夏文明灿烂的诗河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源头——《诗经》,它所展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光芒在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
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
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深远而重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历史上有著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汉书·艺文志》中也有采诗之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由此可见,《诗经》的形成是有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参与的,这当中也必然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
在对巫史文化的改造完成以后,统治阶级创造了旨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和强化宗法观念的正统诗歌,即《诗经》中的祭颂诗和怨刺诗。
祭颂诗是配合祭祀祖先、耕种藉田、丰收后的报祭礼,对先王列祖、社稷自然表示崇高敬意,并祈求保佑的诗歌。
在这类诗中,统治阶级往往把现实政治的需要托之祖先和神的旨意,通过塑造古典膜拜,达到控制现实的目的。
诗经怨刺诗
诗经怨刺诗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宝库中,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经典之作。
其中,怨刺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批判。
本文将对怨刺诗进行分析,探讨其含义、特点、分类及代表作品,并探讨其在现代创作中的价值与应用。
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末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赞美歌颂之作,也有讽刺怨刺之诗。
诗经被誉为“诗之源泉”和“诗之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怨刺诗的含义与特点怨刺诗,顾名思义,是一种表达怨恨与讽刺的诗歌形式。
这类诗歌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势力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怨刺诗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反映社会现实:怨刺诗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内核,直接描绘和批判社会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感情真挚:怨刺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挚情感,既有愤怒、怨恨,也有悲痛、忧虑。
3.形式多样:怨刺诗在形式上既有长篇叙事诗,也有短小精悍的抒情诗。
4.寓意深刻:怨刺诗以寓意深刻见长,通过对具体现象的描绘,揭示出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
三、怨刺诗的分类及代表作品根据内容与形式的不同,怨刺诗可分为以下几类:1.政治讽刺诗:以批判政治黑暗、揭露统治者腐败为主要内容。
如《诗经·魏风·伐檀》。
2.社会讽刺诗:以揭露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为主要内容。
如《诗经·邶风·七月》。
3.风俗讽刺诗:以批判民间陋习、呼吁改革社会风俗为主要内容。
如《诗经·邶风·鹊桥仙》。
4.爱情讽刺诗:以讽刺封建礼教对爱情的束缚为主要内容。
如《诗经·邶风·击鼓》。
四、怨刺诗的价值与影响怨刺诗作为诗经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怨刺诗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丑恶现象的抵制。
《诗经》怨刺诗研究
《诗经》怨刺诗研究
“《诗经》怨刺诗”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一套颂歌诗歌集,一般被认
为反映了当时朝代政治斗争的影子。
怨刺诗实际上对传统政治机器、
古老文化与总统制度等方面具有深刻而又微妙的批判。
在中国历史上,它成为重要的政治观念和学术实践,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
从《诗经》的语言来看,怨刺诗的意义在于辞藻的多样性。
这一类诗
歌最精彩之处在于诗歌的语词表达隐含着复杂的寓意,引人深思。
《诗经》中怨刺诗的特点是细腻幽丽的调性,而非粗暴的粗言。
这些
诗句非常晦涩难懂,往往含有隐喻性的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
生活的压抑和困苦。
它们反映出大多数古代帝王无情冷漠、大臣商议
乏力,甚至现实主义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
怨刺诗不但获得很多珍贵的艺术价值,还在当时不断引发哲学思考和
讨论。
总而言之,《诗经》怨刺诗研究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古代政治制度
以及社会的影响,它的思想也在更新的角度上反映出政治社会发展的
复杂性。
《诗经》的作者阶层与怨刺诗的主题
《诗经》的作者阶层与怨刺诗的主题摘要:《诗经》中为数众多的怨刺诗,集中在大雅、小雅和国风中,大多为西周中叶至春秋初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诉说作者心声。
本文将通过大雅、小雅和国风的典型作品,举例来阐释三者怨刺诗主题的差异。
关键词:《诗经》;怨刺诗;作者阶层;主题《诗经》中的作品,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反映了商周时期,尤其是西周社会的各个方面。
虽然学界对题材划分方式的态度各有保留,但是对于怨刺诗的存在,是几乎没有争议的。
而怨刺诗作为《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说文解字》中说:“怨,恚也。
”“刺,君杀官吏日刺,直伤也。
”《辞源》释“怨刺”曰:“怨恨讽刺。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指出:“怨亦刺之类,故连言之。
”通过古人对“怨刺”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怨”与“刺”基本同义,都是由郁积于心的感情而激发了指责与痛斥的行为。
一般认为,怨刺诗产生于西周中叶以后,主要集中在西周末期。
特别是厉王幽王时,君主的昏庸无道使官员和人民都苦不堪言。
这种动荡黑暗的社会背景,正为怨刺诗的产生和兴盛提供了土壤。
《毛诗序》中所说的“变风”、“变雅”指的便是怨刺诗。
当一个朝代矛盾加剧的时候,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怨刺诗也相应地记录了各阶层不同的反应。
大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大多是身份和地位较高的王侯公卿;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则地位稍低,从贵族官吏到普通官吏皆有;而国风中作怨刺诗者,身份最低,大多是普通民众和下层小吏。
由于他们身份不同,对社会动荡的感受各异,所以做的怨刺诗也各有特点。
下文将分别举例阐释。
一、大雅怨刺诗――王侯公卿的忧虑与规谏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地位较高的作者。
《民劳》一篇,据说是召穆公规谏厉王的诗;《板》旧说是周大夫凡伯刺厉王之诗;《荡》依三家说也是召穆公刺周厉王之作;《桑柔》则被认为是芮伯(芮良夫)刺厉王的作品。
这些作者作为周朝的重臣,对社会现实怀有责任感,也对周王朝的前途和命运十分担忧,于是以诗作为手段,向统治者进言,希望能够起到规谏劝诫的作用。
浅析《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浅析《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而《诗经》中的讽喻诗是现实主义的最好的体现者。
我将从讽喻诗的概念、产生背景、特点、创作倾向、地位及影响对《诗经》进行阐释,其中还通过结合具体的作品来比较《雅》、《国风》中的讽喻诗的区别,同样的我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诗经中的战争诗也可以作为讽喻诗的一部分。
《诗经》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政治面貌、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读它就像读周王朝从后稷开始建立、壮大、发展到春秋中叶衰亡的发展史。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的哀叹。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其中还有一小部分是民歌,而根本就没有爱情诗。
朝廷官吏和士大夫诗的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的,有的赞颂好人好政,有的讽刺弊政,只有几首是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颂》则为宗庙祭祀歌舞,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虽然在《诗经》中比较著名的是爱情诗,但是其中的讽喻诗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认为《诗经》中讽喻诗的地位比爱情诗更为重要,因为《诗经》的价值在于开了现实主义的源头,然诗经中现实主义最好的体现在讽喻诗而非爱情诗,爱情诗较著名是由于赋、比、兴的灵活多样的运用或是后世爱情诗赋对其模仿的较多或是对婚嫁民俗的研究所致。
《诗经》的现实主义从讽喻诗中体现,所以《诗经》中的讽喻诗应值得在此作论。
一、《诗经》中的讽喻诗的概念一提到讽喻诗,首先要提的就是《小雅》和《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但是《国风》中也有许多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广泛、深刻地展现了周代人民惨遭剥削、压迫的现实处境的讽喻诗。
1.《雅》中的讽喻诗。
《雅》中讽喻诗的作者多是贵族阶层中的“公卿烈士”。
《诗经国风》中的怨刺
《诗经国风》中的怨刺《诗经》的“怨刺诗”不仅具有它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更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用。
《诗经》在战国时就被应用为外交辞令,不会《诗》的使者就如同聋子、哑巴,使于四方而不能专对。
而对于孔子更看重的是《诗经》的教化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也曾用“不学《诗》,无以言”来教育儿子孔鲤。
可见《诗经》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诗》被奉为儒家经典被纳入五经之中,同时也作为文学作品而被纳入评论家的研究范围。
“怨刺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国风》中的怨刺更显丰富多彩,而“怨刺诗”本身也具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用。
“怨刺”是作者心理状态的一种展示,是当时社会历史进程的真实记录,并作为一面镜子被各个时代的理学家所推崇。
下面就《诗经・国风》中的“怨刺”谈一谈我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关于“怨刺”《说文解字》释“怨,恚也。
”“刺,君杀大夫曰刺。
刺,直伤也。
”“怨”字从心,是指人的一种情感。
人产生了“怨”的情感,才会指责、痛斥使他们“怨”的事物,就是“刺”。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指出“怨亦刺之类,故连言之。
”也就是说“怨”就是“刺”,“刺”是“怨”的感情外化的表现。
郑玄说:“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亨齐哀公。
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
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
众国纷然,刺怨相寻。
”孔颖达说:“怨与刺皆自下怨上之辞。
怨者,情所恚恨;刺者,责其愆咎,大同小异耳,故《论语》注云:‘怨谓刺上政。
’”在此看来,这里的“怨刺”更多的是“怨责”之意,而不是《辞源》所说的“怨恨讽刺”。
《诗经》中一部分的确来自民间,而老百姓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切身问题,是否穿得暖、是否吃的饱、一家人生活是否安乐等等,所以他们有怨时多是指责统治者,指责社会,而没有“讽刺”的意识。
浅析《诗经·大雅》中的怨刺诗
浅析《诗经·大雅》中的怨刺诗作者:石建发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诗经·大雅》中有七篇怨刺诗,它们是《民劳》《板》《荡》《抑》《桑柔》《瞻仰》《召旻》,约占大雅总篇幅(共三十一篇)的四分之一。
如此大的比例在国风、小雅、颂中是少见的。
作为庙堂之音,《诗经》的编辑者显然有意识地把这些带有讽刺意味的诗吸收进来。
那么讽刺诗讽刺的是谁?讽刺的目的何在?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关键词:怨刺诗;讽刺;委婉;劝谏[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0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春秋成书始便受到后世学者的重视,对《诗经》的篇章主旨到字句考证都做了详细的研究。
《诗经·大雅》中有一部分是“怨刺诗”,既班固所说“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1】诗篇。
一些王公大臣通过讽刺这种委婉的手段来达到劝谏的目的。
一、刺是手段、劝谏是目的王权的趋于集中,往往会给施政带来弊端。
站在统治阶级“金字塔”顶端的周王往往缺乏有效地监管,所以作为王朝的高层,士大夫有责任、有义务向周王进行劝谏。
劝谏的手段有很多,歌颂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
但不管歌颂还是讽刺,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周王继承祖业,把周王朝治理成政通人和,士、农、工、商各得其所、统治安定长久的王朝。
如《民劳》作者对当权者的劝导意味深长“戎虽小子,而式弘大”他把辅佐之臣的职责重要性说出来,告诫掌权者要爱惜民力、宽政治民。
其实质还是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而不是为了出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抑》中也表达了作者对贵族的劝告“淑慎尔止,不衍于义。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让贵族谨慎言行、修德守礼。
《板》中“先民有言,询于芻蕘。
”劝谏掌权者要虚心纳谏、广泛地听取民意,政令要符合大多数国人的利益。
全观这几首诗,都是以讽刺为手段来向统治者提出劝谏,其实质还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有才识、正义感的士大夫不满当前施行的政策,担忧王朝的命运而发出的呼号。
结合诗经对兴观群怨的理解和感悟作文
结合诗经对兴观群怨的理解和感悟作文《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人所作。
对于《诗经》,历来人们褒贬不一,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诗经》时指出:“自三百篇至于战国,…皆书其风土之美,物产之丰,男女之情,怨刺之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由此可知《诗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认识意义,这也就是《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
《诗经》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思想意义深刻,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诗歌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诗经》中的六首诗,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称为“六义”。
“风”是指各地方的乐调。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兴”来说,它是托物起兴。
“比”的意思是打比方,比喻。
“兴”则是联想到一事物而引起另一事物。
兴就是起,是在语言中提示了的某种思想、观念或感情。
正是有了这种思想、观念或感情,然后联想到相关的人或事物,才能形成一种“诗意”,产生诗的意境。
《诗经》中,大量使用“比”,如《周南·关雎》中用“好逑”“君子好逑”来比喻君子追求淑女,有男女爱情的含义。
“卫风·氓》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新婚之初的欢悦之情。
观,就是俯察,仰视,高视,俯瞰。
“群”是聚,聚合。
“怨”是指发泄心中的不满,忧愁等。
在不同的心境下,人们的思想感情各异。
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下,他的思想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诗经》描写人民的悲惨遭遇,刻画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生活。
例如:《周南·汉广》写一位少女为送别出征的情人而日夜弹琴,弹尽粮绝,泪流干了,又添新的。
《小雅·十月之交》写一位士兵听到征人思乡的琴声,立即想到边疆将士的生活,十分忧虑,思绪万千,连马都因怀念家乡而嘶鸣不已。
论《诗经》中的怨刺诗
On the Poetry of Resentment and Irony in the Books
of Songs
作者: 杨简;李清文
作者机构: 茂名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48-49页
主题词: 《诗经》;内容分类;怨刺精神;历史回响
摘要:文章论述了<诗经>中划分怨刺诗一类的合理性,并对某些文学史本在<诗经>内容划分上的偏颇进行了批评;怨刺诗都是些'变风'、'变雅'的作品,因作者不同,其内容也有很大差异;怨刺诗都具有很强的批判现实精神,是些尽善尽美的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诗经》中“怨刺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它所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特别是其中的“怨刺诗”,为我们具体、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状况。
【关键词】诗经;怨刺诗;现实主义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尤其是其中的怨刺诗,更堪称代表。
本文就试从其中的怨刺诗入手来分析其现实主义精神。
就《诗经》而言,都是作者从实际生活出发,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揭露社会问题,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体现。
那么,具体表现在《诗经》的“怨刺诗”中,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怨刺诗”大多收在《雅》诗和《国风》中,都是些“变风”、“变雅”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的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怨刺诗”又可分作两类,一类出自贵族阶级具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之手,多为公卿列士的讽喻劝戒之作。
有的借古讽今,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
大多作品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劳民》、《板》、《荡》等,这类作品主要收录在《二雅》中。
另一类“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普通劳动者之手,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怨愤
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等。
这些作品主要保存在《国风》中,都是作者选取真实的典型事例,从客观出发去向人们展示当时的社会。
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怨刺诗”的内容特点。
先来看《二雅》中的怨刺诗作。
贵族“怨刺诗”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周初年。
这个时期执政者昏庸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尖锐复杂。
一些有识之士出于阶级的本能,勇于直接向统治者指点国政的弊端。
同时,也是在先秦时代,受原始民主风气的影响,开明的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提倡奖励进谏并自觉纳谏,这种传统也为他们提供了思想的依据。
于是,他们饱含激情,写出了一些愤世忧时、讽谕规谏的诗篇。
《小雅》中的《节南山》、《十月之交》、《雨无正》、《巧言》、《巷伯》等,《大雅》中的《民劳》、《板》、《荡》、《抑》、《桑柔》、《召旻》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政者昏庸腐朽、荒政误国的恶法恶行。
《雨无正》是侍官所作,讽刺幽王昏愦,倒行逆施,群臣皆不尽职,但求保身。
如第二、第四章写正值天灾人祸之际,三司、诸侯并不尽力国事,群臣百官亦皆畏罪不肯进谏,而自己勤于国事,却受到谗毁。
因此,诗人十分愤慨,深切悲叹,只有通过言诗来抒发自己悲郁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那个时代给有志之士带来的创伤及当朝者的昏庸。
《小雅》里的一些士大夫的“怨刺”之作,揭露是深刻的,抨击是强烈的,表现了下层官吏对“劳逸不均”的不满,对“讹言”的无比痛恨,甚至激情地抒发了他们“感时伤怀,忧心哀民”的情感。
如在《小雅·巷伯》中,诗人再也不用任何含蓄,而是一泻无余地迸发出胸中的激愤:“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应该说,诗人对现实生活中丑恶现象的鞭挞是深刻的。
统观这些诗,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或直刺时政的弊端;或直接抒发诗人不幸的遭遇;或表现诗人对“谮人”的憎恶等等,均饱含着诗人强烈的爱憎情感,迸发着批判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类作品大都以哀怨起,以哀怨终,表现出一种陷于苦痛之中不能自拔的无奈,深刻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心状况。
通过这些怨刺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时的政治争斗,这种写实手法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上的真实画面。
这些作品,虽然是以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的,但他们对昏君佞臣的斥责,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仍有重大意义。
接着我们来看民间怨刺诗,它们多收在《国风》中。
“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
《国风》中的民间怨刺诗多出自劳动人民和下层人士之手,其笔锋直指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和社会中的丑恶现象。
《齐风·南山》、
《敝笱》对齐襄公与文姜的讽刺,《陈风·株林》对陈灵公君臣与夏姬的讽刺,或隐约曲折,或直爽激动,或冷嘲热讽,或嬉笑怒骂,皆鞭辟入里,直击灵魂。
这些民间讽刺诗可谓各具特色,却又无不针对现实,揭露现实丑恶以诗表达自己心中的郁愤。
此外,还有一些“怨刺诗”是劳动人民从自身的劳动、生活出发而发出的歌唱。
如《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是一首伐木者之歌,描写了一群奴隶制作车轮时的劳动情景,讽刺、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残酷剥削奴隶的罪行,反映了奴隶的觉醒与反抗,反映了劳动者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作者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刻画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塑造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并通过这些,生动自然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些都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征,不论是《国风》中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还是《二雅》诗中的针砭现实,抨击时政之言,都是对当时政治的反映、社会的反映。
它们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对后世研究历史提供很大帮助。
而这种写实手法的运用,也推动了后世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遗闲情的东西。
《诗经》的这种写实手法的运用,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章归然.浅述《诗经》中的怨刺诗[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孙代文,蒋继兰.《诗经》现实主义艺术的再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报,1998年,第1期.
[4]谭家健.《先秦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