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班扬的生平简介
对《天路历程》的原型解析

时代精神与社会观念的折射
资本主义的兴起
17世纪的英国正值资本主义快速崛起的时 代,人们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望愈发强烈。《 天路历程》中人物对天国财富的追求,间接 反映了这一时代精神。
社会等级观念
当时的英国社会等级森严,这种观念在小说 中也有所体现,如人物间的社会地位差异以 及他们对尊严和荣誉的追求。
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传承与颠覆
寓言的普遍性
作品通过具体的Leabharlann 事和人物,传达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寓 言信息。这种普遍性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经验出发,思考 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现实主义的基础
寓言的表达方式并未脱离现实生活的基础。作品中的人 物形象、社会背景等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征,使得寓言 的传达更加真实可信。
独特的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
人物塑造的多层次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表面的行为表 现,又有内心的情感挣扎。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具有 更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介绍
约翰·班扬,英国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宗教思考,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作 品往往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寓意深远。
《天路历程》概述
故事情节
《天路历程》以一群基督徒的朝圣之旅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追求信仰过程中 的种种遭遇和内心挣扎。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类追求信仰、寻求救赎 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考验:主人公面临一系列挑战与试炼, 逐渐认识自己的局限并克服之。
心灵导师与助手的角色设定
心灵导师:通常是一位富有智 慧与经验的角色,为主人公提 供指引与启示。
助手:陪伴主人公度过难关, 共同成长,通常是忠诚、勇敢 的象征。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的创作特征与风格-精选资料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的创作特征与风格约翰·班扬(1628—1688),英国17世纪文坛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是当时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集大成者的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家。
但与莎士比亚出生富裕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不同,班扬系寒门出生,青少年时期被征召入伍,在战场上数次历经生死。
退伍后,他因不信奉国教而被判入狱12年。
在狱中,班扬用心血铸写了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中最著名的宗教寓言”的《天路历程》。
这部英国文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出版以后,在世界各地出现了超过200种译本,其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也是仅次于《圣经》的西方最畅销书籍。
[1]值得一提的是,《天路历程》于1853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西方长篇小说译著。
然而多年来,与其他西方名著相比,国内对《天路历程》的研究仍然比较少见。
本文拟探析《天路历程》的创作特征与风格,以期为该作品的文学解读添砖加瓦。
一、《天路历程》的多重文学属性创作特征现行《天路历程》的版本由两部分组成。
1678年出版的第一部分以一个叙述者的视角讲述在梦境中出现的故事场景。
梦境中,一个名为基督徒的人从书本上得知天火即将焚毁他所在的城市,因而惊恐万分,不知所措。
此时一个名为传道者的人提醒基督徒应立即离开此地,逃往天国。
为了顺利到达天国、求得救赎,基督徒一路战胜艰难凶险、抵制各种诱惑,终于踏入了向他敞开的天堂大门。
1684年出版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情节上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这次踏上去往天国之路的是第一部分基督徒的妻子及其孩子们,而且她们在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旅途中与人结伴而行、相互扶持,当她们到达天堂的大门时,队伍已经相当庞大了。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天路历程》的创作具有多重文学属性的特征,包括宗教属性、民间属性和现实主义属性。
第一,宗教文学属性。
班扬信奉新教中的加尔文教义,因此《天路历程》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将文学与神学完美结合的《天路历程》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宣扬上帝权威、《圣经》权威、信仰重于情感等宗教理论的言辞无所不在。
John Bunyan 约翰·班扬

His style
• Bunyan wrote in a simple but lively and
vivid prose style . • His biblical language enabled him to narrate his stories and reveal his ideas in a direct and straightforward way.
plot
• Christian with a heavy on his back reading the •
Bible City of Destruction will be destroyed someday by a big fire Slough of Despond, Vanity Fair, Doubting Castle, the Valley of Humiliation, and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Mr. Worldly Wiseman, Faithful, Hopeful, Giant Despair, the foul fiend Apollyon reaching the Celestial City,
• became Nonconformist preacher in 1655
Piety, Bible, Prayer Book
• imprisoned for unlicensed preaching in
1660 • In 1675 he was imprisoned again.
orks
John Bunyan( 1628-1688)
• a poor tinker ‘s family • received very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 enlisted into the Parliamentary Army
John Bunyan (约翰·班扬)

• Bunyan was received into the Baptist Church in 1653.
• He started preaching in Bedford and nearby villages and gained an immense, popular following wherever he preached, earning the nickname “Bishop Bunyan”
• His severe and self-critical moral code provides the backdrop to Christian’s earnest and impassioned search for salvation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The Title: The Pilgrim’s Progress
•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about travel or, journey and the meaning that one man’s travel comes to acquire.
• Therefore the geographical wandering across the lands is also a spiritual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progress” referred to in the title.
• Why Bunyan was insistent in preaching despite the threat of imprisonment.
约翰班扬

• He became much interested in religions, but it was only after a tremendous spiritual conflict, lasting three or four years, that he found peace. • His life covered the period of the greatest crisis in the Puritan struggle for the survival of their various versions of extreme Protestant faith, and he himself was of Baptist (浸礼会教友)sympathies (支持). • He took part in the Civil War,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Charles II, the Puritans underwent (经历) severe persecution(迫害) & he himself was imprisoned twice for his preaching, once for 12 years.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Pilgrim’s Progress
• Bunyan did not attempt to portray the political confusion & social upheaval of 17th-century England. His concern was rather the study of man's spiritual life. • Theme: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寓言)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 purpose is to urge people to comply with Christian doctrines & seek salvation through constant struggles with their own weakness & all kinds of social evils. It is not only about something spiritual but also beats much relevance to the time. Its predominant metaphor-life as a journey-is simple & familiar.
约翰·弥尔顿 约翰·班扬

TheAsDecDonYdOpUeRroTidIT(1L6E40-1660) proses and tracts:
The Doctrine and Discipline of Divorce
Areopagitica
The 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
《论离婚的道义和纪律》
2.Concept of freedom: became one of the earliest thinkers who defended freedom with human rights, sounding the trumpet for the advent of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The second writer
John Bunyan (约翰·班扬)
ADD YOUuRtliTnIeTLE
PART 1:Position in History PART 2:Experience PART 3:Literary Achievements PART 4:Influence
PAARDTD1:YPoOsUitiRonTiInTLHEistory
Team 4
John Milton &
John Bunyan
The First Poet
John Milton ( 约翰·弥尔顿)
1608-1674
ADD YOUuRtliTnIeTLE
PART 1:Position in History PART 2:Experience PART 3:Literary Achievements PART 4:Influence
3 The third period (after the Civil War)
约翰·班扬传记推荐

约翰·班扬传记推荐
《班扬传》
萨姆·韦尔曼(Sam Wellman)
华夏出版社 2010.11
约翰·班扬(John Bunyan,又译本仁约翰,1628-1688)是英国著名清教徒牧师和作家。
16岁时参加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战后回到家乡。
他经历了漫长的信仰挣扎,最后确知自己得救并受洗,同时加入不从国教者的浸信会。
随后,他开始讲道和写作,1660年因“不从国教”被捕入狱,在监狱中度过了12年多的时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监狱中完成的,包括《天路历程》。
他一生有过两次婚姻。
两个妻子都在家庭中给了他无私的帮助和鼓励。
本书作者清晰、简略地描写了班扬的生平、写作及服事,书末附有“班扬生平年表”以及“班扬时代英国大事年表”。
《丰盛的恩典》
约翰·班扬(John Bunyan)
三联书店 2014.10
此书包含了《罪魁蒙恩记》、《得救是本乎恩》和《适时的劝勉》三个部分。
后两部分是班扬的两篇珍贵的讲章,而《罪魁蒙恩记》则是班扬写于被囚期间的灵程自传。
《罪魁蒙恩记》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同属一种体裁,在整个叙事中传达的就是作者为罪而感到的极度痛苦,他的认罪,以及上帝拯救的恩典带给他的改变生命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天路历程》表现的正是《罪魁蒙恩记》中所描写的生命,只不过前者是寓言,而非直截了当的叙述。
难怪有人会说:“《罪魁蒙恩记》这本书有一种不朽的生命力;一股常青不败的青春活力;它提供了一部无可匹敌的清教徒历程档案;也具有伟大的属灵感染力。
”。
英国作家简介之John-Bunyan【2024版】

(1628-1688)
Content
• Part 1: Bunyan's life • Part 2: Bunyan’s works
• Part 3: The Pilgrim’s Progress
• Part 4: John Bunyan’s literary contribution and style
Christian’s Journey
Allegorical People
Allegorical Places
Faithful Truth
the Celestial City 天国城
Judge Hate-good
恨善法官
Envy Superstition
Pickthank拍马 Badman恶人 Malice怨恨
3. The religious book also gives a faithful picture of the English society in Bunyan’s age, added here and there with bitter satires upon the ruling classes.
the Delectable Mountains 快乐山
Doubting Castle 怀疑城堡 the Vanity Fair 名利场
the Slough of Despond 绝望泥潭
the City of Destruction 毁灭城
Analysis 2: The Pilgrim’s Progress
• 1. a master of allegory and parable
& a chief puritan writer.
约翰班扬

• 约翰·班扬出生于英格兰东部区域贝德福德郡的贝 约翰· 德福德。青年时期曾被征入革命的议会军, 德福德。青年时期曾被征入革命的议会军,后在故 乡从事传教活动,反对当时英国旧教的专制与腐化 乡从事传教活动, 他主张: 。他主张: • 1、信教自由。 信教自由。 • 2、得救须重生,重生须受浸礼。 得救须重生,重生须受浸礼。 • 3、教义以《新约》为根据。 教义以《新约》为根据。 • 4、教会的组织应民主化,最高权应在教友,不在 教会的组织应民主化,最高权应在教友, 教会。 教会。 •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当局借口未经许可而传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把他逮捕入狱两次,分别监禁十二年、 教,把他逮捕入狱两次,分别监禁十二年、六个月 狱中写就《天路历程》 。狱中写就《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Progress)。
Progress)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 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但揭开梦 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 17世纪英 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世纪英 国社妻子先后寻找天国的经历, 及其妻子先后寻找天国的经历,语言简洁 平易, 平易,被誉为 “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 言”。
《天路历程》

2010级 程红红
主要内容
作者及作品介
裴德福郡的乡村教堂和公园
(英)约翰· 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
位于裴德福桥畔本仁曾被囚禁的监狱
本仁曾常常布道的聚会所
作品简介
《天路历程》它借用了寓言和梦 境的形式,书中的叙述者在梦中 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 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 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 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 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 国。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 从此踏上了艰难而勇敢的历程, 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救赎。从 毁灭城出发,他经历了许多考验, 遇到了各种阴险人物的诱惑和凶 险。一路上,基督徒学会了如何 抵制诱惑,战胜困难,最终达到 了自己的目标,天堂的大门向他 敞开。
就作品的宗教性而言,许多文学史家把 《天路历程》与但丁的《神曲》、奥古斯丁 的《忏悔录》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体文学杰 作。
小说根据基督教的拯救方案构思而成,因 而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原罪,悔罪,皈依, 信主,赎罪,得救这几个阶段的发展。
一、原罪皈依阶段
基督徒身上褴褛的衣衫和背上 沉重的包袱,象征着人类沉重的 罪孽和深重的灾难。 圣经是他的精神依靠和寄托, 是他心灵的灵光和灵魂的指路明 灯,是他之所以敢于一次次直面 和克服身体和内心的种种危险的 勇气之源、力量之源。 “基督徒”罪恶意识的觉醒象
与亚坡伦之战
亚坡伦是十七世纪恶 魔和罪孽的常见典型; 他代表基督徒皈依后遭 遇的种种诱惑; 面对亚坡伦,基督徒 这位新信徒必须经受住 各种考验,坚持服务于 上帝的忠诚。
基督徒和魔王亚坡伦的战斗最突出地宣 扬了基督徒的拯救教义。“多数评论家把与 亚坡伦的战斗看成是基督徒灵魂深处精神斗 争的外在表现”。
John Bunyan 约翰班扬生平 及天路历程

The Bedford Jail was like all English jails of the day, a stink hole, filthy, no sanitation, little water or food, little warmth in the winter.
In 1666, John was briefly released for a few weeks, before being re-arrested - again, for preaching - and sent back to Bedford's County gaol, where he remained for a further six years. During that time, he wove taglaces to support his family and preached to his fellow prisoners - a congregation of about sixty. In his possession were two books, John Foxe's Book of Martyrs, the Bible, a violin he had made out of tin, a flute he'd made from a chair leg and a supply of pen and paper. Both music and writing were integral to John's Puritan faith. John Bunyan was released in January 1672, when Charles II issued the Declaration of Religious Indulgence.
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作者简介: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他1628年生于英国贝德福德市(Bedfordshire)南约一英里的小村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尽管家境贫寒,还是把他送进了学校。
1653年他加入了当地一个非英国国教的新教组织,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班扬待人热忱,出色的语言表达和即兴演讲能力使他很快成为一个著名的牧师。
然而,1660年王政复辟,重新颁布了禁止非国教宗教活动的法令,班扬因为非法布道而被捕,从而在贝德福德监狱度过了12年的囚禁生活。
图书简介:这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
十七世纪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因不信奉国教,被关押在狱十二年之久。
《天路历程》作为他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家喻户晓的程度仅次于《圣经》。
约翰·班扬以独特的手法把人内心世界的各种心理活动人物化,比如在奔走天路的路程上可能会碰到的"怀疑"、"盼望"、"灰心""仁爱"等。
本书在你的眼前描画出一个人,他正在把那永久的赏赐找寻:你会看见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撇下什么没有做,他做的又是什么;你看见他怎样不停地赶着行程,一直赶到那荣耀的门。
作为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英语文学作品,三百多年来,《天路历程》突破了民族、种族、宗教和文化的界限,风靡全球。
即便在非基督教文化氛围中,它也是学术界最热闹的研究话题之一。
它对后来英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迄今为止,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地已有多达二百余种译本,是除了《圣经》以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
而在这本译本之前,中国内地和香港也已经有了两种中译本。
内容:《天路历程》现行的版本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出版于1678年。
它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书中的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
The Pilgrim’s Progress

救赎与恩典观念传达
救赎观念的体现
小说中基督徒的朝圣之旅实际上 是一次寻求救赎的过程,通过信 仰和虔诚,他最终获得了上帝的
救赎和拯救。
恩典观念的传达
在基督徒的旅程中,他不断领受到 上帝的恩典和眷顾,这些恩典不仅 帮助他克服困难,也让他更加坚定 自己的信仰。
救赎与恩典的关系
小说通过基督徒的经历展示了救赎 和恩典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救赎是 上帝对人类的拯救,而恩典则是上 帝对人类的爱和关怀。
清教徒思想影响
强调个人信仰
清教徒认为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是信仰的核心,强调个人 对《圣经》的解读和理解。
反对繁文缛节
清教徒反对教会中的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主张简化宗教仪式,注 重内心的虔诚。
提倡勤奋节俭
清教徒提倡勤奋工作和节俭生活,认为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 步的重要途径。
作者个人经历及信仰转变
遇见的人物及事件
“福音使者”
基督徒在逃离“毁灭之城”前,遇到了一位名叫“福音使者”的人,他向基督徒传授了 信仰和救赎的知识。
“忠信”与“盼望”
基督徒在旅途中结识了两位同伴——“忠信”与“盼望”,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难 险阻。
与“世界王子”的斗争
在穿越“狭谷”的过程中,基督徒遇到了代表世俗诱惑的“世界王子”,经过一场激烈 的斗争,基督徒最终战胜了“世界王子”,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结局与寓意
结局
基督徒及其同伴最终抵达了“天城”,获得了永恒的救赎和幸福。
寓意
通过基督徒的历程,作品传达了对信仰、救赎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它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信仰、 勇敢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救赎。同时,《天路历程》也揭示了人性 的复杂性和世俗世界的诱惑,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自省。
天路历程 jia

《天路历程》1、简介:《天路历程》为英国人班扬所著,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该书借用了寓言和梦境的形式,书中的叙述者在梦中看到一个叫做“基督徒”的人正在读一本书,知道了自己居住的城市将遭天火焚毁,惊恐不已。
这时一个叫“传道者”的人指点他必须逃离自己的故乡,前往天国。
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从此踏上了艰难而勇敢的历程,为自己、也为他人寻找救赎。
第二部分最早于1684年出版,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和孩子们在一个叫做“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的朝圣过程。
2、作者简介: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他1628年生于英国贝德福德市(Bedfordshire)南约一英里的小村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尽管家境贫寒,还是把他送进了学校。
1653年他加入了当地一个非英国国教的新教组织,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班扬待人热忱,出色的语言表达和即兴演讲能力使他很快成为一个著名的牧师。
然而,1660年王政复辟,重新颁布了禁止非国教宗教活动的法令,班扬因为非法布道而被捕,从而在贝德福德监狱度过了12年的囚禁生活。
3、目录第一部基督徒的天路历程第二部基督徒的天路历程1、得异常奔走天路23、遇睿智细说从头2、绝望潭一波三折24、女徒挥泪进窄门3、基督徒进入窄门25、勇斗流氓悟教训4、听晓谕揭示真理26、听晓谕举一反三5、十字架下卸重负27、十架前抚今追昔6、艰难山曲径通幽28、神勇引导渡艰难7、富丽宫养精蓄锐29、富丽宫沐浴真光8、大战魔王亚玻伦30、摆脱轻浮遇妙手9、穿过死荫的幽谷31、屈辱谷战场抒怀10、喜遇守信结良伴32、漫话怯疑驳异端11、舌战扯臊护真道33、该犹店喜结良缘12、浮华镇守信殉道34、诛杀宰善救弱心13、伪君子欲盖弥彰35、浮华镇交友除害14、银矿拒诱观盐柱36、疑惑寨诛杀巨人15、疑惑塞死里逃生37、愉悦山牧歌回荡16、愉悦山上访牧人38、卫真凭信胜困扰17、启迪无知论小信39、迷魂地百折不挠18、逃出网罗遭鞭笞40、众圣徒渡越天河19、盼望见证信仰史附录:主要人名地名和其他20、良言苦口劝无知名词中英文对照表21、同心走出迷魂地译者后记22、如愿以偿进天城4、点评:约翰·班扬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
约翰班扬

Christiana and their children to Celestial City.
The two parts work together as a unified whole, which describes and depicts the believer's life and struggles.
Theme
The
Pilgrim's Progress is the most successful religious allegor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 purpose is to urge people to comply with Christian doctrines & seek salvation through constant struggles with their own weakness & all kinds of social evils. It is not only about something spiritual but also beats much relevance to the time. Its predominant metaphor-life as a journey-is simple & familiar.
John Bunyan
1660 to 1672
• Arrested in 1660 for preaching without a license --later was sentenced for 12 years. • While he was in jail, he was starting his most famous work pilgrim’s progress • 1672 he was released and licensed as a preacher
JohnBunyan约翰班扬生平和天路历程专题培训课件

John Bunyan’s life
John Bunyan was born in 1628 to Thomas and Margaret Bunyan, in Bunyan's End in the parish of Elstow, Bedfordshire, England. His mother died when he was 15,and 13-year-old sister died a few weeks later. A few months later when John was 16 he was drafted into Cromwell’s army (war between parliament and the King Charles I)He was taught the trade of a tinker by his father (a mender of pots, utensils,) this was not a highly regarded trade.
He was married at about 20 to his first wife (about
which we know little, not even her name). She brought little to the marriage except for two books, one of which was an allegory .
John Bunyan was released in January 1672, when Charles II issued the Declaration of Religious Indulgence.
约翰班扬简介

约翰· 班扬(1628-1688)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 他的职业是小炉匠。他青年时期正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被征入 革命的议会军,离开军队后,在故乡从事传教活动。1660年斯图 亚特王朝复辟,当局借口未经许可而传教,把他逮捕狱,监禁了 十二年(1660-1672年)。《天路历程》写基督徒及其妻子先后寻 找天国的经历;班扬的语言工夫主要得力于民间口语和《圣经》, 特点是简单、明晰、生动、有力。尽管他距离文艺复兴不过一百 年,距离今天将近三百年,但在风格上更接近现代散文。
今来 世世 的的 一荣 切耀 都是 是永 倏远 忽不 即 1688年8月31日他因高烧未退在朋友家中不治过世。 会 他被葬在伦敦邦希田园 (Bunhill Fields)的墓园 逝消 之中。 的失 。的 ; Life of Bunyan 而
合 礼 的 人 是 个 伪 君 子
点 滴 皆 为 天 作 物
Life of Bunyan
班扬第一次被捕是在1660年11月,罪名是“非法聚会罪”,定他 罪名用的是在100年前伊丽莎白年代的一条法规。那天,班扬事先 已接到警告,地方行政官已经签发了逮捕令,只要他讲道就会被 抓起来。面对逮捕令,班扬决定绝不退却,他刚开始讲道就被投 入了监狱。 狱中,只要他答应停止讲道就可以自由,否则他将被流放美洲或 者更惨,但是班扬拒绝了。
必虽 然然 临迟 到延 ,, 不还 再要 迟等 延候 。; 因 为
基督徒背负着世界的重担,从此踏上了 艰难而勇敢的历程,为自己、也为他人 寻找救赎。从毁灭城出发,他经历了许 多考验,遇到了各种阴险人物的诱惑和 凶险。一路上,基督徒学会了如何抵制 诱惑,战胜困难,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 标,天堂的大门向他敞开。
第二部分最早于1684年出版,写的是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 和孩子们在一个叫做“无畏”的人的指引下,前往天堂的朝圣过 程。同基督徒的历程一样,他们也从毁灭城出发,在到达天国城 的大门之前,遇到了同样的艰难险阻,例如绝望潭、浮华集市、 怀疑城堡等等。然而这两个旅程却又很不相同。基督徒是自己上 路,他在路上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帮助,有时也有一个两个同伴, 但基本上是他独自一人行进在通往漫漫的天国道路上。而女基督 徒却是与他人结伴而行,而且他们的同伴一路上不断壮大,相互 帮助,相互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
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
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
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
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通常作补锅匠的父亲会带上年幼的孩子们作帮手。
约翰?班扬的父亲却是个例外。
他一定是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将他带上作帮手,而是把他留在村子里。
约翰便在那儿上学,一直到小学毕业。
我们不太清楚约翰的宗教背景。
他在自传中写到,大约在9岁或10岁那年,他做过好几个有警示意味的梦,有关于他自己生命的终结的,有关于未来审判的,还有关于地狱的骇人的景象和有关永恒的启示。
对此,他尤为困扰。
成年以后,他依然记忆犹新。
不过在青少年时期,他把这一切置之脑后。
他形容自己是当时村里最坏最野的孩子,简直就是坏事做尽。
在当地他还以咒诅和发假誓闻名。
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参加了克伦威尔的军队。
当时在克伦威尔领导下的清教徒与支持英国国教的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内战。
国王的军队称为保皇派,他们为国王的至高统治权而战;克伦威尔旗下,则是为议会而战的志士。
因此班扬投入的这场战争,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性质。
这一经历很可能使约翰?班扬获得了对战争的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他日后所著的《天路历程》的好几个有关战争的场景中。
在他的另一本书——《圣战普通人的天国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这两本书是她父亲给她的。
班扬的妻子经常向班扬谈起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敬虔的人。
当时班扬读了这些书,虽然他很喜欢,但仍然没有因此萌发任何个人的悔罪感。
不久,班扬开始与他的妻子一道去做礼拜。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对所听到的布道印象很深。
但礼拜完了以后,他马上跑去裴德福郡的乡村教堂和公园球场玩一种叫“猫”的游戏,这种游戏同今天的板球类似。
在那里他与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首次相遇。
日后他在自传里写到:在同一天,我就去玩猫游戏。
当时我刚把球从洞中击出,准备击第二次。
突然一个声音从天国里急速地击中了我的心:“你是要离弃你的罪进天国呢,还是要继续犯罪下地狱?”我楞住了,便没去理会那个滚在地上的球,而是举目望天。
仿佛心眼大开,我看见主耶稣在那里俯视着我,很不高兴的样子。
他似乎在严正地警告我,将来有一天我必为这些和其他不敬虔的行为而受到惩罚。
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对他为之闻名的咒诅发假誓的认罪。
他写到:我依然犯罪,在满心的贪婪中沉浮,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满足心怀怨愤。
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多月。
直到有一天,我站在邻家商店的橱窗前,又是咒诅,又是发假誓,像以前一样地装疯卖傻。
一个女人坐在屋子里看着我。
尽管她自己是一个非常懒散、不敬虔的人,她却断言我的咒诅是如此的恶毒,她听着都不寒而栗;她还告诉我,我是她一生中所见最不敬虔的家伙。
我的所作所为,足以玷污整个城里的青少年的心灵,如果他们与我做朋友的话。
约翰?班扬心里认罪的开始值得我们深思。
《圣经》和教会历史告诉我们,神经常这样在人的心里做工。
当神开始做工使人认罪时,他常从那个人生活中重大的罪开始。
神就是这样对待班扬的。
他的罪并非一次现形,神从他显著的罪开刀:首先是他的礼拜天亵渎神灵,然后是他的咒诅发假誓。
不过,要注意,如果你问一个人是否认为他自己是个罪人,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不错,有时我是个罪人。
神使人认罪的工作始于某种罪,然后圣灵会拓展认罪的广度和深度。
当一个人试图洗净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罪,使自己在神面前更显为义时,圣灵不但指出某种罪,而且会进一步地告诉他,他越试图洁净,就越会看见自己的污秽。
他们的内心越袒露,他们就越会明白,他们不能仅仅承认某种罪,还必须放弃自己的努力。
因为除了罪,他们什么也没有。
约翰?班扬的一生显然经历了这样一个日益深刻的过程。
他说在他的生命中曾有过长达四年之久的属灵的混乱时期。
在这四年中,他不断尝试去赢得他自己的义。
他有时满怀希望,不久这些希望又被撞得粉碎。
最后,他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在自传里他是这样写到自己内心挣扎的结果的:有一天,我正穿过田野,许许多多念头涌进了我的心,我深恐所有的一切都是白费劲。
突然,有一句话落进了我的心头:你的义是在天上。
顿时,我心灵的眼睛大开,我看见耶稣基督,在神的右边。
我顿悟那才是我的义。
因此不论我在哪里,不论我作什么,神都没有说他要我的义,而要在他面前的耶稣基督的义。
我更看见,不是我的良善使我为义,也不是我的邪恶毁坏了我的义,因我的义就是耶稣基督,他昨天、今天、直到永远都是一样。
至此我的枷锁解开了,我的铁一般牢不可破的苦恼委顿了,我的试探逃之夭夭了。
自那时起,神的可畏的话语不再困扰我。
我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为神的恩典和爱而满心欢喜。
那次经历以后,他写到,他以为自己会永远生活在这样的景况中。
其实,受苦、拯救、感恩不是一次性的经历,而是不断的循环。
我们将发现,在班扬的人生历程中,受苦、拯救、感恩的循环在一次又一次地加深。
1653年,也就是他25岁的那年,他加入了一间非国教的教会。
当时英国国教和非国教教会并存,许多不同的宗教团体纷纷产生,有上层的团体和下层的团体。
下层的团体通常被称为清教徒教派。
起初清教徒是一个绰号,这些人觉得英格兰教会在穿着、宗教仪式和教义上都与罗马天主教并无二致,因此想净化教会,摒弃其中许多的宗教仪规。
在这些清教徒之间,又有不少分歧。
有些人对另立教会不抱希望,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责任似乎就是留在英格兰国教教会,与那里发生的一切作抗争。
还有一群人以“持异见者”而闻名,他们的另外一些绰号反不为人知。
他们觉得英格兰教会已经走得太远,很难再加以纠正,重回《圣经》的原则。
因此,他们认为,除了离开国教教会,别无选择。
约翰?班扬加入的就是这样一家“持异见者”的教会。
而这间教会在施洗的问题上倾向于浸信会的观点。
两年后,班扬的妻子去世;同年,班扬所在的那间教会的牧师约翰?纪福特也去世了。
纪福特的布道对约翰?班扬的一生影响很大。
他死后,会众邀请班扬作他们的牧师,为他们布道。
其实班扬并没有受过正式的训练。
三年后,即1658年,班扬接受了他们的邀请。
同一年,伟大的克伦威尔也去世了,他的一个儿子试图掌管政权,但他太软弱无能。
许多人对克伦威尔统治下的持续不断的高压政策早已不满。
两年以后,也就是1660年,查理二世重新登上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复辟。
王室重新成为英国的统治者,随之而来的是对英国国教教会的绝对效忠。
议会也从支持清教徒转变为支持国教。
这样,国王和议会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承认英格兰教会为不列颠国的唯一的合法教会。
在这种情况下,“持异见者”的处境日趋艰难。
当时,约翰?班扬不仅在他自己的教区传道,而且还探访周围的一些村庄。
1660年的一天,当他正在一家农场进行布道的时候,警察以无执照布道的罪名将他逮捕。
那时候,布道许可证只颁发给接受英国政府管理,并在英格兰教会登记的注册牧师。
法庭对班扬的判决是这样的:“约翰?班扬,裴得福郡人,是一个……的劳工,自从……年以来,他故意不上教堂(指的是国教教会),不听道,却主持数个非法的秘密聚会,扰乱民心,违反了国王陛下的法律。
”约翰?班扬因此被判十二年的监禁。
他入狱时32岁,直到44岁才获释。
在这期间,他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宽松,他可以到监狱外探访朋友;有时他不能外出,但朋友可以来探访他;有时对他的限制非常严厉,折磨审讯不断。
他写到:“我发现自己疾病缠身,站立不稳。
我被迫离妻别子,在这个地方忍受骨肉分离之苦。
这一切痛苦不仅是缘于我对世俗享乐的贪爱,而且因为我想到如果我被迫与我可怜的家人分离,他们可能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匮乏。
我那可怜的失明的女儿玛丽,她尤其令我牵挂。
唉,一想到我的玛丽所要忍受的,我就心如刀绞。
可怜的孩子,你在这个世上会遇到怎样的苦难啊!你会被鞭打,不得不乞讨,忍饥挨饿,衣不蔽体,还有千千万万无法想像得到的灾难。
我是不能见到你们,但愿这风儿能把我的思念吹到你们心里。
哦,我也要提醒自己,要把你们都交在神的手里。
可是离开你们实在让我痛心。
”1672年,他终于获得赦免。
新国王意于复兴罗马天主教。
为此,他作了一个政策性的决定,释放所有的“持异见者”,企图让这些人在推行英国国教的各团体之间引起更多的纠纷,以便可以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
就这样,约翰?班扬获得了释放。
获释后,他马上重返讲坛,在各村之间巡回讲道。
约翰?欧文是班扬最熟悉的清教徒作家之一,他共有二十多部作品流传于世。
他当时是国王的大臣,是一位法庭布道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他到伦敦地区时,常常去听约翰?班扬布道。
一次,国王听说约翰?欧文常去听班扬讲道,就问欧文:“我不明白像你这样一个学识广博的人,为什么要去听一个从未受过教育,未受过训练的人讲道。
”约翰?欧文回答得非常巧妙:“陛下,若我能拥有那补锅匠布道的能力,我宁愿放弃我的知识。
”约翰?班扬在布道方面的恩赐的确是独一无二的。
他能巧妙地抓住听众的心,在写作上也如此,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他独特的风格。
1675年年底,他第二次被投入监狱,这次又是因为根据法令,传道人必须持有执照才能布道。
班扬的罪名是非法传教。
幸运的是,这次监禁持续了不到一年。
这样,约翰?班扬一生中共有13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
他心里一定常常纳闷:如果神果真呼召我传道,为什么我会在监狱里呆这么多年?使我这么多年与会众分离?我本可以布更多的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他肯定能发现自己饱经磨难的原因。
正是在狱中期间,班扬得以全力以赴地撰写《天路历程》。
这本书日后成为历世历代读者的祝福,这想必是班扬从来没有预料到的,但神确实这样成就了。
班扬在第一次监禁时着手写这本书,大约是在第二次监禁时完成的,因他第二次出狱后,《天路历程》便首次出版。
这本书流传之广,翻译的文字之多,仅次于《圣经》。
人们读的次数越多,越深入,就越会发现它是如此优美,如此生动地昭示了神圣的真理。
书中有许多地方与主耶稣用比喻讲道时的风格很类似。
班扬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揭示了深奥的真理。
后来,约翰?班扬撰写了《天路历程》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离开毁灭城,奔向天国城。
这个故事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班扬自己的生平,以及他生命中不同时期悔改的历程。
他自己生活中经历的许多事在基督徒的天路遭遇中得以反映。
事奉多年,班扬亲眼目睹许多人走过了同样的历程。
同时主也用不同的方法引领他们,在同一条天路上经历不同的事,进入不同的广度和深度。
他从中取材,写了该书的第二部分,这回主人公不再是基督徒,而是女基督徒。
他以他在事奉中所见的不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作原型,描写了基督徒的妻子和几个邻居的经历。
在这里我们略举一个例子。
在书中有一位害怕先生,他走的路与勇敢先生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