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

反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思想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从思想文化背景上看,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尤其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哥德尔的不完全定理等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使传统理性主义对理性的绝对性、先验性的信念受到巨大冲击。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文化和艺术的运动,它主张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客观、单一和统一观念,强调多重性、复杂性、相对性和主观性。

其基本概念包括:
1. 相对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没有固定的本质或意义,而是由观察者的观点和语境决定。

多元性是指存在许多不同的真相和解释。

2. 超越和颠覆: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二元对立和意识形态,试图颠覆既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秩序,以创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真实的社会。

3. 立场性和主观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和价值观都是主观的,不存在普遍的标准或普世的真理。

我们在选择观点时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益和态度。

4. 文化和社会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塑造认知和行动的根源,而知识、权力和身份都是从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5. 防御和戏剧化:后现代主义认为人们由于社会和文化压力,倾向于隐藏自己的内心和态度,以防止受到伤害。

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品经常通过戏剧化手法来暴露这种防御行为。

简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

简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

简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后现代主义啊,这可真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家伙。

要说它,得从很多角度来捋一捋。

后现代主义就是不喜欢框框,没那么多条条框框。

哎,想想看,咱们平常生活中不就喜欢打破常规吗?谁说文艺得是一本正经的样子?后现代主义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喜欢把事情搞得复杂又有趣。

它告诉我们,真相其实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很多层面的。

就像你喝的水,虽然是水,但加点柠檬、薄荷,就变得不一样了。

人们的想法也是五花八门,没必要非得把它们塞进一个小盒子里。

再说了,后现代主义可真是个“拼贴狂”。

它喜欢把不同的元素拼在一起,形成一种新鲜感。

就像你去吃自助餐,今天想吃寿司,明天想来点意大利面,没啥规则。

它不介意把古典与现代、与西方混在一起,反正只要觉得好,没问题。

这种感觉就像一幅画,颜色各种各样,风格也各有不同,真是眼花缭乱。

我们生活中也常见这样的现象,流行文化、时尚界,都是这种风格。

有人把古老的经典和当代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结果就出了一堆奇奇怪怪但又很吸引人的作品。

你知道吗,后现代主义还特别喜欢讽刺和幽默。

它不会拿自己太当回事,反而爱开玩笑。

想想那些搞笑的电影,像《大话西游》那种,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调侃。

后现代主义就是要把那些严肃的东西变得轻松些,咱们的生活本来就够沉重的,偶尔来点轻松的笑声,也是好的。

它让人们学会用幽默的眼光看待世界,甚至能把悲伤化作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毕竟,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场戏,没必要太认真。

说到这里,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也是不得不提的。

它认为,世界上没有单一的标准,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一无二的。

就像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谁也不能强迫你吃那些“规定”的东西。

人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怕这些想法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奇怪。

这样一来,大家就能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找到自己最爱的那个味道。

这种包容性让后现代主义充满了活力,特别适合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特别喜欢挑战权威。

它就像个叛逆的小孩,偏要和家长对着干。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关注时代,关注现实,注重个性
•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敏于抛出问题,多元
并置,放任自流,让时间裁决一切
后现代主义反思
失误
•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 过激和简单化
• 后现代主义局限于知识范围内的批判与解构,只是表征着
对当代社会的一种知识态度而已。不能从根本上为当代社
P4
4
后现代主义之建筑
• 由来:批判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国际主义风格倾向
• 演变
–形式上:一成不变---丰富多彩
–风格上:强调“多元性”对抗纯粹、“继承性”、 “地域性”展开与传统的对话
• 主要特征
–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 主要流派
–解构主义建筑、非线性建筑、生态建筑
后现代主义之建筑
会医治创伤。
• 后现代主义存在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 • 后现代主义起点低,目前而言其对象还是小部分人
谢谢 !
2)二者同样具有时代敏感性,都是对时代问题的 积极回应
• 不同
• 现代主义--崇高,科学,理性 • 后现代主义---轻佻,低俗,模糊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
• 不同
• 1)现代主义主体---人 • 后现代主义主体---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形象(反对神 圣的绝对主义,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性,不确定性) • 2)现代主义---高雅走向,精英意识 •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垄断,专制和霸权 • 3)反理性程度
后现代主义
报告提纲
1
后现代主义概况
P1
2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 P2
3
后现代主义之建筑 P3 后现代主义反思
P4
4

艺术概论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种思潮或文化现象,反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并试图超越其限制。

2. 反启蒙(anti-Enlightenment):否定启蒙运动所强调的理性、进步和自由等概念,认为现代主义已经扭曲了这些原本正面的价值观。

3. 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ity):一个艺术品或文本内部自我指向,在自我解读或自我展现的基础上,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对真实性和意义的探讨。

4. 超验(transcendence):超越真实的现实观念或境界。

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超验性,认为艺术是一种建立在非语言和非词汇的符号之上的形式。

5. 重讲故事(narrative reconfiguration):重新解构、重组或重新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或意义的改变,更是对传统故事结构的侵犯和颠覆。

6. 快乐选择主义(pleasure principle):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意向是让人们通过美感的愉悦来选择和接受作品,不再局限于作品的意义或目的。

7. 去历史化(dehistoricization):去除历史和文化的局限性,将作品放在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现实之中,既回应了现代主义对历史与社会的排斥,也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抵制传统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认同。

8. 杂糅(hybridization):将不同的文化元素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这也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颠覆和拒绝。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成为了当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过分强调了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忽视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历史性等因素。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符号的使用对人类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往往采用了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后现象学、文化相对主义等多个哲学流派的思想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电影、音乐、视觉艺术等领域的作品往往采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强调了文化的混杂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了反传统和反规训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界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后现代主义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体制,强调了社会和个体的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对于权力、身份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科学和进步信仰提出了批判,强调了文化多元性、相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多元性、反传统性、反规训性的特点,对于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解后现代主义需要对其哲学和理论、文化和艺术以及社会和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运动,该运动出现在20世纪末。

它反对现代主义思想,并试图解构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的主要目标是挑战和激发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和知识的看法,将重点放在语言、认知和权力关系方面。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反对理性和真理的唯一性。

它认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观念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和选择。

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抛弃现代主义中的规范性知识,接纳多元化的观点和经验。

他们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

后现代主义也强调对语言的怀疑。

它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中立的工具,而是被权力和社会结构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解构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以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还强调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评。

它认为现代社会的制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体性。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打破这些限制,从而促进个体的真实自我表达。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鼓励多样性、杂糅和随机性。

它试图挑战传统的文化边界、规范和定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复杂、模糊、矛盾、离散和不连贯的特点。

尽管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批评者认为后现代主义过于主观和相对,忽视了客观的真理和现实情况。

他们指责后现代主义者破坏了伦理和道德价值观,并导致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评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运动,试图挑战现代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它强调多样性、文化边界的模糊和反对现代社会结构的批判。

然而,后现代主义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因为它被认为是过于主观和相对的。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

后现代主义通俗理解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

现代主义强调客观性和标准化,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主观性。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发展。

它的主要影响包括文化理论、艺术、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是,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这意味着,现代主义所认为的标准化和客观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失效。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和个人的多样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艺术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上。

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材料和方法,如实验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媒介和表现方式,而是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

在文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小说和诗歌形式的探索上。

作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多元化和主观的主题和情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题和情节模式。

诗歌也变得更加实验性,不再局限于语言和韵律的限制。

在社会学方面,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

它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分化等。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这些问题,并提出新的社会理论。

在政治学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民主的探索上。

它认为,政治权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改革和变化来调整。

后现代主义试图揭示政治权力的本质,并提出新的政治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关注的是现代性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

它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对形式和意义的探索、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一元论
新实用主义者罗蒂以宣扬后哲学文化的方式否 定传统哲学。他认为启蒙运动的先知们否定了 中世纪的神学文化,使神学文化变成了后神学 文化,即哲学文化。现在呢?人们已经不再相 信那种主张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 在大写哲学消失以后,接替哲学文化的就是后 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不讲本质、不讲 基础、不讲主客二分、不讲结构。后哲学文化 是没有核心、没有标准的多元文化。
后现代时期是现代之后的时期,超越现代 的时期,是总体化走向差异化多样化时期。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思考
二元论对一元论; 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 逻辑中心主义对问题中心主义; 元(宏)叙述对多样化具体化叙述; 高位文化对多位文化; 同质性对异质性; 整体性对差异性等
后现代主义:解构的方法
德里达用解构的方法(拆解结构的方法), 即从内部突破的策略,通过揭露近现代哲 学文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对象)自身的 矛盾,拆解其原有的结构,消除结构中一 切确定的和固定的东西,颠倒中心与边缘 的关系,消解中心和主体,从而颠覆文本 原有结构。
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小结前现代:山是山,水是岁;Fra bibliotek古朴、自然、原始
现代: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现代、技术、人造
后现代: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多样的、超越原始的自然、情境化的科学 技术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一)主体观的变革 原子论与机械论的“ 主体观”:实体构成
世界,实体之间由某种力来维持,较高等 级的实体的属性都能从组成它的较低级等 级的实体的属性与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 它们都受某些决定论规律支配、沿着单一 轨线进化。 康德:自主的理性的力量。
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三)文化课程观的变革: 2.大众文化知识是课程的主要资源 (1)(学术)理论知识文化; (2)技术知识文化; (3)实践知识文化。 课程知识的具体化,课程编制:问题(主题)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化和哲学潮流,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后现代主义要强调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多元性。

它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或价值观能够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境。

相反,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和文化,并且这些多样性是值得保护和尊重的。

后现代主义提倡人们对于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和包容。

其次,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性。

相对性是指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或真理,而是所有的观点和价值观都是相对的,取决于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

这意味着人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来评判他人,而应当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并对多样性持相对主义的态度。

第三,后现代主义认为不确定性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常态。

它认为人类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也无法获得完全的知识和理解。

因此,对于未来的发展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人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并避免对未知的恐惧。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持审慎和谦卑的态度,不以自己的认知限制思维和行动。

此外,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了权力、身份和文化的关系。

它认为权力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以不同形式和方式作用于个体和群体。

后现代主义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化的身份,在权力关系中寻求平等和公正。

它也呼吁人们支持和保护不同文化的平等和多样性,并拒绝将某种文化视为优越的偏见和偏见。

最后,后现代主义还关注文化的娱乐化和商品化。

它指出商业市场和媒体对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主义主张人们应当保持观察和批判的眼光,不被商业营销和消费文化所束缚,同时对于文化产品和媒体的创造持开放的态度。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并对权力、身份和文化进行关注。

它提倡人们对他人的观点和差异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对权力关系和文化商业化保持批判性思维,以实现社会的多元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及发展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Jencks)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

在这本书中,詹克斯宣称“现代主义建筑死了”。

他说得有鼻子有眼:“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精确地认定现代主义建筑的死期,它是被猛烈一击后死去的。

许多人不曾注意到这一事件,也无人为之出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突然死亡的说法失实。

”詹克斯这段阴阳怪气的话指的是,雅马萨奇早年设计的圣路易斯城黑人居住的高层公寓,在那一天被有计划地炸毁的事。

那些公寓楼是因为常出现暴力事件,作为不安全的房屋而被清除。

这本是社会治安的事,詹克斯却把它归之为现代主义建筑的错误。

事实是在1951年,那些公寓的设计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褒奖。

虽然如此,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

在詹克斯出书的同一年,另一美国人布莱克出了一本自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起诉书”的著作,书名为《形式跟从惨败——现代主义何以行不通》。

l979年美国《时代》杂志也掺和进来。

1月9日那一期有篇专文说“七十年代是现代建筑死亡的年代。

其基地就在美国,在这块好客的土地上,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先驱们的梦想被静静地埋葬了。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注意世界建筑领域中出现了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的建筑倾向,有人称之为“非现代主义建筑”、“反现代主义建筑”,等等,但没有一个一致的名称,詹氏此书出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成为通行用语。

但是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却非常分歧。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 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 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 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 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 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这 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
• • • • • • • 美国的罗伯特· 文丘里 美国的菲利普· 约翰逊 美国的迈克尔· 格雷夫斯 美国的阿德里安· 史密斯 日本的矶崎新 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 西班牙的博菲尔
罗伯特· 文丘里
• 简介
• 伯特· 文丘里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师,1925年,他出 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在普林斯顿大学获 得文学学士学位,后获硕士学位,并赢得了美国 建筑研究院的奖罗学金。50年代后期,他创办了 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师, 他写了相当多的著作,并将建筑学中的复杂性和 矛盾性深刻的描绘了出来。自他从拉斯维加斯学习回来以 后,其创新思维影响了许多人,同时他还将其创造性的设 计理念扩展到茶壶、咖啡壶、盘盏以及烛台等。
伦 敦 国 家 美 术 馆
悉 尼 赌 场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 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黄金 地段,与著名的外滩风景 区隔江相望。金茂大厦已 荣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 建筑金奖第一名,第20届 国际建筑师大会艺术创作 成就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 金茂大厦由美国S.O.M公 司设计,占地面积2.4万 平方米,高420.5米,主 楼有88层,裙房有6层, 地下室3层,总建筑面积 29万平方米。大厦集办公、 酒店、餐饮、观光、会展、 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于一 体,其设计独特,装潢豪 华,设备先进,处处以人 为本,是高智能的现代化 摩天大楼。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的生存 状态更加恶化 3、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 生存的自然家园
(三)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1、解构主义——德里达、福柯 2、新实用主义——利奥塔、罗蒂 3、后现代精神分析学——霍尔妮、沙利文、弗罗姆、
去治理污染,保持生态平衡),而不能用非理性去
纠正。
3、局限于知识范围内的批判与解构
后现代主义把现代化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社会
问题归罪于现代性观念或西方几千年以来的形 而上学思维方式,这样就把一个活生生的现实 问题简单地等同于一个观念问题,等同于一种 片面的思维方式。
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最
后现代主义: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 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 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 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 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 基础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 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 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福柯 (1926——1984)
《精神病与心理学》 《疯狂与文明》 《什么是作者》 《话语的秩序》 《权利知识》 《性史》 《戒律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知识考古学》 《诊所的诞生:医学知觉的考古学》 《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学》
利奥塔(1924——1998) 《力比多经济学》 《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话语、图腾》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定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为其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从而价值判断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开放,后现代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以及文化自由主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同,而且也必将成为未来时代潮流的主流!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由于前文中所述“知识的异化”问题不断激化,自启蒙主义以来,原本并列而生的两大科学体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渐拉大,呈现出人文科学容忍退让,自然科学步步扩张的态势。

这在Lyotard那里被看作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全部历史”。

(1984,ThePostmodernCondition:AReportonKnowledge)他指出自然科学在排斥了人文叙事之后,其单一的逻辑话语仅仅具有指涉性与实证性,却难以完成对文化意识的替代,更不具备人文科学的多种价值关怀。

因此那种以科技理性为基础的,以单一的标准去裁定所以差异进而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在后现代语境下势必被瓦解,而电影在这个瓦解过程中大致表现出两个倾向。

一个是元叙事的合法性由于其基础---堂皇话语环境---的终结而遭质疑。

传统的元叙事电影遵循的是以英雄为中心的堂而皇之的叙述模式,而后现代电影倾向于将堂皇叙事的社会的语境(如圣贤英雄、解放拯救、光辉的胜利、壮丽的远景等)散如叙事语言的迷雾中,使观众对堂而皇之的历史言论,或历史上的伟大“推动者”和伟大的“主题”产生怀疑,并以平凡的小人物、平凡的主题、平凡而琐碎的故事取而代之或利用堂皇叙事与平凡话语间的杂揉、拼贴和交替衍生来反衬、嘲弄元叙事的理性偏激。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通常与20世纪中叶的发展相关。

后现代主义赞扬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摒弃了现代主义可靠性、理性和真实性的观点。

1.后现代主义音乐对于音乐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以复杂的、晦涩的、非常规的格式来表现的。

他们进行重复构建,循环、断奏以及随机地切换音轨,以此来展现出音乐的复杂性和唯一性。

这种风格被一些音乐家和乐迷所倾倒,比如工业、极端金属和实验音乐。

2.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主要是受到了法国的先锋文士艺术图景和分类叙述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意和含义方面受到了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章中不使用线性叙述,而是通过时间的前后次序变化使读者感到不安。

他们更喜欢使用多种语言、各种文化象征,以及在小说中加入各种新文体。

3.后现代主义电影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特征主要是不线性叙述,采用多种象征表达的手法。

为了展示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多样性、模糊性和可代替性的观点。

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电影制作人和导演将其运用到他们的电影中,比如大卫·林奇、伍迪·艾伦和昆汀·塔伦蒂诺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强调多元、多样、存在并相互转化。

他们不信奉社会、历史或文化至上,而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继续扩展的多元性场,没有一个被称为历史进程的单一的中心。

这种哲学的一个实例是德里达的“无所期望”与“打破二元论”理念。

5.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追求创意性和高度创造性,把“边缘性”、“多义性”和“过渡性”作为他们的核心观念。

他们倡导“意大利的Trasvanguardia”(跨前卫)和众多的后现代主义流派,如英国的“Young British Artist (YBA)”。

结语后现代主义在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显著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拒绝某种确定性、一般性和普遍性,强调多义性、异质性和无序性。

这种思想与现代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对立,但同时也超越了现代主义的种种难题,成为了一个新的现实。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o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极端扩张而导致的文化霸 权主义,它意味着话语沟通和制约的无效,它鼓励文化渎 神与信仰哀悼
后现代主义特征: (1)后现代主义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和反思,张扬非 理性,这必然导致对本能的完全依赖 (2)艺术成为一种游戏。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艺术的 界限,认为行动本身即艺术,艺术即标新立异 (3)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所允诺的事,生活 就会加以实践 (4)抹煞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艺术种类分解的更深入的 一个方面,绘画转化为行动艺术,艺术从博物馆移入环境 中去,经验统统变成艺术,不管它有没有形式
o后工业社会理论 o“三域对立”学说 o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o走向重建“新理性”,在知识的可靠性和意 识形态批判上(合理性问题)建立交往行为 理论,从而重振现代性,并呼吁从左右两个 方面抵制后现代主义进攻。 o他认为造成社会制度的颓变的原因在于日益 官僚化的行政机构。 o在考察现代性危机的同时也要彰明向现代性 进攻的进程。他不认为后现代性的提出就意 味着现代性的终结,他认为必须首先弄清楚 向现代性进攻的历史发展脉络,才能更深入 的去审视现代性的命运。
主要观点:
o后工业社会理论
后工业社会侧重于指出西方社会仍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 旧的社会关系、现有的权利结构及资产阶级的文化都正在迅速销蚀。 动荡的根源来自科技和文化两个方面。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用“后” 这一缀语,一方面是对业已失去、另一方面也是对尚未到来的未来 先进工业社会感到迷惘的“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受”,意在说明人 们正在进入一种过渡性时代。 贝尔否定以生产关系划定社会形态,而主张按工业化程度把世界分 为三种: 后工业社会(美国) 前工业社会(亚非拉各国) 工业社会(西欧、苏联、日本) “后工业社会”概念强调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组织新技术、经济 增长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中轴”。后工业社会意味着新中轴结构和 中轴从经验主义或试验成败的修修补补转变为指导发明和制定政策 的理论和理论知识的汇编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

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

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等其他领域。

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制造“整体情景”等等。

较有影响的流派有: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等。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雅克·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李欧塔的后现代状况与元话语的终结 让· 鲍德里亚的超仿真 詹明信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尤尔根· 哈贝马斯的现代主义永不完成论 雅克· 德里达 德勒兹/加塔利的后俄狄浦斯 理查· 罗蒂的启迪/教化哲学 特里· 伊格尔顿的文艺理论 安东尼· 纪登斯(AnthonyGiddens)关于全球化 和后现代社会的讨论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 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 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 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 越启蒙时代范畴。涉及艺术、设计、文学、语 言、历史、政治、 哲学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现代主义 具有超越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 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反映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代诸多矛盾和冲突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出现 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其主张是抛弃“现代主义设 计”,突出表现在建筑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设计的 发展背景是:经济和政治秩序新的发展阶段,科学技 术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大量应用。 20世纪60 年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产品设计进入“塑料时 代”;70年代,电子工业成为科学技术和工业设计的 核心;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产品设计进入新型合 成材料、模仿性材料的时代。
名家及其作品:
菲利普· 约翰逊---美国纽约电讯公司(AT&T)总 部大楼 格里夫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 山崎实---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伍重---悉尼歌剧院 尼迈耶尔---巴西议会大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现代主义建筑代表性理论著作:
《后现代建筑的语言》詹克斯 《形式跟随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布莱克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者》文丘里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黑色幽默”显然受到过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影响。“黑色幽默”作家正是在将世界视为荒诞不经、无可理喻之后, 才采取了付之一笑的态度。这些“黑色幽默”作家“对于自己所描述的世界怀着深度的厌恶以至绝望, 他们用强烈的夸张到荒诞程度的幽默、嘲讽的手法, 甚至不惜用‘歪曲'现象以致使读者禁不住对本质发生怀疑的惊世骇俗之笔, 用似乎‘不可能'来揭示‘可能'发生或实际发生的事情, 从反面揭示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本质, 以荒诞隐喻真理。他们把精神、道德、真理、文明等等的价值标准一股脑儿颠倒过来( 其实是现实把这一切都已颠倒了 ), 对丑的、恶的、畸形的、非理性的东西, 使人尴尬、窘困的处境, 一概报之以幽默、嘲讽, 甚至‘赞赏'的大笑, 以寄托他们阴沉的心情和深渊般的绝望。”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作者原本要以人类的智慧去嘲讽那些统治社会的军事官僚体制和控制人的生存权的大人物, 而最终这部“第二十二条军规”却成了无时无处不在、无法摆脱的人类荒诞处境的一个象征、一个圈套, 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甚至智慧也无法幸免于这一圈套。因此, 海勒对生与死、情与爱、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都采取了极端与陌生的讥讽嘲笑的态度。甚至昔日在莎士比亚笔下庄严的“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在海勒笔下也成了戏谑之语:“死还是不死,这就是要考虑的问题。”小说在总体精神上更多属于后现代主义, 而在艺术手法上则更多地属于现代主义。(3)后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正像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有着许多密切的联系一样, 后现代主义也常常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譬如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崛起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一一自白派就是将浪漫主义的“抒发个人情感”这一特征推向了极点。自白派诗人坚决反对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原则和新批评理论。艾略特认为, 文化史的重大压力比诗人本人的创作冲动要强大得多,因此,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 不是表现个性, 而是逃避个性”, 这就是艾略特著名的“非个性化”创作原则。新批评派在艾略特的这一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了“意图谬误”论。他们认为,因为人们常常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对作品的价值判断混为一谈, 并以前者代替后者, 这样便导致了“意图谬误”, 因此, 批评家应当将作者的创作意图排除在文学批评之外。针对艾略特与新批评派的理论, 以及美国学院派诗歌创作的传统, 自白派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毫无顾忌地揭示自己的个人隐私, 比如性欲、死念、羞辱、绝望、精神失常、接受外科手术、与雇主的矛盾, 以及对妻子、父母、兄妹、子女的扭曲的变态心理等, 由此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回归浪漫主义, 从而开创了60年代风行一时的“自白诗”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勒冈州的公益服务大厦(1982):立 方体的造型体现出古典的单纯,格子状 的小窗与建筑物的庞大规模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使建筑富有一种夸张的膨胀感。 中间竖条把建筑物分开,一对巨大的褐 红色壁柱与两边小窗的白色墙面形成对 照,为感觉虚幻的建筑物起到了强有力 的支撑作用的视觉效果。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6)伍重(Jorn Utzon)[丹麦]
2. 现代主义之后的主要风格
(1)后现代主义风格(以孟菲斯为代表) 孟菲斯设计特点:从未系统地阐述过任何设计思想或设 计方法,只是用设计作品来展示其与现代主义设计迥异的 设计方式。 功能不是绝对,既肯定产品的使用价值,但更强调设计 应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材料:重在表面肌理的装饰应用
色彩:不分主调、背景色,同时并置不同色块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现代主义:走向纯粹理性的极端,忽视人的情感和环境的 作用。 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1)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
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2)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文脉主义”。 (3)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 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 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 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1.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征
(1)反对设计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主张以游戏的心态设 计。 (3)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设计 的人文含义。设计大量创造性地运用符号语言,将产品 的功能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历史相结合。 (4)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设计的后果 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设计要人性、绿色、环保。
高技术风格
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 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 高技术风格不仅在设计中采用高新技术,而且在美学 上鼓吹表现新技术。战后初期,不少电子产品模仿军用通 讯机器风格,即所谓“游击队”风格,以图表现战争中发 展起来的电子技术。罗威设计的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机就是 这一趋势的典型。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象 是海上的船帆,又像盛开的花朵,被视为 悉尼市标。为研究和设计这些壳片的结构, 用去8年时间,施工也费时3年多。工程预 算700万美元,实际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7)丹下健三(Kenzo Tange)
2.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理论的探索
(2)查尔斯· 詹克斯Charles Jencks [美]
主张:查尔斯· 詹克斯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 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1972年7月15日下午 3点32分美国圣路易市炸毁由日本建筑师山畸实设 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住宅区,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设 计的死亡时刻。最早在建筑和设计上提出后现代主 义概念的人物,著作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主义建筑语言》等。詹克斯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一 切建筑新潮,并把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使后 现代主义一词开始广为流传。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旨在超越 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 味着复活那些被现代主义摈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 种情境中,它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 内的东西。
后现代设计产生背景
设计是: 1.与艺术有关(与美感或审美经验有关或追求造型) 2.与生产及生产技术有关(追求经济性) 3.与解決问题有关(追求实效,追求经济性) 4.与创造力有关(追求新的观点及新的形式) 5.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说服力) 6.与市场有关(追求说服力)。 但是现代设计从美术工艺运动至包豪斯至国际式 样,到了1960年代,只满足了与艺术有关、与生产有 关、与解決问题有关的三个向度,而1960年代末期可 以说“全新”的社会或市场登场,促成了“后现代” 的出现。
重复使用的几何形漏窗使香山饭店别具风格
三、后现代主义与工业设计
1.工业设计后现代表现的特征 (1)否定现代主义,各种风格层出不穷,如极少主义、 解构主义、绿色设计、循环设计、曼菲斯风格等。 (2)对设计观念和理念有更深层的探讨。对设计提出 了新的评价标准,健康、安全、舒适、环保、可持续发 展。 2.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风格及表现 (1)曼菲斯(Memphis)设计风格 曼菲斯集团:索特萨斯1980年离开了“阿卡米亚” 工作室(1976年米兰),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带领 7位年轻设计师成立“孟菲斯” 小组。成为80年代最引 人注目的后现代设计活动。
现代主义 的结构、 古典主义 的装饰、 波普风格 的细节
《后现代建筑语言》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4)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 1907-)[巴西]
尼迈耶尔博物馆(2002)
大教堂(1970)
陆军总司令部(1968)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4)尼迈耶尔(Oscar Niemeyer )[巴西]
1982
设计幽默,做工严谨、精致。
1982
马丁•伯顿(Martine Bedin 1957-) 代表作:超级灯 彼特•歇尔(Peter Shire 1947-) 代表作:巴西桌子
1981 1988
2 建筑风格
家具等产品设计领域,运用建筑设计的造型特点、装饰细节及 其他设计语言来进行产品设计,使产品具有建筑设计的特征。
山畸实(Minoru Yamasaki)
1964代代木体育馆
1977纽约世贸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8)任佐· 皮阿诺(Renzo Piano)[意大利]
打破传统观念中建筑的典雅的外形。 体现现代文化的通俗、广泛、多元。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9)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 [华裔美籍]
设计师可以利用隐喻的技巧,将使用者经常使用或熟悉的 形态运用到设计中去的。设计师借用隐喻方法将设计与设计相 关的文化、情境、内涵等产生视觉上的连结,而使用者也可由 视觉形态去发觉、诠释产品所蕴含的信息。凭借隐喻方法的运 用,设计师能增加设计作品自我表达的机会,达到一种互动式 的表达模式。
2.文脉:所谓文脉,在语言学中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就是 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 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 文丘里(Robert venturi)[美]
“建筑学应该涉及到建筑的社会和历史之间的关联”--文丘里 文丘里在建筑立面上运用了古典对称的山墙,加上这样的尺度 和比例的庄重,严肃的形象远非这一小体量的住宅所担当得起的。 它使人联想到古希腊或是古罗马的神庙。这正如他所主张的“建 筑师应当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 的特征及理论探索
2.后现代主义对设计理论的探索 (1)罗伯特· 文丘里[美] “少即是多” ( 少令人生厌) 主张:在设计中吸收当代各种文化精神
杂乱的活力,主张矛盾,变化无常
最早于《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明确提出反现代 主义的设计思想。在书中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 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千篇一律的风格限制了设计师才 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另一本著作《向拉 斯维加斯学习》(1972)对含混含义模糊、具有隐喻和象征 意义的风格表现出更为明晰的偏好。可以说,文杜里提出的 传统和混乱的审美趣味是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形成的雏形。
返回
4 过渡高科技风格 Trans High-Tech
过渡高科技风格,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是一种针对 具有工业化特征的高科技风格的嘲讽、调侃,具有高度的个人 表现特点。设计荒诞不经,表现设计师对高科技、工业化的厌 恶。因为这种风格的明显讽刺特征,因此得不到广泛的欢迎, 只能针对个人、少来生产。
屋顶装饰(老虎)文丘里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2)查尔斯· 詹克斯(Charles Jencks)[美]
设计风格:古典韵味、象征主义、折衷主义
,他最先提出和阐释了 后现代建筑的概念,并 且将这一理论扩展到了 整个艺术界,形成了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后 现代艺术开辟了新的空 间。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3)詹姆斯· 斯特林(James Stirling)[英]
第九章
设计多元化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时期
后现代主义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的欧美 特征:一种文化倾向(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后现 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 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 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 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 主义(政治冷漠,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 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目的的积极利用。)和感性上的快 乐主义。
样式:既生硬粗糙,又柔和淡雅;既古典,又科幻
孟菲斯集团成员的作品
埃托· 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 代表作:奇形怪状的书架
1980 “仆役”
使用塑料贴面,颜色鲜艳,其拼贴组 合的造型不具备书架的功能。设计的 物品用途不明、含义模糊的。
1981
1986
孟菲斯集团成员的作品
马都顿(Matteo Thum) 代表作:“裸鸟”茶壶
《曲线时代》:“吸引我的是大自然和人体的曲线。 我从可爱祖国蜿蜒的群山和江河、天际浮动的云彩、 少女优美的体态里找到了曲线的美丽所在”。
国会大厦(1958)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 代表人物及作品 (5)格里夫斯(Michael Graves 1934-)[美]
讲究装饰 的丰富和 色彩的绚 丽,及历 史风格的 折衷。
(2)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风格及表现 3 高科技风格 High-tech
高科技风格源于20设计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随着科学 的进步,尖端技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要求树立一种与 高科技相应的设计美学。高科技派喜欢用非传统的合成材料或 零件。 高科技风格的特征: 简洁的造型、光亮与金属的造型 (加上一些冷冷的燈光效 果)、工业化产品或粗犷建材的直接引用、建筑物厂房化(或 效率化)、结构的外露(尤其是钢结构)。 马内奥•波特 (Mario Botta 19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