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 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中国戏曲艺术
班级:05211201 学号:1120121335 姓名:袁星
十周,十节课,十部戏曲,带给我很多东西。
我最想说的首先就是《西厢记》。
我对《西厢记》的好奇可以追溯到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读到‚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对宝钗所说的‚会移了性情‛、让黛觉得‚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让宝玉情思涌动不禁诉请的禁书顿时兴趣大起。但是当时碍于对文言和戏曲的理解,实在读不懂,也就自此放下没再深究,直到在选修课上才看到了经典戏曲《西厢记》。
《西厢记》开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而且是那种闭目闻声醉的美——从大雄宝殿前音乐响起到张生走在普救寺小路上唱出第一句‚普救寺名不虚,宝相庄严‛,乐曲美、场景美,张生的步调走的美、唱腔也美。尤其是莺莺出场的时候,虽然装着放在现代可谓‚一身素装‛,演员长的也不并不是书中所写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容颜,但是那腰肢、那动作、那神情、那婉转的唱词就是营造了一种很美的意境。
我还特意去土豆上看了1965年香港的白话电影《西厢记》。相对比于1961年的戏曲,白话电影的画面和演员的服装都更加精致了,动作神情也依旧留存着戏曲的模样,但是白话台词一出口,还是远远不及戏曲之中营造的那种意境。可见,就算是元杂剧泰斗王实甫的倾心之作,如果缺少了正确的媒介,表达出来也会变了味道。很多诗词唯美的意境并不是有了现代各种特效和演员阵容等硬件设备就能表达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戏曲这种最悠久、最朴实的表演方式不被湮没的最重要的原因,它真的是留存中国千百年艺术文化的一种载体。
在此我忍不住要插播几行字吐槽一下现代各种翻版的经典名著,尤其是2010版《红楼梦》,除了演员阵容强大、场景宏大,真的有点把红楼梦的意境赶尽杀绝了,跟87版的红楼梦大相径庭。现代的表演艺术太需要反思了,太应该回归那个经典时代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演技。
回归正题,古往今来,对《西厢记》的评价论说者数之不尽,见到最多的、最一致就是对它语言的赞叹——‚《西厢记》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是文学苑地的‘花间美人’。她的美,美在词,美在景,美在意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细细品味,韵味无穷‛。可能很多人觉得类似《北京遇上西雅图》、《全城热恋》、《将爱情进行到底》这类言情电影真的挺小清新挺唯美的,但是经典终究没法被
推翻,就算是用已经有点out的形式演出,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话题的诠释终究没有能超越《西厢记》的。
我作为一个理科生并不懂太多的专业术语,但是《西厢记》中文辞的细腻和华艳优美确确实实通过戏曲的形式很好的传达给了观众,不愧享有北曲之冠。我更觉得戏曲《西厢记》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必须要自己去听才能感受到。
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当然也不例外。相比于类似《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这类刚硬的革命故事,我更喜欢类似《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这样柔美的风花雪月。如果要再细说这十部戏曲,我想再说说《白蛇传》。
许仙和白娘子的神话爱情故事我再熟悉不过了。对这段爱情故事的追随开始于1992年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再到2005年刘涛版《白蛇传》,最后到2011年李连杰的电影《白蛇传说》,这学期又回到了1980年的戏曲《白蛇传》。
印象最深的就是后半部分的‚水漫金山‛。白素贞一瞪眼一挑指,‚水漫金山‛那一嗔,咚锵咚锵的音乐就响了起来。不得不说特效放在现代来说实在不算好,但还是那句话,演员的神情、动作、表演方式完全可以弥补这些视觉效果上的不足。小青的水袖挥动,漫天大水就来了,天兵天将和虾兵蟹将的打斗也都非常生动丰富。
1980年戏曲中的特效和2011年电影《白蛇传说》中的特效是根本无法媲美的,但是但凡看过《白蛇传说》的观众,大多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特效很华丽,故事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故事本来的经典内容几乎无影无踪,再加上导演创新的内容,看到最后我已经觉得天雷滚滚、汗颜不止。可惜这么高端的技术,却超越不了30年前的经典。
看过众多白蛇传,赵雅芝版的是半白话、半戏曲,电视剧中穿插了了很多唱词,相比京剧我觉得它更有一种神话爱情故事的美感,很多人也称其为传奇中的传奇。我觉得,戏曲《白蛇传》和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塑造出来的白素贞是不同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多了一份刚烈,在‚水漫金山‛之后,铿锵唱词中多了一份怨恨,而赵雅芝所饰演的白素贞更有一种‚神仙姐姐‛的感觉,非常优雅。也可能是表演形式所造成的差异。
从表演形式的角度看,我觉得各有所长,《白蛇传》是经典的京剧,而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融入了更多表演元素,不再是单一的戏曲。从风格看,我
当然更喜欢后者有戏曲风格的音乐剧。
另外几部戏曲,比如《徽州女人》、《徐九经升官记》,本就不大喜欢这类反应社会现实的题材,总觉得太过沉重,而《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坐楼杀惜》、《三岔口》等几部戏曲唱腔刚硬,情节也属刚烈一类,个人总是不大感兴趣。《花为媒》是一部喜剧,改编自《聊斋志异》,但由于之前没有什么了解,印象也不是很深刻了。
十节课的时间过的很快,每周关灯放戏曲的时候总是很开心,但是很惭愧的是很多戏曲知识并没有记得太牢。至今川剧、越剧、昆曲等等依旧混淆不清。
因为本身对戏曲了解并不深,以为戏曲都大致像后宫电视剧中娘娘们看的戏班子京剧一样,再加上个人并不喜欢那种京剧,选课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自己会选中,只是碰个运气。那时候还特意攻读了《北理选课秘籍》,听说是大受好评的北理第一美女老师讲课,不点名不考试,所以才兴致勃勃的报了名。
但其实听了课,才觉得戏曲赏析带给我很多东西,比如一种文化的归属感。我从小学美术,所以对同属于艺术的音乐、文学、表演(比如话剧、电影赏析)等都非常感兴趣。戏曲不同于国际化的话剧和现代的科幻电影、肥皂剧,它是特属于中国文化的。在周围很多同学的影响下我也追过美剧、韩剧,接受了很多国际化的艺术。对于近些年的电影、电视剧和影视作品,有太多失望,比如上文提到过的各类经典的翻拍,越发觉得没有好的电视剧、好的电影。新版《红楼梦》、10版《白蛇传》,都是兴致勃勃开始,不耐烦地草草结束。在选修课上重现了很多经典,看过以后觉得很充实、很兴奋、很舒服。
本身我对于选修课也并非特别重视,但是第一节课上老师亲身表演戏曲中缝针的情景是真的吸引了我,很夸张,但却非常投入非常生动,于是我也想了解在戏曲中到底有多少不可思议的惊喜。
在课上不见得会记住多少专业术语和知识,我想短短十节课只是一个开头、一个引子,往后我对于经典、对于文化的欣赏和学习之路还很长。
非常感谢老师带给我的这十节课,将经典重现给我,改变了我对戏曲的一些偏见和看法,也让我欣赏到很多以前从未听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