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主要用于镇痛和手术操作。

通过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到竖脊肌平面,可以产生广泛的麻醉效果,从而有效地减轻疼痛和缓解不适症状。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可视化程度和精确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成为现代神经阻滞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可视化程度高和定位准确性好。

传统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主要依靠经验和摸索,操作难度大,并且常常会出现误刺。

而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神经和血管的位置和分布,准确地定位注射点,从而避免了误刺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此外,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还可以减少注射次数和药物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镇痛和局部麻醉。

在手术中,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从而减少疼痛和不适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此外,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还可用于疼痛诊断和治疗,如椎管内肿瘤、神经根病变、半月板损伤等。

需要注意的是,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与患者的体位和呼吸相对应,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和不良反应。

此外,操作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解剖学和超声知识,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神经阻滞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相信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将会越来越普及,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手术体验。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
▪ 如果要置管持续镇痛,置管前先注射5ml局麻药,以撑开筋膜间 隙,方便向背侧穿行并支配背部肌肉
和皮肤。
PVS:椎旁间隙; Rhomboid:菱形肌; Trapezius:斜方肌; TP:横突;Rib:肋骨; Spinal nerve:脊神经; Erector spinae:竖脊肌; Dorsal ramus:脊神经背支;
Ventral ramus : 脊 神 经 腹 侧 支
“竖脊肌”是由一组肌肉组成,由外到内依 次为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它们位于脊 柱两侧,从颅骨延伸到骨盆和骶骨区域, 从棘突到横突,并延伸到肋骨。在沿着脊 柱头、尾走行的过程中,竖脊肌肌群会改 变它们的大小和形态。作为“核心”肌群的 一部分,竖脊肌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维持脊 柱稳定性。
解剖
▪ 神经支配
脊柱背区的感觉神经支配, 起源于第一颈椎(C1) 到第五腰椎(L5)脊神 经背支,而T1-T12胸神 经腹侧支延伸为相对应的 肋间神经支配前外侧胸壁 和腹壁。
超声引导竖 脊肌平面阻 滞
副标题
前言
▪ 适应症:肋骨骨折、背部、胸壁手术镇痛; ▪ 注射位置: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竖脊肌深面、横突表面,以获得
头、尾几个椎体节段的扩散; ▪ 超声探头:线阵探头或凸阵探头均可; ▪ 神经阻滞针:22G,5-10cm短斜面针; ▪ 局麻药容量:20-30ml。
解剖
▪ 功能解剖
提示
▪ 图A.超声探头放置太靠近脊柱中线。 ▪ 图B.ESPB超声探头正确的放置位置。 ▪ 图C.超声探头放置太偏外侧。
ESP:竖脊肌; A:前;P:后; Pleura:胸膜; Lamina:椎板; PVS:椎旁间隙; CR:颅,CD:尾; Rhomboid:菱形肌; Trapezius:斜方肌; TP:横突; Rib:肋骨;

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

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

03
药物剂量:根据 患者体重、年龄 等因素计算药物
剂量
术后护理
01
保持伤口清洁, 避免感染
02
术后24小时内 避免剧烈运动
03
术后48小时内 避免弯腰、提重
物等动作
04
术后72小时内 避免长时间站立
或坐立
05
术后一周内避免 饮酒和吸烟
06
术后两周内避免 游泳、潜水等水
上活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7
术后一个月内避 免剧烈运动和重
观察效果:观察患者反 应,评估阻滞效果
药物注射
超声引导定位:在超 声引导下确定竖脊肌 1
平面阻滞的穿刺点
确认阻滞效果:观察 患者的阻滞效果,确 4
认药物注射成功
穿刺针穿刺:将穿 2 刺针穿刺至竖脊肌
平面阻滞的穿刺点
注射药物:将药物 3 注射至竖脊肌平面
阻滞的穿刺点
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 平面阻滞的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严格遵循无菌 操作原则,防 止感染
超声引导下准 确定位,确保 阻滞效果
操作过程中注 意患者体位, 避免压迫神经
术后密切观察 患者情况,及 时处理并发症
药物选择
选择合适的局麻 药:如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等
01
药物浓度:根据 患者情况选择合
适的药物浓度
02
04
药物注射速度: 根据患者情况控 制药物注射速度, 避免不良反应
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 背部,脊柱旁
超声图像显示:观察脊 柱旁肌肉、神经、血管
等结构
确定穿刺点:在超声图像 引导下,确定穿刺点,避 开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
穿刺:在超声图像引导 下,进行穿刺操作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是一种新型的局部麻醉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阻滞技术,ESPB的操作相对简单、易学易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备受医务人员的青睐。

本文主要就超声引导下ESPB在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ESPB的特点竖脊肌平面阻滞是指局部麻醉药物注射至竖脊肌平面,产生麻醉效果。

ESPB的主要特点如下:(1)操作简单与其他类型的阻滞技术相比,ESPB的操作简单易行,不需要高超的手技,因此医务人员容易掌握。

(2)有效性高ESPB可以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麻醉需求。

(3)安全性高ESPB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因此对于患者的全身安全风险较小,也没有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的风险。

(4)适应症广泛ESPB可用于许多临床诊疗情况,例如心胸外科手术、肠胃外科手术和乳腺手术等。

二、超声引导下ESPB的应用超声引导下的ESPB是目前最常用的阻滞技术。

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患者体位:侧卧位是最常用的体位。

2、探头选择:用一组线性探头来扫描竖脊肌的位置。

3、结构定位:在竖脊肌的外部角度切线上标定出要进行麻醉的位置。

4、麻醉药物注射:用针头精确地注射麻醉药物。

(1)确保准确性:通过超声引导探头,可以精确地确定竖脊肌的位置,避免误注射和不必要的损伤。

(2)效果稳定:超声引导下的ESPB麻醉效果稳定可靠,可以确保手术期间的安全性和手术质量。

ESPB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阻滞技术,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操作,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超声引导下的ESPB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心胸外科手术超声引导下的ESPB是一种有效的心胸外科手术麻醉技术。

它可以缓和患者手术后的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3、乳腺手术超声引导下的ESPB也是乳腺手术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阻滞技术。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一、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概述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将局部麻醉药物准确注射到竖脊肌平面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可以避免了传统盲目注射的技术局限性,提高了阻滞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在手术麻醉中,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用于术中和术后的镇痛管理;在疼痛管理中,该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和神经阻滞治疗等方面。

二、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1. 术中镇痛效果显著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手术麻醉中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的术中镇痛管理。

研究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手术疼痛,减少手术期间对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2. 术后镇痛作用持久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手术后的镇痛管理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该技术可以延长术后镇痛的作用时间,减少术后疼痛和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速度。

四、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优势1. 提高了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通过实时的超声成像技术,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确定阻滞部位,提高了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了阻滞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

2. 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和副作用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在准确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的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对机体的损伤。

3. 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该技术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了治疗的效果,让患者更加满意。

五、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局限性和挑战1. 技术操作的复杂性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超声成像技术和阻滞技术操作的能力,技术操作的复杂性是该技术面临的挑战之一。

2. 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尽管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腰方肌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对比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腰方肌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对比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腰方肌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腰方肌阻滞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对比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根治术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常规手术方法。

在胃癌根治术中,围术期镇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而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TPVB)和腰方肌阻滞(QLB)是两种常用的围术期镇痛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在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进行对比。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TPVB)。

TPVB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通过在脊柱的侧面注入麻药,达到阻断胸腹壁神经传导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使患者更好地恢复。

而在胃癌根治术中,TPVB 可以在手术前通过超声引导在患者背部施行,使药物准确地注入到目标位置,提高阻断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腰方肌阻滞(QLB)。

QLB是一种通过在腹股沟区域注射麻药来达到对脊柱周围神经的阻断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在胃癌根治术中,QLB可以在手术前通过超声引导在腹股沟区域施行,使药物准确地注入到目标位置,提高阻断效果。

然后,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的镇痛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在胃癌根治术中,TPVB和QLB在术后镇痛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

这意味着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TPVB)和腰方肌阻滞(QLB)是胃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两种常用方法。

这两种方法在镇痛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都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希望本文能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的TPVB和QLB都是胃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有效方法。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
9 TrabelsiN,SettiBoubakerN,SaidR,etal.Notchpathway:bioinfor maticanalysisof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within bladdercancer typesandsubtypes[J].IRBM,2018,39(4):261-267
(收 稿 日 期 :2019-08-14) (修 回 日 期 :2019-09-04)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陈程哲 李会芳 任益锋 孙习文 洪道先 郑孝振
摘 要 目 的 通 过 比 较 超 声 引 导 下 胸 神 经 Ⅱ (pectoralnervesⅡ ,PecsⅡ )阻 滞 和 竖 脊 肌 平 面 (erectorspinaeplane,ESP)阻 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为临床选择麻醉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行单 侧 乳 腺 癌 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 90例,随机分 为 超 声 引 导 下 PecsⅡ 组 (P组 )、超 声 引 导 下 ESP组 (E组 )和 对 照 组 (C组 ),每 组 30例。 记录 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ratingscales,NRS)、术中舒芬太 尼 用 量、是 否 需 要 补 救 性 镇 痛、术 后 吗 啡 用 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P>0.05)。术 中 舒 芬 太 尼 用 量 C组 (33.4± 3.4μg)显 著 高 于 P组 (26.1±3.1μg)和 E组 (27.6±3.1μg),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t= -8.742,P=0.000;t= -6.957,P= 0000),P组低于 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8,P=0.064)。术后 24h补救镇痛例数 P组 3例显著少于 E组 10例和 C组 13例,差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χ2 =4.812,P=0.028;χ2 =8.523,P=0.004),E组 少 于 C组,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χ2 =0.635,P= 0426)。术后 24h吗啡用量 P组(0.7±1.7mg)显著低于 C组 (2.3±2.9mg),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t= -2.734,P=0.008),P组 低于 E组(1.8±2.8mg),E组低于 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52,P=0.056;t=-0.687,P=0.495)。术后 3、6、12、24h 的 NRS评分 P组分别为 0.7±0.7、1.4±0.7、1.6±0.6、1.7±0.6,E组 分 别 为 1.2±0.7、2.1±0.7、2.2±0.9、1.7±0.5,C组 分 别为 1.4±0.8、2.4±0.6、2.4±0.9、1.8±0.4。 术 后 3、6、12h的 NRS评 分 P组 显 著 低 于 E组 和 C组,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t= -2.833,P=0.006;t=-3.851,P=0.000;t=-2.876,P=0.006;t=-3.409,P=0.001;t= -5.581,P=0.000;t= -4.619,P= 0.000),而 E组低于 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P=0.387;t=-1.617,P=0.111;t=-0.846,P=0.401);24h的 NRS 评分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0,P=1.000,t=-1.276,P=0.207;t=-1.372,P=0.175)。 术 后 24h不 良 反 应 情 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出现并 发 症。结 论 超 声 引 导 下 PecsⅡ 阻 滞 较 ESP阻 滞 具 有 更 好 的 乳 腺 癌 改良根治术后镇痛效果。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在临床应用PPT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在临床应用PPT
有效镇痛,减少药物用量
VS
详细描述
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超声引导下竖 脊肌阻滞能够准确地将药物注射到镇痛区 域,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同时减少镇痛药 物的用量,降低药物副作用。
慢性疼痛治疗案例
总结词
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详细描述
对于慢性疼痛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 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多。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 滞能够精确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量,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和对身体的伤害。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在临床 应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技术 • 临床应用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背景介绍
竖脊肌阻滞是一种局部麻醉技术,通 过将麻醉药注射到竖脊肌周围,达到 镇痛效果。
超声引导技术能够实时显示肌肉、血 管和神经等结构,提高注射准确性, 减少并发症。
THANKS
谢谢
术后镇痛
竖脊肌阻滞可用于术后镇痛,通过在手术部位周围注射镇痛药物,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能够精确控制镇痛药物的剂量和范围,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副作用和成瘾性。
慢性疼痛治疗
竖脊肌阻滞可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如腰痛、坐骨神经痛等。通过在疼痛部位周围注射药物,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缓解 疼痛的目的。
超声引导技术操作简便,无需使用放 射线,对医生和患者均无辐射危害。
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肌肉、 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结构,有助于提 高穿刺精度和成功率。
竖脊肌阻滞技术介绍
竖脊肌阻滞是一种区域阻滞技 术,通过将局麻药注射到竖脊 肌周围,达到镇痛效果。

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方亮(综述);王海英(审校)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24(48)5
【摘要】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将局麻药注射至竖脊肌深面与椎体横突之间,作用于脊神经起始部的一种新型区域阻滞,具有禁忌症少、并发症少的优点;该阻滞不仅能较好的控制急、慢性疼痛,同时也对内脏痛和躯体痛有一定效果。

竖脊肌覆盖整个背部,超声下各横突之间几乎处在同一水平面,因此竖脊肌平面阻滞不仅可以使局麻药在头尾方向广泛扩散覆盖多个皮节感觉区域(上至臂丛下至腰骶丛),而且方便置入导管,提供持续阻滞与镇痛。

为了延长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后镇痛时间,改善患者预后,近年来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也被逐渐应用于颈部、胸部、腹部、脊柱及四肢围术期辅助麻醉与镇痛。

本文就竖脊肌解剖学基础,竖脊肌平面阻滞的超声图像及作用机制,以及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总页数】7页(P704-710)
【作者】方亮(综述);王海英(审校)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贵州省麻醉与器官保护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4.3
【相关文献】
1.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2.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3.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4.超声引导下连续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下胸科手术中的应用
5.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与椎板后阻滞在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护理课件

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护理课件
发展历程
该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经 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已经成为一种 成熟、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技术原理
01
02
03
超声成像
利用超声设备对手术部位 进行实时成像,清晰地显 示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 。
精准定位
通过超声成像,医生可以 准确地过学习本课件,学员可以了解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优势、操作技 巧以及如何降低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
02
平面阻滞技术
技术概述
定义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新 型的麻醉技术,通过超声设备对手术 部位进行实时监测,精准地将药物注 射到竖脊肌平面,达到麻醉效果。
对改良后的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进行多中心临床验证,评估其在不同医院、不同医 生之间的操作效果。
结合患者反馈和医护人员评价,综合评估改良后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护理在改良超声引
04
导下竖脊肌平面阻
滞中的应用
术前护理
评估患者情况
术前准备
了解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行竖脊 肌平面阻滞。
用药护理
根据医生指示,协助给药,并观察 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术后护理
疼痛护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遵医嘱给 予适当的止痛措施,缓解患者疼
痛。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及 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促进术后恢复。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
05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
某医院采用改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成功为一名 患者进行了手术麻醉,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效果对比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效果对比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效果对比一、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局部麻醉药物将神经传导阻断,从而实现术后镇痛的手术方式。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手术操作中可以清楚地定位到椎旁神经丛,提高了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二、竖脊肌平面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新近提出的麻醉方式,通过向竖脊肌内注入麻醉药物,从而达到局部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较于传统的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更加简单易行,对于术者技术要求较低。

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竖脊肌平面阻滞同样可以有效控制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让患者更加舒适地度过术后恢复期。

三、效果对比1. 镇痛效果: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在镇痛效果上并无明显差异,两者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

2. 操作难易度:竖脊肌平面阻滞相较于椎旁神经阻滞更加简单易行,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低。

而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3. 安全性:两种麻醉方式在安全性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四、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效果均较为理想。

在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时,可以根据手术者的经验水平、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手术的特点进行综合考量,以选用最适合的麻醉方式。

需要重视术后的镇痛管理,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镇痛方案,以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促进麻醉方式的不断优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1. 引言1.1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在临床应用中,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适用于腰椎手术、脊柱疼痛、腰部外伤等病症,能够提供有效的镇痛和麻醉效果。

其操作技术主要包括超声引导定位、局麻药注射等步骤,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超声引导技术和解剖学知识。

在管理并发症方面,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流动态、感觉变化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未来有望进一步完善技术和丰富应用范围,为临床麻醉学带来更多创新和突破。

2. 正文2.1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优势1.准确定位:超声引导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神经和血管的位置,有助于医生在操作中精准地定位目标神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2.实时监测:超声引导下进行的阻滞过程中,医生可以实时监测药物在神经周围的扩散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用量和注射位置,提高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减少并发症:相比传统盲目穿刺技术,超声引导能够减少错误注射到错误位置导致的并发症,如血肿、感染等,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4.提高成功率: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手术和治疗的成功率,减少阻滞失败和重复操作的次数,节省医疗资源和患者时间。

5.个性化治疗: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医生可以更加精细地调整药物用量和注射位置,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SuperSonically guided 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s Advancemen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2.2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适用症状1. 手术后疼痛管理:在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术后疼痛,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并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2. 急性腹痛:对于急性腹痛患者,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帮助确定病因并提供疼痛缓解。

竖脊肌平面阻滞解剖学知识、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方法、常用药物和并发症等临床应用要点

竖脊肌平面阻滞解剖学知识、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方法、常用药物和并发症等临床应用要点

竖脊肌平面阻滞解剖学知识、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方法、常用药物和并发症等临床应用要点竖脊肌平面阻滞是将局麻药注射在竖脊肌和横突尖端之间的筋膜平面,通过药物在筋膜间隙扩散,从而起到镇痛的效果。

该技术具有简便易学、安全性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镇痛和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ESPB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在竖脊肌和横突之间,并通过药物在筋膜间隙扩散到脊神经及其分支而起到镇痛的效果。

其与椎旁阻滞或硬膜外阻滞相比,具有安全性高(气胸、血肿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低)、操作简单和扩散范围广等优点。

镇痛的主要机制为通过作用于脊神经后支发挥镇痛作用,也有研究认为ESPB还可作用于脊神经前支和交感神经干。

目前ESPB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肩关节镜手术、乳腺手术、腹部手术、剖宫产、泌尿外科手术、脊柱手术等围术期镇痛和急慢性疼痛(肋骨骨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烧伤、癌痛)的治疗。

解剖学特点竖脊肌位于脊柱两侧,是脊柱区域的“核心”肌群,由内向外依次包括棘肌、最长肌和骼肋肌。

-ESPB相关肌肉浅层肌分外层浅层肌和深层浅层肌。

外层的浅层肌包括背阔肌、斜方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层的浅层肌包括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

⑴背阔肌是一宽大的扁肌,它以腱膜起自舐正中喳后部、骼崎、全部腰椎及第7〜12胸椎的棘突,肌束向外上方斜向集中,以扁肌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崎。

(2)斜方肌起自项韧带、枕外隆凸、上项线、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胛冈和肩峰。

(3)肩胛提肌起自颈1〜4椎体横突前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侧缘上部和肩胛骨上角。

(4)菱形肌包括小菱形肌和大菱形肌。

小菱形肌起自下位两个颈椎棘突,大菱形肌起自第1〜4胸椎棘突,两者均止于肩胛骨脊柱缘。

(5)上后锯肌与下后锯肌上后锯肌起自项韧带下部,第6〜7颈椎棘突,第1〜4胸椎棘突,止于第2〜5肋的肋角外面。

下后锯肌起自第1〜2腰椎棘突,第11〜12胸椎棘突,止于第9〜12肋下面。

竖脊肌由骼肋肌、最长肌和棘肌构成,纵行排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围术期镇痛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围术期镇痛中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1月第6卷第2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2067作者简介:刘伟(1992-),女,汉族,江西宜春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

*通讯作者:孙建宏,E -mail :jianhongsun@.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麻醉管理中的应用,全麻复合神经阻滞技术已成为麻醉医疗的主流技术。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 )深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不仅可以阻断手术伤害刺激上行激活传导,降低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而且有利于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在临床上逐渐应用广泛。

1ESPB 的解剖基础及作用机制竖脊肌贴附于脊柱全部棘突的两侧,周围包绕着发达的浅、中层胸腰筋膜,以总的肌腱及肌束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脊后部及胸腰筋膜。

竖脊肌主要受脊神经后支支配,胸段脊神经背侧支支配背部竖脊肌、菱形肌和斜方肌;腰段脊神经穿椎间孔后发出脊神经后支向下走形,并被横突韧带和跨上、下横突之间的肌肉覆盖,在关节突和横突根部间跨横突上缘进入竖脊肌并发出分支,支配腰部后方的关节突关节、肌肉、皮肤等结构。

由于竖脊肌覆盖整个腰背部,竖脊肌与腰椎横突间的胸腰筋膜深层从胸椎延续到腰椎,为局麻药头、尾方向的扩散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关于ESPB 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文献报道亦存在诸多争议。

但目前研究者多认为是局麻药通过横突旁间隙或脊神经后支穿行间隙扩散至椎旁间隙或硬膜外间隙而发挥镇痛和麻醉作用[1]。

2超声引导下ESPB 操作方法超声引导下ESPB 具有易识别、损伤小等优点。

ESPB 时局麻药一般以头、尾方式扩散;靶向横突应选择手术所需镇痛范围的中间节段。

胸段可以通过超声定位第12肋,然后依次向头侧移动探头计数,定位要阻滞的节段;腰段多从骶骨向头侧对腰椎节段定位。

患者一般取侧卧位或俯卧位,消毒后先用探头横断面扫描目标阻滞区域相对应的阻滞节段横突,确定进行该横突阻滞后,将探头旋转90毅,长轴再次扫描定位,辨别横突尖及上方的竖脊肌。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无创、安全、快速并且可重复的神经阻滞技术,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本文将介绍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

1.无创:相对于传统的手感和X线引导下的阻滞,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无创的技术,无需使用大量的镇痛剂或麻醉剂,减少了痛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2.安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通过超声定位神经或阻滞点,避免了剂量过多或注射位置不准确带来的神经损伤风险。

3.快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操作简单,可以快速完成,并可重复多次操作。

4.可重复: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可重复的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多次操作,提高治疗效果。

1.手术前镇痛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在手术前提供镇痛效果,减少手术时或手术后的疼痛感,还能减少术中使用的麻醉用药量,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从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2.急性疼痛治疗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治疗急性疼痛,如骨折、关节扭伤等病症,减轻患者疼痛感,并能减少使用麻醉药物时的不良反应。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还可以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

例如,患者患有背痛、颈痛、腰痛等疾病时,可以通过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来减轻疼痛感和降低疼痛对其生活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同时需要有相关的设备进行支持。

因此,推广这种技术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需要引进先进的超声设备,确保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探索利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技术治疗更多类型的疾病,提高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作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第15期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是一种新的筋膜间平面阻滞方法,2016年Forero等首次发表ESPB在胸部神经性疼痛中的镇痛应用,描述ESPB作为一种简单有效又安全的技术,可以用于胸部慢性神经性疼痛以及胸部急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的止痛。

此后,ESPB受到广泛关注,被逐步应用在胸部、腹部、髋关节、妇科和脊柱手术及其术后镇痛等方面。

1 ESPB的定义及阻滞方法竖脊肌(erectorspinae)是脊柱后方的长肌,下起骶骨背面,上达枕骨后方,填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也叫骶棘肌。

它以总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为三部分:外侧为髂肋肌(iliocostalis),止于肋角;中间为最长肌(longissimus),止于横突及其附近肋骨;内侧为棘肌(spinalis),止于棘突。

超声引导下ESPB即在高频超声线阵探头引导下,通过神经阻滞穿刺针将局麻药物注射到竖脊肌与横突之间的筋膜内,局麻药物在此筋膜内扩散,可以使注药点附近的脊神经被阻滞。

脊神经分为背侧支和腹侧支,ESPB能够覆盖脊神经背侧支和腹侧支行走的范围,引发其支配的相应体表感觉区域暂时失去感觉,并且这种阻滞是完全可逆的。

超声引导下ESPB操作方法:患者采取坐立位、侧卧位或者俯卧位,将高频超声线阵探头放置在棘突旁开大约3 cm 的位置,并与人体的矢状面平行,采用平面内技术,神经阻滞穿刺针成像后进针至竖脊肌和横突之间的筋膜间隙内,将局麻药物注射到此间隙内。

ESPB用药应遵循局麻药使用原则,即低浓度、大容量。

可行单次注射,也可在穿刺点置管连接电子镇痛泵持续注药镇痛。

单侧注射量常为0.5%罗哌卡因20~25 mL或0.25%~0.50%布比卡因20~25 mL。

持续鎮痛输注背景剂量常为0.2%罗哌卡因8 mL/h,单次手控输注剂量可为5 mL,锁定时间为60 min。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介绍课件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介绍课件
01
相对禁忌症:肥胖、脊柱畸形、皮肤病等
03
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感染性疾病、神经损伤等
02
慎用情况: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
04
2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优势
提高阻滞效果
精确定位:超声引导可以精确定位阻滞部位,提高阻滞效果。
减少副作用:超声引导可以减少药物扩散到其他部位,降低副作用风险。
提高成功率:超声引导可以提高阻滞成功率,减少重复操作。
03
竖脊肌平面阻滞:通过阻滞竖脊肌平面的神经,达到镇痛效果
02
适应症:主要用于胸腰椎手术、慢性疼痛治疗等领域
04
操作方法
注射药物:将药物注射到竖脊肌平面
超声引导:使用超声设备定位竖脊肌平面
穿刺方法: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进行穿刺操作
观察效果:观察患者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和注射速度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手术镇痛、慢性疼痛治疗、分娩镇痛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05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培训和普及
普及程度:随着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远程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逐渐普及,使得更多的医生能够学习这项技术。
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的增多,使得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的技术和经验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分享。
01
麻醉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手术舒适度
02
安全性:超声引导可提高阻滞的准确性,降低并发症风险
03
术后恢复: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04
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感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通过超声引导技术,向脊柱周围的神经根和脊髓施行局部麻醉的方法。

近年来,这一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和疼痛管理领域的局部麻醉技术。

本文将对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原理及技术特点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是一种利用超声成像技术,在皮下组织中准确定位并注射局麻药物的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准确定位到竖脊肌与脊柱之间的空隙(即竖脊肌平面),并在该位置上进行局麻药物的注射,使药物沿着脊柱向上下扩散,从而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的麻醉方法,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备受关注。

1. 手术麻醉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手术麻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应用于腰椎手术、髋部手术、下肢手术等骶骨以下手术部位的麻醉。

由于其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的特点,使得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更加精准和有效,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还能减少全身麻醉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降低手术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和恢复。

2. 疼痛管理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还在疼痛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对于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疼痛等疼痛症状,可以通过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进行定位并施行局部麻醉,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还可以用于术后疼痛管理,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

1. 进展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临床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目前,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一些特殊手术和疼痛管理领域也得到了应用,例如在儿童麻醉、孕妇分娩镇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的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包括注射技术、药物选择、穿刺器械等方面的改进,使得该技术更加安全、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的Tulgar入路中,局麻药液注射位置远离神经或血管结构,保 证L-ESPB理论上给出的局麻药液扩散。此方法是改良的L-ESPB, 是其他中轴神经阻滞,如椎旁阻滞或腰丛阻滞的有效替代技术
超声解剖) 为横断面超声图像, ▪ (D–E–F) 为旁矢状位超声图像, ▪ A和D: 解剖标志图, ▪ B和E: 穿刺入路,
▪ 左侧卧位,采用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给予12.5mg布比卡因。 手术时间150分钟且未出现并发症。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扑热息 痛1mg。在麻醉复苏室,患者NRS评分7/10。
病例
▪ 患者左侧卧位,横断面扫查时其超声声窗和超声解剖标志未被识 别。在旁矢状位超声解剖标志可被识别。局麻药液的配制同病例 一,15ml局麻药液注射于竖脊肌和横突之间,25ml注射于横突 与腰大肌之间(图2D–E–F)。阻滞后20minNRS评分0/10, 14h<3/10。没有服用额外的镇痛药物。
▪ 当局麻药注射到竖脊肌深面,腰椎横突后方时,不再需要局麻药 通过扩散至横突前方,而是可以通过把局麻药注射到横突后方、 横突前方和腰大肌之间来保证阻滞效果。我们命名此改良技术为 Tulgar入路。
病例
▪ 患者一,女性,87岁,ASA3级,由于左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术。全 麻诱导后,右侧卧位,凸阵探头横向置于L4横突(transverseprocess,TP)上 方,识别由竖脊肌(erectorspinae muscle,ESM)、腰大肌(psoasmuscle, PM)和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 muscle,QLM)组成的三叶草结构。
病例
▪ 手术时间约110min,患者拔管后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rating score,NRS)1/10,12小时的NRS仍旧<3/10。针刺试验显示感 觉阻滞平面为T12-L5,患者未给予额外镇痛药物。
病例
▪ 患者二,女性,82岁,ASA3级,由于右侧股骨粗隆下骨折行股 骨髓内钉固定术。
改良超声引导 下竖脊肌平面 阻滞-Tulgar 入路
前言
▪ 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spinae plane block,ESPB)最初是在胸椎段 实施的[1],腰段竖脊肌平面阻滞(LumbarESPB)或L-ESPB是该阻滞技 术在腰椎段的临床应用。
▪ 尽管命名上有相似性,ESPB和L-ESPB在阻滞细节和技术应用上还是有 所不同
• C和F: 局麻药液扩散: • QLM:quadratus
lumborummuscle,腰方肌; • ESM:erectorspinae muscles,
竖脊肌; • PM:psoasmuscles,腰大肌; • 蓝线:表示局麻药扩散区域; • 红色箭头:穿刺入路.
谢谢观看
▪ L-ESPB作为髋关节和股骨近端手术的镇痛方法,经过一系列的病例实践, 我们证实在L4椎体水平给予40ml局麻药(localanesthetic,LA),可以 向腰丛和椎间孔扩散[4]。
前言
▪ L-ESPB不同于ESPB,因为局麻药扩散到横突前方,沿着腰大肌 周围扩散,尤其是进入腰丛走行的腰大肌间隙和椎间孔区域,导 致类似的腰丛阻滞效果[2,4]。
▪ 进针直到针尖抵至横突,局麻药总量为40ml(0.5%布比卡因20ml,2%利多 卡因10ml,生理盐水10ml),15ml注射于竖脊肌和横突之间,然后回撤针体 针尖朝向尾侧进针,越过横突,直至看到针尖进入腰大肌后方。25ml局麻药 注射于横突前方和腰大肌之间(图2A–B–C),术前常规给予扑热息痛1mg、替 诺西康20mg和吗啡3mg静注镇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