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与面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塑与面塑
一、泥塑
1.泥塑的历史
泥塑俗称“彩塑”。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2.地区与分布
1)天津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
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泥人张彩塑在艺术上继承了我国古代泥塑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使其从佛殿神堂步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时它伴随着对民间艺术的雅化和对古典文学艺术的俗化过程,发展了民间艺术,使其创作兼具雅俗合一的艺术特征。
2)惠山泥人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具有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惠山前期作品,主要是儿童耍货(玩具),如车老虎、大花猫、大阿福等。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流行无锡一带,惠山塑制戏剧人物。清代后期,京戏流行,丰富了泥制戏文的内容。往后逐渐分粗、细货生产,粗货是儿童耍货,细货是手捏戏文;前者主要畅销农村,后者主要销售城市。1935年左右,上海“普益习艺所”艺人来惠山后,开始用石膏翻制泥塑品,从此惠山彩塑用泥和石膏两种原料进行生产。惠山彩塑清代最盛,著名艺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乾隆南巡,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很称意。丁阿金以捏塑昆曲戏文闻名苏州、无锡一带,传世作品如“借靴”、“寄柬”、“教歌”等。周阿生擅长塑制神仙故事,传世作品有“蟠桃大会”等(参阅《无锡惠山彩塑》)。当地流传有两句话:“要戏文,找阿金;要神仙,找阿生。”两人在捏塑人物上都有卓越成就,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惠山彩塑的特点:造型简朴、完整、单纯。创作上不追求细部的真实,着重突出主题部分。上彩具有浓厚的图案效果,“三分塑,七分彩”,可见画彩在惠山泥人中的重要作用。著名的“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作品,
惠山彩塑配色“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爽朗愉快。“红搭绿,一块玉”,指红色与绿色相间使用,色彩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堆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色彩效果。“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
惠山彩塑上彩技法一般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是说上头部的彩色,只能涂四次,身上的颜色上三次已够。色多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发裂。但上少了,也会显得玉气不厚。“落笔如飞,厚薄匀均”,指上彩时要画得快。笔发呆,上彩就死板。后句指上色用的颜料厚度都应该相同。“先开相,后制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是头部装銮的步骤。“六线要直,曲线要活”,是用笔的要领。
惠山彩塑纹样运用“满而不塞,繁中有简”。这是使用纹样时的规律。“长脚寿”、“团寿”、“梅竹”适用于老年人的服饰。“百吉”、“蝙蝠”、“团球花”适用于小孩服饰。“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适用于一般神仙中人物。“草花”、“芙蓉花”、“点点花”、“荷菊”等则是一般富贵人、美女服饰。上常用的纹样。
3)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已经自己设计,用泥巴做成一种叫做“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
随着艺人对泥塑的不断创新及改进,各类泥塑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猪八戒背媳妇”等传奇故事;同时也有“观音菩萨”“弥勒佛”“八仙过海”等神话传说;另外还有很多“叫狗叫鸡”等带音效的玩具,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
自此以后,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真正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和着色上都有所创新,并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在我们潍坊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