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战中美国的言论自由

合集下载

专题三:美国的言论自由PPT课件

专题三:美国的言论自由PPT课件

专题三:美国的言论自由》
5
例4:外国游客到美国随意开玩笑 会有麻烦
• 2012年1月23日,英国两位年轻人去美国洛杉 矶旅行,出发之前,他们在社交网站的微博上 开玩笑说,他们要到美国休假,然后“摧毁” 美国。他们抵达洛杉矶机场后,立即被武装警 察铐上手铐,投进了监狱。两位年轻人一直向 警方解释,在英国俚语中,“摧毁”还有“聚 会”的意思,他们是想在美国痛痛快快地玩一 场。执法人员并不理睬他们,关押了12个小时 之后,才把他们递送出境。
的学习班。
2020/11/13
专题三:美国的言论自由》
4
例3:拿总统开玩笑是危险的
• 2011年8月,美国犹他州一名年轻男子与同 事开玩笑,说要劫持飞机并暗杀总统奥巴 马,结果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长时间的审 查,最近,将要对他提出起诉。检察官对 他提出起诉的理由是:这位男子制造虚假 信息。
2020/11/13
2020/11/13
专题三:美国的言论自由》
7
监控下的网络自由
• 美国在国内外都对使用互联网进行监控, 包括电脑、手机。早在2010年9月建立了网 络监控系统,对国内的社交网站、网络通 讯工具和电子邮件接收终端进行监听,要 求美国的网络运营商必须配合政府的行动。 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外网络 信息监控中心,几乎对全球所有网络信息 的交流进行监听。
2020/11/13
专题三:美国的言论自由》
8
美国专业杂志坦言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2012年4月3日发表 文章说,“全世界用来镇压网上言论自由和 不同政见的最尖端工具事实上恰恰出自美 国”,而“美国政府是美国监视技术的最庞 大和最强大的客户”。美国才是全球网络自 由的最大威胁。
2020/11/13

美国独立战争的自由主义宣言与实践

美国独立战争的自由主义宣言与实践

美国独立战争的自由主义宣言与实践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这场革命不仅让美国从英国的统治中独立出来,更奠定了民主、自由、平等等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石,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自由主义宣言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一、自由主义宣言自由主义思想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最著名的自由主义宣言之一,就是《独立宣言》。

这份宣言由美国开国元勋中的托马斯·杰斐逊所撰写,宣告了美国独立的诞生,并阐述了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等基本人权的概念。

《独立宣言》的发布,标志着自由主义思想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顶峰时期。

除了《独立宣言》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由主义宣言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包括《封闭港口法案》、《农民的抗议书》等等。

这些文献可以说是美国独立战争中自由主义思想的一部分,不仅激励和团结了当时的美国独立战争双方,也为后来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自由主义实践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更是一个人权保障的实践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人民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创造性地实现了人权的保障。

首先是言论自由的保障。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政府在宪法中高度重视了公民的自由。

第一修正案规定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基本的个人权利保障。

这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制度的实践,直接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是个人财产权的保障。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人民对财产权的保护更加注重。

美国宪法规定私有财产的权利,保护个人对财产的所有权。

这种保护财产权的自由主义思想,使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受政府和公众监督的市场经济制度。

最后是平等权利的保障。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政府开始关注平等权利的保障。

在美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平等的权利,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并保证各个州内的公民地位平等。

这种平等权利的自由主义思想,有效地促进了美国后来的民主制度。

总体来说,美国独立战争的自由主义宣言和实践,成为了全世界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篇章。

一战的历史评价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

一战的历史评价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

一战的历史评价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而复杂的现象之一。

一战作为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冲突之一,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战的历史评价以及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问题。

一战爆发于1914年,起初人们对战争持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想法,相信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其残酷性和战争的非正义性。

一战涉及全球多个大国,导致近2000万人丧生,数百万人负伤。

无辜的平民也成为战争的受害者,城市被炮火夷为平地,农田被毁,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这些血淋淋的现实使得人们开始质疑战争的正义性。

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并非是黑白分明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伦理问题。

有些人认为,战争可以追求一种更高尚的目标,如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反对压迫和侵略。

在一战中,一些国家正是以遭受侵略和压迫为由,自认为其战争是正义的。

然而,即使是出于这些动机,战争所带来的破坏与痛苦也无法被忽视。

另一方面,一战也暴露出战争的非正义性。

战争往往是由政治和经济冲突所引发,而普通民众往往无法控制和影响这些决策。

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年轻生命,还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破坏。

而这些受害者中,有许多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却不得不背负战争的后果。

因此,人们质疑战争的正义性,并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重要性。

在一战结束后,人们开始反思战争的价值和效果。

《凡尔赛条约》的签署,使得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残酷的惩罚,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一战正义性的质疑。

战后的世界,为了避免类似的全球战争再次发生,成立了国际联盟,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维护国际和平。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世界上仍然发生了多起大规模冲突,这再次引发了对战争正义性的深思。

在评价一战的历史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战争的复杂性。

把战争简单地定义为正义或非正义是不合理的,因为战争所带来的代价是巨大的。

即使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战争可能被追求一种更高尚的目标所驱动,我们也不能忽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从《美国自由的故事》看美国自由

从《美国自由的故事》看美国自由

从《美国自由的故事》看美国自由作者:杨帅毅来源:《决策探索》2016年第16期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埃里克·方纳在1998年出版了《美国自由的故事》,这本专著一经发表,立刻在美国史学界引起轰动,被认为是一部由当代美国最优秀的历史学家所写的最优秀的历史专著。

这本书围绕美国自由的内涵的历史变迁展开,作者将自由看作是一个价值复合体,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美国各阶层和各利益团体共同奋斗的成果,并且,随着美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自由边界也在不断扩展。

从结构上来说,《美国自由的故事》围绕三个主题(自由的内容、自由的社会条件、自由的界限)从四个维度(政治自由、公民自由、个人自由、经济自由)用两元对比的方法来阐述美国自由内涵的历史变迁。

一、总括自由,是美国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美国人最为珍视的价值观。

在美国人看来,正是自由使他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因为只有美国才真正享受自由的恩惠。

在《美国自由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埃里克·方纳并不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自由,将其看作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哲学范畴。

相反,他认为,在美国,自由的含义总是不断地受到挑战,自由的历史始终是一个充满了分歧和斗争的故事。

直到今天,这场辩论仍没有结束。

他打破了以往着重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自由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做法,而是将同一阶段内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所持有的不同的自由观都通过历史事件生动地表述出来,将美国自由这种价值复合体看作是全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书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群体或个人的思想及其斗争实践都对自由作出了贡献。

初读此书时会感到本书的叙述纷繁复杂,很难理出头绪,但是精读后就会发现其中是有着清晰的线索的。

在《美国自由的故事》这本著作中,埃里克·方纳通过历史视角研究自由,采用二元对立的结构(即以与自由相对的不自由来界定自由内涵)重点讨论美国国内社会和政治斗争、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如何不断地主导了自由含义的变化,并以自由的内容、致使自由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和自由的界限(谁应该享有自由的问题)这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为中心,集中讨论了有关自由的四个维度:一是政治自由,或者说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二是公民自由或者说个人用来反抗权威的权利;三是个人自由,或者说个人在不受到外来压力的情境下做出重要的个人决定的能力;四是经济自由,或者说什么样的经济关系构成了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自由。

言论自由-精选文档

言论自由-精选文档

2nd
言论自由的限制
美国宪法不保护的18种言论自由
1、美国人没有亵渎国旗或焚毁征兵卡的象征性言论自由。 2、危及美国公共安全的玩笑不能开。 3、没有引发危害美国公众秩序导致暴乱的言论自由。 4、没有扰乱美国学校教学安静环境的言论自由。 5、没有造谣生非的言论自由。 6、没有妨害他人权利的言论自由。 7、不能以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为借口,妨害城市交通或违反交通规则。 8、监犯的言论及集会自由权因狱政安全而受限制。
18、毁谤性言论不受美国法律保障。
2nd
言论自由的限制
美国言论自由限制的几个阶段 一战以前,危险倾向的原则 1915年的吉特劳诉纽约州案:吉劳特系社会党左翼全国委 员会委员,兼该左翼机关报经理。因其在创刊号刊载“左 翼宣言”,倡导以武力暴动及非法方式推翻政府,触犯纽约 州刑法,遭纽约州上诉法院定罪,被告不服上诉至最高法院。 二十年代,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
冷战时期,衡平原则
七十年代,绝对原则和行动原则
2nd
言论自由的限制
言论自由与隐私权
要明确划分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界限,就必须正确处理两个方面 的问题,即隐私的概念、范围和言论自由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标准 是什么?对隐私的界定,应考虑以下三点:第一,隐私应该是合 法的,犯罪分子的违法活动不属于隐私的范围;第二,隐私应与 社会公众生活、公共利益无关,如果公民的个人生活涉及到公众 利益时,就应该让位于公共利益;第三,隐私权的客体包括:(1) 身体秘密;(2)私人空间;(3)个人事实,指个人生活经历、生活 习惯、性格爱好、社会关系、学历、婚姻状况、家庭住址、电话、 收入情况等;(4)私人生活,指一切与社会无关的个人生活。 关于言论自由侵犯隐私权的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第1款规 定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未穷尽以言论自由为名侵犯他人隐 私权的行为;二是“造成一定影响”的词义十分模糊,难以判断。 在我国今后的立法中,对侵犯隐私权的标准应作一定的修改,这 个标准应着眼于侵权行为的结果是否使公民产生精神压力和思想 负担,是否使个人的心灵安宁受到破坏。

美国战时新闻控制的双重悖论_传播学视野中的美国战时新闻控制

美国战时新闻控制的双重悖论_传播学视野中的美国战时新闻控制

美国战时新闻控制的双重悖论———传播学视野中的美国战时新闻控制■ 张 帆 王 强 谈及美国的战时新闻控制,“言论自由”“看门狗”“第四种权力”等相关词汇总会让“美国不存在新闻控制”的观点不时泛出。

那么,美国是否存在新闻控制与战时新闻控制?如果存在,其社会合理性何在?对此,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中一窥端倪。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与战时新闻审查1791年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称:“国会不得制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二百年来,“美国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犹如宗教那样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以致于美国人民把它颂扬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①。

19世纪初,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得到了法律的确认,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所确立的报刊与政府的关系是:报刊不受政府的干预,并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政府的唯一职责是保护新闻自由。

然而,在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酝酿、诞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战时新闻审查却是一直与之理论相悖实践并行的现实景象。

对公民自由权进行干预的先例可追溯到内战与重建时期。

“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对公民权力和自由的管理,管理范围和深度远远超过内战和重建时期。

面对战争中的新闻传播,政府首先想到的便是如何解释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抵触之处。

以思想开明而闻名的、有“伟大的异议者”之誉的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尔姆斯(O liver W endell Hol m es)在“一战”期间为政府解释道:“当一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许多可以在和平时期说的事情就会妨碍国家的努力,以致于只要人们存在,就不能容忍这样的言论,也没有哪个法院会将他们视为宪法赋予的权利加以保护。

”②因此,当面临战争时,以言论出版自由为要义的新闻自由通常是政府限制的第一项权利。

战争成功的诀窍是保密,新闻成功的诀窍是公开。

虽然战争与新闻两者的本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但保守军事机密仍然是战时新闻传播的铁律。

美国战时新闻规制与媒体新闻自由

美国战时新闻规制与媒体新闻自由

美国战时新闻规制与媒体新闻自由摘要美国一向标榜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新闻自由的国家,并依此来批评他国没有新闻自由。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美国并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

美国的新闻媒介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来自政府的各种压限制。

尤其美国经历战争的时侯,政府对于新闻媒介的这种限制则会表现的更为明显。

美国政府和军方在历次战争中逐渐演化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时新闻规制手段,这些规制手段与美国历来所标榜的“新闻自由”是自相矛盾的。

美国战时新闻规制手段的存在,充分证实了美国所谓的“新闻自由”的虚假性。

本文从美国战时新闻规制的发展历程和战时新闻规制的手段及其对新闻自由的摧残等方面论述了美国战时新闻报道的不自由和美国所偶标榜的“新闻自由”的虚假性。

关键词:美国战时新闻规制新闻自由US Wartime News Regulation and the Freedom of PressABSTRACTUnited States has always advertised itself as a country which boasts the most liberated press policy, and so to criticize other country that they do not have the freedom of the press. But the reality is absolute freedom of the press has never exis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media has been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government since the date of birth,especially when America is at war. The U.S. government and the Military , in various wars , has evolved a set of "effective" wartime journalism regulation policy. These regulatory instruments and the "press freedom" which United States has always advertised is self-contradictory. The existence of the “wartime journalism regulation policy of America”Is the solid proof of the falsity of U.S. freedom of the press.Keywords: U.S. wartime journalism regulation policy freedom of the press.美国战时新闻规制与媒体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

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的对比比较

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的对比比较

大陆法系新闻法优劣势法国新闻管制与其优劣势一、新闻管制1、法律调控1789 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明确了新闻自由和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的原则, 被认为是法国现代新闻立法的基石。

1881 年, 当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颁布了《新闻自由法》, 该法案一直沿用至今, 是世界上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新闻自由法。

2000 年8 月, 法国国会通过了广播电视法修正案, 该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改革公共电视系统和为无线电视数字化铺路。

这些法律的出台大大放宽了国家对传媒领域的垄断和控制, 从而使法国的传媒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2、政策调控政府在新闻传播领域坚持多元主义原则, 即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对具有代表性的各派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给予全面公正的反映。

法国存在两种新闻政策原则, 即竞争原则和国家干预主义原则。

竞争原则认为, 应当鼓励和维持新闻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国家干预主义原则认为, 只有国家干预才能保障弱小声音站在与大众同等的地位上发言, 而竞争只能导致集中和垄断, 从而葬送多元主义原则。

法国新闻政策建立在两个原则之上。

一方面, 国家通过各种法津条款力图维护竞争局面, 如对报刊企业的创办和企业形式的放任, 下调报刊企业创业资本额, 限制报业的集中和垄断等。

另一方面, 国家保留对报业“神圣的保护”, 努力使大小企业地位均等。

主要措施是给予报业企业一视同仁的资助, 包括减免税收及实行新闻订费和新闻纸价格优惠等统一优惠政策。

3、社团调控法国有 3 个比较重要的新闻社团组织, 即巴黎新闻公会、法国记者工会和职业记者身份证委员会(法国新闻界人士称之为记者证协会)。

其中巴黎新闻公会是由新闻媒体业主组成的团体, 代表新闻媒体雇主的利益。

法国记者工会是由在法国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体, 代表新闻媒体雇员的利益, 它主要依据《法国劳动法典》的有关规定来参与维护新闻从业人员的权益。

职业记者身份证委员会是半官方的社会服务机构, 主要负责全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记者证审核、发放与撤销工作。

世界上言论最自由的国家

世界上言论最自由的国家

世界上言论最自由的国家在当今的全球社会中,言论自由一直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权利之一。

尽管有些国家在实施言论自由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仍然有一些国家被认为是世界上言论最自由的国家。

本文将探讨这些国家,并分析其言论自由的原因和特点。

美国美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言论最自由的国家之一。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了言论自由的权利,禁止国会通过法律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

这一权利被广泛解释为对政府进行批评或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

美国的言论自由也得到了司法实践的保护和支持。

最高法院在多次判决中明确表示,只有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如直接引发暴力或造成重大伤害的言论,才能被认定为非法。

此外,美国的媒体环境和言论多样性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土壤。

这个国家有着广泛的媒体渠道和机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信息并表达观点。

这种多样性和竞争也为言论自由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荷兰作为欧洲国家,荷兰以其言论自由的传统而闻名。

荷兰宪法确立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并禁止任何形式的先审查制度。

荷兰政府对言论自由持宽容的态度,将其视为言论多样性和民主的基础。

荷兰的言论自由得到了广泛的司法保护。

事实上,只有在涉及种族仇恨或推动恐怖主义的情况下,言论才可能受到限制。

这种宽松的言论环境使得荷兰成为不同声音和观点的场所。

此外,荷兰具有高度发达的新闻和媒体产业。

新闻机构独立运作,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干预。

这样的环境鼓励了多样化的言论和对各种问题的广泛讨论。

加拿大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加拿大也以其言论自由的传统而闻名。

虽然加拿大没有明确的宪法规定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该国通过一系列立法措施保护人们的言论自由。

加拿大的宪法将言论自由与其他基本权利结合起来,如宗教自由和集会自由。

这种综合性保护,使得加拿大的言论自由不受干扰。

加拿大的最高法院也通过多次判决支持言论自由的原则。

媒体在加拿大的言论自由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该国拥有广泛的新闻和媒体机构,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观点表达途径。

你的自由止于国家的不自由——从美国宪法案例看对言论自由限制的理论基础及逻辑进路

你的自由止于国家的不自由——从美国宪法案例看对言论自由限制的理论基础及逻辑进路

2006.12你的自由止于国家的不自由——从美国宪法案例看对言论自由限制的理论基础及逻辑进路□王俊(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在美国,言论自由在这个事事追求民主的国度中有神圣地位。

然而,即便如此,美国并没赋予她毫无限制和约束的权利,言论自由的行使还是要有一定的限度的。

这些限制到底是什么,限制的作出者又是根据什么使得这些限制没有遭遇对言论自由持有超乎寻常的执着的美国人的普遍反感和抵制的,他们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理论作为基础,又是遵循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逻辑,这是本文要着重讨论和阐述的。

关键词言论自由限制理论基础逻辑进路中图分类号:D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2-071-02一、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言论自由的解读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权利。

”这是美国宪法关于言论自由的最明确和最终的叙述。

从这个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内容表述来看,该条款的目的在于限制国会对公民言论自由(包括宗教信仰自由和集会自由)进行消极的立法,既然国会都没有此项权力,那么根据国会的立法行事的政府就更不能侵犯公民的此项自由了。

但是,言论自由并不是一种无限制的自由,相反,从这一条款作为宪法修正案后两百多年间,出现了众多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的宪法案例。

例如,在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一天,社会党总书记申克安排人散发传单给被征召入伍的人,劝说人们反对征兵。

然而就在1917年,威尔逊政府通过了《反间谍法》,惩罚任何阻碍战争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要说服他的朋友不要去参军,因为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

申克及其同事因此成为“申克诉美国案”中的主角。

申克他们主张,这部法律违反了第一修正案为他们保护的言论自由。

而负责审理此案的著名大法官霍姆斯,他并没有支撑申克及其同事的此项权利,而判申克及其同事有罪。

试论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新闻传播对革命的影响

试论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新闻传播对革命的影响

‎‎‎‎试论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新闻传播对‎革命的影响‎【摘要】‎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场战争,‎特别是通过‎这场战争表‎达出的思想‎影响至今。

‎在这场革命‎中,美国新‎闻传播事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战争中,‎新闻报人充‎分利用媒体‎,发表了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字以‎激发当地人‎民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斗志‎。

在战后,‎它所引发的‎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讨论‎使人们对于‎自身的权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新‎闻自由在美‎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基础。

事实‎上,美国在‎法律上对新‎闻自由的确‎立为世界其‎他国家制定‎保障公民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法‎律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独立战争‎新闻传播‎言论出版自‎由美国‎历史学家莱‎基曾经写道‎:‎“美国革命‎是干劲十足‎的少数人造‎成的,他们‎成功地调动‎犹豫和动摇‎的多数人走‎上了他们并‎不怎么向往‎的道路,并‎逐步把他们‎引导了一个‎无从后退的‎立场。

”虽‎然说法有些‎偏激,但是‎就北美报业‎对独立战争‎的作用而言‎,还是很中‎肯的。

在这‎场风云激荡‎的历史进程‎中,北美报‎业从最初只‎报道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前的过时‎外国消息,‎逐渐发展成‎提供生气勃‎勃、引人入‎胜同时具有‎战斗力的新‎闻报道事业‎。

在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之后,美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一、战争‎宣传家‎在美国,有‎一种人被称‎为“宣传家‎”,他们懂‎得要在独立‎战争这场不‎可避免的冲‎突中取得胜‎利,他和他‎的追随者必‎须做到:‎让人‎们理解正确‎的道路,灌‎输对敌人的‎仇恨,动员‎最广大的群‎众,并且必‎须将所有问‎题明白无误‎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即使是普‎通劳工都能‎明白‎①。

‎塞缪‎尔·亚当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外国传播法规经典案例

外国传播法规经典案例

申克诉美国案(249 U.S. 47 (1919))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一宗支持1917年惩治间谍法的案例,最高法院在此案中指出被告无权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包含的言论自由权利去批评美国政府在一战时期的征兵行为。

最后本案建立了明显和当前的危险标准,直到1927年其影响力才逐渐减弱,而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最终在最高法院1969年作出的紧迫的不法行为标准中被放宽。

背景查尔斯·申克是时任美国社会党总书记,在一战期间负责向潜在的应征入伍者印刷、散发、邮寄传单,其中包括15000份反对征兵法的传单。

这些传单中写有“不要向恐吓屈服”,“坚持你的权利”,“如果你们不坚持和维护你们的权利,你们就是帮助否定或损害合众国全体公民和居民负有神圣义务加以保护的权利”等言论,申克等人这些传单上还指出是征兵可以看作是强制劳役,是为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所禁止的。

申克因此被指控并被判违反1917年惩治间谍法,申克遂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地方法院的判决侵犯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

法院判决在由霍姆斯法官执笔的法院意见中,认为下级法院的有罪判决是符合宪法的。

第一修正案不保护鼓动推翻政府的言论,“当一个国家处于战争状态的时候,很多可能会在和平时期说出来的话会对国家的战争努力造成巨大妨害,以至于不能被容忍说出来,只要还有战士在战斗,就不会有一个法院会认为它们可以得到任何宪法保护。

”这也表明,法院认为,这些在战时受限制的言论,将会在和平时期被允许。

霍姆斯在这份法院意见中,提出了他著名的明显和当前的危险标准。

言论自由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保护一个人在戏院中虚假地大喊失火而引起恐慌[...]在每一个案件中,问题在于言论是否被用于这样一种环境,属于这样一种性质,以至于造成了国会有权制止的巨大祸害的明显和当前的危险。

这份法院意见中“戏院火警”的比喻也出现在了之后的许多判决上。

申克最终被判监禁六个月。

后续的法律理论“明显和当前的危险”标准最后被更加严厉的“坏倾向”标准在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案中取代,霍姆斯法官和路易斯·布兰戴斯法官没有明确赞同新标准,但支持了对惠特尼的有罪判决。

美国在一战中为何由“中立”参战

美国在一战中为何由“中立”参战

美国在一战中为何由“中立”参战
杨贵娟;朱桂花;李洪娟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一.二版》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假惺惺地宣布:“美国要在思
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

”表面上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中立”政策,没有立即参战。

但后来大战接近尾声,美国又由“中立”到参战。

美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教材对此没有过多解释,下面从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杨贵娟;朱桂花;李洪娟
【作者单位】山东省沂南县第一中学276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4
【相关文献】
1.试论“一战”爆发后中国人的参战主张——兼论中国参战之美国因素 [J], 周宇

2.偏离中立:论美国参战之前对比利时的援助(1914.8-1917.4) [J], 杨芳芳
3.齐默尔默电报泄密与美国参战--试析一战后期美国缘何参战 [J], 张福财
4.中立,还是参战?中国遭遇一战的失与得 [J], 杨津涛;
5.中立还是参战:美国在一战中的影响力 [J], 王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战期间德裔美国知识分子的德国观

一战期间德裔美国知识分子的德国观

一战期间德裔美国知识分子的德国观作者:姜思羽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6期摘要:受早期家庭内部关系以及当时美国社会极端爱国思潮的影响,德裔美国知识分子在美国参战前的中立时期就美国是否应该参战以及对德看法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立场,即以雨果·明斯特伯格为代表的中立阵营、以维雷克为代表的亲德阵营、以赫尔曼·哈格多恩为代表的亲美阵营。

不同阵营的出现表明德裔知识分子虽在文化和心理层面上仍具有一定的德意志属性,但从公民归属层面上来说他们仍然是美国人,这种矛盾心理成为德裔知识分子德国观形成的基础,带来了两种影响:(一)种族认同压力加剧;(二)德国文化影响力逐渐消退。

关键词:一战;德裔美国知识分子;德国观中图分类号:K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6-0157-04一战前,作为美国最大的移民族群之一,德裔美国人對能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但战争的爆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强烈反德情绪,影响了德裔知识分子德国观的形成。

近年来学界对美国移民史和德裔的关注和重视逐渐增多,综观其成果,美国学者对这一群体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而我国学者对其研究较少,现有论述也只多在移民专著和通史著作中出现。

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德裔知识分子认同观念和所处地位的研究,揭示其产生三种归属状态的原因,深入理解战时德裔的矛盾心态,以此加深对美国民族认同问题的认识。

一、一战期间德裔美国知识分子德国观形成原因17世纪70年代,首批规模性德裔移民抵达美洲大陆,主要定居在宾夕法尼亚、纽约和弗吉尼亚,但其大批前来则是发生在19世纪,1820年至内战前夕,有150万德裔人涌入美国[1],并在1882达到高峰,那一年有25万多的德裔人进入美国[2]。

到1910年,德意志人仍是美国人口最多的非英语移民群体之一。

(一)难以割舍的精神纽带由于20世纪移民数量的减少和一代德裔移民的消亡,部分德裔开始脱离其族裔文化,并逐步被美国主流社会所同化,但大批德裔知识分子仍强调有权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并试图将融入美国与维护德意志文化的愿望交织在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角色20世纪初,世界各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国家建设的高潮,欧洲列强纷纷扩张殖民地势力范围,而美国也正步入自己的崛起时期。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角色。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角色,并揭示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经济的影响。

一、战争前的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一直采取着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尽力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争纷争。

然而,随着战争的蔓延和海商遭到袭击事件的发生,美国逐渐无法置身事外。

1915年,德国潜艇击沉了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造成128名美国公民的死亡,引发了美国公众的愤怒和对德国的不满。

二、美国的参战决策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不愿卷入战争,但他意识到保护美国公民和利益的必要性。

随着德国继续潜艇战和向墨西哥发出挑战的行为,美国公众的压力逐渐增加。

最终,在1917年,威尔逊宣布美国对德国宣战,正式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美国的军事贡献美国的加入为协约国带来了空前的壮大力量。

尽管美国一开始战争准备不足,但在短短几年内,美国迅速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并派遣大量士兵参加战斗。

美国的援助对于协约国来说是一剂强心针,也将自由和正义的理念传播到了欧洲。

四、美国的外交政策变化美国参战不仅改变了战局,也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美国成为巴黎和会的主要参与者,并发起了一系列外交倡议,试图塑造国际秩序。

其中最重要的是威尔逊提出的《国际联盟》的构想,旨在通过合作解决争端和打破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

然而,由于国内反对声音和议会的拒绝,美国最终未能加入国际联盟。

五、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地位和格局。

战争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增长,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强国。

美国的军需品需求也推动了美国国内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业。

此外,战争结束后,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主要出口国,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繁荣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美国联邦宪法案例—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美国联邦宪法案例—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TINKER ET AL. v. DES MOINES美国最高法院393 US 5031969年2月24日决定案情1965年12月,得梅因中学,爱荷华州的居民约翰(15岁)、约翰的妹妹玛丽(13岁),以及他们的朋友克里斯托弗(16岁)决定穿着有和平象征意义的黑色臂章去学校(约翰和克里斯托弗为中学,玛丽为中学),以抗议越南战争并支持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所称的圣诞节休战。

得梅因中学的校长采取了一项措施,禁止学生戴袖章上学。

违反的学生将被暂停学业直到他们同意遵守此措施才准许返回学校。

玛丽和克里斯托弗选择了违反此措施,次日约翰也这样做了。

当他们的抗议计划结束后学校的处罚在1966年1月1日暂停。

在爱荷华州公民自由联盟走进他们家庭并且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同意帮助提起诉讼后他们才提起诉讼。

他们的父母向美国地方法院提起诉讼,而该法院维持了得梅因学校的决定。

在美国法院上诉8次而票数相等意味着地区法院的裁定继续成立,这迫使玛丽和克里斯托弗直接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上诉。

该案件直到1968年11月12日才在法庭上讨论。

判决意见福塔斯法官宣读了法院的意见。

申诉人约翰15岁,申诉人克里斯托弗16岁在爱荷华州得梅因高中学习。

申诉人玛丽13岁,她是约翰的妹妹,在一个初中学校学习。

在1965年12月,一群成年人和得梅因中学的学生在埃克哈特家举行了一个会议。

他们宣传反对敌视越南,并且通过节日期间穿着黑色臂章和在12月16日及除夕夜的禁食行动来支持停战。

请愿者和他们的父母曾经从事类似活动,他们决定参加该计划。

得梅因中学的校长知道了他们戴臂章的计划。

1965年12月14日他们开会通过了一项政策,那就是任何戴臂章去学校的学生必须摘掉臂章,否则他们将被暂停学业。

请愿者知道了学校领导采取的措施。

12月16日玛丽和克里斯托弗着黑色臂章去学校,次日约翰也穿着臂章。

他们被遣返回家并被暂停学业,直到不穿着臂章时。

他们直到穿着臂章计划终止也就是元旦才回到学校。

初三历史期末试卷

初三历史期末试卷

初三历史期末试卷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印巴分治后形成的两个国家是 A .印度和巴勒斯坦 B .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C .印度和巴基斯坦 D .印度和孟加拉国2.“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

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材料所述的“运动”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洋务运动C .维新变法运动D .新文化运动 3.明治维新使日本一跃而为亚洲强国。

其改革内容中,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目光的举措是 A .废藩置县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推行义务教育 D .允许土地买卖4.下列古代国家中男性公民普遍参政的是A .雅典B .斯巴达C .波斯D .巴比伦5.下图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该处是( )A.著名人物B.出现时间C.文明名称D.文明类型6.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描述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

这两部文学作品的作者是()A.德莱塞 B.肖洛霍夫 C.奥斯特洛夫斯基 D.托尔斯泰7.王晓涛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德国、物理学家、提出相对论。

他研究的历史人物是()A.达·芬奇B.牛顿C.达尔文D.爱因斯坦8.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 点燃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A.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B.萨拉热窝事件C.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D.三国同盟的形成9.元谋人属于下列哪个进化阶段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10.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不包括()A.创造了阿拉伯数字B.根据民间故事,汇集成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C.翻译了许多希腊著作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二、判断题11.(判断题:请你根据题目表述的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战中的新强国

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战中的新强国

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战中的新强国美国的迅速崛起:一战中的新强国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开始成为全球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强国。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探讨美国在一战中的崛起以及新强国的特点。

一、政治崛起在一战爆发前,美国一直保持中立立场。

然而,逐渐加重的战争形势迫使美国参与其中。

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国宣战,并与协约国一同抗击中央同盟国。

这一决定标志着美国政治地位的根本转变,从此成为世界大国之一。

此外,美国还通过外交手段积极推动协约国形成统一战线,高效地合作打击敌人。

例如,美国通过“联合国会”等组织加强协调与合作,成为协约国决策的重要参与者。

这一系列政治行动使美国在一战后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奠定了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二、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一战不仅为美国带来了政治上的突破,也催生了其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

战争期间,欧洲国家陷入战乱,许多工厂和农田被破坏,资源短缺。

相反,美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可大规模生产军需品和其他物资,满足盟国的需求。

这使美国的实体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推进,美国的经济更加繁荣。

由于海外贸易的大幅增长,美国成为了全球的主要贸易国之一。

该国对农业、石油、钢铁、汽车、化学等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也大大加强了其经济实力。

三、军事实力的崛起一战期间,美国的军事力量逐渐蓬勃发展。

尽管起初军队规模较小,但美国迅速采取措施加大军备建设和兵员招募。

通过广泛动员、加强训练,美国军队逐渐壮大并参与到战场上。

美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突破也为其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美国发展了新型军事装备,如装甲车、飞机和无线电通讯技术,有效提升了战斗力。

此外,美国还参与制定了战略计划、提供军事援助和资源,为协约国对抗中央同盟国提供了重要支持。

新强国的特点美国在一战中的迅速崛起塑造了其新强国的特点。

首先,美国强调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美国宪法修正案概说

美国宪法修正案概说

美国宪法修正案概说作者:赵宇哲来源:《决策与信息》2018年第08期[摘要]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从1787年制定至今,沿用了200余年。

美国宪法顺应时代的变化与现实需要,根据美国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适用情况,不断凝聚共识,相继通过了包含《权利法案》在内的27条修正案,有效应对了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确保了宪法既能够稳定运行,又可以与时俱进。

美国宪法通过的历次修正案表明,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时代精神和治国方略,只有顺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宪法进行调整和补充,才能在保持宪政框架稳定运行的同时,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 美国;国会;詹姆斯·麦迪逊;《独立宣言》;美国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中图分类号] D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08-0033-15托马斯·杰斐逊在1789年9月写给“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的信中,大谈后世缘何不应该受先辈所立之债的约束;更通过计算世代的更替,得出了政府举债必须在19年之内还清的结论[1] 478-484。

推而广之,这位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认为宪法和其他法律不应永远有效,而应每隔19年重修一次,让新生代得以充分自治,不受羁绊。

不过,1787年出席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却与杰斐逊的看法大相径庭。

他们的意图是制定一部长期不变的宪法,为新生的美国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

但代表们也知道,要在制宪会议上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和分歧是不可能的。

因此代表们制定了通过宪法修正案的程序:首先,只有在“国会两院各有三分之二的议员认为必要时”或全国至少三分之二的州要求召开全国制宪会议时,才可以提出宪法修正案;修正案提出后,需要全国四分之三的州议会或州制宪会议同意方能生效。

在此程序限定下,只有取得广泛支持的重大事项才能变成宪法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战中美国的言论自由
席卷全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力量均势格局发生变动的开始。

对于欧洲的许多国家来说,这场战争意味着灾难、破坏和实力地位的下降。

但是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来说,这场战争则意味着它争取世界领导地位的契机。

但是,从僻处美洲一隅的国家向世界霸主的转变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它不仅需要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作为依托,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上作出许多调整,这些转变甚至会触及美国社会赖以存在的某些原则。

言论自由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口头言论的有限容忍
言论自由通常被视为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石之一。

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应该对……言论自由施加任何法律限制。

”这一规定的用语是非常模糊的,它并没有对许多重要问题作出解答,例如,言论自由是严格仅指口头言论,还是将一些肢体行动也包括在内?它是绝对禁止政府对人们的言论进行干涉,还是允许政府对某些有害性的言论进行限制?如果是后者,有害性的言论又将如何定义?
实际上,在整个19世纪,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点就是:只要政治观点仅停留在口头表述上,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那就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

因此,美国内战前南方种植园主的州权至上理论(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卡尔霍恩,声称如果联邦侵犯了州权,各州就有权脱离联邦)一度得到广泛传播,成为美国内战中南部各州脱离联邦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没有尝试用法律手段对言论自由作出明确规定。

战时言论自由度收紧
然而,1917年美国参战使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要想在世界上发挥积极有力的领导作用,国内舆论的一致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战争期间,这一点尤显重要。

因此,1917年国会通过《惩治间谍法》,宣布惩罚任何不当言论的传播。

这一法律真正打击的对象是当时美国社会上的反战言论,它希望能消除武装部队中不服从命令的现象,以及反战人士阻止征兵和可能影响取得军事胜利的行为。

反战最有力的美国社会党于是成了该法案的主要针对目标。

当时社会党总书记查尔斯·舍内克曾和党内同事一起印刷并散发了15000份反战小册子,声称政府的征兵制不仅是某种形式的专制统治,而且是反人类的罪行,是狡诈的政治家为了“华尔街某些特殊人群”的利益而犯下的罪行,因此违反了美国宪法禁止奴隶制的第十三条修正案。

舍内克呼吁人们抵制征兵制,而且在“受到恐吓威胁的时候”,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结果,美国法院认为舍内克违反了《惩治间谍法》中第一条的规定,宣判他有罪。

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企图用法律手段来限制社会言论。

除了舍内克以外,美国社会党1912年的总统候选人尤金·德布斯和一些美国共产党人也在积极散布反战言论。

德布斯在1918年6月发表了大量的反战、反征兵制言论。

在他的演说和小册子里,德布斯呼吁实行一项计划,“通过游行示威、公众请愿以及我们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组织持续的、积极的反战公众舆论”。

以艾布拉姆斯为首的5名美国共产党人则印刷并散发了5000份传单,呼吁所有与战争有关的工厂的工人发动总罢工。

他们都被法院根据《惩治间谍法》而宣判有罪。

这些被告认为,美国法院的判决侵犯了宪法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因而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最高法院对这些案件的判决实际上就显示了美国当局企图用法律手段限制言论自由的权利。

如在舍内克诉美国案中,最高法院的9名法官一致同意维持原判。

当时代表法官们写判决意见的是奥立弗·温德尔·霍尔姆斯法官,他承认,在某些特定的具体环境下,政府可以对人们的言论自由权利施加限制。

他认为,虽然在和平时期,舍内克的行动可能会受到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保护,但是“每一项行动的特征都取决于它所发生的环境”。

而在1917年,国家正处于战争中,舍内克的行为如果不加阻止的话,很有可能给国家安全造成明确和紧迫的危险,妨碍美国保卫其至关重要的利益。

在霍尔姆斯执笔的判决书中,最著名的是这样一段话:“我们承认在许多地方和在正常的时候,从宪法上说被告有权提出并散布他的观点。

但是每一项行动的特征都取决于它所发生的环境……对言论自由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保护一个在剧院里谎报火灾而引起恐慌的人。

它甚至不保护一个人不受禁止地散布可能有效的错误言论。

”这就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美国言论自由的有限性。

美国政府严格压制舆论
在最高法院对舍内克诉美国案件的判决中,它对于言论自由的适用范围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明确和紧迫的危险”的标准。

但是这个标准仍然是相当模糊的,什么才是有害言论?人们如何才能确定言
论背后的意图是有害的?而在尤金·德布斯诉美国案和艾布拉姆斯诉美国案中,这个标准才开始逐步完善起来,并使最高法院在如何运用这一标准来解决关于言论自由问题的争论方面形成了一个共识。

它认为在下列情况出现的时候,根据“明确和紧迫的危险”标准,政府就可以限制美国人民的言论自由。

这些情况是:
1.意图:个人表达意见的时候希望造成重大的罪行。

2.罪行的严重性:就其实质而言,可能导致的危险必须是重大的和严重的。

3.危险的迫切性:可能导致的危险必须是明确的和紧迫的。

4.环境:在某个特定环境下,言论的内容将会造成在其他环境下无法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明确和紧迫的危险”标准的四个要素,对美国最高法院乃至整个美国社会在言论自由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个标准的设立意味着美国首次承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并非无限制的,在对外政策领域尤其如此,它一定不能对国家的根本利益产生破坏性影响
那么由谁来对国家的根本利益作出判断呢,实际上美国政府显然掌握着决定性的发言权。

因此,这个标准实际上使美国政府获得了在必要时控制舆论的“尚方宝剑”,它可以有效控制那些不受欢迎的舆论和政治观点的传播,从而在国内营建出一致支持政府外交政策的舆论气氛。

在冷战初期的“红色恐慌”中,“明确和紧迫的危险”成为美国政府迫害共产党人和左翼分子的有力武器,为美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进行的巨大调整提供了有利的国内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