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

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以水体运动为线索,重点掌握“三重点、三图示、一应用〞:“三重点〞:水循环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河流补给及其水文特征;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

“三图示〞: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洋流分布及其变式图。

“一应用〞:应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2021 ·海南地理)科学研究说明,地球上水量是根本稳定;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水量也是相对平衡。

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2.海洋水矿物质含量( )A.根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解析第1题,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径流。

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搬运到海洋,海洋水矿物质含量会逐渐增加。

(2021·全国文综丙卷)以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分水岭,由透水与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立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3~5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第3题,森林植被具有修养水源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原因,D项错误。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1.地形与气候(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

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

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中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
太阳直射点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为例)
昼=夜
昼渐长
N
昼渐长
昼最长
N
S
昼>夜 昼<夜
S
N
N
昼最短
S
昼渐短
昼渐短
S
昼=夜
1.光照图的基因类型
类型
图示
侧视图
俯视图 斜视图
判断方法
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的半球南、北半球各 占一半。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 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 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 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的基础,掌握了 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 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所有高考
内容的原理和规律.
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 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 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 “ 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 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下 图所示:
(3)综合运用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 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地球的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及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气压分布、某地的气候特 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盐 度;植被的生长状况;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极地科考时间等。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图437图5Km图6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思考:最冷南极大陆?西伯利亚1月气温低?(用中心词表示) 南极大陆:西伯利亚: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越低(图8、9)※大气运动规律 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有一个夹角;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平行(图10) ※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图11)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图11)分析图中的气压带(阴影部分)的名称和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在下表中写出你知道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名称)等压面a等压面b等压面c c ba图8※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图12):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纬度、径流、洋流)范围:3.2%~3.6%判定图12的区域位置,说明AB 洋流的名称、性质?※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 受气候的降水特点的影响: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季风区年际变化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变化小;年雨型区变化小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图13)1.东部季风区A汛7、8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B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C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4.南部沿海地区D5月季风登陆出现春汛,8、9月多台风雨,9、10月夏季风南撤带来降水,出现第二次汛期;降水量大,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水位差小。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

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

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

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

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

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⑤昼夜交替的影响;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地理必修一原理

地理必修一原理

必修一(原理)一、地球运动知原理1.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增加,西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减小。

2.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3. 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4.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汽候、热带草原汽候消失。

5.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二、气象、气候知原理1. 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

十、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形成原因
东亚——季风气候(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
西亚、北非——热带沙漠为主
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面积大
中亚——温带大陆性为主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最典型,但温带大陆性面积大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面积最大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 十一、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产生 的原因、后果及治理措施
昼长15小时
日出
正午12时
日落
读图,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 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4-5题。 4、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C )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5、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 )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解析:由题意可知 120°E————9时 75°W————? 由此计算P点的日落时间 为20时。
6、太阳升落的方位问题
两分日日照图
北半球冬至日日照图
北半球夏至日日照图
1、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全球正东日出(日影朝向正西) 正西日落(日影朝向正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方向日出(日影朝 向西南);西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方向日出 (日影朝向西北);西南方向日落(日影朝向东北)。
时间
补给特点
分布地区
雨水补给 雨季 流量较大,流量随降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
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上绝大多数河流 雨季形成汛期 季节性积雪 春季 流量变化小,形成春 温带和寒带地区、 融水补给 我国东北地区 为主 汛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和空间关系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下面对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概念:1.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人口、城市等方面。

2.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具有比较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3.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地球上各种地理要素分布的范围和特征,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不同空间要素。

4.地球表面要素:地球表面要素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特征和结构,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资源等。

5.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指地球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球内部。

6.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7.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指其中一地理区域的独特的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

二、原理:1.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物质在各个要素之间的不断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2.能量传递:能量传递是指能量在地球系统中的传输和转换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热量传输、风能、光合作用等。

3.迁移和扩散:迁移和扩散是指物种和物质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移动和传播过程,包括人口迁徙、物种迁移、污染扩散等。

4.形态发育:形态发育是指地形和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等。

5.秩序和混沌:秩序和混沌是指地理系统中存在的有序和无序的状态,包括地质构造、矿产分布、人口分布等。

三、规律:1.自然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地球自然系统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气候与地形的相互关系、植被与土壤的相互适应等。

2.人文地理规律:人文地理规律是指地球上人为活动和人口分布的一些普遍性规律,如城市扩张规律、交通通道的形成规律等。

3.统计规律:统计规律是指地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一些重要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如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相关性等。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地理原理规律系列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自主复习目录一、地理原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热力环流原理•大气环流原理(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二、地理规律(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规律•气压的分布规律•风(季风)的分布规律•气候的分布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河流补给类型的分布规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板块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三、地理区位•人口(人口迁移)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公路铁路线、港口车站航空港)区位因素•商业网点区位因素•工程建设(水电站、航天发射基地等)区位因素四、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地理位置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植被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土壤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五、地理计算•经纬度距离计算•比例尺的相关计算•相对高度计算•温度的相关计算•时间的相关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昼长(夜长)的计算•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楼间距(楼高)、太阳能安装角度等相关计算•人口等相关计算(总人口、人口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六、综合题常见题型(列出答题思路)(一)自然地理部分1.描述某地地理位置2.评价某地地理位置(优越性和不足)3.描述某地地形(地势)特征4.分析某地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5.主要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火山地震)的分布特征、原因、危害、措施6.分析某种地貌的成因(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峡湾地貌、山地、谷地/裂谷、平原/盆地、三角洲、冲积扇、沙丘、河曲、天坑、地上河等)7.分析某种岩石的成因8.描述某地气候(气温、降水)特征9.分析某地气候的成因10.分析某地气温高低的原因11.分析某地降水多少的原因12.分析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13.分析主要气象灾害(旱涝、寒潮、沙尘暴、台风、多雾)的分布特征、原因、危害、措施14.描述某地的天气特征15.分析某地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16.分析某地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原因17.分析某地太阳辐射强弱的原因18.分析某地日照时数长短的原因19.分析某地风力大小的原因20.分析某地蒸发旺盛的原因22.分析某地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23.分析某地大气的受热过程24.分析某地的热力环流过程25.分析某地的大气环流26.描述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反气旋)的天气特征27.描述某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28.描述某河流的水系特点29.分析某河段水能丰富的原因30.分析某河段航运价值大小的原因31.分析某地建水电站(水库)的区位条件、影响32.分析河流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33.分析某河流(流域)的作用、开发条件开发措施、治理措施(田纳西河、长江)34.分析主要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城市内涝)的原因、危害、措施35.分析某湖(海)盐度高低的原因36.分析某地形成渔场的原因37.分析某地水循环的过程38.分析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9.分析某地生物资源(动植物)丰富的原因40.分析主要病虫害(病害、鼠害、虫害)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41.分析某地雪线高低的原因42.分析某山自然带带普复杂的原因43.分析某地土壤肥沃的原因44.分析某地冻土广布的原因45.分析某地酸性土壤的成因、改良措施46.分析某地资源跨区域调配(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原因、线路、影响47.分析某地建核电站的区位条件48.分析某地建盐场的原因49.描述某地某种资源的(分布)特点40.分析某地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山西省)51.分析某地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盐差能、核能)的开发条件(二)人文地理1.分析某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人口老年化的影响及解决措施)2.分析某地人口出生率或死亡率高低的原因3.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4.描述某地人口分布的特点5.分析某地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原因6.分析某地人口分布多少的原因7.分析某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8.分析某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布局的区位条件9.分析某城市地域结构(集中式和分散式)的优缺点10.分析某城市等级高低(服务范围大)的原因11.描述某地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和特征12.分析某地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住房、交通、就业、环境)及解决措施13.描述某地城市的分布特点14.分析(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注意某一要素的评价)15.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善措施1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17.分析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18.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改善措施19.分析乳畜业的区位条件20.分析某地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21.描述某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原因22.分析某地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23.分子某地农产品产量大的原因24.描述某农作物的生长习性25.分析某地粮食短缺的原因、措施26.分析某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7.分析某地建设农业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28.分析(评价)某地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29.分析某地工业分散的优缺点30.分析某地工业集聚的优缺点31.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改善措施32.分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区位条件33.分析某地高新技术产业(硅谷)的区位条件34.分析某地工业可持续发展措施35.分析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36.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条件、发展措施(珠三角)37.分析某地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38.描述某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39.分析某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区位条件40.分析某交通运输点(港口、飞机场)布局的区位条41.分析交通运输线布局的意义42.评价某交通运输线布局合理性43.描述某地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44.描述某地商业区的布局特征45.分析某地商业区布局的区位条件46.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47.分析某地的建筑(服饰)风格特点及原因48.分析某地某种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三)旅游地理1.描述某地旅游资源的特点2.分析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措施、产生问题3.分析某种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析某地旅游资源的价值5.分析旅游出行时间的选择与必备物品6.分析某地发展旅游业的作用(影响)(四)环境保护(资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1.分析某地能源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2.分析某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3.分析某地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措施4.分析某地大气污染(酸雨、臭氧空洞、雾霾、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措施5.分析某地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6.分析某地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7.分析某地噪声污染的原因、危害、措施8.分析某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黄土高原)9.分析某地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红漠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西北)10.分析某地森林的作用、破环原因、危害、防治措施(亚马孙平原)11.分析湖泊的成因、作用、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危害、防治措施(洞庭湖)12.分析沼泽的成因、作用、萎缩的原因及危害危害、防治措施(洞庭湖)13.分析某地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华北平原)14.分析某地草场退化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西北)15.分析某种生物减少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总结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总结

高中高中高中高中地理地理地理地理原理规律原理规律原理规律原理规律大大大大归纳归纳归纳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地球运动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

例题3 例题3: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1)~(2)题。 提示:地球自西向东运动,在运 提示: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动的地球上看太阳, 动的地球上看太阳,表现为太阳 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球 大圆上自东向西运动, 大圆上自东向西运动,即与地球 自转方向相反。 自转方向相反。 (1)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秋分日(9月23日 (9 B. C. A.a B.b C.c D.d 答案:C 点拨: 位于南回归线, 12月22日 答案:C 点拨:a位于南回归线,为12月22日,直射点逆自转方向 运动, 为春分, 为夏至日6 22日 直射点从d 运动,从a到b,b为春分,d为夏至日6月22日,直射点从d到c运动 ,所以c为秋分日。 所以c为秋分日。 当太阳直射点自a 移动的过程中, (2)当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 悉尼昼长夜短, A.悉尼昼长夜短,且夜渐长 B.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我国冬季风活动频繁 D.我国北方河流进入汛期 答案: 点拨:太阳直射点自a 移动的过程中, 答案:D 点拨: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为从冬至到春分 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正向赤道方向运动。 ,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正向赤道方向运动。此时期我国位于冬 北方河流为枯水期。 季,北方河流为枯水期。
专题二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 洋流及分布规律 陆地水的相互转化 水循环
地球运 动规律 水 流 运 动 规 律
大气运 动规律
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 主要天气系统
自然地理规 律和原理
地壳运 动规律
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运动与板 块学说
自然带 的分布 规律
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关系

2020届高三地理解题能力专题总结: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解题能力专题总结: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解题能力专题总结: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方法一、典题示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图1为“法国地形分布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简述塞纳河的水文特征。

答案径流量(水位)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流速较慢等。

二、方法总结所谓描述事物,一般是表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等特征,阐释事物则是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既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

又要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形式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

方法如下:要准确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

地理现象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必须透过现象,抓住地理事物的本质,才能准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2)形成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思维过程。

原理和规律是高级思维的结晶,想要达到阐释的水准,平时就应多从课本中学习这种思维过程,并反复训练。

(3)注意表述技巧。

答题时做到要点全面,表述完整;层次分明,言简意赅;语言规范,用词恰当准确,特别要注意使用地理术语;紧扣试题要求,切忌答非所问。

三、跟踪训练1.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8年8月22日,以“共谋丝路合作,共享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伊塞克湖经济论坛在美丽的伊塞克湖畔拉开帷幕。

伊塞克湖位于亚洲中部,被称为“热湖”,终年不冻,气温适中,湖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

下图为伊塞克湖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1)描述伊塞克湖的地理位置。

(2)简述伊塞克湖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解析第(1)题,主要从伊塞克湖的经纬度、海陆、交通位置等方面阐述。

第(2)题,伊塞克湖地区在中国—中亚的连接处、“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所以要利用贯通东西的位置优势,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促进东西方交流、传递经济合作的作用,克服区域生态上的短板、强化生态建设等。

专题九:地球的运动一

专题九:地球的运动一

专题九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第一讲 地球的运动一知识结构:重难点透析:考向一 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 1.晨昏线的特点(1)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

(2)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3)平分赤道。

(4)晨昏线(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的两点即为其分界点。

(5)晨昏线在地表每小时西移15°。

2.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自转方向若图中AB ︵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BC ︵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2)确定地方时若下图中AC ︵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A 所在经线AS 地方时为6时;BC ︵为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B 所在经线SB 地方时为18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SE 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SF 地方时为0时。

(3)确定日期:主要有四种情况,如下图所示:(4)昼夜长度的推算,如下图所示:①⎩⎪⎨⎪⎧⎭⎪⎬⎪⎫AB 段+BC 段=昼长AB 段=BC 段⇒(12-日出时间)×2=昼长 ②⎩⎪⎨⎪⎧⎭⎪⎬⎪⎫DA 段+CE 段=夜长DA 段=CE 段⇒(日出时间-0)×2=夜长 (5)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举一反三(2014·全国大纲卷)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据此完成(1)~(2)题。

(1)甲地位于乙地的()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2)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考向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计算1.从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看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相反。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2.根据晨昏线的倾斜,分析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3.昼夜长短的计算(1)在一般光照图上,先看某地昼弧或夜弧所跨的经度数,然后用下列公式计算昼长或夜长:昼长时数=昼弧所跨经度数15°×1小时夜长时数=夜弧所跨经度数15°×1小时(2)利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

专题一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专题一  地球与地球的运动

① ② ③
3.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B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4.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C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3.地方时、区时和日界线的概念
(1)地方时:根据一天中太阳的位置确定的时间。同一经线的 地方时相同,东边经线的地方时早于西边经线的地方时。 (2)区时:国际上统一划分24个时间区域,每个区域统一使用 的时间即为区时,区时统一使用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相邻 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①算经差(时区差) ②算时差
(3)日界线:地球上日期的界线有“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 线”两条。“自然日界线”是指半夜(0时)所在的经线,这条线是 移动的。“人为日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和180°经 线重合 规律技巧总结: (1)判断两条日期分界线的方法(如下 图):在日期较早的那段弧中(6月22日) 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因是北半球,所 以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箭头指向的那 条经线为180°(如NA),另一条经线就 是时间为0点的那条经线(如NB)。 (2)确定地球上不同日期的范围:若全球日期相同,则180°经线 与0时或24时经线重合,此时太阳直射在0°经线上。除此以外的 每一时刻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两个不同日期的判定方法 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0时所在经线至180°经线的范围为 早一天的区域,其余为晚一天的范围。
2.有关昼与夜的问题
(1)晨昏线的判断:无论在什么图上,都要将地球自转方 向与昼夜更替顺序作为判断晨线或昏线的依据。即判断顺地球 自转方向是进入白天还是进入黑夜。 (2)日出、日落与昼夜的长度:昼长=24-夜长,昼长 =(12-日出) ×2,昼长=(日落-12) ×2。要特别注意:白昼的 中间是12时,12时是白昼的平分点。日出的时间一定早于12 时,日落的时间一定晚于12时。 (3)晨昏线上的时间判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6 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是18点。平分晨半球和夜半球的 经线的地方时分别是12时和0时。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地理现象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了解地球自然和人文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球现象的产生和演变的客观规律。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态等方面。

其中,气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地球大气层中气温、降水、湿度、气流等要素的长期平均状态。

气候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

水文是指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循环等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水文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是指地表形态的总体特征。

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与地球内、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地貌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规律和原理中,还存在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是地球的尺度性原理,即地理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地球的尺度有关,尺度越大,地理现象越普遍。

其次是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原理,即地球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地球系统。

再次是地域性原理,即地理现象往往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才会出现,具有地域性特征。

最后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原理,即人类活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

总之,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态、构造、地貌、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科学。

在地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各种现象和过程。

下面将对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整理。

一、地理概念:1.地球: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我们生活的星球。

地球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形态、构造、地貌和气候等特征。

2.地球的组成:地球由固态地壳、流动的地幔和核心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外围,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可塑层,核心是地球的中心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自转引起了日、夜的变化,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

4.地球的地理区域:地球可以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区域。

陆地包括七大洲和众多岛屿,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等。

5.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的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和地貌等元素,人文环境指的是人类的活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

二、地理原理:1.地理位置原理: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对一个地区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2.地理互动原理: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形会影响水流的路径,气候条件会影响植被的分布。

3.地理多样性原理:地球上存在着大量的地理多样性,包括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和人类文化等方面。

这种地理多样性使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4.地理演变原理:地球表面的地理要素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

例如,地壳构造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气候变化会影响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等。

5.地理可持续发展原理:地理研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即保护地球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三、地理规律:1.布氏分布规律:布氏分布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指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例如,人口分布不均匀、降雨的分布不均匀等。

2.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演替的。

高三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

高三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

高三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
哎哟喂,各位高三的同学们,今儿咱来摆摆龙门阵,说说这高三地理里头的重要原理和规律。

咱们得用四川话、陕西话、还有北京话,混合着来,看看这地理知识能不能整得更明白点。

四川话版:
说起地理啊,咱们得先从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开始说起。

你晓得不,地球每天都在自个儿转圈圈,就像咱们四川的串串香,一圈儿接一圈儿,这就是自转嘛。

而公转呢,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跟咱们过年围着桌子转一样,大家团团圆圆的。

这两个动作啊,把地球的时间和季节都给搞出来了,真是神奇得很!
陕西方言版:
再来说说这大气环流。

你晓得不,这大气就像咱们陕西的面条一样,长长的、弯弯的,流动得可欢实了。

这些气流啊,有时候从南边吹过来,有时候从北边吹过来,把天气搞得一会儿热一会儿冷。

咱们得搞清楚这些气流是怎么流动的,才能预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备。

北京方言版:
还有啊,这水循环也是地理里的一大重点。

你看那江河湖海,都是水在流动。

太阳一晒,水就蒸发成水蒸气,升到天上就变成云了;云一多,就下雨或者下雪,水又回到地上。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

咱们得明白这个循环是怎么运作的,才能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怎么分布的,怎么利用的。

总之啊,地理这学科虽然知识点多,但只要咱们用心去学,用脑去想,就
一定能整明白。

就像咱们吃串串香、吃面条、喝水一样,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掌握了规律,就能吃得开心,喝得畅快。

所以啊,同学们,加油学地理吧,将来走遍天下都不怕!。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涉及地球的物理特征、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内容。

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下面将从地球物理特征、气候、地貌和水文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地理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首先,地球物理特征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物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大小、质量、密度、内部结构等。

地球的大小是地理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地球的引力对物质的作用力,进而决定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大气环流以及地球的形状和地面起伏的形成。

质量和密度则影响地球的引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决定了地球的地热、板块构造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其次,气候是地球自然地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大气状态的统计情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环境和地球运动有关。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辐射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温度变化引发了大气运动和水循环,而大气运动和水循环则决定了气候带的形成和气候区的划分。

气候也受到地形、海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地形的高度和坡度决定了风的流向和强度,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决定了海洋环流和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地貌是自然地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描述了地球表面的形状、地形和地势。

地貌的形成与地壳构造、风、水和冰等因素有关。

地震和火山活动会破坏地形,而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则会改变地形。

风和水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形,而冰川的运动和冰融化会形成冰川地貌。

地貌的变化与时间尺度有关,从短期看,地貌具有动态性,从长期看,地貌则反映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最后,水文是地理自然地理中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存在于地下岩石中。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式和不同空间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DOC)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DOC)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1.甲地时间为:A.9时B.12时C.21时D.15时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A.1月7日4时B .1月8日11时C .7月7日11时D .7月8日4时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难点点拨】地方时的学习要放在地球运动知识体系中去理解,就要处理好四类关系:早和晚的关系;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地方时和晨昏线的关系;地方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等。

※日界线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点拨】假设思维的应用,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

比如晨线和昏线,零点经线和180º经线,冬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背斜和向斜等等。

关键在于敢想,敢于尝试,忌在犹豫。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º;夜长=夜弧弧度/15º。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则地球各地日出东北(如上图O点的日出方向),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⑤判断太阳直射点直射纬度和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如右图直射纬度X和出现极昼最低纬度Y,X=90º-Y);直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

例二.下图中bac为晨昏线,读图回答3~5题。

(地方时和区时的Array区别)3.如果图中ab为晨线,按区时计算与a点日期不同的范围是A. 110°W向西至180°B. 112.5°W向西至180°C. 97.5°E向西至180°D. 67.5°W向东至180°4.如果图中ac为晨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收割季节B.我国华北平原土壤表层盐份含量最低C. 南极地区出现“南极臭氧洞”D.由斯里兰卡驶向马六甲海峡的轮船逆风逆水5.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图中a点A.将向北移动B.目前所在纬线的自转线速度将减小C.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最长昼与最短昼的差值将减小D.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将增大C.晨昏线与日照图例三.如图,OA回答:(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D 此时太阳高度角为 。

(3)此时北京时间为 。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大,偏转越明显。

5、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哪一半球,哪一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长参照时间如图: 6、(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四.下图为某经线圈上部分地区纬度与太阳高度关系图,其中X >0,据图回答6—8题。

6.若X=90°,北京时间为14:00,则Y 的经度为A .90°EB .150°EC .90°WD .30°W 7.若Y 点在赤道上,下列现象描述可能正确的是A .正值我国“雪龙一号南极考察季节B .华北正值小麦播种季节C .黄梅时节家家雨D .天山四季牧场上牲畜所处海拔最高 8.若M 点在赤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M 、N 点之间纬度值差等于经度差B .Y 为极点C .X 的最大值为66.5°D .此日可能昼夜平分 三、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受热 受热 冷却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2、三圈环流形成规律A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B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提示】大气环流的学习关键要有立体的,空间的观点去理解 【疑点解析】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如下图:0º 30° 60 ° 90º例五.9.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5①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

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

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难点点拨】气候影响因素主要有纬度(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

其中,纬度影响热量和温度高低,决定气候是属于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纬度和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而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是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

【重点补充】气候非地带性的分布例六.下面是一幅世界地图的一段纬线,P点以东是海洋,Q点以西是海洋,S和T之间为某一海域,判断10~12题。

10.S 一T 之间的海域是A .波斯湾B 、墨西哥湾C .莫桑比克海峡D .红海 11.实际观测表明,P 海岸降水明显多于T 海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洋流B .地形C .季风D .气压带、风带 12.Q 沿岸地区的自然带是A .热带荒漠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热带草原带D .热带雨林带 6、常见天气系统形成原理锋面系统(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冷锋、暖锋的识别: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锋面气旋:(1(2)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3)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例七.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

甲地气压为990百帕,乙地气压为1010百帕。

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与上图天气系统相符的是14.有关甲、乙、丙、丁四城市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城市肯定是晴朗天气B .乙城市空气质量比甲城市好C .丙城市吹偏南风D .丙城市比丁城市气温日较差小四、水循环规律 (1)河流补给规律(2)水循环规律A .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B 一是水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面、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水体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与降水、水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用更加明显;三是水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