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个星期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并积累“明媚、敏感、惊惶、依偎、期盼、耽搁、融洽、忙碌、停泊、幻觉”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实际,换位思考,用具体的语句表达“我”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会珍惜和感恩。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回顾《匆匆》一课,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流逝的感悟,进而引入《那个星期天》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5.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具体描写,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和父母之爱。
6. 情感教育: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会珍惜和感恩。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具体的语句表达“我”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心情。
2. 难点:联系实际,换位思考,用具体的语句表达“我”的心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匆匆》一课,引导学生思考时间流逝的感悟,进而引入《那个星期天》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5.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具体描写,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和父母之爱。
6. 情感教育: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学会珍惜和感恩。
板书设计- 课题:那个星期天- 学习目标:正确朗读、理解课文、感受父母之爱- 关键词:心情变化、父母之爱、珍惜、感恩作业设计1. 必做题: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优选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流程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第1自然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2~6自然段: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
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7自然段:“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202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2023年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和分析,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生活中的情感波动,培养积极面对挑战的心态。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那个星期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线索。
2. 背景了解: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探讨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感表达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
2. 难点:深入探讨情感变化的背后原因,以及如何用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用于记录重点和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星期天”这一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背景介绍:教师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并探讨背后的原因。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情感表达的小练笔。
6. 小组分享: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写作练习,互相学习和评价。
板书设计- 课文《那个星期天》- 作者及背景介绍- 情感变化分析- 写作练习指导作业设计1. 必做题: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线索。
2. 选做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情感变化的短文。
课后反思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困难。
2. 教学效果评估: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感受家人之间的关爱,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个星期天》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其含义。
3. 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4. 课文的朗读与复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童年生活的美好时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做好笔记。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重点词语,解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朗读与复述:学生分组进行朗读与复述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课文结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3. 重点词语:怀念、关爱、珍惜、生活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生活的短文,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那个星期天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 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那个星期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 文章主题思想:通过阅读《那个星期天》,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关爱他人。
3. 阅读理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4. 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关爱他人;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关爱他人的主题思想;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那个星期天》,圈画出生字词,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提炼出关爱他人的主题思想。
4. 巩固提升:通过课堂练习、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2.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学会关爱他人;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内容:生字词学习、文章主题思想、阅读理解、合作交流。
4.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提炼出关爱他人的主题思想;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与关爱他人相关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9那个星期天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9那个星期天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9那个星期天》这一篇课文的故事内容,领悟其深造人性的内涵和美好感人的情节。
2.掌握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来理解课文的方法。
3.培养学生表达情感和阅读品味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4.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的关系,掌握其分析方法。
2.完整朗读课文,准确表达意义。
3.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意。
三、教学难点1.如何能够较好的理解并领悟文中的情节内涵,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如何用简洁明了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提问法2.讲授法3.讨论法4.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5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视频、音乐等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开放愉悦以及互动交流的课堂环境。
2.跟学生们对故事的标题展开探究,询问是否有谁此前阅读过这部故事,如果有的话就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如果没有的话,就简要介绍一下故事背景。
第二步:深入分析文本(25分钟)1.对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为学生们作一个故事串讲,突出讲述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性格描写,并分析这些情节与描述所要表达的意义的关系。
2.引导学生们一步步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们仔细思考,并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
3.引导学生们分析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了解不同形象的特征与性别,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信息。
第三步:学生活动(55分钟)1.学生们自由阅读小说。
2.分组讨论:使用活期开放式问题,让学生们为他们理解的故事提出问题并探讨其含义。
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两两合作探究:分组二人,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内容,来完成一篇关于编故事的作品,这份作品可以通俗易懂地道明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和思想。
第四步:教师反思(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讲述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去世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的基础上,采取“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情节,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中,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字卡、词卡,准备歌曲视频《那个星期天》。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1.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导入: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设计意图:听歌曲,讲内容,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来念一念。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
①形声字理解识记:“媚”从女,眉声。
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
-针对创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灵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并适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那个星期天》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星期天有没有经历过特别难忘的事情?”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那个星期天的故事。
-情感体验: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在星期天这一天的情感变化,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腻心理描写来表达情感。
-表达能力培养: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以“那个可以通过例句展示、词汇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新词汇。
-在文章结构分析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文章的时间线,明确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
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本课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汇的用法;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变化;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阅读课文《那个星期天》,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情感。
5.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掌握: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如“特殊、晴朗、忙碌、突然、失望、期待”等,需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文章结构分析:理解课文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方法,学会通过事件发展来把握文章结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大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细节把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课为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作者通过对一个星期天的描写,展示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传递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
2. 生字词: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主题思想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细节把握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主题思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课文主要内容:展示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传递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
9 那个星期天 教案
9那个星期天1.学会生字词,正确读写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3.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4.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5.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课上分享交流。
2.作者简介。
史铁生是中国作家、散文家,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 年、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 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初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那个星期天》作为标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全文。
二、检查字词。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小组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交流词语意思。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自然段):讲“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讲“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四、再自由朗读课文。
通过再读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着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
1.复习生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
(主人公是谁?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二、品析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人教部编版这个星期天是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人教部编版的第9课,教案的内容如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那个星期天》的内容和作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重点:1. 了解诗歌《那个星期天》的内容和作者。
2. 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教案和教材。
2. 多媒体设备。
3. 笔和纸。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一段音乐,引发学生对星期天的联想,然后引入课文。
Step 2:学习课文1. 让学生阅读课文《那个星期天》,然后让他们跟读。
2. 问学生对这首诗有什么感触,引导他们讨论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Step 3:了解作者1. 向学生介绍诗歌的作者,让他们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学生关于作者和诗歌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Step 4:阅读理解1. 收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分享。
2. 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让他们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Step 5:写作训练1.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形式,写一首自己关于星期天的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Step 6: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Step 7: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继续写关于星期天的诗歌,可以选择其中一首交给老师。
2. 复习和默写本节课所学的生词和诗句。
以上是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那个星期天》的教学内容。
《那个星期天》教案
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时光”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 13个字,正确读写“明媚、时光”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和教案(附同步练习)
《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吓唬.(hǔ)耽搁.(gē)绽.开(zhàn)沉郁.(yù)B.缥缈.(miǎo)急遽.(jù)惆怅.(chàng)依偎.(wèi)C.消逝.(shì)华侨.(qiáo)擦拭.(shì)叮嘱.(zhǔ)D.沉寂.(jì)翻阅.(yuè)包裹.(guǒ)张皇.(huāng)二、下列字形无误的一组是()A.盼望明媚绊脚翻箱倒柜B.揉开惊惶枕搁空空落落C.缥渺依偎答应全神贯注D.滋味浅显鼓厉胡思乱想三、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明媚:景物鲜明可爱;急遽:着急的样子。
B.绽开:裂开;惆怅:伤感,失意。
C.饶有趣味:十分有趣;呜咽:低声哭泣。
D.自修:自习;叮嘱:再三嘱咐。
四、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3.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阅读能力大提升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走吧?洗完衣服。
这一次不能原谅。
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 (教案) 202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会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来传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教育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内容1. 文章《那个星期天》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情感表达。
3. 学习通过具体描绘传达情感的方法。
4. 开展家庭亲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会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来传达情感。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那个星期天》的阅读材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那个星期天》,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
3. 分析与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来传达情感,让学生深入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4. 交流与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六、板书设计1. 《那个星期天》2. 主要内容:描述作者与父母度过的那个星期天的美好时光。
3. 写作顺序: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绘。
4. 情感表达:通过具体细致的描绘来传达父母对子女的爱。
七、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以《那个星期天》为题,写一篇描写自己与父母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文章,要求具体细致,传达出父母对子女的爱。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那个星期天》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嗯、谅”等11个字,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能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能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能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件事或父母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兑现的经历吗?说一说你当时的心理。
预设1:我很难过,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预设2:我当时等得很焦急,一直催着妈妈带我出去玩。
2.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呢。
(板书:那个星期天史铁生)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当代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回顾盼望经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交流易错字的识记方法。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叙事?2.初读反馈(1)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嗯(g)原谅(liàng)缥(piāo)缈(miǎo)急遽(jù)惆(chóu)怅(chàng)咔(kā)嚓(chā)噢(ō)消逝(shì)(2)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g liàng piāo miǎo jù chóu chàng kā chā ō shì嗯谅缥缈遽惆怅咔嚓噢逝预设:①可以用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
如“嗯、咔、嚓”三个字分别是“恩、卡、察”加上相同的“口”字旁组成的新字。
第9课《那个星期天》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5.教学评价的适时性。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及时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但在评价过程中,我也要注意语言的激励性和指导性,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叙述手法和修辞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在本次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践活动的设置。写作练习环节,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有助于巩固他们对叙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仍存在写作困难,今后需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指导。
第9课《那个星期天》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那个星期天》大单元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涉及以下内容:
1.教材章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那个星期天》。
2.教学内容:
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读课文《那个星期天》,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
b.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运用插叙、倒叙等叙述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那个星期天》第一课时优质教案
9.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汉语文字的魅力。
语言运用: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思维能力: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审美创造:学会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课前解析】整篇课文以表达情感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独白、融情入景来表现心情的变化过程。
学生在阅读文本中,体会到了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语文要素。
课后练习也紧扣单元要素,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情感变化;抓重点语句,归纳总结表达情感的方法;再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文章表达情感的异同,学习表达。
关注作者: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课文选自半自传体小说《务虚笔记》,知道课文背景,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注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关注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
这种细腻的变化既通过动作描写,也通过对内心的刻画,融情于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4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9个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将感情融入细致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媚、砖”等14个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9个词语。
9那个星期天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9那个星期天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概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和教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结合“9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供小学语文教师参考。
教学目标1.了解“9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含义;2.掌握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3.学习如何提取文章中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出示一份“Sunday”这首歌的歌词,让学生自由欣赏,并介绍这首歌曲与“9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的联系,同时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与“9那个星期天”相关的图片或物品,让学生尽可能去猜测这篇文章的内容。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PPT展示,来让学生了解“钟楼”和“排队”这两个词语。
输入1.教师朗读“9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让学生跟读,并在跟读的过程中掌握词汇和基本情节。
2.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提炼文章中的信息。
3.教师分组点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解析1.教师让学生归纳文章中的时间顺序,将文章中的事件逐一描述清楚;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练习1.教师出题,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词汇,同时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2.教师分组点名,让学生采写一篇日记,描述自己在一天中所做的事情,并要求学生采用类似于课文中的时间顺序来描述。
检查与评价1.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并选取好的作品进行展示;2.教师出示一份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试和检查,以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3.教师根据统计结果,制定更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针,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学生的经历来引导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使用图片和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来获取和巩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那个星期天文本分析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但母亲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最后愿望落空的故事。
一开始母亲爽快地答应小男孩出去玩时,小男孩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
文章在表现小男孩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的同时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慈母的感激之情。
课文的写作特色鲜明,即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作者在文中不仅通过对小男孩内心独白的描写直接揭示其心理变化,而且借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来间接展现小男孩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应把引导学生梳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重视朗读,以读为主线,通过诵读体味,感受小男孩希望落空后的失望与无奈。
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明媚、吓唬、沉郁、缥缈、急遽、依偎”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
3.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4.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内容,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明媚、念叨、停顿、晃动、休止、惊惶、依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盼》,引出本课内容。
导语: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题为《盼》的文章,文中主要写了一个小女孩急切地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
大家还记得她“盼”的过程吗?(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复述小女孩“盼”的过程——当小女孩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件特别的雨衣后,小女孩便天天盼着下雨。
有一天,终于下雨了,小女孩又想方设法说服妈妈让自己穿上雨衣到雨中去玩耍,却被妈妈一而再地拒绝。
虽然希望落空,但小女孩仍没有放弃希望,她盼望天不要把雨下完,等第二天再下,第二天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地穿上雨衣去上学。
)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为了一件事而苦苦盼望的经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了一个小男孩在星期天盼着妈妈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
2.板书课题,引起思考。
思考示例: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比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星期天?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
1969年在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
1979年发表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此走上文坛。
其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3.教师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
)(1)生字过关:读、写。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需要注意的字音:“砖”都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绊”“耽”“绽”“吻”是前鼻音,“惶”是后鼻音。
◆区别形近字:媚(妩媚)蚁(蚂蚁)绊(牵绊)耽(耽误)眉(眉毛)议(会议)拌(搅拌)沈(沈阳)绽(绽放)搓(揉搓)惶(惶恐)偎(依偎)锭(钢锭)磋(切磋)煌(辉煌)喂(喂养)(2)词语过关:读、记、写。
明媚蚁穴翻箱倒柜念叨停顿晃动碰倒原谅耽搁绽开一声不吭缥缈惆怅休止时光惊惶亲吻依偎挽回消逝◆根据词意,填词语。
①(景物)鲜明可爱。
(明媚)②拖延时间。
(耽搁)③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缥缈)④伤感,失意。
(惆怅)⑤亲热地挨着,紧靠着。
(依偎)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星期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放松休息的日子,究竟在那个星期天里发生了什么事,让作者一直记忆犹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去文中找答案吧!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示例: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理清思路,梳理文章内容。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预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我看看天,还不晚”“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
(2)思考: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跟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我”的心情。
)预设:“我”的心情变化是本文的线索,也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时间推移母亲的承诺母亲的行为“我”的言行“我”的心情早晨答应带我出去;去,当然去;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菜起床,刷牙,吃饭;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跳房子;用树枝拨弄蚁穴;翻看一本画报上午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翻箱倒柜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下午下午,睡醒午觉再去;下午,准去洗衣服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黄昏洗完衣服就去我一声不吭;不出声地流泪教师小结: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由盼望到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变化。
3.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详细描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4.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我”为什么对这一天记忆如此深刻?明确:因为这是“我”的第一次盼望,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令“我”记忆如此深刻。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梳理了课文的内容、划分了层次。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发现了“我”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具体的言行和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下节课我们将重点对这一写法进行探讨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自学字词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我”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
2.理清“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辩证地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辛劳。
1.品析课文,进一步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感受“我”的失望与无奈,体会母亲的辛劳。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回顾复习,加深理解。
(1)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文章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是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2)引导学生回顾“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明确:期盼——兴奋愉快——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在那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满以为人生中第一次盼望的事情将会在这一天得以实现,但最终,那个星期天却在母亲的忙碌和辛劳中渐渐消逝。
从早上到黄昏,“我”的心情一直在变化着,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入情境,去细细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品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印象中的第一次盼望。
(1)“我”的第一次盼望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引导学生理解“天色昏暗下去”的深刻含义,体会“我”为什么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
明确:“天色昏暗下去”既是实指,指“我”从白天等到黑夜;又是虚指,一方面暗示了等待的落空,另一方面表明“我”的心情最终归于灰暗。
正是由于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盼望,所以“我”才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
(2)学生交流讨论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2.品读第2—6自然段,了解“我”第一次盼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同桌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教师出示上节课填写的表格,学生对比自己的交流结果完善表格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活动,学习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希望、激动。
①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很久之前”“平生第一次盼”说明“我”对那个星期天已经期待很久。
“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说明“我”对此记忆深刻,言语中满含着希望。
)②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简短的心理描写表明“我”的期待之深,此刻的“我”是激动的。
)从早到晚的盼望——兴奋、焦急、焦虑、无奈。
①从描写环境和动作的句子中体会“我”的兴奋心情。
A.环境描写——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预设:本文中作者用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是其中的一种。
教师要借助具体的语句,采用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心理中的作用。
明确:这句话用优美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兴奋,这也与后文“我”的失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动作描写——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
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
预设:人物的动作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跑”“站”“藏”这三个动词我们能体会到“我”在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的时候兴奋不已的心情。
②具体体会“这段时光不好挨”。
A.“这段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候?(母亲去买菜了,“我”等待母亲回来后带“我”出去玩。
)B.在“这段时光”中“我”的心情如何?预设: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我”的心情;再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焦急又兴奋”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C.在“这段时光”中“我”主要做了什么?(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用树枝拨弄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