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课堂实录)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训练学生鉴赏能力。
通过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之对比,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长恨歌》导入。
二、题解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三、初读课文1.自生自由阅读并划分节奏: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2.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合作探究1、【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作者在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表达了哪几层意思?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提示】包含了三层意思,作者把今与昔的不同处境和心境对比,烘托出唐玄宗在逃难中的落魄,是第一层意思;与“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相映衬,暗示主人公希望重享昔日的安逸,是第二层意思;用“空闻”和“无复”相对应,表达昔日不在,是第三层意思。
主要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提问】你是如何看待“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之间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提示】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昔日的荒淫就没有今日的落难,作者通过对比,点出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提示】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作者通过这一冷峻的诘问,让后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悲剧性结局。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2. 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4.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5.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诗歌鉴赏题目,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字词、意象、典故等,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3. 诗歌鉴赏: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情感;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1. 背诵《马嵬》全文;2. 写一篇关于《马嵬》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3. 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挑选一首进行自主鉴赏,写一篇鉴赏心得,不少于200字。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计1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文章,关注文章中对诗歌内容、意象、典故、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3.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马嵬》课堂教学实录
《马嵬》课堂教学实录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嵬》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马嵬》课堂教学实录1单元教学目标必修3第二单元是的内容是唐代诗歌。
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
按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确定以下单元教学目标.:1.揣摩诗歌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联系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马嵬》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1 (1)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2)学案导学法。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2)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品质;(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含义和用法;(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歌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2)分析诗歌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阐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诗人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马嵬》;3. 调查其他诗人对安史之乱的描写,与《马嵬》进行对比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诗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诗歌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4. 对比分析:评价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所展现出的思考深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马嵬(实用教案)
思考讨论,把握诗歌内容、情感及手法
内容梳理,总结提升
归纳梳理,板书总结,提升学生对主题的把握:
玄宗之悲(荒淫——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反问、对比)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3.结合注解,自行疏通、.整体把握诗文大意;
听读、齐读、结合注解自行疏通诗文大意
初步感知诗文大意
引领学习,主动探究(活用旧知,赏析文本)
1.简要回顾赏析咏史诗的方法——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诗中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课程:语文授课教师:董素霞总第课时
授课时间
2019年3月26日
专业、班级
文物一3授课地点文来自一3班课题名称马嵬——李商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把握这首诗的内容、情感和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咏怀诗的知识,自行尝试赏析《马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2.诵读诗歌,初步疏通字意、句意
初步了解相关背景、
文常,疏通字意、句意,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明确任务
1.由《长恨歌》导入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马嵬》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诗歌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 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马嵬》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3. 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释其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探讨其深层含义。
2. 解读诗中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受诗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意象或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教学互动:1. 学生之间的互动: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十一、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马嵬》,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马嵬 李商隐教案
马嵬李商隐教案教案标题:马嵬李商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商隐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分析并理解《马嵬》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案步骤: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李商隐的作品特点。
2. 提问:你们对马嵬这个地名有了解吗?它在哪个省份?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意义?讲解(15分钟):1. 介绍《马嵬》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商隐的生平。
2. 分析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描写手法、对比手法等。
3. 解读诗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讨论(20分钟):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并解释它们对诗的主题的贡献。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拓展(10分钟):1. 邀请学生阅读其他李商隐的作品,并与《马嵬》进行比较,探讨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的变化。
2. 提供更多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义。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你们有什么启示和思考?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他们对《马嵬》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唐代诗歌,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教学资源:1. 李商隐的《马嵬》诗歌文本;2. 课堂展示所需的投影仪或白板;3.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其他李商隐的作品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表现;2. 学生的读后感和评论写作质量;3. 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和探讨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3.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李商隐的作品。
《马嵬》教案
《马嵬》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全诗;(2)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3)诗词创作实践中创意的发挥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马嵬》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3)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组织课堂发言,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练习1. 诗歌默写:要求学生背诵并正确默写《马嵬》;2. 诗词创作:以《马嵬》为主题,运用所学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3. 练习解析: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诗歌《马嵬》的课外阅读,进一步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3. 继续进行诗词创作练习,提高创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合作探讨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马嵬(其二)上课实录1
4、课后,要求学生以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做出自己的概念图。
(见下页图3)5、对学生们的概念图作出评价,衡量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列举一张比较典型的学生概念图。
马嵬(其二)上课实录裴笑春(辽宁省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课前反复播放歌曲《贵妃醉酒》,用以渲染气氛。
师:上课!同学齐背李商隐的《锦瑟》师:检查作业。
上节课结束后,老师给同学们印发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并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杨贵妃美貌的诗句,大家找到没有?生: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师:非常好!还有描写李、杨的爱情的句子呢?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师:如此美好的爱情却因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毁灭了,以至于在南逃的途中,在马嵬坡前,杨贵妃被贵为天子的丈夫赐死了。
这是何等的令人心痛!这样的诗句又有哪些?生: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师:展示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图片,引出本课目标。
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历代文人墨客都有过精彩的诗句,这些诗作者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将祸根都推向了杨贵妃,即所谓“女人祸水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嵬》这首诗,则大不相同,作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让我们耳目一新。
出示课题:《马嵬》(其二)李 商 隐目标:1、掌握本诗的写作手法; 2、进一步体会咏史诗的特点。
听录音朗读本诗,强调停顿。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强调字音:嵬(wéi) 更(gèng) 宵柝(tuò) 晓筹(chóu)讲析诗句: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句意:海外空闻还有一个九州,来生为夫妇的盟誓能否实现,亦渺茫难期,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更:还有。
卜:预料。
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这有何用意?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第一篇:马嵬(其二)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
(封面)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马嵬》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新设计 3学情分析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唐诗之后,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方法,可以自学《马嵬(其二)》。
4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
难点:分析《马嵬(其二)》的艺术特点。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马嵬(其二)》一、导入《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名诗,先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二、知识积累1.《马嵬》《马嵬》本为组诗,共有两首。
第一首为七言绝句,第二首为七言律诗。
第二首的艺术成就远远高于第一首。
2.咏史诗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予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三、整体把握1.请学生朗读诗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节奏。
马嵬(weí)宵柝(tuó)本诗主要是“二、二、一、二”节奏,只有第二句是“二、二、二、一”,第七句、第八句是“二、二、三”节奏。
集体朗读。
2.请学生讲解全诗的大意。
本诗讲述“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
四、把握结构首联讲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及唐玄宗赐死杨贵妃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总结全诗,批判唐玄宗。
点拨:本诗用倒叙手法。
首联“海外”、“更九州”,指的是唐玄宗为之招魂一事,因此是杨贵妃死后之事。
颔联讲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
颈联“驻马” 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讲的就是马嵬之变;“此日”六军哗变与“当时”七夕节的恩爱之景对比,暗示杨贵妃被赐死,与唐玄宗分离,二人恩爱已成往事。
高中语文《马嵬》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马嵬》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马嵬》诗文;(2)掌握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意识;(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2. 深入解读诗文,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3. 诗词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2. 参考书目:《李商隐诗集》、《唐诗三百首》等;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古代文化知识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PPT,内容包括诗文、生僻字词、古代文化知识等;2. 准备相关诗词的复印件,供学生欣赏和创作;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诗意;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理解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文;5. 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学习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诗文的背诵和创作任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马嵬(其二)》教学实录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马嵬(其二)》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教学难点: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3.学情分析《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
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
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需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4.教学方法朗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感知诗歌。
教学活动一、导入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多幸福和美满,但这多出现在外国文学中。
在我们中国文学中多帝王和妃子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哀伤与警世。
烽火戏诸侯、霸王别姬、冲冠一怒为红颜,大多如是。
更有说不尽的唐明皇,道不尽的杨贵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李杨二人的政治咏史诗——《马嵬(其二)》二、文学常识下面大家翻到《马嵬(其二)》,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分别从题材和体裁上判断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朗读。
)师:什么诗?生: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题材上属于咏史诗。
师:很好,我们刚学过一首七律咏史诗,是哪首?生: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师:什么样的诗叫做咏史诗?生: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登临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歌。
师:咏史诗的内容有如下几种,或凭吊古人抒发自己与古人同样的失意;或追慕古人书写自己的伟大抱负;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观点;或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现实;或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实录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实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实录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实录,,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实录《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教学实录山上千海执教:余映潮先生学生:安庆二中高一学生开场白:这节课我们上李商隐诗二首。
这节课我们叫诗歌研读,目标是感受诗歌内涵和表达技巧。
投影:李商隐简介。
着重强调:晚唐诗人,和李白、李贺并称三李,现代学者称之为朦胧诗人。
李商隐诗歌特点。
一.回味:(此活动与课后练习三有关)我来帮助大家回味:《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重点评析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写孤寂的心理。
特别是后两句,有着丰富的内蕴:失恋感受,追求高洁与孤独……《夜雨寄北》示范朗读后,大家读起来,写给远方的妻子一首抒情诗。
想象与现实交织……《无题》读。
这首爱情诗,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传达出一种苦苦追求,至死不渝的深情,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积累一点知识:烛是李商隐比较钟爱的意象之一。
常用烛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
此外还有蝴蝶、嫦娥等。
简析(此次活动与课文练习二有关)讽意至深,用笔之细李商隐马嵬先要求学生读.教师评: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因此要读得深沉一点.再来一次.共读了3遍.课件介绍"马嵬之变",学生默读屏幕.话题:简析<马嵬>中的对比手法.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议一议,再来交流……开始。
(任选一联,分析它的对比手法)举手发言。
一女生分析颈联:六军同驻马,——杨贵妃的死日,是悲哀的;七夕笑牵牛——回想起当年的故事,是喜悦的。
是悲与喜的对比。
一男生分析颔联对比:虎旅传宵柝,表现出惊恐与紧张;鸡人报晓筹,宫中生活的安逸。
《马嵬》教学实录
《马嵬》教学实录师:这首诗课下的说明很具体,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大家对比说明自主学习,完成我们第二步:疏通诗意,留意把不懂的字用红笔勾画出来。
(ppt显示第二步:疏通文意)生用三分钟自学。
师:请同桌合作学习,解决不懂的字句,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同学两两一起解决字句问题。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明屏幕上红色字的含义。
(ppt显示)生:首联中“徒闻”是空闻的意思,“卜”是预料的意思;颔联中“宵柝”是指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无复”指“不再有”;“晓筹”的“筹”字是指更筹,就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尾联中“如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为“是动词,是的意思。
(ppt出示:每个加点字的含义)师: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诗句,下面请四位同学们说明一下四联诗的含义?生1:首联的意思是海外空听说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师:这句诗的主语是谁呀?你能联系背景讲讲是什么意思吗?生1:是唐玄宗,当年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
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很思念她,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上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下句是传奇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在这里说这生都不能相守怎么还想有来生呢?生2:颔联的意思是只听到禁卫军中传来夜间巡逻的梆子声,不再向宫中那样安逸地听到有鸡人打鸣报时的声音了。
生3:颈联的意思是说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但当年唐玄宗以为自己可以和贵妃每天在一起,对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讽呢。
生4:尾联的含义是为什么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帝,还不如一般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师:好的。
请大家再齐读一遍诗文,做到人人都能疏通诗的含义。
同学再次齐读。
第三环节:话题探究师: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首诗就是途经马嵬驿,咏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项而作,所以我们鉴赏的第三步,就是通过标题和诗文,弄清诗中的历史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其二)课堂实录
第一环节:简要导入
师: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第二环节:词句感知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律诗讲究平仄停顿,具有音律美,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第一步就是要正音断句,读清并读出节奏感,请大家小声自读一遍,并在课本上批注不懂的音,再齐声朗读。
(ppt稿显示第一步:正音断句并出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的划分:
马嵬wéi 李商隐
bǔ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tuò chóu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
生齐声朗读。
师:这首诗课下的注释很详细,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大家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完成我们第二步:疏通诗意,注意把不懂的字用红笔勾勒出来。
(ppt显示第二步:疏通文意)
生用三分钟自学。
师:请同桌合作学习,解决不懂的字句,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学生两两一起解决字句问题。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屏幕上红色字的含义。
(ppt显示)
生:首联中“徒闻”是空闻的意思,“卜”是预料的意思;颔联中“宵柝”是指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无复”指“不再有”;“晓筹”的“筹”字是指更筹,就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尾联中“如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为“是动词,是的意思。
(ppt出示:每个加点字的含义)
师: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诗句,下面请四位同学们解释一下四联诗的含义?
生1:首联的意思是海外空听说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师:这句诗的主语是谁呀?你能联系背景讲讲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唐玄宗,当年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
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很思念她,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上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下句是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作者在这里说这生都不能相守怎么还想有来生呢?
生2:颔联的意思是只听到禁卫军中传来夜间巡逻的梆子声,不再向宫中那样安逸地听到有鸡人打鸣报时的声音了。
生3:颈联的意思是说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但当年唐玄宗以为自己可以和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笑呢。
生4:尾联的含义是为什么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师:好的。
请大家再齐读一遍诗文,做到人人都能疏通诗的含义。
学生再次齐读。
第三环节:话题探究
师: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首诗就是作者途经马嵬驿,咏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而作,所以我们鉴赏的第三步,就是通过标题和诗文,弄清诗中的历史事件。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哪些诗句描述了这一事件?
(ppt显示第三步:弄清史实)
生:第二联中的“虎旅传宵柝”和第三联中的“此日六军同驻马”都写出来是当年的马嵬兵变。
师:大家再思考,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唐玄宗此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悲凉,可怜。
从“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可看出他遭遇很苦。
生2:还有无奈。
从此日六军同驻马,也可看出他很无奈,自己是个皇帝却也不能调动千军万马,当得很窝囊。
师:是呀,作为唐玄宗,历经了大唐盛世,已经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严,但一旦发生兵变,他却遭遇逃亡的苦难境遇,同时在马嵬驿官兵哗变,“六军不发”逼迫他杀死杨贵妃,当年誓盟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了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作为皇帝,君威丧失殆尽,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怎不令一个皇帝、一个男人痛心,伤感呢?
师: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写了这一事件,但里面包含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和同情,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请问同学们,对于这样一个此时痛心无奈的皇帝你怎么看待?
生1:我认为他是咎由自取,因为荒淫误国,不理朝政,才导致安史之乱,百姓民不聊生,也最终导致自己悲剧,他是自作自受。
生2:我认为两人相爱没有错,但不能忘记自己是皇帝的身份,因为他后面还有老百姓,他不值得同情。
……
师:好!说到这里,也就说到我们鉴赏诗歌的第四步:辨析态度。
大家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对玄宗之悲有何态度?(ppt显示第四步:辨析态度)
生1:作者是轻蔑嘲弄的态度。
生2:是讽刺批判的态度。
师:没错,《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那么下面我们就进入鉴赏的第五步,分析技巧。
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ppt显示第五步:分析技巧)
请同学们先自我思考,再与前后桌交流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小声读书并讨论四分钟……(ppt显示出提问的问题)
生1:我们觉得这首诗选择的叙事内容都是很细小的,比如在第一联“海外徒闻更九州”就叙述了当年的招魂之举,但作者用了“徒闻”两字就有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的意思。
二联和三联在叙事上倒装,更用了细节描写,写当年七夕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嘲笑天上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面,而他们则可以生生世世相守,如今却不得不赐死爱妃的事,充分地嘲弄他
们。
写当年在宫中荒淫无度,用人扮作鸡当鸣报时,也是细节刻画,而今逃亡在外却只能孤独地听军队传来打梆子报时,也是以小见大。
讽刺其政治失意。
师。
说的非常好。
作者用了很多典故,比如“招魂之举”“七夕笑盟”,本就用笔委婉,再加上措辞比如“空闻”“如何”等用笔也是委婉,再加上三联和二联倒叙的手法,还有一点就是结尾写为什么你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帝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更是在对比中点名主旨,体现了立意的含蓄。
师:请哪位同学再说说文中怎样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说说诗中怎样做到“讽意至深”的?
生2:这首诗句句都在对比,在对比中来讽刺唐玄宗的可悲下场,比如第一联用“他生未卜”和“今生休”作对比,来讽刺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言要世世为夫妇,二联用当年在宫中有“鸡人报晓筹”的享受已经“无复”了,如今马嵬兵变时只有“空闻”虎旅传宵柝的悲凉来讽刺唐玄宗的政治失意,三联用“当时”和“此日”对比,更是嘲笑和讽刺唐玄宗爱情的失落,最后一联用“为何”和“不及”对比,说你当了四十五年的皇上都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还不如普通人家能给女人带来婚姻幸福,所以,讽刺意味更强。
师:非常好!同学们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更深入地探究了本文的内容和写法。
现在我想同学们小声自读一遍,读出作者的讽刺嘲弄的语气,然后请两位同学给大家示范。
学生小声朗读,两同学示范并简单评价。
学生再齐读一遍。
第四环节:意图挖掘
师:作者抒发思古之幽情,都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
请大家看大屏幕。
(ppt显示第六步:知人论世。
同时出示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热衷政治,企望革新。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
师:请问这首诗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1:是借古讽今,希望现在的国君要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
生2:我觉得还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师:是的。
这首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作者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
同时李商隐的好友崔珏曾在《哭李商隐》一诗中曾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由此,此诗也借抒兴亡之感慨,暗含壮心难酬之悲凉。
第五环节:总结背诵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李商隐的《马嵬》,深入探究了此文的内容和写法,也学会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知人论世,辨析了作者的态度,学会了委婉叙事,对比讽刺的巧妙用笔,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更好地赏析古诗。
师:最后请同学们当堂背诵这首诗。