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5同步教师用书:第1单元 3 边 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沈从文描画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言语特征。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兽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情形融合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委婉的心思描写。
三、课时布置2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进程1、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末尾文学创作,抗战迸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迷信院历史研讨所任务,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服饰的研讨,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终身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以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无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兽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稳固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修建,这庙供奉的是〝兽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作风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意味于一体,言语作风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中央颜色,凸现出乡村兽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溢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索,如他那真实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经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方式,赞誉兽性美;后者经过都市生活的蜕化蜕化,提醒都市自然兽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统一互参的总体魄局中取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下流社会〝兽性的歪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取得显现,正是他这种共同的价值尺度和外延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中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教学课件语文(人教)必修五:第一单元 第3课《边城》(共16张PPT)

边
濮 阳
城
市
综
合
高
中
沈
从
文
章 永 建
歌曲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欣赏
等等等等
演唱:黄磊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zxxk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六、作业设计
“边zxxk 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 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 么还是以悲剧结束呢?”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二、围绕人物,感受人情美
亲情美(翠翠与爷爷)
人情美 爱情美(翠翠与二老)
友情美(爷爷与乡邻)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三章
1、爱情美—(翠翠与二老)
端午来了,纯真少女的爱情被鼓声唤醒,美好往事浮上心头。
第四章 两年前端午,别具情趣的误会变初会,翠翠已心属二老
第五章 上一年端午,时时想起二老,时时护着二老,一往情深
围绕以上问题,课外阅读《边 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亲情美—翠翠与爷爷
翠翠祖孙俩相依为命,爷爷疼爱翠翠 ,翠翠体贴爷爷;爷爷处处护着翠翠 ,翠翠时时牵挂爷爷,大家都争着把 快乐的机会留给对方。 这充满着自我牺牲精神的深厚亲情怎 能不让人感动?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教学课件:第1单元 第3课时 边城1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答:
[自我核对]选文部分是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述的。在本文 中,作者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茶峒一带的民俗风情之一——端午节 赛龙舟。赛龙舟是当地最隆重的文娱活动,这一天人们改善伙食, 穿着新衣,倾城出动,观看划船。接着,作者将作品的时间推到了 两年前的端午节。就在这一天,翠翠遇见了她的心上人傩送。然 后,作者带领读者回忆一年前端午节的情形:那一天,翠翠又去看 划船,内心希望再次看见傩送,可是却遇见了天保;祖父倾向于天 保,可没想到旁敲侧击的试探却引来了翠翠的不快,而翠翠的满 腹心事又能向谁言说?最后,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祖孙 二人回忆着往事,心中不免都有几分惆怅。由此可以看出,文中几 个主要人物关系的展开都是以端午节为线索的,端午节像一根银 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充分展现了湘西地区的人情 美、人性美。
qiú nu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揖(yī) 缉(jī) 辑(jí) 黩(dú) 渎(dú) 犊(dú) 牍(dú) 椟(dú) 燥(zào) 躁(zào) 噪(zào) 踹(chuài) 揣(chuǎi) 惴(zhuì) 湍(tuān) 瑞(ruì)
[自我核对]作揖/通缉/编辑 干燥/暴躁/聒噪 穷兵黩武/亵渎 /牛犊/文牍/买椟还珠 踹水/揣测/惴惴不安/湍急/瑞雪
多媒体投影,显示课题《边城》。
2.质朴的作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 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主干 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 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 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 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 的表现范围。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 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由 于其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师用书:第1单元 3 边 城 Word版含解析

3 边城本课话题——人性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
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行。
正好像由于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
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忙忙忙走了。
边城处处洋溢着人性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做奉献。
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过往的商旅等,尽管物质条件不同,但都质朴、纯真、和善、可爱。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中国最美的洗脚妹刘丽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妹交学费、贴补家用,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同学,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
刘丽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和善、质朴和纯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训练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需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生疏。
——切斯特菲尔德2.爱情、期望、恐惊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勃朗宁3.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的本性。
——笛福4.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气。
——蒲柏5.一部宏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实的欲望。
——沈从文[学问·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蘸.酒()泅.水()傩.送()氽.着() 蚱蜢..()() 鞶.鼓()踹.水() 碧溪岨.() 悖.时()喧阗.() 棕榈.() 角隅.()怏.怏() 睨.视() 糍粑..()()【答案】zhàn qiúnuótǔn zhàměnɡpán chuài qūbèi tián lǘyúyànɡnìcíbā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翘⎩⎨⎧翘.起()翘.首()(2)薄⎩⎨⎧轻薄.()薄.片()(3)埋⎩⎨⎧埋.怨()埋.头()(4)扛⎩⎨⎧扛.凳子()力能扛.鼎()(5)称⎩⎨⎧赞扬..()称.心()(6)据⎩⎨⎧拮据.()证据.()【答案】(1)qiào qiáo(2)bóbáo(3)mán mái(4)kánɡɡānɡ(5)chēnɡchèn (6)jūjù2.语境辨析法(7)性格执拗.( )的他,因说不好拗.( )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 )断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我从《边城》走过——《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教材分析:《边城》小说节选部分处于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
本单元提示语是: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
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
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边城》的整本书阅读时,也一定要把教材中的单元阅读要求考虑进去。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人物分析和概括能力;鉴于《边城》的篇幅较短,所以我把阅读任务放到了高二上学期的暑假来完成。
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用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促进学生沉潜到作品里面去。
教学立意: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提前准备好一个个小任务单,然后阅读完本书后,开学用三课时(阅读起始课、阅读鉴赏课、阅读交流课)来整合这些小任务,落实单元提示和专题探究对阅读本书的指导建议。
以下是《边城》阅读的课堂呈现。
教学目标:一、我的边城我的梦。
用转换视角的方式,以翠翠、傩送,天宝、爷爷、顺顺、大黄狗、杨马兵等角色的口吻,转化角度讲述《边城》故事。
二、我的边城我的诗。
用题签扉页的方式,来写一句话或一首三行诗,进一步了解主题。
三、我的边城我的爱。
用私享感悟的方式来展示对《边城》的个性解读。
教学过程:活动一:我的边城我的梦沈从文曾在《一种态度》中说:“中国伟大,是建筑在儒、墨、道诸家思想熏陶启迪上。
中国人有儒家的严肃,墨家的朴实,道家的潇洒,表现人生态度上或‘有所为’,或‘满不在乎’,所以民族永远不会灭亡”。
在老船夫和顺顺身上所体现的热忱质朴、仗义疏财、大公无私的精神,大老、二老身上所体现的刚健有为、热情正直的品格,翠翠身上所体现的自然、健康、优美的生命形式,都是与中国原始的儒、道、墨哲学精神中所强调的本真意义上的人性观一脉相承;而在人事纠葛中边城人所奉行的万事“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处理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阴抱阳,冲淡以和”的哲理思想的产物之一。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语文 第1单元 3 边 城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

3 边 城[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饱蘸.(zhàn) 泅.(qiú)水 傩.(nuó)送 蚱.蜢(zhà) 氽.(tǔn)着 鞶.(pán)鼓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镇筸.(gān) 俨.(yǎn)然 歇憩.(qì) 糍粑..(cí bā)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吓⎩⎪⎨⎪⎧恐吓.(hè)吓.唬(xià) ⎩⎪⎨⎪⎧埋.怨(m án) 埋.没(mái) 散⎩⎪⎨⎪⎧散.会(sàn) 散.漫(sǎn) ⎩⎪⎨⎪⎧强横.(hèng)横.竖(h éng ) 2.语境辨析法(1)性格执拗.(niù)的他,因说不好拗.(ào)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ǎo)断了。
(2)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茶dòng(峒)dòng(恫)吓dòng(胴)体⎩⎪⎨⎪⎧河pàn(畔)羁bàn(绊)搅bàn(拌) ⎩⎪⎨⎪⎧接rǎng(壤)rǎng(攘)除ráng(穰)草⎩⎪⎨⎪⎧l ǎn (缆)索浏lǎn(览)lǎn(揽)活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锣鼓喧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淡无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闭口不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各种打击乐器齐奏,声音轰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讲:边城(教师版)

边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了解本文所记述的湘西水手等下层民众在特殊社会状态下独特生活情状的具体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 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表现方法。
3. 体会作者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引发的对人生的思索。
4. 把握作者所塑造的翠翠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作家及背景沈从文(1902—1988),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县人。
1902年, 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 因家境衰落, 14岁进入军队, 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
他跟随湘西地方军, 走遍沅水流域, 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 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
这些对他日后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 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 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并受废名影响, 取其抒情笔调, 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文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 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 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先生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 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 还有一种引人‘向美’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 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 才有了脍炙人口的《边城》。
小说中推崇湘西的人生方式, 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这对现代社会中自私、虚伪、卑鄙之人生有着很深的借鉴意义。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3 边 城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5

3 边 城[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饱蘸.(zhàn) 泅.(qiú)水 傩.(nuó)送 蚱.蜢(zhà) 氽.(tǔn)着 鞶.(pán)鼓 踹.(chuài)水 碧溪岨.(jū) 镇筸.(gān) 俨.(yǎn)然 歇憩.(qì) 糍粑..(cí bā)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吓⎩⎪⎨⎪⎧恐吓.(hè)吓.唬(xià) ⎩⎪⎨⎪⎧埋.怨(mán) 埋.没(mái) 散⎩⎪⎨⎪⎧散.会(sàn) 散.漫(sǎn) ⎩⎪⎨⎪⎧强横.(hèng)横.竖(h éng ) 2.语境辨析法(1)性格执拗.(niù)的他,因说不好拗.(ào)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ǎo)断了。
(2)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茶dòng(峒)dòng(恫)吓dòng(胴)体⎩⎪⎨⎪⎧河pàn(畔)羁bàn(绊)搅bàn(拌) ⎩⎪⎨⎪⎧接rǎng(壤)rǎng(攘)除ráng(穰)草⎩⎪⎨⎪⎧l ǎn (缆)索浏lǎn(览)lǎn(揽)活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锣鼓喧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淡无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闭口不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各种打击乐器齐奏,声音轰鸣。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师用书 第1单元 3 边 城

3 边 城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饱蘸.(zhàn) 泅.水(qiú) 傩.送(nuó) 蚱.蜢(zhà) 氽.着(tǔn) 鞶.鼓(pán) 踹.水(chuài) 碧溪岨.(jū) 镇筸.(gān) 俨.然(yǎn) 歇憩.(qì) 糍粑..(cí bā)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吓⎩⎨⎧恐吓.(hè)吓.唬(xià) 埋⎩⎨⎧埋.怨(mán ) 埋.没(mái ) 散⎩⎨⎧散.会(sàn ) 散.漫(sǎn ) 横⎩⎨⎧强横.(hèng )横.竖(héng ) 2.语境辨析法(1)性格执拗.(niù)的他,因说不好拗.(ào)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ǎo)断了。
(2)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二、写对字形⎩⎨⎧茶dòng (峒)dòng (恫)吓dòng (胴)体⎩⎨⎧河pàn (畔)羁bàn (绊)搅bàn (拌) ⎩⎨⎧接rǎng (壤)rǎng (攘)除ráng (穰)草⎩⎨⎧lǎn (缆)索浏lǎn (览)lǎn (揽)活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流泻·流淌两者都有液体流动的意思,但适用的范围不同。
“流泻”除了适用于液体外,还可用于光线等;“流淌”只适用于液体。
(2)默默·脉脉两者都指没有声音,但侧重点不同。
“默默”指不说话,不出声,一般侧重于动作;“脉脉”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一般侧重于感情。
2.明确词义(1)锣鼓喧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平淡无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闭口不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各种打击乐器齐奏,声音轰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边城》Word版

《边城》教案教学内容分析:《边城》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小说部分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教导学明确阅读小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以本文重点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挖掘小说在时代变迁中的同步存在。
学情分析:《边城》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们的明确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由赞美自然风土人情上升到对现实的批判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小说的长篇幅在解读问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难。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1: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
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
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
设计2: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解题1.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小镇,是沈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苗族。
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十四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
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3边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3边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一单元《3 * 边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
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边城原始淳朴和乐的风土人情,体会风俗美。
2、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形象。
从而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2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形象。
从而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通过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并由此触及小说主旨得思考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边城
活动2【讲授】边城
一、检查预习
学生概述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后明确:
第三个端午节:边城赛龙舟第一个端午节:美丽的邂逅
第二个端午节:意外的相识第三个端午节:甜美的心事
二、进入课文分析,着重分析翠翠的形象
1、你最想用哪个字,那个词或那句话概括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
(一篇文章,看完一遍后,残留在你大脑里的零星片段,其实也就是这篇文章里最动人的地方。
)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借此过渡: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
中的真实的人物。
小说里只有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和平凡的梦。
我们会发现边城的人,边城的事,边城的情都在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缓缓展开,可见端午节对边城人们来说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也是人物活动重要场景,那来看看
2、这三个端午节有哪些不同?。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课件第一单元3边城(11)

课文小结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全篇以翠翠爱情 为线索,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 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醇厚善良,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 真的牧歌情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迷人的湘西边城,感人的湘西山民,永远是我们的牵念!
小结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 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 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 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 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 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 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 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 诗意的。
讨论
1. 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
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研读课文
自读品味
1.自读课文,用心品味小说中自然、纯朴的自然风物和边城人事。 谈谈你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
青山绿水风景美
边城美 古朴和乐风俗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环境描写
自然清丽
优美如画
清澈见底的河流 凭水依山的小城 攀引缆索的渡船 关乎风水的白塔 翠色逼人的篁竹
小说是怎样体现纯朴的人性之美?
祖父
亲情
翠翠
天保
手足情
傩送
意象分析
1.翠翠的意象象征着什么呢? 爱与美 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 翠翠凝聚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逝和 眷恋
2.“渡船,爷爷,端午节”这些意象象征着什 么呢?
少数民族古老的历史 风俗淳朴、重义轻利、正直素朴的人情美 隐喻少数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
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 乎不复存在。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 “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 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 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 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 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 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 利的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边 城
本课话题 ——人性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
一个不能接
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
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
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
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
边城处处洋溢着人性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做奉献。
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过往的商旅等,尽管物质条件不同,但都质朴、纯真、善良、可爱。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中国最美的洗脚妹刘丽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妹交学费、贴补家用,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还
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
刘丽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良、质
朴和纯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
——切斯特菲尔德2.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
——勃朗宁3.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笛福4.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
——蒲柏
5.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沈从文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蘸酒( ) 泅水( ) 傩送( )
氽着( ) 蚱蜢( )( ) 鞶鼓( )
踹水( ) 碧溪岨( )
悖时( )喧阗( ) 棕榈( )
角隅( )怏怏( ) 睨视( ) 糍粑( )( )
【答案】 zhàn qiú nuó tǔn zhà měnɡ pán chuài qū bèi tián
lǘ yú yànɡ nì cí bā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翘(2)薄{
翘起( )
翘首( )){轻薄( )薄片( ))(3)埋
(4)扛{
埋怨( )埋头( )){扛凳子( )力能扛鼎( ))(5)称 (6)据{称赞( )
称心( )){拮据( )证据( )
)【答案】 (1)qiào qiáo (2)bó báo (3)mán mái (4)kánɡ ɡānɡ (5)
chēnɡ chèn (6)jū jù
2.语境辨析法
(7)性格执拗( )的他,因说不好拗( )口令,气得把竹竿子都拗( )
断了。
(8)你这着( )真绝,让他干着( )急,又无法着( )手应付,心里老
是悬着( )。
【答案】 (7)niù ào ǎo (8)zhāo zháo zhuó zhe
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
沈从文的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
[整体·感知]
①环境美 ②天真活泼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竞赛等情节有
[写法·借鉴]
我把那“伤痕累累”的试卷塞进了书包,像放进了一块千斤重的大石头,压得
我喘不过气来。
一路上,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地向前挪动着,小鸟在枝头唱
着歌,看见了我却立刻叽叽喳喳地飞走了,它们也在嘲笑我吧?我苦笑。
到家
门口了,我在屋外不停地徘徊着,心里忐忑不安,脑海中时时浮现出那张不及
格的试卷,又慢慢幻化成爸爸愤怒的脸和高高举起的大手,我的脸仿佛火辣辣
的疼。
唉!这一切怪谁呢?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呼唤自然美、人性美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古朴而淳厚的风情画,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理想。
小说中的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他们都有着质朴、纯真、善良
的品性,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文中所抒写的男女之间的纯真的爱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友爱,都表现了一种真实、纯朴的人性美。
作者
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热情地讴歌了他们
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应用角度】 “美”“善”“爱”“人性”“和谐”等。
2.精彩应用
看倦了霓虹闪烁的纷扰,听够了市井红尘的喧嚣。
静静的夜,心却飞翔于
青山绿水间。
我向往高山流水,云淡风轻,月照花拂,自然轻灵。
捧起沈从文的《边城》,山依旧青,水依旧绿,人依旧那么美。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
看山望月赏水是消遣,千里之外,唯有这才是一种淡雅闲适。
我惊诧于边城将
陶渊明的理想演绎得如此浪漫而又美丽。
许久,才发现在浮沉奔波的人生旅途中,半日的清闲又是何等的美丽。
难怪诗人李涉感叹:“终日昏昏醉梦间,忽
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
花香送微影,风清涤埃尘。
临风听蝉,抒不尽闲适对空林。
天之涯,海之角,流水是天上的浪花,流云是地上的江河。
云海之幻,姿态百变,不变的是
情怀,我依然是行云流水一片天。
(《青山绿水一片天》)
[佳作·领悟]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喜欢上沈从文笔下山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
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的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
他的爱人在他死去多年后,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
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
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
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
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化大革命”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1.悟开头
四个“喜欢”构成一组排比,一气呵成,简洁优美,快速入题。
2.悟结构
文章入题后分两层展开,先用4段谈“水的灵动”,再用4段谈“山的沉稳”,最后总结点题。
可谓中心明确,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悟比喻
文章多处使用了比喻句,如“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
盎然的大山”等比喻的运用,使所要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
4.悟整句
文章大量使用整句,如“书写,书写山的传奇;吟唱,吟唱水的多情”等,句式整齐一致,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增添了文章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