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第19课学案

合集下载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学习目标1.掌握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等基础史实。

2.理解七七事变为什么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二、自主预习1.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叶挺任军长。

2.1937年11月,上海失陷,结束。

3. ,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三、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一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材料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2)材料二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四、随堂演练1.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八一三事变D.日军南京大屠杀2.“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在卢沟桥事变中为国牺牲的将领有()①邓世昌②佟麟阁③赵登禹④王铭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在南京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

“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A.鸦片战争B.旅顺大屠杀C.南京大屠杀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中国近代史上,佩戴图中所示臂章的军队,应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长征时期D.十年内战时期5.它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它是中日双方右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状况及其影响。

2、通过争论科举制的影响,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学问分析问题的力量。

3、通过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育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争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比照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索我国训练现状的缺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良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熟悉科举制度的消失,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缘由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进展的需要,学生熟悉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局部;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熟悉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进展具有突出奉献,从而鼓舞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争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索: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消失盛世景象?提出思索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乐观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根底。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擅长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仔细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教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稳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心集权,他打算进展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方法?(教师讲解)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的三个阶段: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教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头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大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头屡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教师简介)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争论:科举制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训练、社会冲突、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富强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日影响的角度分析。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学案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学案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背景、爆发、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全面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掌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在思想上认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形成社会主义最终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发展观念。

主体知识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1.历史条件①19世纪60年代,沙皇政府进行改革,推进,为创造了条件,使俄国发展成中等发展水平的帝国主义国家,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由于改革,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在西方列强中处于,使社会矛盾集中尖锐,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俄国的,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和,激化了各种矛盾。

④俄国无产阶级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还拥有广大的同盟军农民。

2.酝酿准备:阅读下列一段文字,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1917年3月,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莫斯科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人民委员会形成了两权并立的局面,他们退出了“一战”,加速了一战结束的进程。

所以我们说:“战争引发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

二、概况1.爆发:1917年11月6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攻占,推翻,取得起义胜利。

2,建立政权:全俄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通过了《》和《》,选举组成,世界上国家诞生。

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苏俄政治体制建设初具规模。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的束缚和的统治,建立起专政,开辟了的2.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革命。

它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同时给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课题:第 19 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2. 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3. 通过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学习,感受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 难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提问:这幅图描绘了什么场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①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②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①展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图片及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②组织学生讨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原因,教师进行总结。

(3)人口的增长①展示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增长的状况。

②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 课堂小结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4.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并写一篇短文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图片、史料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贡献。

2. 掌握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2. 学生对古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科技发明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2. 多媒体设备。

3. 图片、实物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古代科技发明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教材第19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实物等教具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3: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你们对古代科技发明有什么了解?2. 你们认为古代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3. 你们觉得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Step 4: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Step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科技发明,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基本情况和影响。

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实物展示、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深入探讨古代科技发明的具体细节和影响,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拓展。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
长城实验学校2015年春季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川教版七下第19课明清小说
执教人
主备课人
魏砚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设计
集体备课内容
学生活动
修订内容
【情景创设】
【课堂进行时】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练习册P65知识结构填空
明清小说
小说
作者
时代
题材
内涵
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明朝
三国纷争
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
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明朝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学生阅读教材填空
抽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揭露社会黑暗,鞭挞当权者的统治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

吴承恩
明朝
民间流传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
反映了人民群众蔑视封建统治权力、敢于反抗的压迫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自助、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师生活动过程设计目的分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播放视频《盛世滋生图》,引入课题。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介绍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学生看视频,感知清朝前期经济的繁荣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检查自学情况引起学生展的背景。

(2)学习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③庄稼方面种植④经济作物种植(3)讨论: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回答学生交流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了解相关史事: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4.学习第二部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学习手工业的发展。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2)展示图片,重点介绍丝织业。

(3)播放视频探究,找代表回答学生看视频,深刻领会康乾盛世的表现学生从课本中培养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苏州缂丝》,让学生感知中国手工业的极致作品。

(4)图片展示景德镇的四大瓷器。

(5)介绍清朝前期工厂手工业的发展。

(6)讲解商业发展的表现。

(7)介绍商业城镇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上找到“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分别对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行回答学生读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归纳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的地点。

初一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下历史第19课学案

初一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下历史第19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2、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十分重视,大力推行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清朝前期,面积不断扩大。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水利兴修方面,对、及等进行治理;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等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2.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集市、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著名的有和。

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到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严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的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模拟课例课程内容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教学目标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插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清朝前期,当西方已经开始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厂过渡、工业文明社会逐步确立起来之时,中国仍然处在典型的农耕文明时代。

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原有的形态下继续发展并达到顶峰。

和过去历朝历代一样,社会动乱的结束,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清朝前期农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到极致。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与其他农副产品,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清朝前期的商业发展,表现为从农村集市到小型工商业城镇和大城市的发展都超过了前代;地域性的商业群体如晋商、徽商也得到了发展。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发展,使清朝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安定,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兴盛局面。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第一个学期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的阅读能力和提取基本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插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通过问题探究、设计活动,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案1: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学案1: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学习目标】1.掌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主要历史条件和主要特点。

2.掌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过程和重大事件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俄国、资本主义世界和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重点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过程、重大事件和历史意义。

(2)难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的主要原因和历史条件。

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学法指导】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对于十月革命的分析要注意从偶然性和必须然性的结合去考虑。

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必然不会长久,注意从两个政权的性质和代表阶层的利益去分析把握。

④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

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本课历史图片和录像资料较多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知识链接】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主要特点及其胜利的原因1.历史条件。

(1)主观原因:①根本原因: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

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不仅下层群众要求改变现状,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通过推翻沙皇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这使得发生一场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

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旧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初中历史七下第19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第19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第19课教案
1.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2. 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能够分析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学准备:
教材:《中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教具:图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并提出问题:你知道科举是什么吗?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
二、讲解科举制度(15分钟)
1. 命题人:皇帝或皇宫中的命题官;
2. 设难: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庙试、乡试和会试;
3. 内容:主要考察文才和诗赋。

三、讨论科举的影响(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并向全班汇报。

四、总结科举的作用和意义(10分钟)
老师总结科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争取进入士子阶层。

五、课堂作业(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通过调查和查询资料,了解他是如何参加科举考试,并最终成为功名显赫的士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能够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能够分析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初中历史19课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19课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19课人教版教案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9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四次侵华战争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四次侵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四次侵华战争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和平发展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四次侵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难点:四次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是什么?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对中国鸦片贸易的需求、中国的封闭政策等。

3. 学生分享鸦片战争的过程: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南京条约》等。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领土和主权、五口通商、关税降低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它与鸦片战争有何不同?2.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由于英国不满足《南京条约》的成果,企图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英法联军入侵、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等。

4. 学生分享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更多领土和主权、洋务运动的兴起等。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日甲午战争是由于日本企图侵略中国,争夺东亚霸权而发动的。

初中历史19课教案

初中历史19课教案

课题:1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等。

2. 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 请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初中历史19课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19课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19课人教版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九课巩固扩充——大航海时代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2.了解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探险的主要航海家和重要航程。

3.理解大航海时代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2.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探险的主要航海家和重要航程。

教学方法:
1.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教学板书。

2.学生复印资料。

3.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播放,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大航海时代的定义和
意义。

二、整体学习:
1.讲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介绍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探险的主要航海家和重要航程。

2.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大航海时代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三、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确保学生对大航海时代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四、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大航海时代的内容,并写一篇有关大航海
时代的文章。

五、课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导下节课的教学准备。

教学反馈:
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对大航海时代的掌握情况,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自学情况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6)讲解商业发展的表现。
(7)介绍商业城镇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上找到“舟楫塞港,街道肩摩”、“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分别对应的地点。
(8)读材料并思考:结合所学,指出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9)学习徽商和晋商以及各自的典型代表。
(10)知识拓展:了解“康熙时期国库充盈”。


(4)了解相关史事: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
4.学习第二部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学习手工业的发展。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
(2)展示图片,重点介绍丝织业。
(3)播放视频《苏州缂丝》,让学生感知中国手工业的极致作品。
(4)图片展示景德镇的四大瓷器。
(5)介绍清朝前期工厂手工业的发展。
(11)播放视频《康乾盛世》。
(12)总结得出“康乾盛世”: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5.学习第三部分:人口的增长
(1)从原因、表现和影响三方面去讲解人口的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导语】历史因为它曾经存在,所以人们一直在探究它的发生、发展,这也使历史成为一门魅力十足的学科。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门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朝社会历史、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程,本教案旨在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教材分析】本课程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经济基础、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具体来说,本课程介绍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探究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社会重大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

b.了解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b.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c.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情感目标:a.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b.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经济。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课题本课程主要讲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究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并说明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经济的影响,进而引导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导入活动老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因素及其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前提供家庭作业细节,教材P92第一段)3.导入问题天子为什么注重保全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二、讲解与学习1.经济基础的发展1)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2)中国的交通体系——运河和官道的建设增加了城市之间的联系。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1)运用制丝技术和棉纺技术推进手工业生产。

【新】《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学案)(含答案)

【新】《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学案)(含答案)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知道《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讲述拿破仑主要活动。

2.分析拿破仑帝国兴亡原因,分析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人物功过。

【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难点】对拿破仑的评价。

【自主突破】一、旧制度的危机1.背景: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

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的发展。

2.运动的时间:宣传的思想: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3.运动的中心:4.涉及的区域:欧洲其他国家5.运动的性质:6.意义或影响:这是一场伟大的,为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法国大革命1.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2.爆发的导火线:3.爆发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

4.革命的发展:(1)通过了多项法令,废除了种种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

(2)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了,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3)1791年,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4)曲折:被迫接受宪法,暗地里致信呼吁欧洲各国君主。

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联军,进逼法国。

(5)瓦尔密战役击退侵略者。

(6)废除君主制,成立。

(7)1793年被以叛国罪送上断头台。

(8)打退反法联盟军队,平息国内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9)雅各宾派的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新的反法联军又卷土重来。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三、拿破仑帝国1.建立:(1)背景:当时的法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2)政变:1799年11月,__________发动政变,组成了新政府,很快建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

(3)称帝: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史称“________”,拿破仑加冕称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精品试卷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2、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十分重视,大力推行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清朝前期,面积不断扩大。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水利兴修方面,对、及等进行治理;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等髙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2.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集市、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著名的有和。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到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末年,发
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严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的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材料三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时期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3)材料一、二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3)材料三说明当时还存在什么现象?为什么?
●知识建构:
文档说明
(Word文档可以删除这部分)
专注于精品小学试卷教案合同协议施工组织设计、期中、期末等测试文档解放你双手,时间就是生命,工作之外我们应该拥有更多享受生活的时间,本文档目的是为了节省读者的工作时间,提高读者的工作效率,读者可以放心下载文档进行编辑使用.
文档来源网络,由于文档太多,审核有可能疏忽,如果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本店马上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