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知识点课堂导练学案19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学案19:1.2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认真阅读宪法所规定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并认真思考我国的国体及其本质
教学难点:法律和自由的关系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新课导入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内容请学生回答: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
2、我国人民民主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与国家之间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的统一上。
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任务:解释什么是人权并对人权的表现进行举例
向学生提问:人权和主权谁更高?
点评: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学生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
问题
探究四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它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
坚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教师提问并让学生在课本P6至P7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作以点评
学生认真听阅读课本后举手回答该问题
知识拓展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的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2019-2020年高考政治《把握思维的奥妙》复习课精品导学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把握思维的奥妙》复习课精品导学案一、考纲要求: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崇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核心线索:一个概念:意识一个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两个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能动性三、命题规律:1、从内容看,意识能动作用、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几乎每年都有所涉及,物质决定意识考查较少。
2、从形式看,往年高考中,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选择题往往以漫画、古诗文、名人名言以及热点材料为考查背景。
非选择题往往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尊崇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考点梳理:考点1: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的反应特性___生物的反应形式__动物心理__人的意识。
(2)意识更严重的是_____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_____产物,社会的产物。
结论:从起源看,意识是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_________。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_____的机能。
注意问题:A、大脑不等于人脑B、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了人脑就有意识D、电脑有意识,可以取代人脑E、区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3、意识的内容(1)意识是_________(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_________的反映。
注意问题: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不能独立存在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例外的人因立场、思维方式、方法和知识构成等例外,意识例外D、意识的形成过程: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4、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_____是本原的,_____是派生的,物质_____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015届高考政治备考知识点导学案19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____________。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____________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____________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判断改错题
1.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4.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5.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课前完成
课堂研讨
备注
[探究一]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对传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2.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________。
人教版2019年高中政治必修一全一册导学案579页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1 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目标导航] 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重点) 3.能够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措施等相关问题。
4.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课前自主学习KEQIANZIZHUXUEXI1. 商品(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Ⅰ .变质食品、假冒伪劣产品是商品吗?提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变质食品、假冒伪劣产品不具有商品应有的使用价值,因而不能作为商品出售。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Ⅱ .“企业只关心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只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没有认识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企业不仅关心商品的价值,也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质量不好,价值则难以实现。
作为消费者,不仅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关心商品的价值,总是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两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点。
Ⅲ.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大小之分吗?提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分,因为它们在质上是不同的,不能做比较,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们的需要也不一样,人在饥饿时迫切需要食物,这时食物比其他东西更能满足人的需要。
使用价值只有高低、好坏之分,比如设计的合理性、质量的高低等。
2.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 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 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但货币主要是以自身价值表现、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不能认为是商品。
Ⅳ .对纪念币如何正确认识?提示:纪念币的种类分为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学历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走进思维世界》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的学习主题为“走进思维世界”,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思维的含义、特性和作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建立起对思维世界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思维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理解思维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对思维的重视和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思维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能力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思维活跃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思维的含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思维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思维方法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经验。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思维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思考题:举例说明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经验。
(2)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学历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把握辩证分合》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辩证分合的初步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辩证分合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事物发展中的分与合、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全面、动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理解辩证分合的基本含义,认识分与合是事物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2. 掌握辩证分合的原理及其在社会发展、自然现象中的体现。
3. 学会运用辩证分合的思维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4. 培养从全局和局部、过程和结果等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及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辩证分合原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分合现象(如分裂与合并)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辩证分合的概念、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如国家政策调整、企业发展等),分析辩证分合的实践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辩证分合的理解及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重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辩证分合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辩证分合的思维方法分析一个具体问题,并写出分析报告。
3. 作业评阅:教师评阅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运用能力。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总结学习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及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2019-2020年高三政治学案全套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政治学案全套人教版模块一我国的国家制度模块二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模块三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模块四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模块一我国的国家制度【知识网络】第一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
二、命题落点:1.国家性质中的国家的主权属性、社会属性,例3。
2.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例1。
3.我国国家职能的内容,例2。
【典例精析】例1.(2005·北京春招,30)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有①改善投资环境②加强直接管理③完善基础设施④维护市场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C 该题考查的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经济常识的内容,借用过来。
教材中只讲国家职能,并没有单独讲政府职能,这就需要考生活用知识,不能照搬教材。
例2.(2005·上海单科,10)1994年以来,上海市先后免费开放122座公园,使3亿多人次更多地享受到亲近自然的机会。
这是市政府履行()A.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B.建设政治文明的职能C.维护社会安定的职能D.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解析:D 国家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公共设施属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故选D,与A、B、C无关。
例3.(2005·滇、甘等,35)国家在发展经济、教育和文化,保护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国家的()A.统治属性B.阶级属性C.主权属性D.社会属性解析:D 主要考查识记能力,排除A、B、C。
只能选D。
【常见误区】在把握国家职能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分:一、把握本质:经济职能是围绕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展开的。
如财政、金融手段的运用,打击假冒伪劣、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侧重于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工作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
2019届高考政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考点复习导学案.doc
2019届高考政治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考点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导学案一、考点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4、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6、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二、考情分析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天津文综,7,4分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福建文综,30,4分海南单科,9,2分宁夏/辽宁文综,16,4分民主决策、负责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海南单科,24(1),11分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江苏单科,14,2分广东单科,,2分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江苏单科,15,2分【知识梳理】一、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民主选举面面观 2、选举方式的选择(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已经竞选的优点及局限性。
①直接选举定义,直接选举的优点和缺点。
a直接选举定义: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b直接选举优点:能更直接的反映民意。
实现选民的意志。
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
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c直接选举的局限性:在选民人数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
选举成本高。
②间接选举定义,间接选举的优点和缺点 a间接选举定义: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上一级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b间接选举的优点: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
c间接选举的局限性: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必须采用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
(3)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适合我国国情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的选举方式教学资源集散地。
2019-2020学年导学同步人教版通用高中政治必修三学案: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学案2
姓名,年级:时间:学案2 文化塑造人生课标要求赏析优秀文化作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明确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知识梳理1.丰富精神世界(1)原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要求: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及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②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试判断: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具有决定作用。
( )提示错误.优秀文化是塑造人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也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能将文化的影响作用看作决定作用.2.增强精神力量(1)原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2)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种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试判断: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提示错误。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使人精神萎靡。
重点突破丰富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内涵强调优秀文化通过特定的环境或者一定形式的活动,使人的知识领域不断拓宽,思想水平不断提高强调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主要表现为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侧重点侧重人的主观领域,强调人的主观精神感受(侧重广度)侧重具体行动中文化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侧重力度)举例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阅读美文、欣赏精美歌舞和电视剧,使人开阔视野、知识增加、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以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使党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激发着人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和力量相同点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人们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精神世界,二者具有统一性,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醒关键词区分丰富精神世界与增强精神力量1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常用:欣赏到、感受到、享受了、体验到、体味到、领略到、修养、境界等词语。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政治学案(部编版)必修4第十九课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核心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019高中政治导学案 必修3:9.1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学习目标】1、理解并记住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内容及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辨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3、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学习重点与难点】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95-99页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
一、问题导学1、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
2、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是否矛盾?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二、知识梳理(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1、中国近代文化衰微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怎么办)?①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④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使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3)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为什么)?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教材第97页最后一段)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十三课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学历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程学习主题为“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意在培养学生具备前瞻性思维,理解创新思维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本课将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点,明确其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事物,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以及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其是否积极投入学习过程。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创新思维的小论文或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文字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 期末考试评价: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创新案例,引出创新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论学习:讲解创新思维的含义、特点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的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曾经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经历,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作业。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创新思维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一篇关于创新思维的小论文或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学案19:1.2 文化与经济、政治
文化与经济、政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归纳、比较鉴别文化现象的方法,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情参与,高效学习,感受文化的力量,增强文化竞争意识。
学习重难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体现;(重点和考点)2.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难点和考点)『考点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学情分析』本节课知识有难度,高二学生需加强理解。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内容回顾旧知:文化的力量基础知识感知阅读课本9—11页,思考以下知识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即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____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____是基础,____是经济的集中表现,____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____、____所决定。
(2)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____。
①文化反作用: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表现在:不同____的文化,影响不同____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____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探究:①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必然会与经济、政治同步变化发展?原因何在?②文化对经济、政治总是起到积极和促进作用吗?(3)文化有其自身的____和相对的____。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因为,文化有其自身的____性和____独立性。
事实上,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绝对同步的,二者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①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例如,诗词歌赋、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
高三政治知识点课堂导练学案40
一、学习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课前自主学习内容:(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依法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得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2022届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九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四十七课把握逻辑要义学案部编版20210
第四十七课把握逻辑要义探究活动落实素养课标要求学习清单核心素养把握逻辑要义;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1.描述与分类:①逻辑的分类及含义,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含义,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内容。
②识记同一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同一律的要求。
2.解释与论证:①遵循矛盾律的原因,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②矛盾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矛盾律的要求。
3.预测与选择:①矛盾律的思维规X,排中律的思维规X,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及思维规X。
②排中律的公式,理解其意思,并进一步明确排中律的要求。
4.辨析与评价:①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
1.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2.科学精神: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考点一“逻辑”的多种含义精梳细理——重基础一、“逻辑”的不同用法1.不用含义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不同用法“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含义(1)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
(2)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高效课堂导学案-【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案(五)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2个课时)第二框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时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懂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难点)2.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重点)4.理解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重点、难点)5.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2.科学精神:通过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前进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理解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检、导】(一)新知探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本P25-P30,独立完成相关的填空或问题)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起止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
★【注意】: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一化三改”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它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为什么)(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2022届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九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四十六课走进思维世界学案部编版
第四十六课走进思维世界探究活动落实素养课标要求学习清单核心素养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1.描述与分类:①思维风格具有差异性,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思维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②思维形态的分类,思维的基本形态。
2.解释与论证:①思维有共同特征,思维的意义,思维的作用。
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
3.预测与选择:①思维的类型。
②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
4.辨析与评价:①思维的作用。
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
科学精神:把握思维的属性与特征。
以概念为思维的基本单元为抽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考点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精梳细理——重基础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想一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存在什么关系?2.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具有概括性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3.思维具有能动性(1)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2)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法国作家雨果说过:“迟早有一天,欧洲大陆的所有国家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________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迈出欧洲一体化的步伐,雨果的预言被印证了。
()
A.1949B.1950
C.1952 D.1951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题,应选C项。
答案:C
2.下列对欧盟宗旨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②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③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④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欧盟宗旨的识记能力。
其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
①②③④都是对欧盟宗旨的正确认识,故选D项。
答案:D
3.欧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中重要的一极,表现在()
①强大的经济实力②有权制定国际贸易规则③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④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影响,
发挥着重大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欧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欧盟实力首先表现在经济实力上;欧盟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欧盟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
故①③④应选。
欧盟无权制定国际贸易规则,②不选。
答案:D
4.中欧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包括()
①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②主张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③倡导多边主义④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与欧盟的关系。
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欧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中欧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多边主义,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主张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欧没有主张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
②不选。
故选C项。
答案:C
5.与其他区域性组织相比,欧盟有如下特点()
①它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②未能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③联合起来求和平、谋发展是启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直接动力④欧盟是由成员国组成的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区域性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①③④从不同的角度正确阐述了欧盟的特点,应选;
②说法错误,不选。
答案:D
6.扩大后的欧盟,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量都超过了美国,并且欧盟成员国越来越用一个声音说话。
这表明()
A.建立政治军事同盟是任何国家都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世界出现欧美两强争霸格局
D.欧盟成为一个新的主权国家
解析:扩大后的欧盟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体和独一无二的政治体,这将加剧美欧在政治、经贸乃至军事领域的竞争、摩擦和矛盾,也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故选B;外交并不一定都要建立政治军事同盟,故A不选;C、D两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答案:B
7.欧盟原有15个成员国,到2011年已扩大为27个,人口从原有的亿增加到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从原有的9万多亿美元增加到14万多亿美元。
欧盟的扩大()
①已使欧盟成为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手②有利于加强集团同外部世界的竞争,加速本集团的发展③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欧盟内部市场,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④表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欧盟的扩大说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所以应选②③④。
①说法错误。
答案:B
8.2011年3月,欧盟春季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开幕。
欧盟27国领导人重点讨论了2011年的欧盟峰会欧债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
这体现了欧盟()
①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②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③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重大作用④以磋商代替谈判的全新的合作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显示,欧盟首脑会议的召开,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选②③。
①在材料中未体现;④并非欧盟的特点。
答案:C
9.欧盟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问题,主张在解决重大国际
问题上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这表明()
A.欧盟是联合国领导下的专门机构
B.欧盟在联合国占据重要地位
C.欧盟主张多边主义方针
D.欧盟的宗旨是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欧盟是联合国之外的单独的国际组织,A、B两项观点错误。
题干中欧盟的主张体现了多边主义的特点,应选C项。
欧盟的宗旨是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世界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D项观点错误。
答案:C
10.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是欧盟的()
①政府间机构②超国家机构③代表成员国的利益④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考查识记题,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是欧盟的超国家机构,它们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11.自伊朗核问题出现以来,欧盟一直扮演与伊朗谈判的主要角色,并几次化解危机。
这表明欧盟()
A.在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负有特殊责任
B.积极维护联盟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C.坚持单边主义方针,独立解决伊朗核问题
D.力争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考查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欧盟积极参与解决伊朗核危机谈判体现了欧盟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
A、C 两项说法错误,B 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答案:D
12.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国际事务、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这是因为()
①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②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国家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消失④国家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国家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依然很大,③本身不符合现实。
答案:C
13.近年来,我国政府领导人频繁出访欧洲,表明了对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欧结盟的目的是促使欧盟各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而对外政策则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D.国际关系随着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我国高度重视中欧关系的目的不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故A错误。
答案:A
14.历经半个世纪,欧洲联盟已成为一个集政治实体与经济实体于一身的国际组织。
成员国已经由6个发展到27个,拥有近5亿人口的共同市场,约3亿人拥有了统一的货币,对外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欧盟的集团优势地位,使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②欧盟的经济实力强大③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起着决定作用④欧盟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都有突出的地位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③说法错误,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上欧盟不能起决定作用。
答案:B
15.《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指出,欧盟经济发达,技术先进,资金雄厚。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
双方经贸和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这表明()
A.中欧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过分歧
B.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
C.中欧各具经济优势,互补性强
D.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互不构成威胁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A、B、D项不合题意。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