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性质的文化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语文学科性质的文化性

【摘要】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历来都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现在比较趋同的看法是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又肩负着记载、传播、学习文化的使命。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对文化性的强调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本文在对语文学科性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的文化性,重点论述它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语文学科;性质;文化性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全面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育,对于语文学科性质始终存在着许多讨论,现在比较趋同的看法是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又肩负着记载、传播、学习文化的使命。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对文化性的强调正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并且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系统性、理论性都极为突出,而它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较其他学科复杂很多。要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首先要了解“语文”这一名称的来历与含义。

1.1“语文”名称的确定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实行

分科教学,1903年清政府颁布可《奏定学堂章程》,在规定的必须课中有中国文学、读经讲经两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课程,至此。语文才从多学科的融合中分化出来,单独设科。至1904-1949年,课程名称使用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读经讲经、国文、国语等,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才正式使用语文这个名称。

“语文”这一术语是在“国语”和“国文”并存时期(1920-1948)由朱自清、叶圣陶及其他教育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中开始使用的。一开始使用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1)国语和国文的合称(2)语言、文字(3)语言、文化(4)语言、文学(5)口头语和书面语(6)现代语、文言文(7)语言和文章。这些说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语文”的含义,自有道理。归纳以上的看法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文字、文学。

1.2语文学科的性质

语文学科的性质较其他学科复杂很多,争论也最多。早在1934

年叶老就指出:“国文这一科,比较动物、植物、物理、化学那些科目,性质含混很多。有些人以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是由国文科负责。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种种的看法,各不相同的认识。如果一百位国文教师聚在一起,请他们各就自己的见解谈国文科究竟

是什么性质,纵使不至于有一百个说法,五十种不同的见解大概是有的。”从这段话中我们能看出要对语文学科定性是非常难的。历史上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众说纷纭,但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949年以来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是工具性,二是工具性和思想性(或文道统一),三是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四是人文性,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的,不可能是凝固封闭的,更不是一层不变的。这就象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在当时它只是用于占卜的工具,无所谓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文字的演变,它的价值才越来越突现出来,成为人们了解远古时代的人们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活化石。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提出也是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关照人自身的

人本思想的体现。

2.语文学科性质的文化性

依据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语文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我们就要问文化性是不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呢?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而文化性处处渗透在这两个基本属性中,因此,文化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2.1文化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从工具性的角度我们来看语文学科的文化性,语文是记载、传承、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

而任何学科都不具有这一特点。从人文性的角度我们来看语文学科的文化性,人文性本身就是人性和文化性的合称。人性,就是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正常情感和理性。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爱社会,关心人类命运,体现人文关怀。“文化”这个词,对文化做一个具体的明确的解释确实太难了,历史上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角度都不同,但他们大多共同揭示了文化的特有内涵。英国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总体”;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我们可以参照这些观点对文化

大致下一个定义: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形态、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一切有价值的精神的、物质的民族积淀。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语文教育,功能就在于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培养人生能力,在于促进生命个体的整体生成,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建构完整的人。语文教育也就要使学生能够吸取文化的营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人生境界作用是巨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文化性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2.2语文学科性质文化性的表现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虽然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形式有许多,如音乐、舞蹈、美术、建筑、雕塑等,但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交际功能中它无不承载和反映着民族的事、理、情、态,表现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承载着丰富的、灿烂的民族文化。所以,语文教育可以说就是关于民族母语的教育,学语文就是学文化,文化文化,以文教化,实质是人化、民族化,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是陶冶人性,促进个体生命整体生成的文化过程。文化是人创造的,语言文化陶冶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失去了灵魂,语文教学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的美好韵律,知言养气,养浩然之气;读书美身,塑造完美人格。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就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了举世瞩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