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但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贰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壹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叁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八年级上册第30课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宋·苏轼
苏轼
宋
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善于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 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贰·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习本文 写景抒情的语言。
叁·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 的心境。
壹
听
记承天寺夜游
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 义。
1)表现自我安逸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 不能为朝廷尽忠的埋怨。 2)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 走钻营,无法自拔。
小结
用一句话谈谈学完本课后的体会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画,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到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这也正是 我们要学习的。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月色美,想出去赏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
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
所用修辞:比喻。 赏析:月色——积水空明(视觉错觉)竹柏——藻荇交横(联想、 悬念)。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 态之美。动静相承,勾画出一个淡雅清丽而又明亮空灵的透明 世界。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宋·苏轼
苏轼
宋
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 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善于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 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贰·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习本文 写景抒情的语言。
叁·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 的心境。
壹
听
记承天寺夜游
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 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 义。
1)表现自我安逸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 不能为朝廷尽忠的埋怨。 2)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 走钻营,无法自拔。
小结
用一句话谈谈学完本课后的体会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画,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到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这也正是 我们要学习的。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月色美,想出去赏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
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
所用修辞:比喻。 赏析:月色——积水空明(视觉错觉)竹柏——藻荇交横(联想、 悬念)。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 态之美。动静相承,勾画出一个淡雅清丽而又明亮空灵的透明 世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庭下……”一句在写景上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
月光——积水 竹柏的影子——水中交横的藻、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 中交横的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 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情趣。
新课导入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 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与和尚趣谈,他为百 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记承天寺 夜游
宋 苏轼
知识备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堂小结
班长总结
课堂作业
1.朗读并背诵文章 2.完成《日清周练》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 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 情的写法
三、反复朗读,体会“闲人”心境,领会苏轼“安闲从容” 的人生境界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
suì
qĭn
zăo
xìng
zhú băi
遂
寝
藻
荇
竹柏
二、解释下列词语
念: 考虑,想到 空明:形容水清澈
1.记叙,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 3.议论抒情,抒发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叹
合作探究
2、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具 体语句进行分析?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承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情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承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情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人教部编版八上 11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28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前预习目标)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翻译 课文。(课前预习目标) 3.品析简洁.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 教学难点)
4.体会理解作者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心境, 学习他豁达从容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走近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 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将要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的承人天寺,于寻是,张就怀民。怀民亦未寝,
一起
散步
相与步于中庭。
(二)看注释.通文意
交叉错
原来是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 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原来是 只是.罢了
自我展示平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28张ppt)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完成填空内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小组学习展示
通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课前预习目标)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翻译 课文。(课前预习目标) 3.品析简洁.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 教学难点)
4.体会理解作者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心境, 学习他豁达从容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走近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 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 大 家”之一。
将要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遂…至的承人天寺,于寻是,张就怀民。怀民亦未寝,
一起
散步
相与步于中庭。
(二)看注释.通文意
交叉错
原来是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三)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 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原来是 只是.罢了
自我展示平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28张ppt)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完成填空内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
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小组学习展示
通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 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二、议一议:我们在理解重点 词句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循?
• • • • • 单音节补双音节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思考 走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将要 门 游乐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 ……的人 于是,就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散步 一起 寝,相与步于中庭。
•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 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 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 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 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 友谊和无限感慨。
二、看注释、通文意
交叉错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二)看注释、通文意
解释加点字
• • • • • • • • •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 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 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 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
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 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失落寂寞 的人。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 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 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 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 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 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苏
轼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 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 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 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 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 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惊动结 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 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 么样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 称“闲人”? “闲人”二 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 情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 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题----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 黄冈市南,南唐 初年建寺,初名 “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 (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 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 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 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 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 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与苏轼天寺”?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提示:你头脑中浮现一个怎样的 形象?你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苏轼? 你能从其他诗中看到他的影子吗? 苏轼自己有没有问自己?有没有问 别人?自己怎么回答的?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 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 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 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 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 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 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 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 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 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 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 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资料链接: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文化苦旅》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皎洁、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空明、
清丽、 淡雅、 宁静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段话
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 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译文:“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 (随时)随地都会涌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 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等 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 形式,却不能知晓。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 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 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 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
• 提示: •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见导学案
• 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 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 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 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 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 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 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 的说法。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译文: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 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 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 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 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 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 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二、议一议:我们在理解重点 词句的过程中有无规律可循?
• • • • • 单音节补双音节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 文,独立翻译,勾画 疑难。 •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 质疑解惑。 •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 词语和句子。
思考 走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将要 门 游乐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 ……的人 于是,就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散步 一起 寝,相与步于中庭。
•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 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 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 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 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 友谊和无限感慨。
二、看注释、通文意
交叉错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二)看注释、通文意
解释加点字
• • • • • • • • • 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 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 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 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 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 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 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
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 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失落寂寞 的人。
寻找 高兴地 想 ……的人 于是 共同,一起、散步 睡觉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只是、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 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 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 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 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 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 清幽宁静的意境 • 清新高雅的品格
苏
轼
心静如水 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 恬淡闲适
苏轼描写月光曾有非常 经典的句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 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 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 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 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 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惊动结 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 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觅苏轼知音 1、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 么样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 称“闲人”? “闲人”二 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 情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 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 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 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解题----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 黄冈市南,南唐 初年建寺,初名 “南禅寺”。北 宋景德四年 (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 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 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 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 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 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 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与苏轼天寺”?
与苏轼对话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 提示:你头脑中浮现一个怎样的 形象?你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苏轼? 你能从其他诗中看到他的影子吗? 苏轼自己有没有问自己?有没有问 别人?自己怎么回答的?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 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 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 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 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 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 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 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 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 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 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 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 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资料链接: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文化苦旅》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皎洁、
积水 空明 (正)(静)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动)
空明、
清丽、 淡雅、 宁静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 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的一段话
原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 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译文:“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 (随时)随地都会涌出。(如果)在平地上,文思 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等 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 形式,却不能知晓。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 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 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 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
• 提示: •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见导学案
• 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 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 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 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 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 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 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 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 的说法。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译文: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 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 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 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 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 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 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