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影响

合集下载

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建构定位

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建构定位

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建构定位学分绩点制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考核制度。

学分是指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的定量表述,绩点则是根据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成绩计算出来的相对评价。

学分绩点制强调因学衡才、因才分层,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术水平。

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的历史沿革学分绩点制最早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普及开来。

1985年,我国首次试行学分制。

2000年,我国全面推行学分制,并开始考试实行学分绩点制度。

学分绩点制从试行到全面普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在国际上的地位学分绩点制是高等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采取了学分绩点制来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

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的建构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建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分制度建设学分制度是学分绩点制建构的基础。

我国高校对学分制度建设一直非常重视,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学分要求和学分分配原则。

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学分绩点制建构的关键。

我国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培养,开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标准和方法是学分绩点制建构的灵魂。

我国高校应该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采用全面、客观、科学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术成绩,避免评价过分强调分数,影响学生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尽管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在建构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是当前学分绩点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开发,逐步完善高校学分绩点制的评价体系。

二、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课程评价难度大一些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课程评价难度大,给学分绩点制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学分制起源与变迁

学分制起源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学分制改革的起源与变迁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分制由恢复试行到深化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本文就这一时期学分制的发展过程进行论述,并指出了目前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学分制;恢复;变迁;问题引言: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本质上是以学习自由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随着一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而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步发生了较大变革,社会文化得到发展,教育体制也随之变动,本文简单地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分制的起源变迁历程。

一、学分制的恢复试行阶段①(1978-1985)(一)恢复试行的原因(条件)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我国经济也由单一的计划经济逐步转移到市场经济,这为学分制在高校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

我国大学实行的单一的学年制的课程实施管理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专业设置狭窄、课程陈旧老化、课程管理死板,很难培养新时期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恢复试行过程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大会上要求“高等学校可以试行走读制、旁听制、学分制。

总之,要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途径,努力扩大招生数量”。

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学分制。

同年9月,教育部发表《关于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也提到“有条件的高校可试行学分制”。

为摸索学分制实施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进行学分制试点,以获取学分制实施的直接经验。

1980年12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大力提倡高等学校推广学分制。

受此影响,学分制在高校得到较快推广。

198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许多高校把试行学分制作为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学分制逐步由部分重点大学试行推广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高校扩大到其他类别的学校。

1985年5月,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改革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1]。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及亟需改进的实质问题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及亟需改进的实质问题

高校学分制的实施现状及亟需改进的实质问题当前,学分制的实施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

本文主要阐述了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及在我国实施的现状,提出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问题和与之完善的对策,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分制在灵活培养高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标签]学分制现状问题[作者简介3葆乐心,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

“学分”一词来源于英文“Credit”,在《教育大辞典》中英国教育家DerekRowntree将其解释为对学生完成一门特定课程予以承认的证明。

而CarterVGood的定义是完成一门课程学习正式的认证。

由此可见,对学分的理解,中外基本上是一致的。

实施学分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上具有灵活性强的特点。

从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倡导学分制开始,学分制的萌芽便随之产生,进而成熟于美国,至今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实践,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施学分制的现状(一)国内学分制实施的历史回顾我国是推行学分制较早的国家之一。

1918年,蔡元培率先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被认为是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

1922年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全面采用学分制,1929年教育部制订《大学规程》规定,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课程得采用学分制。

此后,几乎所有高校全部采用学分制直到解放初。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实行学分制,各校有选择地在部分专业进行实验试点。

然而,由于各种条件制约,教学效果不升反降,出现了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滑坡等问题。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3年以来,各高校开始酝酿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的问题。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确保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和知识,为后续职业发展 打下基础。
实践课程
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3
选修课程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 求。
职业能力的培养
01
02
03
职业技能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熟练的职业 技能。
职业素养
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 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 育,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
05
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 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师资队伍的建设
01 02
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学人员,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 验的行业专家和工程师。
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和进修活动,包括国内外学术会议、专业研讨会、实践操作培训等。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全 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设 置和教学内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 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能够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学 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完全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完全学分制起源于美 国,逐步发展并完善 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 革的深入,越来越多 的高校开始实行完全 学分制。

我国高校学分制变迁简论

我国高校学分制变迁简论

我国高校学分制变迁简论p孙山摘要文章分析了从晚清至21世纪初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基本特征,较为明晰地勾勒出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变迁历程。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变迁作者孙山,四川理工学院教务处副教授(自贡643000)在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已有百年历史。

时断时续、时冷时热是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基本表征。

本文拟对百余年来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变迁历程作简略概述。

清代晚期,西学东渐,学分制开始/步入0我国。

在课程设置、成绩记载等方面,我国高校开始借鉴日本与西方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1898年7月3日,总理衙门在5京师大学堂章程6中明确提出:/西国学堂所读之书皆分两类:一曰博通学,二曰专门学。

博通学者,凡学生皆当通习者也。

专门学者,每人各占一门者也。

今略依泰西日本通行学校功课之种类,参以中学,列表如下。

0同时,规定/考验学生功课之高下,依西例,用积分之法,每日读编译局所编博通学功课书,能通一课者,即为及格。

功课书之外。

每日仍当将所读书条举心得,入札记册中,其札记册呈教习评阅,记注分数,以为高下之识别。

其西文功课则以背诵、默写、解说三事记注分数。

每月总核其数之多寡,列榜揭示0¹。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张之洞与张百熙等拟定5奏定学堂章程6,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

5奏定学堂章程6中的5奏定大学堂章程6规定/大学堂讲堂功课,每日时刻无一定,至少两点钟,至多四点钟。

通儒院生不上堂,不计时刻。

大学堂视所习之科,分别或三年毕业、或四年毕业,通儒院五年毕业。

º0该章程将大学课程分为/主课、补助课和随意科0三类。

民国时期,我国的高等学校主要分为两类:自主独立创办的大学和教会大学,两类大学均实行学分制。

自主独立创办的大学,对西方的学分制并未/生搬硬套0,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加以灵活借鉴;教会大学则几乎/原汁原味0引用西方的学分制,但也依据教学过程的实际做了适当调整与修改。

学分制的利与弊

学分制的利与弊

浅析学分制的利与弊摘要学分制的利与弊一直是近几年社会热讨的话题。

推行学分制,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实践证明学分制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的有力保障。

但学分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弊端。

拟将从学分制的定义、优势、弊端以及对现实的意义方面来分析学分制,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同时,在此基础上体会把握学分制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学分制利与弊现实意义引言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方针指引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历史的机遇与挑战。

学分制便是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这一中心内容的一项重大的改革。

国外高校, 尤其是西方国家高校在学分制上起步早, 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学分制体系。

而我国除一些重点高校在学分制方面起步较早外, 很多高校还正在进行学分制改革,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国内外高校学分制的模式及其实施进行深入地研究, 以期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学分制简介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

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

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

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

美国高校学分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美国高校学分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美国高校是实行学分制最早的国家之一,年,哈1871佛大学把选修的课程逐一列出,根据每门课程的难易和学习量的大小折算成“学分”,学生根据个人条件选修若干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便可取得学士学位,这样以学分为测量单位的学分制成为一种正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哈佛大学推行,之后,学分制在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得到迅速推广。

一、美国高校学分制的模式一百多年来,美国高校学分制不断变革,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模式:(一)通识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低年级通选基础课,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在本科教育的前一、二年通过学习不同系、专业的基础课,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思想方法。

到了高年级,才进入本专业学习的阶段,主攻专业课程。

目前,美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都是该类学分制。

(二)全开放模式这种模式是学分制初期实施的,特点在于实行全开放选修,一般只规定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其余均为选修课。

这种模式虽然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要求,但缺点是学生受到自身爱好以及学分获得难易的影响,所选修的课程往往与专业目标相偏离,因此专业性不强,逐渐被高校所淘汰,目前只有少量高校还在坚持。

(三)半开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一些工学院实施,特点在于选修课比例在总学分中占—,其余为必修学分。

这种模20%40%式在于避免学生选修的盲目性,将学分重点放在必修专业上,以利于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

(四)主辅修模式这种模式规定学生应修的课程包括主修课与辅修课,主修课为专业课程,是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而辅修课程为公共课和其他专业科目,包括一些基础科目与学生选修的其它专业领域的科目。

[5]二、美国高校学分制的特点美国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选课制的出现而逐步确立的,它有效地适应了美国当时的教育、学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美国各高校实行学分制各有不同,存在差异,但仍有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通识教育美国高校一直以来强调“通识教育”的理念,即培养具有广博和坚实基础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通用型人才。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

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摘要:云南大学是国内较早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在长期探索中,按三级平台六个模块构建了课程学分体系,实行辅修制与弹性学制,通过有特色的分阶段选课、成绩绩点制和质量监控等加强过程管理,取得好的成效。

学分制的实施,也给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带来了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的新课题。

关键词:学分制;改革与实践云南大学学分制改革紧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培养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素质教育观,贯彻“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改革与回顾自1923年创建以来,云南大学即实行学分制,多年来,学分制实践和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历经10多年的探索和反复试点,1998年,云南大学出台了《学分制暂行规定》;1999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全面学分制的规定(试行)》,《云南大学本科导师制的规定》以及《云南大学学分制选课程序》等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学校同时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2006年,在总结“十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再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分制的改革与实践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务管理的载体和平台。

二、经验与特色形象地说,学分制如同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

攻读一个或两个学位,提前还是延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云南大学的学分制,从一开始就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学分制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平台;(2)学分制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与适应;(3)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

通过多年实践,云南大学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

1、以学分模块为基础——打造学科平台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云南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准则,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级平台六个模块的课程,总学分为160学分。

地方院校自主学分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研究对策——以铜仁学院为例

地方院校自主学分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研究对策——以铜仁学院为例

地方院校自主学分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研究对策——以铜仁学院为例摘要: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学习经验,采取多种方法,注重院校实际情况,将自主学分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研究对策融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深入了解自主学分制的内涵,发现自主学分制下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借鉴相关高校自主学分制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建立一个符合地方院校大学生实际的自主学分制。

关键词:地方院校;自主学分制;研究对策一、自主学分制基本内涵(一)自主学分制内涵为推进我国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我国将一直在高校实行的学年制逐步改革为现盛行的学分制。

学分制是哈佛大学初创,在我国境内北大一马当先,最先开始施行“选课制”,后来我国一些较有资格的高校着手尝试运行其制度,现其制度逐年改革,在各高校发展得热火朝天。

在笔者所查资料中,对该制度的解释数不胜数。

但是细细看来,在诸多解释之中,不外乎两种解释,其一是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其二是一种权衡学生学习程度的方法。

综合文献解释,笔者认为,自主学分制的基本内涵是以学分为核心同时也是制度的灵魂所在,学生围绕着学分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进行通识教育,以及通过自主学分制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知识体系,并以取得最低学分为最终毕业资格,以此促成优秀人才的社会培养要求。

在理解自主学分制时,我们应走出原有的传统理解,走出原有老师死教、学生死学的固定范围圈子,自主学分制落实教育学中因材施教原则,完全利用其优势之处来发展受教育者,促使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异于常人的突出发展;在自主学分制中,实行学生自由选课,促进知识融合,有力解决在校大学生知识单一化的严重问题,培养兼具多元化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

(二)自主学分制必要性分析1.实行自主学分制我校教育向综合型、大众化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校由师范院校向综合型、大众化院校发展。

高等教育综合化、大众化目前是我校高等追求的目标,但是各方面的原因,我校处于贵州片区的二线城市,较之一线发达城市,经济较为紧张、交通不发达、资源欠缺、人口少且大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客观上限制了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可能,阻碍了我校高等教育向综合型、大众化发展。

试析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试析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试析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摘要:学分制是一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美国的学分制又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学分制,对于美国学分制管理历程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实行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的学分制共经历了从自由学分制管理到限制学分制管理,再到完全学分制管理的阶段。

整个过程表现出美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因此,我国应该从教育理念、政府方面、学校内部都进行改革,不仅保障学分制的实施,而且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关键词:学分制自由学分制限制学分制完全学分制自主性学分制以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显著特点,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humboldt,wilhelm von,1767-1835)在自己创办的柏林大学中推行选修制,标志着学分制萌芽的产生。

虽然学分制的萌芽产生于德国,但这种制度的改进、发展和逐步推行却归功于美国。

因此,对于美国学分制管理历程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实行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1872年~20世纪20年代)1.自由学分制管理的形成与发展学分制是选修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872年,艾略特作为选修制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倡导下,德国的选课制被引入到了美国高校。

可是,面对选修制的进一步推行所带来的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的问题,学分制应运而生。

由于美国各个大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标准不同,学分制的发展非常缓慢。

1884年,哈佛大学规定全部学年中都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并且取得学士学位必须获得18.4个课程。

1878年,密执安大学引入选修制和四年内毕业制。

中美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中美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中美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历程作者:严欢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3期摘要:学分制的发展由来已久,研究其历史对我国当前学分制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从学分制与选修制的关系、中美学分制的发展和改革历程以及启示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学分制的发展历史,再结合我国学分制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学分制;选修制;改革中图分类号:F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92-02一、学分制与选修制的关系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①它以选课制作为学分制的运行载体,将课程转化为学分进行计算,且设置最低学分限制,保证学生学习时间。

选课制是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自己选择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

②它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兴趣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选择,设计个人课表。

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受两方面的制约,既保证了专业学习的重点,也能顾及自身兴趣特长。

学分制是一种计算教学量的制度,而选课制是如何选择学习课程的制度。

选课制是它的实现形式和主要内容,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更加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导师制也是由选课制派生出来的学分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包括绩点制和课题制等,都是学分制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衍生出来的。

二、中美学分制的发展和改革历程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19世纪初萌芽于德国的柏林大学,由威廉·冯·洪堡首行,洪堡认为“大学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注重研究高深学问,允许学生选科、选择教师和转学,由此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选课制。

后学分制成名于哈佛大学,并在美国得以完善,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仍在实践中,影响深远。

而我国学分制虽然引入较早,发展过程却坎坷缓慢,直至20世纪末,才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一)美国学分制的发展历程美国的学分制发展经历了改革尝试期、完全学分制时期、限制学分制时期三个阶段,目前处于弹性学分制时期。

简析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简析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简析民办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年度报告2009中指出:截至2009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总数达到10.65万所,其中高职院校1215所,民办高职院校有286所,占23.7%,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近几年随着本科院校降低门槛和生源的减少,民办高职院校陷入生存的尴尬境地,出现招生困难、内涵质量建设难以提高、就业困扰等问题。

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院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1“学分制”的概念和特点“‘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要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的完成情况,学分制则用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能否毕业的标准。

它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在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教师、课程,以取得选修课程的总学分来衡量其学习总量,取得一定的学分后即可毕业和获得学位,其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方式比较灵活。

学分制具有以下特点:(1)学分制的最大特点是其灵活性和弹性,无严格的学制限制,学生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业时间推迟毕业;(2)除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爱好与就业需要,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选修课不及格无学分,必修课不及格须重修,达不到规定的总学分不能毕业,无留级、补考的概念;(3)学生选择更加多样,学分制要求学校必须开设多样的选修课和允许学生学习时间与方式自主,给予学生学习最大限度的自由。

2民办高职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分析2.1“学分制”有利于民办高职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人才也要能适应职业的多元转换,不仅能直接进行生产经营,而且要能管理生产经营。

也就是“复合型人才”,它既有一定的专长,又有广博的相关学科基础(学工科的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学管理的应掌握一定的技术实践知识)。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但各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对我国高校中学分制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学年制,高校,改革学分制又称学分积累制,它是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基本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查的变通性和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方面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和我国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大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新一代人才创新能力和个性化素质的新要求,同时也为了在教学管理体制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各高等院校纷纷对内部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其中最显著的措施就是把推行学分制作为应对国际国内竞争,提高办学实力,适应社会需要的突破口。

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改革不仅是高等教育面向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国外高校学分制实施的现状及评价学分制的发展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18世纪,在德国的大学里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观点,19 世纪末“选课自由”的思想传播到了美国,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存在差异,不能按一种模式进行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

1889 年哈佛大学正式实行学分制。

从此,学分制在美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进而又影响了欧洲、日本的高等教育[1]。

目前学分制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成为各国许多高等院校实行教学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

学分制产生一个多世纪以来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速人才培养、调整和优化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

什么是必修课选修课-河南师范大学

什么是必修课选修课-河南师范大学

国内外学分制发展简介一、发达国家实施学分制的历史及现状西方各国高校一般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的发展追其根源,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

1779年,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首先把选课制引入了威廉和玛丽学院。

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实行课程选修制。

1825年,选课制建议被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并在新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

随后,一些老牌大学,如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也开始尝试实施选课制。

1851年,密执安大学的校长塔蓬在大学中开设工科选修课。

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主张实行选修课。

1872年开始,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

1894年,哈佛大学规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课程就可获得学位。

1909年,洛厄尔继任哈佛大学校长后,采用限定选修制代替自由选课制。

到20世纪初,选课制与学分制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大多数的学校还对学生的选修做了种种限制。

学分制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包括市场经济、多元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等体制在内的国情分不开的。

美国人信奉通才教育思想,强调发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思想。

学校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毕业后自主择业。

美国高等学校中所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它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

这种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弹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还允许随时改变专业,有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

由于学制不确定,学生年级的确认也就不因年而划级,却随分而定级。

美国大学生根据考取了多少学分去确定所属年级。

从初入学者一直到考取24个学分为止的学员被称为freshman,得25至 55个学分便属于Sophomore,56至89个学分者称为 Junior,而90个学分或以上则属于 Senior。

不同课程对选课人数无限制,对热门专业也是如此,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对就业的需要和个人志趣选择。

大学学分制度

大学学分制度

大学学分制度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

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一种单位。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单位。

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

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

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

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

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

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陆续推行了学分制。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为以下两种比较成熟的类型:学年学分制既有学年限制的特征,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

它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具有学分制的某些长处,比如,在对课程的选修方面,给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度等。

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蔡元培学分制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学分制思想及其影响

浅析蔡元培学分制思想及其影响摘要: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源于德国洪堡特的现代人文教育观。

其学分制思想在北京大学的应用是西方国家实行的学分制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的重要表现。

蔡元培学分制思想符合当时北京大学的改革现状。

他的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北京大学以及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蔡元培;学分制思想;北京大学20世纪以来,我国文化教育界西学东渐之风渐浓,德国现代大学理念借助一些旅德学者的传播开始在我国生根发芽。

在评价德国模式传入我国的途径和中介时,蔡元培被国内绝大多数学者推举为典型代表之一,开创了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崭新的变革局面。

蔡元培曾三度旅欧,多次专门考察德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深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其学分制思想在北京大学的应用对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倡导学分制改革的历史基础(一)蔡元培对学分制的认识学分制产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伴随着哈佛大学自主选课制的实行而出现。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渊源于德国洪堡特的现代人文教育观。

他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

自蔡元培入主北大,就职演讲时宣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第二年开学演讲,再次强调“大学为培养学者之场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特别是依据“文理二科,专属学理;其他各科,偏重致用”的分科理念,倡导学制改革,扩充文科、理科,停办工科、商科等。

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蔡元培提倡实行选科制的思想基础。

年级制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范围,使学生不能同时学习其他系的课程。

同时,年级制“使锐进者无可见长。

而留级者每因数种课程之不及格,须全部复习,兴味毫无,遂有在教室中瞌睡,偷阅他书及时旷课之弊,而其弊义传染于同学。

”为了避免这些弊端,他希望通过实行选科制,给学生提供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机会。

关于我国高等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探讨.doc

关于我国高等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探讨.doc

关于我国高等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探讨作者:杨强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3期[摘要]文章对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实施学分制的条件、原则、模式与思路等提出了建议。

实施学分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应探索、完善适合自己国情的学分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学分制[作者简介]杨强(1974- ),男,河南洛阳人,上海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上海200051)[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039-02一、学分制的产生及其发展学分制是学校内部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它是以学分作为测算课程教学和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是课程内容深浅难易的量化表示,也是学生修读课程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反映。

它也称为学分累积制,学生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

据有关资料研究,学分制187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实行,随后在世界各国许多大学相继采用。

我国是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首先实行,1929年,当时的教育部明确规定我国大学普遍实行学分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和院系调整,并按照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高校一律采用学年制。

1978年,在我国的科学大会报告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实行学分制。

”同年教育部有关文件也做出相应规定,此后我国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和实施学分制。

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把高等教育的改革推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行列。

有不少高等院校在探索与实施学分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有一些学校收效甚微,又回到学年制的老路上来。

另有一些学校将学分制与学年制有机结合在一起,仍在继续探索。

据有关方面对我国100所高等院校抽样调查表明,大部分重点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实行学分制,并正在启动新一轮学分制的改革。

在一般理工科院校中,有55%的学校实行学分制,40%的学校实行学年制,5%的学校是两种制度并存,在调查的专科学校(含高职)和医学院校中,则绝大部分实施学年制。

学分制发展及我国实施学分制的可能与应对

学分制发展及我国实施学分制的可能与应对

学分制发展及我国实施学分制的可能与应对杨铭荀渊(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摘要]文章介绍了学分制在德国、美国和中国的起源、发展情况。

实施学分制需要具备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思想文化观念等外部条件和包括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内部条件。

对大学而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学分制;选修制;教育管理;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09)06-0036-05The De velopment of Credit Sys tem andIts Pos s ibility a nd Countermea s ures in ChinaY ANG Ming XUN Yuan(East China Norma l University S ha ngha i200062)Abst 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Germany,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To implement the credit system,it requires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s,and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includ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For universities,they need to foster a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concept, and establish a sound course-selection system,establish pluralistic evaluation system.Key Words:credit system,elective system,educ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学分制的起源与发展学分制是以选修课程和学分积累为核心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它体现了学习自由的大学理念是学习自由在学生身上的折射和具体体现。

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

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

学分制的优缺点优点:⒈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

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

⒉取消了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

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⒊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

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

⒋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力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

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⒌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影响
通过对学分制起源与产生过程的历史回顾、对国外学分制实施现状介绍、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实践历程的梳理等问题分析,得出我国高校学分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问,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待于我们的不懈努力。

中国高校学分制发展历程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和手段、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等越来越引起高等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自由选课、自主择业。

学分制具有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

一、学分制的生成轨迹
18世纪80年代,德国一些大学因为生源严重不足而被迫关闭,以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掀起了围绕“学术自由”的大学改革运动。

18世纪中叶,第一次大学改革运动结束了,这次运动很成功,代表成果之一就是产生了课程选修制;但是真正导致德国大学出现新面貌、产生系统的科学教育理念、确立课程选修制地位的,是第二次大学改革运动。

洪堡领导的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改革运动,是随着新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标志是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柏林大学。

德国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思想并诞生了选修制,而选修制的发展和完善却是在美国。

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是美国最早尝试选修制的第一人,1839年,哈佛再度发起课程改革,当时的哈佛校长昆西认为选修制是合理的,应该允许学生选修自由,1869年,艾略特当选为哈佛校长,全面推行选修制。

推行选修制的直接后果就是激发了学分制的产生。

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

在实行选课制的学校,学年制已不再适用,于是“学分”就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单位产生。

学分制是由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首先确立、实施的,1872年,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规定学生只要达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获得学位。

学分制的主要特征是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绩考核的精确性;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二、学分制在美国和日本
1.美国
美国的大学几乎都采用学分制,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

学分制的具体操作在美国不同高校存在差异:(1)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各不相同。

(2)即使在同一所大学,各系的教学计划也不尽相同,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

(3)学校学期不一样,学分计量标准也不完全一样。

由于美国学校种类繁多,有的学校使用一学年两学期制,有的学校是一学年三或四学期制,所以学分计量标准有差异。

(4)获得学士学位需要的学分不同。

由于学校不同,
最低学位学分的要求也不相同,有的大学要求最低是120学分,有的要求360学分,还有的要求516学分。

虽然具体操作有很大出入,但美国高校学分制仍然有许多共性:(1)采用“集中分配式”的选课形式。

(2)注重基础教育,扩大知识面。

(3)选课自由度大,美国高校必修课所占比例很小,而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占80%左右。

(4)教学计划富有弹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个人的学习计划,只要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就可以毕业,学校不明确规定修业年限。

(5)选择专业灵活。

美国高校允许学生随时改变专业,只要完成规定学分就可毕业。

2.日本
日本大学全都采用学分制,全盘学习美国的做法,因此日本和美国的学分制有很多相同之处,吸取了美国学分制的部分优点。

日本在《大学设置基准》规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必须在大学学习四年以上(含四年),取得124个以上学分方能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许多学校还规定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修满64个学分,三年级结束时必须修满96个学分才允许升级。

关于学分的标准,《基准》中规定45个学时算一学分。

从这些规定来看,日本的学分制并非美国那种完全的学分制,而是学分与学年相结合的一种学分制,学年学分制。

三、学分制在我国
学分制在我国经历了4个阶段:引入实验阶段,推广应用阶段,取消停顿阶段,恢复实行阶,学分制固然有许多长处和优点,但是
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中国的学分制还是一种比较刚性的学分制。

中国学分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分系统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学分的规定大都是以每周一学时,上满一学期为1个学分,实验等其他课程再另行规定。

但由于各个高校情况不一,一个学期所规定的周数不同,大多数高校一学期为18周。

学生毕业所需最低学分与总学时数,各校间高低不平,差异很大;学分偏高,总学时偏多。

2.弹性学制存在问题。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以积累学分的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以专业计划规定的学习年限为参考,一般是3~8年。

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因经济条件、学习能力、创业等情况在规定时限内边读书边工作、或停学创业、申请转专业、申请休学等,不存在学年制下学生因一门考试不及格而留级的情况。

真正实行弹性学制的高校几乎没有,只有极个别的高校针对个别学生开放弹性学制。

3.选修制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选修制在以下三个方面存有问题:(1)限制性选修占主导。

我国高校选修方式是以限制性选修为主,而大部分高校一般不单独设置任意选修课程。

(2)选修课比例低。

通识教育课程选修比例低,学科与专业课程选修比例低,选修总比例低。

(3)选修内容范围窄、内容少。

对于选修的学分数高校一般都进行了限定,大多高校将此设定为12~16个学分。

针对我国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完善学分制的对策:1.减少学分数,缩减总学时。

首先,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学分。


模块学分控制在50~60之间比较适中。

其次,缩减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学分,此模块总学分可以精减到70~80之间。

此外,余下的模块即“其他培养环节”,也应做出调整,可以考虑设置10~20个学分,既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又能保证学习质量。

2.增设选修课程门类,丰富选修内容。

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多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多建设精品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课程。

这也要求高校教师结合自身专长,并能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新兴学科有所涉及,多开高质量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

3.让弹性学制真正弹起来。

首先,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国家应给予高校自主招生权。

其次,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思维定势,分情况接纳提前或推迟毕业的学生。

最后,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考虑取消毕业生就业时限制户籍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宋尚桂.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8.
[3]邬大光.本科教育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改革[j].科学时报(大学周刊),2008.
[4]朱梅林,尤立红,石元蒙.高校学院制下推行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2011.
[5]薛成龙,邬大光.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模式及配套管理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
[6]杨燕,陈舒怀.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学分制改革[j].江苏高教,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