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作品

合集下载

施蛰存先生有什么作品

施蛰存先生有什么作品

施蛰存先生有什么作品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
编译作品《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后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
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

商业文化与都市中的现代人——论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

商业文化与都市中的现代人——论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
+" 年代 的 上 海 为 新 感 觉 派 小 说 的 形 成 提 供 了可滋生的 土 壤。可 以 这 样 说,新 感 觉 派 小 说 是 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的产物。作为小说流派, 它的形成与东 西 文 化 的 碰 撞,以 及 大 革 命 失 败 后 的社会文化有 关,同 时 不 能 忽 略 的 是 上 海 的 都 市 因 素 。 本 文 将 以 施 蛰 存 的 小 说《 梅 雨 之 夕 》作 为 个 案分析,说明 +" 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对 作家 创 作 的 影 响 ,以 及 小 说 中 表 现 的 现 代 人 的 现 代 感 受 。
收稿日期:!""#—"# $ "% 第一作者简介:曾娅先(&’#( $ ),女,成都大学师范学
-""/ 年第 ! 期
等。这里还有最为刺激的都市生活。 !" 年代的 上 海,是 颓 废 之 风 弥 漫 的 时 代,合
着西 方 唯 美 主 义 思 潮 的 译 介,王 尔 德、比 尔 利 兹, 伴着快节奏的 都 市 商 业 文 化,这 一 切 再 与 大 革 命 失 败 后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迷 茫 、顿 挫 的 内 心 相 呼 应 ,很 容易形成一股 颓 废 之 风。 李 欧 梵 在《漫 谈 中 国 现 代文学中 的“颓 废 ”》一 文 中 指 出:现 代 文 学 中 的 “ 颓 废 本 来 就 是 一 个 西 洋 文 学 和 艺 术 上 的 概 念 ,英 文是 #$%&#$’%$,法文 是 #$%&#$’(,后 者 在 二 三 十 年 代有 人 译 为‘颓 加 荡’,音 义 兼 收,颇 为 传 神,…… 因 为 望 文 生 义 ,它 把 颓 加 荡 加 在 一 起 ,颓 废 之 外 还 加添 了 放 荡、荡 妇,甚 至 淫 荡 的 言 外 之 意,颇 配 合 这个名词 在 西 洋 文 艺 中 的 涵 义。”[)](*)+))而 且,据 李欧梵在另一部专著《上 海 摩 登》中 考 证,!" 年 代 的上海因其印 刷 业 的 发 达,书 店 给 文 人 提 供 了 休 闲娱乐的好去 处 之 一,这 种 文 化 也 加 入 到 消 费 文 化 的 行 列 中 :“ 百 分 之 八 十 以 上 的 中 国 书 店 集 中 在 一个区域里,即福州 路(也 以‘四 马 路’闻)南 北 方 向 的 两 三 个 街 区 ,长 久 以 来 一 直 被 称 为‘ 文 化 街 ’。 在 ),!- 年 ) 月 -. 日 日 军 突 然 轰 炸 上 海 前,这 里 有新旧书肆三百余家。”[-](*)!/)其中 有 出 名 的 商 务 印书 馆、中 华 书 局,还 有 一 些 象 北 新、开 明 这 样 较 为 出 名 的 ,还 有 一 些 杂 志 紧 随 社 会 之 风 ,迎 合 市 民 消 费 口 味 ,拥 有 众 多 的 读 者 ,如《 良 友 》画 报 ,《 金 屋 月刊》、《新月》等,此 外 更 有 众 多 的 妇 女 杂 志 和 电 影画刊。

[山城施蛰存]施蛰存

[山城施蛰存]施蛰存

[山城施蛰存]施蛰存施蛰存篇一:施蛰存小说《梅雨之夕》赏析施蛰存(1905-2022年11月19日),三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其创作曾被呼之为“新感觉派”,作家也被归入与刘呐鸥、穆时英并列的“海派”。

但确实地说,他当时的作品称为“心理分析小说”更为恰当,代表作包括以都市为背景的《梅雨之夕》及以历史为背景的《将军底头》等。

他曾评价自己的小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轨道”,由此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有道理的。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代表作之一。

它记叙了一个梅雨天的薄暮时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并且伴送这位陌路相逢的少女回家过程中的一段心灵历程。

初读这篇文章,首先的感觉是这篇文章的文笔非常舒展,格调也很清新。

就像养育施蛰存的那方水土,江南文字的流畅和秀美来得那么温婉,已经到了“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地步。

江南是鸳鸯蝴蝶,就如同梅雨季节下的那牛毛小雨,密密而斜斜,绵绵而潇潇,似烟似雾,似幻似梦,我们雾里看花,却总也撩不开那层神秘的纱,害得心里痒痒。

那凄迷的烟雨长廊,那愁怅的水乡小镇,那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让我们不禁放轻了自己的脚步,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打破这梦一样的美丽,这样的美丽有着如此多人工的痕迹,但却与江南的山水这般浑然一体,这里的美丽有着那么多脆弱的理由,但却在人们的呵护下一日比一日更加诱人。

那位满腹浪漫情怀无处释放的男主人公恐怕也是如此吧。

滑出“壳”,送素不相识的少女回家,浮想联翩,待到雨停,一切都像是梦一样恍惚迷离,然后回到现实,继续着既定的人生。

人生总是被既定,是偶然,还是宿命是生活所限,现实所困心总是在现实与幻想的矛盾中流离。

脚把心带到远方,心又把脚带回故园。

人这一生走来走去,其实只绕着这一颗心。

其实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度曾十分讨厌这位男子,就一个女性的角度看,他似乎不太负责任。

不过,当我读完全文之后,静静地想象,在那样一个梅雨暮色的天气,那样一个凄迷灰暗的色调,突然出现了那样一个温雅美丽的少女,那么一个精致易碎的梦境。

施蛰存作品集

施蛰存作品集

短篇小说集
《江干集》(1923年)、《上元灯》(1929年)、《李师师》(1931年)、《将军底头》(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
散文集
《灯下集》(1937年)、《待旦录》(1947年)、《枕戈录》(1992年)、《卖糖书话》(1997年)、《沙上的脚迹》(1994年)、《散文丙选》(1998年)、《云间语小录》(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
编译作品
《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丈夫与情人》(1945年)、《妇心三部曲》(1947年)、《荣誉》(1952年)、《轭下》(1952年)、《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恋爱三味》、《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1987年)、《水经注碑录》(1987年)、《词学论稿》、《历代词籍序跋萃编》、《词学名词释义》(1988年)、《北山集古录》(1989年)、《金石丛话》(1991年)、《文艺百话》(1994年)、《宋元词话》(1999年)、《北山谈艺录》(1999年)、《北山谈艺录续编》(2001年)、《唐碑百选》(2001年)、《品唐诗》(2015年)
诗集
《北山楼诗》(2000年)。

施蛰存佛教小说《黄心大师》创作始末

施蛰存佛教小说《黄心大师》创作始末
送黄心大师 如今无用绣香囊, 已入空王选佛场。
生铁脊梁三世衲, 冷灰心绪一炉香。
庭前竹长真如翠, 槛外花开般若香。
万事到头都是梦, 天倾三峡洗高唐。 满江红・赠豫章尼黄心大师尝为官妓 豆蔻丁香,待则甚、如今休也。争知道、本来面目,风光洒洒。底事到头鸾凤 侣,不如掸脱鸳鸯社。好说与、几个正迷人,休嗟讶。 纱窗外,梅花下。酒醒也,教人怕。把翠云剪却,缁衣披挂。柳翠已参弥勒 了,赵州要勘台山话。想而今、心似白芙蕖,无人画。 只要认真对照施蛰存在《黄心大师》中抄录的白玉蟾诗词,即可发现他有两处误 录:“三世衲”应为“三事衲”,“惊凤侣”实为“鸾凤侣”。 且说第一误,三世衲。白玉蟾原诗“生铁脊梁三世衲,冷灰心绪一炉香”,从诗意 看,此处的三世衲应以三事衣,即僧服解。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三事衲,(衣 服)又日三事衣。言五条七条九条之三衣也。禅林之螽。”④另据《禅林象器笺》:“三
关键词:施蛰存佛教
《黄心大师》
白玉蟾释震华
作者简介:黄艺红,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一、《黄心大师》中两处误录白玉蟾诗词?
以现有资料来看,黄心,这个神秘而传奇的佛教人物,最早被文学作品记录下来, 出自南宗道教祖师白玉蟾的诗词:《赠豫章尼黄心大师》和《送黄心大师》。一诗一词 仅寥寥数语,简括黄心法师的前尘往事及其出家后的禅心戒行,还为她生平笼罩上一层 神秘的色彩。施蛰存正是在无意间看到白玉蟾的诗词,发现黄一1、5,其人其事。白玉蟾简短 的题注:“尝为官妓”,更令他灵感发生,他不禁遐想:“黄心何以要出家?她的焚修情 形如何,尤其是她舍身铸钟的故事,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施蛰存进一步想,既然无 载籍可求,何不就借此题材,“揣测”和“演写”为小说呢?①于是,他通过艺术想 象,成功创作了《黄心大师》②这部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南宋时一个名为马瑙儿的女子,自幼性情特别,虽未脱尘俗,却也算 早有慧根,后嫁与季氏茶商,因夫家被抄,被办案知府霸占为妾。谁道三年后,知府锒 铛入狱,瑙儿与官府妻妾一同被发为官伎,堕入勾栏十年。十年间,瑙儿过着“舞迎 南北客,歌送去来人”的生涯。在酒客戏言中,她才惊悟:“我还在这里贪恋些甚么!” 终在妙住庵披剃为尼,法名黄心。黄心法师持戒谨严,后继承衣钵,升任妙住庵住持。 因管理有方,庵中香火不绝、声名日隆。她又发下大愿,募铸幽冥钟,然而前八次铸

施蛰存

施蛰存
1936年出版的《小珍集》,表现了作者由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回归。
它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一种发展,它扬弃了现代主义中自认不适宜的部分,而保留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某些长处。作品比较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具有积极的倾向。
抗战以后,赴云南、厦门等地在大学任教。1947年回沪,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执教。这期间除写些散文外,主要从事翻译,译作甚丰。解放后一直在华东师大任教,致力于古典文学、文物考古和外国文学的译介。他集作家、学者、教授于一身,“米寿”之年仍笔耕不辍。1993年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杰出贡献奖”。
作者有意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创作的心理小说,主要收在《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本集子里。其中《春阳》不仅思想上具有反封建意义,而且艺术上也相当成功。作品细致地描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中产阶级妇女隐秘的内心活动。十几年前,她为了要得到夫家一大笔产业,竟抱着未婚夫的灵牌而举行了婚礼。她虽然得到一大笔财产,却只能孤身过活。作品写了她在温暖春光中的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她渴望爱情,追求幸福的热切心情。小说采用某些近似意识流的手法来写。写得明白晓畅,绝不晦涩。而更能体现心理小说特点的是《梅雨之夕》。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只是写一位带雨具的青年男子在街头碰上个避雨的姑娘主动将她送回家时一路上的心情。一次完全没有结果的萍水相逢。作者把男主人公心理的活动写得极为细腻而富有层次,作品自始至终能紧紧抓住读者,不断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作者简介
施蛰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05年12月3日生。原名施德普,笔名有施青萍、安华等。浙江杭州人。幼时随父母去苏州,后迁居上海松江。
中学时代开始写作,并向《觉悟》、《礼拜六》等刊物投稿。曾与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组织过文学团体——兰社。1922年入杭州之江大学。1923年入上海大学。1926年秋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杂志。在此发表了成名作《春灯》(后改名《上元灯》)

现代文阅读答案 山城 施蛰存 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

现代文阅读答案 山城 施蛰存 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

现代文阅读答案山城施蛰存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山城施蛰存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她就有点不配这个称了。

昆明的确是一个建筑在山国中的城市,但是我们如果要想像一个山城,那么像目下的昆明样地不缺少一切近代物质设备的城市是不会浮现在我们眼前的。

我愿意把山城这个名词用之于良,用之于路南,甚至用之于大理,但决不是昆明。

我现在所住着的是一个离昆明一百余公里的小城。

说她是一个小城,这是一个外省人的口吻她实在并不比我所曾到过的宜良、路南这些县城更小。

她有邮政局和电报局,她能够供给你法国的脂粉,甚至德国制的注射剂。

然而不管一切,她还是我所旅行过的许多县城中最配称之为山城地方。

这是因为她还保留了一个山城所该有的特殊气息。

我在这里已经算是住下来了。

早晨,我定首先看见妇女们在门口操作,或是扛了农具出城去当那些幸福的男子起床来,端一个矮凳坐在门口,吃茶、晒太阳的时候,一定是快要到正午了现代文阅读答案山城施蛰存如果你相信昆明是一个山城,那么拿我现在所小住着的地方比较起来。

正午,城里的街上是寂静的,年轻人都聚集在城外汽车站旁边的几家茶馆或小食铺里,等侯来往的车看热闹。

无所事事的日子虽然好像很悠长,但终于到了黄昏,于是你可以听见牧人在吹起哨子赶着牛羊进城了;驻屯营里吹起生疏的喇叭,召集士兵归队了;打柴的老妇人伛偻的背上负着一捆柏枝或松毛从小巷里穿出来了……一排荒凉的雉堞渐渐没入黑暗的夜色中,于是这小城中惟一西街上是透露着光亮的地方,因为一切的店铺都在西街上,别的铺子虽然都早已关了门,而茶馆宵夜铺却正当热闹的时刻,何况茶馆及宵夜铺又占了所有的商铺的半数以上。

但是,它们虽则卖夜市,才过十点钟,所有的光亮便已全部熄灭掉。

现在是狗的城市了。

它们逐着,叫嗥着,在绝对的黑暗中,使一个不习惯早睡的旅客,在枕上会仿佛感到土匪来攻城的征兆赶街子是使人们的生活形成一种特殊样式的主因。

《鸠摩罗什》《黄心大师》佛学内涵分析

《鸠摩罗什》《黄心大师》佛学内涵分析

《鸠摩罗什》与《黄心大师》的佛学内涵分析肖太云摘要施蛰存的某些作品与佛理有着很深的渊源。

他的两部以佛教为题材的小说《鸠摩罗什》《黄心大师》烛显出佛教的我执观、轮回观。

关键词施蛰存《鸠摩罗什》《黄心大师》佛教我执观轮回观施蛰存是中国现代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型作家。

他的一些作品, 既氤氲着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气息, 又散发着中国释、儒、道传统之花的芳香。

施蛰存并非出家人, 笔下却热衷于描摹出家事。

《鸠摩罗什》《黄心大师》都揉得出佛教圣水, 嗅得着佛国芬芳。

作品中的佛学灵光, 璀璨闪烁, 佛理脉络, 绦缕毕露, 清晰可见。

一、《鸠摩罗什》烛照下的佛教我执观佛教认为, 尘世中人都有着对我( 主宰和实体的意思) 的执著, 即我执, 也叫我见。

佛义中的我有两种: 人我和法我。

因此, 我执也两种: 人我执( 人执) 和法我执( 法执) 。

人执是对人肉体的执著, 法执是对观念的执著。

在佛教看来, 宇宙万物都是假的、空的、无的, 事物本身并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 都是处于永恒的生灭变化之中, 绝无常住。

正如龙树所说: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道中义。

”人生也是如此, 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寿夭穷达、吉凶祸福都在流转不息。

众生受无明之惑, 不了解事物的本相, 勘不破人类个体是不真实的存在, 总是把人执著为实在的我体, 追求常住的满足, 于是生种种执著, 产生和增长贪欲、真目恚、愚痴等种种妄念和欲望。

施蛰存的《鸠摩罗什》在一定程度上征显了佛教所否定的这种我执观。

小说独出机杼, 重写一代名僧鸠摩罗什的故事。

鸠摩罗什是后秦时代的一位得道高僧, 历史上确有其人。

但文本重构了鸠摩罗什形象, 在虚构域里再次演绎了一番罗什的情欲冲突。

活跃在作品中的鸠摩罗什不再是一位佛光匝体的高僧, 而是一位六根未净、食人间烟火的世俗番僧。

罗什“七岁时候跟了母亲出家”, “走遍西域各国”, 经过了长时期的静坐苦修, 自信自己“为一个有定性的僧人”, 理应通晓一切佛旨要义, 勘破世间俗物皆是因缘和合而成, 迁流转变, 无自体, 无自性的。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

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

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

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

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

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

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

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

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

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与丁玲、孔另境同学。

深感丁玲的傲气。

由孔认识茅盾。

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

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

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

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

施蛰存全集目录及最有价值的篇目

施蛰存全集目录及最有价值的篇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施蛰存全集》简目第一卷《十年创作集》——《黄心大师》、《将军的头》、《鸠摩罗什》、《石秀》与鲁迅《呐喊》、《彷徨》中的中短篇小说同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创作之一。

第二、三、四、五卷《北山散文集》第六卷《唐诗百话》——目前最好的唐诗入门读物,娓娓道来,不故作高深,极有阅读价值。

第七卷《北山楼词话》——其中的《词学名词释义》言简意赅、极富见解。

第八、九卷《北山金石录》第十卷《北山诗文丛编》施蛰存先生作品分类目录短篇小说集《江干集》(1923年)、《上元灯》(1929年)、《李师师》(1931年)、《将军底头》(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散文集《灯下集》(1937年)、《待旦录》(1947年)、《枕戈录》(1992年)、《卖糖书话》(1997年)、《沙上的脚迹》(1994年)、《散文丙选》(1998年)、《云间语小录》(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编译作品《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丈夫与情人》(1945年)、《妇心三部曲》(1947年)、《荣誉》(1952年)、《轭下》(1952年)、《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恋爱三味》、《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学术著作《唐诗百话》(1987年)、《水经注碑录》(1987年)、《词学论稿》、《历代词籍序跋萃编》、《词学名词释义》(1988年)、《北山集古录》(1989年)、《金石丛话》(1991年)、《文艺百话》(1994年)、《宋元词话》(1999年)、《北山谈艺录》(1999年)、《北山谈艺录续编》(2001年)、《唐碑百选》(2001年)诗集《北山楼诗》(2000年)。

第八单元施蛰存

第八单元施蛰存

时被红卫兵取去没收,只能以存单
三纸(共370元)又小额储蓄三张,
作为赔偿。 ……十一,现钞53.30元,
作为我们火葬费。

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
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

傅雷 梅馥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夜
三 纪念傅雷
• 知识分子的刚直
• 不容人。太过自我。 • 批判张爱玲的“庸俗” • 封建家长。对傅聪的教育。《傅雷家书》
• 学术著作
• 《唐诗百话》、《词学论稿》、 《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 跋萃编》、《北山集古录》、 《水经注碑录》
2、《梅雨之夕》
• 1929年发表的《梅雨之夕》是施蛰存 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同作者的其它小 说一样 也描写了性心理、揭示了潜意 识,且与《鸠 摩罗什》、《石秀》等 小说相比较,《梅雨之夕》显得文笔 舒展,格调清新,艳而不俗。 正是这 种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写和素雅清丽 的格调使《梅雨之夕》成为吸引众多 读者的名作。
• 较早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是《上元灯》,主要是回顾少年 生活的一些片断,常有民俗色彩,以布置诗情和烘托气 氛见长。随后的《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 人行品》所收的作品则明显接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较 多的作品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将军底头》集中作品在 描写古代高僧、武士、将军反常怪异行为时,注意挖掘 隐秘深藏的心理(特别是性心理)。《梅雨之夕》和 《善女人行品》集中较好的作品,如《春阳》将人物心 理的分析与社会内容的发掘相结合。
二 傅雷
•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一代翻译巨匠。 1908年生于上海南汇。幼年丧父,在寡 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的性格。
• 1934年秋,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 周刊,任总编辑。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 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 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 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 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 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 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抗 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 动。抗战胜利后,与马叙伦、陈叔通等 发表宣言,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 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新中国成立后, 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 海市政协委员。

关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

关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

关于施蛰存的“古事小说施蛰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新文学小说家,文学史家一般认为他与刘呐鸥、穆时英一起为“新感觉派”三杰,虽然他自己并不乐于承认。

二十余年前,施蛰存在为《施蛰存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告诉读者:一九二二年,我十八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

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小说、随笔,冒失地向上海一些“鸳鸯蝴蝶派”文学刊物投稿。

这就是说,施蛰存回忆他的文学生涯始于一九二二年,而且最初是在上海的一些“鸳鸯蝴蝶派”文学刊物上起步的。

但是,去年有论者发现他一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就在上海《民国日报·觉悟》的“小说”栏上以“施德普”原名发表了短篇小说《纸钱》(参见李朝平《新发现的施蛰存小说处女作及其他》,《现代中文学刊》2022年10月第5期),那么他的文学生涯应该提前两年,即一九二○年就开始了,其时他才十六岁。

而且,《民国日报·觉悟》一直被公认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四大副刊”之一,那么,施蛰存的文学生涯毕竟还是从新文学刊物上迈出了第一步。

当然,他接着确实在《礼拜六》《星期》《半月》《兰友》等“鸳鸯蝴蝶派”刊物上活跃过一阵,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问世时,也是由“鸳鸯蝴蝶派”或称“旧派”的作家王蕴章、姚鹓雏等人题词的。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段特殊的文学历程,他对“旧派”文学的看法就比较开放和中肯,他曾有一篇短文《新旧我无成见》,就明确显示了他对“旧派”文学的包容态度,这种难能可贵的态度,他一直坚持到晚年。

与刘半农、叶圣陶、张天翼等本来属于“旧派文学”的作家后来投入新文学阵营一样,施蛰存也在《小说月报》实行改革后,开始由“旧派”文学转向新文学创作。

他在《施蛰存文集·序言》中又告诉读者:过不了多久,《小说月报》首先转向,改由沈雁冰主编。

郭沫若主持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也先后在上海印行。

《礼拜六》停刊了。

其他一些旧文学刊物也逐渐有所改革,至少在文体上,都在努力向新文学靠拢。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

施蛰存与《春阳》新感觉派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在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它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为阵地,擅长捕捉、描写都市意象,喜欢用各种现代技法来写都市感官体验,注重人物的潜意识和隐秘心理分析的小说流派。

要了解这个流派的创作概况,课后可读:严家炎的《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一、生平与创作施蛰存(1905-2003),原名许德普,1905年12月3日生于杭州水亭。

1909年他父亲施亦政被邀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做文牍、管藏书,全家迁到苏州,在那生活了六年。

1911年父亲为他举行开蒙仪式。

因辛亥革命后父亲失业,他8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迁到松江,父亲在陆公勉办的织袜厂任经理,经济条件转好,稳定下来。

五四运动让施蛰存知道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新文学等新名词、新文化,经胡适《中国哲学史》接触到先秦诸子。

看新文学杂志,开始练习写作。

中学三、四年级时开始写小说,与同学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一起组织“兰社”,出版四开旬刊《兰友》。

1922年在《礼拜六》上以青萍、施青萍的笔名发表小说《恢复名誉之梦》《老画师》,在《星期》上发小说《寂寞的街》。

施蛰存认为这时的小说“纯然是一些写实主义的作品”。

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杭州之江大学(教会大学),后因参加非宗教大同盟被迫退学。

埋头写作,将自己的二十多篇小说编为《江干集》出版,因风格介于鸳鸯蝴蝶派和新文学之间,很少提起。

1923年,与戴望舒一起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

与丁玲、孔另境同学。

深感丁玲的傲气。

由孔认识茅盾。

与老师田汉关系较好,交谈中受益颇多。

1924年入大同大学学习,1926年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法文,他、戴望舒、杜衡三人准备一起去法国留学。

三人办一个小刊物《璎珞》(共印了四期),施蛰存的《上元灯》、《周夫人》在此发表。

三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戴望舒、杜衡因右派同学告密被捕,后托人救出,施蛰存1926年底回家过年躲过一劫。

施蛰存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施蛰存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施蛰存先生简介及其作品
施蛰存(1905—2003),原名施青萍,常用笔名施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8岁时随家迁居江苏松江(现属上海市);1922年考进杭州之江大学,次年入上海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

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特别班,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等创办《璎珞》旬刊。

1927年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后任上海第一线书店和水沫书店编辑,参加《无轨列车》、《新文艺》杂志的编辑工作;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1932年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1935年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合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

1937年起在云南、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多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其间一度旅居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52年)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反右”直至“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已刊行的短篇小说集有《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散文集有《灯下集》、《待旦录》,还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和大量译作。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

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第一篇:施施蛰存作品特点(最终版)内容摘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显尼志勒的心理分析小说以及西方意识流小说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

本文从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行分析,对读者欣赏阅读施蛰存小说和创作心理分析小说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特点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堪称独步。

沈从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施蛰存的成就“在中国现代短篇作家中似乎还无人可企及”[1]。

他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注重性心理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创作手法的借鉴;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本文将结合施氏的作品来谈其小说的创作特点。

一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为注重人物潜意识性心理的分析,揭示二重乃至多重人格。

早在1933年,施蛰存就声言“我的小说不过是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心理小说而已”[3]。

由此可见,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浓厚的弗洛伊德色彩。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建于19世纪末。

早期他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层:底层为潜意识,中层为前意识,上层为意识。

潜意识是存在于人们内心底层的隐蔽的非理性世界,是人们自己往往也难以觉察的黑暗王国。

意识是人们清醒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它是清晰的,与潜意识处于对抗状态。

而在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担任警戒任务的则是前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在这三分法的基础上又提出另外一种三分法。

其基本观念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主要由性本能,即“里比多”组成,是人的一切行为动机的源泉;自我是受环境的影响而加以调整后的本能,把不见容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动改造为适应外部世界的心理动机;超我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层面,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着本能冲动。

小说: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施蛰存《石秀》和李拓之《文身》文本对读

小说: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施蛰存《石秀》和李拓之《文身》文本对读
它们 都是现 代文学上一种新 型 的历史 小说 , 也都是 对 同一 历 就 不如施蛰存 大 , 但在心理分析历史小说 的创作 上 , 着后 却有 史经典一 水浒故 事的 现代改 写 。另外 , 种历史小 说 自鲁 者所不能及 的深度和高 度。因为 “ 蛰存 在 理论上借 鉴 了弗 这 施
迅先生的《 故事新编》 开始, 就以写作手法新颖, 注重心理分析 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 但在描写上仍然停留在写实的层次, 真
这两位作家的这两篇主题相似但风格不 同的作品进行对读。 物的本来面 目, 以文献为根据, 认真地将原有记载加以启迪参 其次, 关于这 种小说 类型 。王 富仁 先生和韩 国学者 柳凤 证, 使作者服从历史。……某圣哲说: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 , ‘ 九将现代文 学史 上 的历 史小说 分 为 农 民起义 题材 的历 史小 问题不是在于把 已知 的硬嵌进 去 , 是在 于把未知 的抽取 出 而

【 收稿 日期]06 7 8 20 —0 一l
[ 作者简介] 郝若萍 ( 7 一)女 , 1 7 , 河南许 昌人 , 门大学 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9 厦
9 0
维普资讯 http:/பைடு நூலகம்
来’ 。我对于历史小说 的写法 , 取路于后 者为多。他又说 :我 品中的性别 主题 , ” “ 这的确 是个大胆 的尝试 , 实上 , 年来 而事 近 急于要查 究我们 的祖先到底过着怎样 的生活?即这个号 称数 对施蛰存 的研究表 明, 的这些尝试也确实是很 有价值 的。 他
千年文明的东方古 国里 的人 们 , 到底在 这漫 长的月 中做些 什
再看小说《 文身》 它所记述的故事主要发生 在两个 晚上 , ,
么?事实上“ ” 人性 , 它是 历史 的真实 。・ 没有被弯 曲的 , 主题就是水浒女英雄“ 丈青” …“ 被 一 扈三娘 文身。故事情节并不复 拘挛的人性 , 它才是历史的真实 。L ” 3 J 杂, 可是作者设计的结构 很巧妙 。故 事发展 的前后两个 时 间

施蛰存春阳

施蛰存春阳

3
名词解释
4. 爱尔琴金表:(ELGIN )埃 尔金手表 或者爱琴表是美国历史 上生产量最大的怀表工房,筑造 了一时的钟表帝国。生产价格较 高的表。1870-1955年的产量占 了美国钟表总产量的50%以上。 1952年走向没落,到1968年正 式破产解散。金表一般是为富人 打造的豪华产品,华丽的外壳用 以金为材质,在当时的售价只有 达官贵人能拥有。
4
文本分析-春阳
今天扑脸上的乃是一股热气,一片晃眼的亮,这使她平空添出许多兴致。 (本来婵阿姨应该继续的常规生活,在火车站等列车回去,而格外的一天,在春阳刺激 性下,让婵阿姨开始萌发不一样的“兴致”,蠢蠢欲动的想打破常规,想逗留在上海) 来来往往的女人男人,都穿得那么样轻,那么样美丽,又那么样小玲玲的……早知天会 这样热,可就穿了那件雁翎绉衬绒旗袍来了。 (春阳下的婵阿姨,一方面因为天热才想要穿那件时髦的雁翎绉旗袍,另一方面看到上 海的人们穿的轻少美丽,羡慕,嫌弃自己的厚重和简朴,她想融入到上海繁华的群体中 ,成为来来往往人群中的一员。) 什么东西让她得到这样重要的改变?这春日的太阳光,无疑的。它不仅改变了她底体质 ,简直还改变了她的思想。真的,一阵很骚动的对于自己的反抗心骤然在她胸中灼热起 来。 (文章的一次转折,直接描写了婵阿姨心态的转变,也是由孱弱到活力,由常规到反抗 的改变。)
昆山:1.位于施蛰存老家江苏苏州的昆山,作者有对昆山的印记。2.距离上海不远,这给了 婵阿姨能一年几次便利来上海的机会。且相比大上海的开放,江南水乡的昆山无疑是受传 统影响更深的地方。一个来自县城的寡妇来到繁华又开放并且没有人认识自己的上海,可 以看到一些新的变化,接触一些新的思想,这给了婵阿姨渴求改变,放纵自己的机会,得 到了一种临时性的解放或者解脱。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

浅谈海派作家施蛰存作者生平简介: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薛蕙、李万鹤、陈蔚、舍之、北山等。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

抗日战争爆发後,他曾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

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蛰存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

他1930年代与鲁迅论战,20世纪50年代拒绝在教学中援引马列文论,晚年对社会也很关注,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鉴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施蛰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主要著述 短篇小说集 《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 散文集 《灯下集》—《待旦录》 编译作品 《荣誉》—《轭下》—《征服者贝莱》—《劫後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 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论稿》—《宋元词话》—《历代词籍序跋萃编》—《北山集古录》—《水经注碑录》他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其中大部分小说都是用怀旧情绪来表达男女初恋的诗意和小市民生活,出版后获得好评。

施蛰存的诗歌

施蛰存的诗歌

施蛰存的诗歌
施蛰存(1905-),原名施德普,新诗多发表于《现代》杂志。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施蛰存的诗歌,希望大家喜欢!
桥洞
小小的乌蓬船,
穿过了秋晨的薄雾,
要驶进古风的桥洞了。

桥洞是神秘的东西哪
经过了它,谁知道呢,
我们将看见些什么?
风波险恶的大江吗?
纯朴肃穆的小镇市吗?
还是美丽而荒芜的平原?
我们看见殷红的乌柏子了,
我们看见白雪的芦花了,
我们看见绿玉的.翠鸟了,
感谢天,我们底旅程,
是在同样平静的水道中。

但是,当我们还在微笑的时候,
穿过了秋晨的薄雾,
幻异地在庞大起来的,
一个新的神秘的桥洞显现了,
于是,我们又给忧郁病侵入了。

银鱼
横陈在菜市里的银鱼,
土耳其风的女浴场,
银鱼,堆成了柔白的床巾,
魅人的小眼睛从四面八方投过来。

银鱼,初恋的少女,连心都要袒露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干集》(1923年)、《上元灯》(1929年)、《李师师》(1931年)、《将军底头》(1932年)、《梅雨之夕》(1933年)、《善女人行品》(1933年)、《小珍集》(1936年)、《四喜子的生意》(1947年)
散文集
《灯下集》(1937年)、《待旦录》(1947年)、《枕戈录》(1992年)、《卖糖书话》(1997年)、《沙上的脚迹》(1994年)、《散文丙选》(1998年)、《云间语小录》(2000年)、《北山散文集》(2001年)
编译作品
《匈牙利短篇小说集》(1936年)、《波兰短篇小说集》(1936年)、《劫后英雄》(1939年)、《丈夫与情人》(1945年)、《妇心三部曲》(1947年)、《荣誉》(1952年)、《轭下》(1952年)、《征服者贝莱》(1957年、1958年)、《恋爱三味》、《外国文人日记抄》(1995年)
学术著作
《唐诗百话》(1987年)、《水经注碑录》(1987年)、《词学论稿》、《历代词籍序跋萃编》、《词学名词释义》(1988年)、《北山集古录》(1989年)、《金石丛话》(1991年)、《文艺百话》(1994年)、《宋元词话》(1999年)、《北山谈艺录》(1999年)、《北山谈艺录续编》(2001年)、《唐碑百选》(2001年)、《品唐诗》(201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