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的安全管理措施及其优缺点

合集下载

围绕典型案例,深刻查摆救灾存在的差距不足和建议

围绕典型案例,深刻查摆救灾存在的差距不足和建议

救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然而,随着灾害频发,救灾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本文将围绕典型案例,深刻查摆救灾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完善救灾工作,提高救灾效率和质量。

一、案例分析以2018年汶川地震为例,汶川地震灾情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救灾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 救援物资分发不均:部分受灾地区援助物资不到位,甚至出现滞留、浪费等现象。

2. 救援力量不足:受灾地区救援力量不足,导致救援行动效率低下。

3. 救援协调不畅:各救援力量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影响救援作业的顺利进行。

二、差距和不足1. 救援物资分发不均在灾难面前,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救援过程中,部分地区援助物资分发不均,导致一些灾民得不到及时救助。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缺乏科学合理的物资分配方案、救援物资储备不足、管理不善等。

2. 救援力量不足救援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救援行动的效率和质量。

尤其是在灾情严重、受灾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救援力量的不足更是无法满足救援需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对救援力量的准备不足、应急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等。

3. 救援协调不畅救援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协同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现实救援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救援力量之间的协作不畅成为制约救援工作的关键因素。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相关部门之间合作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不畅等。

三、建议1. 完善物资储备和分配建立并完善灾害救援物资储备体系,提前规划并合理配置救援物资,确保灾区物资供应充足。

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管理和监督,严禁浪费和滞留现象的发生。

2. 加强应急力量准备加强应急力量的准备,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救援工作。

加强对救援力量的培训和装备,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3. 健全救援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形成救灾工作合力,提升救援效率和质量。

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灾后恢复与重建

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灾后恢复与重建

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灾后恢复与重建灾害是人类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通过应急技术与管理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灾害,并进行灾后恢复和重建。

本文将探讨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的灾后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性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灾后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性灾后恢复和重建是应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灾害造成的破坏往往给受灾地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破坏、经济损失等。

灾后恢复和重建旨在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并建立更加强大和抗灾能力更强的社会。

只有通过恢复和重建,我们才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提高社会的应急管理能力。

二、灾后恢复与重建的措施在应急技术与管理中,灾后恢复和重建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1. 评估和规划在灾后恢复和重建的初期阶段,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规划。

评估包括对受灾地区的破坏程度、受灾人数和需求进行准确的估计。

在评估的基础上,需要制定详细的恢复和重建规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恢复工作的有序进行。

2. 恢复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受灾地区恢复和重建的关键。

在灾后的工作中,需要优先考虑恢复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系统、电力网络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恢复将为受灾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基本生活保障。

3. 重建社区在灾后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社区的重建尤为重要。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也是灾后恢复工作的重点。

重建社区需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和需求,建立有效的社区组织和管理机制,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重新建立社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

4. 促进经济发展灾后恢复和重建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灾后的恢复建设,可以为受灾地区带来新的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灾后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展可持续的产业和经济模式,提高受灾地区的抗灾能力和经济韧性。

三、案例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例,灾后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班别:09资环2班姓名:刘永林学号:09250802233一、汶川地震简介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纬度:31.0°N 经度:103.4°E深度:14km震级:里氏震级8.0级,矩震级7.9级最大烈度:11度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大邑县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历史背景: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地震成因: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二、地震特点深入分析汶川地震的特点对地震的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等有重要作用,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贠小苏于2008年5月22日出席国新办就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举行第十次发布会上指出,汶川地震具有: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持续长等特点。

具体分析如下:1、地震震级高且裂度极高,影响范围极广。

汶川地震震级达里氏8.0级,最大裂度达11级,汶川地震波及范围非常广,全国仅黑龙江、吉林和新疆3个省区没有震感,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

遭受地震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

其中,四川省的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析汶川地震灾区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析汶川地震灾区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l 4
李克 建 : 析汶 川地震 灾 区治安 管理工作 存在 的 问题 及 对策
难学生 家长 这一 特殊 群体 。 大肆 煽动 一些 灾 区群众 不满情 绪 , 以种 种借 口和 理 由抨 击 、 毁 政府 , 诋 激化 党群 矛 盾 : 一些 “ 法轮 功 ” 员潜 入 灾 区蛊 惑 煽 动 , 人 扰乱 民心 , 进行 各 种 非法 活 动 , 图 离 间党 和 政府 企 同受灾 群众 的关系 , 对灾 区的 社会稳定 造成 危害 。 ( ) 全 隐患 多而监 管难 度 大 四 安 些集 中安 置点 、 避震 棚 区受 灾群众 存 在违规 拉接 电线 、 放使用液 化气等现象 , 存 加之消 防器材不 足、 消防通道不 畅 , 安全 隐患突 出 ; 一些道路 因塌方 、 泥石流损毁严 重 , 安全设施 尚未完 全恢复 ; 一些 在地 震 中被掩埋 的炸药 、 雷管 尚未彻底 清理 ; 一些 危险化 学 品生产 、 用企业 安 全设 施受 损 , 控难 度加 大 。 使 管 同时 , 重灾 区的枪 支 、 民爆 、 店业 管理“ 大信息系 旅 三 统” 痪 , 瘫 致使控 制难 度增大 , 出现管理盲点 。 面对 灾 区治 安管 理 工 作 新形 势 、 问题 , 安 新 公
2 O卷 l 0 1 1月 第 3 0年 第 4期
新疆 警 a gPl eO i 学 Acdmy 校 Jun o i ̄in oi fc ̄报 ae orM f n 官 高 等 专 科学f e X c
N V 2 1 O. 0 0
V0_ O N0. 1 4 3
【 公安实战】
析汶川地震灾区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区矛盾纠纷 和涉灾法律 问题急剧增 加 ,涉及婚姻 家 庭、 财产继 承、 债权债务 、 房屋买卖等民间纠纷大量出

地震灾害中的应急管理

地震灾害中的应急管理

地震灾害中的应急管理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不仅会对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命威胁,还会对建筑、基础设施等方面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

因此,在地震发生后,及时的应急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地震灾害中的应急管理。

一、预警与预测地震发生时,如果能够提前获得相关的预警信息,就可能有更多的时间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因此,预警和预测是地震灾害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目前,国内外都有许多的地震预测和预警系统被研发出来,例如我国的地震预警网络、日本的“东海大地震预警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如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磁场变化等,提前预测出地震的发生,并进行相应的预警。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地震预警和预测也存在一定的误判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

二、应急救援措施在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可以帮助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应急救援措施:1.疏散群众:地震发生后,及时疏散受灾区域内的群众是非常必要的。

疏散时需要遵循安全原则,避免引发更多的灾害。

2.寻找被困者:地震发生后,可能会有一些人被困在建筑物、车辆等处,需要通过专业的救援队伍进行救援。

3.组织救援物资运输:在地震发生后,灾民需要得到足够的物资救助,如食品、医疗用品、安全器材等。

需要组织专门的救援物资运输队伍,将物资送到受灾区域。

4.保障供水供电:地震灾害可能会损坏供水和供电系统,需要组织专门的技术队伍进行修复和保障。

5.心理疏导:在地震灾害过后,受灾群众可能会处于精神上的恐慌、紧张等状态。

需要组织专业的心理救援团队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三、防止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还可能会引发许多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因此,防止次生灾害也是地震应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在地震过后,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检测和防治,尽量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制度改革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制度改革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里氏8.0级地震,震级之大,破坏之严重,给当地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成千上万的家庭失去了亲人,无数房屋、学校和工厂被毁坏。

这场地震震惊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也是中国近年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应急管理制度来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和效率,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汶川地震的教训出发,对应急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汶川地震的教训1. 应急管理制度的不足汶川地震发生时,我国的应急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在地震发生后,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的调度和运送出现了混乱和延误。

此外,灾难发生后的信息发布和社会动员也不够及时和有效,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救援力量不足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和物资运输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地震发生后,由于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的调度不及时,导致救援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此外,由于灾区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瘫痪,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救援工作的协调不足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震带来的破坏严重,使得救援工作的协调更加困难。

各级政府和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不足,导致救援工作的效率不高,部分灾民的生命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援。

二、应急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汶川地震的教训深刻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应急管理制度亟待改革。

在新的形势下,应急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制度改革有以下几个必要性:1. 提高救灾效率应急管理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救灾效率。

通过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发布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更加及时的调度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有效地提高救援效率。

2. 加强救援力量应急管理制度改革也要加强救援力量。

在灾难发生后,需要有足够的救援队伍和物资可以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以应对破坏严重的地震带来的挑战。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四、结论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需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来降低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未 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地质和气象灾害的 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灾区的抗灾能力。还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防 灾减灾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3、社区参与和培训
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结论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在 未来的灾害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研究和监测,同时采 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社区参与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我 们应该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2、气象灾害治理措施
对于海啸等气象灾害的治理,一方面需要加强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 发现并预报可能出现的海啸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沿海城市,应提高城市的防 洪排涝能力,通过修建防洪堤、排水渠等工程来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此外, 政府还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海啸等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 展开救援工作。
一、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物理化学 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地质灾害和气 象灾害。
1、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主 要与地震造成的地质环境改变有关。地震的震动使得山体稳定性受到破坏,从 而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岩体崩裂、断层破 裂等灾害。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研究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巨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如何在地震发生后迅速、高效地进行应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四川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发生,震中距离省会成都仅150公里。

这次地震造成了大约8.9万人死亡,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受伤和无家可归。

然而,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应急管理中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组织水平。

中国政府立即启动了全国级的抗震救灾应急机制,派出了大批救援队伍和物资,包括医疗队伍、搜救队伍、食品和药品等。

政府还迅速出台了灾后重建计划,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灾后重建。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接受国际救援队伍和捐赠物资。

这次地震中,中国政府高效、迅速地组织了抢险救灾工作,基本控制了灾害的扩大。

虽然人员伤亡仍然较大,但与地震破坏程度相比,可以说中国政府的应急管理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这次地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态度,提高了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二、日本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了一次里氏9.0级的巨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和核事故。

这次地震和海啸造成了超过1.5万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日本政府通过其丰富的应急管理经验,展现出了出色的灾后恢复和重建能力。

日本政府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了国家紧急状态,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政府及时向受灾地区提供了医疗救助、食品和水资源等物资援助。

此外,日本政府还实施了紧急疏散计划,将受威胁地区的民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此外,政府还积极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并接受了来自各国的救援队伍和物资。

在灾后恢复和重建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制定了详细的重建计划和措施,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重建工作。

政府还提供了资金援助和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民众参与重建,并尽快恢复经济发展。

四川汶川县地震经验总结-自救和互救很重要

四川汶川县地震经验总结-自救和互救很重要

---------------------------------------------------------------范文最新推荐------------------------------------------------------ 四川汶川县地震经验总结:自救和互救很重要四川汶川县地震经验总结:自救和互救很重要地震发生,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避震,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自救法宝: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避震,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地震发生,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避震,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灾害分析: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

地震由于相对“频繁”,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自救法宝: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避震,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这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时间很短,如果人身处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

如果身处楼房,千万不要跳楼,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1 / 20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电信公司社区经理汇报材料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探索无止境、创新不畏艰!做为一名社区经理,我所辖区域用户共为4892户,上半年收约100万元。

就职社区经理以来,我深知进入社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让社区居民知道“我们是来为您服务的”,网我在工作实践中全面落实“五个一”要求,即一双鞋套、一块防尘布、一块擦桌布、一张服务卡、一份服务质量监督表;开展好公司的各项业务宣传;主动向客户递交社区服务卡,以便用户在以后遇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很快找到我,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让社区居民享受优质高效的标准化服务。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毁灭性地震,给该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震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和教训。

1.结构抗震能力不足:汶川地震暴露了许多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不足。

许多房屋和公共建筑没有设计和建造符合地震安全标准的结构,无法承受地震引发的巨大震力。

2.建筑质量问题:地震发生后,一些建筑物出现严重破坏并坍塌,暴露出建筑质量问题。

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工艺的控制以及质量监督的不健全等。

3.地理环境和规划问题:地震震害的调查也揭示了地理环境和城市规划等因素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如地震活动带、土壤类型等,应纳入设计和规划的考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建筑文化和技术水平:一些地方的建筑文化和技术水平对地震的准备和应对能力不足。

在地震前,很多人对地震的认识和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应急预案和逃生意识。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的结果引起了重大反思和改进措施,对提高建筑结构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1.加强抗震设计和规范:根据地震调查结果,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的制定,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建设抗震设施:加强对公共建筑、重点基础设施等的抗震设施建设,提高它们的抗震能力和灾害应对能力。

3.加强质量监督和施工管理:加强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质量监督,提高建筑质量水平。

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4.提高地震科普和教育:加强地震科普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逃生和自救的意识。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为中国的建筑结构安全提供了重要经验教训,促使政府、建筑行业以及公众更加重视地震安全,加强建筑抗震能力的提升和灾害应对能力的加强。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

回顾5.12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经验与教训2023年5月12日,是我国汶川地震11周年的纪念日。

11年前的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特大地震,造成约7.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

这场地震是中国自建国以来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场地震的惨痛教训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回顾11年来,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总结1.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我国在应急管理体系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如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建立了全国应急指挥体系,制定了《国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加强了应急预警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工作。

2. 强化科学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防灾减灾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我国在科技支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开展空间技术和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建立了遥感、测绘等领域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应对转变。

3. 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灾害的防范和减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我国在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制定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了应急救援知识等。

二、教训总结1. 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升虽然我国已经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建立了全国应急指挥体系,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方面仍需提高。

如在汶川地震中,救援队伍进入现场的速度和效率不高,救援物资和设备短缺等问题不容忽视。

2. 技术研究和应用仍存在短板尽管我国在科技支撑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如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够成熟,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覆盖区域不全面等问题亟待解决。

3. 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亟需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但是,在我国,很多人对于防灾减灾仍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关注。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还需要更多实际行动的支持。

抗震救灾优秀的经验和措施

抗震救灾优秀的经验和措施

抗震救灾优秀的经验和措施标题:抗震救灾优秀的经验和措施一、引言抗震救灾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重要应对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经验和措施。

这些经验和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也能够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抗震救灾的优秀经验和措施。

二、迅速响应与预警机制1. 建立健全预警系统:高效的预警系统是抗震救灾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及时捕捉地震信息,提前发出预警,为人们提供宝贵的避难时间。

2. 快速启动应急响应:一旦发生地震,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级政府部门、救援队伍和志愿者团队迅速行动,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三、科学救援与生命救助1. 生命搜救优先:在抗震救灾初期,首要任务是搜救被困人员。

利用先进的生命探测设备和技术,提高搜救效率和成功率。

2. 伤员救治与防疫:设立临时医疗点,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做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爆发。

3. 心理援助:灾后心理援助同样重要,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受灾群众度过心理难关。

四、物资保障与后勤支持1. 物资调配:根据灾区需求,科学调配各类救援物资,包括食品、饮用水、帐篷、药品等,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2. 后勤保障:建立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确保救援人员和物资能够快速、准确地送达灾区。

五、灾后重建与风险管理1. 灾害评估:对灾区进行全面的灾害评估,了解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2. 灾后重建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注重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提升社区的抵御灾害能力。

3. 风险管理:加强地震风险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地震保险制度,分散和转移地震风险。

六、国际合作与社会参与1. 国际合作:在抗震救灾中,积极寻求国际援助和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2.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击地震灾害的良好局面。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篇1一、引言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本文将对这次地震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震灾背景、震灾情况、救援措施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

二、震灾背景四川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因此,当地居民对地震有一定的警觉和防范意识。

三、震灾情况1. 人员伤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据统计,地震导致数十万人受伤,其中数万人不幸丧生。

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2. 房屋损坏: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房屋倒塌,许多居民失去了家园。

据估计,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坏和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损坏:地震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损坏,给当地的交通和电力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 生态环境破坏:地震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四、救援措施1. 政府救援: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大量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政府还协调了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工作。

2. 社会救援: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也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纷纷前往灾区,为受灾居民提供食品、衣物、住所等物资援助和精神支持。

3. 国际救援:国际社会也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救援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国政府共同应对这场灾难。

五、后续影响1. 灾后重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受灾居民已经重新拥有了家园,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逐步恢复。

2. 防灾减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汶川地震应急处置预案

汶川地震应急处置预案

汶川地震应急处置预案
一、地震发生后的应急处置
地震发生后,应尽快进行安全疏散,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同时要做好伤员救治和安置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救援和基本生活保障。

还要加强对灾区的通讯和交通保障,确保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的快速到达。

另外,要做好灾情调查和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通报灾情,协调各方力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二、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
地震应急处置工作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和救援力量开展处置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合作,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充分发挥群众自救互救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

三、应急救援措施
地震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救援队伍和力量赶赴灾区。

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向受灾群众传达安全防护知识,指导他们进行自救和互救。

要确保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迅速到达灾区,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四、灾后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是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根据灾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方案。

要加强对灾区的基础设施和住房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同时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克服心理困难,重建信心,尽快走出灾难。

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建议

汶川地震震害分析及建议

2008年 5月 12日 14时 28分, 四川汶川县 发生里氏8. 0级地震, 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 镇 (东经 103.4 北纬31.07), 震源深度 14km。 汶川地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 次地震, 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 10万平方公里, 包括震中 50km 范围内的县城和 200km范围 内的大中城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明显震 感, 泰国首都曼谷, 越南首都河内, 菲律宾、 日本等地也有震感。截至 6月 24日, 地震 已 造成 69185 人遇 难, 18467 人 失踪

若合理设置构造柱和圈梁, 砖混结构也能有效 抵御地震破坏, 在震害调查中也发现基本没有受到 破坏的砖混结构。因此, 对于砌体结构, 如何保证 结构的整体性和侧向承载力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2. 3 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
• 这类结构形式有多种, 如底框砖混结构 (底部框架 上部砖混, 竖向混合 ), 底层部分框架、部分砌体 上部砖混, 以及部分框架 -部分砖混 (水平混合 )。 这类结构的体系大多比较混乱, 由于经济原因, 大 多尽可能少用混凝土框架, 框架和砌体承重墙抗侧 力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很不协调, 平面抗侧刚 度极不均匀。这类结构的震害现象主要为底部框 架由于变形集中而破坏, 或上部砌体结构破坏。下 图为框架 -砌体混合结构的震害情况。
典型震害图片及防治措施来自• • 摘自网•
thanks
• • • •
1 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2 各类结构形式的震害 3结论和建议 4典型震害及防治
1 建筑震害等级划分 • ( 1)可以使用, 即结构的承重结构基本保持完好, 少量非结 构构件损伤, 继续使用不会引起承重结构的破坏, 损伤的非 结构构件不会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 ( 2)加固后使用, 即承重结构发生一定的损伤, 部分非结构 构件破坏, 继续使用可能将会引起承重结构的损伤加大, 或 是剩余的非结构构件不稳定, 对生命和财产产生威胁; • ( 3)停止使用, 即承重结构发生严重损伤, 仅能保持自身结 构稳定, 不能继续使用; • ( 4)立即拆除, 即承重结构发生非常严重的损伤, 随时可能 发生倒塌。

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

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

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一、引言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频发,各国对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本文从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综合介绍其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

二、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是指在灾害发生前、发生时以及灾后对灾害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预防、减缓和应对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

其中,防灾减灾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性以及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土地规划、灾害预警、建筑抗震等措施;应急管理则是指在灾害发生之后,对受灾区域和人员进行抢救、救援、紧急救治、恢复重建等紧急处置和管理措施。

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三、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重要性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自然灾害面前,能否做好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幸福生活。

其次,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自然灾害对于经济社会的破坏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只有做好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才能保障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再次,它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此做好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实践案例1.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震是中国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经过这次地震,中国政府对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做出了深刻总结,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强化抗震建筑标准、加强灾害应对能力等。

汶川地震教训深刻,中国政府在地震预警、抗震建筑、地震物资储备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改进,提高了国家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能力。

2.美国飓风卡特里娜2005年,美国南部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飓风卡特里娜,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急准备:灾后反思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应急准备:灾后反思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虽然早在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就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编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审核专项应急预案,协调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指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

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国际救援等工作。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规定了“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但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我们仍然和以往的救灾应急一样,临时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所有一切资源都有总指挥部调动。

在这次地震中只有四川阿巴自治州应急办公室主任有一个汇报的连线声音,其他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都没有任何声音出现。

国务院总理亲自组织指挥救灾的模式在整合资源、统一调配方面确实有很大优势。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各种突发事件会越来越多,如果一直没有或者发挥不了应急管理专门实体机构的作用,每一次突发公共危机都由总理亲力亲为指挥,势必会影响政府正常的管理工作。

更为严重的是,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威性也将逐渐减弱。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再一次证明,应急管理不是灾后救助几天的事,而是平时的积累和准备,灾后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连续不断的恢复重建,考临时指挥系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所以,如何逐步塑造应急管理政府专门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权威性势在必行。

从抗击汶川地震看政府应急管理水平

从抗击汶川地震看政府应急管理水平

(四)救援设施落后、器械工具少、专业人员不足
通向重灾区的公路没有如期打通,除了险要的地形和天气因素以外,反映出我们在地震应急救助中的机械工具、手段的落后。倒了那么多的楼,眼睁睁看着被压者却救不出来,还是用手刨,比起从国际救援组织带来的先进的搜救工具来看,我们靠较原始的人海战术,显然是落后了许多。同时,救灾所需生命探测仪、警犬、破除器材、担架、医疗设施等均不够。各类救灾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救治人才等严重不足。
(二)成效显著
在危机爆发的几个小时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就设在了重灾区,国务院总理坐镇指挥并亲临一线,为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短时间内,各种救援工作很快就进入了一种紧张却有条不紊的有序状态。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政府发挥的作用突出表现为“两规模、一高效”:一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的人力规模空前,调集投入抗震救灾的物质种类和数量规模空前;二是在调配和使用好、发挥好这些规模空前的人力物力上效率之高也是空前。这些都体现了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能力已经完全能够应对汶川大地震这类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体现了这些机制和能力已经基本上具备国际水准。由于政府应急管理得力,抗震救灾成效明显,众多的受灾群众得以脱险,人员伤亡和损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五)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方面存在不足
政府应急管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如何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政府功能和社会功能优势互动、良性互动,还缺乏有效措施。在保障自愿者有序全面参与、积极合作方面,政府还应当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六)专家参与应急决策咨询滞后
在这次灾害初期应对过程中,政府就应该启动有关专家咨询机制,但直到5月21日,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才宣告正式成立。这对初期科学应对地震灾害是不利的。

汶川地震救援中的优先原则与安全管理

汶川地震救援中的优先原则与安全管理

汶川地震救援中的牟笛1,2 陈安1,2本研究以汶川地震为案例,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和应急管理阶段理论,对我国地震救援中的优先原则和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救援体现了公正、公平、秩序、效率、利益、创新的伦理原则,并以地震现场救治的一般顺序和“黄金72小时”为时效原则。

应急准备、响应、救援、恢复四个阶段分别对救援人员的安全管理有着不同需求,将灾区群众转移至安全区尤为重要,技术设备是安全救援的基础和保障。

地震救援中应伦理原则与时效原则并重,从物资储备、培训演习、安排部署、危险辨识、人身防护等方面保护救援人员和灾区群众的安全。

关键词:汶川地震 地震救援 应急管理 管理机制设计摘 要引言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汶川地震的危害极大,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遇难6万余人,受伤30余万人,失踪1万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千余亿元。

汶川地震被认为是我国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社会影响最大的地震灾害。

受其影响,我国自2009年起,将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我国也将迎来第10个全国防灾减灾日[1]。

历年防灾减灾日的“减灾从社区做起”“减灾从我做起”“弘扬防灾减灾基金项目: 1 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城市灾害系统综合风险分析及其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DXB-2KQN-2016-031)。

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特大城市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机理及防控机制研究”(9182017)。

3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家及部门委托的有关第三方评估任务”子课题“应急管理与风险评估方法与现状研究”(Y600781605)。

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城镇化与减灾”“科学减灾,依法应对”“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等主题,充分表达了民众对灾害救援中安全管理和情感慰藉的需求。

析汶川地震灾区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析汶川地震灾区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析汶川地震灾区治安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克建
【期刊名称】《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30)004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期待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但是,目前灾区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部分受灾严重的县市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灭失、外来人口多而复杂、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多、监管难度大等问题.为了给灾区重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公安机关需要深化板房区警务,强化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围绕灾后永久性农房建设强化破案打击力度;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做好民爆物品和公共安全监管等工作.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李克建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治安系,四川,泸州,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4
【相关文献】
1.地震灾区汶川下岗职工翘盼爱心"牵手"——关于汶川县原交通旅馆下岗职工姚友全现阶段情况介绍 [J], 周秋蓓
2.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学急救——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 [J], 侯世科;樊毫军
3.本刊记者重返汶川地震灾区,与当地群众一起过年——地震灾区的新春守望与希
望 [J], 繁易
4.基于多时相Landsat TM影像的汶川地震灾区河岸带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以岷江河谷映秀-汶川段为例 [J], 许积层;唐斌;卢涛
5.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以都江堰—汶川公路为例 [J], 韩用顺;李龙伟;朱颖彦;孔亚平;李志强;黄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建立工作预案主要通过对公共卫生类、自然灾害类、安全生产类突 发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的排查、原因分析、预测、 演练、调解、处置、善后等建立具体处置预案,尽量按事件的种类、性 质进行设计,制定完善专项的应急预案。 4)建立了政府应急联动系统处置突发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地 方政府各部门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做到整体联动,不失信、不错位、
2、坚持应急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统筹研究,突出重点,整体会危机管理机制。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在编制预案过程中,应该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可 能出现的情况,以及事件发生后谁去处理、怎么处理等重点环节,科学 合理、切实可行地编制预案,提高了预案的可操作性。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派出所、医疗卫生等专业队伍在 应急工作 3)全面提高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中的骨干作
用,形成了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LOGO
提高城市应急能力的对策
3、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领导责任体系,明确主要领导是对本单位的应急领导小组组长, 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领导负分工范围内的责任。 2)加强工作值班、信息报送制度建设平时应加强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工
作纪律,强化办公室值班制度。
汶川大地震地震前后城市应急准备 措施
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1秒(协 调世界时5月12日06时28分04.1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 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处。根据 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 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 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 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直接经 济损失达8451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 地震。 震后中国政府宣布投入一万亿元人民币进行灾区重建,2012 年初时任四川省省长蒋巨峰宣布重建完成。
LOGO
汶川大地震的应急管理 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回顾灾难发生的2008年,我国依然保持着9.6%的高速度的GDP增长汶川地震 的发生虽然没有对我国总体的宏观经济态势造成明显的影响,但是从地震当 地来看,地震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地震对四川造成了近8000亿元 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各类房屋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超过总经济 损失的70%。 由于地震的突发性,震前毫无预兆,以及当地经济不够发达,城市应急管理 机制落后。房屋方面,当地多数民居为砌体结构,老旧的房屋质量难以得到 保障,即使是学校、医院和政府办公楼,其抗震能力也远远达不到标准,以 致地震发生后,房屋倒塌不计其数,造成了400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
城市应急管理概念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 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 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 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 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 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 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安 全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灾难;责任危险是产生于
LOGO
汶川大地震的应急管理 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震后城市化为一片废墟,使得城市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运转,城市经济无法恢 复。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震前城市的应急管理措施几乎不存在,也完全没有 应对地震的准备。然而,若是以现在重建后的建筑来应对这场大地震,可以 想象,虽然地震震级高,破坏力巨大,但是房屋毁坏程度必然有极大的改观, 作为避难场所、救助场所、指挥场所的学校、医院、政府办公楼不会倒塌, 震后的救灾和恢复工作也能顺利展开,使得城市经济能更快恢复。。
LOGO
我国应急救灾体系与日本应急救灾系统进行比较
日本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制度比较: 1、报灾体系 日本地震观测机构在全国共设有332个观测点。其地震信息传输途径为:地震-监测首相-中央防灾会议-地方各级应对。这种报灾制度保证了首相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地 震发生情况并做出快速反应。日本大地震发生6分钟后,日本首相就召开中央防灾 会议。 就汶川地震而言,报灾程序为地震-地方政府上报-省级政府上报-中央作出反应-总 理赶赴前线-就地全面部署救灾工作。汶川地震发生26分钟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 重要指示。虽然政府的反应也可谓快速、高效,但是较日本还是慢了20分钟。 2、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日本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采取的是分散方式,将应急物品储备于社区中,通常在小 学的操场边上。一个储备点储藏的食物通常能够维持几千人一周的需要,并且定期 更换,换下来的食品用作演习用。同时动员家庭进行应急储备,很多超市都出售专 门用于应付地震的物品。 我国的抗震物资储备库是国家各级政府民政部门设臵且管理的,储存在固定的地点, 一旦辖区发生地震,会迅速调拨至灾区,同时知会相邻区域进行物资支援。汶川地 震发生在山区,道路破坏严重,导致地震初期急需的救灾物品不能及时到达灾区。
缺点:
1、少部分群众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安全 设施,应该更大程度的普及安全设施的 用法。
2 、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达不 到安全设施管理的要求,安全设施管理 面对着一定的困难。 3 、安全管理措施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缺乏多部门的沟通和统一安排。 4 、项目活动不能按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缺乏灵活性。
LOGO
TOPIC
从城市应急管理角度 分析汶川大地震
资源1211
LOGO
目录
城市应急管理概念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汶川大地震地震前后城市应急准备措施
从应急管理角度对汶川地震进行总结反思 汶川大地震的应急管理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我国应急救灾体系与日本应急救灾系统进行比较
提高城市应急能力的对策
城市应急管理概念: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城市公共安全 风险评估与管理、城市公共安全规 划、应急管理和业务持续性管理、 城市安全技术和产业、安全培训与 应急演练
从应急管理角度对汶川地 震进行总结反思
对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应急管理不足的检讨: 1.震前预报 2.应急预案存在不足 3.缺乏应急灾情信息系统 4.各应急预案操作性不足,缺乏必要的演练 5.救援力量调配不合理,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方面存在不足 6.缺乏对公众面对灾难的应急意识的管理。 7.缺少专业救援装备和救援训练 8.应急物资的数量和种类不足 9.缺乏保险机制 10.专家参与应急决策咨询滞后
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
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 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在现代城市中,与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日趋复杂相伴随的是现 代城市变得越来越脆弱,一方面是人们对安全越来越重视,另 一面却是由于城市中人口、资本密度大,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 都频频出现。对城市政府来讲,通过相应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 执行来处理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危机,是政府的当然职责。正是 在回应各种危机的挑战中,政府不断积累了一些危机处理的经 验和方法,践行自己的职责。但是,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 速发展,现代危机的爆发、影响的形式和范围都有了新的变化: 突发性更强,破坏性更大,发生更为频繁,涉及的领域更广。 因此,城市政府就要不断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提升政策能 力,这已经成为对政府全面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不越位。
LOGO
我国应急救灾体系与日本应急救灾系统进行比较
日本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制度比较: 3、建筑抗震度 日本政府在房屋建筑抗震性方面严格把关,日本的建筑基本法严格规定,任何工地 都要保证抗震度在7级以上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还必须提交建筑物防震报告书,防 震报告书必须经专家认可才能正式建设。 统计表明,汶川地震80%-90%的死亡是由于房屋坍塌造成的,其中校舍倒塌造成的 学生伤亡尤为严重。我国制定的房屋抗震性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 震不倒”。虽然国家标准很明确,但在执行和监管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漏洞。 4、民间志愿组织的参与机制 在日本。民众认为政府总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反应,因此民间活跃着一大批以学生为 主体的志愿组织,这是日本民间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地居民组成的自主防 灾组织与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组织沟通联动,有效的在第一时间内参与抗震救灾。 汶川地震中,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赈灾演出,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灾区的支持。 但我国目前尚缺乏在救灾中有效地发挥民间组织作用的机制,主要表现在民间组织 难以有效地参与一线救灾工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分工协作。所以我国需要探索引导、 组织、培训民间志愿者的方式,有效地发挥官方和民间两方面的力量,最大程度抗 震救灾。 。
LOGO
提高城市应急能力的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本民生
地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政 府职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 为民,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的利益。加强应急管理,提 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促进我镇经济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LOGO
提高城市应急能力的对策
LOGO
汶川大地震地震前后城市 应急准备措施
汶川地震后的安全管理措施的优缺点:
优点: 1、措施内容比较全面,保证了灾后安 全工作又好又快地进行。 2、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 义关怀,考虑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安全管理措施的执行加强了震区的 防灾抗震能力。 4、能够促进灾区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 展。 5、使灾区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增强了灾区人民的安全感。
LOGO
我国应急救灾体系与日本应急救灾系统进行比较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在长期的抗震救灾中积累了大量 丰富的地震应对经验及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两者比较前,先介 绍一下日本大地震: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26秒 发生于日本东北地方外海三陆冲的矩震级规模9.0级大型逆冲 区地震,即日本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的太 平洋海域,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属 浅源地震。此次地震是日本有观测纪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 引起的海啸也是最为严重的,加上其引发的火灾和核泄漏事故, 导致大规模的地方机能瘫痪和经济活动停止,东北地方部份城 市更遭受毁灭性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