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除法>>第一课时说课稿
黄田中心小学陈晓燕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页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
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理解平均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实际操作
帮助猴妈妈分桃子,让每个小朋友自由地桃子,要求把桃子全部分完,并把结果板书于黑板上。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发现有几组每人分的少,有几组每人分的多,有几组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一样多。
3、揭示课题
通过让学生给每人分得一样多这种分法取个合适的名字,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平均分,(板书)再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会说把()平均分成()份,每份()。
3、及时练习:判断平均分
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就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如果不是平均分的,先说明原因,再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他变成平均分?
第二层: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2、请小朋友说说你喜欢那种方法
3.小结: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是每人分到的数量都相同,这就是平均分。
第三层: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应用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
2、练习难度逐步提高.
3、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以上的注意点,我主要把练习分成基本练习和拓展性练习。
4、小结:生活中既有平均分,又有不是平均分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第四层: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小朋友们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4、及时练习,判断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
② 每次1个,搬8次。
③ 每次4个,搬2次。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②○ ○ ○ ○○○○○
③○○○○○○○○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