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详细规划原理_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按章含答案第2(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雅典宪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1)城市活动可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
(2)在思想上已经有所认识,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改善居住区的环境,是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
(3)“功能”分区的理论,即让四个主要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按各自功能要求找到合适的位置。
2.1939年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即:(1)规模;(2)边界;(3)开放空间;(4)机构用地;(5)地方商业;(6)内部通路系统3.“小区规划”的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主要思想是把小区作为居住区构成的细胞,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
也不仅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控制,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它天然干道、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河流等)为界。
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把公共建筑、绿地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道路与四周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区别,公共建筑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常必需品的供应,而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4.城市景象包括的五个要素有: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第10(三)章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什么?答: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根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2.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具体任务是什么?答:(1)确定发展目标。
一般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来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2)合理利用土地。
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种类、使用性质、功能分区、开发强度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和节约城市用地。
(3)组合空间布局。
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
(4)安排建设部署。
要制定中、长期发行咱目标,近期建设目标相和当前建设项目的安排。
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 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 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 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 “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第第十十一一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北 宋 东 京 开 封 城 平 面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 置方式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 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 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 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第二第十二十三三页页,,共共11141页4。页。
我国50年代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规划平面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 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 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第二十八页,共114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 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 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 居室的作用。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 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第第四四十十三三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产生背景: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安全性和私 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 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 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20212 学分:6 总学时:102居住区规划设计 020212 (a)总学时:51 大纲执笔人:姚栋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属于建筑学本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目的在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尤其是与居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相关的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学生初步掌握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团队组织等三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1.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基本教学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即理解并落实相关规范、规划指标等技术要求(包含容积率和建筑面积、退界、间距、朝向和日照、道路组织和分级、停车、绿化、消防、套型,以及空间布局与用地平衡等10个知识点);以及掌握并运用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景观要素等设计技能。
2.2.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由基础技能与实验性设计的两个环节组成。
基础技能包括掌握公共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了解住宅建筑与街区的历史演变、类型发展、地区规范、功能要素、空间形态、建筑防火和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要求,具备应对综合问题的设计能力。
实验性设计则强调在对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对大量性的住宅设计课题提出实验性的解决方案。
2.3.团队组织作为本课程基本要求,不仅取决于建筑学本科设计基础课序列中第一个团队成果的性质,也取决于居住区规划的工作方式。
在教学中应强调团队合作设计的组织与协调,提高田野调查、程序规划、模型制作、汇报交流与成果表达等五个环节中的团队组织与合作能力。
并通过团队合作启发学生对于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尝试从专业视角对社会议题做出反馈。
三、课程基本内容课程的设计主题为特定城市地块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单体建筑设计,相应形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个规划教学单元由小组团队合作完成,后一个住宅单体建筑设计单元由个人完成。
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居住区原理讲授、基地参观、调研与资料收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设计、材料与细部深化与公开讲评等教学环节。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介绍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一、居住区规划的原理1. 人性化原理人性化原理是居住区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习惯的居住区,可以使居民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社区性原理社区性原理是指将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社区,每个社区内部设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
社区之间通过道路、交通线路和绿地相连,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社区性原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增加居民的互动和参与感。
3. 可持续性原理可持续性原理是指在居住区规划中考虑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并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居住区规划还应该考虑到社区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状况,提供适应未来需求的发展空间。
二、居住区规划的设计方法1. 空间布局设计空间布局设计是指居住区各功能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组织方式。
首先需要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和人口普查,了解居民的人口密度和需求。
然后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规划目标,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公园区等。
在空间布局中考虑到交通路径和便利设施,以确保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便利。
2. 功能分区设计功能分区设计是指根据不同功能的要求,将居住区划分为多个相互配套的功能区域。
例如,住宅区应该与商业区、教育区、医疗保健区等相连,方便居民的日常活动。
公共设施区应该设置在居住区的核心地带,以方便居民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绿地和公共空间的布置,以增加居住区的宜居性。
3. 交通规划设计交通规划设计是指为居住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道路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一、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要考虑居住者的居住需求、交通便利性、绿化环境、社区设施等因素,确保居住区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规划设计要合理布局,保证道路交通畅通,并留足足够的停车位。
要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增加居住区的景观美化和生态环保功能。
二、建筑设计要求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要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居住者的健康。
建筑的高度和密度要合理,不能给居住者带来压迫感。
同时,要考虑到防火、防潮、防震等安全因素,并设置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
三、生活设施要求居住区的生活设施要便利、完善。
包括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学校等,能够满足居住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外,要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四、社区管理和服务要求居住区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要规范、高效。
建立居民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居住区的管理,包括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维修、安全防范等。
提供居民活动和社交服务,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凝聚力。
五、环境保护要求居住区的设计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合理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减少噪音和污染源。
要合理规划雨水排放系统,确保居住区的排水畅通。
同时,要注重节能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六、居住区配套设施要求居住区的配套设施要完善,包括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
同时,要注重交通设施的建设,规划合理的道路和交通网络,方便居住者的出行。
为了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要设置良好的照明设施和监控设备。
总之,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是为了创造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各项规范要求的实施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居住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使居住区真正成为人们的家园,为居住者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能力测试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下列不属于镇规划强制性内容的是()。
A.确定镇规划区的范围B.明确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C.确定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内容D.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动和人口的流动趋势【答案】 D2、人类社会有着百万年悠久发展历史,但城市出现还只有几千年,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年左右。
A.1500B.2000C.2500D.3000【答案】 D3、下列不属于城市道路系统布局主要影响因素是()。
A.城市交通规划B.城市在区域中位置C.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D.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答案】 A4、要使政府公共投资真正能够形成合力,发挥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必须( )。
A.确定重点发展地区,策划和安排重大建设项目B.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C.立足现状,切实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突出问题D.重点研究近期城市发展策略,对原有规划进行必要调整和修正【答案】 A5、下列属于城镇型行政区通名是()。
A.①③④⑤⑦⑧B.①⑤⑦C.②⑤⑦⑧⑨D.②③⑤⑧【答案】 D6、关于我国古代城市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 )A.夏代一些城市已经有了一定排水系统B.战国时期都城形成了大小套城布局模式C.宋开封城居住用地布局采用是坊里制D.元大都基本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城市形制【答案】 C7、为了加强规划实施及其监督,( )把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内容规定为强制性内容。
A.《土地管理法》B.《城乡规划法》C.《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D.《中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行动计划》【答案】 B8、土地使用控制是指()。
A.为了保证良好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建设量和人口聚集量做出规定B.对建设用地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C.为了满足生产、生活良好环境条件,对建设用地上建筑物布置和建筑物之间群体关系做出必要技术规定D.对建筑群体环境做出控制与引导,即对由建筑实体围合成城市空间环境及周边其他环境要求提出控制引导原则【答案】 B9、不属于城市绿地中附属绿地是()。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答案集合
城市规划原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1.确定道路车行道宽度、人行道宽度和横断面组成的主要依据是( C)A. 干道网间距B. 干道网密度C. 交通量D. 道路网密度2.“G22”代码表示(D)A. 公共设施用地中第二个中类里的第二小类B. 公共设施用地中第三个中类C. 绿地中的第二个中类D. 绿地中第二个中类里的第二小类3.一般要求在冬至日中午前后至少有2小时的连续日照时间为( A )A. 日照标准B. 日照间距C. 日照质量D. 日照时数4.下列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A.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B.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C.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D.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安排5.城市中的公共绿地面积平均每人不得小于( B )A. 5㎡B. 7㎡C. 10㎡D. 15㎡6. 公路分为( A )三类。
A.国道、省道、市郊公路B.主干道、次干道、支路C.交通性、生活性、地区性D.一级、二级、三级7. 自然环境条件主要是指( A )等几个方面。
A. 地质、水文、气候、地形B. 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C. 建筑基地、地震和矿藏D. 太阳辐射、风象及温度、湿度8. 铁路客运站的位置在大城市必须深入城市,宜布置在( D )A. 城市边缘B. 距城市边缘2~3公里处C. 市中心内D. 市中心边缘9. 机场的选址应使( A )A.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B.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C.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越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D.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10. 城市设计的含义可以概括为( B )A.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设计B.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C.对区域规划的实施设计D.对详细规划的具体设计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干上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选错,该小题无分。
居住区与居住区规划内容和原则
城市居住区的类型和规模
■ 智能化居住区:智能社区的目标是沟通社区内部的住户、 住户与社区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开展综合信息交 互,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节能、高效的生活环 境,实现家庭智能化、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新世纪 风范的现代生活。
智能社区采用4C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 技术及IC卡技术)、构架智能结构与系统,结合服务与管 理,精密设计、择优集成、精细施工,提高住宅档次、推 动住宅现代化。我国正在建设智能社区,努力实现社区管 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使社区建设走 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的轨道,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 水平和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尽快形成信 息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 于社区安定和社会稳定。
② 按社区的地域分布划分 ■ 中心区社区、中心外围社区、边缘社区
③ 按社会—空间形态构成特征划分(指按社区建构的社 会历史背景及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 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房 地产开发型物业管理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
社区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而邻里 单位则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住宅规划 理念,对现代居住区规划产生极大的影响。
• 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 主要街景立面图 • 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
■ 规划设计说明及设计经济指标
• 规划设计说明 • 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
■ 符合城市中体规划的要求; ■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的原则; ■ 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
社区
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 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设计》(二)课程性质: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建筑设计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原则、空间布局、景观设计、建筑风格、绿色建筑等方面。
(二)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注重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性,注重绿色建筑和环保理念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实际案例和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估方式与标准(一)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践操作、期末考试等。
(二)评估标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一)教材:《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材(可选)。
(二)参考书目:《住宅建筑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
七、教学团队与教学设施(一)教学团队:本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准确、生动的授课内容。
(二)教学设施: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教学场地和设备,包括教室、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以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求。
同时,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以支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八、其他说明(一)本课程标准为参考性文件,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指对城市居住区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它涵盖了居住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区域布局、道路交通、绿地公园、建筑物等。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的健康和幸福感。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
考虑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应优先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
在规划和设计中要保留或改造现有的水域、绿地、山坡等自然景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和景观面积。
同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交通便利。
合理布局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确保便捷的交通出行。
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到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非机动交通的需求,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同时,也要合理规划停车场和公共停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绿地公园建设。
绿地是城市居民休闲和健身的重要场所,规划和设计时应注重绿地覆盖率和绿化率。
合理规划绿地的位置和大小,设计具有多功能的绿地设施,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同时,加强绿地的管理和维护,提高其利用率和质量。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建筑物的风格和品质。
合理规划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打造统一的建筑风格和形象。
注重建筑物的功能和品质,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度。
同时,也要注重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涵盖了区域布局、交通、绿地公园、建筑物等多个方面。
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不仅可以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相关规范,注重各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创造一个宜居、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以达到优化居住区生活环境和提高居住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首先,居住区规划应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利益。
规划者需了解居民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居住需求,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并确保居住区内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充足性和合理性,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功能的互补性。
规划者在确定居住区的用地布局时,要合理确定住宅区、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并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以确保各功能区相互衔接、便捷连通,提高居住区的整体效益和利用率。
第三,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营造。
规划者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绿地的分布,增加居住区内的绿化面积,提高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
同时,要加强对居住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和噪音防治,确保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第四,居住区规划要注重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规划者应鼓励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规划过程,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加符合居民需求。
此外,还要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和社交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居住区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原理包括考虑居民需求和利益、合理利用空间和功能的互补性、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景观营造、以及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参与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理,可以确保居住区规划的科学性、人性化和可持续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指导性文件。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良好的城市环境。
2.整体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整体性为原则,将城市的各个组成部份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适度规模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避免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
4.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宜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
二、城市规划的内容1.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各个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2.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铁路、公交、自行车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4.环境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绿地建设、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5.公共设施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2.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和具体细则,包括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和居住环境。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合理控制居住区的人口密度,避免因过高的人口密度导致居住区内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
同时,要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宜居性,包括绿化率、景观设计、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需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要保证居住区内的基础设施完善、便利。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业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居住区的综合服务水平。
另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和交通设施规划。
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道路布局、交通枢纽、停车设施等,以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和交通秩序。
同时,要鼓励绿色出行,推广公共交通、骑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最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还应注重居住区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要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安全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等,确保居民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组织、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打造宜居、便利、安全、环保的城市居住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位城市规划者能够认真考虑这些标准,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实现。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城市规划原理。
一、人本原则1.1 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应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1.2 人口分布均衡:合理安排城市内人口的分布,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或者分散不均,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1.3 人居环境优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控制等方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2.1 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2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城市绿色化和生态保护。
2.3 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空间布局原则3.1 合理用地: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2 城市紧凑化:通过合理规划建造密度和高度,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城市的紧凑性和交通便捷性。
3.3 城市分区: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使城市结构更加有序和合理。
四、交通规划原则4.1 公共交通优先: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4.2 步行和自行车便利性:提供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道,促进步行和骑行的便利性,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4.3 交通网络完善: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和交通枢纽,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五、文化保护原则5.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造、文化景观等,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5.2 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创造多元文化的城市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四、城市劳动生活方式:
• 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流动、第二职业、
工时制度的改革
19
五、城市家务劳动方式:家务劳 动的消耗时间
20
六、城市精神文化生活方式
• 自我完善 • 尊重 • 社交 • 安全 • 生存
21
七、城市人际交往方式
• 血缘 • 地缘生活方式:
• 组团:1000-3000人,300-800户为宜
33
• ③规划形式 • a.居住区——居住小区 二级 • b.居住区——组团 二级 • c.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三级
34
第五节 居住建筑及群 体规划
35
一、居住建筑规划设计
• (一)类型
• 1.按平面形式分类
• ①独院式(独立式)低层(1-3层)客户一般布
49
二、组合方式
• 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 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
自然地形和现状等条件的影响而定。
•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
有明确范围,组团之间可用绿地、道路、公建 或自然地形分隔,面貌较统一。
50
• 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 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
• CO2含量:0.05-0.1%
8
• (二)外部居住环境: • 1.居住密度 人口密度:人/公顷
建筑密度:20-26%
• 2.公共绿地面积大小 • 3.各类活动设施齐全程度 • 4.视觉干扰程度 • 5.室外通风、日照、防风、防晒等 • 6.室外噪声环境: • 白天(上午7:00~晚9:00)46-50dB(A) • 晚上(晚9:00~早7:00)41-45dB(A)
置独用院落,
• ②联立式(并联式)占地较多
• ③梯间式
• ④内廊式(长短廊)
• ⑤外廊式
• ⑥内天井式:
• ⑦跃层式:(多高层)
• ⑧跃廊式:(高层)是第④、⑤类住宅的变形
• ⑨复式:(使用面积大于建筑面积)
36
• 2.按层数分: • 低:1-3层 • 多:4-6层 • 中高层:7-9层 • 高层:10层以上
• e.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的考虑朝向及间距。 • “邻里单位”理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
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 向、卫生、安生放在重要的地位,对以后居住规 划影响很大。
28
②居住小区(二战后)
• a.小区做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
模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
• 标准化(工业化)、板式住宅、装配式住
宅
• 多样化(环境要求)
41
二、群体规划要求与布置
• (一)要求 • 1.卫生安全要求 • ①通风、入射角、间距 • ②日照: • 日照标准:(冬至日,正午前后连续日照
不低于1小时)
• 日照间距比 • ③朝向 最佳朝向、适宜朝向
42
• ④防火、防震 • 防火间距(多层住宅,山墙之间6-8m) • 长 度 超 过 160m 则 需 过 街 楼 , 净 空 不 小 于
5
• (四)按空间的领域性分类(相对
性):
• 层次:1.私密→2.半私密→3.半公共→公共
空间
• 内部环境:卧室→厨、厅→小院、阳台→
通道、楼梯
• 外部环境:住宅→私院→组团院落→通道、
广场
6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 计的基本要求
• 原则: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美观
7
一、舒适(使用)
• (一)内部居住环境:
模,服务半径等;
• ③高层建筑; • ④行政管理体制 • 居住区—→小区—→组团 • 街道办 居委会 居民小组 • ⑤地形 • ⑥不同的城市规模
31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规模及类型
• ①类型: • a.按建设条件:新、旧 • b.按地形条件:山地、平原 • c.按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型、独立工矿企业
• 1.住宅:户均建筑面积:m2/户
• 2.类型:低、多、高、超高
• 3.居室隔声、隔热、采光、日照、通风、保暖
• 4.室内小气候:气温、相对湿度、空气流动速度 • 冬:18℃-22℃, 45%-65% 0.07~0.1m/s
• 夏:25℃-26℃ 30%-50% 0.1~0.25m/s
• •
5.室内空气量和CO2的含量 室内空气量:25-30m3/人
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 b.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道路。“邻里单位”内
要设置小学,并以此来控制及计算“邻里单位” 的人口及用地规模。约500人,60余公顷。
• c.使“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
常使用的公建及设施。
27
• d.使“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
工,防止外部交通由“邻里单位”内部穿越。
3
• (二)按建设项目分类: • (1)各类建筑 • (2)市政工程设施 室外工程 • (3)绿化设施 • 新的城市建设方式为“综合开发、配套建
设”,建设顺序:先地下、后地上进行配 套建设,保证基础设施先进,以及环境建 设的同步实施。
4
• (三)按用地的功能分类 • (1)住宅用地 •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3)道路广场用地 • (4)绿化用地 • (5)其它(街道、工厂……)
关。
• 6.电梯入口800mm以上长度空地,便于轮椅进出。
11
三、安全
• (一)防火:消火栓(120m)。建筑间距
不小于3.5m(消防车通过)
• (二)防震:70 °-90°设防(次生灾
害),方便救援。有足够的疏散空地。
• (三)防空:地下室(地下空间的应用) • (四)交通安全(人车分行)
12
四、卫生
• ①访友 • ②聊天 • ③串门
23
九、城市家庭生活方式
• ①城市家庭生活方式:一对夫妇带未成婚
子(女)
• ②单身家庭 • ③直属家庭 • ④复合家庭 • ⑤特殊家庭
24
十、城市居民生活时间的分配和 利用
25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结 构、类型、规模及规划 形式
26
1.居住区组织思想的演变
• ①邻里单位(Neighbouruhood unit)(30uw) • 理论: • a.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邻里
9
二、方便:
•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 内部交通(住宅设计的好坏) • 外部交通(人、车分流) • 交通方式:自行车、公交、地铁、 出租车、
步行
• (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程度、服务方式、
时间、服务半径、是否有好的物业管理
• (三)施工组织管理
10
• (四)无障碍设计
• 标准: • 1.入口设置坡道代替台阶 • 2.门宽80cm以上,旋转门另设残疾人入口。 • 3.走廊宽130cm以上。 • 4.厕所内要有扶手的便器 • 5.隔断门设置要有足够的内部空间,便于轮椅开
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
• 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
• b. 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线(如铁路、
河流等)为界。
• c.在划分的范围内,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
地等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周围 的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
• d.公共建筑的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
常必需品的供应,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
内解决;
• 小区的规模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
• 人工要素要集中体现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
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作用于人工要素。
2
二、组成内容
(一)按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
• (1)居室、厅、厨、走道; • (2)设备、工程管线设施(上、下水道电话、有线电视、
网线)
• (3)室内装修、家具 • (4)日照、通风、隔热、隔声等。
2.外部居住环境: 住宅、公共设施(配套)、市政工程 管线(基础设施)、绿化(小品、设施)庭院、儿童活动 场地、老人活动场地(人工)自然小气候(自然)、邻里 关系等(社会)
民共有的区别于农村生活方式)
• 2.特点: • ①社会化程度高 • ②生活水平的提高 • ③多质化、异质性 • ④开放性(趋同、求新) • ⑤易变性
16
二、城市生活方式与城市环境的 关系
• 城市生态 • 城市设施 • 城市社会文化
17
三、城市消费生活方式
满足物质、精神需要的生活资料和质量
• 消费意识:消费心理、观念 • 消费条件:消费能力、水平——满足程度 • 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吃、穿、用、娱
• (一)空气:SO2、CO2、飘尘、NO2及化学
烟雾。
• (二)水:饮用水的质量。 • (三)环境卫生:垃圾箱的设置、物业。 • (四)噪声
13
五、美观:
• 绿地、绿化、美化、城市设计、周围环境
14
第三节 城市生活方式 与城市居住
15
一、什么是城市生活方式
• 1.定义:比较稳定的城市活动形式(全体城市居
型
32
• ②规模 • 居住区人口规模: 3-5万人;用地规模:
500-100公顷
• 小 区 人 口 规 模 : 10000 ~ 15000 人 ( 旧 规 范
7000 ~ 15000) ; 用 地 规 模 : 17-35hm2( 以 10000人为宜,用地10余公顷,五层,建筑 面积密度15000m2/ha)
社会性、家务性)
• ④归属感与标志性
45
• 4.空间构图美观上的要求 • 形式上
• 对比:物质性的悬殊差别、高低、横线与竖线、
点条、疏密
• 韵律与节奏
• 比例和尺度
• 街道的宽度比:
• H: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