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
(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6)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影响 (1)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 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
4.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
湖熟,天下足①。” ——《陆游集》
朝代 西汉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2 470 685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19.8%
人口/户
9 985 785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80.2% Nhomakorabea唐代
北宋
3 920 415
11 224 760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全国划分为山东、
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其 中,山东和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 位。 2.从魏晋至两宋之际,北方人口进行了三次
大规模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3.两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确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课中思考题
提示:这个思考题是和教材内容直接相关的。《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 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
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生产产 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
注:①指丰收之年。②杞梓:指木材。仞:满足的意思。 思考 答案 史料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导入新课】: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在中华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经济发展千差万别、很不平衡,呈现区域特色。

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形成一个经济重心,所谓的经济重心,也即与其他地区相比,人烟稠密,经济发达,是国家和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区。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特重心。

经济重心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必然也将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区域,以扩大经济重心的范围乃至迁移,宛如江河东流。

我国历史上新的经济重心最终在长江流域结聚成,并在两宋之际取代了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地位。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事件。

区域经济的各自特色如何?南移过程如何?原因何在?有何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和思考这些问题。

【知识之窗】:
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山东、山西地理概念不同。

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称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关,所以又有关西、关东之称。

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

历史上这里被称为中原。

山西在战国属于秦地,大体是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江南风情图片。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教案 3 地区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标要求 ]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色。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区分依照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色,将全国区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2. 四大地区地区山东地区山西地区江南地区龙门碣石以北项目河南崤山以东,史分布河南崤山以西称中原经济最发达和最人口罕见;生产技是传统畜牧区或特色是经济重心之一重要的粮食产地术落后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差距较经济实力十分有地位大限[ 要点精讲 ]黄河流域为何长久处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1)自然条件优胜,开发较早,人口浓密,劳动力资源丰富;(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推进了经济发展;(3) 春秋战国至两汉期间,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有益于农业生产发展。

[ 要点精讲 ]造成南方人与北方人不一样性格的原由是什么?这是由两地不一样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表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地区发展的多样性。

塞北地处草原地带,天气干燥,畜牧业发达,促成了北方草原民族的豪放性格;江南水乡,天气湿润,促成南方人的温婉多情的特色。

3.分布特色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地区表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均衡的特色。

[ 深入研究 ]资料一汉代司马迁区分的四大经济区资料二汉朝反响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显示了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现实。

思虑(1)据资料一分析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

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由。

(2)据资料二分析两汉期间江南地区的经济特色是什么。

上述大要反响了当时地区经济发展的什么特色?答案 (1) 山西和山东经济区。

原由:长久以来是政治中心;开发较早,人口浓密。

(2)特色:两汉期间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特色:地区的多样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

(2)原由:汉族统治阶级内争和少量民族内迁。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经济区是哪里?简述 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提示:山东和山西经济区。原因: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 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3)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特征 是什么?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提示:特征:两汉时江南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 经济实力与山东、山西相比差距较大。特点:经济区 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_不__平__衡__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_两__晋__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_黄__河__流__域__的农业生 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1)时间:安史之乱之后。 (2)概况: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 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_汉__代__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 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
2.概况:
地 山东 区 地区
山西 地区
江南地区
_龙__门__碣__石__ 以北
属于黄河流域,是 地势复杂,气候 特 传统的农业区,自 炎热潮湿,多为 气候寒冷,土 征 然条件优越,开发 原始森林覆盖, 地贫瘠
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
①人烟稀少
②耕作技术落后
③商品交换不发达 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从“地广人稀”可以得出①正确,“火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3)南宋以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宋朝南迁后,更致力 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 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 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注意:政治中心和重心仍在北方 杭州北关夜市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关中、中原地区
江南
阶段进程 阶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段
宋朝
南移情况 奠定基 础
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
A.A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扬州地理位置优越 C.扬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5、江南地区成为“财赋之地,人文渊薮”,
这一局面出现于( )
A .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D
您好,谢谢观看!
图一 第三次南迁高潮
图二杭州北关夜市
观靖察康图之一乱、后图,二北,方概人括口这大两量幅图南能迁够;反南映宋的朝历廷 史偏信息安。江南。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经济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特点,将全国分成哪四 大经济区?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农业区(当时不易开发)
那么,这四大比济区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呈现这一特点?
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及成因
区域


原因
山东 山西
传统农业区、经济 实力强,长期居全 国经济重心地位
自然条件优越、开 发较早、人烟稠密
宁波唐代它山堰遗址
业均逐渐超越北方。 注意:超越北方不等于取代北方,全国的经济中心仍 在北方。
唐 代 扬 州 城 遗 址
唐代,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 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天下之盛,扬 为首”之说。
位于运河枢纽 的扬州,成为全国 的经济中心。南北 水路商货在此云集, 海上商船也从此启 航和停泊。市区内 商贾众多、邸店林 立,最繁华的街道 “十里长街市井 连”,到了晚上, 也使千灯照碧云, 一派繁华景象。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经济篇)第3课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10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影响:
材料一: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卷337 材料三:教材P13最后一段小字。“苏湖熟,天下足。”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材料四: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
南方——114
能得到发展。
12
知识线索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二次 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后
第一次 人口南迁
两晋之际
经济重心开 始发生变化
三国东晋南朝
江南开始 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人口迁移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 重心地位 的确立
宋以后
13
课堂小结
四大经济 区的形成
分布: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
龙门碣 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畜牧区和半农 半牧区,经济 实力有限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早,人烟稠 密。
地势复杂,气候炎 热潮湿,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气候寒冷,土地 贫瘠。
结论:汉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4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它们分别描述的是哪个经济区?
5
忆江南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
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
不采取措施心的南移
2.原因: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提示 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 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2)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 )
提示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并非农业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23456
解析 从表中可明确看出,明朝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数大大多于北方人数。从经济
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分析,题干表格信息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
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南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应用1 画像砖的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显示 了这一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开发缓慢的经济特征。
史料二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 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 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知识结构
返回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应用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图中A 是 山西 、B是山东 、C是龙门碣石以北 、 D是江南 。其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区的是 A(山西) 和 B(山东) 。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判断正误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基、中唐以后开始、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的发

2019春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

2019春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

思考: (1)西汉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为什么? (2)从汉代至唐朝,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3)明代时, 我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此题为史地跨学科题。解题关键:一是认真阅 读表格,从中提炼有效信息;二是将表格与课本知识有机 结合起来。答案便自现。 答案:(1)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当时中 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而人口较多。 (2)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 呈上升趋势。 原因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战乱不断, 人口大量南迁,使得南方经济在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人口也得到较快增长。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 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 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④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 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可归纳为“四三三” 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三次人口迁移高潮: 1.两晋之际 2.唐安史之乱以后 3.两宋之际
经济重心南移三个阶段: 1.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南宋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项目 第一次 高潮 第二次 高潮
时间 两晋 之际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标导航]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的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 大经济区。 2.表现 项目 山东、山西地区
江南地区
龙门碣石以北

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1.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经济区域,说明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了解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规律,知道人口迁移有利于我国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3.知道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并能据此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区域(1)山东、山西地区: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地区:两汉时期,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3.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易混易错]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山东、山西都是传统的农业区,而山西更是秦统一六国的基地。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三次高潮时间原因影响第一次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第二次中唐以后安史之乱南方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第三次两宋之际靖康之变[思维点拨]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

北方战乱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口南迁的本质是北方先进生产力向南方扩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过(1)孙吴、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节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参考教案2岳麓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节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参考教案2岳麓必修2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

内容包孕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飞腾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二、教学方针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式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彼此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式: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力,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飞腾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四、教学方式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板书设计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三次南迁飞腾2、主要原因3、影响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2、过程3、文化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过程师: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历史过程。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 必修2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 必修2

请思考
原本在中原地区安居乐业的居民为 什么要外迁呢?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致 了北方频频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安定, 而且土地辽阔。
三 次 南 迁 高 潮
两晋之际的第一次高潮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唐朝中期的第二次高潮
(安史之乱)
两宋之际的第三次高潮
(靖康之乱)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A )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 来劳力和技术 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 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பைடு நூலகம்④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 原因是( B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不发达
龙门—碣石以北的 塞内、塞外地 区。
从地理学的角度,谈一谈为什麽 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干旱 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 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这一地区普遍 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 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 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 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 多雨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
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 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 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 的。(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 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 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 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 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 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 发展。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

课时作业3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基础巩固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①某某地区②某某地区③江南地区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汉唐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答案:A2.中原地区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其决定因素是( )A.诸侯争霸的中心B.政治中心所在地C.铁器牛耕率先出现并普及D.文化昌盛,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原地区的平原多利于农耕,生产工具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C项中铁器和牛耕属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之中原地区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故能够率先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答案:C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这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 )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较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从“地广人稀”可以看出①项,“火耕而水耨”可以看出②项,“不待贾而足”可以看出③项,“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出④项。

答案:A4.两晋之际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有( )①战乱②少数民族内迁③自然灾害④环境恶化A.①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A5.中唐以后,某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解析: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答案:B6.对南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 )①中原人口南迁②政治重心南移③南方政局相对比较稳定④自然条件较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南宋时期分析不难判断。

答案:D7.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件岳麓版必修2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中 原 人 口 的 南 迁 , 不 但 为 南 方 地 区 提 供 了 大 量 _劳__动__力___,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南方 经济的发展。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江南的初步开发 ①时间:孙吴、 ___东__晋___、南朝时期。 ②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 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像 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经济重心南移的开始 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时间:两宋之际。 (2)原因: ___靖__康__之__变__。 (3)影响:促进南北文化融合,带来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特别提醒】“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 句话描述了北方人为躲避少数民族的骚扰,多迁至南方,所以 至唐朝时期,南方人因受北民南迁的影响,还会说北方话。
(3)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①时间:两宋之际。 ②表现:经济上 __南__强__于__北___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 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4)影响:文化重心也随之发生南移。
【思考探究3】简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提示:(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 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3)政治中心 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畜牧区或
落后
半农半牧区
地位
长期居于经济重心地 位
经济落后
经济实力十分 有限
3.分布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 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1.下图汉代四大经济区中,属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的是( )解析:选A。

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是指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注意对课本历史地图的掌握。

2.“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应为( )A.两晋之际B.秦汉时期C.中唐以后D.两宋之际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因此,这一特色的形成应开始于第一次人口迁移时期,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两晋之际。

3.唐人罗让指出唐朝“根本实在于江淮矣”。

杜牧也说“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经济重心完全南移B.江淮经济发达C.唐朝重视江淮的开发D.江淮赋税负担沉重解析:选B。

罗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指出唐代的“根本”实际上在江淮地区,杜牧也说江淮地区上交的赋税,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这些信息反映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在唐朝十分发达。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六朝时期——趋向平衡;中唐以后——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移;明清时期——重心巩固,故A项错误。

C.D两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联系。

4.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人口众多B.市民殷富C.商业繁荣D.租佃关系出现解析:选D。

仔细阅读材料由“参差十万人家”“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列珠玑”可以推断出人口众多、市民殷富、商业繁荣,但不能看出出现了租佃关系,故选项D符合题意。

5.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B.南方稻米产量大幅提高C.水稻已普遍得到种植D.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解析:选D。

南宋时期苏州、湖州有“天下粮仓”的美称,这一现象,揭示了南方已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之小船创作知识点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四大经济区(1)山东、山西经济区①特征: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②地位: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经济区①特征: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森林密布,不利于开发;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②地位: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①特征: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②地位:经济实力有限。

3.分布特点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知识点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高潮(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山东、山西沦为主要战场,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第二次高潮(1)时间:唐安史之乱以后。

(2)原因:安史之乱。

(3)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1)时间:两宋之际。

(2)原因:靖康之变_。

(3)影响: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时间阶段结果孙吴、东晋、南朝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的进步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逐渐超过北方宋都南迁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经济的重心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岳麓版必修2 [学习目标]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区域(1)山东、山西地区: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江南地区:两汉时期,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3.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易混易错]古代的山东、山西与现在的、不是一个概念,它们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山东、山西都是传统的农业区,而山西更是秦统一六国的基地。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思维点拨]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

北方战乱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口南迁的本质是北方先进生产力向南方扩展。

三、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过(1)孙吴、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3)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3)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易混易错]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政治中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古代的政治中心很长时间内是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思维点拨]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当地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重心南移呈现如下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主题经济重心的南移1.古代区域经济的成因及特点材料一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材料二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显示了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现实。

[史料解读]材料一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要抓住划线中的关键词“汉代”进行提炼,原因要结合当时政治、自然条件等角度提炼。

材料二注意划线的关键信息“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进行提炼特征及特点。

[问题思考](1)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提示山西和山东经济区。

原因: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2)据材料二,分析两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特征。

上述概况反映了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提示经济特征:两汉时开发较慢、人少、技术落后、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特点:经济区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史料解读]从划线句子中的信息可得出社会安定和人民勤劳。

[问题思考]据材料,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提示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北宋时南方粮食的亩产量高过北方,有“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的说法。

——齐涛主编《古代经济史》[史料解读]从材料划线中的“仰给”“高过”等关键词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

[问题思考]材料中的信息说明了什么?提示南方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⑥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①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②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③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④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⑤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⑥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一、对古代区域经济的认识1.区域经济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2.汉代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形成传统的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3.区域经济的特点:多样性,而且实力发展不平衡。

山东、山西以农业为主,而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多样性。

北方经济发展快,南方发展缓慢、经济落后,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及启示1.特征(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时。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 )A.发展水平高B.地区发展不平衡C.农牧平分秋色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答案 B解析A项不能由图中信息得出;C项说法错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自两晋,且不能由图中得出,D项错误。

由图中经济区、农业区的分布可知B项正确。

2.《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B.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答案 A解析根据“《宋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朝刘宋政权统治下江南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有所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3.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规模不一的人口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

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代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答案 C解析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4.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城数量表(单位:座)。

该表反映了( )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答案 C解析黄河流域属于北方,长江流域属于南方。

黄河流域城数量不断减少,而长江流域城数量不断增加,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符合题意。

5.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

这表明( )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答案 C解析材料只说到出现大量的才子、才女,但未并比较他们的艺术成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男女社会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文抑武”,故D项错误。

6.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千人)(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显著变化?(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答案(1)地区:黄河中下游。

原因:黄河中下游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

(2)黄河中下游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3)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4)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第(1)题的第一问,由表格中数字对比可得出结论;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题由表格中汉唐时期的数字对比可得出结论。

第(3)题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这两个时间背景,可知这两个时期北方长期战乱,政局动荡。

第(4)题“经济格局”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指经济重心的变化,由此分析影响即可。

[基础达标]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形成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C.自然条件的差异D.统治政策的差异答案 C解析决定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A.长江流域东西延伸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答案 B解析汉代经济重心是山东和山西,这两部分地区主要沿黄河流域东西分布。

3.(2018·永兴高一检测)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

例如,秦朝时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答案 A解析秦汉时期,我国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南方,北方开发程度高,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所以设立的郡就多,故选A。

我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才转到南方,故B、C错误。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但不局限于北方,故D项错误。

4.“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答案 C解析诗中的“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唐以前北方人口南迁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战乱,故选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