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人际关系心理学上课提纲(2017-2018(一))

人际关系心理学上课提纲(2017-2018(一))

专题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念:是人们在相互往来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认知成分(二)人际关系的成分情感成分(主要成分)行为成分二、人际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2.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3.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4.人际交往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注意阶段➢这个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初始阶段。

➢这个阶段只有表层的自我表露,还没有相互的情感卷入。

➢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交往,只有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共识时,才可能成为进一步交往的对象。

接触阶段➢在这个阶段双方开始有初步的接触沟通,有一定的感情卷入,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但还不会私密性的领域,交往模式为“相敬如宾”。

➢通常我们所交往的对象多数保持在这一阶段。

融合阶段➢在这个阶段,情感色彩越来越浓厚,有中度或深度的情感卷入。

双方开始确立相互信任感和安全感,关系较为密切。

双方感到充实、愉快,无话不说,建立深厚的友谊。

➢如果在这个时期关系破裂,将会出现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

➢刎颈之交、唇齿相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2. 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自我暴露的水平所谓自我暴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是一个人主动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他人分享。

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他途径获得的。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分为4个水平最表面水平:情感兴趣爱好方面第二层次:态度和观点第三层次: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自我最深层次:隐私方面为什么有的人不愿意自我暴露:一是担心遇到别人的冷遇;二是担心受到别人的排斥;三是担心因此受到别人的控制;四是担心会被人出卖;五是性格的原因。

优质的人际关系提纲

优质的人际关系提纲

优质的人际关系提纲主讲:李强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二、如何拥有好的人际关系:1、瞬间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1)得体的着装(2)和善的微笑(3)主动开朗的性格(4)记住对方的姓名2、“信任”是根本(1)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别人了解你,并信任你(2)别人的猜测与怀疑是人际关系的最大障碍,破解的密码是真诚(3)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3、人际关系不单单是一种互利,更是一种彼此的欣赏,甚至于吸引4、用心了解别人,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1)帮忙不添乱(2)朋友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5、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用热情、理解和包容换来的(1)严于律己(2)宽以待人6、人际关系需要什么?(1)需要时间(2)需要用真心(3)需要物质7、好话一定要切记有几点:(1)要符合其身份(2)恰到好处(3)有独到之处8、真正的人际关系:(1)朋友与朋友之间是君子(2)爱人与爱人之间是知己(3)孩子与孩子之间是伙伴三、建立你的八大人际关系网:1、父母2、爱人3、亲属4、同学5、贵人6、老乡7、同事8、朋友四、人的一生要拥有的九种朋友:1、导师:指引方向的朋友2、知己:心灵相契的朋友3、挚友:直言缺点的朋友4、理解:真正的朋友要理解5、至交:荣辱与共、生死可托的朋友6、骄友:让你引以为傲的朋友7、信友:给你动力、信念的朋友8、互补者:与你优势互补的朋友9、玩友:带来快乐的朋友五、人际关系中的礼尚往来1、给送礼找个好的理由2、要送与对方身份、环境相符的礼品3、不要再需要对方的时候才送礼4、掌握一些送礼的技巧六、不能交的四种人:1、不孝敬父母的人2、品行不端的人3、不求上进、消极处世的人4、喜欢在背后批评、指责的人七:影响职场人际关系的行为:1、功劳自己占,责任别人担2、故作清高,缺乏坦诚的沟通与交流3、在公共场合与另外一人“咬耳朵”4、喜欢在嘴巴上和利益上占便宜5、所有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是你教给别人的6、不探听和传播别人的隐私7、把握适当的交往空间和距离优质的人际关系第一讲优质人际:成功人生必不可少非常感谢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你们来到这里怀着满怀的信心和期望,当你们离开这里的时候,你们能带走什么,这是我今天要去思考的问题,所以今天亲爱的朋友们,我给大家带来的这堂课,我坚信无论您今天在政界商界,还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对您的一生它都将要起到85%的影响,您说这样好还是不好。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自学要求一、课程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层面去研究的两人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边缘学科。

在自学过程中,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促进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和技巧。

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

3、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概念理论分析一般的人际关系心理现象,正确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三、本课程指定教材的参考用书指定教材:《人际关系心理学》,郑全全、俞国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参考用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人际交往心理学》,高玉祥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二部分课程考试内容和具体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自学要求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

3、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5、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了解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对象。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关系的概念。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后者包括处理、调整、改善、发展人际关系。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5、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注意、接触和融合。

6、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自学要求1、理解和表述莱维特和戴维斯的人际关系行为模式。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03291《人际关系学》知识体系与历年真题主观题标识

03291《人际关系学》知识体系与历年真题主观题标识

03291自考《人际关系学》知识体系与历年真题主观题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第二章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课程体系框架以及历年真题涉及考试主观题标识。

红★的个数表示主观题的考试次数本资料主要勾勒《人际关系学》课程体系框架以及历年真题涉及到的主观题,真题包含2010-2017年14套试卷。

教材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版《人际关系学》,课程代码03295.为公共关系学本科段自考课程。

该资料由自考同学Edward Xin 匆忙中整理而出。

免费分享不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仅供考友同学参考。

因为这门科学的实用性,分享公开,亦可供大家借鉴、学习之用。

预祝大家逢考必过。

2020年10月1日星期四第三章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一、人际关系的历史起源(一)猿猴社会及其内部关系猿猴社会的某些特征与人际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3点)★(二)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劳动使猿类祖先发生三个主要体系的变化★二、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二)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三)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掌握封建社会宗法关系的特点(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五)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关系平等关系的表现:经济上、政治上★、生活中….第二节形成人际关系的条件一、人际关系成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一)人的生产人的生产形成的人际关系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对于发展人际关系的作用4方面★(三)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对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意识、知识层次、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形成人际关系的具体条件相互接触相互近似★相互补充相互悦纳★三、发展人际关系的时间条件(一)建立人际关系的时间条件★★注意、吸引★、适应、融合、依附★★(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漠视、冷淡、疏远、分离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一、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二、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三、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四、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五、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合作性增强的原因、趋势以及目前的基本情况六、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科学技术的浪潮推动人际关系的变化表现在★人际关系的节奏加快,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由重复向更新发展七、网络时代产生了新型的网际关系★★多维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第四章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结构★人际关系的结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显性要素:交往的主体★、对象、手段、环境、目的、过程和交往内容隐性要素:利益、情感和尊严一、构成人际关系的显性要素(一)交往主体和交往对象交往主体、交往对象、交往主体与对象的相对性(二)交往手段★1 语言手段★★有声语言★2、书面语言2、体态语言2★、辅助语言和类语言2 物质手段★(三)交往环境★交往条件4★交往情景6(四)交往目的(五)交往的过程单线式交往★多线式交往★(凝聚式、放射式交往)(六)交往的内容二、影响人际关系的隐性要素★★★★(一)利益因素★(二)情感因素★(三)尊严因素★★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功能非常重要(一)相互学习、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化及其必要性★★人际交往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社会化信息、社会规范)(二)交流情感,有益于身心健康★★★★消除孤独、交流情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减少疾病、延年益寿(三)相互影响,有利于自我完善★★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个性★有利于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需要在交往中进行,自我体验来自于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受人际关系影响(四)净化心灵,优化社会环境★(五)取长补短,增强整体效应★★★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合力★★★加强内部沟通,统一奋斗目标激发潜能★★★群体压力、人际比较、参与竞争(动机强烈、效率提高)第五章人际关系的类型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内容划分)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一)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二)政治关系1 对政治的界定2 政治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原始社会、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道德关系道德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关系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新出现的道德关系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四)法律关系1 法律的重要性2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的区别★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宗教关系1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宗教的门类3 中国的宗教政策★★★很重要4 处理宗教关系要慎重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纽带划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一)血缘关系4个特点,确立夫妻关系的6个原则★,代际关系的两种类型(二)地缘关系3个基本原则(三)业缘关系4个特点★(四)趣缘关系以“专”会友,以“趣”结缘第三节人际关系的类型(按其他形式划分)(一)不同性质的关系(二)不同特征的关系1 平等型关系2 不平等型关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治权利、经济生活、文化水平等的不平等3 对立型关系(三)不同倾向的关系第一种四类型划分合作型(6个条件)★、竞争★性、应酬型、混合型4★★第二种雷维奇的八类型划分★(四)不同程度的关系1按交往时间划分2按好坏程度划分★亲密性(5特点)★、团结型、维持型(4特点)★、冲突型、疏离型、决裂型第六章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第一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一、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风度仪表二、心理因素(一)人际交往的心理动力因素★★★★★1 人的需要舒兹的三维人际关系理论★包容、控制和情感的需要,分主动和被动两种满足形式魏斯的社会关系律6中基本需要★:依附、社会整合、价值保证、可靠同盟、需求指导以及关心他人的需要2 人的动机3 需要、动机与交往行为4 兴趣★5 理想和信念6价值观和世界观(二)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三)自我的概念1 自我概念的含义★2 自我概念的构成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3 自我概念的特征4 P1714 优化自我概念的途径4步骤★(四)心理效应(五)心理障碍三、社会因素(一)社会地位概念★、社会地位对人际关系制约3表现★:交往对象、交往热情和需要、交往动机等心理(二)职业类别★★3方面(三)知识层次★★第二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外在因素★★★一、自然环境因素共同的环境威胁、优美自然环境对影响,自然环境影响人际行为模式二、空间距离因素不同的空间距离代表不同的人际关系、居住远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空间距离对交往频率的影响三、习俗礼仪因素四、道德规范因素五、价值观念因素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性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六、法律法规因素★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能否落实七、社会制度因素不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社会制度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共性性质和类型、变化和发展、人际交往的范围、影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八、社会群体因素★(一)群体的概念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群体的概念2群体的特点有四:★3群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群体内成员最易具有相似性;群体内成员最容易接近;有利于群体内外成员关系和谐(二)群体规模、结构、规范和压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群体规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群体结构对人际关系的影响3 群体规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4群体压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从众心理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第七章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第一节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概述一、关于原则二、学习与掌握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意义★★1 解除困惑2 有据可依3 增强自信4缓解抑郁5 改善关系第二节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是交往的基础树立正确的平等观★相对的(有条件的,起点和机会是均等的)、现实的★★(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是发展变化的)人际间平等交往的类型★政治、经济、法律、人格上的平等人际间平等交往的方式平视法、对等法、尊重他人的价值、满足对方的需要(二)诚信原则是世界性的法律原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做人之本(以诚相待、信守诺言★、老少无欺)。

03291人际关系

03291人际关系

03291人际关系学总复习资料考试题型:一、单选(20分)二、多选(10分)三、名词(15分)四、简答(25分)五、论述(20分)六、案例分析(10分)一、单选(20分)1.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美国哈弗大学学者梅奥等人通过8年的“霍桑实验”,于199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3.平等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名词(5*3)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

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4.人际关系学的学科性质(1)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社会科学。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

无论是从人际关系的理论体系,还是从研究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人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科学,虽具有独自的特点,但由于其涉及面的宽泛,它与众多的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际关系学在研究过程中综合了许多学科的有关知识,突现了它的综合性。

(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人际关系学是通过研究人际关系的客观规律,探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分析原因,归纳和提出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方法。

5.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6.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7.实验法:指的是通过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情况。

自考《人际关系学》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人际关系学》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人际关系学》必考考点汇总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实质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定义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这条定义强调了两点: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二、人际关系的实质人际关系(除与生俱来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是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人的本性的要求。

而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物质关系、精神关系同属于利益关系。

因此,我们认为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的驱使利益绝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而是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

人们相互交往,建立某种人际关系都是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一定的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

(二)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除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外,人际关系,其建立的基础是利益。

1.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人类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

2.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利益是法律关系的基础.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法律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

4.利益是道德关系的基础道德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

即便是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也脱离不了利益关系。

(三)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人际关系从其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非对抗性的、积极友好的交往关系和消极对抗性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维度是分类的有组织的层次结构,或称为级别。

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

尊卑与亲疏的表现非常明显。

尊卑有序,在中国农村,更是人际交往的突出特点。

四、人际关系的特点(一)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

首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体现在人们是在赖以生存的劳动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际关系的定义ⅰ、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ⅱ、含义: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②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③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的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定义ⅰ、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ⅱ、本质上是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ⅰ、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为其作为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ⅱ、特别是应用研究,具有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工作者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或亲身参与,或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5、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双循环: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体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①、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②、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人际关系是其的主要内容。

③、可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

7、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任务①、理论任务:丰富和发展人际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尽快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②、实践任务: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的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此外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全资料)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全资料)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 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教师人际礼仪考试大纲

教师人际礼仪考试大纲

教师人际礼仪考试大纲第一篇:教师人际礼仪考试大纲课程编号:《教师人际与礼仪》课程考试标准总学时:20课时学分:1学分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考试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能掌握教师礼仪的基础知识,包括教师的个人仪表礼仪、语言礼仪、人际、日常社交礼仪、校园活动礼仪,熟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礼仪,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查。

二、考试方法:开卷三、试题类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技能题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讲:教师礼仪概述[本章重点]学习教师礼仪的意义;学好教师礼仪的方法。

一、什么是礼仪 1.禮的解释 2.礼仪的定义3.礼仪的具体表现:礼节、礼貌、仪式、仪表。

二、什么是教师礼仪 1.教师礼仪的定义 2.教师礼仪的特性(1)示范性(2)形象性(3)强制性三、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误区一:教师的职责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误区二:教师人际关系简单、不重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四、人们眼中的教师——有修养的人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需要比常人更高的道德修养,自我约束能力。

一言一行具有表率作用。

社会会以更高的价值标准衡量我们。

在别人眼中我们应该是更有修养的人。

学会控制我们的日常言行是非常必要的。

切不可因小失大,有损教师形象。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接受是完整的全方位的。

五、如何学好教师礼仪?1.注意细节:礼仪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生活细节中2.细心观察:礼仪无所不在,要善于从生活中学习3.不断实践:礼仪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4.培养习惯:礼仪常常在不经意中流露5.学会控制:礼仪有很强的约束性 6.因时因地:礼仪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差别第二讲:教师的仪容[本章重点]干净整洁的仪容礼仪的理解;化妆礼仪。

一、仪容的修饰要点 1.发部—整齐简单(1)梳好、剪好和清理好头发。

(2)发型整洁、规范,长度适中。

(3)不使用夸张的发饰。

2.面部—保持清洁3.口部—无异味、无异物 4.手部—人的“第二张脸”(1)勤洗双手(2)勤剪指甲(3)女性穿无袖上装时,腋毛不宜为人所觉察。

超全人际关系学考试大纲(含各知识点)

超全人际关系学考试大纲(含各知识点)

《现代人际关系与礼仪学》课程考试内容和要求(上篇)人际关系学第一章人际关系概论1、能正确陈述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发展过程。

(1)、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人际关系学侧重研究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人际关系的类型;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基本人际关系的协调技法;特殊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

(2)、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实践目的:①协调、优化人际关系②预防、消除人际障碍③建立、④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3)、研究任务:研究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现象、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的层次系统主要包括:①人际关系现象。

如人际经济关系、人际政治关系、人际法律关系、人际文化关系、人际信仰关系、人际职业关系、人际亲缘关系、特殊情况下的人际关系等。

②人际关系的结构类型。

如协调型、基本协调型、非协调型、对抗型等。

③人际交往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规律。

④人际关系的社会机制和个体机制。

如国际关系层、社会结构层、区域分属层、群体家庭层、社会个体层等。

⑤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⑥人际关系的原则、规范。

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术、艺术和方法。

(4)、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社会主义的平等关系。

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中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人际关系。

封建社会的等级系统,确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就是按照等级至上而下实行控制的。

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不平等为前提,它的发展会逐渐加剧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社会主义社会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

2、能解释下列术语: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1、人际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基于思想感情的心理上的关系,即双方在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交往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学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人际关系学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科目:人际关系学1.1.人际关系1.2.人际关系学1.3.系统性原则1.4.文献法1.5.观察法1.6.实验法1.7.社会调查法1.8.社会测量法1.9.统计法1.10.第一手文献1.11.第二手文献2.1.人际交往2.2.人群关系理论2.3.安全的需要2.4.尊重的需要2.5.角色扮演2.6.角色期望2.7.角色实现2.8.戏剧交往理论2.9.剧班2.10.人际交换理论3.1.宗法关系3.2.先决条件3.3.具体条件3.4.悦纳3.5.时间条件3.6.冷淡3.7.网际关系4.1.人际关系的结构4.2.交往主体4.3.交往对象4.4.交往手段4.5.语言手段4.6.交往情境4.7.单线式交往4.8.多线式交往4.9.人际关系的功能4.10.社会化4.11.自我意识4.12.整体效应4.13.互补5.1.经济关系5.2.生产关系5.3.交换关系5.4.消费关系5.5.政治关系5.6.道德关系5.7.社会公德5.8.职业道德5.9.法律关系5.10.宗教关系5.11.血缘关系5.12.夫妻关系5.13.代际关系5.14.地缘关系5.15.业缘关系5.16.趣缘关系5.17.非对抗关系5.18.平等型关系5.19.对立型关系5.20.主从型关系5.21.合作型关系5.22.竞争型关系5.23.主从一竞争型5.24.亲密型关系5.25.冲突型关系6.1.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6.2.生理需要6.3.健康6.4.需要6.5.动机6.6.兴趣6.7.理想6.8.信念6.9.价值观6.10.能力6.11.性格6.12.自我概念6.13.社会地位6.14.职业类别6.15.知识层次6.16.交往的频率6.17.道德6.18.法律6.19.社会制度6.20.群体6.21.群体规范6.22.群体压力7.1.原则7.2.平等原则7.3.诚信原则7.4.礼貌原则7.5.互利原则7.6.人道原则7.7.择善原则7.8.适度原则7.9.态度适度7.10.表情适度7.11.相容原则7.12.积极原则7.13.理解原则7.14.换位思考7.15.自律原则8.1.羞怯心理8.2.自卑心理8.3.嫉妒心理8.4.自私心理8.5.猜疑心理8.6.孤僻心理8.7.报复心理8.8.辅助语言符号系统8.9.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8.10.人际认知8.11.首因效应8.12.近因效应8.13.晕轮效应8.14.刻板印象8.15.归因8.16.交往互动8.17.自我意识8.18.人格8.19.自我修养9.1.自我挫伤9.2.抱负水平9.3.自我介绍9.4.驱惧9.5.制怒9.6.体态语9.7.说服10.1.同学关系10.2.班集体10.3.亲属10.4.朋友11.1.代际关系11.2.代沟11.3.竞争11.4.涉外名词解释题答案1.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复习提纲共6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复习提纲共6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沟通复习提纲共6页第一章:1、人际关系: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3、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亲属关系---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交流师生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承,思想的沟通同学关系---进行最为广泛、最为频繁、最为淳朴的交往网络交往关系---一种新型的、比较复杂的人际互动方式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交往需求强烈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同性和异性交往5、人际交往的三种不良模式怕被拒绝不会说“不”不能没有依靠第二章:1、认识自我的方式:(1)通过社会比较来给自己定位(2)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己2、自信的含义: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它包括了自己对自己接受的程度,自己对自己的尊重程度。

3、自信的人的特征:活泼、坦诚、虚心、大度、轻松4、提高自信的策略:①不要让别人来设定你的生活标准②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生活目标③修正消极的自我评价④关注自己的优点⑤积极乐观的与人相处⑥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5、自我参照效应的含义:是指人们在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尽力将信息和自己联系时,学习起来就有动力,回忆出的信息更多,而且不容易忘记。

6、提升自尊的策略:看清自己的实力,不妄自菲薄;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7、什么是自我障碍自我障碍是指人们用来解释自己失败的一种策略。

8、进行社会比较的种类:平级社会比较;向下的社会比较;向上的社会比较;第三章:1、如何找到与我们相近的人呢?察言观色寻找相似相互磨合寻找相似通过外界信息寻找相似通过深入交流寻找相似以最新的消息为共同的话题必须对谈话的对象情绪进行了解,从而有的放矢,才能不碰壁或者触到霉头。

2、一个受欢迎的人,其最具优势的一点就是能做到“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

一个人可以没有出色的外表、出色的谈吐,但绝对不能没有诚信。

《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第一章心理学基本知识一、心理学的定义情绪情感、意志是随着认识产生的。

认识也受到情绪情感、意志的影响。

2、个体心理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外控者:相信他人和外部事件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三、关于心理源自先天与后天之争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的属性,是由物质发展演化产生的。

四、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反射是一切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它是有机体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规律性问答。

脑是心理的器官,受损直接影响心理活动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

马克思:(心理活动)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物质。

同时,人也积极的作用于周围世界。

拓展思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3、心理活动与实践活动密切关系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形成态度的基础。

心理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指针。

不同的客观现实条件结合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理特点,就造成不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克思: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时,现实世界的宗教才会消失。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诸方面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身心合璧快乐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常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反映人的聪明程度2、良好的情绪主要体现在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上情绪注意—自觉情绪反应—适当强度情绪调控—自觉有效、稳定的3、健全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追求善于自制4、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不自卑、也不自大5、正确的自我观念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优缺点贵在“自知之明”6、适度的行为反应行为反应与自己的年龄、社会角色、所处环境相符合7、完整统一的人格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协调一致,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同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适应社会变化,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不逃避、孤僻、符合社会规范三、积极行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尺度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第三状态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持发展的眼光2、压力与健康:1)、什么是压力压力是伴随可预测的生理变化、生物学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二、印象的作用与解释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形成:三、印象形成的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情景四、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有关他人的一致性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与评估。

中心特质的作用:个体某特征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权重很大,称为中心特质。

有些特质不起重要作用被成为边缘特质。

五、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六、印象管理的规律(理论)1、他人角色看待问题。

通过相互交往,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2、交往行为有“脚本” 。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进行交往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3、印象管理的“面子效应” 。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 ;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

每个参与者需要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4、恰当的情景认同每一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二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二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4、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足的;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人际关系联结的纽带划分的话可把人际关系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
经济关系中又包括多种关系,主要包括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在互动中结成的关系。
交换关系:是交往双方各以自己所拥有的商品或货币与对方进行交换以满足各自需求的关系。
形成人际关系的具体条件:相互接触、相互近似、互相补充、相互悦纳。
相互悦纳的具体条件主要有优美、回报和得失。
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时间上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①注意阶段;②、吸引阶段;③、适应阶段;④、融合阶段;⑤、依附阶段。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漠视阶段、冷淡阶段、疏远阶段、分离阶段。
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①、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②、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弱。③、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④、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⑤、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⑥、复杂性增强,单一性减弱。⑦、网络时代产生的新型的网际关系。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法律关系:是人们依法律规范而结成的关系。
法律关系与道德关系的区别:①、规定方式不同。②、产生的时间不同。③、作用不同。④、执行机构不同。⑤、强制程度不同。
宗教关系:是指人们在参与宗教活动中形成的关系。
确立夫妻关系的原则:①、婚姻自由。②、一夫一妻制。③、男女平等。④、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⑤、计划生育。⑥、夫妻之间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之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
代际关系:是指上下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泛指青年人与老年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代际关系有民主型和专制型两种。
地缘关系:是依据人们的出生地或共同生活居往地域而结成的关系。
知识越来越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
精神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就精神生产方面来看,主要体现为生产工具不同,生产主体不同,物质载体不同等因素。就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看,主要涉及到交往的范围、交往的时间、交往的频率以及交往中的地位等方面。
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条件,但它们的作用却有的不同。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为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或动力系统。
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原则,即方法论原则。①、系统性原则;②、客观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统一性原则。
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社会测量法;统计法;人际关系评估法。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的内容:①、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人际交往是社会交往,所以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深度都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②、人际交往与生产力;交往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创造和继承,而且和生产一起决定着社会结构。③、交往的发展趋势;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很多交往都是被迫的,有限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普遍交往。
在运用交往手段的问题上需要明确以下两点:①、交往手段决定着交往结果。②、交往手段决定着交往性质。
交往手段的性质是衡量交往活动性质的重要标准。
人际关系的条件主要包括: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时间、交往的频率、交往的距离。
交往条件是人际交往环境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合理地利用交往条件是能否适应和很好地利用交往环境的关键。
消费关系:是人们在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一种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对政治的界定:①、政治是道德。②、政治是决策活动。③、政治是权力。④、政治是管理在动。⑤、政治是阶级活动的产物。
人际关系整体效应的优劣、好坏或大小,既取决于组成群体的个体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组成群体的人际关系结构。
良好的人际关系结构能够成优化并增强群体的整体效应。因为:①、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形成互补。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产生合力。③、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激发潜能。
人际关系的类型
按人际关系的内容不同可把人际关系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宗教关系。
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处理同宗教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原则: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血缘关系的特点:①、血缘关系是先赋的,与生俱来的,是个人无法选择的。②、血缘关系是在人的一生中是交往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久的一种关系。③、血缘关系的基础是血缘和感情。④、血缘关系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甚大。
地缘关系主要靠社会道德和公民道德、社区文化习俗来调节。
业缘关系:是以人们的职业生活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趣缘关系:是以人们的专业技术特长或兴趣爱好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按其性质划分:可分为对抗关系和非对抗关系。
对抗关系主要是指相互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如敌我关系。
非对抗关系主要指的矛盾但不是相互对立的,是可以调和的关系。如人民内部的关系。
03291人际关系学自考大纲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说概述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为什么说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①、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驱使。②、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③、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人际关系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情感性、复杂性、变动性、网际关系新特点。
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望或要求。是一个人行为的动机。
角色冲突:是指不同角色行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间的矛盾。
角色实现:是指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础上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角色外沟通:特指私下交往和沟通。
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
不协调角色包括:告密者、表演者的同谋、职业侦探、中介人和调解人、雇员或仆人。
人际关系不平衡的条件: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相似的情趣,而希望自己不喜欢的人与自己具有不同的好恶,否则,就会出现不平衡。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奴隶社会的依附关系;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社会主义的平等关系。
血缘关系在原始社会中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人际关系。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自我与他人的接触、沟通和互动中进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认识需要在交往中进行。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客观的自我评价来源于人际交往。一、自我评价需要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二、自我评价的或高或低需要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他人进行比较。②、自我体验来自于人际交往。③、自我调节受人际关系影响。
形成人际关系的条件:先决条件、具体条件和时间条件。
先决条件:是指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普遍促进作用的决定性条件。
由于人的生产面形成的人际关系有家庭关系、亲属关系和社会关系。
人的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容忽略的影响。
人的生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①、人口的数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②、人口的质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的社会性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人际关系的客观性特点体现在:①、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②、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人际关系的功能具有客观性。
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
人际关系的结构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构成影响人际关系的要素有: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
显性要素是指构成人际关系的外在要素。包括:交往主体、交往对象、交往手段、交往环境、交往目的、交往过程、交往内容。
隐性要素包括:利益、情感、尊严。
交往手段分为语言手段和物质手段。语言手段包括:有声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人的情感可分为结合性情感和分离性情感。在人际交往中,结合性情感越强烈,分离性情感越薄弱,交往程度越高。反之,结合性情感越薄弱,分离情感越高,交往程度越低。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来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人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人际关系学侧重研究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人际关系的类型;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协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技法;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基本人际关系的协调技法;特殊人际关系的交往技法。
平等型人际关系指的是交往双方或多方地位是平等的,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的平等以及人格的平等。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关系,一种是阶级性的关系,另一种是非阶级性的关系。
道德关系:是反映人们在属于道德规范调整的范围内所发生和结成的关系。
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及良好的网络道德关系是人际关系学面临的新课题。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际关系的目的:一、理论方面;1、建立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完善的学科体系。2、为人们的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4、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二、实践方面:1、协调、优化人际关系。2、预防、消除人际障碍。3、建立、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4、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群关系理论主要包括四个领域:①、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②、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③、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人际关系问题。④、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