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字与词的义项分析——论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

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

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

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

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

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

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

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

(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

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汉语词逻辑的最早出处

汉语词逻辑的最早出处

汉语词逻辑的最早出处咱们来聊聊汉语词逻辑的最早出处这事儿吧。

汉语那可是博大精深啊,就像一片浩瀚的海洋,词逻辑就像是海里的珍宝,藏得深着呢。

你想啊,汉语发展了这么多年,从古老的甲骨文时期就开始了它漫长的旅程。

那时候的人们在龟甲兽骨上刻字,一个字可能就代表着一个很具体的事物或者动作。

比如说“日”这个字,就是照着太阳的样子画出来的,圆圆的中间一点。

这就是最初的一种逻辑吧,简单直接,就像小孩画画一样,看到啥画啥,这字代表啥就表达啥。

这就好比你给朋友画个简笔画的房子,朋友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房子,很直观。

再往后呢,随着人们交流的增多,单字有时候表达起来就有点吃力了。

就像你要描述一个复杂的场景,光靠画几笔简单的东西可不够。

于是啊,词就开始组合了。

像“天空”,这就是把“天”和“空”放在一起,让表达的范围更明确了。

这其中的逻辑呢,就像是搭积木,一块积木只能表示一种东西,但是几块积木搭在一起就能组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那这种组合逻辑是从啥时候开始的呢?其实很难确切地说,它就像是在人们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

咱再看看那些古老的典籍。

《诗经》里的词句就很有讲究了。

那里面的词不是随随便便放的,都是有一定的顺序和逻辑的。

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先描述雎鸠鸟的叫声,再点明它所在的地方。

这就像是我们给人指路一样,先告诉你有个明显的标志,然后再具体说位置。

这就是一种词的排列逻辑啊。

你说要是反过来,写成“在河之洲,关关雎鸠”,虽然也能理解,但是就没有那种先声夺人的感觉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那时候的思想家们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在词的运用上更是下足了功夫。

像孔子讲学,他说的话里每个词都是经过思考的。

比如说“仁”这个概念,他通过不同的词来解释“仁”,像“克己复礼为仁”。

这里的“克己”“复礼”和“仁”之间就有一种逻辑关系。

这就好比你要描述一个大盒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你得把里面的小物件都解释清楚,才能让人明白这个大盒子到底是个啥。

2022年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______的声音。

2、汉语音节不能没有______,不能没有______,但可以没有______、韵头和______。

3、“学者”原指求学的人,现指学术有一定成就的人。

这种词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______。

4、从单纯词的构成方式看,“蜘蛛、葫芦、蝴蝶”是______词,“皑皑、蛐蛐、猩猩”是______词。

5、部件的拆分着眼于字形,而偏旁的拆分则是从______的角度出发。

6、“兜”字的第五笔名称是______。

7、跟语音、词汇相比,语法具有更明显的______、稳固性和民族性。

8、“学习文件”是歧义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是______。

9、联想电脑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釆用了______ 的修辞手法。

10、古代汉语标准的书面语是______文,现代汉语标准的书面语是______文。

二、判断题11、舌面声母不能跟合口呼韵母拼合。

()12、音位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3、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金文是西周时期的文字。

()14、“臧”的笔画是14笔15、动词加动词可以构成述宾短语。

()16、“全家人都希望她出国留学”是兼语句。

()17、2“猩猩”是单纯词,“哥哥”是合成词。

()18、“大学”“船只”“地震”都是偏正型的复合词。

()19、语言规范化是为了消除语言使用中多种方言并存的混乱现象,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

20、现代汉语还包括侗族等少数民族语言。

()三、选择题21、下列汉字音节中,主要元音是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的是()。

A.月B.对C.论D.界22、下列划线音节都念轻声的一组是()。

A.看不看、说得妙、不好B.石头、木头、船头C.冷下去、屋里、凑合D.妈妈、莲子、帘子23、下列短语是动宾短语的是()。

A.买醉、打他、等你 B.打一下、打电话、等几分钟C.买一次、买包子、打一下 D.等一下、打跑、啃父母24、“在”在汉语普通话中有()种词性。

第八单元:解形建图明辨析——探究一词多义(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解形建图明辨析——探究一词多义(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解形建图明辨析——探究一词多义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部编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

本单元的主题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一共安排有三个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本微课主要完成第二个任务“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活动中的“探究一词多义”。

“单元提示”对本课作出以下要求“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在教学中,一是引导学生开展形义分析,学会推断实词本义的基本方法,并作梳理、归纳与积累;二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析义项间的相互关系,探究词义通过本义引申发展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语境意识,培养学生逻辑分析推导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随时进行词语积累梳理的习惯。

学情分析通过“问卷星”进行了“高中生文言实词情况学习情况调查”,一共收到374份有效问卷,其中高一年级164份,高二年级188份,高三年级22份。

通过问题5和问题7了解到同学们“实词学习”的基本情况,确定此课学习的必要性。

情况如下:有23.8%的同学自认为“实词储备不好,课内、常用的都未能掌握”,而认为掌握的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多而杂,体系庞大,无从下手”,“没有方法”。

据此更加确定了本节课的价值和意义,带领学生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找寻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总结规律掌握方法。

通过问题10和问题11了解到同学们对于字形与词义,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关系的了解,明确此课的教学起点。

关于“字形与词义”,有19.25%的同学不了解,75.13%的同学知道一点;关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19.25%的同学表示“从未思考”,75.13%的同学表示“偶尔思考”。

既然“无从下手”,就要在课堂中给出的方法,一起探究规律。

问卷统计截图如下:6.42%5.你觉得自己的实词储备情况[单选题]7.如果实词掌握的不大好,你觉得原因有哪些(多选题)[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A.没兴趣 103 27.54%B.没方法22760.7%C.感觉掌握了也没用 4612.3%D.多而杂,体系庞大,无从入手 32987.9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7410.你是否了解汉字字形与词义关系方面的知识[单选题]选项 小计 比例 C.不了解 7219.25%B.知道一点 28175.13%A.非常了解 2123.8%5.61%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7411.对于文言文中的实词你是否会去弄清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并思考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经常会318.29%B.偶尔会27172.46%C.不会7219.2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74教学目标一、明方法——学会运用“解形”法析形义关联,探词语本义;学会运用“建图”法梳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规律在特定语境中准确辨析词义。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逻辑起点——请问邓老师和诸位学友们。

猫王发表于2004-9-26 11:46:30很长时间以来,就有这样的一种疑问: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什么?也许这种提问具有很大的矛盾性:一个逻辑的事实问题却使用了应然的伦理价值意义的问法。

不过在这里,我还是想知道诸位学友的见解,也许你们的回答亦很疑惑或备感矛盾。

我在法理学的学习中还是亲见了几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当然如果这是一个问题的话):如文正邦和吕世伦的行为起点论,张文显的权利起点论,老马的物质生产关系起点论(我的一种认识,未必准确但自认为还是较为接近的)等等。

多谢大家的帮助。

法哲学的逻辑起点。

范亮发表于2004-9-26 17:33:11法哲学的逻辑起点,第一,它应当是一个哲学问题。

不是法学问题。

“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法学的子学科。

”“法哲学并非法学,更非法律教义学。

”(考夫曼)第二,法哲学的逻辑起点要注意“以哲学的方式去反映、讨论法的原理和法的基本问题,并尽可能给出答案。

通俗地说,法哲学是法学家问,哲学家答。

因此,一位训练有素的法哲学家必须兼通法学,哲学两门学问。

对于那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是“纯哲学家”的法哲学和还是“纯法学家”的法哲学哪个更糟,应该说,二者都不怎么样。

”(考夫曼)第三,法哲学的逻辑起点一定不是它观察所注意的对象,比如法律行为,法律权利,社会物质生产关系。

否则,法哲学的逻辑终点会转一圈回到其逻辑起点。

那么,谁能证明谁是“好人”。

一个自足的逻辑体系不能立足于一个“未知数”上。

第四,法哲学的逻辑起点一定是一个与法律问题能相关的哲学命题,可以“从哲学的观点,或通过把哲学适用于法律问题,来研究法律”。

(《牛津法律指南》)第五,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多半是一个自然法理念,或者是一个社会(或世界)大多数人认同的一个简单公理。

因为,这样适于逻辑自足的公理法逻辑演绎。

公理法逻辑格形式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普适的逻辑形式。

逻辑起点其实是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汉字的逻辑推理

汉字的逻辑推理

汉字的逻辑推理汉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逻辑性。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部首、结构、语境和古代文献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究汉字的奥秘。

1.笔画分析汉字的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不同笔画数量和组合方式决定了汉字的意义。

一般来说,汉字的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等,例如“木”字是由横、竖、撇、捺四个笔画组成的。

通过分析笔画,我们可以推测汉字的意义,例如“天”字,由横和撇两个笔画组成,表示头顶上的天空。

2.部首推理汉字的部首是构成汉字的重要部分,不同部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范畴。

部首可以分为表意部首和表音部首,表意部首一般与该字的意义相关,例如“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表音部首则多与该字的读音相关,例如“ing”旁的字多与英文字母的读音有关。

通过部首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3.结构推理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不同结构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关系。

例如左右结构的字多与左右对称相关,上下结构的字多与上下对称相关,包围结构的字则多与边界、包围有关。

通过结构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构成及其意义。

4.语境推理汉字的意义往往受其所处语境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一个汉字的意思会因为语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去”字可以在“去北京”和“去了”等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意义。

通过语境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法。

5.古代文献推理古代文献是研究汉字意义和使用的重要资料。

在古代文献中,汉字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通过古代文献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

例如,“被”字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作被动标记,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更多用作动词。

通过古代文献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变化过程。

总之,通过笔画、部首、结构、语境和古代文献等方面的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究汉字的奥秘。

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

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

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汉字的形成规律和表意逻辑是人们对于汉字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汉字的演变、构造方式和表意逻辑等方面探讨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

一、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

最早的汉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那时的汉字还非常简单,主要以象形字为主,如“人”字就是一个人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为会意字和形声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的字合并而成,如“众”字由“人”和“立”组成,表示一群人站在一起的意思。

形声字则是由一个意义相关的部分和一个表示音的部分组成,如“听”字由“耳”和“王”组成,表示用耳朵聆听的意思。

二、汉字的构造方式汉字的构造方式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

象形是最早的构造方式,通过直接描绘事物的形象来表示意义,如“日”字表示太阳的形状。

指事是通过一个抽象的符号来指代某种事物,如“上”字表示向上的方向。

会意是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的字来表示意义,如“众”字由“人”和“立”组成,表示一群人站在一起的意思。

形声是由一个意义相关的部分和一个表示音的部分组成,如“听”字由“耳”和“王”组成,表示用耳朵聆听的意思。

三、汉字的表意逻辑汉字的表意逻辑是指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

汉字的字形通常与其字义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字形可以直观地了解字义。

例如,“山”字的字形就像是一座山峰,所以它的字义就是山。

另外,汉字的字义也可以通过字的构造方式来推测。

比如,“木”字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字义就是树木。

同样,“林”字由两个“木”字组成,表示多棵树木的意思。

此外,汉字的表意逻辑还可以通过字的组合方式来体现。

一个汉字与其他汉字组合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新的意义。

例如,“水”字与“火”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河”字,表示一条水流。

这种组合方式可以通过字义的拓展来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汉字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结起来,汉字的形成规律与表意逻辑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

试述汉语词义形成及发展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试述汉语词义形成及发展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谋。 ②用 于抽象意义的走 向。《 传 ・ ” 左 成公二 年》 “ : 擐军执 兵, 固即死也。 ③就位 。《 ” 仪礼 ・ 冠礼》: 即位 于门东 , 士 “ 西 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④登上君主的位 。《 ” 郑伯 克段于鄢》: 及庄公 即位 。 ⑤ “ ” 在酒席 座 上。如 “ 即席 赋 诗。 ⑥ 就 席。 《 礼 ・士冠 t ): ” 仪 L “ 右还 即席 坐。 ⑦就 在 当前 的时 间。《 门宴》:项 羽 即 日 ” 鸿 “
2 1 年第 2 02 期 辽 宁 师 专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 8 ) 总 0期 JU N LO A NN E C E SC L E(O ILSIN E DSO ) O R A FH O IGT A H R O [G SCA CE C SE I N E
NO. 01 22 2
使用的最原始的意义 已经无法考证 了。所 以, 这里所说 的本
当然事情远没 有想 象的那 么简单 。词语 的词义 是需 要 长期积累才能丰 富起来 的。只有在 掌握 了大 量 的词语并 具 有一定的汉语基本 知识 , 特别 是古 汉语基 本知 识 的基础上 ,
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词义 中理清头绪 , 进而 归纳 出词义 之间 的
无思 维的语言。语 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 , 思维是 通过语言 的 组合 , 按照一定 的表达规则贯穿而 成的 。不 同民族语言 的语
音、 、 词汇 语法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 却不影 响人们在世界 但
范围内的交流与合 作。其原因就在于人们 的思维是 相通的 , 人们的思维形式是 相 同的。所 以说 人们 之 间不 能沟 通 的障 碍仅仅是语言的不同 , 并不是思维 的问题 。由此 我们得 出结 论, 语言是具有 民族 性的 , 而思维是具有全人类性的。 汉语言 自然也有 其本 民族 的特点 。它 同样 也是 用来 表

从对古籍中字义的理解看研究的思路和逻辑

从对古籍中字义的理解看研究的思路和逻辑

从对古籍中字义的理解看研究的思路和逻辑从对古籍中字义的理解看研究的思路和逻辑高行之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经历了N次的简化或繁化过程,尽管有一些早已经没有了最初的丝毫痕迹,但是,大部分仍然体现出汉字最初的造字方式。

自汉代以来,就已经有“六书”的说法,六书,即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转注和假借,是属于用字方法产生的新字或新义,而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造字方法。

正是由于经历了很多次的的简化或繁化过程,许多字已经在字义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甚至已经彻底失去了造字时的本意,这就给我们研究古代文献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现在所掌握的字义去理解,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然而,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线索,通过研究这些线索,我们可以发现与今天的解释不一样的字义;同样,我们根据古籍文献的一些记载,也辨认出了许多解读不出来的甲骨文、金鼎文等古代的相对原始的字。

本来,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可是,许多人却进入了一种误区:认为习惯的解读才是唯一正确的,或者认为研究出来的与今天不一样的字义是试图改变今天的字义、改变已经习惯了的传统。

这其实是误解。

这种误解源于不了解研究的价值和目的,盲目维护习惯传统。

记得小时候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笑话:大意是一位贵妇人不懂文学却紧跟时尚随大流。

当马克·吐温问她为什么会喜欢的时候,这位贵妇人回答说:“流行的不就是高尚的嘛。

”马克·吐温反问道:“流行感冒难道也是高尚的吗?”我们要坚持我们的习惯,这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坚持大多数人的习惯、选择从众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

例如,在社会伦理、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如果不从众、不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很可能就是问题或者疾病。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将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模式作为最重要的辨别正常与异常的的参考标准之一。

然而,对于事业发展、科学研究、军事、人生发展等领域,遵从大多数人的习惯、从众,却一定是种强大的阻碍。

2008小学语文理论研究述评

2008小学语文理论研究述评

2008小学语文理论研究述评作者:王娟曹建召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1C 2009-2-16 10:57:12 点击:273审视与回顾小学语文教学一年来的理论研究,不是为指责与批判,而是想揭示问题,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的视角和研究的平台。

本年度小学语文理论研究述评检索了教育类综合期刊,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专刊,参阅2篇博士论文,58篇硕士论文。

综合这些研究我们梳理了以下关键词语。

一、汉字拼音学:定位为纪念《汉语拼音文案》颁布五十周年,《小学语文》和《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开辟专栏就汉语拼音的意义和教学进行讨论,讨论集中表现在如何定位的问题上。

汉语拼音方案的起草人之一周有光认为,它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不断扩大和改进。

从教育专业的语文设计,发展为一般社会的文化工具。

从中国国内的文化钥匙,发展为中外交流的文化桥梁。

拼音的作用是帮助汉字,不是代替汉字。

实行分词连写和正词法,是增进拼音的功能(《汉语拼音和全球化时代》,《小学语文》,9)。

关于汉语拼音的作用,袁钟瑞、胡晓在讨论中认为,汉语拼音在网络时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提到汉语拼音,我们最应该想的是普及普通话、使用电脑和发送短信,然后才是识字、查字典。

对于汉语拼音教学,一直有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是认为拼音没有多大用处,一种是主张实现汉字拼音化,这都是不符合现实的(《假如没有了汉语拼音》,《小学语文》,9)。

回归五十年的汉语拼音教学,莘乃珍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求在反复变化。

从高要求到低要求,又从低要求到高要求,如今又回到低要求,定位不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拼音教学,造成目前对汉语拼音教学有所削弱的情形(《汉语拼音教学的回顾与展望》,《小学语文》,9)。

孟广智指出,汉语拼音教学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不是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问题,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问题。

50年来各地教师摸索总结出不少教学经验,但概括起来看,基本上都是一年级教会声母、韵母、声调,能三呼成音,能抄写音节,认识整体认读音节,以后再学字母表,就算完成任务。

汉语逻辑学基础知识简介

汉语逻辑学基础知识简介

汉语逻辑学基础知识简介汉语逻辑学属于西方目前正在兴起的自然语言逻辑学。

它的鲜明特点是:不在现有的语言文字之外,重新设计一套专供逻辑学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

具体说来,汉语逻辑学在进行语句结构分析时,除了使用制表符进行结构连线之外,就是采用日常的自然语言进行标注。

制表符的功能是展示出语句结构的样式,文字标注则搭建起内容自身具有的认识形态、认识属性。

这样一来,语言结构就与认识结构有机结合为一体了,从而构成了汉语逻辑学与西方逻辑学的本质区别。

下面,我给出有关汉语逻辑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希望新加入河图学习群的网友关注。

如果您愿意参与汉语逻辑学知识的通俗化这件事情,就请将您的观后感发表出来,以便我们今后有针对性的改进。

逻辑学传授的知识不是观点道理,而是真理的属性、形态和特点。

通常人们观察和分析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逻辑学关注的对象则是字词之间的关系,句子结构、文章结构。

这是一般人不去研究的内容。

语法环节——日常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句,如开学了,小明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学。

这里表述的文字,应该都是符合事实的,本质属性是真理。

这样的句子不会让人产生质疑。

汉语逻辑就把由不同的真理——以文字形式出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如何研究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语句中字词的涵义、功能准确地揭示出来。

如开学了,这是表明时间的词汇,上升到哲学术语的高度,就是语句内容适用的条件。

如果不开学,就不会有后面的上学行为。

小明——这是行为的主体:人。

西方语法称作主语,汉语语法将它称作“主体”(亦即动作和行为的主人)。

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学。

西方语法称作谓语。

汉语将它与主体的关系展示出来,即这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描述,因此属于主体的形态(主体的样子:行为、动作是怎样的)由此构成这个语句的结构:主体是小明,形态是骑着电动自行车去上学。

这样的语句结构用思维规则表示,就是“两分法——(主体和形态),同一律(不可分割开的一体形式)”。

分开了,这个句子的真理性就不存在了。

汉语的逻辑

汉语的逻辑

梁大岭:汉语无逻辑,中国难崛起!附:首页> 文化> 文艺观察语言,思维和逻辑——关于汉语表达疏,陋之我见蒙钢发布时间:2006-06-15 20:17来源:光明网语言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人类借助于语言的帮助来进行思维,并且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逻辑是英语“logic” 的音译。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一词是多义的。

这里笔者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性(即“形式逻辑”)。

“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语,而古希腊语“logos”, 即“逻辑”, 含有“思维”和“语词”的意思。

这个名称正好反映了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正确的思维和语言的密切关系。

对于一个正确的思维及其表达而言,语言,思维和逻辑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

正确的思维必须合乎逻辑,即合乎思维的规律性,而思维的规律性是与客观规律性相吻合的,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的。

因此,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它就应该是能使思维合乎逻辑的工具,即其表达形式必须有助于使二者紧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培养人的严谨精确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使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和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各民族的族际语言,它承载了我们的思维, 是表达我们思维的工具。

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是灵活随意,缺乏形态约束的语言,汉语的一大特点是结构单纯。

在构成句子时,“由于隐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吕淑湘语),因而汉语是短句多。

虽其不乏言简意赅之处,但更多有失范而致意义不清不整之地,尤以古汉语为甚。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古汉语句子结构与意义的关系时就说:“古汉语就不这样审慎多劳,而常常是让读者由上下文去意会。

”(摘自张志公的“现代汉语”中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明清白话小说,汉语大都以短句为主。

虽然,经过了上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适应于人们思维日趋严谨精密的要求,汉语的长句变得多了起来,但是,在表达上汉语仍然力求单纯,其传统的不合逻辑的省略习惯仍普遍存在;再者,汉语不讲究表达上逻辑的严谨精密性,不刻意追求细节上的准确性合理性,这表现在,很多动词的主语是非动物性的名词,并可以与动作性动词搭配使用,常可以充当主语和行为的发出者;另外,汉语表示关联的虚词常被省略或其内涵不精确。

中文语言中的逻辑与推理

中文语言中的逻辑与推理

中文语言中的逻辑与推理逻辑与推理是人类思维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言则是我们表达逻辑与推理的工具之一。

中文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语言之一,也具有自己的语言逻辑与推理特点。

本文将就中文语言中的逻辑与推理进行探讨,包括中文语言中的逻辑结构、句子逻辑关系、修辞手法对逻辑的影响,以及思维模式对中文表达的推理方式等。

1. 中文语言的逻辑结构中文语言的逻辑结构以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为主。

即句子的主语通过谓语动词和宾语来进行逻辑关系的表达。

这种结构简单直接,能够清晰地表达人物、事件等的关系。

同时,中文语言中也有复杂的并列、从属关系等结构,通过连接词的使用来表达逻辑关系。

这种灵活的结构使中文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逻辑思维。

2. 句子逻辑关系的表达中文语言中通过词语、词序、语气等方式来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中,词语的选择非常重要。

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逻辑关系,如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有“因此”、“所以”等,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有“但是”、“然而”等。

此外,中文语言中还可以通过词序的灵活运用来强调逻辑关系。

例如,将重要信息放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 修辞手法对逻辑的影响中文语言中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对逻辑推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修辞手法可以通过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段来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然而,修辞手法也可能对逻辑推理产生一定的干扰。

有时候修辞的夸张和拗口可能会模糊语句的逻辑关系,甚至可能产生误解。

因此,在运用修辞手法时应注意适度,确保逻辑和推理的准确性。

4. 思维模式对中文表达的推理方式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对中文表达的推理方式产生影响。

中文语言中,常常倾向于使用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通过具体的事实或个例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这与中文文化强调观察、总结的特点相符合。

同时,中文语言中也有演绎推理的表达方式,通过前提和结论的推导来进行逻辑的推理。

5. 中文语言中的逻辑与推理教育在中文教育中,逻辑与推理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022年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填空题1、从汉字所记录的对象来看,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______。

2、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没有复辅音、______、3、从合成词的构成方式看,“语言、思想、生产”属于______式合成词,“晴天、网购、开水”属于______式合成词。

4、词的形态分为构形形态和______。

5、汉字形体演变主要是朝着______的方向发展。

6、甲骨文是通行于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7、代词与别的词类有所区别,不是根据______划分出来的。

8、“说不清楚”中的补语成分属于______补语。

9、“苏州话”属于______方言,“南京话”属于______方言。

10、联想电脑的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釆用了______ 的修辞手法。

二、判断题11、普通话中辅音只能充当声母。

()12、同一调类的声调其调值也相同。

()13、“雨”和“瓜”都是象形字,“甘”和“明”是会意字。

( )14、简化汉字与繁体汉字都是一一对应的,如“车”和“車”。

( )15、“他盼望我们不断进步”不是双宾语句。

()16、“浪费了一个上午”和“忙了一个上午”都是动补短语。

()17、词典一般只能收录词,不收大于词的单位。

()18、“怪可怜的”和“别怪他”,前后两个“怪”是多义词。

()19、蒙古语属于印欧语系()20、语言规范化是为了消除语言使用中多种方言并存的混乱现象,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

三、选择题21、汉语普通话中的浊声母是()。

A.j、q、xB.zh、ch、sh、rC.m、n、l、r、nɡD.m、n、l、r22、普通话能作韵尾的元音是()。

A.i、u、üB.i、uC.i、u、n、ɡD.i、u、n、nɡ23、“学校安排你们去做社会调查”是()。

A.主谓谓语句 B.连谓句 C.双宾句 D.兼语句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 5、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
• (2)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产生矛盾时, 产生科学问题。 • (3)已有理论之间产生矛盾时,产生科 学问题。
END
应注意:求解应答域错误会劳而无功 • 例如,两千多年来,许多数学家为直接 证明欧式几何中的第五公设耗尽心血, 但一无所获。直到19世纪初,俄国数学 家罗巴切夫斯基等提出反问题,即第五 公设不可证明,改变了应答域和问题的 目标,采用反证法,创立了非欧几何, 这一科学问题才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所 以,科学问题应答域的设立是否合理, 直接决定问题是否有解。
古希腊悖论: 鳄鱼与小孩
一条鳄鱼从一位母亲手里抢走了一个小孩,鳄鱼想吃掉小孩,但又想 吃得名正言顺,心安理得,于是鳄鱼对这位母亲说:“只要你回答对了我 的问题,我就不吃你的小孩。我的问题是,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小孩?” 母 亲该怎么回答呢?
19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 论,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 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 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 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 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 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 上。” 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 勒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 …借助集合论 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 …今天, 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 但 是,罗素悖论的出现打破了数学家的美梦。
②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 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披 搜集起来,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任其流散,不在科 学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
③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 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 或着手建立新理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问题既 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

《新编汉语教程》汉字和词汇教学内容研究

《新编汉语教程》汉字和词汇教学内容研究

《新编汉语教程》汉字和词汇教学内容研究摘要:本文以《新编汉语教程》中汉字和词汇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的内容编排、词汇输入以及练习题目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该教材在汉字和词汇教学中的特点,指出了其合理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编汉语教程;汉字教学;词汇教学《新编汉语教程》是2008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黄政澄。

这是一套专为海外学生编写的供基础阶段教学使用的汉语教材。

《教程》分上下两册,分别有单独的练习册与之相对应,其包括3000个常用词,300多个语法点,1500个常用汉字。

《教程》上册共30课,前10课为语音和汉字入门部分,其中汉字教学共安排了 10 课内容,每 5 课有一次复习。

共出现独体字 50 多个。

后面20课全部采用对话体。

从第一册第11课至第二册第20课,由固定人物贯穿始终,以“个人—家庭—学校—朋友—社会”五个话题为明线进行八次循环,把“结构—功能—文化”结合起来,突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该教材的编制类型,按教材的体例划分,可以归纳为三个特点。

1.综合型。

即主要用一套课本培养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在一本书中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要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

其优点是语言要素、言语技能在该教材中能密切配合、协调安排,利于综合性训练。

缺点是四项技能集中于一门课、一位教师,对教师的经验和水平的要求较高,弄不好会顾此失彼,专项技能也可能得不到专门的训练。

2.单课制。

单课制的编排方式是一课一个单元,几课以后有一个综合复习。

该教材是每五课有一个综合复习。

初学阶段采用单课制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这一阶段学习者需要尽快掌握一些基本结构,多接触一些不同话题的基本词语,此外单课制话题变换较快,而且脉络清楚,要求明确,适于初级阶段学习。

3.直线式。

即将语法点或句型结构按难易排列,该教材从第十一课开始,每一课都会教几个语法点,直到最后一课。

汉字研究报告的前言和结论

汉字研究报告的前言和结论

汉字研究报告的前言和结论
前言: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具有独特的构造特点和象形意义,故而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报告旨在系统地总结汉字的特点和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汉字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结论: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汉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系统,具有丰富的象形意义和内涵。

2.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构造方式和规则,包括声旁、形旁等。

3. 汉字的书写和发展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成就。

4. 现代技术和网络时代的兴起对汉字的使用和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5. 汉字研究的推进需要跨学科合作和国际交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研究和保护。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化对汉字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推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加强对汉字的保护和宣传,不断丰富汉字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分析

中国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分析

中国高中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分析作者:朱舜来源:《新课程·教师》2010年第08期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重新恢复它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和职能开始,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成为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成为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

目前,语文课程的研究,在国内仍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这方面的理论累积十分稀少,而且大多比较零碎,研究也不够深入。

因此,对语文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逻辑起点分析一、语文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作用人的心理结构可以划分为智力结构、伦理道德结构、审美心理结构三个方面,也就是传统哲学所谓的知、情、意三个领域。

任何人只有在这三个领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才称得上一个素质全面的人。

在教育领域,与此对应的就有智、美、德三育。

所谓美育,对应于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由于审美是一种感受,审美活动是人心理领域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情感本质的自我实现。

因此,美育的根本性质是情感性,美育主要是情感教育。

王国维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蔡元培也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与智育相辅而成,以图德育之竟成者也。

”可以说,德育和智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而美育——情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人之为人的内在需要,并且使人之为人的外在规范成为自觉的、必然的向往和追求。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美育的作用不可替代。

在中国教育阶段,除了音乐和美术,进行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语文教育,即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本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与词的义项分析——论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邹晓辉、邹顺鹏中美合作项目:塞尔研究双语信息处理课题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100083 qhkjy@摘要本文回顾了汉语研究的几次“本位”转换,认为这就是前辈在探寻汉语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如果必须在字与词之间做出选择,那么,赵元任“字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心主题”的论断,以及徐通锵“‘词’不能代表‘字’而成为汉语的一种基本结构单位”的论断,都选择了字。

而之前,其他人分别选择了词(马建忠1898)、句(黎锦熙1924)、词组(朱德熙1982)。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赵、徐两位语言学教授都不懂字和词的常识性义项吗?显然不是。

他们是根据学术直觉作出上述断言的。

有没有可支持他们这种学术直觉背后的学术性义项呢?这是笔者提出的问题和思考。

本文从宏观的类与微观的例两个层面多个角度,分析了字与词的学术性义项,发现常识性义项往往是造成非学术性争议的起因。

本研究采用史论结合形式和学术分类方法,通过对“语”与“字”两个亚系统的二八分类,凸显了音节、字、言“迭交”的特点,得出了“汉语就是组字成语的典例系统”的论断。

陆俭明、冯志伟都说如果字本位换成语素本位,也就不会有人再反对字本位了。

因此,为避免字本位提法所引起的非学术之争,与其说字不如说言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从而便于我们集中精力论述字素(周上之)、字词(潘文国)、字语(邹晓辉)几组术语及其关系(这是字本位内部尝试统一认识的努力之一)。

关键词:普通语言学、形式信息学、汉语形式化、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字本位、言本位一、引言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字本位与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简称《基础》)中涉及汉语独特性的几组关系,即:字与素、字与辞、字与语、言与文,明确指出汉语组字成语的特点,同时,通过分析字与词的范畴迭交,明确指出汉语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因外语的影响事实上已是中西两类语言范畴基本框架并行格局,古、现代汉语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存在就是例证。

有无可能在普通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两个层面来统一汉语理论基础架构呢?本文由“字”和“语”二八亚类之中遴选出“言”这一基本范畴及术语,希望用它指代汉语基本结构单位,以此明确语言和文字的界限,可避免“字本位”以字称谓汉语基本结构单位遭遇“语言与文字的界限不分”的根本误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让字本位正反双方的语言学者集中精力探讨汉语自身的几组关系,即:字与素、字与辞、字与语。

因为,言与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提“言本位”不应该再会有“语言与文字的界限不分”的误解。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可让“字本位”正、反双方的语言学者集中精力探讨现代汉语因外语的词范畴导入必然与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一脉相承的“字”或“言”范畴之间发生中西两类语言范畴体系“迭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字素冲突”、“字词冲突”以及“汉外双语在语汇、语义、语法乃至语用习惯等诸方面的冲突”。

可以说汉语研究一百多年在“词本位”(马建忠)、“句本位”(黎锦熙)和“短语本位”(朱德熙)之后重返“小学”传统的“字本位”(徐通锵)的探讨,理应更为深刻而积极。

汉语学界无须因为“字->词->句->词组->字”看似回归的表面现象就简单地误解“字本位”立言的深意。

百多年汉语学界刻苦艰辛地探索,绝不会只是又简单地回到了“字”。

本文论述框架:(一)字词关系凸显,(二)类的宏观分析,(三)例的微观分析。

二、正文本文从一个特定角度概要介绍《基础》有关汉语独特性的探讨。

(一)字词关系凸显由于“中文信息处理需要的,并不是现在汉语学界已有知识的照搬:有的方面需要根据计算机的‘能力’去总结汉语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研究者抛开传统语言学的固有习惯和方法;有的方面则需要填补上已有知识的不足。

” [1] 因此,本节采用以下框架开题:“以词称字”——“词本位”(马建忠1898)“用句辖词”——“句本位”(黎锦熙1924)“词组代句”——“短语本位”(朱德熙1982,1985)“字词有别”——“字本位”(徐通锵1992,1997,2005)图1是汉语研究探寻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点更迭次序“字->词->句->词组->字”示意图。

图1由图1可见,四个箭头指示出的3+1个“本位”学说的更迭次序。

说3+1是因为一方面“字本位”还在探讨之中,暂无定论;另一方面,前三个与后一个“本位”的含义不尽相同。

图中《马氏文通》[2]字、词、句,都涵盖了,就是没词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论述的古文例句是依据“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3]而生成的。

还有一个问题,《文通》写的是字,为什么汉语学界要说它是词本位的肇始呢?因为它借鉴的是拉丁语以及法语的词本位,即以词法为重点、以词类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

黎锦熙借鉴英语句本位认为《文通》“仅就九品词类,分别汇集一些法式和例证,弄成九个各不相关的单位,是文法书最不自然的组织,是研究文法最不自然的进程。

” [4] 龚千炎曾评价“从总体看,‘句本位’显然要比词本位进步,因为它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而是从整体中看个体、从动态中看语言结构”。

朱德熙借鉴美国结构主义短语本位认为句本位“这种语法体系里,由于词组、句子成分,中心词等基本概念之间,互相不协调,产生了许多矛盾。

…缺乏严谨性,同时也缺乏简明性,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好的语法体系。

”并在《语法讲义》里采用了词组本位。

[5] 朱德熙认为“由于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我们有可能在词组的基础上来描写句法,建立一种以词组为基点的语法体系”。

[6]人们发现,词组本位具有词本位和句本位无法比拟的优点:由于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所以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内部一致,没有矛盾;同时词组的结构讲清楚了,句子的构造也相应的讲清楚了,用不着分两套讲,显得严谨、简明而又自然。

但是,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词组本位存在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因为词组由词组成,而“词”是印欧系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

传统的汉语研究只有“字”而没有“词”。

而词是《文通》从印欧语中移植进来的,在汉语中没有根基。

赵元任(1975年,国内1992年233-234)认为印欧系语言的word(词)这一级单位“在汉语里没有确切的对应物”。

[7] 于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

试想:如果没有词,又哪来词组呢?从词本位到句本位进而到词组本位,都是“外来的理论”在汉语中没有根基。

当初《文通》字词不分的问题出来了。

这的确值得学界反思!字本位(徐通锵)观点的探讨,可视为字词关系在理论上的凸显。

笔者自2000年由徐通锵教授领进其以汉语为例而论述普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领域,并对“字本位”从借鉴回到传统的顿悟以及它遭遇的几点质疑(字以及核心字等基本概念定义的困难,言文、字词以及字素几对矛盾造成的理论冲突)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从汉语形式化的角度,提出了音节总量控制模型(GSCM)和文本总量控制模型(GTCM)以及“层面型结构”与“线串型结构”及其“迭交”的观点[8]。

徐老师(作为青岛会议主要审稿人之一)看后认为笔者“从层面型结构与线串型结构的迭交着眼去定义字,这一思路很好”(徐通锵2005)。

笔者认为,立足于“音字”作为“线串型结构”的“节点”(含“起点”)是“字本位”避免“语言与文字的界限划分不清”误解的一个具有建设性、启发性的观点。

特介绍如下:图2是层面型结构与线串型结构“迭交”原理应用于计算机字库设计的例证示意图。

图2由图2可见“音字”切分为“节点”与“形字”拆分为“部件”。

“层面型结构”顶层可透视的音形“迭交”情形。

在图 2 中“义”这个“字”正位于“线串型结构”的“音字”(语言可分出库)与“层面型结构”的“形字”(文字可简化入库)的“交汇处”。

[9] 2002年黄昌宁教授邀请笔者到微软亚洲研究院为其介绍字本位与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成果(邀请笔者的还有中科院的黄河燕、北大的俞士汶、清华的陈群秀、中软的关维忠等)。

2007年黄昌宁表达了对字词关系的新认识:“把分词过程视为字的标注问题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能够平衡地看待词表词和未登录词的识别问题。

在这种分词技术中,文本中的词表词和未登录词都是用统一的字标注过程来实现的。

在学习架构上,既可以不必专门强调词表词信息,也不用专门设计特定的未登录词识别模块。

这使得分词系统的设计大大简化。

在字标注过程中,所有的字根据预定义的特征进行词位特性的学习,获得一个概率模型。

然后,在待分字串上,根据字与字之间的结合紧密程度,得到一个词位的标注结果。

最后,根据词位定义直接获得最终的分词结果。

总而言之,在这样一个分词过程中,分词成为字重组的简单过程。

然而这一简单处理带来的分词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

”[10](二)类的宏观分析图3是《基础》第一部分目录关系解说(涉及字词两组可形式化的基础“类”)示意图。

图3由图3可见,笔者强调语言的两“类”形式区分,旨在便于计算机针对这些特定的“类”建构实用的标注序列,即:对象语言“例”义项分析可标注重用的解释语言数据库。

从形式语言的角度看,汉语的符号对象只有一个类,这就是字;字内外的其它类(可由两个系列的各种亚类组成)都是解释字例义项的具体组合形式。

同理英语的符号对象也只有一个类,这就是word(词)。

现代汉语的词不过是古代汉语的字与外语word(词)混合的一个类。

这些是对于人脑的基本形式分类;对电脑而言在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ASCII)的字符库里三者都必须化为同一个类,即字母组合形式。

图4是汉外两种等价的语法称谓体系(分别基于字和词而建构的两个理论框架)示意图。

图4由图4可见,汉语组字(基本结构单位)成语(言、辞、链、块、读、句)的过程具有“辞块等价、辞句同构”的特点。

如果以一种双语对等的视角来看,那么,语汇一级,汉语的字内外组合变换与英语的词内外组合变换,除了符号(大小字符集)组合形态的差异之外,就是各自标音取意的方式之不同,其中,最突出的区别就是汉语音字的单音节特性和英语单词的混音节特性所造成的彼此自身与后续结构单位(如汉语的辞链块和英语的三类对应的词组)之间如何相互区别的方式方法的不同,正是该区别决定了汉英两种语言形态之间的巨大差异,即:汉语丰富的字内语素及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偏旁部首的显性特征被固着于形字,音字分合而组成辞、链、块的简单过程,一方面,因“形字”与其“迭交”所含的内部语素(偏旁部首)已固着而几乎已隐性化了,另一方面,由于引入词的范式而带来的不能独立使用的字间语素与可以独立使用的言、辞、链、块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相互嵌套关系,致使音字的属性变得复杂;与之相反,英语(形态变化丰富的其他西方语言,如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等更不必说)则由于其词形的变化可因其在句中的具体地位不同而改变其相应的具体形态,从而使其内部语素(词内语素)及其形态特征几乎都显性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