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合集下载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该法比较全面系统地考虑到了影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各个方面 ,及人均消费的合理标准。同时其土地生产力的计算方法,采用了比较先进的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通过作物的生长环境计算产量,结果能够与实际情况较好地吻合。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农业生态区法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所需的有关参数要根据实际情况修订; 我国目前的土地资源评价结果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要求; 投入水平只是生产条件的标志,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试验田式的投人产出。
土壤清查
是在土壤普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土壤普查的结果和近年来土壤变化情况进行修正,归纳出各土壤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肥料水平、生产性能等因素。同时对地形地貌、地下水位、农田建筑等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清查。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
是通过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和自然综合考察,发现土地高产稳产典型,以此作为参照系,来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
(3)机制法
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持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特征
农业生态区(单元)
土地评价单元和制图单元
2、农业生态区法的步骤(AEZ法)
包括 包括 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光温土生态区图和光温水土生态区图 由气候图、土壤图、地貌图和行政界线图手工或计算机软件叠加,或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计算机上生成。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旱作农业生产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问题在我国也受到 广泛的关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于1986年9 月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 持“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项目,在此项目的带动下,国内众多学者纷纷 开展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 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
ECCO模型不适于一般自然区

1.
2.
通常采用一定尺度的行政区域,对一般自然区 不宜使用。 自然区的资料获取比较困难,特别是社会、经 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模型旨在检验决策者的各种方案长期后果,若 自然区则不能抱枕政策完全平衡。
1、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 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或借助于地理信息 系统软件完成。 土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区(单元),土地评价单元 和制图单元 特征:生产条件、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相 对一致,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相似,自然生产潜力 相似。 人口承载力取决于农业生态区内,自然生产潜力、 灌溉条件、投入水平和人均粮食消耗。

2、计算标准 依据:一般粮食的热量转换系数与蛋白质含量和人均 需要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人均消耗水平标准分为 温饱型、营养型、能量型三类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kj/(人*d),蛋白质 为69.7g/(人*d),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将此称为温饱线
(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 在农业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分区图,以便匹配、修正与计算出两个 生态区图的某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即光温 生产力(灌溉农业生产力)与光温水生产力 (旱作农业生产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
YeWei, ZhaoShanlun, SunJing
(Collegeof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 ShandongNormalUniversity, Jinan250014, China)
Abstract:Withthepeoplefocusingattentionupon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creasingly, therearemanycalculatingmethods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Chinaandabroad.Thepaperclassifiesthecalculatingmethods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intotwocategories, includinglandpotentialproductivitycalculatingmethodanddirectcalculatingmethod, itreviewsmanyresearchmethodsinthetwocategories.Theirapplyingscope, advantagesandlimitsarediscussed withillustrativediagrams.Meanwhile, theexistedproblemsandthefutureprospectofpopulationsupportingcapacityoflandare stly, itproposessomesuggestions:tostrengthentheresearchofprocesses, earlywarningsystems, essentialfactorsand functionregions.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其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

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目前一般作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

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陈诚土管031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投入;管理经营;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

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

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国土面积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国土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的限度。

它是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保障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学计算国土面积承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是指通过一定的定量指标和数学模型,来评估国土资源的承载能力。

一般来说,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包括人口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两个方面。

人口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国土面积、人口密度、资源利用率、环境容量等。

其中,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资源利用率是指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容量是指国土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力计算公式一般为:人口承载力 = 国土面积×人口密度×资源利用率 / 环境容量。

经济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国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率、环境容量等。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指国土资源的经济价值,资源利用率是指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容量是指国土资源所能容纳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承载力计算公式一般为:经济承载力 = 国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利用率 / 环境容量。

通过以上的计算公式,可以科学地评估国土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也可以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地区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正。

例如,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和资源利用率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修正。

此外,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还需要考虑到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总之,国土面积承载力计算公式是评估国土资源承载能力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和挑战

人口承载力的现状和挑战

有重要意义。合理控制人口数量,避免过度开发
和资源浪费,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
谐发展。
影响因素探讨
自然环境因素
资源供应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土 壤等对人口承载力有重要影 响,适宜的自然环境能够支 持更多的人口生存和发展。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可利用性 直接影响人口承载力,如食 物、水源、能源等的供应情 况决定了一个地区能容纳的 人口数量。
全球人口的增长导致对资源 的过度消耗,如食物、水和 能源等,这种无节制的消费 模式已经使地球资源日益枯 竭。
人口的膨胀和消费模式的改 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 重,如空气、水源和土壤污 染,这些环境压力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面对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 压力,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全 球的人口承载力,寻找一种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保护 我们共同的家园。
发展和应用可持续技术,如 清洁能源、环保材料等,可 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 提升人口承载力。
02 影响人口承载的因素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 人口承载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可以提供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条 件。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对人口 承载力有重要影响,合理有效 的资源利用可以提高人口承载 力。
科技在医疗健康领 域的应用
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如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 助诊断等,可以提高医疗服 务的效率和质量,延长人类 的寿命,从而增加人口承载 力。
科技对环境的保护 作用
科技可以通过环保技术、清 洁能源等方式,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 定,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 环境,从而提高人口承载力 。
通过生态足迹法,可以计算 出特定地区或国家的人均生 态足迹,从而评估其人口承 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 学依据。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7月/1日/第005版新视点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秀彬辛良杰根据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

扣除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3837万t。

到2033年总人口达到高峰时,中国耕地可保持5.66亿t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

以温饱水平的1990年前后人均粮食消费量362kg/a计,可承载15.65亿人口。

中国的土地资源,到底能够养活多少人?在人口数量达到高峰时,会不会出现传统的粮食安全问题?这决定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食物消费水平。

有关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工作很多,最有影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1990年前后所做的估算,采用综合预测法,得出的结论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t,按人均500kg/a的消费水平计,可承载16.6亿人口,这就是著名的“16亿人口说”;二是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的估算,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法,最新的结论为:在2000年的投入水平下,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为食用粮5.9亿t。

这些估算之所以存在那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需要预测的指标过多,包括未来耕地的数量和单产、作物结构安排、生产资料投入以及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等。

对每个变量的预测差异都很大。

假如能够减少变量,应该可以得到可靠性较大的结果。

本文首先重新定义粮食安全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把人均粮食消费量放到一个确定的水平上;不预测土地的潜在生产力,而只依据土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最后根据过去几年已经发生的耕地面积变化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的调整,来估算全国耕地尚未发挥出来的生产潜力,得到耕地的现实生产力,进而推算人口承载量。

根据我们的估算,从耕地曾经达到的最高产量和近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看,中国尚有很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总计约1.35亿t。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及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及计算

需求量
51156 53223 53811 55379 55296
余缺
-3388 -3038 -1088 -1339 91
影响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着四大 难题。
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 严重。
• 至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又比上一年度减少 29万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的1.41亩 进一步减少到1.35亩。
各种营养物的日消耗量
各种营养物的日消耗量
各种营养物的日消耗量
中国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
1989年: 11100.54KJ/(人· d)→温饱线 2000年:11342.4KJ/(人· d)→小康线 2050年:11676~12093KJ/(人· d)→中等发 达国家 “
知识普及
• 何为“卡路里”呢?
图1 低投入水平各省、市、自治区土地食物生产潜力分析
图2 中投入水平各省、市、自治区土地食物生产潜力分析
图3 高投入水平各省、市、自治区土地食物生产潜力分析
表1 投入水平及有关情况的说明
评估的作 珍珠稗、高粱、玉米、稻谷、小麦、甘薯、马铃 物 薯、木薯、菜豆、大豆、大麦、油棕、花生、香 蕉/大蕉、甘蔗、草地 内容 低投入水平 中投入水平 高投入水平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及计算
何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呢?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一定时期、 一定面积,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能力所能 供养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怎么去计算人口承载潜力呢?
• 按照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
• 按照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的 蛋白质,按不同年龄、不同劳动强度和不 同性别的人折合成一个“平均人”计算。
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标准

土地承载力评价

土地承载力评价

即按人均所 需的食物消 费量来预测 一定行政区 域内所能承 载的人口容 量。
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3)投入水平 (4)生活水平 (5)时间尺度
研究方法简介
AFZ法
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的方法。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 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 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 植制度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 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 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 元求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
第五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概述土地人ຫໍສະໝຸດ 承载潜力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 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 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 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 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 口数量。
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 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 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 标准之比。
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 PSCL )的因素
PSCL=[P(e)×A]/N
P(e)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为土地面积; N为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物质生 产潜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计算和分析
气候资源清 查、土壤资 源清查、作 物种植制度 清查、土地 利用现状清 查等;
即要计算在 一定物质和 技术水平下 的物质生产 能力;
投入水平与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计算方式 (2)计算标准 (3)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和统计
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061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PPT课件

061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PPT课件

3)计算呼吸速率 R(t)=0.28bg(t)+CT×Bn(t) 4)计算净生物量(bn) bn(t)=bg(t)-R(t) Bn(△t)=∫t+△t bg(t)-R(t) 5)计算光温生产力(Ymp) Ymp=Bn×CH
2.光温水生产力
光温水生产力又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 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 的生物产量。
NS:<20%
S1:60%-80%
S2:40%-60%
土壤适宜性修订
S3:20%-40% NS:<20%
农田基本建设与常规生 产性投入同时每升一级, 土壤适宜性等级升一级;
投入水平修订 常规生产投入单独升两
级,土壤适宜性升一级。
第三节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计算 二、人口承载潜力的区域分析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1.32%
10个省,178万平方公里,占国 土面积的18.8%;3.54亿人,占
全国人口总数的28%
超载 临界
4个省,94中.4投万入平方公里,占国
辽宁、北京天土津面、积河的北1河0%南;、2.山37西亿陕人西,、占青全海贵州、
上海
国人口总数的18.7%
山东、广东、甘肃、广西
盈余
1.土地人口承载力 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
力,及不同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 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以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为计算基础
二、影响因素
土地资源数量
土地资源质量
土地
土地人口承载力
人类
投入水平
生活水平
时间尺度
三、研究方法——AEZ
1.基本原理—模拟作物生长过程
75 85 80 75 60 45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_李秀彬

中国财经报/2009年/2月/17日/第004版思想广场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李秀彬我研究的主题是“土地人口承载力”。

这个概念定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其中,“粮食安全”定义为在战时或贸易封锁时,能够使人均食品消费量达到温饱水平(1990年前后的食物消费水平)的情形。

1990年以来的资料表明,中国的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伴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蔬菜、水果种植面积比例持续增大,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播种面积比例持续减小;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粮食生产的集约度持续下降,部分省区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下降明显。

这说明,中国的劳动力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这部分隐含的劳动生产力可以认为是“储备粮”,估算这部分粮食生产力,可以为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估算提供一个依据。

我们通过估算由单产下降、复种指数下降及种植结构调整(作物结构调整以及耕地转化为果园和鱼塘)形成的粮食储备(空间计算单位为省),按各省耕地近年来曾经达到的最高粮食产量计算,得到储备粮14324万吨;另一方面,预测未来建设用地的扩张占用耕地面积会使粮食储备粮3837万吨,收支相抵后余储备粮10487万吨,2004年粮食总产量为46950万吨,于是中国耕地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至少为57437万吨。

根据1990年人均粮食消费362kg,中国耕地在2033年前后,可以保持5.7亿吨的生产能力,养活15.87亿人口。

上述估算可能偏小:在考虑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时,我们仅考虑了三种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减少的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耕地转化成果园、耕地转化成鱼塘,然而我们还未考虑耕地转成草地、果园以外的其他园地或耕地转成林地等情况。

这些隐性耕地都有储备粮存在的可能性;此外退耕还林等政策使得大量劣质田退出耕地,导致2004年单产水平、复种指数提高,用其与历史数据对照得出的现实生产潜力值会偏小。

上述估算也可能偏大:由于估计经济作物转成粮食作物时形成的储备粮时沿用了经济作物的复种指数,而经济作物的复种指数高于粮食作物,故由此得到的储备粮估计可能偏大;估算中假定,由耕地转入增加的果园和鱼塘面积均可以转回耕地,然而实际情况下有些园地或鱼塘并不一定可以完全转为原始耕地,导致计算面积可能偏大;再次部分果园采用间作粮食方式种植,这部分粮食已经被统计在现有粮食产量中,在储备粮中被重复计算。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度研究——以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为标准

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度研究——以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为标准
__________— ・ —
Ba e n Ca r i g Ca a iy o a d Reo r e i p l t n a h tn a d s d o r y n p ct fL n s u c Po ua i s t e S a d r n o
S UN n . HDU a Tig Z B o—tn og
Abta tTh aeyo n eo red tr n d tes san bed v lp n t fn t n l c n my,a ds san bed v lp n t sa sr c : esft f a drsu c eemie h u tia l e eo me ai a e o o l o o n u tia l e e me o wa kn f aed vlp n tmo d wi o te ce i tecryn a ai f c - se Ths a e e h 9rgo si id o f e e me s o d t u x e dn h ar igcp ct os tm. i p p r tte2 e in nmana dChn s a h g yo e y s il n iaa n e a l tde h ar i p ct fl drsu c o uain n dcluae h ft e reo hn s d rsu c .Th eut x mpe,su i t ecryn c a i o d g a y n a eo rei p p lt ,a aclt t es eydg e fc ieel eo e n o d a n a r er l s s we h ttecryn a a i fa drsu c np p ainWa o vo si aa c i i ee t e in , oho ela n ds rlS mot o h d ta h ar igc p ct yo l eo rei o u t n l o s b u mb l e ndf r go i n d f n r s b t v r da pU , s o u rgo c est re c e h arigc p ct fl drsu c p ain e in ac s o x ed tecryn a ai o eo rei p u t .Th ft fl drsu c nChn s o p i s. s O y n a no l o es eyo eo ei iaWa n to t t a n a r mi

郑州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 (1)

郑州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 (1)


河南省2025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
粮食播种面积 粮食单产 粮食总产 总人口 可承载人口 人口承载 年份 (103hm2) (kg/hm2) (104t) (104人) (104人) 力指数 2010 2025
实验三

观看纪录片《海豚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 生物资源保护的论文。

3 气候生产潜力

rW= rT × f (W)
其中rW为气候生产潜力(kg/hm2),f(W)为水分有

效系数。
水分有效系数f(W)采用以下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其中R 为年降水量(mm),E0为年可能蒸发量(mm)。
4 土地生产潜力

rS = rW × f (S)
其中,rS为土地生产潜力(kg/hm2);f(S)为耕地质量系数,表 示土地生产力的自然评价指数,可作为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 该值越大,土地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耕地质量系数可根据河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来确定, ( KL=Y/ Ymax。KL——样点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 Y——样点的 标准粮实际产量; Ymax——最大标准粮单产 。郑州市用0.85代替。 )


5、生产潜力指数
D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生产力可挖掘的潜力就越大,但土地改造的难度 也越大;反之,D值越小,则表明该地区粮食增产的空间越小C = G / Gpc LCCI = P / LCC
其中,LCC为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人);G为区域粮食总产 量(kg);Gpc为人均粮食消费标准( 400 kg/人,);LCCI为 人口承载力指数;P为现实人口数(人)。

基于人口承载力指数的人粮关系状况分级评价标准
人粮关系状况 富富有余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 (LCCI) LCCI ≤ 0.5

中国的土地承载力与土地利用

中国的土地承载力与土地利用

谢谢
THANKS
土地资源变化趋势
耕地减少趋势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 进,耕地资源将继续减少 。
建设用地增加趋势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建设用地需求将继续增 加。
生态用地保护趋势
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将 加强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和 管理,推动土地利用方式 向集约化、生态化转变。
03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CHAPTER
评价方法与模型选择
综合评价法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选取代表性指标,通过加权求和等方式 得出综合评价值。
生态足迹法
通过计算维持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土地承载 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
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构建土地承载力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模 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土地承载力状况。
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耕地、 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 短缺等。
土地利用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 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大量优 质耕地被占用;同时,土地利用方式 粗放,浪费现象严重。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 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
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鼓励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增 加高技术、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产业。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 与人口承载力
随着城镇化的深化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大
城市人口持续膨胀与中小城市人口不断递增共同发生。 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给城市带来诸如就业供给、环境保 护、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事业配套等方面的 较大压力。因此,为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城市人 口承载力,确保全国各地区城市适度人口规模。
岩溶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_王
少静(硕士)
摘要: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大,人地矛 盾突出,人民生活贫困。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应科学 地预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本文以广 西百色市为例,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结合适用于 岩溶地区土地生产潜力预测方法,对百色市土地生产潜 力进行估算和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 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岩溶地区;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 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百色市
人口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
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 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 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 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研究_哈斯巴根(硕士)
摘要: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城 市人口不断增加,已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 市,城市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问题是呼和浩特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 问题之一,对农业政策与土地规划、人口政策 与计划生育,乃至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与长远规 划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课题对呼和浩特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 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系统动力学, 发展战略对策, 呼和浩特市

第七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第七章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2
中投入方案
高投入方案
承载人数 承载密度 承载人数 承载密 度
蛋白质
69.7
113662
1.20
(g)
小康 热量(KJ) 10842
148728
1.57
蛋白质
72
(g)
发达 热量(KJ) 11676
三、研究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急 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 压力,并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耕地减少且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 环境污染等。面对这一事实,许多学者 都在关心同一个问题,即地球上有限的 土地资源是否能够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
FAO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土地人口承载 潜力研究项目。该研究于1978-1981年成 功地评定了全球117个发展中国家(未包 括中国)的人口承载力。
1.工作程序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式
1.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清查
土地资源生产潜 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 载力计算
目的是为了 确定农业生 态区
即要计算在 一定物质和 技术水平下 的物质生产 能力;
即按人均所 需的食物消 费量来预测 一定行政区 域内所能承 载的人口容 量。
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式
1.按土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每年人均多少千克 粮食计算 实际上是一种概算,如每年每人平均375400kg计算,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而且 不考虑粮食品种。
2. 按不同劳动强度与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 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 合成热量与蛋白质的量,并计算为相应的 农业生态区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
光合生产潜力
作物生产的实质就是作物的光合生产.光合生产 潜力是假设其它因素为理想状态,只受光照影响. 光合生产潜力从理论上分析计算作物最大生产 能力即作物高产的上限,所以它是研究”一定生 产条件下土地的生产力”的基础和依据.因为一 定的生产条件实质就是指人类对光合生产潜力 的”衰减”因素的调节控制程度和水平.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及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及计算

• 何为“卡路里”呢? • 卡路里:就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一
公斤15℃的水升高到1度所需要的能量。 • 卡路里=大卡(C)=1000小卡(cal)=4.185
千焦(KJ)
一个馒头的智慧
• 你一顿能吃几个呢? • 一个馒头有多少热量呢? • 一个馒头约265大卡的热量,也就是1100
千焦。(在非常时期可以维持一个人一天 的生命。
注:f(S)为土壤肥力订正系数
5、区域土地生产潜力
表7 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估算结果
←65.21% ←37.91% ←32.19%
注:Yq′为加权计算的光合生产潜力, Ymp′为加权计算的光温生产潜力、 Yp′为 加权计算的气候生产潜力、Ys′为加权计算的土壤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的限制因素: ①温度 ②降水 ③土壤肥力
• Y=P.A.R • Y是粮食生产总量;P是土地生产潜力(单位面积
产量)水平;A是耕地面积;R是粮食用地占耕地 的百分数。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概算
• (2)计算人均社会粮食占有量(s)。人均 社会粮食占有量应包括人口口粮、种子粮、 饲料粮、本地工业用粮及仓储等其他用粮。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概算
• (3)计算土地人口承载力。 • T=(Y—O)/S • C=T/L • 式中:T是土地所能承载的总人口数量;Y是土地
费水平分别为400,600,800 kg/(人·年)
结果: ①该区实际人口为204.98万人,还有
4.92%人口未实现温饱
②但理论上该区应可处于我国高消费水平
四、如何提高
1. 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地荒漠化 2. 发展设施农业和灌溉农业,提高作物产量 3. 改进施肥方法,培肥地力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政策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

早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

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 C=B:E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这与目前的标准公式基本一致。

2)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他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公式。

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即承载人口的上限。

他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的反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其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

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目前一般作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

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陈诚土管031
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
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
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
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
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
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
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投入;管理经营;供应;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是按研究区土地能生产的农畜产品,并根据一定人均营养标准来计算研究区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其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农田所能生产的粮食和人均年所需粮食量来计算;另一种是将土地所生产的农畜产品换算为人们生活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如水稻转化为热量为14.47 kj/kg及蛋白质为73 g/kg ,小麦转化为热量为 14.76 kj/kg及蛋白质为99 g/kg等,然后按人均日营养所需热量和蛋白质量来计算。

前者较简明,但仅以粮食一项来计算是不够的,所以多采用后者。

(一)全国土地生产潜力统计
表1 全国土地食物生产潜力
应量为80.78%,随着投入水平的增高,其供应量的比例虽然相应有所下降,但绝对量还是主要依靠耕地。

(二)人口承载力计算
1. 区域人口预测 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由出生、死亡和迁移等三个因素影响,即 P n = P o + B ─ D + I ─ E
P N :n 年末人口数;
P o :基年(即统计的基础年)末人口数; B n :从基年末到n 年末出生人口数; D :同一时期死亡人口数;
I 、E :分别表示相应这一时期的迁入和迁出人口数。

全国人口预测: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测算数据表明,到2005年1月6日,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总人口将达13亿。

中国13亿人口日的推迟到来,表明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2050年人口为15亿人,全国与各省预测及其总和基本一致。

2. 人均营养水平现状与规划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一书的资料,1989年居民膳食热量为11100.54 KJ/(人·日),蛋白质为69.7 g/(人·日),基本为“高谷物膳食”型,动物性蛋白质比重仅为1
3.7%,我们将此称为“温饱线”的水平。

根据我国原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规划,到2000年,将达到小康目标,人均每日主要营养素供给量将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热量值达10842~11342.4 KJ/(人·日),蛋白质达72.0~7
4.0g/(人·日)。

2050年,我国经济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膳食营养又要保持东方膳食的特点,膳食热量供应将达11676~12093 KJ/(人·日),蛋白质将达到85~90 g/(人·日)。

3. 全国土地人口承载力 根据上述营养规划指标,即温饱水平(NL )、小康水平(NM 1,NM 2)和中等发达水平(NH 1,NH 2,NH 3)以及不同的投入水平,即低投入水平(相当于研究基年投入水平)、中投入水平(相当于21世纪初的投入水平)及高投入水平(相当于21世纪中叶的投入水平),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潜力项目研究结果如表:
13.98~14.87亿人口,高于2000年的人口预测总量;高投入水平下可以承载14.91~18.98亿人口,即相当于2050年的人口预测总量。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能利用自己的土地与耕地来养活我国的人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土地投入及承载力均十分紧张下才能支持所计划控制的人口数量。

(三)全国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1. 土地生产潜力的地区差异较大如表3所示,无论是哪种投入,现有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高以及增产潜力较大者均在东部省区。

表3 各省、市、自治区土地食物生产潜力分析
看,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是大城市所在地区;其次为土地条件生产潜力较差的地区;再次则为人口基数较大的省区。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

切实保护耕地,现有耕地占人们生活热量供应的85.32%,占蛋白质供应量的80.78%,应当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不仅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而且要保护耕地的质量及生态环境。

加强我国的粮食基地的建设和棉花种植区西仪的两次大的土地利用宏观决策执行之后,应当进行我国西部及南方山地草地建设,扩大畜牧业,以进一步为提高我国人民的蛋白质供应水平而创造条件。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粮食生产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迅速丧失。

相反人多地少的资源劣势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粮食生产已由综合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比较劣势。

发展我国土地的自身优势来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面对世界的经济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