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肝病综述

合集下载

脂肪性肝病PPT课件

脂肪性肝病PPT课件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将成为脂肪性肝病治疗 的重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预防与生活方式干预
研究将更加关注脂肪性肝病的预防和生活方式干预,通过 改善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降低患病风险,提高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研究一些进展,但该疾病的异质性仍是一个挑战, 不同患者之间的发病机制、病程和预后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无其他肝病证据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如病毒性 肝炎、药物性肝病等。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饮酒、糖 尿病、高血脂等脂肪性肝病的
高危因素。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肝肿大、黄疸 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检测肝功能指标、血脂、血糖 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或MRI等影像 学检查,观察肝脏形态和脂肪
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和超重,有助 于预防脂肪性肝病的发生。
遵循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减 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适度运动
控制饮酒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 行车等,有助于消耗体内脂肪,预防脂肪 性肝病的发生。
长期大量饮酒是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危险因 素,应限制饮酒量或戒酒。
缺乏长期临床数据
目前对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研究大多为短期临床试验,缺乏长期临床数据来评估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需要加强长期随访和临床研究。
谢谢观看
含量。
鉴别诊断
01
02
03
病毒性肝炎
与病毒性肝炎鉴别,如乙 肝、丙肝等,需要检测相 应的病毒标志物。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


⑤血清转氨酶和GGT水平正常或轻、中度升高,通常以ALT增高为主;
⑥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⑦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符合第1-5项和第6或7项中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NAFLD
1. 7 治疗(1)
针 对 危 险 因 素 治 疗
肥胖——减肥,但不宜过快 2型糖尿病 高脂血症 基本措施: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脂 对于大多数脂肪肝,通过节制饮食、坚持中等量有氧 运动,可达到控制体重和血糖,降低血脂以及促进肝 组织学改变逆转的目的 由于营养过剩性脂肪肝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 管疾病,而这些疾病的防治比脂肪肝本身更重要,故 要有整体治疗观念
2 酒精性肝病(ALD)
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肝病,对人体消化、神经等系
统都有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对肝脏有直接毒害作用,引 起肝脏一系列病变,通常为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
肝硬化
我国发病率也有上升
浙江地区应重视黄酒所致酒精性肝病
2. 1 病因和发病机制(1)
乙醇在肝脏的代谢
在人体,乙醇从单纯扩散方式从胃肠道吸收后,迅速在体内分布,大
部分乙醇(90%-95%)被氧化为CO2和水后排出体外
肝脏是乙醇氧化的主要场所(75%)
乙醇首先在肝细胞浆中主要经乙醇脱氢酶(ADH)氧化成乙醛,并 使氧化型辅酶I(NAD)转化为还原性辅酶I(NADH)
然后在肝脏线粒体内由乙醛脱氢酶(ALDH)氧化为乙酸;同时 NAD转化为NADH;最后,乙酸由肝释放入血液,在外周组织氧 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2. 1 病因和发病机制(3)
饮酒量与持续时间
每天饮酒比间断饮酒危害大,一次大量饮酒危害性更大, 男性日平均饮酒折合乙醇量≥40克,女性≥20克,连续5年 或2周内有大于80克/天的大量饮酒史即可发病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

第十二章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据报道其发病率可高达10%左右,而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目前我国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第二大肝病。

临床上脂肪性肝病则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之分。

第一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病因和发病机制]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

肝脏是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肝内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外周脂肪组织。

肝细胞内脂质特别是甘油三酯沉积是形成NAFLD的一个先决条件。

导致脂质沉积的代谢异常机制并没有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几个环节有关:①脂质摄入异常:高脂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动员增多,促使游离脂肪酸(FFA)输送人肝脏增多;②线粒体功能障碍,FFA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和氧化减少,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③肝细胞合成FFA和甘油三酯增多;④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不足或分泌减少,导致甘油三酯运出肝细胞减少。

上述因素造成肝脏脂质代谢的合成、降解和分泌失衡,导致脂质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

NAFLD形成的病理生理改变,日前提出“两次打击”学说:第一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引起良性的肝细胞内脂质沉积;第二次打击主要是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是疾病进展的关键。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是以肝细胞脂肪过见的原因,其病因有肥胖、2型糖因。

其次,饮酒量和时间、遗传易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尿病、高脂血症等。

发病机制目前感性、性别、其他肝病(如乙肝、理综合征,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

认为与“二次打击”有关,第一次丙肝)的感染均是增加酒精性肝病现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被公认打击是指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发生的危险因素。

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血症等伴随的胰岛素抵抗,引起肝脂肪性肝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性肝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细胞内脂质过量沉积。

第二次打击上升,且其危害愈发严重,因此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属可逆性疾是指脂质过量沉积的肝细胞发生氧预防就变得至关重要。

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导致线粒体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正常。

不同种族、年龄、男女均可功能障碍、炎症介质的产生,肝星1、可通过健康宣教加强自我监发病,但以40~49岁为发病高峰,状细胞的激活,从而产生肝细胞的督,完善个体化的饮食和锻炼计我国成人患病率为15%~30%。

炎症坏死和纤维化。

划。

2、推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病可分为非酒精性脂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由于长患者每半年测量体质量、腰围、血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期大量饮洒所致的慢性肝脏疾病。

压、肝功能、血脂和血糖,每年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外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包括肝脏、胆囊和脾脏在内的上腹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所致的,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部超声检查。

3、建议根据患者实以弥漫性干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和酒精性肝硬化。

严重酗酒时可诱际情况筛选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至肝功能衰相关终末器官病变以及肝硬化等并纯性肝病和由其演变而来的脂肪性竭。

本病在欧美等国多见,近年我发症。

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国的发病率也有上升。

我国成年人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欧美等西方发达酒精性肝病患病率为4%~6%。

【内科学】脂肪性肝病

【内科学】脂肪性肝病

實驗室檢查-B超
肝區近場回聲彌漫性增強,遠 場回聲逐漸衰減
肝內彩色血流信號減少或不易 顯示,但肝內血管走向正常
實驗室檢查-CT
彌漫性肝臟密度降低,肝臟與脾臟的CT值之比≤1
診斷
1. 長期飲酒史
➢ 一般超過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 40 g/d, 女性≥ 20 g/d。或2周內有大量飲酒史,折 合酒精量>80g/d期
他倆都喝高了!
酒精戒斷綜合症
治療
2. 營養支持
➢ 提供高蛋白、低脂飲食 ➢ 補充維生素B、C、K及葉酸
治療
3. 藥物治療
➢ 糖皮質類固醇可改善重症酒精性肝 炎患者的生存率
➢ 美他多辛可加速灑精從血清中清除, 有助於改善酒精中毒症狀和行為異 常
➢ 多烯磷脂醯膽鹼對酒精性肝病患者 有防止組織學惡化的趨勢
2. 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 3. 肥胖
酒精性肝病的危險因素
➢ 感染
1. HBV、HCV與酒精產生協同 的肝毒性效應
2. 病毒感染可以增加機體對酒 精的敏感性
病理
慢性酒精中毒 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
病理
• 大部性或大泡性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 細胞脂肪變性
• 依據是否伴有炎症反應和纖維化分為: 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纖 維化、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
流行病學
➢ 歐美國家的嗜酒人群中,ALD 的患病率 84%
➢ 在美國,每年有15 000~20 000人死於 ALD
➢ 我國的ALD發病率逐年上升,成人群體 中酒精性肝病患病率為4.3%一6.5%, 浙江省約4.34%
病因及發病機制
1. 酒精的肝內的代謝途徑 2. 乙醇對肝損害的機制 3. 增加酒精性肝病發生的危險因素

脂肪肝_百度百科

脂肪肝_百度百科

脂肪肝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蔽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

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几年在欧美和中国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在某些职业人群中(白领人士、出租车司机、职业经理人、个体业主、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等)脂肪肝的平均发病率为25%;肥胖人群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0%;嗜酒和酗酒者脂肪肝的发病率为58%;在经常失眠、疲劳、不思茶饭、胃肠功能失调的亚健康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60%。

近年来脂肪肝人群的年龄也不断下降,平均年龄只有40岁,30岁左右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45岁以下男性脂肪肝明显多于女性。

脂肪肝早期无症状,好多年青人在体检时检查出自已患了脂肪肝而就医.所以人人都要注意体检,有效地把疾病控制在早期阶段。

疾病分类按病理分类1、单纯性脂肪肝:肝脏的病变只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将脂肪肝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局灶性脂肪肝,以及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复杂,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以下一个或多个环节导致肝细胞甘油三酯的积聚,形成脂肪肝:①由于高脂肪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周脂肪组织分解增加导致游离脂肪酸输送入肝细胞增多。

②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肝细胞消耗游离脂肪酸的氧化磷酸化以及b氧化减少。

③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能力增强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甘油三酯增多,或肝细胞从肝窦乳糜微粒,残核内直接摄取甘油三酯增多。

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分类、流行病学与自然转归(综述)

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分类、流行病学与自然转归(综述)

肝炎的第二大类慢 眭 肝病 , 且有上升趋势。其病变发展过程从单纯 眭脂肪肝、 脂防 眭肝炎、 肝纤维化至肝硬化。早期防治极其重要。
关键 词: 脂肪性肝病 ; 超诊断 ; B 分类 ; 流行病学 ; 转归
脂肪性 肝病 (L ) F D是指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 的肝细胞 内脂肪
F D的调查分析 中发现 , 2 . 14例) L 有 36 4 %( 的被 检查者有 不同
8 咄。在随访 的 4 中, 5 年 有 1 %的患者死亡 , 中与肝病相关 的 其 占 8 %。单纯性脂肪肝 的四年死亡率为 3 %,酒精性肝炎为 6 0
4 %, 2 肝硬化为 5 %, 酒精性肝炎重叠肝硬化为6 * 通过病 1 5%t。 4 1 例 对照研究发 现 , 饮酒时 间越长 , 总酒精摄 人量越 大 , 肝癌 的
堆积过多 的病变 , 常肝 内脂肪 占肝重 3 4 如果脂 肪含 正 %一 %, 量 超过肝 重的 5 %即为 F D,严重 者脂 肪量可 达 4 %一 O L O 5 %,
F D的脂类 主要是甘油 三酯 。 L
程度 的脂肪肝I。 n 随着我 国人 口老龄化 、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不健 康饮食 和惯 坐少 运动的生活方式 、 以及肥 胖患者 的增多 , 在未 来几十年 内我 国 F D的流行状况将会更加严重 成为仅次于 L 。 病毒性肝炎 的第二大类慢性肝病 , 国外文献报道一致。 与 虽然 F D并不是不治之症 , L 但如果不进行早期诊断 , 不及
机制和肝硬化关系等有关 问题 。肝纤 维化是 继发于各种形式 肝损伤 ( 当然包 括 F D 之后组织修复过程 中的代偿反应 , L) 它也 是慢性肝病发展 为肝硬化 的必经病理过程 。近年来 , 人们对肝 纤维化 的研究和认识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但仍有许多环节 尚 未阐明I。长期嗜酒者 中 6 %一 0 脂肪肝 , 中 4 %n ̄ 有 O 9%有 其 0- g J 酒精性肝炎 ,嗜酒 2 年 以上 者肝硬化 的患病率为 5 1 %4 O %一 5 t l 。 另一份文献报道 了 2 1 A D患者 ,这些患者每天饮酒大于 8例 L

脂肪肝综述

脂肪肝综述

文献: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1]前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目前认为肝脏实质细胞只要有5%以上的被脂肪浸润,就可诊断为脂肪肝NAFLD的疾病谱是由单纯肝脏脂肪变性发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最终导致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2]近年来,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FLD患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并逐渐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慢性肝病的首要原因[3]全球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0%[4,5]国内关于FLD流行病学方面,中国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6]Day和James共同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已成为阐明该疾病发生机制的主要理论[7]“一次打击”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等因素造成的肝脏内脂质大量堆积促使单纯性脂肪肝的发生,它是FLD发病的基础; 二次打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损伤主要包括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从而引起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ASH)。

如果NASH持续一直存在,便可发生炎症坏死,继而造成肝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大于降解,便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

随着脂肪肝的发生,脂联素受体肝mRNA表达上调[8]一.IR形成对肝脏细胞的第一次打击主要是通过加强周围组织脂肪分解和高胰岛素血症。

IR时,肝脏脂肪分解作用逐步加强,游离脂肪酸(freefattyacid,FFA)浓度大大提高。

大量FFA经脂肪细胞从血液进入肝脏,而肝细胞对脂肪酸的β-氧化则受到高胰岛素血症的抑制,从而进入肝脏的FFA酯化为TG增多。

过量的FFA(外源性或内源性),特别是不饱和FFA,在肝内积聚是NASH的发病因素二.氧化应激是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动态失衡,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时,人体内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和活性氮自由(reactivenitrogenspecies,RNS)等高活性分子产生过多,远远超过抗氧化物的自身清除能力。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

脂肪细胞
肌细胞
葡萄糖摄入
葡 萄 糖
葡 萄 糖↑
胰 岛 素
胰 岛 素↑
Pessayre D. Mitochondrial injury in Steatohepatitis.2002
胰岛素抵抗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充满脂肪的 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 空腹 释放FFA 餐后 储存脂肪

胰岛素抵抗的
餐后 持续释放FFA 血浆FFA增加
脂肪性肝病
王宝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004年6月
脂肪肝的概念
• 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和脂 肪储积。
• 正常肝脏含脂量 2-4% ,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
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见肝组织的 1/3
以上肝细胞脂变时,称为脂肪肝。
脂肪性肝病的分类
1. 酒精性脂肪肝(AFL):
与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 统称酒精性肝病(ALD)
高脂血症
高血糖 高粘滞血症 高尿酸血症 胰岛素抵抗 高胰岛素血症
中心性肥胖
胰岛素对葡萄糖转运的作用
IR
Arthur J. Insulin resistance,obesity,and fatty liver disease.
胰岛素抵抗对葡萄糖转运的影响
GLUT4

肌细胞

脂肪 脂肪细胞
胰岛素抵抗
其他
静脉高营养 环境毒物 无/低β脂蛋 白 结节性脂膜 炎 小肠 憩室病 肠道细菌过 度生长
哌克昔林
(perhexiline)
硝苯地平
(Nifedipine)


北京人肥胖率高达45% 居全国首位

【共享】脂肪性肝病的概述

【共享】脂肪性肝病的概述

【共享】脂肪性肝病的概述脂肪性肝病的概述范建高脂肪肝(fatty liver)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最早于1842年由W.Bowman W提出,其后研究资料主要来自肝活检病理学报道。

20世纪80年起,随着B超和CT检查的普及,脂肪肝作为一种常见的影像学发现而渐引起临床关注,但真正将脂肪肝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甚或独立性疾病来对待,还是在1986年F.Schaffner 等提出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概念之后。

病理上,FLD指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主的广泛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临床上则有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之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

早在1962年H.Thaler 对此病就有描述,1980年和1986年J.Ludwig 和F.Schaffner等相继提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及NAFLD的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直到1998年Day CP报道15%~50%NASH患者发生不同程度肝纤维化,NAFLD方得到极大关注。

目前认为,NAFLD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SH、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NAFLD患病率迅猛增高,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基本概念脂质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重要物质,主要分为脂肪和类脂两大类。

前者即中性脂肪—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后者包括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类固醇及糖脂。

正常人每100克肝脏湿重约含4~5克脂质,主要用于构成生物膜的脂质双层结构,其中磷脂占50%以上,TG占20%,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占20%,胆固醇占7%,其余为胆固醇酯等。

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组织内贮存 的作用 , 导致第一次打击 的发 生。但这 些细胞因子
与I R之间的具体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
1 . 2 . 2 第 二 次 打击 经过 第 一 次 打 击 , 人 体 内 产 生 了 一 系
【 关键词 】脂肪性肝病 发病机制 病理 学 检测方法 临床上 , 脂肪性肝病分 为酒 精性 脂肪性肝病 (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者 的需求 , 将物品放置在易取的位置 , 必要 时留家属 陪护 , 保证
引流导管 的通畅。 3 . 7 注意用药安全 老年人 常患有多种疾病 , 而且要服多
白结合物可直接 损害肝细胞 内的微管和线粒体 , 还 可以导致免
疫反应 攻击 肝细胞 。另外 , 乙醇在 M E O S过程 中增 加了活性氧 产物 , 提高了蛋 白质 、 脂质 以及 D N A的过氧化作用 , 进而促发氧 化应激 , 最终导致肝细胞病变 。另有报道称[ ) 】 , 大量 乙醇摄入很可 能会导致脂肪性肝炎 , 其病理学特征为中性粒细胞浸润 , 而脂肪 性肝炎作为 A F L D向肝纤维化 、 肝硬化发展的助推器 , 再加上 中 性粒细胞跨膜迁移在 A F L D脂肪浸润以及储积过程 中起重要作 用 ,使得 中性粒 细胞 的跨膜迁移成为 A F L D发病的关键因素之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一 O 1 — 1 6 )
及 血脂异常 、 肥胖 、 高尿 酸血症等伴 有胰 岛素抵 抗 ( I R) 的疾 病
会 增加 N A F L D的发病风险 。此外 , 性别 、 年龄 、 体重指数 、 舒 张 压、 收缩 压 、 载脂 蛋 白 B 、 尿酸、 甘油 三酯 、 低 密度 脂蛋 白胆 固 醇、 转氨酶 、 空腹血糖均与 N A F L D的发病有关。N A F L D的发病 机制非 常复杂 , 现在仍停 留在假说 阶段 。目前 广泛 接受 的是 “ 二 次 打击 ” 学说。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



是否合并其他肝病
如确定为ALD,则其临床病理属哪 一期
鉴别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害
自身免疫性肝病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病、肝硬化



戒酒和营养支持,减轻酒精性肝病的严 重程度; 改善已存在的继发性营养不良;
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戒酒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最主要措施,

影像学检查

B超可见肝实质脂肪浸润,多伴有
肝脏体积增大

CT平扫可显示肝脏形态学改变及分
辨密度变化
B超

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 强,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 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 向正常
CT
* *

弥漫性肝脏密度降低,肝脏与脾脏的CT值之比≤1
病理学检查


确定分期分级
判断严重程度和预后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ALDH同工酶的活性较低
性别

女性体内ADH含量较低 女性对乙醇的敏感性高 于男性,同样摄入量易 导致ALD的发生
感染

HBV、HCV与酒精产生协同的 肝毒性效应

病毒感染可以增加机体对酒精的
敏感性
营养状态

肥胖可能与乙醇协同作用,加重、
加速了肝脏的损害

继发性营养不良
病理
其他治疗措施都应以戒酒为基础。

戒酒过程中应注意戒断综合征的发生。
营养支持
在戒酒的基础上应提供高热量、高蛋
白、低脂饮食,并注意补充维生素B、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病是指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研究发现,脂肪性肝炎患者中,有 41% 的患者存在肝纤维化,而肝纤维化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放任肝“长胖”,有可能导致肝残疾甚至死亡。

饮食无度、久坐不动、遗传因素等是脂肪肝的“元凶”,许多人会说,那我只吃素菜,勤加锻炼,快速减肥不就没有脂肪肝了吗?其实不然,选择低碳水化合物甚至是无碳水化合物(米饭、面食、根茎蔬菜等)的饮食方式,甚至会加重肝脏代谢障碍。

当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为了弥补葡萄糖的不足,会将其它部位的脂肪、蛋白质运输到肝脏并且转化为能量,大量的游离脂肪酸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沉积于肝脏,形成脂肪肝。

而且过度减肥会导致皮肤松弛、肌肉萎缩、脱发甚至还会导致闭经或是不孕,影响生育。

所以,科学防治脂肪肝至关重要。

医生建议:1. 什么检查能诊断出脂肪肝?虽然脂肪肝是肝酶异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但有很多包括晚期纤维化在内的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都是正常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VCTE)有助于早期筛查脂肪肝。

2. 怎么吃?研究证明,包括地中海饮食在内的多种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限时饮食、间歇性断食)均有助于脂肪肝的缓解,可以减少肝脏脂肪含量甚至缓解脂肪性肝炎。

该饮食模式包括低盐低脂,主食选择全谷类或者全麦类食物,限制红肉(猪、牛、羊)及甜品的摄入,适量食用优质家禽、鸡蛋、奶制品,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鱼类或海鲜,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每日适当摄入一些坚果(不超过30g)。

3. 怎么运动?采用中等量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快速步行、游泳、跳舞等),每周4次以上,累计时间150~250min,运动后靶心率>170-年龄。

每周最好进行2~3次轻或中度阻力性肌肉运动(举哑铃、俯卧撑、弹力带等),以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

脂肪性肝病综述

脂肪性肝病综述

脂肪性肝病综述一、概要过去脂肪肝被认为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代谢性疾病,现在看来脂肪肝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堆积和中性脂肪在干细胞内弥散性浸润所致的肝脏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一种病理学的概念。

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脏湿重的3%~5%,其中以磷脂最多,还包括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大多未酯化)等。

正常情况下,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转化以及分泌等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

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超过30%以上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且弥散分布于全肝时,就称之为脂肪肝。

严重者脂肪肝含量可高达40%~50%。

绝大多数的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堆积在肝细胞内所致,在此讨论的脂肪肝亦属此类。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则是一种临床概念,系指病变主要在肝小叶,以弥散性肝细胞大泡型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种类型。

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是否有过量饮酒史将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LD,建成酒精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随着疾病的发展依次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sis 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为叙述方便,仍将两者合在一起。

脂肪肝的流行状况并不非常清楚,由于调查的时间、样本对象、年龄和性别图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一般来说青少年发病率低,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而机关干部、商人中男性发病率更高,这与职业饮酒有很大的关系。

二、关键词脂肪性肝病病因病理病机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三、脂肪肝的病因学脂肪肝的病因学包括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和诱因两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性肝病综述一、概要过去脂肪肝被认为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代谢性疾病,现在看来脂肪肝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堆积和中性脂肪在干细胞内弥散性浸润所致的肝脏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是一种病理学的概念。

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脏湿重的3%~5%,其中以磷脂最多,还包括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大多未酯化)等。

正常情况下,脂肪的消化、吸收、氧化、转化以及分泌等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

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超过30%以上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且弥散分布于全肝时,就称之为脂肪肝。

严重者脂肪肝含量可高达40%~50%。

绝大多数的脂肪肝是由于甘油三酯堆积在肝细胞内所致,在此讨论的脂肪肝亦属此类。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则是一种临床概念,系指病变主要在肝小叶,以弥散性肝细胞大泡型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种类型。

目前临床上根据患者是否有过量饮酒史将脂肪肝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LD,建成酒精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随着疾病的发展依次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sis 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为叙述方便,仍将两者合在一起。

脂肪肝的流行状况并不非常清楚,由于调查的时间、样本对象、年龄和性别图同,其结果也不一致,一般来说青少年发病率低,成年人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而机关干部、商人中男性发病率更高,这与职业饮酒有很大的关系。

二、关键词脂肪性肝病病因病理病机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三、脂肪肝的病因学脂肪肝的病因学包括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和诱因两个方面。

病因的种类很多,大体分为营养性、化学性、内分泌代谢性、生物性、遗传性、免疫性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性因素等几大类。

1、营养性因素1.1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

根据临床表现,营养不良分为消瘦性、水肿性和混合性三种。

消瘦性主要是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会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加剧脂肪分解诱发脂肪肝。

水肿型主要是蛋白质摄入不足所致,出现肝细胞纤维化。

混合性肝病即两种均缺乏的患者,多为大泡性病变。

1.2肥胖病:肥胖是指体内过剩的脂肪组织蓄积状态,是由于长期能量入超所致。

不管是体重的超标,或是腹部内脏脂肪明显增加,还是肥胖者短期内体重波动过大,都易诱发脂肪性肝病1.3全胃肠外营养:全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一系列肝胆系统并发症,如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少见的慢性不可逆性肝病。

在成人中以肝细胞脂肪变和脂肪性肝炎常见。

2、化学性致病因素2.1工业毒物:工业毒物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机体导致肝脏损害。

苯、二氯乙烷、二氯乙烯、钡盐等可引起单纯性肝细胞脂肪变。

无机砷化合物,溴苯,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氯联苯、四氯乙烷、磷、铬等可以引起肝细胞坏死合并脂肪变。

2.2药物: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

在药物的代谢过程中,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对肝脏造成损害。

有数十种药物可诱发脂肪肝。

2.3酒精中毒:嗜酒一直是欧美国家脂肪肝和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约57.7%的嗜酒者并发脂肪肝,其原因除考虑酒精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外,慢性酒精中毒梭伴随的营养不良等可能亦参与发病。

此外,健康成人短期内大量饮酒也可诱发脂肪肝。

3、内分泌代谢因素3.1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葡萄糖利用不良和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性疾病。

临床中,约40%的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且大多为中度或中度以上脂肪肝,接受胰岛素治疗者脂肪性肝炎的发病率增加,若出现脂肪坏死,则继之可形成肝硬化。

3.2高脂血症:脂肪肝患者各型高脂血症均可见,干系最为密切的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常伴同于肥胖和糖尿病。

高脂饮食、过分甜食以及酒精中毒均可诱发高脂血症,进而参与脂肪肝的发生。

3.3妊娠期出现的脂肪肝:妊娠期肝病可归纳为两大类:①合并于妊娠期的肝病,如妊娠期病毒性肝炎,肝硬化;②与妊娠有关的特发性肝病,如妊娠特发性黄疸、妊娠呕吐,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

4、生物性致病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是肝病较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即寄生虫感染,但这些致病因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浸润,由各种嗜肝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为国人肝炎最常见的病因。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畸变发生的,在肝脏它们主要引起先天性代谢性肝病。

此外,某些家庭中的人具有患某种疾病的素质,如肥胖、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脂血症等,此种现象称其为遗传易感性。

6、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近来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研究表明,现代花的工作环境、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热量的膳食结构、以及生活懒散等因素与肥胖及其相关脂肪肝的发生有关。

7、其他慢性心肺功能衰竭通过缺血、缺氧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

脑病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则可能与血多环境因素有关。

免疫因素,包括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均参与脂肪性肝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能引起脂肪性肝疾患的病因很多,在脂肪肝的发病中可以主要由一种病因引起,也可以由多种病因同时作用或先后参与。

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也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具体分析。

四、脂肪肝的病理学轻度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在大体上可无明显变化,当脂肪变性累及1/3以上的肝细胞或肝内蓄积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即形成脂肪肝时,肝脏肿大,重量增加,可达3~6kg,但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肝脏大体形状和大小正常或缩小,重症者则明显缩小,可小至800g左右。

肉眼检查或腹腔镜下,肝脏外观呈弥漫性肿大,边缘钝而厚,质如面团,压迫时可出现凹陷,表面色泽较苍白或带灰黄色,切面呈黄红或淡黄色,有油腻感。

刀切时硬度较正常者稍增加,刀面有脂肪沾染。

光镜下肝细胞肿大,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或脂滴。

大部分病理脂滴弥漫分布于肝小叶中央区,严重者整个小叶的大多数肝细胞均有脂滴沉积,但有时脂肪浸润呈灶状或不规则分布。

当肝脏内TG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时,许多肝细胞相继出现脂滴。

起初TG呈多个无膜包绕的小球状,直径小至1~3μm仅在电镜下才能发现,位于肝细胞质无结构区域,胞核仍旧居中。

当脂滴变多直径增大至5μm左右时,光镜下可见脂滴呈串珠状聚集在肝细胞的窦面,进而肝细胞质内充满这些脂滴,此即小泡性脂肪变(microsteatosis)。

随着肝内脂肪含量的增加,各个肝细胞内的小脂滴可迅速融合成直径大于25μm的大脂滴,细胞核和细胞器被挤压移位至脂滴边缘,但是细胞非脂肪部分的容积常无变化。

光镜下此种改变称为大泡性脂肪变(macrosteatosis)。

偶尔一些含脂滴的相邻肝细胞融合形成一个直径100μm或以上的脂肪囊肿。

部分严重的脂肪变性可并发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电镜下,脂肪肝时可见脂肪微囊泡在胞质和内质网中堆积,致使内质网发生泡囊化(vesiculation),高尔基复合体内有脂滴积聚、肿胀;滑面内质网增生,粗面内质网数目减少且有脱颗粒;线粒体可增大、变形或破裂,嵴减少,基质变淡、扩张,出现包涵体,严重者线粒体破裂崩解。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脂肪性肝病可分为四类:①单纯性脂肪肝,仅见肝细胞脂肪变性;②脂肪性肝炎,在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伴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可伴有Mallory小体和纤维化;③脂肪性肝纤维化,在脂肪肝特别是脂肪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中央静脉周围和肝细胞周围纤维化,甚至门管区纤维化和中央区汇管区纤维分隔连接;④脂肪性肝硬化,为继发于脂肪肝的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再生结节形成。

肝细胞小泡性脂肪变性常表现为单纯性脂肪肝,而大泡性脂肪肝如任其发展则可相继发生以上四种改变,或这些改变合并存在。

1、单纯性脂肪肝根据肝脏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比例或肝活检组织病理切片脂肪染色镜检,可将脂肪肝分为轻(湿重含脂肪5%~10%)、中(湿重含脂肪10%~25%)、重(湿重含脂肪25%~50%或以上)三种类型。

根据肝细胞脂变范围可将脂肪肝分为常见的弥漫性脂肪肝、少见的局灶性脂肪肝以及罕见的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根据肝细胞内脂滴大小不同分为大泡性、小泡性、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灶性型和脂肪性肉芽肿主要见于大泡性脂肪肝。

1.1大泡性脂肪肝多由小泡性脂肪变发展而来,肝细胞之内出现孤立的直径大于25μm的脂滴,肝细胞核被挤压而移位,脂滴大者甚至可达4~5个正常肝细胞大小,从而使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增大并类似脂肪细胞。

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肝小叶内可呈向心性、外周性或弥漫性分布。

轻者偶见散在性肝细胞或小灶状肝细胞脂肪变,主要分布于肝腺泡III区和II区,严重者脂滴弥漫性分布累及肝腺泡I区。

当细胞死亡或脂肪囊肿破裂时脂肪离开肝细胞,被实质内或门管区巨噬细胞吞噬。

在门管区,炎症细胞和纤维化围绕着脂肪,形成脂肪性肉芽肿(fatgranuloma)。

1.2小泡性脂肪肝肝细胞脂肪浸润特点为细胞内均匀分布许多直径3~5μm的细小脂滴,细胞核仍位于中央,肝小叶结构常无紊乱,多无炎症细胞的浸润或坏死。

肝窦常有受压现象。

电镜下脂肪微滴可见于肝细胞浆、溶酶体、滑面和粗面内质网及高尔基复合体内。

滑面内质网增生,肝糖元及脂蛋白明显减少,线粒体增大变形,含层状结晶包涵体。

1.3脂肪性肉芽肿在酒精中毒、糖尿病以及肥胖所致的脂肪肝患者,含有大量脂肪的肝细胞膨胀破裂,脂肪溢出,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灶性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及偶尔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围绕1个或多个脂滴形成脂肪性肉芽肿。

脂肪性肉芽肿通常发生于中央静脉区,存在于脂肪变性的肝小叶内,可为单个病灶或者成簇出现,有时每个小叶内可有数个肉芽肿。

1.4局灶性脂肪肝与绝大多数脂肪肝肝脏实质内脂肪弥漫性浸润不同,局灶性脂肪肝的肝细胞脂肪浸润呈局灶性或斑片状改变,从而在肝实质内呈现假性占位样病变。

2、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炎(steatohepatitis)是一种继发于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细胞损伤的炎症和纤维化状态。

伴同于含脂肪的肝细胞死亡或脂肪囊肿破裂后可继发炎症,炎症渗出的巨噬细胞有时含有来自红细胞和脂肪相互作用的蜡样质色素,并形成脂肪性肉芽肿,其周围可见胶原沉积。

炎症亦见于静脉周围区坏死或损伤的肝细胞附近。

炎细胞包括分叶核细胞,最常见于气球样变特别是含有Mallory小体的肝细胞周围,而细胞内有无脂滴并不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