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3--教育科举课件(共16张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 ——古代文化常识》 课件(36张PPT)高中语文精品公开课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王安石被称王荆公是称爵号,称王文公是 称谥号,称王临川是称籍贯。 B.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方的女儿为令 爱,谦称自己的母亲为家严。 C.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后取字,是成年的标 志,对人称字表示尊敬。 D.皇帝的谥号寓含褒贬,“文”“武”表示 褒扬,“哀”“思”表示同情。
D 皇帝的庙号
1、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 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 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惯例,新君 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 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 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2、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 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 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 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 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B错误,B称自己母亲为家慈
2.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唐太宗年号 “贞观” 唐太宗的庙号“太宗” 唐太宗的谥号“文皇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 肃穆之意。
C【解析】“谥号”错,应为“庙号”
3、古代官职的含义和官员传记类文章用词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 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 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 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 评定的称号,如武帝。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教学PPT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校
中国古代各级学校名称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 庠序称学校。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 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国子监】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 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 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 院、河南登封的蒿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明经】指通晓经学,经学多指儒家经典。【明法】指通晓法律,能解决问题;
【尤异】指官吏政绩最好的。
【治剧】能治理好困难重重的郡县。
【兵法】指能征善战和通晓兵法。
【阴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异】懂得祛灾降魔。
【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后因避刘秀讳而称茂才,其义为“才能优异”,茂才为 州举。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察举制度
汉代察举主要科目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教育
古代学官
中国古代学官名称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 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 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完整版ppt课件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 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 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 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
科举的弊端
•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导致了中国 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时至今日,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顾 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 还能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 取士的时代,姑爷今非昔比了,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 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课件(18张PPT)
解析:首先,通读选文,了解大 意。其次,理清画波浪线句子中 的人物关系。①谢弘微“童幼时, 精神审,时然后言”。②过继后 的叔父谢混有知人之明。③谢混 向谢思夸赞谢弘微“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同时注意,表 示时间的词语“童幼时”,提示语 “曰”,虚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解析: 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
考点探究
一、明确考查内容,了然备考方向
• 古代文化常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 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 惯例。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 是非常复杂的。
耿、厚、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 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等。 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庠、序、太学、博 士、太傅 堤、决、溃、溢、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 熟、刈、籴、粜、廪、禀、府、荒、、赡、足、给、佚 糗、馔、肴、膳、羞(馐)、蔬、果、饱、饥、饿、馁、馑、俸、 禄、秩、饷、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绦、缟、 缣、缯、蚕、桑、纨绔、布衣、履、绶、冠、冕、 (1)狱(2)脱(3)第(4)独(5)他 (1)下车(2)乞骸骨(3)用事(4)视事(5)听事(6)逆旅(7)部曲(8)祖道(9)家 人(10)起家(11)作色(12)从子
2.生僻的文化常识。高考命题要依据选文来设题,因此,难免有生僻、 偏难的题目出现。但这类生僻的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注意:不仅是语 文教材,还包括历史、地理等)中某些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 文内容密切相关(选文中有诸多信息显示了其内涵)。这类题目表面上生 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对这类文化常识要多依据选文内容 来判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3教育科举课件(共16张PPT)
2.太学是(最高)学府,国子管(教育)行政。
“太学”一词西周时已
很多朝代可互称。 3.书院唐朝才出现,私人、官府都可办。
经有了,汉武帝时,于 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4.东林书院在明代,不在四大书院中。
主管 学务 的官 员
祭酒 (大学校长)
司业 (副校长)
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
江西庐山 白鹿洞书院、
书院
唐宋—明 清
一种独立 的教育机 构
学校常见考点清单:
私人或官府 所设的聚徒 讲授、研究 学问的场所
宋代
湖南善化 岳麓书院、
四大书院 湖南衡阳 石鼓书院
河南商丘 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
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
1.“太学”名词在西周,真正建学汉武廉帝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稷 齐国的高等学府 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下 于额外增取廪生,附于诸生最后 战国时期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 太学是(最高)学府,国子管(教育)行政。 学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鲁)和荀子(赵)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宫 A.私塾是我国古代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B.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书院。
最新登科及第 人生尽意——文化常识之教育科举课件.ppt
参见上条“太学”。汉魏设太学,西晋改 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 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 的职能。
精品
历史沿革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 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 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 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 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 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 科之首。
精品
(2)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1.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
制度。由于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 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 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 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
精品
从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 开始算起,到1905年废除科举, 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 国政治的主角。仅仅靠接受正统 的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 们,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有效 运转,这个现象在中外历史上都 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精品
殿试
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 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 “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 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 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 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 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 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 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 士出身。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起创立的。
12.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13.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 县官职。
14.生员
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
汇报人:XX 20XX-02-06
目录
• 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 历史文化常识梳理 • 礼仪制度类知识点解析 • 官职地理类知识点梳理 • 宗教哲学类知识点解析 • 古代科技艺术类知识点拓展
01
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古代文化常识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中国在文 化、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的 基本知识和常识。
分析古代礼仪中如何体现尊卑有序原则,如在称谓、服饰、座次等 方面的规定。
尊卑有序的社会意义
探讨尊卑有序原则在古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 启示。
经典名篇中礼仪描写欣赏
《左传》《史记》等史书中的礼仪描写
选取史书中的经典片段,欣赏古代礼仪的庄重、典雅。
《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的礼仪描写
分析文学作品中礼仪描写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
民间习俗的多样性
阐述民间习俗的丰富多彩,包括节庆、祭祀、婚嫁、生育等方面的 传统习俗。
宫廷礼仪与民间习俗的互动
探讨宫廷礼仪与民间习俗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演变。
尊卑有序原则及其体现
尊卑有序的原则
阐述古代社会尊卑有序的原则,即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应遵守相 应的礼仪规范。
尊卑有序在礼仪中的体现
地理名称的文化内涵
古代地理名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如“中原”、 “江南”等。
著名战役及其地理背景
赤壁之战
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地点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 北,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之战。
三国地理形势
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形势对于理解战役背景和战略部署具 有重要意义,如三国时期的荆州、益州等地区的地理位置 和战略价值。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 课件20张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 八比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秀才
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 “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 一个概念。
明经 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 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九品中正制
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分为九个等 级,作为朝廷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 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 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 参考。
与官学相对,中国历代私人办的学校。
六艺
礼 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乐 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 射箭技术。 御 驾驶马车的技术。 书 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 数 指理数、气数,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稷下学宫 小学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zī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 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都曾来此 讲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中正
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 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 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 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共28张PPT)PPT课件 图文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 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 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 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 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 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 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 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科举制度
桂榜
杏榜
金榜
解元
会元
状元
-
-
榜眼
-
-
探花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 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 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 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 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讲义(含解
核心突破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古代官职、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
其他如阴阳术数、星图占卜、兵法行阵等比较生僻、艰深或带有唯心色彩的可以不纳入复习范围。
面对内容广泛的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巧记。
下面介绍几种巧记法:1.分类串记法(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子章、“诗奴”贾岛等。
(3)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的文章。
《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4)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前突破:教育科举课件(共15张ppt)
C.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
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D.博士指古代学位最高的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
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答案】D(博士指经学教师。)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制
度。
B.“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一开始与“五经”是封建
学校及科举考试的标准书。
D. 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
后股 为重心 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束股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消极作用。
名称 时间
别称
地点
主考官
发榜
考中者
第一名
乡试
子卯 午酉年 八月
秋闱 京城和各省 秋试 贡院(省城)
皇帝 委派
桂榜 鹿鸣宴
举人 (孝廉)
解元
会试
乡试次年春 季
礼闱 春闱
京城贡院(礼 礼部主持,皇帝任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前突破
——教育与科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察举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唐代的韩愈曾任国子监祭酒
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 官 官学
教师
博士 教授 助教
秦汉时
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
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又称国子助教
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 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
【答案】C(殷商时代学校称“庠”,周代学校称“序”。)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司业为国子监或太
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B.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
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文 起股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
是八股文的 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中股 主要部分,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
尤以“中股”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
后股 为重心 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束股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消极作用。
国 学学 校
先秦
太学 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
国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
小学
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
齐国的高等学府 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下 学
战国时期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 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鲁)和荀子(赵)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C.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
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D.博士指古代学位最高的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
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答案】D(博士指经学教师。)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童生试) 叫入学考试。 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科举常见考点清单:
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1.分科取士称应科试举者,不隋分代年开龄大始小至都明称清童。生。第一名称案首。
2.县府院,乡会殿,四书入题在明清,五经必考八股文。(互文)
3.院试考点需记清:主考是学政,应试是童生;案首第一名;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 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科 考试内容:儒家经义 举
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 方科举考试
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
皇帝亲自策问/委派 大臣主管
金榜
探花
进士及第
二甲 若干名
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若三获干甲得名 第一同名进,士称出身 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校 夏代 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 序
周代 殷商时代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
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察举征辟常见考点清单: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1.察举孝廉下到上,帝征府辟上到下。
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明清时期
每月由官方供给廪膳,用以补助生
廪生 廪膳生员
经考试录
活
取而进入 诸
府、州、 生
县各级学
增生 附生
增广生员 廪生数额新增加者 附学生员 于额外增取廪生,附于诸生最后
清康熙时,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
校学习的 例生 或称饷生 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不久
生员 诸生常见考点清单:
停止)
1.四类生员要分清,字面含义记分明。
【答案】D范进中举之前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内容更广泛,形式上有帖括、墨义、明经、策对
等,甚至有附加的试帖诗,明清时期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依据,规定
了八股文体。
B.唐代礼部试不糊名,即考生信息公开;士人们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返回
2.太学是(最高)学府,国子管(教育)行政。
“太学”一词西周时已
很多朝代可互称。 3.书院唐朝才出现,私人、官府都可办。
经有了,汉武帝时,于 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4.东林书院在明代,不在四大书院中。
主管 学务 的官 员
祭酒 (大学校长)
司业 (副校长)
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
常将诗文集呈给文坛有名望者,以期获得推荐。这种做法叫“行卷”。
C.唐代在武则天朝设立武科,考选武举人,宋代增考军事策略。科举四
宴中的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的俊彦开设。
D.唐代很多诗人、文学家都出身于进士,如王勃、王维、贺知章、韩愈、
柳宗元等,他们更早是贡生身份。
【答案】D(说这些进士是贡生身份不对,应是“贡士”,贡生主要指
宫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学校常见考点清单: 1.夏商周,校序庠。庠序倒序要记清。 2.六艺双解记李蟠,诗书礼易乐春秋。 3.稷下学宫在齐国,三任祭酒是荀卿。
太学 魏晋—明 清
汉魏 西晋
国子监
(同时设立, 名称不一)
隋—明清
设太学 改称国子学
又称国子监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从隋开始国子 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 监与太学互称, 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 都是最高学府 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 兼有教育行政 生、国子生,又叫贡生。 机构的职能。
再向朝廷推荐。
C.九品中正制中所谓“品”,就是由中正官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
官位高低)评定的等级。评议结果上交复 核批准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
据。
D.科举制度指从唐代开始的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答案】D(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
2.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学政
“提督学政”的简称
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学官常见考点清单: 1.祭酒、司业管行政,一正一副责分明。 2.博士、教授非学位,教授生徒把课讲。 3.学政主院试,委派到各省。
或由学政考取
监 国子监学
或地方保送
生
生
或皇帝特许
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 资格。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三、教育与科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察举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文学、茂才等
合格之后称秀才,为避光武改茂才。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 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 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
承题 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
八 起讲 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
股 入手 引入文章主体。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察举是汉代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叫做荐
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
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
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
江西庐山 白鹿洞书院、
书院
唐宋—明 清
一种独立 的教育机 构
学校常见考点清单:
私人或官府 所设的聚徒 讲授、研究 学问的场所
宋代
湖南善化 岳麓书院、
四大书院 湖南衡阳 石鼓书院
河南商丘 应天府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
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
1.“太学”名词在西周,真正建学汉武廉帝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A.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叫院试,通过后为秀才;其次 乡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次会试,考取的叫贡士;最后殿试,通过的 为进士。 B.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在次年的春季举行,称春闱, 因为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 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如果连考乡试、会 试、殿试的头名,即解元、会元、状元,称“三元及第”。 D.生员是指通过初级的院试考试者,又称为秀才。考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 叫童生,范进中举之前就是童生身份。
名称 时间
别称
地点
主考官
发榜
考中者
第一名
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