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沙里宁
卫星城
卫星城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卫星城的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这是卫星城卫星城发展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作为一个概念,是在1915年,由美国学者泰勒首先提出。
其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其实也是所谓的逆城市化,也就是郊区城市化。
卫星城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一)工业城:即半独立式郊区城镇,内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与生活服务设施。
(二)生活城:即“卧城”,主要是居民住宅区以及相应的文娱生活服务设施。
外国建筑历史授课大纲(近现代部分)
外国建筑历史(近现代部分)课程主要内容:近代部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欧美对新建筑的探求.现代部分――――二十年代欧洲理性主义建筑.战后现代建筑的普及与发展.后现代建筑及其他.关于近现代的划分:依据世界史的划分,近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现代史:1917年至今.近现代建筑史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下半叶.――――传统建筑出现了新的矛盾,新旧思潮开始斗争,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现建筑革新的先驱者.2.十九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欧美对新建筑的探求时期,出现一系列新建筑学派.3.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是现代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4.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规划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筑与技术的结合,纷繁的学派.注: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近代史的范畴,后两个阶段属于现代史的范畴.上篇外国近代建筑史第一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第一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其社会背景一.欧美各国的革命.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60,资本主义近代史的开端.英国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着由手工工场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美国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1,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极大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革命的意义:新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诞生→生产关系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以启蒙运动为代表.二.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1.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的核心―资产阶级人性论,'Liberty','Equality','Fraternity'.思想武器―――批判的理性.2.启蒙主义建筑理论;功能,真实,自然.*比较启蒙运动的理性与法国古典主义的理性.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一.概述.以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为根本特点;以三位主要建筑师为代表-I•琼斯(Inigo Jones,1573-1652);C•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R•亚当(Robert Adam,1728-1792);二.C•雷恩与圣保罗大教堂.1666年伦敦大火,雷恩设计的50座教区教堂;圣保罗大教堂的建设历程.(参考教科书P214)三.革命时期的两种倾向-复古思潮的前奏.1.帕拉蒂奥主义(Palladianism)产生的原因;特点;缺陷-缺乏创造性,现实感.代表作品:米尔沃斯府邸,切斯威克府邸,坎德来斯顿府邸.(P219);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英国造园学院发起的园林设计革命-追求自然,新奇,变化,隐匿以及田园情调;"英华庭园".2.革命的激情.(P227-228)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的一种非常新颖生动的建筑潮流.特点――表现感情,性格,情绪;追求体形简单的圆柱体,方锥体,球体等;墙面很少装饰,平面也多为简单几何形.代表人物――L•布雷,"牛顿纪念碑"C•N•列杜,"钙盐城",巴黎路税卡建筑.第三节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一.古典复兴建筑(CLASSICAL REVIVAL).1.概述.定义;又称"新古典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欧美各国的古典复兴建筑概况;2.法国的古典复兴建筑.以罗马复兴为主."帝国风格".代表作品:巴黎"万神庙";"军功庙";雄师凯旋门;3.英国的古典复兴建筑.以希腊复兴为主,早期也流行过罗马复兴.代表作品:英格兰银行旧利息大厅(P235);坎伯伦和卡尔顿连排住宅;不列颠博物馆(P236);爱丁堡大学(P236);4.德国的古典复兴建筑.以希腊复兴为主.代表作品: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柏林新博物馆(P240-241);5.美国的古典复兴建筑.兼有罗马复兴及希腊复兴.代表作品: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国会大厦;纽约海关大厦(P252-253);二.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1.概述.定义;两个发展阶段:"先浪漫主义","哥特复兴"(又称"新哥特风格").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概况;2.哥特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作品.C•巴利;A•普金;J•拉斯金;V-勒-杜克;草莓山沃波尔府邸;封蒂尔修道院;英国国会大厦;三.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ISM).1.概述.定义;(又称"集仿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2.代表作品.巴黎歌剧院;罗马埃曼纽尔二世纪念碑;巴黎圣心教堂;布鲁塞尔法院;(P256-258)第四节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矛盾的探索一.奥斯曼巴黎改建规划.二."新协和村".1817年,欧文提出.三."花园城市".1898年,英国的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四."工业城市".1898年,法国青年建筑师加涅尔提出.五."带形城市".19世纪末西班牙工程师苏里亚•伊•玛塔提出.六.美国的方格网城市.第二章欧美对新建筑的探求第一节建筑的新结构,新材料与新类型一.初期的生铁结构。
著名设计师017--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罗伯特·文丘里罗伯特·文丘里,美国建筑师。
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学院学习,后曾在O.斯托诺洛夫、E.沙里宁、L.卡恩等人的事务所任职。
1957-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
1958年起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
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务所。
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务院赴苏联讲学。
1966年任罗马美国艺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66-1971),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顾问。
文丘里早期的工作受到路易·艾瑟铎·康和艾罗·萨里南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勒·科布西耶和阿尔瓦。
阿尔托很大的影响。
他说道:“在所有作品中,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对我的启示最大。
它最具动感、最有联系性,是学习艺术和技术最丰富的来源”。
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
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
尽管他已经放弃了许多信仰,但他的作品还是被认为是后现代时期的一部分。
设计的时候,文丘里喜欢将简单而有美丽雕花的格式合并在一起,还经常在全面设计规划图中将讽刺和喜剧寓于其中,常以国际风格和流行艺术为指导,其作品还被当作设计平面的典范,这些模式常具有纪念性和装饰性。
他以标记和符号为装饰,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将其融入他的设计中。
他说道:“建筑学应该涉及到建筑的社会和历史之间的关联”文丘里引用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少就是多”并不是指为了一定的利益需要更多的装饰,而是在风格和形式上更为丰富。
文丘里的创意经常被别人模仿,比如山形房屋的前壁常常由分离的部分和凹进的中心部分隔开。
在他的设计中,他常常用大面积的窗户去扩大传统的半圆形窗户,这样的圆形窗在他设计的建筑中经常出现。
埃罗·沙里宁:有机功能主义建筑大师
育 之 前 曾 花 费 1年 的 时 间 远 赴 欧 洲 学 习 (图 2) 0,
雕 塑 , 这 段 学 习经 历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获 奖 。 这 座 沙 早 宁 对 空 间 的 理 解 。 几 经 波 折 后 , 埃 一 个 重 要 的 罗 ·沙 里 宁 正 式 踏 八 耶 鲁 大 学 学 习建 筑 国最 高 的 拱
,
义 建 筑 设 计 领 域 的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在 国 际 主 义 风 格 鼎 盛 时 期 ,埃 罗 ·沙 里 宁 突 破 密斯单调 、刻板 的建筑风格 , “开创 了基于斯堪 的纳维亚设计传统 的有机功能主 义风格 ,并通 过他 设计 的大型建筑和家具体 现出来 ,丰富 了现 代建筑的面貌 ,这 令 他 在 现 代 建 筑 界 享 有 很 高 的 声 誉 。 ” 1952年 ,沙 里 宁 入 选 为 美 国建 筑 学 会 会 员 ;1960年 ,成 为美 国文 艺学院会 员。但是天妒英 才 ,1961年9月1日,年仅51 岁的沙里 宁因脑瘤 手术失败离世。 1962年 ,美国建筑 学会为纪念埃 罗 ·沙里 宁对 建筑界作 出的贡献 ,授 予其 金质奖。
图 3 图 4
图 2 Βιβλιοθήκη >>>戚 一 经 9孬 埃罗·沙里
鲁 学 院 讲 师
埃 罗 ·沙 里 宁 于 1 91 0年 8月 20日 出 根 州 布 鲁 明
生于芬兰柯 科鲁米 ,1923年 ,埃 罗 ·沙 1 940年 ,十
里 宁 随 着 父 亲 迁 入 美 国 密 歇 根 州 定 居 , 特 ·斯 旺 森
1 950年 之 前 ,在 埃 罗 ·沙 里 宁 与 父 亲 合作期间 ,他 的建筑风格 与父亲老沙里 宁几 乎 趋 同 。 父亲 去 世 之后 ,埃 罗 ·沙 里 宁突 破 折 中 主 义 的 表 现 方式 , 一 改 前 期 设 计 风 格 , 个 性 化 的 自我 探 索 自这 个 时 期 开 启 并 得 到 广 泛 好 评 。 1952年 至 1961年 间 ,埃 罗 ·沙 里 宁 的 建 筑 设 计 作 品 形 式 新 奇 。 例 如 , 1952 年 为 麻 省 理 工 学 院 设 计 的 克 莱 斯 格 大 会 堂 和 教 堂 (图 3) ; 1958年 为 耶 鲁 大 学 设 计 的 英 格 斯 冰 球 馆 ; 1955年 为 纽 约 肯 尼 迪 机 场 设 计 的 美 国 环 球 航 空 公 司候 机楼 ,华 盛 顿 杜 勒 斯 国际 机 场 候 机 楼 (图4 )[81… ..这 些 新 奇 的 作 品 大 都 是 以雕 塑 的 形 式 呈 现 , “对 他 来 说 ,建 筑 和 美 术 雕 塑 一 样 ,使 得 他 的作 品 富 于 创 造 性 ,而 且 不 断刨 造 新 风 格 , 以至 于 一 生 中 没 有 定 型 的 建 筑 风 格 ” 。
外建史题库
17、 18世纪上叶和中叶,大量兴建着的中小型庄园府邸中,流行着c 主义。 A、浪漫 B、古典 C、帕拉第奥 D、极少
18、 拿破仑时期建造的星形广场凯旋门(50m)其高度是古罗马时期君士坦丁凯旋门(21m)的b A、2倍 B、2.5倍 C、3倍 D、3.5倍
的升腾感。?
?????
?
三、画图题(20分/每题5分)?
??
巴西利卡简图????????????????????????????????????????????凯旋门简图???????????????
????
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简图????????????????????????萨伏依别墅立面简图
9、???????古罗马时期,著名的建筑理论作《建筑十书》的作者是:B?
A、亚里士多德??B、维特鲁威?C、柏拉图??D、奥古斯都?
10、???文艺复兴时期,哪位建筑理论家著作了《论建筑》:?D?A、伯拉孟特??B、米开朗基罗?C、布鲁乃列斯基??D、阿尔伯蒂?
11、???下面哪种哥特式的残留后来被法国古典主义五段式所保留:??
A、烟囱??B、碉堡?C、尖券??D、尖顶
12、 在美国国会大楼中出现的元素是 A A、圆形穹顶 B、尖券 C、竖直向上的线条 D、哥特式的雕塑
13、 电影《罗马假日》中出现的背景——西班牙大阶梯是哪种风格的广场:c A、古典主义广场 B、古罗马风格广场 C、文艺复兴广场 D、巴洛克式广场
19、 万神庙的高度达到43.3米,其穹顶直径也是43.5米,在拜占庭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直径四十二米)、文艺复兴末期圣彼德大教堂(直径42米)、古典主义恩瓦立德教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圣保罗大教堂(穹顶直径达34米)、巴黎万神庙(20m)等几座著名建筑中,其穹顶直径超过万神庙的有:A)0座B)1座C) 2座D) 3座 A p 63 :它不仅是整个古代世界里最大的,而且一直保持着最高世界记录。
运动系统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读培根先生的《城市设计》(Des1gn of Cties)后感
运动系统在 城市设计 巾硇 运用
读培 根先生 的《 城市设 计》 ( D e s 1 g n 0 f C 1 t 1 e s ) 后感
山东工艺美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院 张春单
[ 摘 要] 《 城 市设 计》 一 书的主要 内容有 : 一是 城市功能 上 , 整合成 一个“ 同时运动诸 系统 ” 的 完整体 系, 并 以此 形成城 市的“ 设 计结 构” 。它是 一种功 能轴 , 又是 一种交通轴 , 更是一种 景观轴 。二 是在 空间艺术上吸取 了现代 艺术 上很 多视 觉艺术理论 , 变静 态为动 态, 大大丰富 了城市设计空 间艺术理念 。 [ 关键 词] 培根 《 城市设 计》 同时运动诸 系统
1 . 作 者 的 生 平 简 介
城市设计 的迅猛扩展 : 城市设计 已引入新 的广度 和 自由度 , 从 坚实的建筑实体中 产生的运动系统 , 向外 的延伸越来越远 , 直 至城外 乡野。巴黎的设计结 构: 轴 向延伸 的概念通过建筑和种植一经 建立 , 就形成了巴黎此后发展 的一项支 配因素 。塞 纳河是 巴黎设计 发展 的主心 骨 , 由此垂直伸 展出 系列 的轴 向开发 。圣 彼得堡 的演 变 : 是文艺 复兴 设计概念达 到炉火 纯青之后完 整地建立起 来的少数伟 大的城市之一 。伦敦的悲剧 : 联络 成网的广场的微妙组合 , 美妙 的天 际轮廓 线是 特别易受损害 、 特别脆弱 的, 伦敦的人 民既不 了解这一点 , 也不懂采 取措施 来防范即将来临的力 量对它的损害 , 高层建筑被容许从各 色各 样的地方 冒出来 , 其结果是伦 敦的大部分优美 景观的原貌消失 了。巴黎的远见 : 巴黎的 1 7 世 纪的轮 廓线基本 上没有被破 坏 , 因为 巴黎以适应现代需求 的规模提供 了一个 新的中心 , 以承受商业扩展 的主要 压力 , 历史性城市的整体性能够加以 维护 。新 中心仍是 “ 法兰西大轴线 ” 的延伸 。伟 大的尝试一 巴西利 亚 , 巴西利亚 的空间包含 在环抱城市 的碗状群 山伸 展的范 围内, 一 切建筑 实体都是 雕塑形体 , 而这又在前所 未有 的广 阔规模上把整个空 间设计 处理 的层 次分 明。巴西利亚用一条 快速路作为 中心 , 代表着一 种对汽 车在现代 生活 中重要 性的毫不掩饰 的表现 , 又为步行者提供 了许多完 全免受交 通干扰 的地 段。 巴西利 亚带给我们 的 , 主要不是 它的建筑形 式或规则 的对称形布 局 , 而是整个 城市整体形 象的重新塑造 。另外作 者还提 到 了我们 的首都北 京 , 作 者本人 早在 2 0 世纪 3 O 年 代就来 到北 京, 并在这座古城停 留过很 长一段 时间 , 因此对古都北京情有独钟 。他 在介绍北京时 , 写道 : “ 北京 可能是人类在地球上最伟大 的单一作品 , 这 座城市 , 设 计成帝 王的住处 , 意图标志 出宇 宙的中心” 。这 正是 北京作 为封建帝都 、 天子脚下设计 思想 最准确的诠释 。他还指 出“ 北京在城市 设计上是如此光辉灿烂 , 以致成为一个现代城市概念的宝库” 。 3 - 3同时运动诸系统的概念意义 第十九章作者重 申了本 书的重点理论 : 同时运动诸系统 , 古代时期 的城市 和现代 的城 市的差别就是 人在空 间中的运动应用 了机械动力 。 这种新 的发展提 出了一种全 然不同的时空感 。以前城市设计者研究 的 是 同一种基本 的感知 系统。今天 , 城市充斥着形形色色 、 五花/ k . P ' l的交 通方式 , 每一种方 式都有 自己的运动速率 和感知系统 。所 有的系统必 须 同时考虑 , 才 能产生一个有 机的 内聚整体 的印象 。作 者把各种不 同 系 统整合 成一个 “ 同时运 动诸 系统 ” 的完整体 系 , 形成 城市 的“ 设计结 构” 。最后五章作 者分析 了 自己工作 和生活的所在地—— 费城 。并着 重讲 了费城 中心区的保护和建议 , 如何解决交通 问题 , 如何保护城市传 统格局 和历史 风貌 ,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 中处理好新与 旧、 继 承与发展 的 关 系。遍 观今 天大城市 中心区 , 城市空 间发展都是立体式 的。有天上 , 有地下 , 各类 交通 , 各行其道 , 又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 的“ 同时运 动诸 系统 ” 。美 国如此 , 欧洲如此 , 日 本、 东南亚 和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 中, 无 不如此 , 从这可看 出培根先生理论之影 响力 。培根先 生不仅倡导
E·沙里宁——Spring
沙里宁的设计理论
• “有机疏散”论 大树枝从树干上生长出来时就本能地预留空间,以便 较小的分枝和细枝将来能够生长。把无秩的集中变为有秩的分散。E. 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 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 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 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 • 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 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 而又不脱离自然。 • 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 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 和坏死。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 全面更新。 • 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 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 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 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
•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 通手段的作用。 • 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的机 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 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 • 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 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影响。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 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 新问题。 •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 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 位置。 •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 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 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 也就会降低。
10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
10建筑师:F.L.赖特
•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 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 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 的赞美,并被列为 •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 F.L.赖特将别墅建在 •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
• 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 的有机关系,更体 •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 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 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8建筑师:密斯· 凡· 德· 罗
• 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 结束,该馆也 •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 德国建筑大师密 • 斯· 凡· 德· 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 多”的建筑处 •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 设计思想,应该跨 •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 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 的水平。
10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
1建筑师:E.沙里宁
•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16 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 是北欧 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 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 体形明快, 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 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 的趋势。赫尔辛基火 车站的设计者是著 名建筑师艾里尔· 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有机疏散理论核心思想
中文词条名:“有机疏散”论英文词条名: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
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
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
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
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
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
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
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
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
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
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城市设计代表人物
卡米洛·西特
主要成就: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奠基人 个人建筑作品:俄斯特拉发教区教堂
个人著作:《依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又名《城市建设艺术》
理论:
强调自由灵活的设计,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广
场和街道组成围和而不是流动的空间。
卡米洛·西特
卡米洛·西特实际建 成的作品较少,他的 理论集中体现在《依 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一书中。西特分析了 从古典时代晚期到工 业革命之后欧洲城市 空间的特征,从中找 出美的传统。
· 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也没关系,因为在日 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 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伊利尔·沙里宁
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
沙里宁还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表现的原则、 相互协调的原则和有机秩序的原则
《城市建设艺术》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第一部经典著作
卡米洛·西特
所以我们需要总结人类创造优美环境的艺 术法则,寻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这是西特 城市形态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
二是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 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
伊利尔·沙里宁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 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伊利尔·沙里宁
集中布置与分散布置的益处
·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
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
卡米洛·西特
该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的诞生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 用,在城市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 要的地位。
随着该书的出版,城市建设的一 个全新的潮流开始涌动。一场城 市美化运动在美国开始,其他国 家也受到影响。
我们的城市正处在新建、改造和更新的过 程中,每走一步都给城市带来了新的烙印。 丰富我们城市艺术的知识需要从历史的进 程中去借鉴,从科技发展、艺术发展的进 程中找到启迪。
E 沙里宁
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简介:小沙里宁1910年(Eero Saarinen died in Ann Arbor, Michigan in 1961)生于芬兰艺术家家庭,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雕塑家。
小沙里宁是20世纪中叶美国最有创造性的建筑师之一。
1923年全家移居美国。
沙里宁于1929年赴巴黎学习雕刻,一年后返美。
193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后,在父亲的建筑事务所工作。
1950年独自开业。
小沙里宁设计了一系列新奇独特的作品,表现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语汇。
埃罗·沙里宁1961年9月1日死于脑科手术中。
1962年美国建筑师协会追授他金质奖章。
小沙里宁喜好雕塑,他一生没有形成自己定型的建筑风格,而是在不断创立新的风格。
1951年在底特律市以北设计了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风格上非常接近密斯的风格。
这个建筑群有25幢建筑物,环绕一个规整的人工湖,湖中有带雕塑特点的水塔。
初露E·沙里宁的建筑设计风格。
使小沙里宁名闻世界的是圣路易市杰斐逊国家纪念碑。
这座高宽各为190米的外贴不锈钢的抛物线形拱门,造型雄伟,线条流畅,象征该市为美国开发西部的大门。
1952年他设计了麻省理工学院礼堂和小礼堂,礼堂采用只有三个支点的1/8球壳作屋顶,教堂为圆形砌建筑。
1958年为耶鲁大学设计了冰球馆,采用悬索结构,沿球场纵轴线布置一根钢筋混凝土拱梁,悬索分别由两侧垂下,固定在观众席上。
建筑造型奔放舒展,表达出冰球运动的速度和力量。
他最令人惊奇的作品是纽约肯尼迪机场的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建筑外形象展翅的大鸟,动势很强;屋顶由四块浇钢筋混凝土壳体组合而成,几片壳体只在几个点相连,空隙处布置天窗,楼内的空间富于变化。
这是一个凭借现代技术把建筑同雕塑结合起来的作品。
他的另一杰作是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
大楼为悬索屋顶,跨度45.6米,长度为182.5米,人流沿纵向行进。
跨中屋顶低矮,下设办理登机手续等一系列管理用房;跨端空间高敞,供旅客集散之用。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有机疏散理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 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在吸取了前些时 期和同时代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在对欧 洲、美国一些城市的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思考 后的结果。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 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独立于中心 城市的卫星城,而可以通过建立于中心城市有密切联系 的半独立的城镇,来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因此, 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 论。
影响
二战之后,西方许多大城市纷纷以沙里宁的“有机疏散” 理论为指导,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了健康、有序的发 展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伦敦规划和大巴黎规划。 1945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对以伦敦为核心的大都市圈作 了通盘的空间秩序安排,以疏散为目标,在大伦敦都市圈 内计划了10多个新镇以接受伦敦市区外溢人口,减少市区 压力以利战后重建。而人口得以疏散关键在于这些新镇分 解了伦敦市区的功能,提供了就业机会。后来,伦敦政府 换了许多届,但这个规划没有变,建成了一系列的新城。
“有机疏散”论的具体内容
他在1943年出版的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The City - Its Growth ,Its Decay , Its Future)》 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沙里宁认为: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 个兼 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这一结构方式既符合人 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 离自然。他认为:城市是一有机体,秩序优良是其活力 所在,乱七八糟的聚集,导致城市秩序混乱,是城市 衰败之根源,只有按城 市的功能要求,将城市人口和 就业岗位分散到 可供合理发展的非中心地域,城市才 能获得新生。
沙里宁大师的有机疏散理论
浅析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摘要】城市设计的概念产生很晚,但是城市设计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时期人类文化的巨大变革影响到各个方面,包括城市规划。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时期是城市设计理论走向成熟的飞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社会思潮的不断改变,导致了城市设计模式发生多次演变【关键词】城市设计沙里宁有机疏散“有机疏散”论的产生及背景: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E.霍华德和勒·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
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Decentralization))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学者伊利尔·沙里宁在二十世纪初期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提出的城市规划中疏导大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受一家私人开发商的委托为芬兰的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哈格制定了一个17万人口的扩展方案,也称“大赫尔辛基”方案。
在着手赫尔辛基规划方案时,发现单元中心城市存在中心区拥挤问题,而当时赫尔辛基已经在古城郊区开始建造的卫星城镇,因为仅仅承担居住功能,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市与中心市区之间发生大量交通阻塞问题,并引发了其他社会问题。
因此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与城市中心区通勤的矛盾。
在他的规划思想中,城市是一步步逐渐离散的,新城不是跳离母城,而是有机地进行着分离运动,即不能把城市的所有功能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应实现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多中心发展,多功能布局;郊区的卫星城,应该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交通的负担,更会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第3课lesson 3 components of a building1
Load-Carrying Frame. Until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exterior walls of a building were used as bearing walls to support the floors. This construction is essentially a post and lintel type, and it is still used in frame construction for houses. Bearing- wall construction limited the height of buildings because of the enormous wall thickness required; for instance, the 16-story Monadnock Building built in the 1880’s in Chicago had walls 5 feet(1.5 meters) thick at the lower floors. 承重结构。直到19世纪后叶 世纪后叶, 承重结构。直到 世纪后叶,外墙依然被用来做 承重墙来支承楼板。这种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过梁柱, 承重墙来支承楼板。这种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过梁柱, Load-Carrying Frame:承重框架,load-bearing frame 现在依然在住宅结构中使用。由于墙体的厚度, 现在依然在住宅结构中使用。由于墙体的厚度,承重 exterior walls :外墙; 墙限制了建筑的高度。例如,建于19世纪 年代的芝 墙限制了建筑的高度。例如,建于 世纪80年代的芝 世纪 bearing- wall : 承重墙; 加哥Monadnock大楼底层墙厚达 英尺(1.5米)。 大楼底层墙厚达5英尺 加哥 大楼底层墙厚达 英尺( 米
母亲之家--罗伯特·文丘里
立面 住宅采用破顶,它是传统概念可以遮风挡雨的符号。主立
面总体上事对称的,细部处理则是不对称的,窗孔的大小和位 置是根据内部功能的需要。山墙的正中央留有阴影缺口,似乎 将建筑分为两半,而入口门洞上方又装饰弧线似乎有意将左右 两部分连为整体,成为互相矛盾的处理手法。平面的结构体系 是简单的对称,功能布局在中轴线两侧则是不对称的。中央是 开敞的起居厅,左边是卧室和卫浴,右边是餐厅,厨房和后院, 反映出古典对称布局与现代生活的矛盾。楼梯与壁炉,烟囱互 相争夺中心则是细部处理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互相让步, 烟囱微微偏向一侧,楼梯则是遇到烟囱后变狭,形成折中的方 案,虽然楼梯不顺畅但楼梯加宽部分的下方可以做为休息的空 间,加宽的楼梯也可以放点东西,二楼的小暗楼虽然也很别扭 但可以擦洗高窗。既大又小指的是入口,门洞开口很大,凹廊 进深很小。既开敞又封闭指的是二层后侧,开敞的半圆落地窗
美国建筑师。1925年6月25
日生于费城,就学于普林 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 年获硕士学位,1954- 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 学院学习,后曾在O.斯托 诺洛夫、E.沙里宁、L.卡恩 等人的事务所任职。1957 -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 学建筑系任教。1958年起
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 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 务所。1965年曾代表美国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论研究,他是后现代主 义设 计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家之一。1966 年出版《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72 年发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提出了自己 的后现代主义原则。他认为设计家不应忽视 漠视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而应 该充分吸收当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特点到自 己的设计中去。
母亲之里的第一个重要作品,也是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一小节响亮的前奏。 1961年,文丘里的母亲Vanna夫人作为年轻建 筑师文丘里的委托人,请他为自己设计一幢 新居。 为娘亲设计住宅至少有一好处,
后继者原则
02.书籍结构
本书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的基本模式为主线,全 面探讨和系统总结了不同时期诸多城市空间结构形成、 发展演变的进程,肌理和特征。他提出城市空间设计 应包括对影响城市总体形态的关键性要素进行控制, 保留城市原有空间体系和城市结构,从而使后期的局 部设计与原有城市格局相呼应。面在此基础上的城市 设计是一种过程的设计,它是城市发展不同阶段产生 的价值观的反映,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叠加而形成的设 计。“本书内容由于结合费城等实际案例的研究,使 得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是城市设计理性思 考的实践探索的经典文献之一。 本文所论述的城市设计,更加强调从形态学的角度, 即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城市的形成,变迁和发展,将城 市放置于相对的时空结构中作出剖析,以研究城市演 变的发展的规律,从中分析过去城市设计的优劣,为 今后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P306:“如果一个建筑师主要探究形式,他的成果在未来岁月中被修改或全盘否定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如果 这个建筑师探究运动系统,而这些系统在构想时联系到更大的系统,那他的成果流传下去的机会,以及实际上 历经岁月而得到加强和扩展的机会的确是很大的,即使沿着这个系统的建筑被拆除重建都没有关系。”——就 像培根说的,尽管春去秋来,叶落叶又生,只要大树枝干犹存,大树就还是大树。是枝干决定大树,而不是树 叶。
后继者原则 ——培根《城市设计》读后感
14级城乡规划 张欣 1408500106
目录
01.作者简介
02.书籍结构
03.作品主要观点及心得 04.延伸阅读
01.作者简介
埃德蒙.N.培根生于美国费城,就读 于康乃尔大学及匡溪艺术学院,攻读建 筑学专业,师从E.沙里宁。1938年,在 密歇根州弗林特城担任城市规划师。两 年后,培根先生就任费城住宅建设协会 总经理。此后他又于1949年担任费城规 划委员会行政负责人,直至1970年退休。 在他的领导下,费城以从事一个持续的 修复改建计划而举世闻名。1971年,美 国规划师协会对培根先生在费城规划委 员会所作出的革新与成就,授子其“杰 出服务奖”。
埃利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
北欧学派在现代设计运动中始终独树一帜,二战以后,成为现代设计中最为举足轻重的流派,在设计的许多领域都担当着主流的角色。
北欧学派有3个主角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分别充当旗手;瑞典在三四十年代最为著名,丹麦五六十年代势头最劲,而芬兰自本世纪崭露头角,实际上在每个时代都有独特贡献,只是在60年代以后处在鲜明的领导潮流的地位。
北欧学派大师林立,其间堪称鼻祖大师者只有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一人,这不仅因为他本人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几乎所有设计领域的综合成就,而且因为他同时培养了一批顶尖级大师,这种培养不仅发生于他的祖国芬兰和北欧,更结硕果于大洋彼岸的美国。
老沙里宁(以区别他的儿子埃罗.沙里宁或称小沙里宁)移居美国后创办的匡溪设计学院成为美国现代设计大师的摇篮,培养出小沙里宁、伊莫斯(Charles Eames)、伯托埃(HarrvBertoia)等一批划时代人物,由此,老沙里宁亦被称作美国现代设计之父。
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l950)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他在赫尔辛基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同时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建筑系学习设计,并于1897年毕业。
他的建筑设计风格受到英国格拉斯哥学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的双重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赫尔辛基火车站的设计上,这座非常杰出的建筑一百年来尽善尽美地发挥着自己的功能。
同时也是城市最主要的标志。
老沙里宁是世纪之交芬兰民族浪漫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并于l912年加入“德意志制造联盟”。
l922年他参加美国芝加哥塔国际设计竞赛获二等奖。
随后携妻子洛雅移居美国,先在密歇根大学建筑系任客座教授,次年遇到美国新闻界巨贾乔治·波琪(George C.Booth),两人一见如故,波琪请他制定出一个匡溪设计学院的发展计划。
两年后老沙里宁一家移居到布隆菲尔德.西尔斯(Bloomfield Hills)。
城市设计第一章-上
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
(2)费城、旧金山城市设计的埃德蒙·培根强调美学, 建筑物与天空、建筑物与地面
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可分为两大类: 1)从理论形态理解城市设计 2)从应用形态理解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
从理论形态理解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 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城市设计 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1.工程项目设计:公建住房、商业中心等 2.系统设计:一系列在功能上联系的项目的形体。 3.城市或区域设计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4)“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 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 造。” ----《都市问题事典》
城市设计的含义----相关定义
从应用形态理解城市设计
(5)“城市是有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设施等以及 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组成。把这些内 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 质。” ----《市镇设计》(F.吉伯特)
二、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的城市设计——雅典卫城
这一时期城市设计几乎都出自实用目的.除考虑防守和交通外, 一 般没有埃及、古伊朗城镇那样的象征意义。一般地说,这时的城市 喜好选择南向斜坡.建筑则坐南朝北修建。
二、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名 外文名 国 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E.沙里宁 Eero Saarinen 美国 芬兰 1910 1961年9月1日 耶鲁大学 著名建筑大师 美国杰斐逊国家纪念碑,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
(1948—1956) (1960) (195) (1956—1962)
建筑作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 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 早 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 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 细 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 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车 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 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 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纽约肯尼迪机场的美国环球航空 公司候机楼 建筑外形象展翅的大鸟,动势很强; 屋顶由四块浇钢筋混凝土壳体组合而 成 几片壳体只在几个点相连,空隙处布 置天窗,楼内的空间富于变化.
主要作品:
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圣路易市杰斐逊国家纪念碑 麻省理工学院礼堂和小教堂 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
E.沙里宁
生于一个艺术家家庭,父亲G.E.沙里宁是建筑师, 母亲是雕塑家.1923年全家移居美国.从小受母亲影响喜好 雕塑,后学建筑,他的作品富于独创性,不落前人窠臼, 作品之间很难以找到相同的痕迹.沙里宁一生中没有形成 自己定型的建筑风格,而是在不断地创立新的风格.小沙 里宁是20世纪中叶美国最有创造性的建筑师术效果真正完 美结合的建筑家。 独特1961年9月1日的艺术想象力和建筑思想以及 留下的雕塑性非常强的作品,对后来的建筑影响深远。 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语: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 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人物履历
1910年 生于芬兰艺术家家庭。 1923年 全家移居美国。 1929年 赴巴黎学习雕刻,一年后返美。 1934年 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后,在父亲的建筑事务所 工作。 1950年 独自开业。 1951年 在底特律市以北设计了通用汽车公司技术中心,风格 上非常接近密斯的风格。初露E·沙里宁的建筑设计风格。 1952年 他设计了麻省理工学院礼堂和小礼堂,礼堂采用只有 三个支点的1/8球壳作屋顶,教堂为圆形砌建筑。 1958年 为耶鲁大学设计了冰球馆。 1960年 设计圣路易市杰斐逊国家纪念碑,使小沙里宁名闻世 界。 1961年 9月1日埃罗·沙里宁死于脑科手术中。 1962年 美国建筑师协会追授他金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