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第五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案
新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5.1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案

金属的性质与利用课 题 第一节 金属的性质与利用课 型 互动课课 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铁与硫酸铜之间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
3、通过对金属的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4、了解一些常见金属矿物(铁矿、铝矿等)的主要成分。
教学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2、通过和已有化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理解并得出结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泼”。
课前准备仪器:水槽(1)、试管架(1)、试管(6、15*150)、镊子(2、砂纸(2)、烧杯(2)、酒精灯、火柴 、导电性装置(电池、 导线、灯泡、灯座)共三十组药品:铜丝(2)、铝丝(2)、铁丝(2)、稀盐酸(1:1)、水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金属。
你知道那些方面用到金属? 学生: 发言交流。
教师: 金属的用途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你猜想金属会有那些性质呢? 学生: 发言交流。
教师记录教师: 怎么知道这些猜想是对还是错呢? 学生: 做实验检验。
教师: 对!今天我们就用实验来检验。
不过,我要先检验同学们,老师在水槽中放了铁丝、铝丝、铜丝,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活动:找铁丝、铝丝、铜丝。
学生交流:说出区分的依据。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砂纸。
告诉学生,杯内的液体就是水。
探究活动一:学生分组实验:组织交流: 说出发现了什么,怎么做的。
(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发现、不同的做法、不同的看法) 提出问题: 它们比较软,能不能砸扁?能不能拉长呢? 学生演示实验: 用铁锤敲金属丝。
(作好对比)师生演示实验: 拉铜丝。
(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对比方案) 小结归纳:一、铁的物理性质。
进一步说明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延展性、熔沸点、密度、硬度、导电、导热等方面来研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
(指出:金属还有一些物理性质,由于时间、器材的限制,未能发现。
沪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会通过创设一个与金属相关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例如,我可以展示一些日常用品,如钥匙、锅具等,让学生观察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接着,我会提问:“你们知道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吗?”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金属的化学反应现象,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我可以展示一些金属与酸接触后产生气泡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中,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金属会生锈?”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会发现金属生锈与氧气有关,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例如,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实验中,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金属能够取代盐溶液中的金属?”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概念。
(四)反思与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鼓励他们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其次,我会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鼓励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实验现象和化学原理,让学生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沪教2011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五章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学设计

4.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金属相关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金属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运用对比、归纳、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数据分析。此外,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与金属相关的趣味故事、科学史实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引导学生关注金属在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学习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热爱。
5.培养学生严谨、勤奋、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掌握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金属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金属性质和利用的学习兴趣。
1.展示金属制品: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铁锅、铝制饮料罐、铜线等,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提出问题:为什么金属具有优良的性能,可以制作各种制品?金属的性质有哪些?金属是如何被提炼和利用的?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5章第1节金属性质和利用教案(新版)沪教版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1.掌握金属常见的物理性质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3.知道置换反应的定义并熟悉常见的置换反应4.知道合金的概念,了解合金具有的性质及合金与纯金属的异同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二、金属分类总共有90多种金属。
1.可将金属分为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有色金属:除黑色金属外的其他所有金属都是有色金属2.可根据金属密度大小将金属分为重金属和轻金属重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如铁、铜、锌、铅等。
轻金属:一般指密度小于4.5g/cm3的金属,如钠、镁、铝等3.金属之最(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也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三、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反应(1)大部分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2)金属越活泼,越容易与氧气反应,且与氧气反应现象越剧烈。
可以据此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3)铝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因而有抗腐蚀性。
2.金属活动性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从左到右,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除K、Ca、Na)四、置换反应1.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1课时)教案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课题5.1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与物理性质相关的应用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3、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4、认识初中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教学重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归纳教学难点认识比较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大小关系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比较归纳教学媒体过媒体录像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展示金属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导出课题。
交流预习材料的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相关应用,引导学生只关切金属的物理性质是不够的,更需要关切金属的化学性质。
【合作探究】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小组合作实验,教师指导)活动一、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探究实验1:①将打磨过的铝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②将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察颜色发生的变化镁在空气中燃烧铝在空气中加热铁在氧气中燃烧铜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剧烈燃烧,耀眼____光,放出大量热,产生一种_____的固体剧烈燃烧,________,放出大量热,产生一种_____色固体化学方程式2Mg +O2点燃2MgO(银白色)(白色)结论:金属(Fe、Al、Mg、Cu)+氧气→ ____________活动二、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的反应探究实验2:分别将光亮的铁丝、铝丝、铜丝浸入到硫稀酸、稀盐酸中实验金属与稀硫酸金属与稀盐酸现象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Fe + H2SO4 ====FeSO4 + H2↑结论活动三、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实验3: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下方指明物质的颜色)1、总结:板块一、二、三,归纳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置换反应:叫置换反应2、反思:①生活中我们常说“真金不怕火来炼”体现了金的怎样的化学性质?②从金属与稀酸的作用是否可以看出金属的活泼性强弱?③实验室常用金属锌与稀硫酸或稀盐酸来制备H2,试分别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反思为什么不用Mg或Fe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呢?3、提升:常见金属(镁、铝、铜、铁、锌、金)的活动(泼)性顺序>Al>Zn>>…Cu>…Au【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教学反思】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B.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则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C.H2O和H2O2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2.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酒精清洗内壁有碘的试管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D.用餐具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3.如图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离子结构示意图。
沪教版第五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案

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知道一些常见合金主要化学成分。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4.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2.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光泽、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的延展性、金属的密度、金属的硬度、金属的熔点);2.常见的合金的特性。
3.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水、酸以及某些盐溶液)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学难点:常见合金的特性。
四、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那么,了解金属的性质,对科学地利用金属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提问]:金属的用途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大家结合P115“联想与启示”以及生活中金属的用途来猜想金属会有那些性质呢?[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完成114页交流与活动并填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小结]:1.金属颜色:(1)绝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而少量金属呈现特殊的颜色,如:金(Au)是黄色、铜(Cu)是红色或紫红色等;(2)有些金属处于粉末状态时,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铁(Fe)和银(Ag)在通常情况下呈银白色,但是粉末状的银粉或铁粉都是呈黑色的,这主要是由于颗粒太小,光不容易反射。
2.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1)金属一般都是电和热的良好导体。
其中导电性的强弱次序:银(Ag)>铜(Cu)>铝(Al)3.金属的延展性:(1)大多数的金属有良好的延性(抽丝)及展性(压薄片),其中金(Au)的延展性最好;也有少数金属的延展性很差,如锰(Mn)、锌(Zn)等;4.金属的密度:(1)大多数金属的密度都比较大,但有些金属密度也比较小,如钠(Na)、钾(K)等能浮在水面上;5.金属的硬度:(1)纯净的金属硬度通常都比较小,如铁(Fe)、铝(Al)、镁(Mg)等都比较质软;硬度最高的金属是铬(Cr);6.金属的熔点:(1)绝大多数金属熔点都比较大,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Hg);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W);[引导]通过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金属是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材料。
沪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学设计

1.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
2.培养对待科学的严谨和客观的态度,不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结论。
3.认识到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意识到自己作为科学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对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的认识还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1.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如,学生可以进行金属导电实验,观察金属导电的现象,从而加深对金属导电性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观察反应现象,理解反应原理。
2.问题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金属的性质和利用。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金属的导电性是如何产生的?”、“金属的提取和冶炼过程是怎样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5.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并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以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导入新课。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看似普通的金属丝,然后通过通电使其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火花。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一定会感到惊讶和好奇,我会趁机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金属丝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金属性质的思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金属的性质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例如,我会让学生讨论:“金属的性质如何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金属的提取和冶炼过程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1金属的性质与利用

第五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掌握常见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1)利用常见金属的性质和实验,探究分析通过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方法。
(2)学习从日常生活事件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促使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认识金属材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酸的反应难点:(1)金属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三、教学设计【引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前几章学习了一些非金属元素以及它们间组成的物质,如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
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而且不可缺少。
【学生活动】①说说你知道哪些金属,完成教材第114页(你已经知道什么)。
②教材第114页的《交流与讨论》,说说你见过的金属,以及它们的颜色、状态、用途和你知道的它们的性质。
【教师讲解】(一)【学生活动】讨论并交流教材第115页《联想与启示》:1.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不用银制造电线、电缆?3.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教师归纳总结】1.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是为了防止烫手,因为铁具有导热性,而木柄或塑料柄导热性很差,这样就可以防止手拿锅铲时被烫伤。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但不用银而用铜制造电线、电缆,因为银较稀少,价格昂贵,而铜相对较便宜。
3.选择制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金属的价格、硬度和耐腐蚀性等。
(二)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情境设置】 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我们做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
现象: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一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知道一些常见合金主要化学成分。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
4.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的反应;(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2.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光泽、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的延展性、金属的密度、金属的硬度、金属的熔点);2.常见的合金的特性。
3.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水、酸以及某些盐溶液)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学难点:常见合金的特性。
四、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那么,了解金属的性质,对科学地利用金属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提问]:金属的用途是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大家结合P115“联想与启示”以及生活中金属的用途来猜想金属会有那些性质呢?[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完成114页交流与活动并填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小结]:1.金属颜色:(1)绝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而少量金属呈现特殊的颜色,如:金(Au)是黄色、铜(Cu)是红色或紫红色等;(2)有些金属处于粉末状态时,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铁(Fe)和银(Ag)在通常情况下呈银白色,但是粉末状的银粉或铁粉都是呈黑色的,这主要是由于颗粒太小,光不容易反射。
2.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1)金属一般都是电和热的良好导体。
其中导电性的强弱次序:银(Ag)>铜(Cu)>铝(Al)3.金属的延展性:(1)大多数的金属有良好的延性(抽丝)及展性(压薄片),其中金(Au)的延展性最好;也有少数金属的延展性很差,如锰(Mn)、锌(Zn)等;4.金属的密度:(1)大多数金属的密度都比较大,但有些金属密度也比较小,如钠(Na)、钾(K)等能浮在水面上;5.金属的硬度:(1)纯净的金属硬度通常都比较小,如铁(Fe)、铝(Al)、镁(Mg)等都比较质软;硬度最高的金属是铬(Cr);6.金属的熔点:(1)绝大多数金属熔点都比较大,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Hg);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W);[引导]通过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金属是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材料。
金属材料具有各种特殊性能,因而具有广泛的用途。
如,制造飞机的金属材料,需要有坚硬而质轻的特点;用于制造切割工具的金属材料,需要有很大的硬度;制造白炽灯灯丝的金属材料需要熔点高;制造保险丝的金属材料需要熔点低;制造化工生产设备的金属材料需要耐腐蚀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纯金属以及很难满足人们的各种特殊要求。
因此,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制造出了许许多多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金属”----合金。
[板书]二、合金[过渡]通常所说的“金属材料”既包括各种纯金属,也包括各种合金,作为“金属材料”之一的合金在生产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合金的出现大大拓宽了金属材料的范围和使用价值。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18-P120,总结:1、合金的定义:2、常见的合金有哪些,其主要组成元素是什么?3、合金相对于纯金属而言,具有哪些特性?(通过课本P119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合金的特性)4、生铁和钢的异同点。
阅读P118拓展视野归纳:生铁:含碳量在2﹪—4.3﹪之间的铁的合金钢:含碳量在0.03﹪—2﹪之间的铁的合金从生铁炼成钢的实质为:降碳、除硫磷、调硅锰[引导]合金由于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其应用也十分广泛,目前,人们通过调整合金的组成比例和改变合金的形成条件,已经制成了性能不同的各种合金,品种已不下万种,远远超出金属自身的种类。
合金的制造大大拓宽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120拓展视野,介绍几种特殊的合金。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性能优异的合金。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金属颜色:绝大多数金属呈片状或丝状时为银白色,某些金属呈粉末状时为黑色,如:Fe,Ag。
某些金属呈现特殊的颜色,如:Au是金黄色、Cu是红色或紫红色等;2.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金属一般都是电和热的良好导体。
其中导电性的强弱次序:Ag>Cu>Al3.金属的延展性:大多数的金属有良好的延性(抽丝)及展性(压薄片),其中Au的延展性最好;4.金属的密度:大多数金属的密度都比较大,但有些金属密度也比较小,如Na、K等能浮在水面上;5.金属的硬度:纯净的金属硬度通常都比较小,如Fe、Al、Mg等都比较质软;硬度最高的金属是铬(Cr);6.金属的熔点:绝大多数金属熔点都比较大,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Hg);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W)二、合金1、合金的定义:P1182、常见合金的成分:(1)黄铜:铜和锌(2)生铁:铁和碳(3)钢:铁和碳3、生铁和钢的异同点:(1)同:主要组成元素相同(铁和碳)异:含碳量不同,生铁:2%-4.3%钢:0.03%-2%(2)性质和用途差异较大:生铁:坚硬但韧性差,一般铸造,常用于铁锅,暖气片,车床底座等.钢:较硬,韧性好,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弹性,机械性能好,可锻、轧和铸造,用途比生铁广。
(3)从生铁炼成钢的实质为:降碳、除硫磷、调硅锰点燃化学方程式为:C+O2====CO24、合金的特性: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熔点一般低于组成它的各成分金属。
【教后记】:第一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二课时)[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的合金,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学生活动]:完成115页观察与思考并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探究一]:1.金属与氧气反应大多数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也有少数金属很难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
如:“真金不怕火炼”,就是指黄金很难与氧气反应。
(1)金属镁与氧气发生反应实验现象:在空气中点燃镁带后,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2Mg+O 2 2MgO(2)金属铁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现象:金属铁在空气中是不能被点燃的,在纯氧中,被引燃后能够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2O 2 Fe 3O 4(3)金属铝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现象:在空气中,铝条不能被点燃,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失去金属光泽; 化学方程式:4Al+3O 2====2Al 2O 3注意事项:铝表面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结构致密的氧化物,形成保护膜。
因此,我们在做铝条性质实验之前,务必要将其保护膜打磨去除。
(4)金属铜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现象:铜不能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点燃,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红色的铜表面形成一层黑色的物质。
化学方程式:2Cu +O 2 ==== 2CuO[学生实验探究二]:2.金属与酸发生反应[引导]金属除了能和氧气发生反应外,还能和酸反应,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课本116页的活动与探究,将Mg ,Al ,Zn ,Fe 和Cu 分别加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组实验)(1)铁与稀硫酸反应实验现象:铁丝表面出现气泡,铁丝逐渐溶解,一段时间后,无色溶液变成浅绿色溶液。
化学方程式:Fe+H 2SO 4 ==FeSO 4 +H 2↑(2)铝跟稀硫酸反应实验现象:铝丝表面出现大量的气泡,铝丝逐渐溶解化学方程式:2Al+3H 2SO 4 = Al 2(SO 4)3+3H 2↑(3)锌与稀硫酸反应实验现象:锌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锌逐渐溶解化学方程式:Zn+H 2SO 4====ZnSO 4+H 2↑(4)镁与稀硫酸反应实验现象:镁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镁逐渐溶解,并放出大量热化学方程式:Mg+H 2SO 4====MgSO 4+H 2↑(5)铜与稀硫酸反应铜加入稀硫酸后无现象,这说明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引导]通过四种金属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大家已经学会了金属和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下点燃 点燃面我请4个人到黑板上写出这四种金属分别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师生互动]书写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 2+H 2↑Zn + 2HCl === ZnCl2 + H 2↑2Al + 6HCl === 2AlCl 3 + 3H 2↑Fe + 2HCl === FeCl 2 + H 2↑[过渡]大家通过观察四种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我们有没有发现这四种金属和酸反应虽然都产生气体,有没有发现不同点?(提醒大家再次观察)[学生]:再次观察后发现产生气体的速率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整理由快到慢的顺序:Mg,Al,Zn,Fe[引导]通过此实验,我们大家都发现了,虽然某些金属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由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和酸反应的速率也不同,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将常见的金属按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给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板书]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单质: 化合物: [师生共同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规律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H )前面的金属(K,Ca,Na 除外),能与某些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讲解]K,Ca,Na 三种金属由于化学性质太活泼,投入酸中首先和水反应,不直接和酸反应。
[引导]金属不但能和酸反应,还能和某些盐溶液反应[板书]4.金属与某些盐溶液发生反应(1)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现象:在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一段时间后,溶液由蓝色转变为浅绿色。
化学方程式:Fe+ CuSO 4==FeSO 4+Cu主要用途:古代湿法炼铜的原理“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现代湿法镀铜[师生共同总结]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总结出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板书]2、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其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引导]对比金属和酸和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总结规律。
[学生]发现所有的反应都是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板书]5.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板书]二.实验室制取氢气[引导](实验)镁 铁 铝 锌都跟稀硫酸反应生成是氢气,但反应的速度不同、镁最快、铁最慢、只有锌反就应适中:1.反应原料:锌粒,稀硫酸或稀盐酸;2.反应方程式:Zn+H 2SO 4==ZnSO 4+H 2↑3.反应物状态:锌粒为银白色固体,稀硫酸或稀盐酸为无色溶液4.反应条件:常温下5.反应装置:和实验室制CO2装置相同6.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7.实验步骤强 弱弱 强(1)按照要求连接装置(2)检查气密性(3)装药品:先装固体,后装液体(4)开始反应,并收集一小试管氢气,进行验纯(任何可燃性气体,在做性质实验之前务必进行验纯)(5)收集气体,盖上玻璃片倒放在实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