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设计思路及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数学概念。小数的意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本案例中,教者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从把1米的尺子看成一条线段,到学生感悟这条线段可以表示很多事物,步步清晰,层层深入。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很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并逐步形成小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是否准确、完整,将直接影响到各种性质、法则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影响着各种数学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捷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由此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产生神秘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该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米尺,获得分母是10的分数与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与两位小数等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小数的意义就水道渠成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课堂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本案例中,如1分米=1/10 米= 0.1米,渗透等量代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鼓励学生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在概括出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比,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并对三位小数的意义进行大胆猜测,仔细验证。归纳小数的意义时,先将1米抽象成一条线段,去掉单位名称,由这条线段联想到可以表示很多的事物,最后抽象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从而有效地渗透数学抽象化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是既重概念形成结果,又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这样的概念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地发展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设计思路及教学反思《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50---51页的内容。我们所教的这套教材,小数是分两个阶段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第二阶段是四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确定课题后我首先钻研教材,解读教材,因为《分数的产生和意

义》是老教材,如何让老教材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新理念、新教

法,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和“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

知识的建构过程”真正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并能收到良好效果……诸如这样的问题是我思考最多的。但当看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时,我最初的感觉是怎么有点像重复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于是我再次找出三年级下册的书仔细的对比思考。通过对比,我发现我们所教的教材在三年级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把“让学生知道1/10米写成小数是0.1米,1/100米写成小数是0.01米”作为教学目标了,课本上直接把这些作为结论告诉了学生。而这节课,为了概括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句结语,教材又一次象三年级下册那样呈现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过程,虽然目的是引导学生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但却依然采用了“告诉”的办法。于是上网查资料,看教学视频,分析名家的课例,使自己在总体上对教学内容有较高层次上把握。于是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我也反复思考:是否应该像教材这样直白地“告诉”学生?通过对教材理解的不断深入我逐步认识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有肤浅与深刻之分。如果仅仅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句结语,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那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呢?通过和同教研组的老师们探讨,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使我更加坚定的认识到: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过程,绝不能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学生的概念学习需要经历一种经验性的活动过程。在小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进行一次再创造,并在这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

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呢?经过试讲后,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首先呈现一张正方形的纸(边长正好10厘米),告诉学生“老师规定,这张正方形纸的一个面的大小表示1元钱”,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1角钱那样大的一块”。

数学经验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得到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小数的意义。“在一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1角钱那样大的一块”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仅凭生活经验很难解决。必须利用“货币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小数的初步认识(1/10可以写作0.1)”、“分数的初步认识“等原有的数学经验。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的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发现“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A、在这张纸上任意涂一块表示1角;

B、将正方形纸任意分成几份,涂其中的一份表示1角;

C、将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突其中的一份表示1角。

……

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正是绝好的教学资源。展示这种差异,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小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深刻认识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第一个活动学生已经具有“在正方形纸上表示0.1”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表示0.01”的学习任务,借助“百格图”让学生创造出许多小数,并能发现这些小数的特点。在以上的两个活动中,学生借助“正方形”来学习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