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三国演义》中“将计就计”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析《三国演义》中的“将计就计”

摘要:纵观《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诸候争雄天下的战争史,一部描述三国英才大展才华,巧施妙计的军事史。战争中双方比的不仅仅是武将的勇猛力量,更重要的是文臣的出谋划策的能力。书中的人物在三国时代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计谋之争。在众多的计谋之中,将计就计这一计谋的运用更是为这部群雄之争的史书增添了精彩。

关键词:三国演义将计就计智慧

《三国演义》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的历史演义小说,它为我们上演了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向我们讲述了东汉末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群雄争霸的历史。在相互的斗争中,计谋的使用成为贯穿那一时期的一大特色。黄石公《三略·中略》中写到“非阴谋无以成功。”因此,《三国演义》是一部兵家计谋大全,里面的波诡云谲和尔虞我诈给我们留下了惊心动魄的印象。在众多的计谋中,“将计就计”就是其中的著名计谋。

在三国演义中,“将计就计”的运用可谓是用得出神入化,令人叫绝。在不经意间,斗争的主动权便发生了转换。

赤壁大战前,曹操大军驻在长江赤壁,与东吴呈对峙状态。由于北方的士兵由骑兵组成,只善于马战而不适应水战,曹操大军一时很难攻破东吴之兵。周瑜年轻有为,曹操认为他是个十分难得的奇才,因此很想拉拢他,想让他为自己办事。此时,蒋干自称与周

瑜曾是同窗好友,便主动请缨过江去劝降周瑜并刺探敌情探听东吴军队虚实。于是曹操派遣蒋干到周瑜军内。蒋干同窗好友的身份让他以“故友”的身份出现在周瑜的军营中。然而智慧的周瑜一眼就识破了曹操的诡计,看穿了蒋干的来意。对岸曹军幸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此二人谙习水战之法,训练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这让周瑜耿耿于心,久欲除之而难以下手。于是他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来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于是周瑜将计就计。

他主动与蒋干叙旧情,热情款待蒋干,白天陪他参观军营、粮库,炫耀武力,参加“群英会”,大会诸将。晚上大摆宴席,让众将作陪,饮酒至深夜,只叙友情,不谈军事,让蒋干无从下手。为了使计策顺利进行,周瑜佯装酒醉,还有意与蒋干同室而睡,从而迷惑蒋干。其中“密信”和“密语”的设计是这一计策实施的关键之处。周瑜假装睡着,心中不安的蒋干根本无法入睡。于是周瑜伪造的蔡瑁通敌信件被蒋干窃取,他偷看了信,发现是蔡瑁、张允写来的,相约与周瑜里应外合从而击败曹操。周瑜睡梦中的呓语和酒醒后的对话更让蒋干相信了蔡瑁、张允于东吴的通敌阴谋。清晨,蒋干不辞而别,揣着“通敌书信”回到曹军大营。于是蔡、张二将人头落地。周瑜“将计就计”,成功地除掉了曹操的水军都督。杀掉蔡瑁、张允意味着曹操所率领的北军失去了与东吴水军抗衡的重要倚仗,这就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最终惨败提供了暗示。

这是周瑜的第一个著名的“将计就计”,此次的使用让曹操大伤元气。

曹操派蒋干劝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将蔡瑁的族弟蔡中、蔡和以“投降”为名,到周瑜军中充当“奸细”内应东吴作为掩护派往东吴充当内应。二蔡来降不带家属这一明显的诈降被周瑜一眼识破。于是,周瑜又一次“将计就计”对这一契机加以利用。他亲自接待二蔡,并把他们奉为座上客,并派部将甘宁天天为他们陪酒。这其实是在为后面的大计做准备,此二人在此后的苦肉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实施这一计策,周瑜设计了以黄盖“投降”作为掩护,用火来袭击曹军水营的作战方案。为了使曹操相信黄盖是真投降,周瑜与黄盖合谋了“苦肉计”。周瑜下令“三个月破敌”,而黄盖却当众说道“弃甲倒戈,北面而降”,把周瑜气得勃然大怒,当着众人的面对黄盖进行毒打,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二蔡果然向曹操发回了“黄盖遭周瑜毒打”的情报,因此让多疑的曹操相信黄盖的投降便不是空穴来风。但当参谋阚泽为黄盖向曹操密献“投降信”时,这一举动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但足智多谋的甘宁通过一番话立即打消了曹操的疑虑,进而让曹操更相信了黄盖投降的真实性。但曹操毕竟是一个多疑之人,他于是又派蒋干去周瑜军中探听消息。此时,周瑜破曹操还是没有十足的把握,庞统虽想出了连环计,但如何让庞统顺利过江并且使曹操不生疑心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于是周瑜又将计就计,让庞统以”归附”曹操的名义和蒋干一同来到曹营,并献上了“连环计”。曹操轻信了庞统献的连环计,于是有了后面曹操赤壁之战的惨败。

在这两次的“将计就计”中,周瑜以他的足智多谋巧妙地用计,

将自己的计策巧妙地融合到敌人的诡计中,从而为孙刘联军赤壁之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识计”是运用“将计就计”的前提条件,只有识破对手所用的计策,并明白对方所用计策的真实意图,我们才能在对手所用的计策中实施我们的计策。在三国的众多仁人智士,这一点应该是很容易达到的。倘若没能识破对方的计策,那“将计就计”这一计策就无从谈起。

在识破对方所用计策并清楚对方的意图后,我们需要考虑在对方使用的这条计策中能否化被动为主动,使用我们的计策,即我们要去寻找运用“将计就计”这条计策的契机。倘若这条能达到要求,那下一步就要对我们想要运用的计策进行精心的策划。在策划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将我们的计策完美地嵌入到对方的计策中,即不被对手识破。这就需要谋士们对敌人的计策了如指掌,并且对自方的目的了然于心,从而将斗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在所有都准备完毕之后,最后的一步就是对计策的实施。拥有缜密的策划只是使用计策的一部分,要想得到化被动为主动并因此压制住对方的效果,还需要对计策的实施过程加以重视。在计策的实施过程中,最忌讳的是被对手识破计策,因此实施计策时一定不能漏出破绽。另外,在人员的安排上也要十分慎重。

“将计就计”的成功运用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各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

[2]郭英德:《读三国说英雄》[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曾仕强:《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上、下)[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熊笃:《三国演义》的兵家权谋[j].明清小说研究2002,(3)。

作者简介:李果爰:女,四川省南充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