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鸣筝》课件

合集下载

听筝柳中庸诗歌鉴赏

听筝柳中庸诗歌鉴赏

听筝柳中庸诗歌鉴赏
原文: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译文: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写作背景:
柳中庸生活在唐朝时期,他的《听筝》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

在唐朝,音乐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古筝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乐器,
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深受人们喜爱。

柳中庸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鉴赏:
《听筝》是一首优美的音乐诗,柳中庸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视觉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诗中的“抽弦促柱”形象地描绘了演奏者的高超技巧,“秦人悲怨声”则揭示了音乐的深刻内涵。

诗中的意象如“春风”、“柳态”、“啼鸟”、“花情”等,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通过“独夜愁灯影”和“空楼思月明”的描绘,诗人进一步深化了音乐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情。

整首诗以音乐为线索,将情感、意象和意境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音乐感受力。

古诗文《听筝》赏析

古诗文《听筝》赏析

古诗文《听筝》赏析
古诗文《听筝》赏析
听筝
唐朝:张九龄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长安年间进士。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为荆州长史。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誉为“岭南第一人”。

古诗文精选。

古诗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翻译赏析

古诗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翻译赏析

古诗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翻译赏析《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中庸。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前言】《听筝》是唐代诗人柳中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描写了诗人听筝时的感受,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

比喻新颖贴切,艺术效果极佳。

【注释】⑴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⑵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⑶“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⑷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⑸灯影:灯下的影子。

⑹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⑺更:更加,愈加。

⑻几重:几层。

⑼“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翻译】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Org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鉴赏】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

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听筝》原文及翻译

《听筝》原文及翻译

希望能帮助到您
《听筝》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听筝》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听筝》原文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二、《听筝》原文翻译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三、《听筝》作者介绍
李端(737—784),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

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

大历五年进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李端的爱情诗词《听筝》译文和赏析

李端的爱情诗词《听筝》译文和赏析

【导语】《听筝》是唐代诗⼈李端创作的⼀⾸五⾔绝句。

该诗描写⼀位弹筝⼥⼦为了所爱慕的⼈顾盼⾃⼰,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个可爱的弹筝⼥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李端的爱情诗词《听筝》,欢迎阅读! 《听筝》 唐·李端 鸣筝⾦粟柱,素⼿⽟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 ⾦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那素⼿拨筝的美⼈坐在⽟房前。

弹筝⼥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赏析】 周瑜少时精通⾳律,在听⼈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点⼉错误,也⼀定瞒不过他的⽿朵。

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微微⼀笑,提醒抚琴者,错⾳了。

因此有两句歌谣道:“曲有误,周郎顾。

”⼩诗中的弹筝⼥⼦为了所爱慕的⼈能顾盼⾃⼰,便故意将弦拨错,这真是⼀种调⽪可爱的⾏为,“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仅仅⼗字,弹筝⼥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诗的⼀⼆句写⼥⼦弹筝的状态,按照传统习惯,下两句应写⼥⼦的技艺,或像杜甫那样感叹⼀句“此曲只应天上有,⼈间能得⼏回闻”,然⽽作者偏偏别出⼼裁,写⼥⼦调⽪的举动。

“时时”说明错⾳并不是失⼿,⽽是有意为之,这看似邀宠的外表下隐藏的正是⼀颗天真纯洁的⼼灵,是⼀种得遇知⾳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误拂弦”不仅表明了⼥⼦的技艺之⾼,也暗⽰了听筝⼈也是⼀⾳乐⾼⼿,不然怎会知道⾳弹错了呢? 扩展阅读:《听筝》的简介 筝,⼀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楼,⼗三弦⾥⼀时愁”(⽩居易《听崔七妓⼈筝》)。

“⼤艑⾼船⼀百尺,清声促柱⼗三弦”(刘禹锡《夜闻商⼈船中筝》)。

柱,定弦调⾳的短轴;⾦粟,指柱上饰有⾦星⼀样的花纹;素⼿,指弹筝⼥⼦纤细洁⽩的⼿;房,筝上架弦的枕,⽟房,指⽟制的筝枕。

诗的⼀⼆句写弹筝的⼥⼦纤⼿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的⾳乐形象,但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是描写⼥⼦为了引起知⾳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诗歌《听筝》——柳中庸

诗歌《听筝》——柳中庸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 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 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 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 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译文: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
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自然景物,这一联写人世悲欢。独、 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 明,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 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参差变化,引发想象。
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
“独”和“空”。 “独”指内心孤独,突出了子然独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指 楼内空空,表现了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 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 郁和思念。
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 的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端飞出,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 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古人对古筝的赞美

古人对古筝的赞美

古人对古筝的赞美李端《听筝》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萧纲《弹筝》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沈约《咏筝》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箏》宋.晏幾道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

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描写古筝的.诗句21.梁.沈约《咏筝》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2. 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3. 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

4. 唐.李峤《筝》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5. 元.杨维桢《鸣筝曲》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

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描写古筝的诗句3 1、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2、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3、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萧纲《弹筝》4、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苏轼《甘露寺弹筝》5、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沈约《咏筝》。

《听筝》 文章解读

《听筝》 文章解读

《听筝》文章解读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筝是一种重要的乐器。

它的音色悠扬,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

本文将对《听筝》这首古典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带领读者进入筝的音乐世界。

首先,提到《听筝》,就不得不说起作曲家和演奏家李叔同。

李叔同是中国著名的筝曲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中饱含了自己对人生、自然和人类情感的思考。

《听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曲子他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对筝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这首曲子开始时,筝的琴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带领人们尽情享受它的美妙。

随着曲子的进行,音乐的节奏逐渐加快,琴弦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音乐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元素,让人仿佛看到了风景的美丽、花开的温柔、和人间的喜怒哀乐。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听筝》这首曲子中的音乐元素。

首先是曲调的变化。

在整个曲子中,李叔同通过不同的音符组合和和弦变化,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他巧妙地运用了筝的特点,使得音乐旋律琅琅上口。

同时,他还通过一些技巧性的演奏手法,如滚动、连奏等,为作品增添了动感和层次感。

其次是情感的表达。

李叔同在《听筝》中巧妙地结合了音符和节奏,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情感。

有时曲调高亢激昂,如波涛汹涌,如峰回路转;有时曲调细腻柔和,如轻轻拂面的微风,如一抹春天的阳光。

通过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他成功地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传递到听众的心中。

最后,我们来解读《听筝》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意境。

在这首曲子中,李叔同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

当听到这首曲子时,人们仿佛感受到了温柔的春风,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体会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通过对《听筝》这首古典音乐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李叔同对筝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这首曲子充满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通过琴弦的振动和音符的变化,带领人们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音乐世界。

无论是对音乐欣赏者还是对音乐爱好者来说,都可以通过《听筝》这首曲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

总结起来,《听筝》这首曲子通过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元素,展示了筝这一古老乐器的独特魅力。

《听筝》古诗解析

《听筝》古诗解析

《听筝》古诗解析古诗《听筝》是一首赞美筝的音乐和美妙的艺术形式的诗歌作品。

下面是对这首古诗的详细解析。

《听筝》古诗解析筝音悠扬,乐声婉转,琴筝的声音如同天籁般在空气中流动。

这首古诗描绘了人们聆听筝曲时所产生的美妙感受。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筝音悠扬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中。

“筝音悠扬”一句直接抓住了人们对筝音乐的向往。

这首古诗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筝曲的美丽和韵律。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流动,如同亲身体验筝声在耳边回响。

然后,诗人运用修辞手法来描绘筝曲的优美。

“声声入耳佳人怀,春漏更漏邻舍猜。

”这两句通过借代的形式,将筝曲的美妙传达给了读者。

诗人用“声声入耳”将筝音的婉转之美传递给读者,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诗人通过对筝曲的描述来表达听众的心情。

“两座琴堂情已浓,一曲抒怀代千言。

”这两句表达出人们对琴堂和筝曲的情感和喜爱。

琴堂是筝曲的场所,诗中的琴堂通过诗人的描述而变得生动起来。

诗人通过“一曲抒怀代千言”来准确地表达出筝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情绪,使读者对筝曲的奇妙之处有更深的理解。

进一步,诗人通过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展示了筝曲美妙音韵。

“音流清绝入空山,酒伴寒窗鹤色鲜。

”诗人使用了“清绝”、“寒窗鹤色鲜”等形容词,使人们感受到了筝音的洁净和美丽之处。

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在寂静的冬夜里听筝的情景,读者通过这些描写能够感受到筝音在夜晚中的独特魅力。

最后,诗人通过以物比物的手法来表达筝曲的美。

“筝声和烟嫣然笑,似断如续不知间。

”这两句通过将筝曲与烟雾相比较,展示出筝曲的变幻和流动之美。

读者在阅读这首古诗时能够感受到筝声的轻盈和细腻之处。

总的来说,《听筝》这首古诗通过描绘筝音的悠扬和婉转,展示了筝曲的美妙之处。

诗人通过形容词、修辞手法等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筝曲的音乐之美和情感的表达。

这首古诗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宁静祥和的境地,同时也赋予了筝曲以深厚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对音乐的喜爱还是对美的追求,这首古诗都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中小学生必背《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中小学生必背《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辛夷坞》唐代: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幼女词》唐代:施肩吾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唐代: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小长干曲》唐代:崔国辅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

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登城春望》唐代:王勃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霭新。

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听筝》唐代: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春怨》唐代: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碧磵驿晓思》唐代:温庭筠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绝句二首•其一》唐代: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送崔九》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馀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送灵澈》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古诗四绝句

古诗四绝句

古诗四绝句
以下是一些古诗四绝句:
1.唐代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唐代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

4.唐代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5.唐代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
独归远。

6.唐代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
人应未眠。

7.唐代李端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8.唐代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
尝。

9.唐代权德舆的《玉台体》: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
归。

10.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
杯无?
1/ 1。

《听筝》原文及翻译

《听筝》原文及翻译

《听筝》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听筝》原文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二、《听筝》原文翻译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三、《听筝》作者介绍
李端(737—784),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

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

大历五年进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听筝·端居正无绪》原文及赏析端居

《听筝·端居正无绪》原文及赏析端居

《听筝·端居正无绪》原文及赏析端居作者:张九龄朝代:唐代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听筝》译文及注释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⑴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⑵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

《听筝》鉴赏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

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此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金粟,指柱上饰有金星一样的花纹;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房,筝上架弦的枕,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

周郎,即三国时的周瑜,“瑜受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周郎,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吴志周瑜传》)。

“欲得周郎顾”,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喻指听者)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

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它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啊,原来是误非真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书《听筝》《高楼夜弹筝》后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书《听筝》《高楼夜弹筝》后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书《听筝》《高楼夜弹筝》后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听筝张九龄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纤指传新意,繁弦起怨情。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

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

高楼夜弹筝常建高楼百馀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诗前两句写听筝前的悠闲情绪,常诗写的则是弹筝之处的高远空阔。

B.张诗中“岂是”与“那复”相呼应,开阖自然,情感表达得曲折有致。

C.常诗中“玉筝”与“明月”都有明澈清冷之感,色调和谐,意境清幽。

D.张诗尾句直抒胸臆,常诗则以破晓时分霞光初现之景收结,含蓄蕴藉。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悠闲情绪”错,“端居正无绪”说的是闲居时的百无聊赖。

故选A。

16.这两首诗的五、六句以不同方式描写筝乐,表达效果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张诗五、六句直接描写筝乐,“悠扬”“掩抑”写出乐声的起伏不平,“思绝”“态生”则写听者的情绪波动,主客体交融,暗含“弦外之音”,为结尾翻出新意蓄势。

②常诗五、六句诉诸听觉、视觉的融通状难写之声如在目前,“山高猿啼”“天静雁鸣”不仅渲染哀怨凄苦的音乐意境,而且富有画面感,绘声绘形,虚实并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张诗五、六句直接描写筝乐。

“悠扬思欲绝,掩抑态还生”,“悠扬”是说筝声悠扬,“悠扬”“掩抑”写出乐声的起伏不平;“思欲绝”传达出哀思欲绝的情绪,“掩抑”是弹筝的指法,声音低沉,“态还生”表现筝乐传达的哀伤情态,“思绝”“态生”则写听者的情绪波动。

这两句主客体交融,直接正面描写弹筝的艺术表现力,为结尾铺垫蓄势。

常诗“山高猿狖急,天静鸿雁鸣”中,“山高”“天静”创设空旷静谧的环境,是视觉描写;“急”与“鸣”描写闻筝后猿猴与鸿雁的哀鸣,是听觉描写。

“山高猿啼”“天静雁鸣”渲染哀怨凄苦的音乐意境,而且富有画面感,从侧面表现筝乐的感染力。

唐诗赏析-李端《听筝》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李端《听筝》原文译文赏析

李端《听筝》原文|译文|赏析'《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弹古筝的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

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

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

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原文、赏析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原文、赏析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出自唐代李端的《听筝》原文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

大历五年进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创作背景:译文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听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

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

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

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

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拂弦:拨动琴弦。

赏析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

筝是一种弦乐器。

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

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

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

精。

李端《听筝》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端《听筝》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端《听筝》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作者简介】
李端(?—785?),字正己,行二,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大历五年(770)进士,曾官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旧唐书•卢简辞传》称:“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

”《全唐诗》存诗三卷。

【原文】
听筝
鸣筝金粟柱 [1] ,素手玉房前 [2] 。

欲得周郎顾 [3] ,时时误拂弦 [4] 。

【注释】
[1]柱:系弦的小木柱。

柱以金粟饰之,故曰“金粟柱”,形容筝之华贵。

[2]素手:洁白的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玉房:《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神之出,排玉房。

周流杂,拔兰堂。

”此指豪华精美的居室。

[3]周郎:周瑜。

顾:回头。

周瑜精通音律,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是说乐队演奏时,周瑜能分辨其中细微的错误,便会回头去看那出错之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4]时时:常常。

误拂弦:故意将曲子弹错。

【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解读】
诗题一作《鸣筝》。

筝,一种弹拨乐器。

诗题为“听筝”,不写听筝,只描摹弹者情态:“银筝玉手,相映生辉,尚恐未当周郎之意,乃误拂冰弦,以期一顾。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将女儿家心事写得曲折婉转、纤毫毕现,不愧“捷丽”之称。

赏析唐诗《听筝》

赏析唐诗《听筝》

赏析唐诗《听筝》
《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弹筝女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首句“鸣筝金粟柱”,诗人以金粟柱作为筝的装饰,突出了筝的华贵。

“鸣”字则暗示筝声的悠扬。

次句“素手玉房前”,诗人通过对弹筝女子的手部特写,展现了她的纤纤玉手。

“玉房”则是指筝的演奏场所,暗指女子所处的高雅环境。

接下来的两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将弹筝女子比作周瑜,并通过“误拂弦”的手法,暗示女子故意弹错曲子,以引起周瑜的注意。

诗人以周瑜的名字代指音乐才子,表现了对音乐才子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弹筝女子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同时,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弹筝女子的美丽与才情,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 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 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者简介 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原文
听筝 / 鸣筝
— [唐]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作品鉴赏——白话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注释
听筝:弹奏筝曲。 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听筝 / 鸣筝》
— [唐] 李端—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作品鉴赏
作品原文
原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作品原文 作者简介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 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 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 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 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 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