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地理课堂上的巧用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地理课堂上的巧用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记忆、思维的基础,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正是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扇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经过它。
”良好的注意条件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运用注意规律,是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呢?一趋利避害,用好“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用做任何意志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注意,它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因此无意注意是不自觉产生的,缺乏目的性。
刺激物的这些特点,既可能造成学生分心、影响学习,也可以成为对教学有利的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在地理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而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1.防范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教师形象应端庄大方,既不能追求艳丽奇特、时尚前卫;也不能过于刻板或不修边幅。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良好的语言习惯:避免平淡乏味、平铺直叙;避免重复、不要带口头禅;语速适中,太快会使学生没有思考的时空,太慢会让使学生觉得疲劳、厌烦。
教师在讲课时不要过多讲述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和笑料。
教师应关注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并巧妙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教具的呈现要适时,不宜过早出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课件的制作应简洁大方,避免花哨繁琐,切忌“配饰”喧宾夺主。
通过对以上细节的关注,可尽量减少通过无意注意“泄露”学生的精力。
2.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1)精选教学内容。
心理实验表明,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知识,是与他们过去的知识有联系并且难度适中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有助于激发他们期待的心理悬念。
地理学科知识面宽,教师可择取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热点时事等紧贴学生知识经验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探究热情,产生共鸣。
如在讲述必修三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教师可以选取“甘肃舟曲泥石流”这一重大灾害的相关素材切入主题,可激发起学生对此类生态问题强烈的探究欲望。
简述注意的含义及其分类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些现象而离开其余对象。
二是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要注意的东西没有任何准备,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任务。
注意的引起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主要取决于刺激本身的性质。
比如:学生们正在认真听讲,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 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比如学生在上课时,需要控制自己的注意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产生有意注意。
以上就是注意的含义及其分类,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现在的爸爸妈妈大都知道要在早期开发贝贝的智力,但是从哪里开发起呢?俄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把“留意”比成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门户,可见从小培育贝贝的留意力的重要性。
贝贝从生下来就有了留意,但那都是无意留意,没有预定的目的,这种留意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它是自然产生的。
一般是新奇好玩,形象鲜亮和活动多变的东西易引起贝贝的留意,比如挂在床头的彩色摇铃,会跑的小汽车等。
有意留意则相反,它有预定的目的、要求,需要用自己的意志,去努力集中留意。
争论显示,贝贝在半岁至一岁半之间,有意留意就已萌芽了。
三岁前,贝贝的留意是以无意留意为主,有意留意还处于进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意力会得到不断进展。
所以,二岁左右,爸爸妈妈即可在无意留意的基础上培育贝贝的有意留意,这是他求知的开端。
------------------------------------------------------------------------------------。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名词解释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名词解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大脑的信息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意注意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个体有意识地观察和学习情况,并积极思考如何处理,也就是人们有意识地去关注特定目标,想深入了解它们。
而无意注意则是指个体对周围情况比较模糊,不能特别体会到它们,也就是不会有意识去关注它们,往往是知觉认知活动的前置部分,也是意识行为的起始部分。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大脑的信息处理中的作用不同。
无意注意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在诸如行为、情绪、思想等方面迅速感知。
另一方面,有意注意强调了内容选择性,能够帮助个体将认知活动聚焦在特定目标上,以形成一种更深刻的认知体验,比如人们有意识地在某一事情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往往可以比较快地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体验。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大脑的信息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促进人们更好地去理解周围的环境,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体验。
这种信息处理的过程大大改变个体的行为,它们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行为效果,促进个体适应环境,帮助个体去认识更多,进而克服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认知任务,如何处理这些任务取决于个体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行为。
因此,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有相应的训练来促进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正确运用;此外,要学习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之间的联系,尽量不要混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总体来说,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有效处理信息的重要方法,它特别是在学习、游戏、生活等方面。
学习这样一种方式能够帮助个体正确获取和处理所需的信息,提高个体的认知行为水平,使个体能够轻松适应自身的环境,有效应对社会的挑战。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

第二节注意的规律根据在注意的过程中,是否具有目的性和意志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无意注意(一)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
它表现为在某种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这个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
例如,上课迟到的学生进教室时,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把头朝向这个学生;讲课时,老师在黑板上挂一张新图,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注意着这张图;在安静的阅览室内,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大家就会把头转过去倾听着那个声音,这些都是无意注意。
显然,这时所发生的注意,既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经过任何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虽然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它的产生也是有原因的。
(二)无意注意的规律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这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可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两种。
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等强烈的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在一定范围内,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越大,无意注意就越明显。
但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方面更具有意义。
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指一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比较而言的。
一个强烈刺激出现在更强烈刺激所构成的背景上显得较弱,不能引起无意注意;相反,一个较弱的刺激在更弱刺激所构成的背景上出现显得很强,却能引起无意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要指在刺激物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越明显就越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许多圆形中的一个三角形”,“许多连续而短促的声音中的一个长而持续的声音”,“在人群中特殊的高个”等,都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名词解释 无意注意

名词解释无意注意无意注意(unconscious attention)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与有意注意相对,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心理学大词典》解释无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所具有的不随意性和指向性。
即不是有意识的注意,而是没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其特点为自然、不随意和非有意控制。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用“不良”的提问、目光接触等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教育幼儿专心听讲,这种方法常被幼儿称为“魔法语言”。
1、无意注意主要有两种类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的特点:有意注意的目的性、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和集中性。
2、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做某一件事情或完成某一项任务,但实际上当时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往往是想着哪件事,就把哪件事放在心里,而无意间注意了另一件事。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无意注意占注意的绝大部分,故很多时候无意注意可以达到高度的集中。
如,我们平时看报纸、杂志时,常常因为广告内容吸引了我们,使得我们放下了原来阅读的文章,看了广告后才发现我们原来看过的文章,此时再回头重新看那些文章时,发现还不如不看,只是广告给人的印象比较深刻罢了!无意注意虽说占有很大的份量,但是由于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不容易受人意志所支配的注意。
3、同一组刺激,在无意注意情况下容易产生更强的无意注意;同一个刺激,如果属于条件反射活动,会使人感到厌倦,从而引起注意的分散。
比如同样的一张报纸,只有看一遍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看两遍、三遍时,则会使我们感到厌倦,从而注意力分散,这便是无意注意的效应。
4、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
无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突出表现就是没有预定目的性,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就导致了无意注意有许多突出的特征。
如注意的范围很广泛,几乎不受限制;无意注意是有意注意的基础,是处于意志努力之前的注意;无意注意没有指向性,即对什么都不指向;无意注意可以通过意志加以调节等。
注意的分类有

注意的分类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分类主要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等。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注意形式,它的产生和维持,不依靠意志的努力。
新异的刺激物、强度大的刺激物、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别大以及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
人们在劳动、工作和学习中都需要大量的有意注意才能完成任务。
有意注意自觉主动地服从一定目的和任务。
需通过一定意志努力自觉调节和支配去注意那些必须注意的事物。
3、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教学中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二 . 课 堂 中 多 设 计 有 趣 的 故 在
习, 而是紧 紧抓住 主人翁 的动作 、 神态去揣摩 、 体会 。我问 同学 们 :
“ 如 你 是 ‘ 夜 莺 ’ 你 会 怎 么 假 小 做 ? ” 子们 有 声 有 色 地 述 说 自己 孩
的 观点 , 我却 没有 放 任 自流 。 我一 边 指 导 , 边 总 结 , 到 了 极 佳 的 一 收 教 学 效 果 。 同 学 们 在 我 用 有 意 注 意 和 无 意 注 意 的 调 控 下 ,很 容 易 地 完 成 了学 习任 务 ,我 也 轻 松 地 完 成 了教 学 任 务 。 我 们 都 知 道 无 意 注 意 无 需 意
假如我们 只让学生凭借无 意注 意 来 学 习 ,就 不 利 于 他 们 克 服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种 种 困 难 ,去 完 成 学 习 任 务 。为 了避 免 上 述 两 种 困 难 , 我
在 教 学 中采 用 了 有 意 注 意 和 无 意 注 意 相 结 合 的 教 学 方 法 组 织 课 堂
的 图 画 引 起 学 生 的 兴 趣 ,让 他 们 从 外 表 上 分 辨 出 美 与 丑来 。接 着 我 就 告 诉 同 学 们 ,今 天 这 节 课 我 们 要 学 习 的 内容 和 图 上 的 这 些 动 物 朋 友 有 关 。他 们 会 在 兴 趣 的驱 使 下 , 助 拼 音 来 阅读 课 文 , 借 了解 课 文 的 内 容 。 同 时 要 求 学 生 在 学 习 这 篇 课 文 后 ,分 角 色 演 一 演 课 文 中 几 个 主 人 翁 之 间 发 生 的 故 事 。 当然 我也 要 参 与 到 活 动 中 去 , 做 一 些 头饰 和 道 具 。 这 节 课 通 过 这 样 设 计教 学 过 程 与 方 法 ,起 到 了 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
家校必修83课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家校必修83课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无意有意转化)
在谈到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时,还应当特别指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代表儿童注意发展中的不同水平,但丝毫也没有否定无意注意的意思。
无论在儿童的学习上或在成人的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节奏地交替,都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巨大的紧张的意志努力,不能一直保持很久的时间。
观察材料证明: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左右,7~10岁是20分钟左右,10~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
在有意注意以后,就需要用无意注意来加以调节。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互相轮换。
一般说来,小学儿童在每一节课中,在正常的条件下,平均每次能保持10~20分钟的有意注意(当然,这是随年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具体情况而不同的),这时可以进行比较困难的课业或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
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
教师就要运用直观教材、有趣味的语言或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
在无意注意以后,还可以再度引起有意注意。
这样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轮换,就可以使课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并可以减少儿童的疲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考虑到无意注意,一味迁就儿童的兴趣、情绪,这将会阻碍儿童克服困难的意志的发展。
如果只考虑有意注意,时时需要儿童紧张的努力,那也会使教学失去丰富多彩的吸引力,从而引起消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中如何实现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相互转换

教学中如何实现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相互转换作者:陈林生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17年第04期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概念辨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通俗地说,是一种没有目的与任务,不需要克服困难的轻松愉快的心理活动。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通俗地说,是一种在活动目的与任务的驱使或迫使下产生与维持的一种艰难(有时很痛苦)的心理活动。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活动。
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关乎教学活动的成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将它们有机结合,适时转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使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之,将会导致一种注意长时间闲置,另一种注意长时间工作,致使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教学效果失去保障。
二、引发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条件一般来说,引发学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活动性、新异性等;二是学生的内部状况,如是否有病、心情如何等。
由于有意注意是一种艰难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所以,能引发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不一定能引发有意注意。
在教学活动中,能引发和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关键因素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刺激物的价值与意义;二是活动的目的与任务;三是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理解程度;四是师生关系;五是知识或任务的难易程度,过易过难的知识或任务都不利于学生有意注意的产生或维持。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或进行教学活动时务必注意这些问题。
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必要性不少教师抱怨学生厌学,课堂纪律差,对教师和学习有抵触情绪。
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将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适时转换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内化、加工改造、科学处理;没有对教学方法仔细斟酌、反复筛选、认真对比、优中选优,导致教学方法简单、粗糙,缺乏艺术与价值,不能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长时间处于有意注意和沉闷的课堂环境中,难免疲劳与厌倦,对教师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幼儿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幼儿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幼儿心理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
无意注意是指幼儿在没有明确目的或任务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一些刺激上。
有意注意是指幼儿在有明确目的或任务的情况下,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的刺激上。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在幼儿心理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温暖和丰富多样的教室环境,利用各种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来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比如,在教室的墙上展示丰富的图片、文字、手工制作的作品等,利用丰富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吸引幼儿的目光。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歌唱、节奏等方式引导幼儿在欢乐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
幼儿在无意注意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
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目的和任务时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刺激上。
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引导幼儿的有意注意。
在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向幼儿介绍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让幼儿明确知道他们学习的内容和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问、让幼儿表演、参与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集中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设计各种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幼儿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能够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要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结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对于一些前期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布置温暖丰富的环境,引发幼儿的无意注意,从而潜移默化地接触到知识。
而对于一些需要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有意注意,通过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
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指

指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事先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的引发与维持是由外部刺激所引发。
无意注意一般维持的时间很短,往往很快消失或者转移到别的事物之上。
注意的其他分类
1、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很多,包括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比如上课前告诉学生,这节课讲的内容,课后会进行测试,会发现学生们听课状态积极又认真,注意力高度集中。
也包括要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比如上自习会去比较安静的自习室或者图书馆;还可以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比如学生对英语本身不感兴趣,但是对考过四六级之后对找工作有帮助很感兴趣,所以英语课上也会认真听讲。
2、有意后注意
也称随意后注意,它是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地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
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学生对活动的直接兴趣,比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等学科的兴趣,而熟练化和系统化也会实现无意注意,比如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驾车时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欣赏路边风景,也不会感觉到紧张。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PPT课件

.
9
6
请回忆一下刚才看到的图片上有几段横线 条……
.
7
两次看同一幅图,回答同样的问题有什 么差别呢?
是的,第二次回答很准确,为什么呢?
.
8
因为在第一次看图片时我们的注意处于 无意注意状态,没有目的,也没有意志的参 与,处于无意注意状态。在第二次看时,我 们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横线条上,有目的、 有意志努力地去看,所以准确率会提高。第 二次看时我们运用的是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2请看下面一幅图34请回忆一下刚才看到的图片上有几段横线条5再看一遍67请回忆一下刚才看到的图片上有几段横线条8两次看同一幅图回答同样的问题有什么差别呢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
1
请看
3
请回忆一下刚才看到的图片上有几段横线 条……
.
4
再看一遍……
.
5
.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因此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应分为无意注意规律和有意注意规律的应用一、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由实际物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所引起的。
刺激物的特点和主体状态既可以引起个体注意的分散,也能激发好奇心,导致探索行为的出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无关因素,同时紧紧把握那些吸引学生注意的因素,有效的搞好教学活动。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减少分心因素的干扰。
2.合理利用板书、教具进行教学。
3.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语言艺术和表情,提高教学感染力。
二、有意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的形式主要是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应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2. 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
a) 信号控制b) 问题控制c) 表扬与批评控制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和坚强的意志力。
三、总结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交替进行的。
在教学中,学生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大脑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力分散。
但是单凭无注意来组织教学也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因为任而一门学科的内容和任一位教师的讲授,都不可能完全具备吸引人的趣味性,也不能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学会并掌握的。
两种注意相互交替,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长时间的保持集中四、练习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这是教师运用( )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答案:B解析:题干中“加强目的性教育”所引起的是有意注意。
B项正确。
心理学要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3、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又不需太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不是独立心理过程,是一种心理状态。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
狭义的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1)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有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3、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儿童概念掌握的形式有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
4、创造性思维(1)定义:运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

谢谢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
槷敇愸
2、要把握好事物的难易程度
3、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竞赛
二、有意后注意
(一)含义:有自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 注意
(二)特点:
1、它有自觉目的,通常与特定的目标,任 务相关联,这与有意注意的目的性相符 2、它无需意志的努力,这与无意注意的无 需意志努力的特征相符
(三)作为老师
1、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的培 养(多学心理学,学会带动气氛,做好互动) 2、通过诱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的 兴趣(适当鼓励) 3、不断结实事物的新内容
1、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合理的组织活动
2、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3、培养间接兴趣
4、把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5、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
(四)如何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
情绪高涨,智力兴奋
表现
表情:可能注பைடு நூலகம்教师或眉头紧皱, 如果听得高兴就会眉开眼笑,甚 至手舞足蹈。
办法 用多媒体、图片、声音 的搭配克服僵化呆板,防止与上 课无关的刺激
26876 32453 32455 56432 45445 52344 65454
97865 56423 67432 23245 25236 42323 54908
57232 31685 76432 35785 42356 94232 91423 72134 43678 62345 51243 62325 25723 43234 94032 46556 91423 58653 58653 28943 28943
注意
12级语教6班 董丁宁
注意的种类
(一)有意注意
(二)无意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种类

意。
•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 2.培养间接兴趣 • 3.合理地组织活动 • (1)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 (2)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 (3)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 • 4. 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做斗争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需要和兴趣 • (2)情绪和过去经验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 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有意注意通过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 • 第二阶段:通过自己扩展了外部言语,调节控制行为。 • 第三阶段:通过内部的言语指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注意的种类
•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 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 (一)无意注意 •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
志努力的注意。
(二)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 1.刺激物的特点
• (1)刺激物的强度 •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 (3)刺激物的新异性 • (4)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请看下面一幅图……
请回忆一下刚才看到的图片上有几段横线 条……
再看一遍……
请回忆一下பைடு நூலகம்才看到的图片上有几段横线 条……
两次看同一幅图,回答同样的问题有什 么差别呢?
是的,第二次回答很准确,为什么呢?
因为在第一次看图片时我们的注意处于 无意注意状态,没有目的,也没有意志的参 与,处于无意注意状态。在第二次看时,我 们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横线条上,有目的、 有意志努力地去看,所以准确率会提高。第 二次看时我们运用的是有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