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大学变态心理学第五章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的特征性表现
①情感高涨与易激惹
②自尊的膨胀
③睡眠需要减少
④言语增多
⑤思维奔逸 ⑥注意力分散 ⑦精力充沛
⑧行为鲁莽
当前33页,共48页,星期二。
当前34页,共48页,星期二。
让 我 一 次 唱 个 够 !
当前35页,共48页,星期二。
躁狂发作的诊断
抑郁障碍所带来的危险因素
自杀问题 物质依赖问题 心血管疾病问题 代谢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问题 恶性肿瘤问题 慢性疼痛问题 有效生命年缩短问题
当前14页,共48页,星期二。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境障碍的分类 单相抑郁情感障碍: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抑
郁发作,期间没有躁狂发作,被称之为抑郁症,
抑郁发作的诊断 ICD-10 -典型症状
1.几乎整天心境抑郁,几乎天天如此 2.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或愉快感 3.精力减退、易疲劳(劳累感增加,活动减少,
精力降低)
当前21页,共48页,星期二。
ICD-10 -附加症状
1.缺乏自信心或自尊(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2.不合情理的自责(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便轻
不洗澡、不换衣服、不吃东西、睡得很 早…整日躺在她钟爱的摇椅上荡来荡… 身体逐日消瘦,面容焦悴。无奈,小女 儿向已成家的哥哥姐姐打电话。
住进医院后,她很沉默,话语简单缓慢。 在面谈的时候总是一阵一阵的哭泣。医 生让她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时, 她总是使劲的摇头。
当前19页,共48页,星期二。
(2)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 (3)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4)自罪妄想 (5)思考或集中思想的能力降低 (6)反复想到死
当前24页,共48页,星期二。
变态心理学(国)5PPT课件
康
状
态
分
类
.
25
第
引发疾病的机制
五
节
压力
心
理
个体身体素质
健
康
引发疾病
与
不
健
体质
康
压力论
压力 最敏感 器官
器官 敏感论
.
26
第
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五
节
事件
Y
个体觉察
N
出现响应
心
理
认知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
健
康
与
评估事我
物质支持
中
介
内分泌
系
不
统
健
调控场我
康
精神支持
免疫
人格倾向
.
27
易混对象的区别
• 2、疑病观念和疑病妄想
• 疑病观念是超价观念,是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患者坚信 不疑的错误观念。
易
混 • 疑病妄想是内容荒谬的,患者坚信不疑的思维。 对
象 • 相同:患者坚信不疑, 的
区 • 区别:
别 • 前者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或解释。
• 后者是没有现实基础,是荒谬的,无法解释或理解。 • 前者见于神经症,后者见于精神分裂症。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范向阳
.
1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
.
2
心理健康描述性定义
.
3
第
056 心理健康描述定义
五
节
感知
心
情绪
理 健
1)心理形式协调
闪电
思维 意志
康
伤害
与 不
《新编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4
第四节 强迫症
5 第五节 癔症性
精神障碍
第八章 心境障碍、自杀与精神分 裂症
第一节 心境障 1
碍
2
第二节 自杀
3 第三节 精神分
裂症的心理异 常表现
4 第四节 精神分
裂症的致病因 素
5 第五节 精神分
裂症的治疗措 施
第九章 儿童心理障碍
第一节 儿童一 1
般行为问题
第二节 儿童多 2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新编变态心理学》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书
心理障碍
因素
生物
行为
类别
心理
心理学
变态 人格障碍
内容
障碍
观点
精神
癔症
心理因素
名称
专章
目录
01 第一章 变态心理学基 础知识
02
第二章 心理障碍的生 物和心理因素
03
第三章 心理异常的社 会文化根源
动症
3 第三节 儿童孤
独症
4 第四节 儿童学
习障碍
5 第五节 儿童神
经症
第十章 老年期心理障碍
第一节 老年期 1
的心理卫生
第二节 老年期 2
心理障碍的分 类及其特点
3 第三节 老年期
痴呆
4 第四节 老年期
功能性心理障 碍
5 第五节 老年期
心理保健
后记
参考文献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3 第三节 大脑的
神经生化和遗 传学基础
4 第四节 心理障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第三节恐怖症
一、恐惧
当我们感觉到危险时,我们就感受到了恐惧,它由四方面组成:
(1)认知成分———对生命或身体的威胁的识别;
(2)躯体成分———面临危险时身体的紧急反应;
(3)情感成分———畏惧、恐怖和惊恐的感觉;
在成长中认为世界是不可控的,认为在麻烦出现时自己将束手无策。当这种认知非常强烈时,就对焦虑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易感性。
压力事件触发了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焦虑的易感性。
3.综合模型
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惊恐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1.惊恐障碍的病因
认知理论强调这类病人的心理易感性,认为他们对待平常生理变化的过度敏感是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原因。
(三)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与治疗
1.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
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目前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还都非常的有限和落后。
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是一样的。但若从长期效果考虑,则应该选用心理治疗。
让病人面对焦虑源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种方法也是有效的。这或许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用心理学方法治疗焦虑的时代的开始。
(3)发作时表现出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资料来源: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CCMD-3,2001.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定义: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变态心理学经典】 认知障碍及情感障碍
(二)抑郁、恐惧和焦虑
1、抑郁:情绪低落、能力估计过低、“灰色”心情、自卑、 自责、自罪。
多见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 2、恐怖:带有强迫性质的、不能以病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 移的恐惧情绪。
多见于恐怖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早期 3、焦虑:病人对自身的健康和客观情况做出过分严重的估 计,内心不安;或认为病情严重,难以治愈;或认为即将大 祸临头坐立不安,反复找人诉说。
思维 中断
思维 插入
思维 云集
思维 扩散
象征性 思维
语词 新作
逻辑 倒错性
思维
强迫 观念
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
(1)抽象概括水平下降 主要表现:直观形象或直 观情景联合 验证:“第四例外实验” (2)抽象概括歪曲 主要表现:概括抛弃了本 质的东西 验证:“分类实验”
2、联想过程的障碍 (1)联想过度:思维奔逸、随境转移、音联、意联 (2)联想贫乏:思想贫乏、思维迟缓(抑郁症典型症状) (3)联想错乱:思维松散、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 3、思维逻辑进程(或逻辑结构)的障碍 (1)逻辑倒错 (2)象征性思维 (3)诡辩证 (4)语词新作
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
感知到该物体的存在。
肯定的幻觉
按内容性质分: 中性的幻觉
外空骂病, 。看他人无
到的听人 某声到在 人音有场
,
否定的幻觉、命令的幻觉
②分类: 按感知器官分:幻视、幻听、幻嗅、幻嗅、
内脏和本体感觉的幻想
主观:真性幻觉
假性幻觉
③特殊形式:机能性幻听
正常人也有幻觉,但没有反复性、延续性
对于严重心理障碍者,错觉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把小猫 看成是猛虎,因而惊恐万状。
正常人:可以调整,纠错,有错觉意识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本学期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第三章心理过程变态第四章人格病理学第五章心身疾病;第六章神经症;第七章精神分裂症;第八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第九章智力障碍;第十章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第十一章迷信行为和特殊状态第十二章违法犯罪与自杀;第十三章儿童少年期特种症状第十四章环境应激和老年期心理障碍;第十五章心理障碍的治疗和预防第一章绪论(一)定义: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1ogy)也称病理心理(PathologicalPsychology),是心理学科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
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在传统心理学上,冯特(Wundt,1897)的看法强调精神病人身上的心理障碍。
德国心理学家斯托林(G.Storring)把变态心理学的范围扩大到一切临界状态与人格特征,并提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分工,强调心理学着重研究不正常的心理过程。
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而且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同时必须重视两者(脑和客观现实)的意义,而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三)现状1.并不十分成熟的科学2.得益于相关学科的发展.二正常和异常的判别标准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当困难的1.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2.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以经验作为标准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其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美国心理学家斯可特(Scott,1968)乃是重视这种判别标准者之一。
(二)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
当代美国的柯尔曼(Co1ernan J,C,1980)就是社会适应标准的推崇者(三)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若在某人身上发现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
一、概述 二、 恐怖症 三、惊恐障碍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五、强迫障碍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
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第一节 概 述
一、焦虑的概念
1、焦虑的概念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 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2、焦虑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动员机体准备战斗 3)参加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过程
DSM-IV中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
惊恐障碍(伴有或不伴广场恐怖) 广场恐怖(无惊恐障碍) 特殊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 强迫症 广泛性焦虑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CCMD-3中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恐惧症(恐怖症)
场所、社交、特殊恐惧症
焦虑症
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2、认知疗法 3、其他心理疗法 森田疗法:治疗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第三节 强迫症
强迫症:特点是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 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 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 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 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
3、精神病理现象焦虑的特点
(1)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 (2)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死在眉睫或 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 (3)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 来或马上要发生。 (4)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 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5)在焦虑体验的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 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第五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抑郁
社会因素的作用
消极生活事件的作用; 文化差异的影响。
双相心境障碍心理学理论
躁狂 对虚弱心理状态的防御?
心境障碍的治疗
医学的治疗
à 电抽搐治疗 à 药物治疗 à 光疗法 à 维持治疗
心理学的治疗
à 心理动力学治疗 à 认知治疗 à 行为治疗 à 人本主义治疗 à 团体治疗
国外自杀率: 10-25/10万
我国自杀率:
à 男14.7/10万, 女19.6/10万,
平均17.07/10万(1989)
à 自杀为全人口死因第五位,15-34岁第一位( 费立鹏,2003)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
自杀的心理表现
冲动性自杀
à 更年轻,居住在乡村的比例更高,有较多的急性 诱发生活事件。
消退
à 适应性行为得不到充分的强化,从而产生的消 退或退缩(withdraw)。
à Lewinsohn的观点
强化物的数量和范围 环境中这些强化物的可利用性 人获得这些强化的能力
à 证据支持
如果抑郁者和正常人一样学会了降低不愉快事件 的频率,他们的心境也会得到改变。
回避型社会行为
·不是每一个想法都能实现的, 所以某些想法就叫想法,有些 想法就叫理想,还有些想法叫 空想,还有些想法叫妄想。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总要回 到日常的状态……
发信人: xiaocongz (茏), 信区: COES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8年04月11日22:03:18 星期五) , 站内信件
纪念我的学生樊铧 韩茂莉
清明节那天,我的学生樊铧走了。 也许因为我没有孩子,也许因为我渐渐老去, 也许因为我没有社交的生活,在我心中 学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对象,他们真正 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明天是送樊铧的日子,我想起陶渊明的《挽歌》: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 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 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 ,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 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 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 同山阿。”这片萧杀悲凉原本不应该出现在青春的生命中,“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 复朝”与他那欢乐的青春更成为巨大的反差,我知道眼泪不能挽回他 那青春的生 命,但当我面对校园里一张张青春的笑容,却无处寻找他的痕迹时,眼泪再也 无 法忍住。 樊铧选择了明媚的春天,他为大家留下了永久的欢笑。 我相信,某一 天,在生命之河的对岸,一定能够找到他。 樊铧,我永远的孩子。 2008年4月11 日于北大新地学楼 ‐‐ ※ 来源:∙北大未名站 ∙[FROM: 162.105.32.103]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
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6、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
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变态心理学 第五章 性行为与性变态
一、易性症
1.概念 易性癖是最常见的性别认同障碍,即性身份障碍。 患者从心理上认定自己的性别与解剖生理特征相反, 持续地厌恶本身的性别特征合身份,为此极为痛苦, 强烈要求转换为异性 。 2.临床表现: 性别差异:男女比例3:1; 均为异性恋者; 职业选择特点; 3.病因学研究;激素说;家庭教养方式 4.矫治: (1)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 ;但疗效甚微 (2)药物与手术治疗(2年的异性准备期生活)
第三节
性功能障碍
性功能障碍指缺乏满意的性生活能力, 不能进行正常的性行为或在性行为中不能获 得性满足的一类障碍. 器质性性功能障碍:医学研究对象 功能性性功能障碍(心因性):心理学和医学 性功能障碍大部分属于功能性性(心因性)
一、类型 1.性欲障碍: 2.性兴奋障碍 3.性高潮障碍 4.其他性功能障碍 二、治疗 1.原则 2.方法
四、窥阴症 1.概念 窥阴癖是以通过暗中偷看别人的性活动或异性 裸体等为唯一方式取得性兴奋或快感的一种性变态。 2.临床表现 几乎仅见于男性;特殊的人格特点;自我控制 困难 ;回避正常的性交往,避免失败感 3.病因学 男性性心理特点:性欲望容易受视觉刺激影响 (女性触觉:和听觉);性活动的私密性激发好奇 心;人格缺陷;很少发生性侵犯 4.矫正:认知领悟疗法;厌恶疗法
男性主动型和女性被动型的同性恋多为暂时和 情境性的。 男性同性恋主要通过身体行为获取性满足如口 交、相互手淫、肛交等。性伴侣更换频繁,多一次 性接触。 女性同性恋主要通过主要通过温柔的爱抚以及和 同伴分享社会行为(同吃同住)获得满足,包括一 定的身体接触。性伴侣稳定,很少滥交。 3.病因学:不明,争议较大。 遗传说 病态家庭说 教养方式 问题 4.矫治:有些认为无需治疗,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和行 为方式.有些认为药物和心理治疗对矫治无效果,重要 的是帮助其学习在同性恋取向的前提下如何更好适 应社会
2017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钱铭怡版第五章内容精讲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钱铭怡版第五章内容精讲第一部分:本章内容讲解变态心理学是347应用心理硕士考试中部分院校会考查的科目,且较多院校使用钱铭怡主编的《变态心理学》这本教材。
按照347考纲要求,本章为考试内容,但不涉及自杀部分,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关于抑郁症的自杀报道越来越多,也是一种命题趋势,部分院校已经涉及自杀内容的考查。
所以,全面梳理本章内容很有必要。
本章主题是心境障碍与自杀,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1)概述;(2)心境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3)心境障碍的病因;(4)心境障碍的治疗;(5)自杀。
第二部分:本章重要知识点(1)概述部分简单梳理了心境障碍的由来和历史以及区分了抑郁症和正常抑郁等内容,考生重点把握心境障碍的概念以及分类,对心境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了解。
(2)心境障碍的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是本章重要章节,包括了抑郁症(单相心境障碍)和双相心境障碍两种类型的临床表现,也总结梳理了恶劣心境障碍与环性心境障碍这两种症状表现较为轻,但持续时间长的心境障碍,后还补充了关于心境障碍分类的几种重要观点。
考生需重点掌握两类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即抑郁发作、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和临床诊断,考题常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形式出现。
建议考生可建立表格以对单相心境障碍和双相心境障碍进行对比区分。
(3)心境障碍的病因,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对抑郁的分析。
包括抑郁的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两大版块。
其中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了各大理论模型的解释,分别是:心理动力学观点、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观点、认知理论观点和社会因素。
对于各理论解释,建议考生结合第二章内容对各理论解释问题的主要角度和观点进行理解,这有助于更清楚理解其对抑郁症的解释。
(4)心境障碍的治疗也从生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大角度进行了探讨,再加上家庭教育治疗。
对于生物治疗,部分院校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各类心理障碍的药物治疗,对于此类问题,建议考生重点梳理和理解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这有助于对其他障碍的药物有一定理解。
变态心理学第五章--人格障碍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 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 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 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 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 应)的异常偏离;
.
例二 : 一个机关的处长
•自结婚起常无缘无故地为一丁点儿小事打妻 子。最后,吓得妻子不敢脱衣服睡觉,不敢 在他之前睡觉。而此人在单位却是年年的优 秀,大家公认的好干部。这种家庭暴力往往 有人格方面的原因。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家和
.
第一节 人格障碍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及其演化历史 (一)概念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指人格特
.
人格障碍不同于人格改变
①出现时间:人格障碍是对正常人格的偏离, 因此,它和正常的人格一样也是缓慢发展起来 的。童年起开始显露,青年期显著,成年后固 定。精神病学界公认,18岁以前不诊断人格障 碍。而人格改变是在成年后出现的人格上的病 态。
②发病原因: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人格结构的 内在不协调,原因不一。而人格改变是由于创 伤或精神疾病导致。(如精神分裂症、癫痫、 脑炎、老年性痴呆等精神疾病都会引起人格改 变。大脑的创伤引起的人格改变等。)
.
分裂样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关系
①二者均有“亲密关系缺乏”的症状,即具有社会隔绝 和情感疏远的主要特征。但是,分裂型人格障碍还具 有古怪行为和多疑的特征。
②分裂样人格障碍多属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人格, 而分裂型人格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中。
③分裂样人格障碍在儿童期起病,病程长,但不一定延 续终生。有关分裂型人格障碍病程和预后的研究较少, 但一般认为病程为持久性。
变态心理学公开课ppt课件
3
【案例二】
被仪式束缚的王强:王强是一个19岁的哲学系大 学新生,因为有一些不能适应的仪式性行为而退 学。他很不注意个人卫生,因为这种强迫的行为 使得他在洗漱时耗费大量的精力而不能做其他的 事情。甚至连偶尔的洗澡都没有了。他不理发、 洗头、洗脸、刷牙或是换衣服,他很少离开 他的 房间,尽量避免上厕所,在纸巾上大便,在纸杯 里小便,把这些东西都放在壁橱里,他仅仅在深 夜家人都睡着了才出来吃东西。为了吃东西他要 呼出所有的气体,发出嘶嘶的怪叫,干咳。然后 尽可能地塞满嘴巴,知道把胃全部填满。他只吃 一种由花生油、可可粉、牛奶和橄榄油混合的东 西,其他的食物他都认为是污染物。当他走路时 只迈很小的步子并且时常回头看,在适当的位置 时他会快跑。他把左手完全从衣服里抽出来,好 像他是一个拐子,而他的衬衫则是吊腕带。
9
小结
这些不是强迫症 有成为强迫症的可能 但不用担心,强迫症不是你想得就能得上 的
10
第四节 强迫症
三、强迫症的原因
1、心理动力学观点:
强迫观念是为了防御更加无法让人接受的想法; 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
成功地抵抗焦虑; 有特定无意识冲突的人,如:伤害或谋杀自己 的孩子或母亲的想法。
人文学院教学活动展示
变态心理学
1
第五章 神经症性障碍 第四节 强迫症
2
2
【案例一】
小刚14岁上初一,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值过高,学习压 力大,逐渐出现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由自主地回忆过 去发生的事情,比如说去过什么地方、经历过哪些事等, 从主观上自己并不想去回忆,但就是控制不住,内心很痛 苦,总想摆脱,影响了学习效率,为此在学习上花费了很 多时间,因此成绩一般。 18岁考入大学,症状没有明显变化,只要一学习看 书,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一遍又一遍, 挥之不去,内心十分痛苦,时轻时重。 24岁时症状加重,不仅是在学习看书的时候出现上 述念头,有时在工作时脑海中也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影响 工作,同时和人交往时紧张感加重,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 有几次领导让他做报告,患者即使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最 后也因为紧张、害怕而找借口推辞。
康复心理学第5章 变态心理学ppt课件
疑病妄想(hypochondriacal delusion)
•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 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 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 。
–严重时患者认为“自己内脏腐烂了”、“脑子变空 了”、“血液停滞了”,称之为虚无妄想( delusion of negation)。
【典型病例】
• 男 23岁 精神分裂症 患者系大学生,半年他来常去图书馆看书,发现一女 同学也在看书,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好感,主动写信表 示自己爱慕之心,但遭到拒绝,并将信退回。患者认 为对方是在考验他,故又多次写信给这位女同学,但 对方均未理睬,患者认为对方已默认。一天这位女生 穿了一件红色外套,患者认为对方向自己表露一颗赤 诚的心,觉得其他同学都很羡慕他们。当同学告诉患 者,“对方已有男朋友,她根本不喜欢你”,但患者 坚信这事不是真的,认为默默相爱是独特的方式,周 围人是不理解的。
• 病人意识清楚,出现言语动作行为抑制。轻 时病人言语动作行为显著减少、缓慢迟钝( 亚木僵状态),较轻的木僵见于抑郁症、反 应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缄默不语,不吃不喝,保 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僵住不动,对体内外任何刺 激不起反应,口涎外溢,不自主大小便,面无表 情。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紧张性木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 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 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 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是一组以 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
2021/4/16
病因和发病机制
2021/4/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胡某某,女,44 岁,中学教师,大学文化 8年前,丈夫出差在外,突遇车祸而亡。在出差前,
患者与丈夫曾为一件小事而“拌嘴”,丈夫一气之下,说 出了:“我再也不回来了”的气话。丈夫过世后,患者悲 痛欲绝,常常自责,认为是自己和丈夫吵架,导致丈夫再 也无法回到这个家了。常常喃喃自语:“我要和他说清楚, 我是要他回家的。我只是和他怄气,不是真正的不要他回 家”。自此以后,无法继续上班,也不能继续担任教学任 务。一直在家“休养”。
郁症等)。
该研究还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发生PTSD的比例最高(37.40%), 其次为强迫症(36.13%)和抑郁症(29.96%)。 Resnick对124例女性遭受强奸和暴力袭击者进行的随访研究发现,2周内出 现PTSD的比例为79%,其中共病抑郁症为49%。
在纽约1所州立精神病院所作的研究显示,78例女性严重精神疾患病人 中,童年期遭受性虐待者为45%,身体虐待者为51%,以及被家人遗弃者 22%,其中有一半的遭受性虐待者是来自家庭成员。但临床医师的识别和诊 断率却非常低,受性虐待者中为32%,受身体虐待者中仅20%;
五、治疗
❖心理干预:
1、给予安全感,用身体语言表达 2、给予必要的帮助(联系家人、物质帮助) 3、事发1~2天后,患者重述经历,适时给予
支持,重新建立自我控制感,减轻恐惧反应。 注:若多人受害,可组织集体讨论,交流心
感。
❖二、适应性障碍:
由于长期明显的生活环境改变或应激事件 后的适应期间,主观上产生痛苦和情绪变 化,并常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病程较长,一般不会超过6个月,通常在 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个月起病。
❖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 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 通常在1月内缓解。 【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
四、致病因素
主要原因——突发的超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 和灾难。
次要原因——个体的个性、应付危机的能力 和经历。
第五章
应激相关 障碍
第一节 压力与应激反应 第二节 应激相关障碍 第三节 心理危机干预 第四节 心身疾病 第五节 常见的心身疾病
第一节 压力与应激反应
一、应激与应激源
1、压力(应激)(stress):指作用于机体 的各种紧张事件或环境刺激,也包括机体对 事件或刺激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 一种由紧张情况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状 态。应激是通过人对环境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引起的,反过来对认知有很大影响,应激产 生具有一定的生理变化基础。
4.PTSD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 美国芝加哥的1项研究显示,1005例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精神科门诊病人
中,PTSD年患病率为21.12%,其中女性高于男性(26.89% vs. 15.42%), 但只有2.69%被明确诊断伴有PTSD;而影响医生漏诊PTSD的因素有:
女性、非裔或西班裔美国人、共病精神障碍(如双相障碍、强迫症、抑
第二节 应激相关障碍
❖ 一、急性应激障碍:
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 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 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 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 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 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 某女,52岁,银行干部,大专文化 2天前的傍晚,其子与女朋友在公园里约会时, 被歹徒杀害。当晚,患者获知噩耗后,赶往公 安机关。在其子及未婚媳妇尸体旁,患者当即 晕厥。数分钟后醒来,出现言语不连贯,意识 清晰度下降, 不认识亲人,拒绝承认尸体是自 己的孩子。反复念叨:“他们到外面玩去了, 你们不要开玩笑, 这是什么地方?”“他们不 会死的,他们是和妈妈开玩笑,想吓唬妈妈的, 他们去旅行结婚了”。给服镇静剂后,方安静 下来。第二天醒来后,出现情绪波动明显,时 常嚎啕大哭。反复责备自己:“那天,我要是 把他们留在身边就好了”。对别人的劝解十分
❖应激的生理机制:
汉斯.塞里(Hans Seyle )【奥地利】
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三个阶段: 1、警觉阶段:攻击或逃跑反应 2、抗拒阶段:适应应激 3、枯竭期
2、应激源:凡是需要个体动员自身的心理生 理资源或外部资源进行调节重新适应生活境 遇和环境改变的刺激。
❖ 应激源的类别:
1、恋爱婚姻及家庭问题 2、职业(学业)问题 3、社会环境问题 4、个人特殊境遇
Bessel等随机双盲比较研究了氟西汀、眼动脱敏与再现(EMDR) 暴露和安慰剂对照的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在PTSD症状改善方面安慰剂 组为42%,氟西汀组为47%,EMDR组为62%,在疗程结束后的2-6月随 访期间,EMDR组疗效稳定,但氟西汀组症状有反复。在PTSD非药物
(心理)治疗上,目前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情绪调节和人际技巧训练, 以及修复创伤记忆等是有效的,特别是对PTSD病人的社会功能和情绪 功能康复。
第157届美国精神病学年会(APA)中,共有10次有关 创伤应激及其相关问题的专题会议,其中对“911”、 “SARS”和“战争与恐怖主义”所致创伤等各有1次的专题 会议。
1.PTSD的疾病负担研究 美国每年因为PTSD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大约为30亿
美元,其中包括患者的生理残疾、自杀企图、患精神或躯体
应激的正常反应
“夏日的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我带着年幼 的儿子来到了乡下游玩,正享受着乡村田园的宜人 风光,突然一头公牛向我们冲过来。此刻,我感到 全身的血液在沸腾,心脏似乎提到了嗓子眼儿,脑 后的毛发竖了起来,全身肌肉紧张,我的脑子里想 到的只是儿子的安全。我一把抱起儿子,飞速地逃 跑,跑到了安定的地方,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 我们的逃跑和逃离的出口,而完全忘记了儿子的玩 具,忘记了照相机,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是从何处而 来的,只是发现自己有十足的力量抱着儿子跑到安 全的地方。到了安全的地方后,我感到极度紧张不 安,全身无力,但随着时间过去,我的心情逐渐放 松了下来”。
对于未被医生识别有PTSD 障碍的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常规的精神科 治疗效果往往较差,但对于认识到有PTSD问题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创伤的处
理,其精神症状的缓解率明显提高。因此,有学者呼吁,重视对有关创伤的 症状及其经历处理可有助于精神障碍病人的进一步康复。
经过世贸大楼恐怖袭击的幸存者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急症状
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尤其是患抑郁症最常见)、工作能
力丧失、家庭、社会功能的丧失等。在美国普通人群中, PTSD的终生患病率女性约为10%,男性约为5%。
Lopes-Cardozo报道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于 2002年在阿富汗做的1项战后精神卫生全国调查,根据人口 比例大小在阿富汗全国境内选择50个乡村,并在每个乡村随 机抽取15位户主完成生活质量问卷(SF-36)、症状清单 (SCL-25)和哈佛创伤问卷。结果发现PTSD患病率为 37.8%,最常见的创伤为缺食品和水(56.1%)、患病但无 医疗(54.9%);绝大多数人经历多种心理创伤事件,其中 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6.9%,焦虑症为72.4%。
2、个体心理特征(易感素质、个性特征)
❖治疗:
心理治疗为主:
1、给予支持、安慰、鼓励。 2、帮组认识矫正对事件环境的认知、情感和
行为,使之协调。
药物治疗为辅:抗抑郁、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 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 障碍。
在有关PTSD与睡眠脑电关系的研究方面发现,PTSD患者睡眠结 构有明显改变,包括睡眠的连续性、慢波睡眠减少、REM活动增加, 以及睡眠1期比例增高。这些睡眠变化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如果改善 则提示患者已适应和度过创伤。另外,近年来发现睡眠中的delta波与 GABA神经递质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在药物治疗研究上有学者提出, 苯二氮卓类药(安定类)、抗抑郁药(SSRIs和SNRIs)、抗癫痫药, 以及抗精神病等针对不同PTSD病人均有不同的改善睡眠结构的作用; 同样,睡眠卫生指导和针对睡眠剥夺和焦虑处置的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 在PTSD中也强力推荐使用。
二、临床表现: 1、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2、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 3、混合型
三、急性应激障碍诊断标准(CCMD-3)
❖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 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 有一定盲目;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 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 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 症状标准至少已1个月。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 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应激障碍、神 经症、躯体形式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
❖致病原因(社会心理因素)
1、生活事件(性质、时间长短、社会支持 状况)
2.发病机理研究 Natt报道了PTSD脑影像研究(尤其是PET和SPECT),发现大脑
中某些区域与创伤的表达密切相关,如边缘系统中的海马体积持久性缩
小,而海马功能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例如,在抑郁症动物模型和抗抑
郁药的基础研究中亦发现海马区域的神经元数目有明显的变化。在受体 表达的功能影像学研究中发现,GABA--A受体的数目亦有区域性降低, 而GABA又是主要的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对调节应激和焦虑情绪反应 有举足轻重影响。研究者认为,阐明大脑GABA--A受体亚型的分子结 构及其高度特异性功能将为应激学习理论增加新内容,并为新治疗干预 技术的提出增加了可能性。
❖临床表现:
1、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易激惹等) 2、生理功能障碍(睡眠、饮食) 3、社会功能受损(交往、工作、学习、生活)
CCMD-3诊断标准
❖ 【症状标准】
(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尤其是生活环境或社 会地位的改变(如移民、出国、入伍、退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