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发展国际视野
§4.7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特点与趋势(12875)
第七节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特点与趋势4.7.1 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国际视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是在以下两方面的背景下展开的:首先,科学技术本身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原来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次,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修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趋势.数学课程改革需要了解和研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目的是要拓宽我们的视野,在国际视野下分析研究数学课程改革,考察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特点.才能结合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脉搏,形成自己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思想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模仿“苏联老大哥”开始构建自己的数学课程体系,其中又经历了近30年被“帝、修”封锁和我们自己闭关锁国,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基本上完全忽视了对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关注.我们的数学教师都是学着同一个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数学课程成长起来,并且一代代传承着上节所述的“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应付明天的工作”这种模式.如果这种状态不彻底改变,我们的数学教育培养出的人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只能失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冲撞与融合.面对这种情况,各式各样的“比较××学”应运而生,比较教育学也许是其中最活跃的一门.我国科学、文化与教育界长期以来习惯于着意寻找西方与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区别和进行比较.并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盲目推崇、“言必称欧美和日本”的民族虚无主义;另一种是认为我们与西方文化在传统和现实两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差别很大,外国的东西对我们没有参考价值,坚持我行我素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妥的,原因在于:首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虽然各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但其基本的生存环境与进化发展过程是相似的,尤其是面对当今“地球村”的日益扩大,很多领域走“世界大同”已呈一种大趋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发展还是有较为相似的规律的,存在诸多共性.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坎德尔曾预测说:“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将在教育目的与课题上越来越趋于接近和类似,只是各国用于解决教育课题的方法和手段,依存于该国的传统和文化罢了”.①其次,“有比较才能鉴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土文化,国际视野,能为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参照系.从别人经验教训可以对照出自己成败得失,能为自己下一步怎么做找到比较合理的方向,把事情做得更好.例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历次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但反过来,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不少,“当我们把中国的基础数学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数学教育做比较的时候,经常会得出我们的比人家的好,至少也不比人家差的结论,尤其是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屡获金牌、而欧美学生只能拿银牌或铜牌的时候,有人对这一结论更是深信不疑.其实,这样的比较究竟价值几何值得商量.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我国青少年奥林匹克竞赛屡屡夺冠,这与未来的诺贝尔奖之间到底有多少联系,有没有联系?未来世界重大的创造发明何时会出现在中国?我们的数学课程包不包括对付出、牺牲、理解、责任、自信、尊重、诚信、求实这些看似与数学没有什么关系的抽①冲原丰编《比较教育学》,1981年日文版.转引自钟启全:《现代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49~750页.象概念的理解和植入?数学课程管不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现在社会上违反科学、不讲诚信的事件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原因肯定是多方面、复杂的,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我们的数学课程有没有关系?……在我国的数学课堂里,老师站在讲台上耐心细致地计算和推理,学生坐在位子上认真听讲和作笔记.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我们通常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用秩序的眼光,我国的数学教育的确是层次分明、井井有序.而许多欧美国家则显得无序可循、杂乱无章.但这些无法维持基本水准的教育,却能造就高水平的人才,荷兰、日本、德国、俄罗斯都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们的教育就是不能比他们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①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自己的反思,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发展.诚然,20世纪以来西方数学课程改革格局风云变换、纷繁驳杂,演化更迭迅速,我们既不可能、也没理由追星逐月,而且上述国家好多东西确实未必适合我国的国情.但对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审问之、慎思之”加以评论和甄别,可以认同、可以摒弃.“正是在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撞击中,我们的思考才能够处于充满生机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不断地从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水平.”②在上述意义上,拓宽视野,在国际视野下建立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参照系,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展的重要前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密切关注、认真研究西方数学课程改革理论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冷静反思、坚持追求真理、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注重西方教育同我国教育的共性部分,消化和汲取其中有意义的思想养分,是一定能够从国际教育科学的宝库中,借鉴到有益的东西,以促进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进展.4.7.2主要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特点③1. 美国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重视数学的价值及数学能力回顾20世纪数学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美国教育在20世纪所经历的几次重大变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其核心,并且都对整个国际数学教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初,以杜威(Dewey)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就首先对传统的“学校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的“老三中心”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提出“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现代教育观,之后又经过了以“新数运动”——“回到基础”——“问题解决”为主题的几个改革.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了《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所作的报告》,提出了数学课程必须作出重大的改革,促成了2000年《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的产生.就改革的理念而言,“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89年在题为《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列出了未来数学教育改革应当实施的7个转变,包括:①学校教育应从双重使命(为多数人的数学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转到单一使命(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核心数学);②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③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冷漠和敌意转到承认数学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性;①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绪论.②钟启全:《现代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页.③这个专题的介绍主要参考了徐斌艳:《数学经验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十章“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趋势“(368~391页)与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全书中相关的内容.④数学教学从专注于常规技能的训练转到发展广泛的数学能力;⑤数学教学从强调为学习进一步课程的需要转到强调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服务;⑥数学教学从强调纸笔运算转到强调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⑦公众对数学的理解从随心所欲的法则的不变教条转到关于模式的严格而又生动的学科.”①就改革的目标而言,美国国家教学教师协会(NCTM)先后于1989年、1991年和1995年建立了教学、教师、考核三个方面的标准认为,在信息社会中,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目的:第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数学素养的劳动者;第二,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第三,需要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机会;第四,使学生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对“具有数学素养的公民”,具体提出五项目标:①懂得数学的价值,即懂得数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会读数学、写数学和讨论数学;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美国正式的《学校数学的原理与标准》于2000年春季出版,其宗旨是保证高质量的数学教育,继续坚持1989标准提出的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人学习的学科的基本理念.基本观点用六条原则进行表述:①平等原则.良好的数学教育需要平等——为全体学生提出高期望并提供有力的支持.②课程原则.课程必须是前后连贯,注重重要数学内容,讲求表述的课程.③教学原则.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了解学生已掌握了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从而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④学习原则.学生必须通过理解并积极借助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进行数学的学习.⑤评定原则.评定应当有助于对重要数学内容的学习以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⑥技术原则.技术在数学的教与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直接影响到数学的教学方式并能促进学生的学习.2.英国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观点——重视数学的价值“英国的数学教育改革被学者认为‘历来十分活跃,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许承厚,1995).在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方面,20世纪60年代新数学运动中出现的SMP教材和80年代出版的《考克罗夫特报告》(中文版译名为《数学算数》,见范良火,1994)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②随着新数学运动的挫折,英国对数学课程作了重大改革调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英国已不多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1982年,由考克罗夫特(Cockcroft)博士为首的英国国家教学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数学算数”的著名的《Cockcroft报告》(后面简称《报告》),这是英国①转引自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10页.②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46页.数学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成人生活、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对上述三种数学需要进行了具体的讨论,阐述了为满足这三种需要学校数学应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论述了进行良好的数学教学所需的多种条件和支持.《报告》认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数学可用来作一种传递信息——表示、解释和预测信息的强有力的手段”;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数学在其他领域的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一原因是“数学内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报告》认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所学的数学课程既要有相同之处也要有区别.相同之处体现在,所在学生都会接触到的数学共同的核心内容,并具体列出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表”,认为它应成为面向所有学生的数学大纲的一部分;差别之处体现在对于不同的学生,额外增加的内容在深度、评价方法和教学目的方面有所侧重.《报告》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强调让学生成功地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强调更好地发展个别化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能力学习的学习需要;《报告》关注数学“应用”,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概念与技能,如何利用它们去解决问题.《报告》还指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计算器的使用对基本的计算能力没有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儿童从早期起学习使用简单的计算器是明智的.以《Cockcroft报告》为背景,英国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包括:①数学对于大众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利用数学交流信息和思想,完成一系列的实际任务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②数学是探索新世界的工具,数学的应用过程是生动的、具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③数学的技巧虽然重要,然而它们仅仅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具有良好的数学观;④数学具有欣赏的价值,数学欣赏能给学生带来智力活动体验和探索经验的兴奋;⑤数学内容应该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应该体现多样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学校能根据国家标准作出计划,针对个别学生的需要做出适当的伸缩.3.日本的数学课程改革——有愉快感、充实感的学习活动日本数学教育具有和中国一样的东亚文化传统,考试文化等在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二十年来,日本课程改革提出的重点是精选教学内容,改善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1996年8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题为《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指出;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由注重灌输知识向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转变.即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和品格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通过开展宽松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础,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使各个学校能够发挥主动性,创造出有特色的教育.基于上述目标,日本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新特点为:首先,提倡数学学习一种有愉快感、充实感的学习活动.包括以下两方面理念:第一,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学习活动;第二,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打好基础;其次,进一步精简学习内容.认为要实现上述要求,必须进一步精简传统的学习内容;最后,提倡选择性学习和综合学习.新课程增加了选修课课时,使课程具有较大的弹性,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综合学习是本次学习指导纲要中新增设的内容,它通过学生综合数学知识或者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综合来解决一个研究课题.4. 荷兰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①——现实的数学教育荷兰的教育有其独到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度自由.荷兰的课程目标是最简单的,篇幅短,语言简略.荷兰政府不干预学校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个学习科目具体需要怎么教和怎么学,完全由学校和教师们自己决定,学校则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计划自行决定选用何种教材或教材系列;二是教师有充分的权威.荷兰的教师可以不通过学校的管理人员自己决定与教学工作有关的事务,其作用远比学生自己的考试成绩重要.然而在如此自由的教育环境中,荷兰的数学教育并没有象想象的那么“混乱”.相反,荷兰的数学教育水平很高,据“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1997)的测试结果,荷兰学生的数学成就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名列前茅.并且荷兰的数学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不仅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统一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使用统一的数学课程,这就是基于现实数学教育理念的数学课程.现实数学教育与传统数学教育迥然不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数学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数学的现成结果,而现实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自己去再“发现”数学的这些结果.“现实”一词包含两种涵义:①现实数学教育是现实的,即现实数学教育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学习数学,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始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②现实数学教育是实现的,即现实数学教育与数学的“再发现”紧密相连,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不是教师课堂灌输的现成数学结果,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的结论.现实数学教育是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H. Freudenthal,1905~1990)与其领衔的荷兰数学教育研究集体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新型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是20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数学教育家,他指导、推动和亲身参与了荷兰的数学教育改革实践,并对20世纪国际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也受到了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启发.1991年,在弗赖登塔尔先生逝世一周年时出版了他最后一本内容广博的、在数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重要历史作用的遗著《数学教育反思》.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之行演讲集”,指他1985年80高龄之际来中国访问之行,说明《数学教育反思》这部重要著作的历史足迹,是从他1985年的中国之行开始的.弗赖登塔尔在这本著作中结合荷兰的数学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了现实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追寻了现实数学教育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的发展历程,对现实数学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现实数学教育”指导下的数学课程观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基本方面:①数学在本质上是一项人类活动,通过数学课程让学生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是可能的;“学校中的数学不是那些封闭的系统,而是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开始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具有“潜在的发现能力”,他们本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已经具备了教师甚至研究人员的特征,在他们身上实现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教育应当发展这种潜能,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实现数学的“再发现”.数学课程,应当是引导学生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实现数学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的①这个专题的基础内容来自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章.课程.②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再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按照这样的途径发展,数学教育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在上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荷兰现实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核心概念:情景问题与数学化.①情景问题——数学课程应当从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问题出发,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这些情景问题自己去发现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②数学化——数学化是一种由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认识转化活动,是人类发现活动在数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情景问题解释了数学课程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数学化则具体指出怎么才能使数学课程帮助学生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弗赖登塔尔倡导的这种数学课程经过三十年来荷兰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得以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富有特色的荷兰现实数学课程.荷兰的数学教育是成功的典范之一,值得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了解荷兰的数学课程发展、把握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脉搏,就一定要了解弗赖登塔尔的思想和实践.弗赖登塔尔是著名数学家布劳威尔的学生,他首先以代数拓扑学和泛函分析研究方面的杰出工作确立了其作为国际著名数学家的地位,曾任荷兰数学会的两届主席.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非常关注教育问题,他很早就把学习和教学本身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对象.他本人对此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我一生都是做教师,之所以从很早就开始思考教育方面的问题,是为了把教师这一行做好.弗赖登塔尔在数学教育研究中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过探究与质疑、对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方面工作也进行探究与质疑;特别重要的是在“新数运动”这样的重大事件面前,弗赖登塔尔没有盲目附和,而是采取一种冷静和客观的分析态度经思考后进行断然抵制.他认为,新数运动的倡导者当中,有许多人虽然是著名的数学家,但对教育方面的问题知之不多,其中有的人此前未做过任何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由这样的数学家来主导如此重大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是不妥的;二是弗赖登塔尔认为,作为“新数学”出发点的诸如:集合,逻辑,关系等等知识内容过于复杂和抽象,不适宜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引入.并明确反对受“新数运动”影响而由荷兰政府组建“数学课程现代化委员会”以及打算在中小学引进“新数学”的做法.他对“新数运动”的分析和评价,后来一一被实践所验证.他的看法以及他个人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使荷兰最终抵制了“新数学”,不仅免受“新数运动”的折腾,而且保持了本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平稳发展.从荷兰数学教育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①成功的数学课程改革,应该集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乃至一线数学教师的经验与智慧为一体,共同协作才能成功,弗赖登塔尔本人就身兼这几种身份;②要成功,必须付出长时间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弗赖登塔尔本人的经历就是明证;③对问题一定要先思而后行,不能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弗赖登塔尔对“新数运动”和对布卢姆、皮亚杰这样“大家”的观点,不是盲目附和,而是首先持一种分析的态度,投以一种探究的目光.这种孜。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变得越来越重要。
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呢?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国际视野。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教师具备了广阔的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影响和启发学生。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关注国际时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动态。
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阅读国际教育文献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跨文化素养。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将国际视野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其次,课程设置要体现国际化。
学校在设计课程时,应增加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内容。
比如,可以开设世界历史、地理、文化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
同时,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引入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理念。
此外,还可以开设外语课程,不仅注重语言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通过多种课程的综合设置,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全面认识。
再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国际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获取国际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讲座、虚拟实验室等。
通过观看国际知名大学的公开课,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学术观点,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在线交流项目,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跨地域的交流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增强他们的国际意识。
此外,组织国际交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游学、交换生项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
在游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学校、博物馆、企业等,与当地的学生和居民进行交流互动。
高等数学教材外国
高等数学教材外国高等数学教材外国引进与翻译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理工科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国不仅进行了广泛的教学改革,还积极引进和翻译了一些优质的外国高等数学教材。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数学教材外国引进与翻译的意义和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引进国外高等数学教材的意义引进国外的高等数学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国际化视野:通过引进国外高等数学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他们对国外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方法有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数学教学与国际接轨。
2.丰富教材内容:国外高等数学教材往往因其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理论基础而备受瞩目。
引进这些教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
3.提升教学质量:与国外高等数学教材相比,我国自主编写的教材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引进国外优质教材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提升我国的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国外高等数学教材引进与翻译的现状目前,我国引进和翻译国外高等数学教材的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一些知名的国外高等数学教材已经被引进到我国,例如《高等数学》(Stewart)、《微积分学教程》(Spivak)等。
同时,我国的一些优秀数学教师和专家也参与了这些教材的翻译工作,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
然而,与引进教材相比,国外高等数学教材的翻译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因为数学术语的特殊性和语言的差异性,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理解偏差,导致教材内容在传递上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教材的翻译并未做到与我国教学实际的结合,缺乏具体的案例和习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提升国外高等数学教材的引进与翻译质量为了提升国外高等数学教材的引进与翻译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合作交流:我们应该与国外的数学教育专家和教师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交流。
国际先修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1 、I B D P课程 及数 学课 程
I B D P (I n te r na ti 0 n a1 B ac c a l a u r e at e
D i p l o m a P r o g r a m m e )课 程 , 即“ 国 际 文 凭 项 目” , 是 国 际文凭 组 织 ( I B O )为 1 6 — 1 9岁 学 生 在 高 中 后 两 年 设置 的综 合 性 大 学 预科 课 程 , 旨在 让 学 生
在 国外 接 受 教 育后 能够 被 祖 国或 当地 国 的 大 学 录 取 。u 至2 0 1 0年 , 全球 开设 I B D P课程 总 数 为 2 0 0 0多 个 , 也 已在 我 国 一 些 沿 海 城 市 学校 开 设 。
教育, 如A P课程 计 划 。发 端 于 二 十 世 纪 五 、 六 十 年代的 I B D P和 A P课 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际 教 育界 公认 为 具有 较 高 水 准 的优 秀 课 程 , 其 强 化 学 生 学 习领 域 的拓
谢益 民
沈
逸 :国际先修数学课程 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国际先修数 学课 程的发展 趋势及 启示 ★
谢益 民 沈 逸
摘要 : 基于 I B DP 、 AP数 学课 程 的 综 合 分 析 , 国 际先 修 数 学课 程 呈 现 如 下 发展 趋 势 : ( 1 ) 提 供 多样 课 程 , 适 应 个性 选择 ; ( 2) 构建 共 同基 础 , 衔 接 后 续教 育 ; ( 3) 倡 导 主动 探 究 , 改
变学习方式; ( 4 ) 发展应 用意识 , 提升 实践能力 ; ( 5 ) 注重信 息技 术, 体现教学实效 ; ( 6 ) 革新
2024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新教材人教版)
2024高二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新教材人教版)一、课程简介高二数学上学期课程主要包括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集合与逻辑、函数与方程、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不等式与数列、解析几何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理解数学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拓展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集合与逻辑:注重概念的理解和推理方法的掌握,通过实例和习题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函数与方程:从函数的性质出发,理解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掌握函数的思想方法。
同时,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通过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三角函数的变换和化简方法。
向量部分则通过向量的运算和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不等式与数列: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不等式,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
解析几何:通过直线的方程和性质,理解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同时结合圆锥曲线的方程和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几何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日常表现: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单元测试:每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期中考试:在学期中进行期中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期末考试:在学期末进行期末考试,对学生一学期的数学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
同时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测试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教师发展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和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如何帮助学生发展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变得愈发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还能让他们在多元的世界中展现出竞争力和创造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课程设计。
在学校的课程中,要融入丰富的国际元素。
例如,在历史课上,不仅仅讲述本国的历史,还要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演进。
地理课可以探讨全球各地的气候、地形、资源分布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语言课程更是培养国际意识的重要途径,除了英语,还可以开设其他热门语言的选修课程,如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其次,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也是关键。
学校可以组织国际交流活动,如与国外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项目。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从而拓宽视野。
此外,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授课或举办讲座,也能为学生带来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还可以组织国际文化节,让学生展示各自代表国家的文化特色,如美食、服饰、艺术等,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在线课程、纪录片、国际新闻网站等渠道,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
例如,让学生关注国际知名的学术网站,阅读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观看有关世界各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纪录片,感受地球的多样与美丽。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竞赛和合作项目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以及各类科技创新比赛。
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阅读也是培养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要把握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要把握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各个要发达国家对本世纪以来各自数学教育发展历程作全面的考察,出台了一系列数学教育发展纲要和数学课程改革蓝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发达国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数学算数》(英国学校数学教育调查委员会报告)、《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
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前苏联等国资料的分析,各国数学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趋势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问题解决开发智能是各国教学改革的严重目标。
近10多年来,国际上研究并推广的主要成果之一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育中,问题是学生面对一项任务时才出现的,这项任务通常是由教师或教科书布置的,而且往往没有给问题规定解决方法。
当学生在问题中找出一个合适的“模式”时,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此后很快跨出了美国国界,被英国、日本等国引进。
美国数学课程把“解决问题的数学”作为第一项标准,认为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是全部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所有数学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一标准强调,在鼓励和支持解决问题的课堂中,要进行广博而丰盛的解决问题的探讨。
学生应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探讨,应学会用几种方式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另外,他们应该像评价问题答案那样,学会评价解决问题的过摸。
当儿童通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应遇到较多的完全例外类型的繁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现实世界和数学内容本身。
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发达国家数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日本最近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十分重视将数学活动全部纳入“问题解决”的视野。
德国在数学的跨学科目标中,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列为五大目标之一,并指出:“促进这两种能力的首要条件是安排以解决问题为方向的教学。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最佳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和推测答案。
国际视野下的数学运算技能
始 的“数学教 育现 代化运 动”对传 统数学 中训 练具体解 的思路外 ,剩下 的还得 回到运算技能上来.没有较高水平
题 、计算能力 的内容作 了大量精简 .由于忽视基本技 能的 的运算技 能 ,方法 、思路再好 ,仍 然不能解决 问题 .然而 ,
训练与培养 ,从 而导致学生 负担 过重 ,落后生增 多 ,以及 该标准没有要求 加强运算 技能的培养 ,反而反对过 分的
数 与式 的运算 ,还包 括集合 中的“并 ”、“交 ”、“补 ”等和命 础 》中有一个 内容是关 于估算 的,详细介 绍 了弃九法 的
题 中的“与 ”、“或 ”、“非”、“蕴涵”、“等 价”等运算 ,甚至还 来 龙去脉以及如何利用 ,很有 实用性 .
包括 向量 、函数和 随机 变量等 的运算 .另外 ,微积 分 中的
及式 的运算 、正确运 用数 学概念和公 式进行数 及式 的变 “理解一次方 程组 及其解 的意义 ,并能加 以运用 ”的要
形 ,属 于数 学三大基 本技 能之一.一般说 的运算 包括数值 求 ;在数 量关 系方面 ,对初 二要求 “按 照 目的收集资 料 ,
计算和数式 的变形 ,数值 计算有 :有理数 运算 、实数运算 整理成 表 ,画出统计 图”等 ,能够“进一 步按照 目的要求
级 学生的乘 、除法计算能力还不及 1928年的四年级学生 . 该标准提 出了相应 的技 能和能力要求 ,特别重视 问题解
因此 ,生活单 元教学法 因导致学 生的基础 知识水平 和基 决.数学教学以问题 解决为重点 ,这就对学 生的数学运算
本运算技 能普遍下 降而遭 到社会各 界 的否 定.1968年 开 技能提 出了高要求.因为解决 问题 除了要具备解决 问题
“一带一路”留学生高等数学课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带一路”留学生高等数学课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渐实施,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深造。
他们的来到不仅为中国高校带来了国际化的氛围,也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留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国际化背景和切实的教学实践,来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就“一带一路”留学生高等数学课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一带一路”留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一带一路”留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学习习惯等差异较大;语言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他们希望能够接触到更丰富的国际化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需要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留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研究和实践:1. 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国际化视野在高等数学课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一带一路”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注重数学理论和概念的讲解,但在“一带一路”留学生的情况下,需要增加一些国际化内容,比如和他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及与国际学术前沿相关的数学理论。
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起留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2. 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们需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增加语言支持,解决语言障碍考虑到部分留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我们需要增加一些语言支持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可以开设专门的英语数学课程,或者增加英语辅导班,为语言能力较弱的留学生提供更加详细的课程解说和语言辅导,使他们更轻松地学习高等数学课程。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推荐参考书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小学数学教师读书推荐参考书目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一名讲述者,为了使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述者”,首先成为阅读者与思考者。
所以我们回到自身,用读书写作发展自己,让我们同读一本书,去阅读“教育”,去品味“教育”,去思考“教育”,去走近“教育”,去快乐“教育”……教议每个学校都“同读一本书”,写读书笔记或心得,相互交流……参考书目:1、《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雷玲2、张天孝,《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科学出版社,1993年。
3、张奠宙编,《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沃建忠著,《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5、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真情与智慧》6、刘铁芳:《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7、张文质:《唇舌的授权》《幻想之眼》《保卫童年》8、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9、郑毓信编著,《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10、波利亚著,《怎样解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素质教育在美国》12、[美]T.丹齐克著,《数:科学的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李俊著,《中小学概率的教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张维忠著,《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15、弗赖登塔尔著,《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走进儿童的数学学习》张兴华17、《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1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斯苗儿19、《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张景中等20、杂志:《小学数学教师》2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数学书目的说明:从编排上看,《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是由若干名师,如:刘可钦,徐斌,钱守旺等的教学风格解析,课堂案例组成。
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影响
、
数 学教育 国 际交流趋 势
数 学 的 国 际 交 流 有 着 在 悠 久 的 历 史 。 早 在
中世 纪, 阿 拉伯人 凭借 其独特 的地 理、 交通 、 商
贸 优 势 把 大 量 的 印度 、 中国、 希 腊 的 数 学 传 到 欧 洲, 使 得 欧 洲 数 学 在 经 历 漫 长 黑 暗 年 代 之 后 走
跃 与 频繁 的趋 势 。 l 、 成立 国 际研 究组 织
国 际数学 教 育委 员 会 ( I C M I ) 是 根据 1 9 0 8年
4月 在罗 马召 开 的第 四届 国 际数 学家 大 会决 议建 立 的 国际数 学 教 育机 构 。I C M I成 立 一百 年 来 , 组
织机构持续扩 大, 到2 0 1 2年 参 加 国 际 数 学 教 育 委 员会 的成 员 国 已经 达 到 9 1 个 。其 它 国际 组 织 如 国 际 数 学 教 育 心理 学 小 组 ( P M E ) 、 全 美 数 学 教 育委 员会 ( I A C M E ) 、 东 南亚 数 学 学会 ( S E A M ) , 非 洲数学联盟 ( A M U ) , 澳 大 利 亚 数 学 教 育 研 究 小 组 ( M E R G A ) , 女 性 与数 学教 育 国际 研 究机 构 ( I O W M E ) 等 也在 数 学 教 育 的 国际 交流 与合 作 、 协 调有 关 数 学教 育研 究 、 举办 国际数 学教 育会议 、 讨 论数 学教 育 的热 点与难 点、 促进 数 学教 育人 员往来 与 交流 、 开 展 国 际性 的 数 学教 育 实验 等 方 面 , 发 挥 了非 常
向复苏。1 7世 纪 初 意 大 利 来华 传 教 士利 玛 窦 和
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影响
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数学教育也逐渐向国际化方向转变。
这种趋势的出现,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就更加明显了。
第二,数学教育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数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例如国际数学教育标准(IMES)和国际初中数学教育标准(ICMES)。
这些标准不仅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学教育提供了参考,而且还可以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第三,跨国公司的需求。
跨国公司需要招聘具备国际视野和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中小学数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素养。
首先,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与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和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分享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学教育资源和最佳实践,从而提高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
第二,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可以促进教育改革。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发现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并且汲取对方的经验,从而推动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可以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人才。
通过培养中小学生的世界性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全球竞争力,从而为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一趋势,积极参与其中,并不断推动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国际化视野打造国际化课程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是信心与能力的提升
61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提升学习动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国的学习与实践中,苏苏见到了国际水准的课程制作,担任过在edX平台上给斯坦福教授研发逻辑学MOOC的工作。
作为研发员,苏苏不光要归纳知识点,编写随堂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
为了打造高互动性的学习模块,她还要在edX 上进行代码的撰写。
“除了编程工作,为了让学生持续对这门课感兴趣,用图像处理软件做大量的彩色漫画图片,也是我编写的一部分。
”在美国硅谷的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实践,为苏苏在陈起永团队进行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的国际教材编写,带来了更多的帮助。
经历过中美教育,进行过国际教程的开发,苏苏表示,陈起永团队的课程在国际化视野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在接受国内传统教育,所以非常了解国内的优缺点。
而美国的学习经历,也发现了很多值得国际课程学习吸收的地方,所以我们编写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应试,而是有很多解法灵活的题目,学生只有把知识点吃透了才能完成。
除此之外,在学习动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中国学生普遍欠缺的方面上,也是如今课程研发关注的地方。
”在美国学习、生活9年后,苏苏回到中 国。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媒体技术硕士,很多中国家长相信,头顶名校光环的苏苏,一定是胸有成竹,自带光环的一分子。
夸耀、赞许,一直伴随着她曾经的成长。
然而对于苏苏而言,直到出国留学后,她才开始逐渐“相信自己”。
阶段最优解≠全局最优解教育应打造个性的长线发展“我中学是在国内重点高中就读的,身边优秀的同学太多,导致我一直不怎么自信,觉得有些同学天生就比我更擅长学习。
甚至直到我被斯坦福录取,先前的挫败感也一直没有消散。
”苏苏告诉《留学》记者。
“当一个孩子思维模式是‘成长’而非‘固定’时,便不会轻易被学习上的挫折打败,而是不断调整学习方法,积极向师长请教,长久下来,也就更容易在学业上获得成功。
”在美国学习多年,苏苏认为西方教育,尤其是美国的教育改变她最多,也最值得借鉴的,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
国际视野下2022年版数学课标素养主要变化
国际视野下2022年版数学课标素养主要变化作者:李让美曹一鸣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24年第01期【摘要】将基于素养导向的新课程理念有效融入课程实施,关键在于实施者对素养的理解.为了帮助一线数学教师充分把握素养内涵,研究借鉴面向2030的素养框架,聚焦初中阶段,对比分析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素养要求,旨在从国际视野审视我国初中数学课程育人目标发生的变化.结果显示:(1)初中数学课程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计算能力等基本素养,以及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2)相比于2011年版数学课标,2022年版更加关注合作/协作、自我调节/控制、坚毅力/适应力等社会情感技能,以及ICT/数字素养和企业家精神等新兴素养;(3)2022年版数学课标对其余大多数素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例如体育/健康素养,以及创造新价值、行动、反思等变革能力.【关键词】2022年版数学课标;初中数学课程;课程目标;素养1引言素养的培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共同瞩目的焦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作为最早研究核心素养框架的国际组织,于2019年启动了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课程内容图谱分析项目(curriculum content mapping,简称CCM),其目标教育层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1],形成了面向2030的内容框架和素养框架(competencies framework),以促进各国反思当前课程与未来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该项目遵循素养本位的理念,反映了面向2030教育改革以及未来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趋势.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既注重继承国内课程改革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其突出亮点是确定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当前,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的准确理解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引领着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从国际视野审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素养变化,对推进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借鉴面向2030的素养框架,聚焦初中阶段,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以下简称“2011年版数学课标”)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3](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为研究对象,对比两个版本数学课标在素养方面的体现情况,旨在分析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素养的主要变化,以帮助一线教师等课程实施者把握素养内涵,更好地理解并践行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为青少年面向未来社会厚植沃土.2面向2030的素养框架CCM项目聚焦未来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其构建的素养框架面向世界教育,举世瞩目,为各国提供了审视现有课程与教育2030育人目标匹配程度的重要机会.起初,OECD于2017年召集世界各国专家商讨制定了24项素养,而后根据预测试国家与地区的反馈意见以及已有理论基础,对面向2030的素养框架进行了修改完善,最终确定了5类共28项素养(见表1).基本素养(foundational literacies)作为个体走向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是发展其他综合技能的先决条件.读写能力是一种评估、使用和参与书面、口头、视觉以及多模式文本的能力.计算能力则区别于数学运算能力,体现个体能够获取、使用、解释和传达数学信息以及思想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数字素养和数据素养也被视为面向2030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个体具备ICT/数字素养,意味着能够有效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个人目标;数据素养则是个体基于数学理解和数学技能,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关键信息,以此为事件做出客观解释.并且体育/健康素养也被纳入基本素养类别中,要求个体具备将身心、认知和社会技能融入健康与积极生活的能力.技能、态度与价值观(skills, attitudes and values)共9项素养,如表1所示,要求个体除了具备基本素养,还要习得一些面向未来社会的重要技能,包括:认知和元认知技能,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学会学习;社会和情感技能,如合作/协作、自我调节/控制和同理心等.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涉及观察、分析、评估和反思等多种技能组合的高阶认知技能.面对复杂现实生活的挑战,还需要个体具备调节情绪、理解他人、团队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等能力.学会学习则反映了个体对学习现象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控制自己的学习.同时,这些技能的运用受到个体态度与价值观的调节,如对自我和他人以及所处环境的尊重、信任,以及遇到困难保持坚毅力/适应力等.素养框架的关键概念(key concepts),即学生主体和共同体,也是OECD学习框架2030的核心概念[1].学生主体表明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行动以达成目标,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和反思意识.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一系列更广泛的关系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譬如教师、同龄人以及家庭等的共同参与,统称共同体.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互动与支持关系,使得学生逐渐走向成熟,成为独立的个体.变革能力和能力发展(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 and competency development)是个体改变社会、创造美好未来的必备素养.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为个体创造新价值提供了契机,社会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以实现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勇于承担责任则是创造新价值的必要条件,需要个体为实现个人和集体福祉产生有正当理由、有诚信、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个体还应成为系统思考者,调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困境、矛盾或紧张局势等.另外,预期、行动和反思这一有序发展过程贯穿于个体实践活动始终,调动其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其发展与世界交往所需的相互关联的所有能力.新兴跨学科的复合能力(compound competencies)在新时代背景下被提出,鼓励青少年发展全球能力,认识世界,并与世界交流互动.在自媒体时代,个体应具備媒体素养,能够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媒体内容.与此同时,环境污染、极端气候等现象迫使教育逐渐重视可持续发展素养,要求个体了解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类生活.在网络化与智能化社会,诸如计算思维/编程/编码素养、财经素养等也被日益关注.加强培养个体提出和开发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施的解决方案,以及将财经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况的财务决策等能力.除此以外,企业家精神被视为一种增值的能力,这些价值可能是新产品、新思维或新策略等,本质上是为了激励学生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两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素养比较为了了解上述素养在我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整合情况及其变化,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统一部署下,中国数学课程内容图谱研究团队依据“CCM 正式研究指南”“数学内容框架”“素养框架”等文件,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对2011年版数学课标与2022年版数学课标进行编码,判断课程标准中各内容条目所对应的素养要求,进行等级赋分.素养的具体赋分规则为[4]: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明确要求了某一素养,赋分4,属于主要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除外,其余部分如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实施、附录等提到了某一素养,并同时明确关联了某个二级知识主题,则在该数学内容处赋分3,属于次要学习目标;若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某一素养,但没有关联具体数学内容,则在所有内容处统一赋分2,表现为教师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涉及该素养;若课程标准中不涉及某项素养,则赋分1.由于CCM项目指向我国初中阶段,因此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数学课标的课程内容均限定于七至九年级.依据赋分规则,对两个版本数学课标中素养的总体表现以及具体的层级分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如下.3.1 素养的总体表现变化研究发现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数学课标均有23个二级数学知识主题与数学内容框架相匹配[5],因此按照赋分规则,每个素养的赋分总值最高为92分,最低为23分,即在23个二级知识主题中均赋分4或赋分1.对比两个版本数学课标中素养表现的赋分总值,可以发现与数学学科密切联系的素养,并且这28项素养中的23项赋分总值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图1所示,具体为:(1)两个版本数学课标均重视读写能力、计算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其赋分总值占比达到了70%以上,特别是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其赋分总值超过了85分;(2)相比于2011年版数学课标,2022年版数学课标更加重视ICT/数字素养、体育/健康素养和企业家精神,其赋分总值增加了5分及以上,变化较大;(3)对其余绝大多数素养的要求也有略微提高,例如合作/协作、学会学习、反思、计算思维等,其赋分总值增加了1到4分.3.2素养的层级分布变化为了深入比较2011年版与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28项素养在4个赋分层级上的具体表现,以二级知识主题为单位,分析其涉及的素养能够达到的层级要求,最终每个素养的要求占比如图2所示.接下来,将主要关注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发生变化的素养.首先关注3项变化明显的素养,即ICT/数字素养、体育/健康素养和企业家精神.相比2011年版数学课标,2022年版中“ICT/数字素养”作为主要目标(赋分4)和次要目标(赋分3)的占比均有所提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是推动数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已成为新时代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如营造新型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探究活动,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实现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等.“体育/健康素养”在2011年版数学课标中完全未被提及,所有知识主题均赋分1,而在2022年版数学课标的课程实施部分被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坚持育人为本,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3]附录也增加了相应的教学案例“例89体育运动与心率”,要求学生经历运用函数知识建模、探究体育运动与心率关系的过程,感悟科学的运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体育/健康素养”作为次要学习目标出现在“函数”这个二级知识主题中,赋分3,其余均赋分2,表示有可能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图22011年版与2022年版数学课标对应的素养要求占比注:每一个素养对应的左侧条柱代表2011年版数学课标,右侧条柱代表2022年版数学课标.另外,“企业家精神”的相关表述也首次出现在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如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部分.2022年版数学课标强化“综合与实践”,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运用多个領域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解决方案,体现学生增值的能力.在主题活动教学中,要求设计活动方案,注重学习过程中作品、报告等物化成果的评价.在随机抽样部分,增加案例“例83设计调查方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简单随机抽样,学习抽样调查方法.除了上述明显提升的素养,2022版数学课标对其余大多数素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例如,在基本素养类别中,读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赋分4)的占比有较为明显的提升,2022年版数学课标强调学生能够理解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的数学信息及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一重要思想.在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类别中,2022年版数学课标对解决问题、合作、学会学习等要求更高,更加重视综合与实践,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关键概念类别中,对“共同体”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学会构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互动关系对学生个体融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变革能力和能力发展类别中,2022年版数学课标更加注重行动和反思,使得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勇于探索、自我反思的科学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思维也成为了学生数学学习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更加关注数学课程内容与计算思维的整合.4研究结论与讨论通过对比两个版本数学课标在初中阶段的素养要求及其变化,可以发现:初中数学课程一直重视发展学生的基本素养(如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高阶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2022年版数学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并逐渐关注新兴素养的培育(如数字素养、企业家精神);并且2022年版数学课标涵盖了素养框架中的所有素养,对其余绝大多数素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符合国际主流趋势.3两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素养比较为了了解上述素养在我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整合情况及其变化,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统一部署下,中国数学课程内容图谱研究团队依据“CCM 正式研究指南”“数学内容框架”“素养框架”等文件,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对2011年版数学课标与2022年版数学课标进行编码,判断课程标准中各内容条目所对应的素养要求,进行等级赋分.素养的具体赋分规则为[4]: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明确要求了某一素养,赋分4,属于主要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除外,其余部分如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实施、附录等提到了某一素养,并同时明确关联了某个二级知识主题,则在该数学内容处赋分3,属于次要学习目标;若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某一素养,但没有关联具体数学内容,则在所有内容处统一赋分2,表现为教师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涉及该素养;若课程标准中不涉及某项素养,则赋分1.由于CCM项目指向我国初中阶段,因此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数学课标的课程内容均限定于七至九年级.依据赋分规则,对两个版本数学课标中素养的总体表现以及具体的层级分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如下.3.1 素养的总体表现变化研究发现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数学课标均有23个二级数学知识主题与数学内容框架相匹配[5],因此按照赋分规则,每个素养的赋分总值最高为92分,最低为23分,即在23个二级知识主题中均赋分4或赋分1.对比两个版本数学课标中素养表现的赋分總值,可以发现与数学学科密切联系的素养,并且这28项素养中的23项赋分总值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图1所示,具体为:(1)两个版本数学课标均重视读写能力、计算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其赋分总值占比达到了70%以上,特别是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其赋分总值超过了85分;(2)相比于2011年版数学课标,2022年版数学课标更加重视ICT/数字素养、体育/健康素养和企业家精神,其赋分总值增加了5分及以上,变化较大;(3)对其余绝大多数素养的要求也有略微提高,例如合作/协作、学会学习、反思、计算思维等,其赋分总值增加了1到4分.3.2素养的层级分布变化为了深入比较2011年版与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28项素养在4个赋分层级上的具体表现,以二级知识主题为单位,分析其涉及的素养能够达到的层级要求,最终每个素养的要求占比如图2所示.接下来,将主要关注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发生变化的素养.首先关注3项变化明显的素养,即ICT/数字素养、体育/健康素养和企业家精神.相比2011年版数学课标,2022年版中“ICT/数字素养”作为主要目标(赋分4)和次要目标(赋分3)的占比均有所提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是推动数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已成为新时代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如营造新型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探究活动,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实现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等.“体育/健康素养”在2011年版数学课标中完全未被提及,所有知识主题均赋分1,而在2022年版数学课标的课程实施部分被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坚持育人为本,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3]附录也增加了相应的教学案例“例89体育运动与心率”,要求学生经历运用函数知识建模、探究体育运动与心率关系的过程,感悟科学的运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体育/健康素养”作为次要学习目标出现在“函数”这个二级知识主题中,赋分3,其余均赋分2,表示有可能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图22011年版与2022年版数学课标对应的素养要求占比注:每一个素养对应的左侧条柱代表2011年版数学课标,右侧条柱代表2022年版数学课标.另外,“企业家精神”的相关表述也首次出现在2022年版数学课标中,如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以及附录等部分.2022年版数学课标强化“综合与实践”,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订解决方案,体现学生增值的能力.在主题活动教学中,要求设计活动方案,注重学习过程中作品、报告等物化成果的评价.在随机抽样部分,增加案例“例83设计调查方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简单随机抽样,学习抽样调查方法.除了上述明显提升的素养,2022版数学课标对其余大多数素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例如,在基本素养类别中,读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赋分4)的占比有较为明显的提升,2022年版数学课标强调学生能够理解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的数学信息及其蕴含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一重要思想.在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类别中,2022年版数学课标对解决问题、合作、学会学习等要求更高,更加重视综合与实践,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关键概念类别中,对“共同体”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学会构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互动关系对学生个体融入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变革能力和能力发展类别中,2022年版数学课标更加注重行动和反思,使得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勇于探索、自我反思的科学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思维也成为了学生数学学习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更加关注数学课程内容与计算思维的整合.4研究结论与讨论通过对比两个版本数学课标在初中阶段的素养要求及其变化,可以发现:初中数学课程一直重视发展学生的基本素养(如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高阶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2022年版数学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并逐渐关注新兴素养的培育(如数字素养、企业家精神);并且2022年版数学课标涵盖了素养框架中的所有素养,对其余绝大多数素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符合国际主流趋势.3两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素养比较为了了解上述素养在我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整合情况及其变化,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统一部署下,中国数学课程内容图谱研究团队依据“CCM 正式研究指南”“数学内容框架”“素养框架”等文件,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对2011年版数学课标与2022年版数学课标进行编码,判断课程标准中各内容条目所对应的素养要求,进行等级赋分.素养的具体赋分规则为[4]: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明确要求了某一素养,赋分4,属于主要学习目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除外,其余部分如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实施、附录等提到了某一素养,并同时明确关联了某个二级知识主题,则在该数学内容处赋分3,属于次要学习目标;若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某一素养,但没有关联具体数学内容,则在所有内容处统一赋分2,表现为教师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涉及该素养;若课程标准中不涉及某项素养,则赋分1.由于CCM项目指向我国初中阶段,因此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数學课标的课程内容均限定于七至九年级.依据赋分规则,对两个版本数学课标中素养的总体表现以及具体的层级分布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如下.3.1 素养的总体表现变化研究发现2011年版和2022年版数学课标均有23个二级数学知识主题与数学内容框架相匹配[5],因此按照赋分规则,每个素养的赋分总值最高为92分,最低为23分,即在23个二级知识主题中均赋分4或赋分1.对比两个版本数学课标中素养表现的赋分总值,可以发现与数学学科密切联系的素养,并且这28项素养中的23项赋分总值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图1所示,具体为:(1)两个版本数学课标均重视读写能力、计算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其赋分总值占比达到了70%以上,特别是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其赋分总值超过了85分;(2)相比于2011年版数学课标,2022年版数学课标更加重视ICT/数字素养、体育/健康素养和企业家精神,其赋分总值增加了5分及以上,变化较大;(3)对其余绝大多数素养的要求也有略微提高,例如合作/协作、学会学习、反思、计算思维等,其赋分总值增加了1到4分.3.2素养的层级分布变化。
数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数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一、现状分析1.1 教育背景:具备数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较强的数学专业知识。
1.2 教学经验:从事数学教学工作若干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熟悉教材和课程体系。
1.3 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熟练掌握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二、发展目标2.1 短期目标(1-3年)(1)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校级或以上级别的教研活动,提升自身教研能力。
(3)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数学成绩,使优秀率、合格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2.2 中期目标(4-6年)(1)深化数学专业知识,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拓宽学术视野。
(2)担任教研组长或学科带头人,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
(3)开展课题研究,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力量。
2.3 长期目标(7年以上)(1)成为数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具有较高知名度。
(2)参与编写数学教材、教学参考书,为数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3)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使他们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
三、实施措施3.1 教育教学能力提升(1)每学期至少阅读3本教育教学专业书籍,撰写读书笔记。
(2)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锻炼自身教学能力。
(3)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与同行交流教学心得。
3.2 学术研究能力提升(1)每年至少发表1篇数学教育论文,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
(2)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3)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拓宽学术视野。
3.3 师德修养与团队协作(1)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榜样。
(2)关心团队成员,提高团队凝聚力。
(3)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评估与调整4.1 定期评估:每年对自身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评估,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4.2 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确保个人专业发展的有效实施。
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影响
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影响1. 引言1.1 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对中小学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际化趋势不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展现,更在教育政策和标准上有所体现。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中小学数学教育可以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国际化趋势也给中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挑战,比如跨文化数学学习的困难和差异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对于提高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加强国际化合作,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中小学数学教育才能真正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共同推动全球数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2. 正文2.1 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国际数学教育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比如使用数学软件进行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使得数学学习更加生动和有效。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国际数学教育趋向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的发展。
国际数学教育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强调数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重跨文化合作与交流。
国际数学教育不仅注重本国数学教育的发展,还强调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借鉴教学模式,共同推动数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国际数学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他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数学发展情况,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2.2 影响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国际化趋势使得数学教育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
通过借鉴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内外高中数学教材发展的若干趋势
其次,教育政策也对高中数学教材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 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材编写者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政策为高中数学教材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此外,学科发展也促进了高中数学教材的进步。随着数学学科的不断完善和 发展,新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资源。 同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统计图表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在化学学科中,统计图表被用来描述和 分析化学实验数据。例如,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来比较不同物质的质量分数、判断 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等。国内高中数学教材往往更加注重统计图表的理论知识, 而国外教材则更加其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实例。
结论
通过对国内和国外高中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存在教学语 言、教授深度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跨国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遇到一定困难。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高中数学教材,其核心数学内容 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编写高中数学教材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材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内容分析结果显示,该教材中的跨学科内容主要分布在函数、数列、几何等 章节,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实际应用。这些跨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1、紧密实际:教材中的跨学科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和各学科领域,展示了数 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注重思想方法:教材不仅数学知识本身,还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例子,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思想。
近年来,高中数学教材的发展呈现出数字化、国际化、趣味化、生活化等趋 势。首先,数字化趋势明显。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材开 始成为主流。数字化教材具有很多优点,例如互动性、动态演示、个性化学习等,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学科教学(数学)必读书目推荐
数学教学论
1、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唐瑞芬主编.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数学教学设计 ,奚定华主编.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பைடு நூலகம்
数学学习论
1、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2、PME:数学教育心理 ,李士锜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其他
1、数学思维论 ,任樟辉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数学课程论 ,张永春编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3、数学教学论 ,胡炯涛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4、数学学习论 ,郑君文,张恩华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5、数学方法论 ,郑毓信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6、数学教育评价 ,魏超群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3、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 ,鲍建生、周超。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9.
4、学生算法概念建构中的认知结构研究 ,徐斌艳著.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3.
5、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孔企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3.
6、中学生数学学科自我监控能力 ,章建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03.
3、寻找中间地带 :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 顾泠沅,易凌峰,聂必凯编著.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 2003,
4、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 :国际视角下的数学教 育 / 郑毓信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5、国际展望 :九十年代的数学教育 / 国际数学教 育委员会编;张奠宙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 1990.12.
-
-
教育心理学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程发展国际视野——日本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李淑文孙连举日本和我国同属东方文化系统,在数学教育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然而近几十年来日本数学教育的改革更多地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的改革思想和经验,并有机地融入自己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1998年12月,日本文部省依据中央教育课程审议会关于各类学校各科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中国的数学教学大纲),并定于小学和中学从2002年、高中从2003年分别开始实施。
新的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反映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向,故意义深远,引人注目。
为此,本章将对日本新的小、中、高数学学习指导要领的基本思想和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及教材的特点进行概要介绍与分析,以期对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一、日本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经纬在战后的几十年中,日本大体上每十年就要对《学习指导要领》修订一次。
以《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为基准,可把战后日本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变迁过程分为以下6个时期。
1.单元学习时期1947年3月,日本颁布了新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同年4月实施新的学制,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并实行9年义务教育。
同年5月公布了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并发行了所谓“单元学习”为中心的教科书。
从1948年开始,日本根据文部省学校教育局颁布的《高等学校设置的基准》编制了高中数学教科书,教学科目为解析Ⅰ、几何学、解析Ⅱ。
1951年文部省颁布了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在高中又添设了《一般数学》。
单元学习时期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以生活需要为主,并要求学生能自己去解决问题,本质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自学活动,其学习活动为一个所谓解决问题的过程。
与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相对照,高中教科书则为纯粹的数学体系,解析Ⅰ为代数;解析Ⅱ为函数、微积分与概率统计;几何为初等几何和解析几何;《一般数学》是利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见高中的数学水平是较高的。
这是因为教育革新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对此有所要求,大学方面也要求高中给予较高的数学教育。
2.系统学习时期1958年日本数学教育已转入系统学习的新时期。
这次改革明确提出以下方针:①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原理、法则,并养成应用他们的能力;②使数学建立体系,使学生理解建立此体系的想法及其意义;③使学生理解数学的用语和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据此简洁、明确地表现出数量关系,养成处理它们的能力;④使学生理解逻辑思维的必要性,并使其养成建立逻辑体系的能力和习惯;⑤使学生了解对事物的数学的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的意义,并据此养成对事物的正确处理能力和态度。
系统学习的主要精神,并不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形式上系统的理解,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心理上进行系统的思考,提高逻辑性的同时,能自己对学习内容作出逻辑的体系,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系统学习时期。
如1960年修订的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中不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并养成应用它们的能力,同时还要使学生理解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建立此体系的思想方法、意义,理解逻辑思维的必要性,并使其养成建立逻辑体系的能力和习惯,其必修课程《数学Ⅰ》中增加了不等式、空间坐标、数学和论证等内容;在《数学ⅡB》和《数学Ⅲ》中增加了向量和复数平面等内容。
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为了面向学生的就职,开设了《应用数学》,它是数学Ⅰ、数学Ⅱ的后继课。
3.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时期1964年日本为了了解SMSG的改革情况,请来了E. Moise和D. E. Rickmond 两位教授,在东京、京都两地召开了研究会,他们的讲演给日本的数学教育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于是、日本于1969年颁布了新的小、中、高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目前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还在进行中,与其在形式上增加新的内容,不如仍用过去的教学内容,用现代数学的新观点来阐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这种办法,向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总目标是:“对事物取其数学侧面,养成进行逻辑思维,综合地、发展地考查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态度。
”据此精选了对日常生活、进一步学习以及加强数学理解能力有用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中学导入了集合的用语和符号;用对应定义函数;强调变换,导入拓扑的基本观点;强调概率和统计。
在高中增加了集合和逻辑的内容、向量、矩阵、平面几何的公理结构、计算机程序与框图等新内容。
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一样,现代化教材实行的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恶果。
4.轻松愉快的数学教育时期1978年,日本在反省了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若干弊端以后,制定了“轻松愉快”的教育方针:①建立有特色的学校;②发展个性;③轻松愉快的学校生活;④重视劳动。
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新颁布了小、中、高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在要领中强调:“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思考方法。
”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改革:①恢复了一些传统内容;②删去了一些新内容,如平面几何的公理结构;③降低了对某些抽象理论的要求,如降低了对集合与逻辑、代数结构等内容的要求;④有些内容在量上有所减少。
这次修改的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尽管比前次要求降低了,但微积分、概率统计、向量、矩阵等内容基本保持了原来的程度。
修改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使教材更便于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5.适应多样化的数学教育时期80年代中期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以后,作为基础教育重要内容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重视。
针对日本教育面临的偏重学历、过度的考试竞争、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的划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问题,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教育应朝着尊重个性的方向改革。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日本于1989年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的着眼点是三个方面:适应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多样性;适应国际化的时代。
在小学低年级更加重视综合性、体验性的学习;在初中增设了“课题学习”;在高中阶段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和比重等。
如高中数学课程在适应多样化方面,对于那些将来从事的职业几乎不需要用到数学的学生,则只学习数学Ⅰ;对于要升入大学文科系的学生,则学习数学Ⅰ、数学Ⅱ,同时也可选修《数学A》、《数学B》、《数学C》中的部分内容;对于要升入大学理科系的学生则学习数学Ⅰ、Ⅱ、Ⅲ,同时再选修《数学A》、《数学B》、《数学C》中的部分内容。
由此可见学生对数学课程有多样选择的可能。
6、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1996年8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题为《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
报告指出,面对今后日益信息化、国际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和品格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该报告强调,今后日本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必须使教育由注重灌输知识向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转变。
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的学校课程进行改革:①精简那些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内容,严格筛选基础和基本的教育内容,削减课时;②通过加强课程的弹性化,改善教学方法,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推进个性化教育;③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格,应重视志愿服务,自然体验等活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体育运动;④适应国际理解、信息、环境、志愿服务等综合学习和课题学习的需要,设定“综合学习时间”,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根据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精神,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从1996年8月开始,就课程改革的方针、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科教育的内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分别于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发表了关于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中间报告、最终审议报告,并确定了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开展宽松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础,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使各个学校能够发挥主动性、创造出有特色的教育。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解决现行课程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过度的“应试教育”和竞争、评价标准单一、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等;(2)要使学生掌握人类永恒(贯穿于各个时代)的价值观,培养其同情心、正义感、奉献精神及对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热爱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知识内容;(3)为使学生灵活地适应社会变化,要使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为主的教育,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其个性,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以学校五日制的实施(2002年开始)为契机,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重构学校的教育内容,要使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学习,并适合其终身学习和选择的需要;(5)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基本能力和基础内容的学习,要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原则出发,严格精选教学内容,转变以知识的量来衡量学生学力的学力观;(6)改善学习指导和评价方法;必须改变从前偏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改进从知识的量上评价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重视对学习过程、学生的优点、可能性和进步状况的评价;(7)根据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改善课程管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大的编制和实施课程的自主权。
基于上述课程改革目标,中央教育课程审议会确定了如下的小、中、高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1)通过小学、中学以及高中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关于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多方面观察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创造性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数理地考察和处理事物现象的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发展性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态度;(2)为达到上述目标,要重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联系,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一边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充实感一边进行学习。
并且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改善。
文部省根据上述报告,着手修订课程标准,并于1998年11月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拉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
下面将围绕日本课程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和文部省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对日本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特征及其意义做些分析。
二、日本最新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1、小学算术学习指导要领日本文部省教育课程审议会指出新的算数科学习指导要精选教学内容,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体会学习的乐趣,通过关于数量和图形的操作、体验等算数活动,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意义,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达到能活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