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2023年秋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1参考答案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普莱尔 D.华生 答案:普莱尔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 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经验重要性的假设,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 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A.皮亚杰、埃里克森、华生 B.弗洛伊德、皮亚杰、埃里克森 C.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 D.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皮亚杰 答案:华生、弗洛伊德、皮亚杰 .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观察、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婴儿传记的形式出版,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具体运算期(7-11)、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 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 发展莫定基础。
立积极的关系。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相应的强化。当儿童看到 他的姐姐爱护小动物,并获得了夸奖,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使用这一方法。
2023年秋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形 考任务1参考答案
2023年秋国家开放大学《儿童心理学》形考任务一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一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
.观察学习
答案: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认知结构或图式
答案:认知结构或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一一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即“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儿童心理学》小学儿童知觉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

一年级儿童的知觉还具有学前儿童的特点,在知觉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仍然表现得很明显。
很多观察证明: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图画或标本、实物的时候,常常容易离开观察的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到次要的、与观察要求不相干的方面去。
在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就逐渐发展起来,知觉过程逐渐成为儿童所能自觉支配的过程。
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儿童不能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必须学会摆脱一切不相干的事物的引诱,而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
否则他将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这也就是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小学儿童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知觉的选选择性上。
一切知觉都具有选择性,这就是说,没有“一般的”知觉,任何知觉都符合于一定的目的任务。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必须知道应当看什么,应当听什么,而不是随便地看,随便地听。
但是,初入学的儿童还不善于支配自己的知觉活动来更好地完成某种学习任务。
因此,他们知觉的选择性还很低级,知觉过程常常受不相干的情绪或兴趣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发展,随着儿童心理的有意性的发展,儿童知觉的选择性逐步提高起来。
儿童日益能够迅速地、熟练地从知觉对象中分出基本的需要感知的东西来。
小学儿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的发展,同时表现在知觉的持续性上。
一年级儿童由于注意不稳定,常常不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去知觉和观察某一事物。
例如,如果让一年级儿童在地图上找出一个地名,一般说来,这常常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
低年级儿童,在知觉一个不大复杂而又跟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相符合的事物的时候,是可能持续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的。
但是,如果这个任务比较复杂、比较困难,那么,他们就常常不能坚持地完成知觉和观察的任务。
在小学时期内,在教学的影响下,随着儿童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发展,他们不但可以去知觉比较复杂的事物,而且能长时间地、有效地进行知觉和观察。
《幼儿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幼儿心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够清楚的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2.绝对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3.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的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比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惩罚方式、学习次数、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4.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5.差别感受性:是指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6.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很难弥补。
7.感受性:所谓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感觉能力。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是指能够感觉出刺激物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8.表象:是外在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在智能系统中的记忆映像。
9.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以同一强度在某一对象上或某一活动中保持的时间的多少。
保持的时间越长,稳定性越好。
10.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识记材料的内容意义以及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
11.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组成的。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
12.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的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的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二、简答题1.幼儿语音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幼儿发音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错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对韵母发音的正确率高于声母;大多数3岁以上幼儿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不容易发清辅音;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语音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儿童心理学》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注意是对事物的定向活动,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产⽣各种⼼理过程时必不可少的⼼理属性。
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能有对事物的认识。
平常我们说:某⼈没有注意,这只是说某⼈没有注意这⼀事物,⽽是把注意分散到或转移到另⼀事物上去了。
⼀切学习和⼯作如果没有集中的注意,就不能很好地进⾏,僦不可能获得成效。
注意⼀般可以分为⽆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学前⼉童注意的特点是:⽆意注意已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
初⼊学的⼉童也带有这个特点。
但是由于⼉童⼊学以后,在新的⽣活条件下,从事新的活动──学习活动,这些新的⽣活条件和新的活动,不断向⼉童的注意提出新的要求,在这个新旧⽭盾的过程中,⼩学⼉童的注意就获得了本质上和学前⼉童不同的新的发展。
⼩学⼉童注意的发展具有⾃⼰的特点。
第⼀,在教学影响下,⼉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
初⼊学的⼉童,有意注意还是不发展的,注意⼒很容易分散。
例如,⼀年级⼉童上学时常常会由于匆忙⽽忘记了带学习⽤品,这时⽗母应该多多帮助他,提醒他。
⼜如,低年级⼉童上课时,如果教材是⽐较没有兴趣的,⽽教师⼜不能运⽤⼀些有兴趣的教学⽅法,那么,保持注意就很困难。
这就说明:低年级⼉童的⽆意注意还起着重要的作⽤。
另⼀⽅⾯,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童提出努⼒学习的要求,要求⼉童有意地集中⾃⼰的注意到必要的对象上,有意注意就逐步发展起来。
因此,在⼩学教学上,充分利⽤⼉童的⽆意注意,并积极发展⼉童的有意注意,是使教学获得成效的重要条件之⼀。
第⼆,在教学影响下,⼉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的作⽤。
⼩学⼉童,特别是低年级⼉童,抽象思维正在开始发展,⽽具体形象思维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正如乌申斯基所指出:“⼉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般地他是按照形状、颜⾊、声⾳和形象来思维的。
”因此,⼀些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较容易吸引⼉童的注意,⽽⼀些⽐较抽象的概念或道理,却不⼤容易吸引⼉童的注意。
幼儿心理学幼儿的注意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结合
(4)幼儿的身体状况 3.注意的稳定性存在年龄差异 从注意集中的时间看,小班幼儿 3-5 分钟;中班幼儿 10 分钟左
结合例子分 析
右;大班幼儿 10-15 分钟。对象上看,具体生动的对象集中时间长,
枯燥乏味的对象集中的时间短。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教学步骤: 【复习】 1.3-4 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4-5 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3.5-6 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孩子好动,贪玩。如果你是一个幼儿教师如 何设置自己的课堂才能更好的吸引孩子? 【新授】
【小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 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田。 【作业】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你认为在组织幼儿进行 活动中如何应用?
教学任务
第 3 课时
第二节 幼儿注意与幼儿活动
重点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难点
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课 型 新授课
随意注意有两个特征:一是有预定的目的,二是需要意志的 引 导 学 生 通 努力。它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有 过分析举例
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的活动目的与任务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
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2)间接兴趣的培养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有助于保持随意注意。间接兴趣是个体
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现在的爸爸妈妈大都知道要在早期开发贝贝的智力,但是从哪里开发起呢?俄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把“留意”比成是孩子智力开发的门户,可见从小培育贝贝的留意力的重要性。
贝贝从生下来就有了留意,但那都是无意留意,没有预定的目的,这种留意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它是自然产生的。
一般是新奇好玩,形象鲜亮和活动多变的东西易引起贝贝的留意,比如挂在床头的彩色摇铃,会跑的小汽车等。
有意留意则相反,它有预定的目的、要求,需要用自己的意志,去努力集中留意。
争论显示,贝贝在半岁至一岁半之间,有意留意就已萌芽了。
三岁前,贝贝的留意是以无意留意为主,有意留意还处于进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意力会得到不断进展。
所以,二岁左右,爸爸妈妈即可在无意留意的基础上培育贝贝的有意留意,这是他求知的开端。
------------------------------------------------------------------------------------。
心理学:如何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条件

一.谈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条件。
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
学生注意听课,聚精会神于学习内容、认真听课、专心做笔记;教师要上好课,就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与讲课活动,这就是注意。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注意贯穿于整个心理过程的始终。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善于组织学生的注意,那么,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那么,在教学中要如何来让注意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我们知道,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设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它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意识指向和集中。
在教育教学中,无意注意既可以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好帮手,也可能是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的小坏蛋。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防止它的消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无意注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
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
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
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然后就是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
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
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
《儿童心理学》儿童有意注意的培养

无意注意的缺点在于:这种注意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一旦可以引起兴趣的因素消失之后,注意也就不再保持下去了。
而且,无意注意常常不能保持在事物的本质方面,而容易溜到事物的非本质方面去。
因此,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谁都知道:有意的稳定的注意始终是儿童学好课业的必要条件。
有意注意,也就是随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不同,它主要是在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有一定自觉的目的方向、需要做出特别努力的一种注意形态。
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还不占有主要地位,在教学影响下,有意注意才逐步发展起来。
有意注意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注意形态。
从生理机制上说,它是和高度发展的皮质抑制机能相联系的,是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相联系的。
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还不够发展,因而有意注意还不能成为主要的注意形态。
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有意注意是非常必要的。
儿童只有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集中自己的注意到必要的方面去,他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乌申斯基早就指出这一点,他说:“当然,如果你把课讲得生动些,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儿童会闷得发慌,但是要记住在学习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应当有枯燥无味的东西。
应当教导儿童不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没有趣味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做的事。
”那么,怎样发展儿童的有意注意呢?首先,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低年级儿童还没有建立起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
这时,儿童虽然也能暂时为一定目的任务而控制自己的注意,但往往很难持久。
儿童还不会自觉地“强迫”自己去为了完成一种比较远大的目的而坚持不懈地注意必须注意的事物。
低年级儿童在学习中之所以能有意地去注意,常常是由于教师的督促。
儿童知道,他必须听教师的话,按照教师的要求行事,否则将会受到教师的斥责。
因此,这时儿童的有意注意,基本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
在教学影响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随着儿童对自己学习责任的认识的发展,儿童才逐步学会在某种程度上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注意,从而使有意注意从被迫的水平提高到自觉的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复习资料33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平时常说的“看见”、“听到”、“回忆”、“思考”等,属于人的(B)A.意志过程 B.认识过程 C.思维过程 D.情感过程2.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属于(A)A.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倾向性3.广义的学前期,是指(D)A.0~1岁B.0~3岁C.0~5岁D.0~6岁4.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最基本的方法是(D)A.实验法B.测验法C.问卷法D.观察法5.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D)A.测验法B.观察法C.实验法D.作品分析法二、填空题1.1882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蒲莱尔撰写的_《儿童的心理》_ 一书,标志着_儿童心理学_ 的诞生。
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_客观现实能动_的反映。
3.心理是__脑__机能。
4.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_活动性原则_。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_实验室试验法_和自然实验法。
三、概念解释1.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3.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4.测验法;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四、问答题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什么重要意义?答;(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知识: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情感。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怎样才能学习好学前儿童心理学?答;学习得法,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
要学习好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抓住学科特点。
(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儿童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儿童心理学》试卷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1.心理过程一般包括认识、情感和意识三个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认识、情感、意志是一个统一的过程B.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C.意志过程在心理过程中起调控作用D.意志过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2.从幼儿到小学儿童友谊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A.小学之前的幼儿,只有短暂的游戏伙伴关系B.低年级儿童间的友谊常常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上;后来逐渐确立新的友谊标准,把朋友能为自己做什么作为评价标准。
C.中年级儿童开始出现互惠萌芽,并能以此原则处理一些具体问题D.高年级儿童开始认识到友谊是一种持久和共享的关系,稳定性与排他性都增强3.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有()。
A.从自律到他律B.从效果到动机C.从片面到全面D.从他律到自律4.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A.同质性 B.排他性 C.趋上性 D.持久性5.影响儿童班级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是()。
A.规范 B.教师的主导性C.心理相容 D.凝聚力6.小学儿童性格发展的特征表现为()。
A.小学儿童性格发展不是匀速的,而是有阶段性的B.小学儿童的性格特征是在社会条件影响下心理发展的结果C.小学儿童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但还不够稳定D.小学儿童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就很稳定,很难改变7.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是()。
A.小学低年级儿童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B.小学三年级后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能够进行独立评价C.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常常片面和表面化,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中高年级以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D.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高年级时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能越来越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1.意志努力表现在整个的意志行动过程中,集中表现为克服困难,以保证意志行动的顺利进行。
《儿童心理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儿童心理学》模拟试卷(A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一、选择题(其中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种题型,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B、在心理学看来,人是心理各部分的相加之和,所以只要分别弄清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便可以了。
C、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关系。
D、情感是心理过程的基础。
2、关于感知觉的发展与运用,正确的认识是:( A )A、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B、儿童视敏度的发展一生都在进行中;C、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前后、左右,再上下;D、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歪歪扭扭,原因是大肌肉发育不好。
3、下列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的是:( A )A、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他们无意注意的特性B、在课间休息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激烈的竞赛性游戏活动C、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与非重点时,教师应注意减少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不要利用直观教具。
D、尽量增加与教学有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强化越多越好。
4、小学儿童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发展的特点:( C )A、低年级儿童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B、小学儿童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一般很稳定C、小学儿童意志行动的决策与他们的兴趣爱好、教师或家长的态度联系着D、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时,已经能够根据抽象原则进行解决5、小学儿童性格发展的特征,如下认识不正确的是:( A )A、小学儿童性格有好坏之分B、小学儿童的性格特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C、小学儿童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很难改变D、小学儿童性格是匀速发展的,没有阶段性6、下面对小学儿童志向具有以下特点:( A )A 主要属于职业志向B主要是道德或政治志向C 稳定性强,不易改变D 具体很强的独立性,其形成不受外界影响1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 C 、 D 两大类。
《心理学教程》: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学⼉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是指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逐渐提⾼和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逐渐提⾼
在个体发展中,⽆意注意的发⽣先于有意注意。
⼩学低年级⼉童⽆意注意已相当成熟,⼀切能引起成⼈⽆意注意的对象也能引起⼩学低年级⼉童的注意。
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赖⽆意注意。
如,在教学中,初⼊学⼉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刺激物只要是⽣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同时,⽆意注意的效果也要⽐运⽤有意注意的效果好。
到了⼩学中、⾼年级,⼉童的有意注意迅速发展,⼉童在⽇常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依靠有意注意,⽽且有意注意的效果明显⾼于⽆意注意。
如,对某对象估计的正确率,⽆意注意时只达22%,有意注意时则达56%。
在⾼年级学⽣的认知活动中,有意注意的作⽤超过了⽆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学低年级⼉童的有意注意缺乏⾃觉性,表现为⾃⼰不会主动确⽴⽬的,需要教师或其他成⼈给定⽬的;在注意进程中不会组织⾃⼰的注意,需要他⼈不断提醒和关照。
⼀旦没有外在的帮助,⼉童常常会不清楚或忘掉由他⼈给定的⽬的,使注意中⽌或分散。
随着⼉童⼼理活动⽬的性、有意性、⾃控性的逐渐增强,⼩学⾼年级⼉童逐渐能⾃⾏确⽴⽬的,并根据⼀定的⽬的,独⽴地组织⾃⼰的注意。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六章 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习题〖导学提示〗我们的感官随时都在接收着难以计量的庞杂的信息。
但我们只对其中最有意义的极少的一部分加以反映。
这种认知性的心理倾向就是注意。
本章着重介绍各种注意的特点和衡量注意品质的若干特征,以及如何从理论上解释注意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概述Top一、什么是注意注意和编码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没有它们,外部刺激就不能进入人脑进行信息加工。
所谓编码就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变成内部表征的过程。
编码过程包含着大量的认知活动。
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
注意总是集中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
当然,注意并不限于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也需要注意。
不管注意指向于个体自己还是外部世界,它都具有两种基本的特性:选择性和集中性。
因此,我们把注意定义为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
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可以得到围续着我们的无数刺激。
但是,人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加以反应的。
他只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对其他所有刺激不发生反应。
这就是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心理活动的选择性表现为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随意的(有意的)选择和不随意的(无意的)选择两种形式。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对刺激进行有意识反应的能力总是有限的。
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不仅选择、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通常我们说“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就是指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都共同地指向并集中于同一的刺激。
二是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通常我们说的“注视”和“倾听”等等,就是指人的某种有关的心理活动不仅指向而且持续地、深入地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因此,与集中性相联系的是注意的强度或紧张度。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节 注意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1、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事,某个人在乘车时被掏了腰包,恼火之余,常常这样说:“当时只顾挤车了,没注意兜里的钱呀……”。
这就是说,在上车的那一刻,他的意识只集中在挤车上,完全撇开了其他,2、还有刚才我们从走廊路过走进班级的时候,有没有看到隔壁班的后门是开的还是关的呢?不记得了对不对,其实老师也不记得了,因为我刚才径直就走进了我们班,根本就没注意到隔壁班级的后门。
所以说,刚才我们的意识全都集中在走进我们这个班级,根本就没看隔壁班的门,或者是瞄到了隔壁班的门但我们根本没往心里去,自然而然也就不知道门是开的还是关的了。
心理学将此心理现象称为注意。
(板书:第三节注意的概述)(二)教学新课师:那么什么是注意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大声念出来(板书:一、什么是注意 1、概念)1、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划线P47)例如:学生上课的时候,正在认真的听讲,专心的做笔记,尽管旁边有其他的事物存在,但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这时,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在老师的讲课内容上,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同学们来举两个关于注意的例子吧。
(点评)再例举,非常认真看视频的时候听不清其他人说话。
2、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人在某瞬间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另一些对象,这就是指向性,是指注意的方向性。
(比如,我们正上课,门口进来一个人走到后面坐了下来,我们就会把头转向他,这就是说我们把注意从课堂转向了他。
当然这里的指向是指心理,而不是指动作,比如有的同学上课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可心里却想着放学后吃什么,那么他还是没有注意到课堂上来。
)人们把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就是集中性,是指注意的程度。
(如,医生做复杂手术时,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与手术无关的事物便被排除在注意范围以外;刚才那个例子当我们把注意指向这个人时,有的同学只是看一眼,而后又把注意集中到课堂上来,另一些同学则一直看这个人,打量他的长相、穿着、年龄、身份等,那么这时这些同学就没有集中注意听讲了,因为他们没有把注意集中在课堂上,所以只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构成注意。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理智感:是人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
有意记忆:指按一定目的和任务,需要来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最初发生在婴儿期。
2-3岁时掌握“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反映。
表象:是头脑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独特性和创造性。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
个性倾向性: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包括兴趣,需要,和动机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回忆(再现):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把他重新回想起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3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参考答案)

主题3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探寻1 解析注意一、名词解释1.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有意注意也叫做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注意形式,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并受到个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3.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注意,是个体对环境的应答性反应及关注。
二、单项选择题1.D2.D3.B4.A5.A6.B三、填空题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集中性4.选择性5.注意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自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人的情绪状态;人的知识经验;3.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合理的组织活动;培养间接兴趣;4.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六、论述题:首先,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注意本身并不能承担任何记忆、思维或者想象的任务。
其次,任何一种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
注意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
注意对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寻2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定向性注意:当新生儿及婴儿处于适宜的觉醒状态,外来的新刺激或环境中特别明显的刺激会引起新生儿及婴儿的全身反应。
这种反应被称为定向反射。
2. 客体永久性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即使个体不能知觉到物体的存在,它们仍然是存在的。
二、单项选择题1.B2.A3.C4.A5.D三、填空题1.定向反射2.无意注意3.无意注意4.有意注意5.有意注意四、判断题1.(√)2.(√)3.(√)4.(×)5.(√)五、简答题1. ①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②与其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2. ①明确的活动目的;②良好的活动方式;③丰富的活动内容;④坚毅的意志品质;⑤有效的提示指导.3.小班学前儿童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中班学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大班学前儿童在正确教育下,有意注意迅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谈到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时,还应当特别指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代表儿童注意发展中的不同水平,但丝毫也没有否定无意注意的意思。
无论在儿童的学习上或在成人的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节奏地交替,都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巨大的紧张的意志努力,不能一直保持很久的时间。
观察材料证明: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左右,7~10岁是20分钟左右,10~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
在有意注意以后,就需要用无意注意来加以调节。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互相轮换。
一般说来,小学儿童在每一节课中,在正常的条件下,平均每次能保持10~20分钟的有意注意(当然,这是随年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具体情况而不同的),这时可以进行比较困难的课业或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
在紧张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教师就要运用直观教材、有趣味的语言或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
在无意注意以后,还可以再度引起有意注意。
这样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轮换,就可以使课业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并可以减少儿童的疲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考虑到无意注意,一味迁就儿童的兴趣、情绪,这将会阻碍儿童克服困难的意志的发展。
如果只考虑有意注意,时时需要儿童紧张的努力,那也会使教学失去丰富多彩的吸引力,从而引起消极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