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个体心理与发展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儿童心理学》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系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的复演说。
(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2.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简单地称为“两个问题",即心理发展的规律或原理之类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阶段性与连续性这三点.(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3.各种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代表观点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以及艾里克森提出的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诸如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以及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如吮乳动作图式以及抓握、行走等,都是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5.主要的研究设计:(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纵向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心理发展进行系统追踪;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聚合交叉设计:在克服纵向研究不足的同时,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6.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标题、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共八个部分.(常见题型:简答题)第四章胎儿的发展7.影响胎儿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母亲自身的条件,诸如年龄、体重、身高、孕史、营养、身体疾病、情绪状态以及所处的外界环境;药物、酒精和烟的影响作用(常见题型:简答题)。
个体心理发展
人格完善
探讨如何通过自我觉察和心理成长来 促进人格的完善和成熟。
人际关系
分析成人阶段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 如何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发 展。
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
职业选择
职业发展
探讨个体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心理需求和发 展阶段,以及如何根据兴趣和能力进行职 业定位。
分析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挑战,以及如 何适应职业变化和转型。
社会交往
社交活动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增强其社会归属感,有助于缓解孤独 感。
信仰与宗教
一些老年人可能从宗教信仰中寻求精 神寄托和心灵安慰。
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生活自理能力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保持较好的自理能力有 助于提高幸福感。
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良好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医疗需求, 从而提高幸福感。
生涯规划
职业心理健康
介绍有效的生涯规划方法,如目标设定、 时间管理、自我评估等。
关注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如职业倦怠、工 作压力等,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04 老年心理发展
认知老化
记忆力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记忆力逐渐下降,表 现为难以记住新事物、回忆旧事困难等。
注意力不集中
老年人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精 力的情况。
人生目标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 择。
社会价值观
青少年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 观,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03 成人心理发展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源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压力源,如 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经济压
力等。
第八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
第八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原则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一)家庭教育的目的——人的社会化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是有组织、有领导、有周密计划、有完整体系的正规教育,它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但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也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
培养社会化的人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的,社会和人是构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社会教化、个人内化、个人和社会互动是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二)家庭——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自从家庭产生以来,每个人都降生于家庭之中。
家庭既是人的诞生地,也是人自幼接受抚养和教育,实现其社会化的摇篮。
1.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最早获得最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知识2.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获得对社会的最初认识3.未成年人通过家庭教育逐步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人们所制定的、制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定。
道德、法律、制度、纪律、政策等都是社会规范。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基础,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
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人的社会化。
(三)反向社会化——后喻文化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齐格勒等人合著的《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书指出,在最初几十年的社会化研究中,美国心理学界普遍把社会化过程看做一个单向过程——父母影响子女、教师影响学生的过程,却很少有人认识到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消极的,他也可以影响父母和教师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的概念、内涵,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是指家庭对所要培养的孩子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学前儿童家长对于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内涵)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身体素质作出规定,即指幼儿在幼儿在体力、智力、品德、审美诸方面发展的方向及其程度,以形成某中预想的个性结构;二是对家庭教育所要培养的幼儿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使幼儿符合一定社会的需要。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教材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教材简介个体心理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它关注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涉及到个体从婴儿到成人的各个阶段。
本教材旨在介绍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
内容大纲第一章:个体心理发展概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定义和研究领域•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性•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介绍第二章:传统心理发展理论•莫尔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爱滋顿的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第三章:现代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第四章:个体心理发展与学习关系•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社会情感发展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五章:个体心理发展的应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教材,读者将能够:•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经典代表和现代理论;•掌握个体心理发展与学习的关系;•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参考资料1.Berger, Kathleen Stassen. “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span.” Fourth Edition. Worth Publishers, 1998.2.Crain, William.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2011.3.Piaget, Jean. “The 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Routledge, 2001.4.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以上资料仅为参考,读者也可以根据兴趣进一步查阅更多相关文献。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1.什么是发展?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
2.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对早期教育具有什么借鉴意义?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斯拉金在综合了许多文献后认为,人类的探究行为、攻击性行为、音乐学习、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经早期学习更有效。
关键期对早期教育的启发意义在于,不同的心理发展内容其关键期开始和达到高峰的时间是不同的,如依恋形成的关键期是0~2岁,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3岁,音乐学习是5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0岁以前。
若要早期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应充分利用关键期,在恰当的时间里提供恰当的有效刺激,过早或过迟都不利于相应心理机能的发展。
对于关键期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所要注意的是:①要科学地确定儿童发展各方面的关键期,而不是出于简单的推断;②要充分利用关键期良好时机,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发展,而不是等待自然发展;③要重视关键期对发展的作用,但不局限于此,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3.成熟论、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观是如何看待个体心理发展的?(1)成熟论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看法成熟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格赛尔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心理学》第八章考试重点
第八章人格本章重点:1、人格的概念与特征2、人格的结构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3、人格差异的表现4、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5、人格理论6、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一节人格性质一、人格的界定:(一)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合性4、复杂性5、功能性二、人格的结构1、知--情--意系统: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系统:某时刻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
3、人格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结构制约和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
作为动力体现在所有活动中。
4、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属于人格的核心内容。
5、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自我意识概念: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007.7)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人格的()A.独特性B.稳定性C,综合性D.复杂性(2007.4)13,俗话说“江山易改,察性难移”。
这表明人格具有()A.独特性B,复杂性C.稳定性D,综合性(2007.7 名词解释)人格(2009.7 简答)29、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2007.7 论述)33.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节人格差异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
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二)系列型与同时型:左脑优势个体进行信息加工时表现出系列型加工风格,其特点是解决问题时逐步分析,一环接一环地解决问题。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讲义,第八章
第八章中小学生青春期性心理发展辅导第一节中小学生青春期性心理发展辅导概述青春期,adolescence,源于拉丁文adolescere,意思是“成长”或“成长至成熟”。
青春期是指性器官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阶段,是从儿童期到成人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渡阶段,是每一个个体都必经的阶段。
在我国,青春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指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1~2年。
通常生殖系统的发育完善、性成熟是青春期开始的标志,而性发育的完成意味着青春期的结束。
一、中小学生青春期身体发展的特点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正如劳伦斯·斯滕伯格(L.Steinberg)所说:“对于人生的第二个十年中所发生的所有变化来说,只有生理成熟是真正必然要发生的事情。
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会经历同一性危机,都会反抗他们的父母,或者都会沉醉于爱情之中,但是本质上,所有人都要经历一定的生物性过渡,最终发展成熟到具备成人的生育能力。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开始迅速发育,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发展、体内机能的发展,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青少年性的发育和成熟主要体现在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功能的成熟三个方面。
(一)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生殖器官的差别从根本上决定了男女两往在生理构造上的不同。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二者均由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构成。
(二)第二性征的出现性征是指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是在生理上区分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
男女生殖器官的不同外形和内在构造就是第一性征,这是从个体出生后就已经具备的基本性别特征,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相对于第一性征而言,第二性征是指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发育的明显变化,这些身体变化使得男女两性出现更加明显的直观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男女进行区分。
第二性征与激素的分泌有关,在进入青春期前处于未发育状态,在进入青春期后则快速地发育起来。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 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 二、婴幼儿的情绪
引起的刺激和事件
身体状态: 躯体的 生化的 神经的
表情: 脸部的 身体姿 态 说话的
体验: 知觉 概念化 标志情绪
四种情绪成分
二、婴幼儿的情绪
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 ●行为主义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
3、儿童害怕的年龄 6个月以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恼怒和惧怕的情绪,研究人员认为,
这两种情绪对婴儿有生存价值,恼怒能使他激发更多的能量 去排除障碍,惧怕使他能躲避危险。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 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练习与思考:
1、举例说明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 2、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判断以下论点的正误: • ①出生婴儿没有情绪反应。 • ②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不分化的。 • ③中国婴儿与西方婴儿的情绪表现是相似的,中国幼儿与 西方幼儿的表情也是相同的。 • ④幼儿情绪情感的产生及其性质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 • ⑤只要幼儿在幼儿园不哭、不烦躁,就说明他情绪上没问 题。 • ⑥5岁幼儿的告状和他道德感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 ⑦儿童自半岁左右能形成依恋后,他与人形成的依恋的性 质都是一样的。
第四节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的发展
– 直觉的情感体验 – 与具体的道德形象
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 意识到道德理论的
情感体验
朱智贤的研究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过程;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 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经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到生物学、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生物学因素个体的生物学发展对其心理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婴儿出生时具备一些天赋的认知能力,如对声音、面部表情等的敏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大脑逐渐成熟,神经系统得到发展,这对于学习、记忆和思考等认知过程至关重要。
个体的生理需求如饥饿、渴望等也会引发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其情感和行为。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认知因素认知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婴儿期,个体主要以感知和运动为基础进行认知活动;幼儿期,个体开始逐渐形成概念和符号,能够进行形象思维;学龄期,个体进入具体操作阶段,能够进行逻辑思维;青春期后期及成年期,个体进入形式操作阶段,具备抽象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生物、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交互影响。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情感因素情感对于个体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婴儿期,个体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和情感关系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发展出对家庭、朋友等更为复杂的情感关系,并能够理解、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情感的发展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关怀、慈爱以及道德行为的形成。
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之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获得社会经验和知识。
个体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逐渐学会规则、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和角色意识。
社会支持和互动对个体的成长、自尊心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
四、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一)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二)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三)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发现
1、初中生的自我中心与幼儿的自我中心之区别 2、初中生思维中自我中心的表现 (1)假想的观众 (2)独特的自我
(四)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 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 “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个体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方式有:同一性扩 散、同一性早期封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完成。 青少年期同一性扩散和提前封闭的人数大幅减 少,同时伴随同一性延缓与同一性完成的人数增多。 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因素:1、认知发展 水平。2、与父母的关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3、和 同伴群体的相处与友谊的建立。4、学校、社会以 及更广泛的文化背景。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梁继璋给儿子的信
给孩子的备忘录 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则: (一)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 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 (二)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 会跟你说。 (三)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 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可以为你的成长省回 不少冤枉路。
3、运用逻辑法则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基本掌握并能运用逻辑法 则。 高中二年级,掌握和运用逻辑法 则方面已趋于成熟, 但在掌握不同逻辑法则方面存在 着不平衡性。
(三)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 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 一 初 三 高 中 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 形式,但水平较低 辩证思维处于发展阶段 辩证思维已占优势 与辩证思维的发展相辅相 成,相互促进 形式逻辑思维
最新心理学:第八章_个体心理发展讲学课件
年龄 发展关键
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婴儿期
0~1.5岁
基本的信任 与不信任
获5~3岁
自主与羞愧、 怀疑
• 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 成熟势力说
•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
• 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 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编制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表
– 行为主义观
• 心理发展不过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 育塑造起来的
• 生态发展观
– 布朗芬布伦纳 – 生态就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
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五个 环境系统分别为:微系统 ( microsystem ) : 个 体 最 直 接 接 触 到 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 玩耍地等;中介系统(mesosystem): 在微系统和外系统间起联系作用
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耻感
第三阶段:学前期
3~6岁
主动性与退 缩内疚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学龄期 6~12岁 勤勉与自卑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
12~18岁
自我同一与 角色混淆
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 18~25岁 亲密与孤立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现着 爱情的实现。
• 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
– 毕生发展观
• 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 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 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大学心理学导论教案:认识与发展个体心理
大学心理学导论教案:认识与发展个体心理1. 导入介绍•目标:介绍课程主题、目的和重要性,激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内容:•简要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引入个体心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明确本课程的目标和结构2. 认识与发展个体心理2.1 个体心理的定义与范畴•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个体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内容:•解释个体心理的定义和意义•分析个体心理研究所关注的范畴,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2.2 儿童认知发展•目标:讲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相关理论•内容:•简述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如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深入探讨相关经典理论,如智力模型、信息加工模型等2.3 社会与人格发展•目标:介绍社会与人格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理论•内容:•解释社会与人格发展的含义和重要性•探讨相关理论,如培丝自我理论、艾瑞克森生命周期理论等2.4 情绪与心理健康•目标:讲述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定义、特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内容:•简述情绪的本质和功能•探索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如应对策略、个体差异等3. 实践案例分析3.1 儿童认知发展案例分析•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内容:•提供真实案例,涉及儿童认知发展的某一方面或问题•引导学生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决3.2 社会与人格发展案例分析•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社会与人格发展的理解•内容:•提供真实案例,涉及社会与人格发展的某一方面或问题•引导学生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决3.3 情绪与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理解•内容:•提供真实案例,涉及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或问题•引导学生参考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解决4. 总结与展望•目标:总结课程内容,并展望个体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内容:•回顾课程中涉及到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探讨个体心理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教案提纲,在每个小节中可以进一步扩展内容。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成年早期心理的发展
❖ 到大学阶段,大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因而有较多
的时间来阅读有关人生问题的理论书籍,更深入地思考人 生问题,为人生观的最终确立定下了基调。但由于大学生 还没有真正地涉足社会,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不再改变。只有等参加工作以后,通过理论 与实践的不断磨合,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 败的经验;
二是来自社会及他人的评价;
三是独立意识的发展;
四是个体在社会及家庭中地位及身份的变化
(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 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个体的主要发 展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但后 来的研究表明,大约要到大学期间,才 能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因此,进入成年 早期的个体最初的发展课题仍是自我同 一性的确立。
在想象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想象中的合 理成份以及创造性成份明显增加,克服了 前几个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的想象的过于 虚幻性,使想象更具实际功用。
二、成年早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 (一)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 思维为主
❖ (二)成年早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 维的重要时期
二、成年早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涵义:新颖、独创、社会价 值
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科学 家、发明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为 25~45岁,最佳创造年龄具有领域特殊性。
➢化学家 ➢发明家 ➢数学家 ➢医学家 ➢物理学家 ➢植物学家 ➢哲学家 ➢心理学家
26-36岁 25-29岁 30-34岁 30-39岁 30-34岁 30-34岁 35-39岁 30-39岁
❖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价 值观的选择和确立成为一个十分 突出的时代问题。
三、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心理学第八章
接近-回避型(趋避冲突)
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 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 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当人们远离目标,往往容易看到目标的积极方面,而 忽略或低估其危险性和自己为此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可是随着目标的靠近,危险与代价也越来越显而易见, 从而使人望而生畏,回避的反应倾向迅速增强,使人 半途而废,放弃对目标的追求。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 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 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 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 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 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 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宇宙之王”。
二、挫折反应
2.焦虑
个体对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在心理、生理、 社会等方面受到威胁时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 绪反应,是一种隐隐约约有害的预感。 焦虑对个体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二、挫折反应
3.退化 一个人遭受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和身份不 相称的幼稚行为,这种成熟倒退现象就是退化。 易受暗示性,人在受到挫折后,对自己丧失信 心而盲目相信别人,或执行他人的指使。
表同
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获得成 功与满足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 者,模仿其行为,把那些自己羡慕的 品质加到自己的身上,借以分享成功 的快乐。 “东施效颦” 。
如果表同作用纯属幻想而公共汽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青 年乘客在买车票时,将钞票丢在地上,售票 员虽然对这种不尊重人的挑衅行为十分厌恶 和反感,但她并未动怒,而是弯腰捡起钞票, 微笑着递给那位青年一张车票,使那位青年 羞愧万分。事后,那位青年乘客写信到公共 汽车队表扬女售票员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第八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点【青少年】
第八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年龄范围:11或12岁到17或18岁结束,历时6年11或12岁到14或15岁这段时间可称为青春期、少年期14或15岁到17或18岁,可称为青年早期第一节青少年身心发展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1:三大巨变: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技能的增强;性的发育和成熟2:身体外形的变化:A:身高的增长,女孩先于男孩,但男孩的生长速度更快一些B:体重的增长,男孩在12到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长最快,13岁时是增长高峰;女孩在11到13时体重增长最快,11到12岁是增长高峰。
C:第二性特征的出现D:头面部的变化3:体内技能的增强:A: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B:肺部的发育;C:肌肉力量的增强;D:大脑的发育。
4:性的发育和成熟:A:性激素的增多;B:性器官的发育;C:性机能的发育。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A: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渴望快速进入成人的世界。
B:由于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A:青春期个体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
B:成熟性体现在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来自身体的快速成熟及性的发育。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法、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C:矛盾心理的主要表现:a:反抗性和依赖性:想独立、不愿听取父母的建议,但又想得到父母的支持。
b:闭锁性和开放性:封闭内心但又不断的寻找朋友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c:勇敢与怯懦:初生牛犊不怕虎,做事情冒冒失失,很少感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但少男少女们在公共场合由羞羞答答。
d:高傲与自卑:几次成功就可以让他们沾沾自喜,但几次失败由会让他们极度自卑。
e: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第二节:青少年思维的发展【359—371】本节以看教材为主基本模式: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思维逐步符号化一: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征:A: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特点为: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可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列、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个体智力发展
言语—语言智力
•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 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 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和情感以及与人 交流的能力。
• 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 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倾向于认为, 智力是个体的一般性综合认知能力。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 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等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 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智力结构模式图
观察力
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 想象力
二、 智力结构理论
独立因素说 二因素
说 群因素说 三维结构模型说 两态结构说 智力多元论 成功智力论 情绪智力理论
智力内涵的新认识
• 从传统的统一智力观到独立的多维智力 观
• 从只有内部结构维度的认识到与外部环 境相联系的认识
• 从外显智力观到内隐智力观:从“智力 本来是什么”到“现实中人头脑中的智 力是什么”
• 从重智力活动结果的认识到着重智力活 动过程的认识
6、智力多元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 《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 (1983)
• 第一,自我觉知的能力:观察自己和识别自 己情绪的能力。
• 第二,管理情绪的能力:恰当地管理感情的 能力,意识到感情之所以发生的能力,寻求对 付恐惧、焦虑、愤怒和悲伤的方式的能力。
• 第三,产生自我动机的能力:为了达到某个 目标而调动情绪的能力,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 延迟满足和扼制冲动的能力。
• 第四,移情能力:敏锐地感知他人情绪并能 够站地他人的角度思考的能力,认可不同人对 于同一事物之不同体验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教学目标:1.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2.掌握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教学重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2.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教学难点:1.青少年发展的特征、发展的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教学过程: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
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
4.个别差异尽管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
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
5.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能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并不是突然开始和终止的,它逐渐发展并达到高峰,然后慢慢消退。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ll、12岁到l4、l5岁,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少年的抽象逻辑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烈。
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问的交往和认可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互相矛盾的行为。
青年初期:l4、15岁到l7、l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
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一)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格塞尔认为,心理发展是有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在成熟论看来,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如动作的发展就遵循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到细这样的发展规律。
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
(二)行为主义观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一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行为主义信条,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他认为,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
前一种行为就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时不时发放出来的行为。
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着其后发生,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增加。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每一个塑造出来的行为可以组合成统一完整的反应链,从而使个体的发展越来越朝人们预期的方向接近。
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未经强化的行为,很快就会消退。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
通过对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更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
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从总体上看,尽管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各有所侧重,但他们的共同基本要旨,便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三)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1、12岁开始)。
精神分析论强调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
(四)相互作用论作为发展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皮亚杰试图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成熟。
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然经验。
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二是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的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社会经验。
主要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平衡化。
皮亚杰认为,认识或者说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于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图式。
图式的复杂水平直接决定了认知水平的高低。
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网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当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
同化与顺应既相对立,又彼此联系。
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会不停地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机体的图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
纵观这几种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观,我们认为成熟论与行为主义发展观分别强调了心理发展的某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否认另一方面的作用使它们的理论观有失偏颇;精神分析论强调应重视潜意识、早期经验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但该理论同时缺乏对个体认知等领域发展的科学解释;相互作用论明确了主客体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三、人的毕生心理发展历程(一)毕生发展观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
心理发展:不仅取决于先前的经验,而且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有关。
因此,一生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毕生发展观以一种更全面的眼光来审视发展,它认为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有三类影响系统,即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年龄阶段的影响主要指生物性上的成熟和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文化事件的影响,包括接受教育的年龄、职业事件等;历史阶段的影响是指与历史时期有关的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战争、经济状况等;非规范事件的影响是指对某些特定个体发生作用的乍物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疾病、离异、职业变化等。
这三类影响系统共同决定乐个体一生发展的性质、规律和个体问的差异。
借助于毕生发展观,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人的发展过程。
同时.它也为中老年人调整心态、终身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埃里克森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kdJ:为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