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复习:一材多用的思维训练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打造考场高分作文之“一材多用”》
《打造考场高分作文之“一材多用”》教学设计信宜市实验学校何秋花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教学目标1.形成“一材多用”的写作意识,养成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
(难点)2.学习“一材多用”举一反三的写作技巧。
(重点)(二)基本依据1.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中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以“真实的学习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和典型的实践活动”为指导设置学习任务群。
本节课以情境导入,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与发展性设置了三个任务,用群文对比阅读的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小组合作的学生方式,探讨“一材多用”的方法,并付之于实践。
2.教学内容《打造考场高分作文之“一材多用”》这节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会选材》作文指导课的延伸,让学生在明白写作的材料源于生活,围绕中心选材,注意材料的新颖的基础上,对日常积累的素材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创造性的运用。
另外,“考场作文”也是本节课的关键词,它既体现在时间与篇幅的限制上,还体现在材料、题目的限制上,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符合题意又新颖深刻的高分作文,功夫体现在平时材料的积累和处理上。
本节课以一材多用的成功案例进行对比赏读,探寻一材多用的方法。
3.学情分析本学期段考一后,不少同学吐槽不会写作文。
有同学说,看了作文题目,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只能在最后半小时内临时拼凑;也有同学说初一其间已经写了四本日记本了,准备的几个素材,好像都跟题目相去甚远;还有同学说,有一个素材,她在另一篇文章用过了,现在又用总觉得怪怪的……这些问题其实都跟“素材”有关,他们要么是缺少素材的积累;要么是缺少素材与新作文题内在联系的思考;要么是缺少素材可从不同角度再次运用的意识和方法。
再者,七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写日记、周记的习惯,但他们的记只停留在记录上,停留在当天情感抒发上,没有形成对这些日常素材的思考、剖析和再利用的意识,为记而记,为考而考,将日常写作与考场写作断裂开,没有思考它们的内在联系,更缺乏将二者整合运用的方法。
刘勇泽“激活思维,一材多用”教案
激活思维,一材多用教案教学目标:掌握“一材多用”的思路和方法①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练习、讲评、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实生活中考生对自己储备的素材往往只看到现象,没有深入的分析过其本质,在考场上写作时往往觉得“无米下锅”。
其实,就一则普通的素材而言,考生若能以变化的眼光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分析种种现象,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一材多用”高考优秀议论文语段示例和方法探究1、【材料】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ppt展示)袁隆平:一生以水稻为伴,被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相信不少同学读过这则材料后,只是觉得文笔精彩,只是记得是写给袁隆平的,其余的就不会顾及了。
细读这段颁奖词,文字极俭省,内涵却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颁奖词告诉我们袁隆平所从事的工作和取得的非凡成就,这就启示我们,再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第二,颁奖词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权威,只有如此,知识才能创新,科技才能进步。
当然,挑战权威要具备非凡的胆识和学识,是能干而不是蛮干。
第三,颁奖词启示我们,无论名声有多大,都不能忘本。
淡泊名利,痴迷于自己的追求,才会收获最大的财富。
第四,颁奖词启示我们,人生要有远大的目标,要以天下为己任,把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作为最大的幸福,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这样的人物才是最风流的。
语文 中考写作复习策略——“一材多用”的变通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写作复习策略——“一材多用”的变通技巧教学目标:1.了解“一材多用”的写作策略。
2.学习如何根据不同题目灵活运用同一素材,提高中考作文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一材多用”的写作策略。
2.学习如何根据不同题目灵活运用同一素材,提高中考作文的应变能力。
教学流程:导入:同学们,中考迫近,我知道大家手上已经攒了一些优秀作文素材,但考场上有些出其不意的题目,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那些精心准备的素材,关键时刻却用不上,分数自然也上不去。
今天,我们要学习灵活运用手中现有的素材,让它们在任何作文题目下都能大放异彩。
让我们的素材活起来,这是我们中考作文保质提分的终极绝招。
任务一:技法归纳与理解认真阅读考场习作《会心才是我的快乐》和《多一点热爱,少一点虚荣》,试用波浪线圈画出两篇习作的不同之处,反复比读,认真提炼出“一材多用”的变通技巧。
(《会心的快乐》摘自某区一模范文)相同点:考生以吉他学习的经历作为现有素材,学会了多角度地去提炼主题,获得品格与情感上的深刻感悟。
两个作文题目都可以从个人成长角度入手,描述内心情感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的转变过程。
不同点:1. 从审题立意来看《会心才是我的快乐》“我”作为一位吉他爱好者,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从追求外在的荣誉和认可转向内心的会心领悟和自我表达的过程。
曾经的奖状和赞美,虽耀眼却短暂,真正的快乐源自于与音乐的深刻共鸣,而非物质或名誉的积累。
《多一点热爱,少一点虚荣》强调内心热爱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追求梦想的过程时,应该减少对虚荣的执著,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中,以获得更深层次的自由和快乐。
变通技巧:考场上认真审题,厘清题干要求,灵活调整文章的立意方向。
2.从内容布局来看两篇习作的布局大致相同,在情感体验和个人成长上给予了较多的细节描述,而在起始和结尾上则相对简略。
在中间部分,尤其是情绪铺垫、环境描写、内心转变和主题升华部分,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以展现作者的心理变化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材多用,用活素材”作文训练》教学设计
《“一材多用,用活素材”作文训练》教学设计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卢雯教学目标:1.学会“一材多用,用活素材”的写作方法。
2.引导学生积累、整理素材,为中考作文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学会“一材多用,用活素材”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吃冬瓜菜式”的生活经历激趣,引出话题。
二、阅读比较,感悟方法(阅读《身边的普通人》和《真相》两篇文章,见附录1)1.一读,思考两文都用了一个什么素材?2.二读,找出两文的不同之处,从而悟出“一材多用,用活素材”的方法。
①开头、结尾不同→方法:改点题句②详略不同→方法:改详略(详→略:删)(略→详:对某句话扩写、加“铺垫”“细节”等)三、实战演练1.阅读《找回》,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找回》见附录2)。
2.把《找回》中的素材活用在《这里也有乐趣》,具体写出开头和结尾,按要求写主体部分。
3.展示、交流、点评学生作品。
4.还能把《找回》中的素材活用在《感激》《逛街偶得》等作文题目吗?四、课堂小结一材可多用,审题是前提。
选用不盲目,用活有方法。
改头既换尾,兼之改详略。
方法记心中,文章巧变通。
五、布置作业1、把《找回》的素材活用在,写出提纲。
2、运用“一材多用”的方法,深入整理有价值的素材。
(周末作业)附录1:身边的普通人①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
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
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
②那是一个夏天,常常下着暴雨的夏天,雨水多得令人发愁。
妈妈要在公司加班,没空理我,而爸爸则回老家了。
因为没人给我做饭,我干脆跑到妈妈的公司呆着,顺便中午蹭盒饭吃。
③我刚进公司的门,外面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没过几秒,就“哗啦啦”地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在妈妈公司里玩了一上午的电脑。
到了吃饭时间,妈妈对我说:“你跟小柳阿姨下去拿一下盒饭,看你,都闲了一早上了。
”④“轰隆隆——”,又是一声雷,震耳欲聋。
我看了看窗外,雨似乎越下越大了。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移花接木、一材多用(获奖优质课 教案)
中考作文技巧指导——移花接木、一材多用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用一种原料做出上百种菜肴,比喻鸡蛋,它可以做成炖蛋,煎蛋,蛋皮炒肉丝,蛋汤等。
那么,作为咱们平时积累的写作原料,可否依据不同的话题加以变通,做出破意不同的佳作呢?答案是断定能行的。
切实这种措施就是一材多用或移花接木法。
这种手法,就是将本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白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资料上,稍加变通跟调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请求相合乎。
这样岂但可以节省写作时间,更可以提高作文品德。
既然一材多用、移花接木如斯行之有效,那么我们在中考作文的应考中又该如何操作呢?(一)段的嫁接,信手拈来1、在平时的阅读中,同窗们积累了不少的优美段落,我们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化用或修正,使之为写作服务。
例:某同学化用余光中的《乡愁》诗写母爱:小时候,母爱是一根棒棒糖,含在嘴里,甜滋滋;上学后,母爱是一个新书包,背在身上,气冲冲:而当初,母爱是电话那端的一句叮咛,听在心里,泪汪汪。
又例:《寻找原点》有这样多少个段落:小时候,原点是硬币,我在这头,商店在那头;后来啊,原点是亲情,我在这边,双亲在那边;而当初,原点是斗争,我在这端,空想在那端。
又如著名影星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有一段对恋情的经典名言: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的面前,然而我不爱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楚的事莫过于此。
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跟那个女孩说“我爱你”。
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渴望是一一一万年!我可以在《初三如歌》的作文将其化用,既幽默了语言,又恰到好处的为文章宗旨服务。
我是这样写的:“曾经有一篇诗歌摆在我的眼前,我没有好好珍重,等到老师罚写的时候才懊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悲伤的事莫过于孤独地站在办公室里看同学端着可口的饭菜经过。
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遇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对老师说――我要背!”2、我们平时也会积累一些素材,好的素材可以一材多用。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教学设计
《材料作文之一材多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讲评、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
如何巧妙的运用、分析材料,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第一讲:材料作文如何开头;第二讲:材料作文如何以材生材,同学们学习了开头方法,如何引用材料、议论材料,今天我们将学习材料作文第三讲:如何一材多用。
二、如何收集素材?
平时注意积累,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因此灵活运用素材。
三、课内素材——灵活运用
举例课内素材《兰亭集序》作为材料的梳理
四、课外素材——人物类
高考历史人物素材
高考热点人物素材
练习:课堂迁移,实战演练
例沈思、丁俊晖、季羡林
五、课堂小结
如何做到一材多用?
运用步骤:
1、找准已知材料与作文论点的契合点。
2、通过合理的想象与扩充来强化和具体突出这个契合点。
3、使材料向主题靠拢,叙述、议论材料时要有一定的思辨性。
六、作业布置
完成高考人物类素材练习。
一材多用教案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练习、讲评、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实践证明,训练学生根据话题或中心变换叙述的角度的进行论述说理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把手中的材料尽量发挥出“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示例感知1、材料回放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他30岁那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病,1998年恶化为尿毒症,开始做透析。
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更加特别。
经过1000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
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他的医生都受到震动,以至于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
”他说:“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
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他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常年与病痛相伴,史铁生曾自嘲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东西。
”但史铁生这位“业余写作”的残疾人作家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他的《老屋小记》曾获鲁迅文学奖,《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 公开课教案
作文素材一材多用公开课教案《作文素材一材多用训练》教案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材可用”的大难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训练高效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学会一材多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方法】印发资料,学生训练,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多角度立意”,处理好素材与论点的论证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素材与论点的关系,写好“叙例”和“议例”。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
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花8分钟时间自行阅读以下材料:【运用技巧】一、多角度深思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邓亚萍, 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1989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
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
1989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
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一材多用”作文训练方法指导》教学设计
《“一材多用”作文训练》教学简案
刘芳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
执教:初2018届5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考场写作时巧妙做到“一材多用”
3、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在考场写作时巧妙做到“一材多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经常觉得写文章好比建房子。
确定主旨就是弄清为什么要建这座房子;理清思路就是规划好房子的结构样式;那么锤炼语言就是对房屋进行装修。
怎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呢?怎样的作文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二、学生了解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1、中考作文评分标准阐释。
2、明白考场作文中“一材多用”的重要性。
三、以作文《远方》为例,讲解巧妙做到“一材多用”的几种方法
1、方法一:不断点题,巧妙扣题
2、方法二:化陌生为熟悉
3、方法三:化大为小
4、方法四:用巧妙的抒情议论句
四、布置作业:
请思考中考作文的选材,并尝试用今天所学的“一材多用”的方法,调动积累,写一篇作文。
“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是宗璞文章《紫藤萝瀑布》的开头。
一树盛开的紫藤萝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经历?什么让你的脚步停住?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请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8中考语文作文《作文教学之创新思维训练》复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作文教学之创新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许多同学一谈起写作就感到言穷意尽,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新思维穷乏的原因导致的,所以致力于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本设计,将从联想和想像能力的训练、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几个方面训练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思维。
力求把教师的讲解点拨与学生的感悟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作文训练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有趣的问答,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明白什么是思维定势,同时了解创新思维对于作文的重要性;2、通过对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能力以及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把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精髓,让学生在教师的轻盈的引导下,漫步在创新的作文殿堂,感悟到美妙的个人创新和集体创新的无穷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指导。
2、难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把握和引导。
四、教学方法:问答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多媒体教学法五、教具准备:作文课件和投影仪设备六、教学教程:(一)、课题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1、不知道写什么?(感觉到写作素材枯竭)2、不知道怎样写?(感觉到写作方式单一)生:(齐答)有。
师:结果勉强写出来,文章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新意,也就没有生气。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不够;语言的积累不够;习作练习不够……师:对,这些都是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维定势,创新能力不够。
(展示课件第2页)师:创新思维与写作的关系:1、创新是作文魅力的原始支点;2、创新是写作动力的源泉;3、作文的意义就在于让人类的情感永远鲜活而生动着。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两个问答游戏来检测同学们的思维状况。
问答游戏:(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予以简单的阐述)A、袋子里装有红豆和绿豆,张大爷将袋子里的豆子倒在地上,红豆和绿豆一下子就自然的分开了。
《一材多用创佳作——考场作文“随题应变”策略》教学设计
《一材多用创佳作——考场作文“随题应变”策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一材”、“多用”、“随题应变”的含义(2)教会学生将“一材多用,随题应变“的策略。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将“一材多用,随题应变“的策略。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将“一材多用,随题应变“的策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导新课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材多用,随题应变”的策略。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1)了解“一材”、“多用”、“随题应变”的含义(2)学会将“一材”活用成不同论点的论据、并活用于多个作命题中。
明含义师:那么什么是“一材”、什么是“多用”、什么是“随题应变”呢?首先我们一起来明确含义。
1、“一材”是指自己写过的或积累过的有个性、构思新颖的佳作和素材。
2、“多用”是指考生使用发散思维,将“一材”科学地用于多种命题中。
3、“随题应变”指的是将“一材”依据新题要求作相对应的变化和补充,来完成考场作文。
师:“一材多用,随题应变”就是拿手边现成的素材灵活地应变到考场作文中,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变”,那么,变什么?怎样变呢?我们就来。
探究应变策略(一)论据转型,服务论点1、论据转型,分析方法师:平时我们积累的素材不外乎:苏轼李白陶渊明,雷锋霍金张海迪。
总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些素材怎样服务于考场作文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相关苏轼的素材。
苏轼简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生平简介表共研素材: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苏轼的素材充当论据能够论证哪些论点?总结:爱国爱民有意气旷达乐观宽容挑战人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师:苏轼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虽屡遭贬谪,但他不悲伤,不颓唐,始终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那么,苏轼这个人物素材该如何充当论据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例一: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完整版如何学会一材多用教学设计
《如何学会“一材多用”一一中考记叙文写作构思指导》教学设计正果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马彩云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已有写作素材,恰当处理,做到一材多用,写作时有材可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写作素材适用哪些文题,从两篇例文中探究一材多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巧用方法,对原有材料再创作。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一材多用”?指同一个写作素材,既可以把它运用在甲题目的作文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在乙题目的作文中,还可以把它运用在丙题目的作文中。
二、材不在多,会用则灵阅读下面这则作文素材,你认为这则素材可以适用哪些文题?请选择其中一个文题完成表格内容。
(前置作业,第二环节提问展示)素材:周末,我在房间通宵玩电脑。
第二天正午,房门被突然打开,原来是母亲拿苹果给我吃,我假装在网上查资料,母亲还夸奖我用功。
母亲出去后,我一直玩游戏。
当我打开门走出去时已经是黄昏,我看见母亲站在阳台上,她看着楼下嬉戏的母子。
文题:《找回》《外面,春光明媚》《游戏》《看见》《转身》《最美的黄昏》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三、怎样“一材多用”就是对已有材料进行新的审视,按照本次作文的要求加以改造调整和补充。
严格地说, 这是对原有材料的再创作过程。
四、例文引路,探究方法(一)你发现例文一和例文二哪些段落完全相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文运用的相同的素材。
明确:相同段:②一一⑦段。
素材概括:一天,我准备拿盒饭时,看见送外卖的哥哥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于是我断定盒饭肯定也被打湿了。
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我的盒饭没湿,因为送外卖的哥哥把原本应该盖在他身上的雨衣披在了装盒饭的篮子上。
(二)那么怎样才能把本来用在甲文的素材运用到乙文呢?“一材多用”有哪些基本方法呢?找出两文的不同点,探寻方法。
1.〈〈身边的普通人》和《真相》的开头不同,分别是: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
他,日复一日地重复他的工作,却不厌其烦。
他,一个身边的普通人,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待人处事。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共3篇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共3篇《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1《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引言:作文素材是我们写作的重要依据,丰富的素材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体现主题的精神内涵。
但是,作文素材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也是老师们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本篇文章将介绍如何让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效果。
一、收集和整理作文素材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素材在哪里收集,如何进行整合和分类。
收集素材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读书、观察、沉浸性体验、互联网搜索等等。
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做笔记,记录下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或情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入;运用互联网搜索,收集相关事实资料或名人名言。
将素材整合在一起,可以按照主题、情感、用途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方便后期的利用。
二、运用作文素材的技巧有了素材之后,学生要学会如何巧妙地运用它们,不仅要满足现实需求,还要考虑文章的表现力和作者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技巧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作文素材:1.引用名人名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聪明,写作使人精确。
”这是法国哲学家伏尔泰的名言,可用于开篇、作为文章主题的概括、或提高文章的思想层次。
学生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名人、学者、文化符号等名言,鲜明文章立意,增强思想感染力。
2.借用生动的象征象征是文学写作中的常见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情感感染力。
学生可以通过运用颜色、动物、植物、地点等生动的象征来表达文学形象和情感。
例如,在写公正题材时,可以运用“铁杆”的象征。
某篇文章就借用了一个“铁杆的审判”故事,既塑造出出廉政的形象,又抒发了公正审判的深厚情感。
3.用故事或列举例子故事或列举例子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挑选自己生活中或其他人的故事,介绍一个意象清晰的情节,进而展开文章的主题;也可以用中国古典修辞方式“起比”,结合社会热点,引用网络上的明星名言、段子等。
4.启发读者思考“你有多久没清理心中的垃圾了?”这样的问句导入了一篇文章,启发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人的观念如同狗尾巴草地,长的瓢虫也会被视为害虫。
《作文素材运用之一材多用》教学设计
作文素材运用之一材多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方法】通过讲评、讨论、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观点和例子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一·材料的叙述思路手中的材料怎样才能多个角度地活用呢?我们知道,素材如同未经加工的玉璞,需要雕琢、改造。
“雕琢”、“改造”本身就有表达与叙述的问题。
如:《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失街亭”故事适用主题1:理智战胜情感叙述的角度:诸葛亮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说自己如何胸有成竹,结果关键一役由于他的粗心大意,使街亭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
面对蜀国将领缺乏的现状,群臣的竭力劝阻,诸葛武侯深知军令如山,不能凭私人感情行事,于是挥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适用主题2:偏信自己叙述的角度:马谡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他(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却轻易打败了他。
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认为自己才华盖过军中上下,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适用主题3: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叙述的角度:事件马谡自告奋勇,愿守街亭,并立下军命状,可见得胜券在握,然而面对魏军却不堪一击,痛失要塞,这实在出人意料;可是只要看一看马谡纸上谈兵、骄傲轻敌、一意孤行的所作所为,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了。
小结:一材多用材料与观点的结合思路:把握叙述材料陈述的角度,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
二·材料的分析方法【典例展示】2014年高考部分省份满分作文摘录以“曼德拉”为例1、江苏卷话题:青春不朽青春的不朽,不在抓住青春不放手,而是心态的年轻,在时间的沉淀中蓄积澄明如水的温情。
“我老了,该回家了。
”此语一出,感动非洲。
曼德拉在总统任期刚满一届的时候,执意要将南非这个新生儿托付给年轻的一代。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学案
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教案作文素材应用之一材多用教案桃源八中刘兴文【学习目标】让学生懂得一材多用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该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学会多角度地察看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觉和思虑。
【学习方法】经过讲评、谈论、练习,培育学生多角度思虑和写作的能力。
【学习难点】如何架建“一材多用”的桥梁,让看法和例子奇妙地联合起来。
【学习过程】一·资料的表达思路手中的资料如何才能多个角度地活用呢?我们知道,素材好像未经加工的玉璞,需要雕琢、改造。
“雕琢”、“改造”自己就有表达与表达的问题。
如:《三国演义》中闻名的“失街亭”故事合用主题1:理智战胜感情表达的角度: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说自己如何胸中有数,结果要点一役因为他的马马虎虎,使街亭这一拥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
面对蜀国将领缺乏的现状,群臣的全力劝止,诸葛武侯深知军令如山,不可以凭个人感情行事,于是酒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感情的义举,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合用主题2:偏信自己表达的角度: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他(马谡)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料敌军却轻易战胜了他。
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以为自己才干盖过军中上下,不可以让他人牵着鼻子走。
合用主题3: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表达的角度:马谡毛遂自荐,愿守街亭,并立下军命状,可见获稳操胜券,但是面对魏军却一触即溃,痛失要塞,这实在出乎意外;可是只需看一看马谡纸上谈兵、骄傲轻敌、独断专行的所作所为,其失败自在情理之中了。
小结:一材多用资料与看法的联合思路:二·资料的分析方法规如:资料:《贞观政要》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行。
”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一则“太宗吃蝗虫”的资料,能够生发出多少个角度,又能够论证多少个话题与看法呢?请看:[角度1一一“忘记和铭刻”]《贞观政要》中有记录,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祸。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教学案学习目标:学会活用素材重点把握:一材多用学习过程:四种方法介绍一、特殊化,陈材新用1、人物特殊化。
妈妈给我买礼物————()2、时间特殊化。
爸爸送我上医院————()3、情况特殊化。
王老师认真上课————()4、地点特殊化。
银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二、善变通,一材多用[素材回放]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写出适用主题:2、素材运用展示(1)、优秀片段欣赏一袁隆平是个智勇者,他冲破了“关于自花授粉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经典理论这个科研的圈,经过多年不断探索研究,终于开发出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的杂交水稻。
这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使人类远离了饥饿,给世界带来福音。
提炼的主题:(2)、不合理片段欣赏二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样,面对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毅然走进水稻的茫茫绿海中,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我们只有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升格素材:(3)、学以致用请用以上我们学习的袁隆平的事迹来论证一下“奉献”这个观点,写成片段。
三、设细节,平材妙用“芝麻虽小,香气扑鼻”四、细梳理,教材活用(课后作业)曾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材多用的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内外素材的积累和多角度使用。
2、搭建“一材多用”的桥梁,学会观点和材料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写作素材适用哪些文题,从例文中探究一材多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巧用方法,对原有材料再创作。
课前了解:
什么是“一材多用”?指同一个写作素材,既可以把它运用在甲题目的作文中,也可以把它运用在乙题目的作文中,还可以把它运用在丙题目的作文中,其次,材不在多,会用则灵。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临近中考老师发现我们同学每次在考场素材的选择上不知所措,一直很困惑不知该写什么合适,今天这节作文课就让我们与素材相遇,把自己的故事写的更加生动。
二、同学每人手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专属素材,今天老师先展示一份我班同学整理好的个人素材老师概括总结,这份整理好的素材有校园类,家庭类,个人生活类,个人成长类教师点拨:同一素材都可以挖掘中不同的主旨,但这个素材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呢?这是我们这节作文课重点要研讨的地方。
三、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份素材,可以从哪些角度写呢?
下面的素材为:一天,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接到楼下快递员的电话,我下楼去取快递,当我看见全身被雨水淋湿快递员,当时我想
网上买的快递书籍一定是雨水淋湿了,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我的书籍并没有淋湿,因为快递员把自己的雨衣盖在我的书上。
提示:如果从表现快递员的高贵品质的角度去写如果从表现事情背后的真相角度去写同学们讨论教师点拨:同一素材只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就能挖掘出不同的主旨,呈现出不同的文章,适应不同的考场作文的要求。
四、思考:“一材多用”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方法一:改点题句。
点题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点出标题的语句。
一种是通过抒情、议论来呈现点题句。
方法二:改详略。
以上述材料为例,写人时重点写快递员的言谈举止,以此表现品质。
写事时写作重点是事情的表象和真相,要写出事情的变化。
方法三:增加或虚构符合写作的情节,添加铺垫等。
方法四:在原有的细节上添枝加叶。
“一材多用”有时需要根据标题的要求更改时间、地点、情境等细节。
五、“一材多用”选取典型的材料《走过雨巷》选题理由:童年记事起,古巷便已植入我心中,它对我就像是无法泯灭的牵挂,无法忘记的感情。
雨中的小巷更是朝气蓬勃,无论是人是物都焕发积极向上的光彩。
当看到这个题目时,那条老巷便在脑中呈现,关于它的回忆涌出。
无论是那光滑的红石,还是那残缺落败之美,都深深吸引着我。
《微笑里的微感动》如今的生活十分忙碌,人们彼此间的交流不像往常一样轻松愉快,彼此间很少有微笑。
我认为微笑是非常必
要的,有时,一个微笑可以使人感动,拨开人心中的迷雾,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生。
曾经的我就被一个陌生人的微笑深深打动。
那段时间我十分努力,却迟迟不见回报,不免有些心灰意冷,而那个微笑却让联想到许多,让我重拾信心,最终在不懈努力下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我希望生活中可以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微感动。
讨论:“同一素材”在选材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出示学生的素材,交流讨论
六、“一材多用”思维训练:朋友,是我从小所期待的。
只有在同龄人面前才能找回丢失的快乐,只有在好朋友面前才会不顾形象地笑。
而那一次,她真正给了我这种体会。
我在被同学们捉弄、误解,我没有辩解,也没有人信任我。
是她,像一只黑暗中的精灵照耀着我,无条件选择相信我,走在大海边,她给的安慰、奶茶、海螺永远印刻在我的记忆里。
这一刻,在我看来周围美好的事物都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现在,她离开了我,我希望“谢谢你带来的温暖”能随着我们浓浓的情谊与祝福,绵绵的思念与问安传到海那头她的心中。
思考:这个素材课可用于曾经写过的哪些作文题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七、实战练习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我的选材:
教学反思:课前通过批阅学生的作文了解每位学生写作风格,课后我针对学生的写作风格进行分类整理,在课上通过出示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运用素材,从不同角度挖掘主旨,指导学生了解一材多用的方法,当场训练,课上对于同一素材不足之处学生讨论激烈,很多学生都能意识到选取素材的重要性,在一材多
用思维训练环节,很多学生都能会把素材合理运用,教学效果明显,本节作文课我设计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学会筛选素材,储备素材,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通过这堂课的引导,学生写作的兴趣高涨,可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